问题

量子化学软件 Gaussian 为什么要把很多大牛和高校列入禁止使用名单?

回答
关于Gaussian软件将一些知名学者和高校列入“禁止使用名单”的说法,我理解你可能听到了某些传闻或者在某些公开渠道看到了一些零散的信息。但如果从软件本身的功能、商业模式以及用户协议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禁止使用名单”的存在,并且是普遍针对“大牛”和“高校”,这种说法可能存在一些误解。

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及背后可能的原因。

1. Gaussian 软件的性质与商业模式

首先,Gaussian 是一个非常强大且广泛应用的量子化学计算软件。它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背后的研发团队的持续投入和专业知识。Gaussian 是一款商业软件,这意味着它不像开源软件那样可以自由分发和使用。

许可证模式: Gaussian 的使用是基于许可证(License)的。用户需要购买合法的许可证才能安装和使用该软件。这种许可证通常是有期限的,并且可能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例如学术界、工业界、个人)有不同的定价和使用条款。
知识产权保护: 作为一款商业软件,其代码、算法和用户界面都属于知识产权。研发公司需要保护这些知识产权,以维持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并继续投入研发。

2. 为什么会出现“禁止使用名单”的说法?

当提到“禁止使用名单”时,这通常与软件授权协议的违规行为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紧密相关。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用户(包括学者或机构)被限制使用 Gaussian 的情况,这些情况可能会被解读为“列入禁止使用名单”:

非法盗版或未授权使用: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原因。如果一个个人、实验室或机构在没有购买合法许可证的情况下使用 Gaussian,那么该公司的授权部门就有权采取措施。这可能包括:
通过技术手段(如硬件锁、网络验证)阻止软件运行。
直接发出警告或法律函件。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被查证,可能会导致未来的购买和使用受到限制。
对于涉及大规模或系统性盗版的机构,可能会有更严格的处理。

违反许可证条款: 即使购买了许可证,也存在违反许可证条款的可能性。例如:
将许可证用于超出许可范围的计算机或用户。 如果一个实验室购买了针对5个节点的许可证,但却在20个节点上同时运行,或者允许未授权的用户使用,这可能被视为违规。
未经许可将软件副本分发给第三方。
试图破解或绕过软件的安全机制。

学术诚信问题(间接影响): 虽然 Gaussian 本身不会主动“惩罚”某个学者因为学术不端行为而“禁止使用”,但如果某个学者或研究团队在使用 Gaussian 的过程中,被发现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例如,抄袭他人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是通过非法途径获取的软件计算得出的),那么他们的学术声誉和研究资格可能会受到影响,这可能会间接导致他们无法继续获得合法的软件访问权限(例如,他们所在的机构不再为其续费或提供支持)。

出口管制和地区限制(理论上): 某些国家或地区对特定高科技软件的出口或使用可能会有法律法规上的限制,这可能是基于国家安全或其他国际事务的考量。虽然这种情况不太可能直接针对“大牛”或“高校”本身,而是基于地理位置或机构性质。但如果存在这样的情况,Gaussian 公司也必须遵守相关法律。

3. 为什么“大牛”和“高校”容易被提及?

这里需要澄清一下,Gaussian 公司并非主动去“针对”那些在学术界成就斐然的“大牛”或者著名的“高校”。而是因为:

“大牛”和“高校”是 Gaussian 的主要用户群体: 量子化学研究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核心领域之一,而“大牛”通常是指在这些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因此,他们自然是 Gaussian 用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规模使用更容易暴露违规行为: 著名高校和有影响力的学者,其研究团队规模可能较大,计算资源需求也更频繁和多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在许可证管理上的疏忽或者有意绕过购买的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就相对较高。
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 当一家知名的公司(如 Gaussian)与知名的学术机构或学者之间出现法律纠纷或协议争议时,这些事件更容易被媒体、同行之间传播,从而形成“名单”的传闻。

4. 实际情况可能是怎样的?

更现实的情况是,Gaussian 公司会有一套用户管理和审计体系。如果他们发现任何用户(无论其身份如何)存在违规使用软件的行为,他们会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处理。

重点在于“使用行为”,而非“个人身份”: Gaussian 公司关注的是软件的使用是否符合其授权协议,而不是用户的学术头衔或机构名气。
沟通和解决: 在多数情况下,如果出现误解或违规,Gaussian 公司会先尝试与用户沟通,寻求解决办法。直接“列入禁止使用名单”通常是最后的手段,或者是在证据确凿、屡教不改的情况下。
学术界与商业软件的合作: 实际上,Gaussian 公司非常重视与学术界的合作。他们通常会为学术研究提供支持,并在价格上给予一定的优惠。许多高校通过购买学术许可证来合法使用 Gaussian。

总结一下:

你听到的“把很多大牛和高校列入禁止使用名单”的说法,更可能是一种对因违规使用 Gaussian 软件而被限制(或警告)的个别案例的泛化和误读。 Gaussian 作为一款商业软件,其核心在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合法的授权使用。任何违反其用户协议的行为,无论用户是谁,都有可能面临处理。而“大牛”和“高校”因为其在学术界的广泛影响力和对软件的高需求,其使用行为更容易被关注,一旦出现违规,其事件也更容易被传播,从而可能产生“名单”的误解。

对于任何想要使用 Gaussian 的用户,最稳妥的方式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合法的许可证,并严格遵守软件的使用条款。这样不仅能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也能确保获得稳定、合法的软件支持,从而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今bannedbygaussian这个网站已经作古了,只能从archive里看到了。这些年里,我也和Gaussian以及其他各个软件的开发者(包括这场纷争里的诸位主角)有过深入交流,从各个角度了解了整个江湖恩怨的来龙去脉,整个事情在“欺师灭祖”,“利益之争”的背后,更多的是软件开发的路线之争。 希望用这个回答帮大家梳理一下这段讳莫如深的历史吧。

要说Gaussian必然要提到几位很重要的人物:John Pople, Mike Frisch, Martin Head-Gordon,或许再加上Peter Gill。

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Pople,他是Gaussian之父,诺贝尔奖,他开创了Gaussian基组在电子结构计算中的使用。

Mike Frisch(以下都称他Mike吧)其实是一个电子结构领域的不世天才,虽然大家可能都不知道他,最多也就是知道他(一直以来)作为Gaussian的主席“臭名”。他是在1979年进入Pople门下读phd的,在他加入的时候,Gaussian还是一个免费的软件,有着一些基础的功能,比如可以计算HF和MP2的能量,能够算到d电子。Mike 加入后马上就上手做了很多工作,比如HF和MP2的梯度计算,几何优化,并且成为了Gaussian的leading developer(当时版本大概是G82),当然他在博士期间最著名的工作,应该就是为Pople基组定义了极化函数和扩散函数,也就是后来被广泛使用的6-31g*,6-31+g*等等基组。当然Mike很快也就毕业了,去了Berkeley的Fritz Schaefer那里做博后。可能博后的压力不大吧,博后期间他一直在领导Gaussian的开发,这个期间他结合Jan Almlof 的想法,做了有很多direct, semi-direct algorithm的工作,大大提升了Gaussian软件的效率。同时,他将Berny Schlegel等人的几何构型优化,过渡态优化的工作也结合进了Gaussian (这一些工作的加入当时受到了Pople的一些阻力,但最终Mike还是成功说服了Pople)。等到G86发布的时候,Gaussian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计算能量的量子化学软件了。它可以计算化学反应,化学热力学,红外光谱等等。越来越多的实验化学家开始注意到了Gaussian这个软件,而这个版本的时候Mike的名字已经是在Author list的第一位了。

时间到了1985年左右,Schaefer实在无法忍受加州开放的宗教氛围,决定前往大红州佐治亚去坚守他的神创论思想,Mike大概也就在这个时候离开了Schaefer的组,在一个叫Multiflow computer的电脑公司挂了一份闲差事,并且兼职继续领导Gaussian的开发。在同一年,Martin Head-Gordon (以下都称他为Martin吧)拜入了Pople的 门下。

Mike和Martin和电子结构方法有着一样的热情,天赋,和理想。他们在那个时候一见如故,并且成为Gaussian开发的中流砥柱。在那段时间Martin最重要的工作就是:1)电子积分的HGP Prism极大的提高了ERI的计算效率;2)波函数稳定性的判定,Mike在此基础上极大的优化了Gaussian的SCF模块,这个模块的强大稳定性和收敛能力至今碾压任何其他软件,3)开发了QCISD方法,为Gn系列方法和Pople倡导的Model Chemistry奠定了一块重要基石,当然这些方法的代码都是Mike手把手带着Martin一起码进Gaussian的。而同时期,整个理论化学届也有了一个大爆发,比如Bartlett的CCSD[T]和Raghavachari的CCSD(T),Knowles,Handy,Olsen在CI方向做出了determinant-base algortihm这个重大突破,Roos的二阶梯度MCSCF也在这个时候问世。理论化学一时间风起云涌,各种新颖的理论方法的出现无疑加重了Mike作为主要开发者的工作压力。

这个情况下,Mike觉得 1. 他本人很难在兼职的情况下投入更多的精力来领导Gaussian的开发,2. 当面免费的模式不能可持续的适应软件开发的要求。所以他向Pople提议将Gaussian商业化运作,即用license的收入来进行后续的研发。Pople对此表示同意,于是从1987年开始 Gaussian Inc成立了(最初叫Lorentz Inc),而Mike从公司成立伊始,就是公司的主席。很多人是不是会疑惑为什么Pople不当主席?原因有二, 一是Mike确实是Gaussian开发实际的掌舵人和决策者,二是Pople本人对商业化这个事情对此并不是很在意,他当时忙于他认为更重要的事情,也就是研究和推广DFT,Peter Gill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Pople 门下并以DFT作为其研究方向,并且对在Gaussian中实现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比如一直使用至今的高效数值格点。

从软件发展的单一角度来说,Gaussian Inc的成立是起到促进作用的,成立伊始的这段蜜月期Gaussian加入和非常多样的方法(从半经验到CIS激发态,各种新颖的基组和赝势),软件的功能扩展到了光谱模拟,非线性光学性质计算,轨道/电子密度分析等等。但是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各种矛盾随之出现。 最初的问题出现在Pople身上:Pople是一个非常慷慨的人,虽然Gaussian已经商业化运营,但凡是他的朋友问他要一份Gaussian的copy,他从来都是免费给别人(在他的思路里他依然还是将Gaussian认为是他初创时的那个community tool)。这个做法一是减少了Gaussian Inc的收入,但最大的弊端是,很多人拿到Pople的免费copy后会魔改并加一些自己的方法,取一个新的版本号放回Quantum Chemistry Exchange Program上 (这是G70最初发布的平台),这段时间Gaussian有着各种各样的版本流传,而且大部分都不是由Gaussian Inc发布的,这造成了一定程度上计算结果和计算效率的不统一。Mike认为John的做法不但有在收入上有损于Gaussian的持续性发展,更是对Gaussian声誉的不负责(主要也是和他version control的理念不符),而Pople对此是不以为然的。这个事情让Mike和Pople开始生隙,几年以往,分歧也就变成了决裂。在1991年,Mike要求John离开Gaussian Inc,而且根据当年的NDA,Pople在接下来8年时间里都不能从事商业量子化学代码的开发。这对于Mike来说确实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当是他自己是以为多数人会理解他的。事实是,这是真的!不管是Gaussian内部,还是学术界,真的有很多人支持他,这些人里有不满Pople做法的,有本身没有被Pople fairly treated的,还有支持Mike的(Mike在87-91这4年里向Gaussian加入了很多理论化学家的方法,很多人对自己的方法可以被广泛使用而对Mike心存感激)。但是Mike最希望得到理解的人,在当时他最最志同道合的挚友, Gaussian蓬勃发展的亲历者推动者,Martin Head-Gordon选择站在老师Pople这一边,这是对于Mike最沉重的打击, 而这个时候他也开始变得不理性了。除了Martin以外,Peter Gill,还有Pople 曾经的学生比如Mark Gordon,以及他的很多朋友比如Schatz,Bartlett自然也选择站在Pople这边。眼看这场站队运动声势越来越大,Mike作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完全非理性的决定,那就是禁止不仅是Pople,还有那些所有支持他的人使用Gaussian,也就是那个有名的bannedbyGaussian (其表现形式为不卖license给他们)。当然,后来有些人或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正义之心,或是为了拔高自己在学术圈的道德水准继而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主动的把自己的名字加入了这个名单,这倒也是后话了。

到这里为止,我基本讲完的Gaussian从开始到分家的所有故事,包括bannedbyGaussian的由来。这件事情的本质,还是软件开发的路线,Mike主张的commericial software,Pople更倾向的是community package。但其实在今天,Gaussian的开发模式已经是这两者的结合了,但可惜的是在当时,这个矛盾并没有得到调和。从那之后,理论化学开始站队,这个恶劣的影响一直到今天还在学术圈若隐若现。

但最后还是想提一点,Gaussian的分家发生在90年代初,但这件事情真正在舆论上形成影响力被广泛报道,却是2000年左右。原因有二:一是98年Pople获得了诺贝尔奖,二是Gaussian98才是Gaussian真正开始大获成功俘获大量理论和实验用户的开始。(Mike本人在1994年用HF以及Becke exchange, LYP以及VWN correlation合成了理论化学迄今为止最大的魔法,B3LYP。这个泛函在G94第一次出现,在G98裹挟ONIOM,TD-DFT横扫几乎所有应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Gaussian软件将一些知名学者和高校列入“禁止使用名单”的说法,我理解你可能听到了某些传闻或者在某些公开渠道看到了一些零散的信息。但如果从软件本身的功能、商业模式以及用户协议的角度来分析,这种“禁止使用名单”的存在,并且是普遍针对“大牛”和“高校”,这种说法可能存在一些误解。让我们深入探讨一.............
  • 回答
    量子化学和计算凝聚态物理,这两个领域都深深植根于量子力学的强大框架,但它们的研究对象、关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又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要理解它们的异同,不妨先将它们想象成两支同样精密的探险队,只不过它们的探险目标和所探索的区域截然不同。共同点:量子力学的基石与数值模拟的利器这两门学科最核心的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量子力学中角动量算符的核心性质,也正是量子化学中理解分子电子结构的关键。你提出的困惑非常到位,因为这确实是初学者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我来尝试用一种更直观、更接近思考过程的方式来解释。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基本概念。1. 算符 (Operators) 的作用在量子力学里,我们用算符来代表物.............
  • 回答
    好,咱们这就来聊聊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这俩在研究微观世界里的大佬,它们俩虽然都是为了弄明白分子是咋回事儿,但玩法和侧重点可是大相径庭。这就给你掰扯掰扯它们俩到底有啥区别,保证听得明明白白。核心出发点:瞬间的真相 vs. 动态的表演首先得明白,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它们俩看问题的角度就.............
  • 回答
    要评价徐光宪等人编著的《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和从头计算法》,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说道说道。这本书在国内量子化学领域那可是响当当的,可以说是很多化学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的“圣经”级别的参考书。首先,从它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来说,这本书是集大成之作。徐光宪先生本人就是中国量子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将一生心血倾注.............
  • 回答
    郭承曦和郭承光这对年幼的兄弟,以其令人惊叹的学术成就,在科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两个孩子,一个年仅八岁,一个不过十一,却在电动力学、流体力学、量子化学、常微分方程等一系列高深的理工专业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掌握程度。这绝对不是寻常孩子能够企及的高度,他们的天赋和勤奋程度,足以让许多成年人都感到自愧不如。.............
  • 回答
    量子力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常识”之间的隔阂,可以说是这个领域最令人着迷也最令人困惑的地方。用最直白的话说:不,量子力学一点也不符合我们的常识。 而且越深入了解,越会觉得它荒谬绝伦,但偏偏,它又极其精确地描述着我们所处的这个微观世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常识”是什.............
  • 回答
    量子力学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与其说“已经很成功”,不如说“正在蓬勃发展,并已在诸多关键领域崭露头角,预示着未来更大的变革”。它不像经典力学那样,能够直接构建出宏观的机器和设备,而是更深层次地揭示了物质和能量的本质规律,从而为我们设计和制造新材料、新设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思路和工具。从“看不见”到“摸.............
  • 回答
    量子力学的核心之一,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一直是科学界乃至哲学界热议的焦点。关于它是否被“推翻”,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这个原理究竟说了什么,以及在什么语境下讨论它的“推翻”。不确定性原理究竟说了什么?简单来说,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指出,我们无法同时精确地测量一对相互关联的物理量。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粒子的位置和.............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薛定谔方程中会出现虚数 $i$ 这个看似“不属于”实数世界的问题。这背后蕴含着量子力学的深刻内涵和数学结构的必要性。核心观点:虚数 $i$ 在薛定谔方程中,是描述波函数演化规律和概率幅的关键,它与量子系统的时间演化、能量的量子化以及波的性质紧密相连。让我们一步步来理解:.............
  • 回答
    量子力学,这个听起来就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领域,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挑战着我们对世界的直观认知。那么,它究竟可信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明白,什么是“可信”。在科学领域,“可信”意味着什么?它不是一拍脑袋就能下的结论,而是建立在一系列严谨的实验验证、数学推导以及理论.............
  • 回答
    在量子力学中,“观测导致坍缩”是一个核心但同时也是最令人困惑的现象之一。它并非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而是与我们理解的经典物理学有着根本性的差异。要详细地解释它,我们需要深入到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一些重要的思想实验。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量子力学描述的是什么。与经典物理学描述具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不同,量子力.............
  • 回答
    量子力学与概率学的渊源,就像是两个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学科,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描绘着世界的本质,却又在量子世界的奇妙图景中紧密相连,互相映照。你若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那我得告诉你,这份联系可不是皮毛之交,而是深刻骨髓的羁绊。咱们先从概率学这头说起。这门学科,简单来说,就是研究不确定性以及如何量化这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量子力学中一个挺有意思,但又不算太难入门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电子,好像同时存在于多个地方?这听起来有点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对吧?但在量子世界里,这可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平时生活的宏观世界里,一个东西要么在这里,要么在那里,不可能同时占据两个不同的位置。你坐在椅子上,就不可能.............
  • 回答
    在量子力学的世界里,一个看似静态的“一维有限深势阱”或“势垒”,之所以会引入“入射波”、“反射波”这样动态的概念,这实际上是理解粒子行为的关键,也是它与经典物理最根本的不同之处。首先,我们要明白,量子力学中的粒子,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个有确定轨迹的小球。 在量子层面,粒子本质上是“波粒二象性”的。也.............
  • 回答
    量子力学并非直接说世界是由“一格格”构成的,这个说法有点过于简化,但也触及到了量子世界的某些核心特征,特别是“量子化”的概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一些,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日常感知到的世界,比如桌子、椅子、光线,似乎是连续的、平滑的。但当我们把这些东西放大到极其微小的尺.............
  • 回答
    咱们来聊聊电子的角动量,以及为什么在量子力学里它能为零,但在那个熟悉的玻尔原子模型里却不行。这其实牵扯到我们对微观粒子理解的深度变化。玻尔原子轨道模型:那个“轨道”上的电子先说说大家可能更熟悉的玻尔模型。在那会儿,大家觉得原子就像一个小太阳系,原子核是中心,电子就像行星一样绕着它转。在这个模型里,电.............
  • 回答
    量子力学与 DNA 尺度的分子——一个深入的探讨当我们在讨论量子力学的应用范围时,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它是否适用于我们生命最基本蓝图——DNA。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科学前沿的许多复杂议题。答案是肯定的,量子力学不仅适用于 DNA 尺度的分子,而且可以说,DNA 的许多关键功能,甚至是其稳定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引人深思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物理学界最根本的挑战之一。但要给出“完全错误”这样的结论,需要非常谨慎,并且需要深入剖析量子力学的本质、它的成功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量子力学从目前来看,是我们在描述微观世界方面最成功、最精确的理论。 它成功地解释了我们观测到.............
  • 回答
    我们常说的“测不准原理”,严格来说是量子力学中的“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它指出,我们无法同时精确地测量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成对的物理量,比如位置和动量。你测量得越精确,另一个量的测量结果就越不确定,反之亦然。那么,这玩意儿跟自由意志扯上关系了吗?很多人觉得,既然微观世界似乎存在着这种固有的“不确定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