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开口说英语最大障碍是其他中国人。 排第一的答案已经讲得非常对了,小语种毕业的普遍口语比英专的好,因为小语种讲的时候很少有人听懂。 我国国民的英语水平还是有的,但是有个毛病,一听别人讲英语就开始品头论足。 B站很多视频只要主角开始讲英语,必刷弹幕是,哇还是英音好听,毛子口音也是醉了,阿三这发音,牛津腔好舒服,这个人发音好差,还是别说英语了。 似乎如果不对别人评头论足一番,就不能显得自己很懂英语一样。 你知道我这辈子见过的最让我难过的口音是什么吗?是一个从没去外国的中国男生一口美国西部白人腔调,因为发音黄种人胸腔共鸣没有白人那么明显,他故意把声音压低,又油滑又做作。 比赛的时候下面老师面面相觑听得难受到脸黄,后面还有观众哇哦哇在喝彩。 那个时候美国外教看我一眼,我问sounds awkward? 她回答yeah too cheesy 后来这个男生讲完了,我们副院长上台,副院长没讲几句我就听见后面有人嘀咕,这个老师口音还没有之前那个男生好嘛。 我们院长曾经在外面呆过很多年,不仅做英语翻译,也做德语翻译,讲英语讲汉语对她来说也就切换一下思路的事情,但是唯一的问题在于她的发音个别音标带着中文的发音习惯。别人很容易就能听出她是个中国人,但除此之外她的口音完全不影响交流。 在我看来,口音是一个人文化认同的重要部分。尤其对于英语这一门差不多世界化的语言来讲,在对方已经能够流畅达意的时候再去纠正别人的口音,自大且愚蠢。 玩游戏的朋友可能知道美国暴雪公司有一款游戏叫做守望先锋。游戏讲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英雄相聚在一起,这些英雄来自中日韩,印度,美国,墨西哥,欧洲,一开口你就知道哪个英雄是来自哪个国家。难道这家美国公司找不到口音标准的人来配音吗?不是的,因为语言代表着文化,一个口音就是一种文化,只要口音在能够让人听懂的范围内,那么说话者应该是自豪的,因为这是他自己独有的cultural identity. 再说一遍,随口贬低别人口音的人,自大且愚蠢。 DO NOT FORGET THE PLACE WHERE YOU CAME FROM.
#############更新分割线########
貌似被其他答案挂了呀。那我再表明一下我的观点吧:
1.说我前后逻辑不自洽双标嘲笑那个男生的,你真的有必要看看他当时那个样子哈,他的发音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与其说是演讲,不如说是在演戏。提出这个例子,其中应该注意的是旁观者的反应,当然你觉得我太judgemental那也行,不过讲来好笑的是我当时座位上的牌子就写了个Judge,你觉得不好的话那我们评委都不张嘴就是了哈。
2.说我反精英主义,不好意思这个大帽子我不接。第一请自行斟酌单纯口音好到底配不配称得上精英这个词。另外,我从来没说过我会否定口语好的人。毕竟我自己也是一开口就会被问到底怎么练的人。但是,你自己想练是你自己的事,别人练不练是别人的事,口音这个东西只要在合理范围内,完全属于锦上添花,即便你练了十年外国人都分不出,那也是你自己的事,我们没义务表扬你。而且最重要的是,我认为“说”的核心在于信息传达,在此标准下,表达的流利度应该排在第一位,单纯口音好实在是称不上精英。
3.这个问题比较大了,“外国人也喜欢和英语好的人交流”。首先请进一步弄清我的标准,我的标准是流利第一,但并不是说发音问题可以完全无视,比如一个日本人,说英语的时候你拿片假名去念英语,这就过分了。
4.Pleease define 英语好,define 标准口音。是否所有人都要追随伊丽莎白女王的Queen's English。如果是,那伦敦腔要不要说话,美国人要不要说话,印度人要不要说话。如果标准口音仅仅包括English和American,那define American English。如果American的标准只包括中西部源自殖民时期的英国口音,那东海岸的要不要说话,黑人腔要不要说话,Latino要不要说话?他们不是American? (澳村被无视了好像……
4.如果 accent 真的这么重要。那口音自诩东亚最正的我国人民和其经常嘲笑的印度人民比起来,哪个用英语交流更顺畅,信息传达更有效率?
5.讲一句戾气有点重的话。国务院每次新闻发布会的翻译,某些自诩口音标准的人也能挑出一大堆毛病来吧。卷舌不够American?口腔不圆没有高贵的牛津腔?连读不够连贯?梅花音不夸张不明显?那还真的蛮恐怖的,这么不标准我怕下面记者一个词都没听清楚,怪不得西方老对我们有成见,都是这群高翻的锅。
泻药。
题主的问题一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
大部分中国人说英语的时候脑袋里想的是:我有没有说错?
其实我们这个时候应该想的是交谈的内容本身。
“汉堡晚上我麦当劳吃七点”
这句话中国人都能看懂,你这样说英语,老外一样也能听懂。
不害怕了就会说多,说多了就自然学会怎么说了。
对口音和语法的严苛导致的心理障碍。
每次爆出XX名人用英语演讲,知乎上就会浮现「如何评价XX的英语?」之类的问题。最近的一位应该是奶茶妹妹,你仔细观察,绝大多数人的关注点一在口音。如果口音不标准,那么打分就已经在及格线以下了。第二就是语法,各路能人纷纷登场,开始分析哪里时态不对,句式是不是太单一,用词是不是太简单等,由此来指摘对方的英语瑕疵。我常常在后台收到关于英语学习的私信,很多人再三纠结的问题永远是「我该学美音还是英音?」。很早在知乎上用英语写过一篇回答,之后发现自己错把indoor当成了副词indoors,评论区马上有人扑上来冷嘲热讽:英语老师也不过如此嘛~
当我们每一个人都习惯用口音和语法衡量英语水平时,我们就难免受到来自别人类似的纠察。正是这种人为造成的苛刻,成为了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心理障碍。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那干脆尽量不说,不写,于是学了十几年也就学成了哑巴英语。
这种严苛一部分来自于学校英语教学强调语法正确,而忽略交流本身。加上考试追求正确,映射到生活中,人人都开始纠结自己和别人表达的语法正确。另外,受到美剧的影响,加上国内英语培训机构对流利口音重要性的夸大渲染,让中国人觉得英语说得好,那就不能听出母语的痕迹。久而久之,人们形成一种观念,拥有漂亮的发音,语法挑不出错误,才是地道的英语,才能得到老外的认可。其实,拥有这种臆想的人,恰恰是没怎么和老外交流过的人。
如果你在国外或者外企待过,就会发现老外完全不会注意到口音问题。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现状中,讲英语的人本来就各式各样,有Queen’s Accent,美加口音,澳新口音,印度口音,南非口音等等。我前后在新加坡生活工作了近8年的时间,从来没有遇到过老外因为新加坡口音而抱怨沟通障碍。实际上,即便是在同一个国家中,英语的口音也五花八门,这和我们的方言相似。最近刚上的第五季《纸牌屋》中的木下总统(Frank Underwood)的英语就带有浓厚的南方口音,这和现实中的前总统奥巴马的口音全然不同。现实中的当今政坛,各国政要在用英语发表讲话的时候,全都带有浓重的母语口音,比如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浓烈的韩语味道,但丝毫没有影响人家游走于世界,担任了十年联合国秘书长。
我曾经在国外工作的时候,公司有英国人,北欧人,新加坡人,印度人等等,每个人的英语都有母语口音痕迹,但是除了中国人以外,我真的没有遇到过任何一个外国同事因为怕自己发音不标准而不敢表达。于他们而言,「发音要标准」是一条不存在于大脑的观念。中国人好面子,每次第一句话就是Sorry,My English is very poor,别人都还没有注意到你英语不好,你就已经先给自己贴上了标签。这种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变成了心理障碍,有时候白白放弃了表达自我的机会,在职场上吃力不讨好。在我看来,在国际合作越来越普遍的当下,中国人反而应该多讲中式英语,不管你的英语自带成都味还是北京腔,你讲的越多,外国人就越不会在意这种口音,甚至慢慢地获得认可和尊重。
当然,以上不是要鼓励大家发扬中式口音——字正腔圆的准确发音当然令人羡慕,但绝对不是英语好坏的衡量标准。更加没有必要总是用发音去给别人的英语贴标签,大肆指摘,鼓励别人勇敢表达也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轻松和有利的英语学习环境。
语法和发音是一个道理。我们的理想当然是做到语法准确,可在现实中,过分偏执语法正确很容易成为一条绑在嘴上的透明橡皮筋,时时束缚着表达的勇气,慢慢地就失去了表达的欲望。事实上,外国人在交流的时候也常常犯语法错误。我记得有时候做项目,在频繁的邮件往来中,很多老外的的内容更是不保证语法正确,反而是很多中国同事,在写邮件的时候字斟句酌,百度谷歌齐上阵,一封短短的邮件消耗掉一两个小时。
事实上,人们交流的时候,对于语言的容错率是非常高的。记得有个小游戏把一句话中的字序打乱,完全不影响理解。同样,对话中,即便你一个个单词地说,不纠结语法,不执着发音,对方往往也能理解。在国外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英语提升最大的时刻反而是在沟通中学到的,某个发音的问题,我从对方口中纠正了过来;某种意思的表达,在别人重复中我找到了最好的方式;最妥帖的用词,是在实际的语境中刻入了脑海。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要踏出第一步——勇敢地表达自己,建立起对话,在对话中不断进步学习。不要害怕犯错误。
节奏感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你往往更加容易和某个有共同生活经历的人保持顺畅的对话,而这时乱入个第三者随意插话,你们聊天的节奏感就会被打乱。这是一种很微妙的体验,在国外生活并曾经努力融入老外生活的人应该很容易明白这种感觉。
有时候虽然你听懂了对方的话,但是你并没有真正理解对方讨论的含义,你适时作出的回应就很容易打乱原本对话的节奏感。这种情况下,即便你的发音和语法再完美,老外也能感受到你的英语能力并不流畅。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反观那些口音五花八门的政客。他们彼此总能准确地把握对方的语境,情绪,并对此做出适当的回应,对话的节奏感得到了维持,能够顺畅地进行下去。
这种能力就是用外国人的思维来理解对方,是文化层面上的融入和沟通。这和语法,发音关系不大,需要长期的浸染在英语母语对话中来慢慢掌握。
所以,我常常鼓励大家多读原版英文,多想,多玩味文字及其背后展示出的作者的tone,立场等等。文字是矫饰的艺术,作者不会直白地说出他的看法,阅读这些文字,就好比和母语者对话,促使你不断了解外国人的思维和文化。不抱着这样的态度来学习英语,而只是一味地追求语法和发音的完美,英语永远也学不好。
我是Simon,在「英语学习」话题下获得赞数10万+,收藏24万+次。
所有帖子都收录于我的公众号「赛门喵Simon」,你可以在其中通过关键词搜索你感兴趣的话题。部分高赞帖子如下:
最大的障碍就是美国的韩梅梅总不按套路来,
第一天
我:Hello, I'm Li Lei
韩梅梅: hey, I'm Han Mei Mei,how's it going?
我:(嗯?不是应该问我how are you吗?) humm, I'm going to library.
韩梅梅: Cool, you mind if I tag along?
我:(好像是个问句?) eh.......hum..... I'm fine, thank you, see you tomorrow.
第二天
韩梅梅:Hey Li Lei, what you up to?
我: (这是问我上几楼?)I'm going up to third floor, for my class.
韩梅梅:Yeah, I know that, we are in the same class.
我: (那还瞎B问)OK, how are you?
韩梅梅:Same old, same old
我: no, you look very young.
韩梅梅:haha, thanks, i'm flattered.
我:I don't think you flat, I think you are at least B-cup.
第六十天
韩梅梅: I figured you are a very interesting guy.
我:Thank you, I think so too.
韩梅梅:How about you help me out with mid-term tomorrow, and we hangout afterwards, go see a movie or something.
我: Ok.
..................................
第六十一天 考试结束
我:you so slow, I waited 40 minutes.
韩梅梅:Fuck off you jerk, I thought you were going to help me out
我:I'm sorry?
韩梅梅:I asked for your help.
我:I gave you my pencil.
韩梅梅:I don't wanna talk to you anymore.
———
“曾经有一段真挚的感情摆在我面前...”
是思维方式,英美人普遍想法更直接,更单纯。这一点看看专四专八和雅思托福的差别就知道了。专八一篇100字的文章让你云里雾里,雅思1500字的文章所有的答案都在原文可以找到。
专四专八的听力,问你喝咖啡还是茶,先说咖啡,然后说茶,最后说,我啥也不喝。而雅思托福就不会,听到什么就是什么。
锻炼英式思维,就是,你融入当地的圈子、生活。如果没有那个环境,就尽可能看英文电影、读原版的英文读物。
曾经在国外的我,住在一个全是老外的share house,回国前我卖自己的二手车,那个老外看到我跟吃惊,因为之前和我通电话时,以为我是当地人。(不仅仅是以为我是本国人,是以为我是本地人)。就好比你去了山东,天天和本地人一起,最后说了一口流利的山东话。
最大的障碍是同胞的苛刻和打压。
在我学习英语的路上,有两件让我非常挫败的事。我记得很清楚。大一的时候我在学校里碰到了我的外教,我口语并不好,结结巴巴往外蹦词的那种,但我还是鼓足了勇气提出和外教一起用午餐,想抓住一切机会多开口练英语。和外教在一起的还有一个中国男人,看起来快三十岁,据说是外教在海外认识的中国留学生,说得一口流利且快到让当时的我听不清的英语,全程用英语交流没怎么搭理我,只和外教说话。
当我们吃完午餐,我说了一句,“I am full. ”我英语底子薄弱,经常发错音,于是这个中国男人终于说了第一句中文——
当着我的面,他捂着嘴低低的窃笑了一句,“fool哈哈,什么发音啊……”
我当时一定脸刷的一下红了,支支吾吾的后来在饭局上再没怎么开口。
第二件事,还是想练口语。这次我在网上找英语好的网友练口语,我发了一个帖子,说我们可以互相发语音。然后我加到了一个正在英国留学的人,我看了一下他发的照片,参加过各种活动,见过英国某某市长balabalabalabala……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发了一条语音。
他的第一条回复——
“你这口语,也就雅思5.5吧……”
第二条——
“你求我我就带你练口语。”
我没和他浪费时间,直接拉黑删掉了。
他们确实英语很厉害,有那个资本批评我,但他们的批评不是真的想帮你,而是完全建立在获得优越感的目的上对暂时落后的人嘲讽。
我这个人是有点敏感,但好在我百折不挠,最大的优点就是敢说。但是后来,我不再和中国人练口语了,我只找外国人练。因为大学参加了一个国际性的社团,我也收获了不少跨国友谊,适应了各种日式英语,泰式英语,印度英语……
一年以后,我考到了雅思口语7.5。
我现在在国外工作,应当在口语上不逊色之前那两个人了。但是在成长阶段自信受到的打击真的很难消除。我直到现在都有这个毛病,我能和老外很顺畅的交流,但只要有英语说得很好的中国人在场,我口语的流畅度立刻打折……
中国同胞对同胞的英语总是十分挑剔和苛刻。在自信的说着英语的UP主,女明星或者街访路人的视频下不友好的,吹毛求疵的评论和弹幕比比皆是。他们先说你语法有错误。纠正赵丽颖语法的弹幕出现在底部盖着字幕,生怕别人看不见他完美的语法;语法可以了,又来挑发音的刺。中国驻外国大使的电视辩论上,不去关注大使的妙语连珠,凉凉的站在高处说一句这发音不行啊,而且还能在评论区得到许多附和……可是这些指点江山的网络大神,有几个能在现实生活中毫无惧色的用英语与外国人谈笑风生呢?
语言是为了沟通,「说什么」永远比「怎么说」更重要。
只要不是根本的发音都错成了另一个单词,带有口音的英语根本没必要责备更没必要嘲笑;只要你能表达清楚想说的话,语法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俄式英语,日式英语,印度英语,阿拉伯英语,泰式英语,都比中国口音难解多了,可是为什么他们能说的这么自信和流利?
我看过一个视频,记者问印度人,“外国人说印度人有口音吗,你怎么看?”百分之九十的印度人回复,“那又怎么样?”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的口音有什么问题,甚至引以为傲,他们敢说,敢大声说。说得多了,词汇量和流畅度就自然提升了。
当你的同胞在努力学英语的时候,少一些苛责,多一些鼓励吧。我们不是英语为母语的人,犯错和不标准都是常事。希望我们能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英语学习环境,告诉每一个努力的人:你不完美,你也不需要完美,你需要的是沟通。
不要本末倒置,发音糟糕语法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标准你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有个回答真的把我炸出来了。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3889 9113/answer/181727481
一开始,答主的观点我是赞成的:
「中国人开口说英语最大障碍是其他中国人。
我国国民的英语水平还是有的,但是有个毛病,一听别人讲英语就开始品头论足。
……
随口贬低别人口音的人,自大且愚蠢。」
然后我往下看,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有点懵逼了:
「你知道我这辈子见过的最让我难过的口音是什么吗?是一个从没去外国的中国男生一口美国西部白人腔调,因为发音黄种人胸腔共鸣没有白人那么明显,他故意把声音压低,又油滑又做作。
比赛的时候下面老师面面相觑听得难受到脸黄,后面还有观众哇哦哇在喝彩。
那个时候美国外教看我一眼,我问sounds awkward?
她回答yeah too cheesy」
这……
这大概是我见过最夸张的一个“双重标准”,也是少有的可以用自己的核心观点去驳斥自己的情况……
答主一方面声称,“中国人的品头论足就是中国人开口说英语的最大障碍”,“贬低别人口音的人自大而愚蠢”;然后立刻就对一个参加英语比赛的中国男生的口音“品头论足”,贬低说其“油滑、做作、听得难受到脸黄,awkward and cheesy……”
这……这是答主在用自己来论证,答主本人(中国人)是那个中国男生(中国人)开口说英语的最大障碍吗……
再往后看,我大概有点明白答主的逻辑了,但实在不敢苟同。这也是我想要写这个回答的原因。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答主认为带有母语口音的英语是一个人的cultural identity,是应该自豪的。
这大概是我唯一能找到的答主嘲讽那位“油滑的美国白人口音”的中国男生的理由。
那么,这就是在反对某种倾向的道路上矫枉过正了。
不管是英语专业、留学生还是英语爱好者,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口音:各种流派的英音、各种流派的美音、或者是顺其自然的母语口音。
而大多数英语学习者会有愿望也会付出努力去追求更纯正地道的口音,这没有错,反而这份付出很值得尊重和敬佩。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对自己口音的选择。
我当然赞同那个答主所说:我们不应该嘲笑带有母语口音的同胞。
可这难道是我们去嘲笑那些努力练习和追求更地道口语的英语学习者的理由吗?
“反精英主义+返璞归真”的回答在知乎很受欢迎,我自己也曾有所体会。
但在这里,我认为那个回答对那些日日夜夜练习地道口语的学习者很不公平,也会对有些人造成误导。
看文中案例,我想那个答主也许是某高校英语老师,但我还是想告诉读到这篇回答的英语学习者们:
1、如果你曾经或者正在非常努力的练习某种你喜欢的地道口音,你没有做错任何事。
能讲地道的口语是很值得骄傲的;若你从没出过国门还能讲一口地道的英语,这绝不是别人嘲讽和诟病你“cheesy和矫揉造作”的把柄,这只能说明你极富天赋又非常努力。
2、我认识的大多数外国人在大多数时候确实不会嘲笑带有口音的英语,但他们确实会更喜欢跟纯正英语口语的人交流。
毕竟,谁也不喜欢聊天的时候一直“excuse me 和 pardon”,因为影响效率;大家都喜欢更清晰和明确的发音。
3、如果你身边的人没在国外生活过却说着很地道的英语,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她最近英剧/美剧看多了……这真的不能说明她崇洋媚外或者不尊重自己本国的“文化认同”。
第三条我相信大多数剧迷深有体会……我一直生活在英国,有一阵子很多新朋友说,「诶,为啥你在英国但说美式英语?」……因为我一天十集的速度在追纸牌屋啊……
过一阵子,「你咋又变回英腔了?!」……因为权力的游戏出新一季了,我还陪老妈刷了一遍唐顿庄园……
(说到这个,在有雅思6分以上英语水准的情况下,如果你想突击模仿一种口音,你真的可以试试一天看十集+电视剧,我保证你自己脑子里想事情和做梦的时候都是这个调调……)
-------------
最后,我也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
目前我比较赞成
@赛门喵的回答,“因为对口音和语法过于严苛”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3889 9113/answer/181287065
稍微补充一点。
我个人经验而言,中国人说英语时的口语障碍,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应试教育中笔试过多的影响。
因为一天到晚在考试,我们不停在做完形填空和选择题,所以我们对于单复数、时态、主谓宾等基本语法非常敏感和在意,因为对和错就是有分数和没分数的天壤之别。
但在大多数的口语环境里,这些东西并不十分重要。
我刚出国的时候,因为胆子(脸皮)比较大(厚),基本没遇到口音障碍,各种中式口音+发音错误也敢开口说。
但一开始我的语速是非常缓慢的……因为每一个句子我都得在脑子里检查一遍所有的单复数和时态等基本语法,所以经常卡壳。
而且,如果我说出来之后才意识到刚才犯了一个错误,我会如临大敌,很尴尬很着急的纠正自己,类似于:
“Mary and I is going to..no Mary and I are going to....last night we watch a film and ordered...I mean, we watched a film and ordered take-away.."
有些我英国的朋友会很奇怪,有些也会安慰我说,“我完全可以理解你想表达的,你不需要一直纠正你自己”。
事实上,如果你经常看外国电视剧,或者你看看英美电影的剧本,就会发现大多数对话并非笔试时所要求的完整的句子,有些语法也不尽完美。
所以在进行口语练习的时候,停止脑海中因为笔试所培养出的“语法强迫症”,万一说错自己下次注意就好,也不需要生硬的纠正。
这对思维的流畅度和语速都会非常有帮助的。
当然,我说的这件事只限于初学者的初步开口交流和日常生活较为随意的口语,不适用于各种【口语考试】。
口语考试时犯太多低级语法错误是会被扣分的。
不过,在口语中最终避免语法错误,需要的是大量的开口练习;而若用书面英语和笔试时的思维去说口语,这种不敢开口的障碍是会让练习的效率非常低的……
比起美国猎头,大陆猎头,对我的语法更挑剔。美国人其实满重视发音的,谈生意的时候,我重音读错了,他们一定纠正我。但是语法错了,他们不会管,听懂就行。(发音错了会导致听不懂!)所以,我觉得最大的障碍是:我们很努力,但努力错了方向。有人劝你不要在乎发音,阿拉伯酋长的发音也一塌糊涂。人家为啥要耐心猜你在讲哪个词?你们家有油井吗?我们的发音为啥不好?【被普通话毁了!】普通话是满洲人学不会汉语,就找个近似音替代一下,形成的中介语,音素实在太少了。bitch 和 beach,只会讲普通话的人根本就分不出来。
===
回复里在讨论如何用普通话模拟 bitch 里的 /i/。真的是没办法的。比如“贝”是 /ei/,‘憋’是 /je/,都不是 /i/。上海话“别”,是 /i/,广东话 “食”韵母是/i/。而普通话里没有我们汉语的“入声”,所以发不出英语的重读闭音节。“入声”在宋末元初就从中国北方消失了。推广普通话,只会离文明世界越来越远。
我一个中国人,用英语写论文,送到中国的审稿人那里审,审稿人给我英文的审稿意见我用英文改,交给中国的编辑用英文刊印出版,中国的读者读我英文的论文,之后抱怨一句“这人这英语什么破玩意儿”。
你tm问我,我tm怎么知道那是什么破玩意儿。
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是,竟然有如此之多的中国人,觉得自己应该会说英语;以及竟然有为数不少的中国人,不但觉得自己应该会说英语,而且追求自己说英语没有口音。
最大的障碍是,根本没必要说英语。
在国内,读论文,查资料,考试用到的英文,主要是读写,什么时候真的需要说英文呢?
几乎没有。
没必要说,自然说不好。一星期不说话,中文也说不顺,更不用提几乎没说过的英文。
但是,这不代表中国的英文教育失败。
说的少,就会纠结于发音,语法,甚至追求一些过时的俚语。其实,出了国,就会发现,最重要的是交流。
每年出国那么多人,有几个是口语流畅才买机票的?几乎没有!
每年海归那么多人,又有几个是因为口语不流畅而回国的?几乎没有!
到了那个环境,需要说,需要用,一两个月后,自然会。非母语者,永远不会说的像母语英文的人那么流畅,但这不影响你交流,也不必打怵。
非要在国内追求英语说的像外国人,就是舍本逐末,事倍功半,不如增加点词汇量有价值。
鉴于评论区开始写一些奇葩长单词,我来一个娃6岁的时候教我的单词:
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评论区大家继续哈,学习快乐~
-------------------
先说答案
最大障碍:背单词。
这几日天气特别冷,旧金山湾区都下雪了。突然想起了特朗普大爷的经典推特
于是乎,跟七岁的娃试试讲讲拉尼娜现象。来来回回实在解释不好的时候,
我说:Why don't you be a weather scientist in the future so that you can find it out yourself?
她说:Mommy, that's not weather scientist, that's meteorologist.
我想想,对哦。GRE里考一个meteorologist完全是小菜一碟,为啥我说话的时候想不到呢?
因为,我的大部分单词是“背”出来的。
读一遍单词,记一遍中文词义。或者蒙住中文词义看英文单词,说出来了就过。
我认为我是认识这个单词的。
下面哪些情况似曾相识,请自觉点头:
做题一定能选对的单词说话的时候从来不敢用;
看见明明认识的单词写的时候却一拼就错,一听就懵;
每个单词都听得明白,就是不知道句子说的啥意思;
明明昨天刚背过,怎么又忘记了呢;
要不是明天还要考试,一万遍想把单词书撕得粉碎……
在多次被娃打击过后,我开始琢磨,为何我学了n年的英语(n>娃的年龄),知道词根记忆法,知道联想记忆法,啃过红宝书黑宝书,却赶不上一个娃的词汇量呢?为什么娃还会冒出很多同级的当地小朋友都不认识的单词呢?
因为娃没有背过一个单词,所有的单词都来自于阅读。
背单词为啥成了障碍了呢?
3. 背单词严重压制学习乐趣
兴趣是所有学习得以持续的原动力,丧失了兴趣,做任何事都变得事倍功半。背单词尤其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完全机械的一种毫无乐趣的活动,把语言学习原本很有乐趣的一件事变得枯燥无味。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一种折磨。
阿哲的歌多少年没唱了“我的爱如潮水,爱如潮水将我向你推,紧紧跟随,爱如潮水它将你我包围”还是张口就来,背了无数遍的三个代表我似乎仿佛依稀已经忘记了...
再比如下图habitat这个单词,放到后面这本书里,显得格外有趣。back up a little bit是不是很形象呢?当你看的时候如果你微微一笑,那么基本这些单词以及用法都记住了,而且以后不经意的某一个时刻,它就会从你的脑子或者嘴里蹦出来。更重要的是,你会很享受这种学习的过程。
再来举个例子,试试给孩子列下图中的单词表:olfactory bulb, frontal sinus, siphenoid sinus, soft palate, nasal cavity...孩子能看到第三个都是神奇的一件事。但是放在书里,这本书,我家7岁的娃读了不下50遍,每个部位在哪儿,怎么回事门儿清。
母语同非母语的学习方法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母语不是刻意“学”或者“背”出来的。原则上来说,英语并非我家娃的母语,为什么能比说母语的孩子学得更好,我认为是巨大的阅读量积累以及极大的阅读兴趣作用下的结果。学英语如果能静下心来(前提是没有应试目标),找适合自己的书来听或者读,是更有效更实际办法。
最后放一张娃近半年的阅读量统计,从八月到一月6个月共阅读325本书,平均一个月54本书。 (七月份数据有之前的累积数据,不参与计算)。
好的语言能力是读出来的。
把背单词花的时间用来读一本喜欢的书吧。
无意中刷到这个题,我不是学语言的,但我想讲讲我对口音这问题的理解。
我赞同前面的回答:确实口音这个问题对我们国家的英语学习造成了很大干扰,我们要学会忽略。但事实是口音这个问题真的非常影响信息的传达,而且国人,实际上整个东亚都一样,口音是我们和西方主流英语区交流可能最大的障碍,因为这个障碍可能根本无法逾越。
我上英语课时,有一个泰国女生,在纽约已经生活了好几年,英语非常的流畅(泰国整体英语普及率本身也比较高)。在我听来她的发音非常的清晰,但我的老师却认为她的发音问题非常严重,西方国家的人很难听懂。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日本和韩国学生身上,只要用词正确,我基本能听懂要表达的意思,但普遍西方同学认为口音很重。与此相对的是印度口音,有过出国经历的人都有体验,真的非常难听懂,但西方国家的人从来不认为他们的发音问题很大,很难懂。同样的情况有北欧和意大利的口音,普遍亚洲同学都觉得听起来很费力,但西方同学不认为。
我和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东亚整体上和英语国家交流太少,整个英语区并不习惯这些地方的口音,而相比之下印度的口音非常常见,大家已经习惯了他们的发音和断句方式。所以口音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国人注意到口音的问题并非小题大做。
口音问题可以改吗?可以认为几乎不能,所以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歧视的标志。我身边同学来看,部分出生在美国的同学,可以做到完全是白人的口音,初高中过来的,极少一部分可以没有母语口音(即使部分人的中文并不流畅,但还是可以听出英语中中文发音方式)。我认识有人花了大量的时间辛苦练习,请了专业的人指导很大程度达到了白人的发音方式,但是总体来看在口音上花时间是效果微乎其微。很悲观的一个结论是:我们应该更多的和其他国家,其他语言的人交流(不只是英语国家),让更多人熟悉中文的口音。
口音这个问题,还关联到了我们本身文化的弱势,以及在西方文化中真空一般的存在。但我觉得深入下去对个人帮助不大。我想讲几个小tips,这些点在我出国前并没意识到:
1. 重音
这实际上是口音问题很重要的来源。国内的教育中会意识到词语的重音(但大部分人解决的也不算好),更重要的是句子的重音。可以理解为如何断句的问题。由于中文语序和英文非常大的差异,我们经常会无意识的在一些不该断句的地方停顿,如果单词量很小,一个词想很久就更容易造成这种不流畅。托福口语我自己录下来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说的时候觉得很流畅啊,只是一两个地方想不起来了,但听得时候会发现那几个停顿导致这个句子根本无法理解。
2.用词
这个可以 参考我们看香港或者台湾的报纸,你会发现很多词和用法非常难理解。同理,由于交流很少,我们的很多叙述和用词方式是西方国家普遍无法理解的。以前人们用“中式英语”去概括,而且是一种负面的看法。但客观来看,这个问题本质还是:我们文化隔阂太大,我们不了解在某个语境下更加通用的表述方式,他们也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用这样的表述。更有一些情况,这个语境在西方更本不存在,或者我们的文化中根本没有对应的语境。比如前段时间很有意思的关于“you are welcome”的讨论,这个用法对于中文母语真的非常难理解。我们一个“不用谢”概括了所有情况,但实际生活中Thank you之后,在不同场景下会有非常多的回应“Sure”“ No worries ”“ Not a problem ” “Not at all ”。就像这些表述中的微妙区别,如果你没在实际的情景中见过,你很难直接用中文解释去理解。所以,读书看报,看剧都会有助于增加你对英语文化和英语语境的理解,重点是此时此景下不同的人会用什么样的表述。
3.语法
在口语中极其不重要,你听中文你也不会通过一个完整的句子来获取信息,你会敏感的注意到一些关键对象,以及一些关键修饰。你可以有意识的注意你日常的中文交流,我就发现我有非常多断了的句子(成分残缺,语义重复累赘,形容词和名词混用......),但这些完全不影响我的交流。转换到英语同理,有那个词在差不多的语境之下,人们就能理解你表达的内容了(我们生活中最多的信息传递实际上都是肢体语言而不是口语传达的)。但为什么人们还是强调语法,还是同样的问题,交流太少,西方并不理解我们的语法表达方式。
说到底,本质还是需要多说,多去交流。我们的文化本来就比较内敛含蓄一些,鼓励去交流可能难度本来就很大。但是非常客观的现实是,西方语境之下,含蓄(或者说不外向)这种非常中性或者说性格上的问题,在现实中潜移默化的被理解为非常负面的和消极的。最后,抛开前面悲观的事实,积极的理解是:你每一次的交流都是增进了英语人士对中文的理解,也一点点儿减少了无数中文英语学习者的壁垒。
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
介绍下我的背景:我来美国6年,上班1年。上班在创业公司,只有我一个中国人,同事们喜欢凑在一起聊大天
我之前以为,至少在中国留学生里,我口语算很好的,毕竟有挺多人蛮一般的(全靠同行衬托), 也经常被问到我是在大陆长大的还是来美很久了。但是我上班之后发现,和母语选手真的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口语好不好这个东西不好量化,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以日常实战水平来评估。以我个人的经验,我觉得分为大致以下水平,每个水平都是一个大的跨越:
可能有些人觉得这些看起来,尤其3-5,都差不多,下面我来一个个具体解释一下。
考过托福雅思类考试,能回答简单问题
这个就是我们之前学过的‘how are you?', 'what you up to?', 'describe the city you live in' 等等的基本问答句子。这类句子一般都不长,用词很基础,好好学过英语的人都可以说个大概。
这个阶段主要的难点在于:
可以在课堂上、会议上等正式场合可以听懂,但是1v1交流不太顺畅
这个是很多国内托福雅思六级八级考的不错的小伙伴、以及一些刚出国不久的朋友们的情况,就是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但是自己回答的时候磕磕绊绊的,说的又着急又不太达意,能急死个人。
这个阶段主要难点在于:
1v1交流顺利,愉快的正常聊天,像母语一样自然流畅
这个就是上面阶段的升级版,这个阶段没有捷径,就是多练。说的机会不够多,这个阶段真的就是多练才可以以同样的词汇量达到不同的流利度,多练才能自信
评论中有人提到泡妹撩汉的口语级别,或者正常深度的交流(不深入聊哲学聊历史聊文学艺术等等),到达这个级别就完全够用了。泡妹撩汉无非就是清晰完整的表述自己,不被英语影响自身魅力,也就是此级别的要求。如果感觉撩妹起来用英语费劲,那其实平心而论其实便是没有做到在1v1的情境下自如表达。
当然,如果自如表达了还是没撩到,那也不是英语的锅了。毕竟中国妹子也不是你想撩就能撩的呀,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也不是中文就能随意聊的
在4人左右的小聚会中可以谈笑风生。此处特指4人中只有你一个人是non-native
这个和1v1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1v1的话对方只能耐心听你说话,被迫和你互动,放慢语速、用简单的句式等等,这都会造成你口语不错的错觉
但在4人的交流环境中,另外两三人有很大可能会畅所欲言的聊天,语速和内容都回归正常。这个阶段难点在于:
在5人及以上的群体聚会聊天中自然的搭话,插科打诨,达到母语的流畅度
这个是最高阶的口语要求了。你可以回忆一下在中文的多人聚会中,大家是以什么样的语速、信息量来交流的,多人在同时说话、插嘴,大家一起笑,一起开玩笑。这个阶段就是需要做到英语的极熟练才可以。难点主要在于:
在这个阶段真正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水平,就像母语一样张口就来,插科打诨,插话吐槽,能接住梗,创造梗,带话题,等等。这个所要求的听力水平、词汇量都不是简单几年积累可以做到的。
到了这个阶段,没有人会在关心你的口语怎么样,因为就像母语一样,只是表达的工具。
我之前一直以为自己口语很好,因为和任何外国友人可以聊很久,很多,但这都是上面提到的1v1带来的错觉,因为1v1的时候他们会照顾非母语的人。
上班之后同事很喜欢凑在一起聊大天,我从一开始极不适应,在多人的聊天中很少能插上话,到后来意识到问题,刻意训练,现在感觉好了很多,越来越可以在群嗨聊天中自如的表达自己。
写了好长,如果有人问具体怎么训练自己的就在写吧……希望这个答案对大家有帮助 :)
2019/11/19 更新
——————————————————————————————————————————————
实在对不住大家,被大家催了这么久还没更新。身为程序员对于roadmap和deadline毫无概念真是可耻……
我翻了翻其他的高票答案,其实说的都很有道理,什么锻炼听力啊,提高词汇量啊,等等,都是在我上文中提到的某些阶段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口语是综合能力的输出, 所以基础要好。
下面分享我个人最喜欢的可以训练的方法:
请看到下方中文并不加思考的说出它的英语表达:
以上都是非常日常(233 因为有了脏话所以显得格外日常)的语句,作为从来不骂老板的人,第二句第三句都是我在实际生活中说过的。大家一边看着中文,一边不损害意思的把它说出来嘛?如果可以的话,那我的水平并不足以指导你,谢谢惠顾~
那么请问:
我刚才举的例子想表达的是,在日常交流中,我们最常常卡住的地方,并不是专业词汇,而且这些非常日常话的表达。所以在平时说中文的时候,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同时想着我想说的这句话在英语里应该怎么说。
这样做之后,我常常会发现我的vocab里面缺失了很多日常的表达,通过对应中文,我渐渐的把这些日常表达补全。这方法真的有奇效。多么有效果?我很多朋友都以为我是在美国长大的
除了这个方法外,还有一些小tips,大家可以对号入座一下:
以上三条的要求其实有一定难度,但是想要口语真的好的话,这些都不是很夸张的要求。这些如果做起来有困难的话,在练习口语表达的同时,也一定要练习听力。不然真的,你都不能理解大家在说什么,谈何开口说话呢
好啦,以上就是我的小分享,希望有帮助。谢谢大家这么长时间的支持~
我的其他回答:
一个老外说句没有声调的“你好吗?”,我们都能接受,甚至夸奖他“中文真好”。你觉得外国人会在意你的什么狗屎纯正发音和完美b格语法吗?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口技不行,手技上,手技不够,身体上。
表达出意思就中。洒家在米国生活了十几年,一口标准的中国北京炸酱面口音,语法还会经常犯错,但不影响洒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职场的方方面面。当然,可能播音员和联合国标准的同声翻译做不了。
把一堆名词,动词,瞎鸡毛连在一起,从嘴里喷出去就够了。
最关键的一点是“敢喷”,要有喷对方一脸大葱,大蒜,臭豆腐+榴莲味道的勇气与霸气。
如果只限于“说”
那就不光是词汇量的问题。
是对词汇的掌握度。
连猜带蒙单词软件测出20000单词量来,跟只有5000个词但是能快速反应怎么使用,跟只有2000但是烂熟于心。
是完全不同的三个概念。
外语教学考试痕迹太重。
考试里四选一甚至五选一,选多选少选错都不给分。
生活里有那么严格的要求么?一个词说不明白用三个词,三个词不行一句话,一句话不行五句话。
顶多对方鸡贼,欺负你是外国人,你就要把剪刀非给你个工具套装,多收你点钱。
一时想不起来earwax这个词,指着自己耳朵说要清理耳朵,clear ear thing,三个词就够了,没有店员会给你一个马桶搋子的。
想买套子不知道该用rubber还是condom,指着裤裆再学个小孩比个X,没有人会给你一把刮胡刀的,谁给你吉列你用这个切丫JJ。
对话时不知道瞳孔这个词但是想表达这个东西,没关系,你在第一时间里表达出“眼睛里那个能调节大小的洞”就行。
吃牛排不知道生熟几分怎么说但是想吃全熟的,直接套用电影里的“make it damn burnt”也能凑合过去。
你再差能差过人家老头老太太“two people, one night,how much?”去?
日常对话里,对方看见你不是母语使用者,除了少数过于偏执或者干脆不知道在想啥的人之外,都会降低语言要求的。“外国人嘛,不懂这个可以理解。”
来个老外跟你问路。“泥嚎,窝箱屈烘撬折么走?”你一般不会当面笑“诶这傻逼老外嘿”,怎么自己说外语就非得要求自己语法时态发音语气对了才张嘴呢?
张开了嘴,习惯说了,后面就都好办了。
0723更新:
居然说中国人不敢开口说英语,本质原因是自卑。我有一句mmp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不敢开口说英文的原因很多,你居然就这么肯定说这是“本质原因”?请修改你涉嫌歧视的言论。
来知乎混,还混出优越感了?
——————————————————————————————
最大的障碍,是对于口语能力的认知错误。常见的两个错误观点如下:
1. 口语嘛,大胆开口说就好,别管那么多。
2. 口语发音要好,不然不好意思说。
第二点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熟悉。这个只要克服一下,创造环境或者纠正发音就好了。
真正难以克服的,是第一点认知错误——只是鼓励大家开口说,但把口语和阅读、听力割裂开来,忽略了语言素材输入的重要性。开口说话有两个前提,首先要言之有物,然后要知道如何表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去和朋友一起看电影,路上要打车、吃饭,然后要买票、买饮料,看完电影还要讨论下情节。这些场景下,应该会的英文句式你都会了么?即便不是全部都会,至少70%的句型要记得差不多才可以吧?不然还真的一个个单词往外蹦啊....
如果想说话的时候,连“如何表达”都不知道,再怎么大胆都没用,发音再标准也没有用。
此外,在涉及到需要深入沟通的场合,比如儿童教育、比如旅游景点讨论等等,首先我们要有自己的完整观点和逻辑链条,然后才能愉快地聊下去。这和语言能力无关,更多考察的是我们的人生阅历和思维的广度、深度。如果做不到言之有物,那么发音再标准又有什么用?同样地,在讨论深入话题时,也需要一些特定词汇、句式的积累,如果你不知道,那又怎么聊得起来?
知乎最专业的翻译小圈子,欢迎各位加入:
我亲戚朋友都不跟我说英语
对口音的执念!!!!!算一个吧。
不少人英语还没有学到位就把有限的时间都花在了折腾ta的发音上。有这个时间为啥不想想自己说英语的时候怎么更流利、内容更充实?
明明口音只代表了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就像我们有川普,京腔,东北大碴子味blablabla一样!多么可爱多么有特色啊!!!
可以选择标准英音或者标准美音去学,但为啥要学伦敦腔?!伦敦腔就算了,皇室腔是啥玩意?!一不小心还可能学成伦敦周边乡下腔?!你听着觉得高大上就真高大上了?是英语已经学得很好了还是咋的?
特别是那种在英国乡村呆了三五年回来教发音的!哈喽?你没事吧?你们跟ta学的人也没事吧?
别换个角度:
你咋不学大碴子,不学港普呢?有意思吗?一个在中国呆了三五年的外国人教你中文发音你学不学?还嫌自己普通话太标准了?
(纯属吐槽,“瞎编的”,请勿对号入座)
最直接的障碍就一条:需求不明确。
做过设计的都知道一个需求不明确的客户有多难缠。你给他一份简洁大气的,他要加某某元素;你给他一份华丽繁复的,他嫌不简明;你给他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他说成本太高你们会不会做设计。于是辛辛苦苦加班一个通宵,最后做出来一坨屎,客户看着实在没办法了只好闭着眼睛吃进去。
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过程与之类似。有时候是为了考高分进名校,有时候是为了读英文书写英文报告,有时候是为了消遣时看懂说明听懂笑点,有时候是为了与外国人沟通,有时候是为了混成假美国人,有时候是单纯为了找份工作。夸张的是,同一个人身上,这些需求可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出现,而且相当多人根本没法预料自己的下一个需求是什么。
于是中国的英语教育就变成了群雄并起,单词班,备考班,口试班,面试班,写作班,再加上翻译专业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强化班,一个连自己想要什么都搞不清楚的中国人几乎是百分百踏进坑里出不来,浪费了几年时间不说,还把信心都磨没了。
你不要看我的回答,你看其他的回答就知道了,每个写了几百字觉得自己说的很有道理的答主,都有意无意提到了“学英语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个大问题的答案,然而每个高评论回答里,学英语的目的基本都与其他回答不相同。试想,你作为一个(可能你直接就是)需要解决如何学英语问题的普通人,看到这么一大堆好像每一个都有点道理但彼此互相矛盾的答案,能不懵逼吗,能不绕圈子吗,能不虚度人生吗?
因为大多数中国同学,只要上到大学程度的,多半是“视觉学习型”(Visual Learning Style)。而“听觉学习型”(Audio Learning Style)和“动作学习型” (Kinesthetic Learning Style)的同学,一般会被我国这种教育体制淘汰掉。“视觉学习型”的同学,建立英语思维时,很容易受到“文字”的干扰,忍不住看文字,甚至先想一下文字,再过度到含义。成了“声音”—“字型”—“含义”的路线。应该避免想到字型,直接将“声音”和“含义”建立联系。 关于学习类型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说,我会告诉大家如何测试自己的类型和针对不同学习类型如何调整语言学习,现在继续往下进入到“建立英文思维”的具体手段。 “感冒药再来一包” 小时候听江昆说相声,文革时有个草包医生给大家看病,无论病人啥症状,都一个方子,揪下一个!”这种感冒药在掌握外语时可不能用。每个人的现阶段水平,所处环境,资源情况等不同,解决方法当然不一样,但宗旨是一样的,就是参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制定解决方案。而设计方案是根据目前的级别高低而定。
我反复强调的一点是:人在学习生活工作的时候不能有太多的压力,如果一个人成长在有过多压力的情况下,这个人不能做好任何一件事。
学习外语就是这样的,为什么说我们读高中上大学学了那么多科儿没有一样是精通的。
因为我们的学习压力太大,我们长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提高写作能力,而不是听说能力。
这里以儿童学外语为例子,为什么说有的儿童几岁讲外语就可以讲得比一个大学生讲的好。
为什么说有的家庭的孩子可以掌握几门外语或者是说有些大学生可以掌握几门外语!
他们并不是有什么天赋,而是说他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没有压力。
他们从来不用为吃饭发愁,学费发愁,出国留学发愁买房买车发愁,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大脑思维和情绪一直处于乐观状态,能够积极的分泌一种多巴胺去不断地刺激大脑去记忆去学习。
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小学毕业或者是说压力很大的人精通一门外语,这里说的精通外语,不是说一个人会讲100句英语1000句英语。
学习外语要尽量从小学习,这样进步的更快而且更牢固,母语式学习法,马云就是这样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二语习得与母语学习法不同!
为什么我们反复记忆单词反复几句子隔天就忘,甚至说不能产生永久记忆,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直处于紧张高压的状态,而不是高兴欢乐的学习。
我还要强调一点,每个人都是一个天才,只不过他的父母没有去培养他。
我还不信马云生下来就会讲英语,朗朗生下来就会弹钢琴,姚明生下来就会打球,李连杰生下来就会练武术。
没有人培养你没错!
语言学家克拉申在他的五大假说当中也提到情绪是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
如何学习英语英文介绍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1677039727251456
“学得”-“获得”之辩 什么是“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获得”,为什么说它与“学得”不同?关键在“获得Acquisition”这个字上。“学得”派认为外语靠理性学习,“获得”派认为语言能力应该是下意识自然获得的,理性学习不正确,尤其不能实现交流。这一字之争一直进行到今日。但此概念在进入中国时,居然被学术界翻译成了“第二语言习得”,恨得我经常口出恶言。啥叫“习”呀?子曰:“学而时习之。” “习”不但是“学”,还是“反复练”。这简直完全违背了“自然获得”的初衷。这两天一直在犹豫怎么能在此文中在谈到该理论的中文翻译时改个名字,但又能让专业人知道我在指什么就好。周末和母亲聊天,她建议我用“悉”字。“获” 即“悉”嘛,而且和“习”谐音。妙啊!老太太七十多可真不糊涂。在下就叫它“二语悉得论”了。老妈伟大! “学得”和“获得”的交锋从表面上看是关于外语是“学习”Learn会的还是通过自然“获得”Acquire实现的之争,但实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在50年代中以“国际语法”首先掀起了革命,冲击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再由语言学泰斗克拉申博士(Stephen Krashen),在七、八十年代将SLA推上了顶峰。从此SLA所向披靡,在与传统派的许多较量中节节获胜,根据地从美国传遍了欧洲和世界。传统势力对老克的仇恨和惧怕使他们用劲各种手段攻击博士本人,甚至反动同盟们还专门建立了一个网站叫作http://Krashenburn.com。现在已做灰飞湮灭,剩下个别遗老遗少把它搬到了“个人空间”中保存,估都计欠费上不去了。
如何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1677322213728256克拉申所创立的SLA,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语言学理论。尽管他的很多理论至今存在一定争议,但它的先进性,合理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广泛得到认可的。许多目前先进的语言学成果,都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对他的语言学理论的了解,会让我们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对掌握语言的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很遗憾,过去我们中国的同学们几乎很少有听到过他的名字和理论的,甚至连有些外语教学工作者也没听说过他,以至于让许多“土棍”出来混世,这不能不说是我们长期闭门造车的恶果。
克拉申的理论朴实无华,深入浅出,初学者一点都不觉得深奥难读。在下到这里当然要介绍克氏的理论。大家读懂后,已经可以成为半个方法专家了,大家之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看完就已经能有答案了。
克氏理论 克拉申认为:简单来说,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五个假说不分先后,但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说明:
学习英语经历!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16779687362723841.悉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第一条途径是“语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他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
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 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话语由“悉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出口。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后。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语法规则如果不是悉得而是背出来的,也用不上。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使用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为演讲或文章增添色彩。 这一条可以说是克拉申对语法知识的用处做出的最大让步。
4. 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悉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只有当悉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悉得。如果你的现有水平为“i”,那么就要给你提供“i+1”水平的输入。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悉得者能有足够的理解输入时,就自动地提供了。克拉申认为,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悉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按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自然达到的,是不能直接教会的。 对输入假设的理解关键点就是comprehensible input “i+1”。+ 1 就是在自己现有水平上加了“一点点”难度。换句话说,我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点难度才提高的。其实大家寻找的答案,最主要的出处就在这一条上。我们之前对一系列误区的分析,很多都能从这一假设中找到依据。我们今后掌握的最重要的技术就是不断自己创造这一条件。稍后我们详细说明。 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16786348584591365. 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悉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因素是:
1)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2)性格。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
3)情感状态。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同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 这一假设有点偏语言教学经验谈,它的重要性也常被忽视。(后来人们通过实验发现,人在试图说外语而又说不出来时因焦虑而在脑部产生的电流,可以电死一只老鼠,可见学外语时的焦虑程度之高。) 可理解输出 Comprehensible Output 后来语言学家又发现如果仅有输入条件而缺乏输出体系,学生就会听得懂但说的能力差。
广东话中有一句:“识听不识讲。”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于是斯韦恩(Swain)在1985 年提出了“可理解输出理论”,即在输出时尝试做一些高出他们目前水平的练习。因为输出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寻找合适的形式来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他们碰到一些不知该如何表达其意思的困难时,就会去努力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自己尝试总结一些新的规则,从对方的反馈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比较稳固的体系。 这一理论是对克氏理论体系的补充。
本人认为到此,“二语悉得论”框架到此已经比较完整了。 前面这些讨论,一直是在学习语言方法的“战略”层面。大家最容易忽略“战略”而急着进入“战术”层。而战术上的偏差和错误可以弥补和纠正,战略上的失误会导致全盘皆输。下面这句话是美国西点军校学员必须背诵的:“Every Battle Is Won or Lost Before It Is Ever Fought.”大家仔细看一下,可以感到自豪了。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家孙子的名言。 有了“二语悉得“的理论结构,就可以制定战术了。
聪明的同学这时已经自己独立做了,下面我帮大家搭个架子,并讲一些以往的经验和观察,大家可以共同探讨。对与学习者来说,可以按照制定出的战术具体实践,对于教学者而言,要根据正确的理念设计课程和教学模式。我们先谈学习者的战术制定。
实践篇 “先听说,不读写”
这是一个外国语言学家不太讨论(因为对他们来说是常识)而中国同学却常常误解问题,即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对于中国同学来说,认为这四个方面的区别比较明显,而且我们常常把“听说”归在一类,把“读写”归在一类。这和中文的特殊性有关。中文的“听、说、读、写”是分家的,大家会“听说”交流后,并不会认字,要去“学习”认字。因为中国的汉字确实是需要通过“学习”的方法掌握,也就是主要用记忆的方法。不学习,汉字是无法掌握的(新的脑神经学研究还发现中国人在辩认汉字时大脑使用了特殊的区域,以后再给大家介绍)。
而英文,和许多其他的拼音文字一样,读音和文字是紧密相连的。会了“听说”,只要掌握了读音规律,拼写自然就会了。所以严格来讲,外国小孩上学不学习“认字”,而是学“拼音规律”。英文叫做Phonics。(我们有时翻译成“弗尼斯”。)关于这个规律,以后我再给大家详细分析。 我们已经明确了“建立英文思维主要是建立英文声音的思维”这个概念,结合“二语悉得”的理论,再根据母语掌握的规律,可以先明确这一理念:“先听说,后读写。”大家笑了,就这呀!早就听过这个老生常谈(Cliché)了,而且知道母语学习都是这个顺序。其实很多人并不真正明白它的含义,也不照着做。它的实际含义是叫你在你学会“听说”之前,不要急着学“读写”。所以本人说得过分一点,把它称为:“先听说,不读写”。
到高阶段再说。我把著名语言学家保罗•比斯勒博士(Pimsleur)的关于“阅读”应实现于“听说”的语言能力掌握之后的论述给大家参考:“Reading has been defined as "decoding the graphic material to the phonemic patterns of spoken language which have already been mastered when reading is begun." To put it another way, reading consists of coming back to speech through the graphics symbols. In short, meanings reside in the sounds of the spoken language. Speaking a language is the necessary first step to acquiring the ability to read a language with meaning. ------Paul Pimsleur” 对大多数中国同学而言,主动回避“文字”更十分必要。
因为大多数中国同学,只要上到大学程度的,多半是“视觉学习型”(Visual Learning Style)。而“听觉学习型”(Audio Learning Style)和“动作学习型” (Kinesthetic Learning Style)的同学,一般会被我国这种教育体制淘汰掉。“视觉学习型”的同学,建立英语思维时,很容易受到“文字”的干扰,忍不住看文字,甚至先想一下文字,再过度到含义。成了“声音”—“字型”—“含义”的路线。应该避免想到字型,直接将“声音”和“含义”建立联系。 关于学习类型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说,我会告诉大家如何测试自己的类型和针对不同学习类型如何调整语言学习,现在继续往下进入到“建立英文思维”的具体手段。 “感冒药再来一包” 小时候听江昆说相声,文革时有个草包医生给大家看病,无论病人啥症状,都一个方子,揪下一个!”这种感冒药在掌握外语时可不能用。每个人的现阶段水平,所处环境,资源情况等不同,解决方法当然不一样,但宗旨是一样的,就是参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制定解决方案。而设计方案是根据目前的级别高低而定。
一般语言学家会把外语学习过程的能力阶段分为四到五个。简单点,我们分四个。
1. 早期(Early Stage)或初始理解期(Pre-production/Comprehension Stage)。
2. 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3. 增长期(Getting Serious)
4. 高级期(Scaling Everest) 每个阶段情况不同,每个人的英语现有能力情况也很不同,应用的方法也不同。
一、早期(Early Stage) 如果单纯从零基础开始,早期(Early Stage)应该是一到两个月(由于英语与中文差异比与其他语言大,中国同学至少两个月,但也不应过长。我们的经验是一般中国同学会拖长时间。)具体实施方法建议如下: 大量使用视觉辅助工具,直接建立“画面”与“声音”在大脑中的“联系”。最典型的手段有两个,一个是“看图识音”(不是看图识字,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看图片的同时听与图片相关的英语声音;另一个是我们以前谈到过的“全身肢体反应”(TPR)。在这一时期,有几个严格的要求:
1. 避免使用中文翻译,充分建立条件反射;
2. 不要试图说英语,只练听力;(还在沉默期内);
3. 不要看任何拼写,把拼写的学习完全放弃;(不认识字母又和妨?)
4. 如果有外教参与,外教可多用肢体语言或用手画图协助这一过程,不要教课;
5. 不要怕听错,要放松和有信心; 这一过程结束时,应该达到1000个左右的词汇+短语量。(没问题,这个量大多数人在这期间内都达的到)。顺便说一句,以前学过一种外语的同学,再尝试这种方法时会出奇的快,而且发现跟以前学的其他语言一点不会混淆。
下面说明“看图识音”和“TPR”的具体操作技术。 看图识音(简单说法,实际原理还是挺复杂的) 为了“看图识音”,需要准备相当多的照片。要自己准备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因为科技发展到了今天,数码相机可以低成本,快速方便地拍实景照片,自己制作素材册。我见过有同学做照片集,相当不错,缺点是背景有些乱。比如要拍一辆车,就拍一辆普通车,不要把背后复杂的背景广告牌等都拍进去,画面信息太多不利于形成声音与图象的准确对应。拍了图象后还要想法加声音,还有按一套特定的原理排出画顺序和重复点。
如果有外国老师就好解决,但没有外教就不建议自己制作了,因为自己加声音有点难。所以我只给大家介绍使用原理和技巧,大家有兴趣的自己制作素材,嫌麻烦的去找这个软件“罗塞达石碑”。这个软件在中国没有销售公司,推荐它没有为商家宣传的嫌疑,(有同学有办法免费下载)所以这是本人唯一的为大家直接推荐的“英语教学产品”。其他的再好都不再推荐,大家如果明白了方法论,自己就会选择和判断了。
罗塞达石碑(Rosetta Stone)一词原指一块致使人类破解了古埃及文语言的特殊石头。179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时,他手下的一个士兵偶然在尼罗河河口的小城罗塞达附近,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是黑色玄武岩,高 114 公分,厚 28 公分,宽 72 公分。这块石碑是公元前196年底比斯祭司为歌颂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即位而制作的。石碑上的文字非常奇特:上面刻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部是古埃及的俗体文字,下面则是古希腊文,用这3种不同的文字记述相同的赞美词。于是法国的埃及学家商博良在19世纪初用它做“钥匙”破解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用这个词命名外语学习软件真是很妙。 该体系的设计原理就是典型的“看图识音”,当然远不止“看图识音”这么简单就能概括它。目前已经有几十个语言的学习系统了。它的使用过程是:
1.程序会每次给四个不同的画面,大家猜测听到的“声音”可能是哪个画面。如果是真是零基础,有75%可能会猜错。但没关系,猜错了也是猜了,系统会给你一个回馈,让你知道是否对。正确的反馈声音美妙,同时出现一个小笑脸符号以鼓励;错误的话“嘣”的一声很难听,再给个小哭脸。猜错了换,最多四次,总会对嘛。大家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准备随时接受鼓励。
2.第二轮四个图象出现,会包含前一轮的一两个图象。因为你刚猜对过,所以有印象,用排除法,很容易猜到新声音对应的画面,然后进下一轮。
3.该程序会自动按一个科学的重复和替换次序,不断重复,变换和推出新图片。你会越猜越快,越来越会猜。关键点就是随时观察图象,把它和听到的声音一起印在大脑中。 但象所有的“单一”产品的通病一样,它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感冒药” ,试图用一个方法解决所有阶段的问题,当然是不可能的。而正是这一点,使它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质疑,以至于降低了它的信誉。
本人认为,它在我们说的早期(Early Stage)中使用,甚至到提高期的开始部分,它是非常出色的解决方案。当然,正是因为它所犯的毛病,所以有些问题,不应该完全按它说的做,而且开始阶段的“名词图片”太少了。另外大家在这阶段,不要试图说,同时不要打开字幕,把“说”和“阅读”练习部分统统跳过。大家最多在听时小声重复一下就好。再有就是大家不要“想中文”。(所以建议大家尽量不用中文菜单的界面,它可选用英文界面) 这样几十小时一个级就能完。大家一定不要拖,非得“全会”不可那就麻烦了。觉得70分以上就好了。第二级如果从零基础直接这么上来有点费力,但有一点基础的同学没问题。一共两个月,每天也就一小时吧,我们的(Early Stage)就成功了。(这要靠以前传统学法,非一年不可。) 不是零基础的同学也强烈建议过一遍该系统,把自己脑子里的只有中文解释而没条件反射的单词这样在脑子里加上画面,形成思维。这一过程的脑神经原理是赫博(Donald Hebb)提出的”Neuron Cells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大脑在同时接受到相关联的“声音”和“图象”刺激,会促使你大脑中的某个负责声音细胞和某个图象的细胞同时激发而同时将神经纤维结合在一起。(学术届对“同时”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一先一后。也有人反对该理论。但在语言现象上,支持还是挺明显的。) 如果是有外教的条件,外教应该是应用这一原理和流程,辅助学生实现这一过程。效果是一样的,只是跟真人稍有趣些。在这一阶段,无论自学还是用外教,都要用标准发音。听非标准音的时候还没到呢。
T. P. 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全身反应法”是上世纪60年代(那个语言学“火红的年代”)由美国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提出的。他分析研究母语实现的过程,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左右脑的共同协调训练建立语言思维,达到掌握外语的目的。具体实现方式是:通过语言学习者听到一个外语指令,用身体动作对它做出对相应的反应,从而使听者逐渐自然建立语言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听到“Stand Up”就从坐位上站起来,听到“Touch your nose”就去摸自己的鼻子。应用更多的手势和简单实物教具,TPR完全可以展示动词的不同时态以及复杂的句子形式。 T.P.R是典型的符合二语悉得基本理念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体系。它的特点符合SLA的关于语言形成的各项假说和建议:
1. 主张学习者通过“可理解输入”先建立听力能力,不强迫学生开口说;
2. 降低学生紧张情绪;
3. 左右脑协调使用,共同实现语言能力(左脑负责接受指令,右脑负责做动作);
4. 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
5. 不教语法知识,也不急于学读写; TPR一般需要由有经验的教师辅导学生完成,特别是零基础者。但有一些基础的同学可以在学友之间甚至自己(先把指令录下)完成。
本人认为有一点基础的同学也要自己尝试一下TPR。通过TPR的经历,可以很好地帮助建立英文思维。所以同学们不要认为:我懂Stand up的意思,不用做了。知道你懂了,但可能它只是一个记忆中的知识或中文的解释,它还不是你思维的一部分。直到重复过几遍,最后能迅速对指令不假思索地作出反应后,才逐渐实现融入自己的思维。大家可以想象这对咱们今后听复杂句子的“反应速度”会有多么重大影响。 大家要注意“Response”的意思是作出反应,所以是听指令反应。最理想的状况是大家一起做游戏,听一个人发“指令”,大家都照做,要快,最慢的和做错的“出局”或“受罚”。 各国的对比实验和测试都表明,这种学习方式比传统外语教学方式效率高出几倍,还不用说它实现的是“外语思维”这一根本区别。 但是(大家已经开始习惯了这种思路了),任何单一的方法都有适用范围,不能又成了“感冒药”。
TPR的最大局限是很难表达抽象的事物和太过复杂的句式,甚至复杂的时态。如果勉强为之,理论上可以实现,但反到降低了这种方式的有效程度,甚至已经超出了它的基本方式。后期在TPR基础上衍生出的TPR-B,TPR-O和TPRS都有类似的问题。但这几个变种在我们的下一阶段“提高期”中可以应用,我们下阶段再做详细分析。
本人认为应用TPR的典型词汇应该在1000个左右,不能太多。下面给大家一个TPR常用500词和短句表中的100个,大家先体会一下,更全的表以后给大家,或大家可在网上找。当然最好的是自己根据自己的环境制作一个。 TPR WORD LIST: General Body Movements stand up,sit down,walk,stop,turn left,turn right,turn around,walk backwards,jump,hop, bend over,squat,walk 3 steps, 5 steps, etc., face ___ (face me; face the wall, face the door, etc.),lift up your right leg (left leg, right arm, etc.),lower your leg (left leg, right arm, etc.), shake my hand,kiss me (on the cheek!),make a fist,clap your hands,wave。 Facial things smile,cough,laugh,cry,sneeze,open your mouth,close your mouth,stick out your tongue,put your tongue back in,wink,blink,wiggle your nose General verbs you can use with objects where is, touch,show me,pick up,put down,put it back (return),drop, move,give me (give him),take it back,throw,catch,turn over (flip),put the _____ on (under etc.) the ______,push,pull, lift Kitchen table stuff cup, plate, bowl, knife,fork,spoon, napkin / tissue, dish,big round serving tray,tray you’d serve tea or coffee on,table,chair kitchen stuff pan, oven,stove,sink,faucet,counter,cupboard,refrigerator basic foods flour,sugar,bread,tea leaves,coffee grounds,rice,nuts,yogurt,candy, etc. drinks water,milk,juice,soda,yogurt (drinking),coffee,tea fruits/vegetables apple, banana, orange, plum, grapes, fig, dates, raisons, lemon,pomegranate,tomato, cucumber, zucchini, onion, carrot, eggplant, small eggplant,potato, garlic, parsley, lettuce, grape leaves, celery, mint,cabbage, etc.
大家已经能分析得出,“看图识音”和“TPR”正是婴儿掌握母语时所处的理想环境的“提纯”版。扔掉婴儿在语言环境中听到的一些“无效声音”(其实那对婴儿来说,除了熟悉语音外,也是浪费时间的。比如听到大人之间对话的一些内容等),优化了理解条件,同时提供轻松的氛围。所以从理论上,如果成年人能够应用这一系统,对一个新语言的掌握,不应该比婴儿慢。
这两个系统实际是有很多相重叠的部分,简单讲“看图识音”是从名词出发逐渐与“动作词”等结合,“TPR”是从动作词出发,逐渐结合动作中能够联系上的名词。其核心技术,就是提供“可理解的输入”让使用者通过“猜测”而非记忆来掌握。大家一定要时刻围绕着“猜测”这一核心技术,猜错了都是进步的过程(既然是猜,必然有可能错,否则就不叫猜),千万不要因为有可能猜不到就去看答案,那就又反回“学习”了。
举例而言:两个老师都要教学生学会door 和window。前一个老师不断 让学生重复This is a door. That is a window. 而后一个老师问学生Where is the door? 让学生猜。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两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同,学生对语言掌握的机制天壤之别,实现的效果明显不同。(有的英语老师看到这儿该冒汗了。我曾经就是。)两个都是很优秀的系统,建议大家都尝试一下。 在这一(Early Stage)阶段,大家是在很直观的系统中进行的语言思维训练,在此系统下,一般以前的旧习惯和自己的母语干扰的程度比较小,效果显著,学生也比较“老实” 。
很快,“小学”神速毕业了,第一阶段PASS了,就要进入第二阶段“中学”阶段了。大家的思想快要开始“不老实”了,系统的控制力也会逐渐减弱,成长的“快乐”与“烦恼”都会同时大量出现。如果我现在是好的老师,更应该去引导大家,指出成长的道理和做人的原则,让大家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去分析和体会,而决不能说“用这个方法!你应该这样做!”好了,下面就把这些第二阶段的“原则”先发给大家,然后再“引导”吧。 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Upping the Ante?这可是第四阶段的词。没办法,Greg Thomson用这个词代表第二阶段,看着喜欢,继续沿用。 经过两三个月的“图象+声音思维”训练,已经掌握了1000个左右的“声音”,它们会在很多英语句子中频繁出现,而且大部分是句子的“骨架”。虽然这时听整句子还不懂,但已经不再是完全莫名其妙的声音了。而且经过了TPR等条件反射式的训练,对很多“声音”的反应速度还是相当好的。这时,我们要开始提高了。
首先明确目标:
1. 要学会听懂单句子,建立整句的英文思维;
2. 达到能听懂简单的,可能是慢语速的整段英文;
3. 在提高期后期开始尝试简单“说”英语,实现简单沟通;
4. 开始引入阅读材料(不是学习如何阅读); 另外还有,很小声地说:“要了解一点英文语法。”我们先谈这一点,省得有人激动。再重申一遍:是了解一点英文语法,它的一些语法现象以及与中文的不同点。这是本人对语法知识在整个外语掌握中能容忍的最大限度,还是因为我们中文造成的。
我们中文的语法,是全世界各种语言中最简单的,这也是造成汉语是世界上好学的语言的原因之一。怎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好学的语言了?不是听说汉语天下最难吗?谁跟你说的呀?又是人云亦云的误区。大家可能认为中国文化丰富,语言古老美丽,想必很难。其实正相反,而是巧妙而简洁。
另外以前说汉语的外国人少,感觉一定因为它难学。其实并不是因为难,因为人家不爱学,中国太落后,学它没用。现在中国富强了,学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大家发现身边中文好的老外越来越多吧。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一年左右,就能把“生存汉语”掌握的不错,听着还不怎么犯错误。而一个中国人同样到了外语环境下一年,尽管以前还学过多年英文,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也比外国人低,而且还错误不断。这一现象,在与来华后许多掌握了中文的外国专家一起分析后,发现是由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
1. 汉语对话是世界上最好学的,只要你不太计较“四声”的准确度,那学中文对大多数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是最容易的。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国同胞们,如果有机会接触摩门教的传教士(加拿大非常多。在街上看到两人一组白衬衫黑裤子的年轻人就是。他们教会要求他们为不同民族人传教使用对方的语言而不说英语),会对他们身在美国加拿大的英文环境下从零基础,仅用半年多就掌握相当流利的汉语交流能力感到惊奇的。当然他们一定会跟你说是上帝帮他们的。尽管要认中国字时可就没那么快了。
2. 外国人在中国能找到的语言环境非常特殊的而且是“非常理想”的,其中包含太多的通过语言环境自然掌握语言“有利条件”,而中国同胞在国外是很难找到的相似的环境。一会儿我们重点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并重点分析这些条件是,看我们如何能“提纯”出比这更好的条件帮我们掌握语言。所以外国人来中国后,在中文环境中学中文比较容易。 听力内容设计 这一时期听力训练的材料准备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平时和同行讨论最多的问题。先把原则告诉大家: 关键还是要提供“可理解性输入i+1”。这时,材料最理想还应该是有视觉辅助的,最重要的是其新增内容的出现(+1)是在我们现有水平(i)下 “可预测”(Predictable)的。
文化的差异
词汇都是有引申意义的,一个词可以有好几个意思。虽然某个词,英语和汉语的核心意思可以对上,但引申意义就天差地别了。如果老外说的是引申意义,那么我们第一反应就会慢一拍。
比如wild,中文为“野性的”“狂野的”
但wild character呢?“狂野的性格”?
错,是“通配符”的意思。这里的wild引申成“野路子”、“百搭”了。纯粹是文化差异
我在欧洲留学3年,美国2年,根据我的观察我简单总结了4个点。
中国人学英语打招呼,万年 how are you。 其实有很多种,比如what's up (要回答not much), 等等
去开国际会议,中国来的盆友们喜欢的开场白:my name is xx, it is my honor to present.....错误是肯定没有,就是很听到外国的朋友这么说。可以说:I'm xxx, my topic is...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有一些习惯用语,英美不太一样吧,美国喜欢说you are all set, ..sort of.., in a little bit...听多了也就会用了。我们在国内学的比较书面,不太能接触到口语的部分。
2. 语调,口音。
这个不多说了,大家都有点家乡的味道。这个原因很多种,启蒙的时候或者是9年义务教育学习的英语,有的老师不太注意发音,所以我们学到的可能也不是很准确。(话说,我票圈有个同学是做幼教的,她分享了一个公司的幼教节目,教小朋友唱英文歌,我一听发音,emmmm,报辅导班要慎重!)
不过这也没什么,有一次我问一个专门培训presentation的美国讲师怎么看待别人有accent,他说 we enjoy accent. 也不知道真的假的。我们当时的team都是欧洲人,意大利味,法国味等等,谁也不在乎,能沟通就行了呗。
3. 节奏。
也就是连读,停顿。试试读 in an airplane 这个短语,中国人喜欢字正腔圆一字字分清楚,但是实际上这三个词放一起,辅音结尾+元音开头可以连读,例如 in an -> innan..
在读或者说一句话的时候,重点放在主要内容的词上,突出名词动词,弱化其他不重要的副词介词。举个栗子: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来自我最喜欢的傲慢与偏见)
不加粗的词是我认为可以连读 (it's a xx) 或者快速读的部分。大家可以自行找感觉。
4. 语法错误。
我们的母语和英文有两个很大区别:时态和单复数。这就导致思维习惯不太一样,绝大多数错误都出在这两个地方吧。说错了自己改一下再说一遍就是了。出国生活很多年的朋友也会偶尔犯错的。
国内教育比较不重视“说”的部分,平时训练的少,就比较难有突破。不过要大胆开口说!其实没人笑话你出错了还是你有口音,对方听懂你意思就行辣!
以上。
作为一个土澳留学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先讲两个真实的例子:
(1)我有个同学 英专学生 无论是从口语 还是阅读 还是写作上都可以算得上是国内很多同学会觉得“英语很好”的类型 但是她在这边 依旧没有什么外国朋友 小组讨论的时候也不是特别能够融入 平时最常见到她讲英语的时候是面对中国人 面对local的时候却比较安静 这是第一个例子
(2)有一次和几个朋友出去喝完酒在餐厅吃宵夜 这几个朋友都是English Speaker 两个ABC 一个新加坡人 一个法国和东南亚混血还有一个泰国人 作为当晚那个局里面唯一的中国人 其中一个朋友就突然问我说 “为什么你的英语这么好?我认识的很多中国同学的英语都很差 我甚至不明白他们是怎么通过考试的” (首先题主的英语真的不好 很多时候还会犯基础的语法错误 写作得分也不高 但是沟通能力还算OK)然后这件事就开始讨论了起来 在场的所有人都有同样的一个印象就是 — 中国人(放在这个语境中或许说中国留学生更适合)的英语不好 这是第二个例子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觉得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了
第一是一个在国内英语绝对称的上好的人 她的问题其实就是普遍国内英专学生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对于自己英语水平的过于自信 其次是大量的套话 过分的追求流畅度和发音准确而忽略了语言必须包含的信息传递功能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 我从不否认流畅度和发音是“英语好”的一个评判标准 但是语言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传递信息 这是很多中国学生所欠缺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印度的学生 发音一听就是一股咖喱味 但是local却更喜欢和他们交流的原因 我们的教育 一开始是从背模版和语法开始的 你去考过雅思就知道 十个人的雅思作文 连接词 承接局 甚至对于一些问题的观点 可能有8个人是一样的 这种模版用多了 你会自然而然的用在你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 一定要先说一句 “From my perspective” 或者 “In my opinion” 这种我不需要抬头 一听就知道肯定是个中国学生 所以这种套话和模版导致信息传递的冗长和无效 是现在中国学生学英语的最大障碍之一
同时 有的中国学生 因为大量的模仿外国视频 会出现很不合时宜且不合话题的 过分夸张的 肢体动作 和 讶异反应 这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我承认 大部分的local会比较喜欢做这种事情 比如遇到一件小事情就会直接捂胸说一句 “OMG” 但是那是他们自身真实的反应 而我相信大部分中国学生从小是没有这种反应的 因此千万不要刻意地去模仿这件事情 因为是不是真实反应其实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在一个交流的状态中 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真诚 和 有效 我们的中庸文化并不比外国的差 这种模仿很多时候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有的事情真的没必要那么刻意地大惊小怪的时候 你就平淡地把这件事情说好就可以了
第二个是我自己的例子 我当时回答的是 因为很多中国学生他们即便出来留学了 他们也只和中国学生一起玩 这种抱团行为在中国学生这个群体中最为明显 这就导致了很多时候 哪怕你出国留学了 你英语也不会好 甚至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不讲英语 而且中国学生大多数是很害羞的 大部分并不敢主动去接触local或者其他的English Speaker 但是说实话 大部分的中国学生的paper是写的真的特别好 所以这就是他们为什么会得到高分的原因
其实我也是一个很害羞的人 我能认识很多不同国家的人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机缘巧合或者我还没有那么害羞 第二个是因为我本身跳舞 所以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 以及出去外面的舞室上课 所以多多少少接触的圈子大了也就不局限于中国人自己的圈子里了 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所以 过于自信 过于害羞 套话模版 跳不出圈子 这些都是中国学生学英语的很大的障碍 (另外有一个答主的观点说 同胞的打压 我也特别认同这一点 我就被很多英专的学生打压过 但是好在我有外国的小伙伴时不时的夸奖给了我很多自信 )
最重要的一点 一定要记住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的 这跟Hiphop说唱是一个道理 你技巧再多 押韵再好 词藻再华丽 你没有一个好的信息传导 那其实不能算是一个好的作品 你只有真正的把你想传达的东西传达到别人那了 你才真正的算是会了一门语言 至于其他的 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 都是建立在信息传递这个基础上的事情 中国的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本末倒置了
1. 障碍来自于中文是母语,中文和英文差别太大。如果不懂这两门语言,很可能把拼音这些东西带到英语里。完全乱来。如果都是拉丁语系的话,要容易很多。中文和英文,音和组合,全部都不一样。非常细腻的差别。中英文的特点不同。
2. 中国不是移民大国,老外很少。只能自己干学。但是在互联网的时代不是很大问题。
3. 假教育烂教育,害人不浅。什么李阳疯狂英语,什么口语一百句,什么韩梅梅李雷,包括什么新概念。完全违背了学习语言的系统科学。再加上考试,更是误人子弟。没有任何一个考试和英语本身有关系。包括托福。中国学生太听老师的话,多读多看多练,搞了很多名堂,什么英语角,找外教练习,都是无效的学习方法。也太能吃苦,什么背一万个单词。。。全是浪费了真正学习英语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有好老师,中国的英语会非常好,因为学习动力超足。
最近看到一个采访外国老师的视频,主要是问老师,在他们眼中,中国人说英语有什么与众不同?被采访者大部分表示中国人在英语方面很努力,但同时也很害羞,会过度在意发音,还要保证语法正确,结构正确,造成在英语表达时会想很多。
老师还提到,南美的学生(比如巴西)不如中国的学生学习认真,但他们很敢说,弥补了学习不投入的这个缺点,他们说起英语更加轻松、随意。
其实这与我们大多数人接受的英语教育是有一定关系的。
很多情况下,我们在国内很少有需要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小K之前文章也提到过,学英语上大家有千方百计,也很努力。
但没有英语环境,就没有反馈环节,只是停留在模仿与重复。
好比在黑暗里练习射箭,不断练习后,你的胳膊越来越有劲,引箭也越来越稳,可如果给你一个靶子,你是否能射中呢?无论练习多少年,大多数人心里还是没谱。
即便在国内有可以说英语的场合,我们又面临另一座大山,来自同胞的苛刻和打压。
开口说一门自己并不熟悉的语言,本身就需要很大勇气,可是很多同胞们并不把注意力放在理解对方意思上,而是集中在对方的发音、语法等等问题上。
对口音和语法的严苛可能导致心理障碍,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每次爆出XX名人用英语演讲,热搜上就会出现#如何评价XX的英语水平?#之类的问题。
绝大多数人的关注点会在发音上,如果发音不标准,那么几乎就被打入不及格行列。再就是语法,分析哪里时态不对,哪里用词简单,哪里句式过于单一。
当我们每个人都习惯用发音和语法来衡量一个人的英语水平时,我们自身也难免会受到来自别人类似的审视。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苛刻,成为很多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
这样的环境谁还愿意开口表达?其实,在国际合作越来越普遍的环境下,外国人并不会过多的在意我们的发音。
当然,这也不是鼓励大家不去注重发音,字正腔圆的标准发音是我们该追求的,但这不是衡量英语好坏的唯一标准。我们没有必要给别人的英语贴标签,更不要去在意别人给你的英语贴标签。
为什么有的人英语不好,说英语时漏洞百出却依然能够自信的交流呢?
就是态度。英语教育家 Marianna Pascal 指出“一个人用英语交流的水平,实际上与他们的英语水平没有多大关系,与他们对待英语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我们与别人交流,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意思,不会说排骨(ribs)你可以先表达猪肉(pork),不会说猪肉你可以用肉(meat)来代替。我们交流的目的不是表述论文,而是使交流持续。
听,说,词汇量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吧。
没出国之前,我的英语属于那种开口都开不了的那种。也没有任何机会用到。后来需要出国工作,出国前我去新东方,想着培训一个月,一问,一个月要9k多,两天上一次课,这个事情发生在2010年。因为没钱,所以作罢,硬着头皮就那么出国了,目标菲律宾。
当时,菲律宾分公司只有三个当地人,我这个人又比较内向,但是这样也不行啊。就开始硬着头皮开口,从hello,how are you 开始,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往外蹦,那种感觉有时候跟便秘一样,你感觉用尽了浑身的力气,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却找不到一个单词来说,然后就换成you know that I dont how to express it in english. 然后他们就知道我要表达的意思了。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怕自己说得烂,你说一两个单词,他们可能就已经猜到你想要表达的意思了,这就是交流,没有人会因为你的英语不好而嘲笑你。
当时这句话正好就被分公司经理听见了。他说,不错嘛,英语就是要多听,多开口,不要怕说得不标准,有些东西不会直接表达,就换个方式,用自己所知道的最简单的单词,哪怕是转个十八弯也行,来表达,慢慢就会发现自己进步了。
后来英语慢慢就从hello变成了elow,从how are you 变成了how r u,从yes变成了yep,从gun(哥屋恩)变成了move urself。
这些只用了2个月的时间。所有我做的就是听,说,扩大单词量。这2个月的日常呢就是:
1. 从住处坐吉普尼花几个比索到办公室(后来分公司经理把他的一辆车给我开,菲律宾和中国行车方式一样);
2. 中午从办公室去商场吃饭,吃肯德基,jolibee,还有kingburg,有时候吃阿三的披萨,有时候跑到苏州面馆吃炒面炒米;
3. 办公室工作,与当地员工交流,瞎扯;
4. 去业主办公室开会办事儿;
5. 去chinatown买东西;
反正都是很琐碎的事儿,感觉英语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儿,没有费过多的精力。
所以英语最大的障碍我觉得有三点:
1. 当别人说英语的时候,自己很紧张,不断暗示自己,靠,听不懂咋办,啥意思
2. 当自己开口说英语的时候,不断的想,单词用的对不对,语法用的对不对,他会不会觉得我说得很烂,会不会笑话我;
3. 词汇量卡壳。
做好以上三点,我觉得说英语,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儿,语言嘛,本来就只是一项技能,不是多么高深的研究,是个人都能学好的。
最后祝各位英语顶呱呱。
我自己现在跟着一些大佬学习词根词缀,希望自己能更上一层楼,由于兴趣爱好,开通了个人公众号“城市里的对岸”,分三块儿
1. 我的文章,
2. 我的英文,(回复李平武,童哥,吴全欢,获取英语词根词缀学习资料)
3. 我的小说。
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公众号,共同进步。
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是中国的英语课本从来不假设学英语的人到国外生活的场景,而是假设歪果仁到中国来的场景。(美国的学中文课本也一样,只有日本的学中文课本不这样)
从前我爸因为跟苏联顾问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也客串过教俄文。他在受教师专业培训的时候,学到过一个中国外语教学的总纲领和方针:学外语的最大原因就是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的成就。
因此,这个原则一直延伸到现在,导致学了十几年英语的中国人,到了美国,不知道“尿布”咋说,不知道“马桶盖上面有大便,麻烦给清理一下。”怎么说,更加不知道“我来姨妈了,上火,嗓子疼,长痘痘了,烦死我了,咋办捏?“这种英语八级的句子该咋说了。
语言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东西,它跟文化紧密链接,只学语言,害怕学文化就会被“资产阶级腐蚀”的陈旧观点非常可笑。美国高中开设的大学中文课不叫“汉语课”而全名叫做"Advanced placement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urse.“大学先修中国语言与文化课程”。美国人就不怕教中国文化会让美国学生受中国文化毒害。可惜美国初高中的中文课本仍然是以使用中文介绍美国文化给中国留学生为主导。跟中国的英文课本编辑思路如出一辙。可悲。
建议希望学好英文的童鞋,第一戒掉“背单词”的陋习!第二,用美国教美国人或者英国教英国人英语的课本学英语。
答主面对美国几百部下,可以用英语流利不打草稿训话四十分钟,就是实践了上面两条秘诀的结果。
每当周围人发现我们在学英语时就一定会有人跳出来说:别装逼啦!
每当我们尝试开口说英语时就一定会有人跳出来对我们口音纯不纯正评头论足。
......
似乎我们一做跟英语相关的东西都会被打上“装逼”、“媚外崇洋”之类的标签。
别人会这样说也不是无中生有的,学英语的面临的障碍有以下两个方面:
1. 背压抑的学习之心
2. 没有学习反馈导致自我放弃
现在我们来详细谈一谈。
一、被压抑的学习之心
在周围变相的压力下,每个人都在抑制自己想学英语的情绪,变相的学会了在学成之前千方百计隐藏自己的学习过程。
如果学成而归就把这个艰辛的学习过程描述的风轻云淡,似乎自己就是为学这样东西而生的;如果没学成,那也没人知道,最后也不了了之。
久而久之,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能学好英语都是因为天赋异禀,可是大家却忘了不是谁一出生就会走路,我们也是摔了无数跤才学会奔跑的。
二、没有学习反馈导致自我放弃
中国自古就有“班门弄斧”的说法,似乎不要在人前展露自己不熟练的一面成了我们的传统。
做任何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在事成前一定要低调,万一失败了就是众矢之的,所以国人几乎每天都活在这种压力下。所以要说国人说英语最大的着障碍是什么,那绝对是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心理压力,导致自己无法获得真实的学习反馈。
仔细想想死背单词、羞于开口表达、对口音和语法过于苛求等等这些国人学英语存在已久的问题,归根结底其实还是在社会和自我压力下产生的。
我们越是有等学成再公之于众的想法,就越是向周围隐瞒自己学习的过程;越是隐瞒自己的学习过程,就越是无法获得我们学习的真实反馈;无法获得反馈,自然也就不知道自己学的怎么样,不能对自己的学习及时进行调整。
最后感觉自己学了好像没学一样,于是开始对学习自我放弃。
为什么自我反馈这么重要呢
反馈式学习听起来或许很虚,但是我举个栗子大家就明白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一个体验,第一次去朋友家玩时,不熟路,即使路程没多远,但因为不知道具体位置,只能是通过不断问路和打电话求助才找到。
而这个不断问路和打电话的过程就是一个接收外界反馈信息的过程,有了正确的反馈你才能及时调整前进的方向。
等到第二次去,轻车熟路的,不费什么时间三两下就到达了。这正是我们体验过正确的做法之后快速熟练操作的结果。
相反没有反馈会怎么样呢
没有得到反馈容易使人焦虑,我们用等人举一个例子。
平时我们跟朋友约好时间在某某地方碰头,结果自己到了朋友还没到,电话也打不通,信息也不回,即使只是在那里等了十多分钟,却焦急得仿佛过了一个世纪一样。
但是如果知道朋友的实时位置信息的话,别说十多分钟,等一个小时都没有前面等十分钟这么焦虑。这是因为没有得到外界反馈的我们是非常焦虑的,没有反馈就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将是未知的甚至没有意义的,朋友有可能来也有可能不来,是的我们陷入了两难。
而如果我们能接收到真实的反馈,就知道自己还要付出多少才能实现目的,看着一步步接近的目标,我们更愿意咬牙等待。
而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学了这么久不知道自己离目标有多远,这还如何坚持,久而久之必然是放弃学习,因为摸黑走路的过程真的是非常煎熬的!
其实,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现状中,讲英语的人本来就各式各样,有Queen’s Accent,美加口音,澳新口音,印度口音,南非口音等等。实际上,即便是在同一个国家中,英语的口音也五花八门,这和我们中国的方言相似。现实中的当今政坛,各国政要在用英语发表讲话的时候,全都带有浓重的母语口音,比如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浓烈的韩语味道,但丝毫没有影响人家游走于世界,担任了十年联合国秘书长。
中国人总是因为怕自己发音不标准而不敢表达。于他们而言,「发音要标准」是一条不存在于大脑的观念。中国人好面子,每次第一句话就是Sorry,My English is very poor,别人都还没有注意到你英语不好,你就已经先给自己贴上了标签。这种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变成了心理障碍,有时候白白放弃了表达自我的机会,在职场上吃力不讨好。当今,在国际合作越来越普遍的当下,中国人反而应该多讲英语,不管你的英语自带武汉味还是北京腔,你讲的越多,外国人就越不会在意这种口音,甚至慢慢地获得认可和尊重。
当然,字正腔圆的准确发音当然令人羡慕,但绝对不是英语好坏的衡量标准,更加没有必要总是用发音去给别人的英语贴标签,鼓励别人勇敢表达也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轻松和有利的英语学习环境。 语法和发音是一个道理。我们的理想当然是做到语法准确,可在现实中,过分偏执语法正确很容易成为一条绑在嘴上的透明橡皮筋,时时束缚着表达的勇气,慢慢地就失去了表达的欲望。事实上,外国人在交流的时候也常常犯语法错误。人们交流的时候,对于语言的容错率是非常高的。记得网上有个小游戏:把一句话中的字序打乱,完全不影响理解。同样,对话中,即便你一个个单词地说,不纠结语法,不执着发音,对方往往也能理解。
对学英语的朋友来说,英语提升最大的时刻反而是在沟通中学到的;某个发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咱的外教老师口中纠正过来;某种意思的表达,在大家交流重复中找到最好的方式;最妥帖的用词,是在实际的英语语境中刻入了脑海。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要踏出第一步——勇敢地表达自己,建立起对话,在对话中不断进步学习。不要害怕犯错误。
那么要怎么做呢
如何获得真实的学习反馈?
首先,我们要先克服自己的心理压力,不要去过多跟别人的经验对照自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相信学习始终是一个细工慢火的积累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第二,不要害怕把自己的学习进度告诉周边的朋友,这样能更加坦然接受目前自己的状态,而且还能找到志同道合一起学习的人。或许会受到嘲笑,但是这更能让你看清自己在成长路上谁更愿意拉你一把。
第三,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去实践运用自己的英语,任何没有经过实际操作的理论学习都不足以成为你的经验,就如同前面举的例子,只知道怎么走是没什么乱用的,只有实际找过朋友家在哪,第二次去才能轻车熟路。
第四,任何人的经验只听一半,留下一半自我思考。每个人在诉说自己经历时或多或少会自我修饰,听取对自己有帮助的部分就行了,留一点自己思考的空间,这样才不至于听风是雨,盲目而为。
对于好的英语总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而且忍不住不犯这个错误。
比如我今天这么回答了吧,但是要是听到我爸和人说英文还是会忍不住要分析下主谓宾定状补他这句话该怎么说。而且我爸英语还不差,他六十多岁了雅思能考出 5.5 分来。
每次我告诉别人我做啥的,总有人说“你英语一定很好吧?”
“不不不,其实你不用英语很好就行了。”
很多人需要认识到,好的英语是没有上限的,而大部分人的英语只需要达到平均水准就行了。
另外别说英语自动和各种伟人政治家主持人电影电视演员比较,别人的英语口语很可能是前1%,照着他们比的话没几个人能在国外生活工作。
但是现实是有那么多人在国外生活工作。
胆怯!国外见多了各种非英语母语的操着各色英语一顿乱喷。国人可能是因为性格内敛吧,很多不敢开口的。搞得我这种开口说英语的一开口就被人夸英语好......
其实,大胆克服胆怯,说起来就好。
英语不说了,我开始在法国的时候习惯说英语,后来发现法国人实在英语烂的可以,就开始说法语,法国人还挺耐心地听,交流。
我觉得这与中国的教育方式也脱不了关系。想想看,明明可以在一个月的高强度训练下熟练掌握的东西,却偏偏要分成许多部分花几年来学,主要是还无法熟练掌握。我自身也学了小语种(有系统的学习),其实花了半年那门语种的水品就和我小学学了六年没什么区别了。西语和英语的难度水品去搜一下就知道了,可见这真的不是中国人的学习问题,而是教育方式可能有些偏差。
很多人学英文都很刻苦,但埋头书本一段时间之后,出现了一个问题:
我找谁去用呢?
学了英语,结果没处用。
这是个让很多老师头疼的问题。
【五分钟Q&A】当中,我和 Rodgers 教授讨论了这个话题,剧透一下,Rodgers 教授给了一个非常狡猾机智的做法,我觉得可以有!
【五分钟Q&A】怎么找机会用英语呢?
讲师介绍:
Rodgers 教授任职于 Ohio State University (俄亥俄州立大学,这所学校怎么样?请看这里:有一种美国大学叫做“低调牛掰”)他教授主攻 K-12 阶段英语教学,在亚洲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负责英语教师的培养,去年九月他为我们的海外项目做了许多贡献,和塔客学院的老师们一同听课、批课和讨论、一同参观学校,受到大家的欢迎。
崔冕 (网友称塔主)夏威夷大学全奖应用语言学硕士、香港大学全奖新闻学硕士,有趣有爱的线上教师社群塔客学院创始人,常年穿梭美国和中国两地,为老师们提供智力支持!
这是youtube上一个马云在达沃斯论坛上接受采访的视频下面的评论:
反正哪怕你牛逼如马云,还是逃脱不了被人挑剔英语的命运~
关于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是其他中国人这个观点,我在这个回答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不过中国人在说英语时却是有一些困难,这主要是体现在中文和英文这两门语言的差异上。
1. 他,她,它不分。因为中文里这三个字的读音一样,所以中国人在说英语时很容易混淆。
2. 代词的主格与宾格不分。这个也是因为中文里没有这种规则,从而给初学者带来困难。
3. 无法正确掌握短元音的发音。中文的韵母没有长短之分,因此很多人习惯于把每个元音都读的一样长。
4. 末尾辅音音节化(多见于北方方言使用者),末尾辅音不发音(多见于闽粤方言使用者)。例如单词red,有的人读“rai得”,有人读“re—”
5. 重读所有音节,例如interesting 读作因吹斯汀(请你们不要听风就是雨)。还有exciting
6. 说一句话时,单词没有强弱之分,不能连读,每个词都读得清清楚楚。例如:I have a bottle of milk. a 和 of读得太重。have a和bottle of无法连读。
7. 学习美音的同学,儿化音太多,甚至连单元音都要儿化。
8. 还有一个连英语母语者都非常容易犯的错误:动词时态语态错误。不用说,中文里我们是靠补语状语来表达时态的。我研究生时的导师(美国人)就说过,看一个人的英语好不好很简单,看看ta说话时会不会带第三人称单数~结果我被她矫枉过正了,偶尔在说第一第二人称时也会动词加s。
以上都是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总结的,看看你中了几条?
对于在全球500强工作5年,去过10多个国家,在国外项目技术开车会上能用英语搬回技术败局的我(sha ye bu shi,jiu kao chui ),全场就我一个中国人,怒答一下!
就一条,面子! 怕丢面子,不敢说,张不开口!
有没人试过一天10小时,只说英语,不说汉语,你试个半年就知道我说啥了。
还有我单词量10000+,有人问咋背的啊?这么多? 大学英语4级 4000单词量,6级6000单词量,GRE背完,你单词量还不过万可以来找我。用的时间么?请参考10000小时定律。
有空我就写背单词的详细方法给大家!
觉得写的有用的就给点个赞啊!
欢迎各位关注我的营销帐号 追风的树叶,拖延现象专栏答主,目前关注我的,我全互关
始终记住一点:要大量阅读以至于碰到这个话题就能有几段话或几个论点在脑海随时能脱口而出,那么这个话题或领域你才算过关。 也别怕,逐渐你就掌握规律和套路了。再次提醒,你需要大量阅读,从而将很多领域或话题的结论或观点放在脑中(也就是从英语世界中建立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专业知识等),等跟别人交流的时候直接提取就是,而不是说话的时候才想论点。
[我这么辛苦求赏个赞吧,以后会不定时补充细节以及新感悟进行更新]
不对啊,这个问题的的高赞很多都答偏了,说的是学习英语的困难。
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难道不是用不着吗?
除了很少数出去定居和需要与外国人沟通的职业外,你去考公务员,去当产业工人,去大公司上班,去小公司上班,十个里九个连一句英文都用不上。
到最后,英语就是一门课而已,去学用不上的东西(不是绝对没用),没有动力是很正常的,没有动力学不会也是正常的。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没用就是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
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是——思维
你舞跳得真好。
你拿了我的铅笔吗?
儿子的鼻子象我。
那首歌是怎么唱的?
是不是很简单?应该是具有初中水平的学生就可以做的。然后再请大家对照参考译文:
You’ re a good dancer
Do you have my pencil?
My son 8 nose is from me
How does that song go?
怎么样?和自己的翻译有没有差别?我相信还是有差别的,或多成少。如果你的翻译是下面这样的或者近似的:
You danece very we
Did you take my pencil?
My son’ s nose looks like mine
How do you sing that song?
这说明你的英语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了汉语的影响,你还没能够培养起自己的英语思维。
英语思维并不是我们平时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很高深的、难以企及的目标,它只涉及到了一个看事物的角度问题,我们所说的英语思维的培养其实就是指我们 在用英语组织语言的时候时候要适时地转换看问题的角度。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这种差别,并通过集中训练强化这种转换意识,英语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可以说人人都能做得到。
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汉语很直观,在描述一件事物的时候倾向于用身体可以感受到的动作或表象来直接描述,而英语倾向于透过现象描述本质的东西。
比如这个例句:His wife comes back to life.他老婆醒了。
这句话发生的情景是他老婆生孩子晕死过去了,汉语中在此处用的“醒”也可以表达睡醒,而英语明显把两者区别开了,这儿的“醒”是苏醒。
又如:
你念过书没有?Have you been educated?或者Hace you gone to school?
不管哪种表达,在文字上都比汉语更加贴近实质,“读书”则表象化一些
2、汉语主观性强,英语客观性强
比如我们常听长辈唠叨的“这孩子,啥时候才能懂事”。懂事这个词是比较主观的。什么叫懂事?是知道好好读书叫懂事还是懂得人情世故?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标准和判断。即使你年过30,不能叫父母满意也不能算是懂事。在英语中。懂事这个词翻译成“grow up”它既有年龄概念,也有表示不再孩子气、敢于承担责任的意思,比汉语的懂事要客观的多。
3、在句子的表述顺序上,汉语倾向于从整体出发叙述问题,先整体后局部,英语倾向于从局部出发叙述问题。我们常见的例子就是姓名和地址排序。中国人的姓名,家族姓氏在前,然后才是个人名字;欧美多按个人名字、父名、家庭姓氏排序。收件地址、日期写法也都是从大到小。
4、英语的句子结构严谨,汉语则相对比较松散。
英语除祈使句外,一般情况下句子中的主语、谓语等主干成分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各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通过一些连接词交代清楚。而汉语则没有这么严谨,经常会出现成分缺失的情况,成分间的逻辑关系不一定非得做出交代,只要意思上能够理解就可以。
I got really hot in my pants.so I took them off.But they must have shrunk from the sweat ,or my legs expanded from the heat.I can't get them back on!
裤子穿着太热了,我就把它脱了。但不知是因为出汗后裤子缩水了,还是因为我的腿热胀了,怎么也穿不回去了!
这段内容总体上是在叙述一件事情,即“因为裤子热”“就把它脱了”,“结果却穿不回去”,用“so”和“but”做连接词表明句子之间的因果、转折关系。然后用了两个“from”说明裤子“穿不回去”的可能原因,不但句子成分齐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也交代得非常清楚。
与之相反,汉语句子结构在形式上则要随意得多,经常借用前面的语义将句子的某个成分进行缺省。以下是冯小刚电影《没完没了》里面葛优的一段台词:
“让警察逮着是小事,你要是在我手里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是死罪。”
如果加上缺省的句子成分以及各个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上句子的完整表述应该是:
“(我)让警察逮着是小事,(但)你要是在我手里有个三长两短,我可是(要被判)死罪。”
那怎么转换为英语思维呢?
首先在叙述顺序上,汉语是先整体后局部,而英语和 汉语正好相反,英语是先局部后整体。英语倾向于把句子的主体部分先说出来,即主谓宾先说出来,然后才是其他的句子成分,等于是让大家先看到主要事件,然后再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手段等次要的东西说出来,让你对要描述事件的环境、条件有一个大致了解,然后再把要描述的事情说出来。
介词是英语的灵魂,首先要找出那些汉语中没有对应词汇的介词,也就是over、across、along、off、through、against等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介词,重点分析他们所代表的空间含义,并通过查词典或者图示等准确掌握他们的空间含义。其次,要通过针对性的翻译练习尤其是汉译英,逐渐把握汉语中相关句子成分与英语中介词进行转换的规律。最后,我们要学会从空间角度来理解一些抽象事物。
英语对中国人来说是种考试科目,我们关注用词错误,关注语法错误,关注语气错误——关注的全是与标准答案的区别。
这完全是十年寒窗培养出的习惯,说出来的话就像交上去的卷子。老师眉头一皱,你就回家挨揍。
然而英语它是什么?是工具啊!是用来交流的啊!你跟别人交流项目、讨论学术,人家不会对你的英语水平打个分啊!
能让对方懂得英语就是好英语,就算Chilish了又怎样?洋垃圾来中国说Engnese的时候我们还鼓励人家说得好呢。
你以为说不好英语是水平不够嘛?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9359860573581312最大障碍:是听得太少!
来美好几年了。每天在学校跟人打交道、上课、看书、写作业,英语跟吃喝拉撒一样,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是我再也没有像出国前那样,把英语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家老大从8岁来美伊始,就不需要我的帮助,直接进入美国三年级,学习成绩全A,阅读也是全班排名前几位。不到一年,她的英语就已经地道得如同美国土生土长的小孩。而我,则只能听着她越来越地道的英语,焦虑那一点一点被她忘到九霄云外的中文怎么办。是的,中国孩子的父母总是有很多焦虑,英语不好就焦虑英语,英语好了焦虑中文。
一直有很多亲问我当年是怎么教娃英语的,到美国来无缝衔接,没有上过一天英语培训课(如果英语不过关,正常上课之外学区还要给学生上英语课,直到达标),而且第一年就拿了很多奖,当年结束被选入天才班(算是个荣誉吧,叫做 Gate Program)。她的阅读能力测试(AR)也是一直走在很前面,现在她的阅读成绩是12年级,就是高中毕业(没法再高了)。
老母亲现在英语是没她地道了。跟她吵架,我还要打磕。没办法,谁叫咱们是半路出家的呢?今天看书实在累了,那我就来回味回味当年的英语启蒙之路吧!会比较长,所以会分成几部分来写。
先来说我自己吧!
作为一个80后,从初中开始学英语,标准的考试英语,一步一个脚印,高考考了好像128分,在我们四川那个农村高中,也不算很差。为了应付高考的听力考试,我们学校给我们一星期练两三次英语听力。晚自习前统一给我们听半小时。除此之外,再没听过英语。没有英语听力课,当然更别说口语课。所以我的情况适合大孩子或者成人学英语。
说起成人学英语,大部分就是这种感觉:
或者这种:
我大学英语专业。第一天上课,老师问了我们一个什么问题我忘了--好像是问我们阅读还是口语,或者听力,但是我的回答我记得可牢了:“Because we didn’t have elough time!”对,没有打错,我就是这么说的。老师没有听明白,我的另一个也来自南方的同学替我解释了一下,她才明白。可以想象,那种冲击有多大。
大学四年,其他课我都吊儿郎当,英语专业课却是认认真真上的。每一本教材,上课前都认真逐字的读下来,不认识的单词查词典。当年的朗文高阶词典出了缩印本,60多块钱,每天都带在身上。买回来我就很珍惜的用透明胶布把封皮缠得牢牢实实,毕业时皮还是要掉了。每天早上起床就把短波收音机打开听VOA,听到上课为止。到大三大四两年,因为喜欢文学课,找了很多外研社出的英语经典小说来读,词汇量上去很快,因为都是很认真的查词典啃下来的。大四考专业八级时,我没有背过词汇书,也没有练过什么题,一次通过,良好。
不过,即使这么兢兢业业的学习,听力和口语却始终是我的短板。口语课倒是不难,外教也并不会故意为难我们,所以考试是很容易应付的。但是,自己的水平自己知道。
一个问题在于生活化的词汇不够大。我们学的都是书本上的语言,没有生活。学校有不少外教,我常常去跟他们交流,有时还去他们宿舍玩。但是,真的很难深入交谈。一个是对他们的文化习俗不了解,没法跟人进行有思想层次的沟通。搭完讪以后,我就要绞尽脑汁想接下来该说什么。每次从外教那儿离开时,我都是头晕脑胀,累死!
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就是听力始终不够好!虽然每天早晚听英语广播,但是没有精听,所以听力始终不能有突破性的提高。那时候宿舍里只有有钱人才买得起一台电脑,书店里只有几样练听力的电影磁带卖。加上自己也没有意识,就一直这么拖下去。直到大四最后一学期,我无意中从一个熟人那里得到全套《老友记》。天天追剧,两个月时间,听力大大进步!
所以,大人想提高听力,还是推荐看剧!看《老友记》这种生活化的英语剧。能够屏蔽字幕的最好。第一遍没字幕看不了那就留着,然后再把字幕关掉,强迫自己去听。我如果看着字幕耳朵就会偷懒,所以没字幕的剧反而听得更明白。然后就是,一定要反复去听!你可以等自己熟悉剧情了再听。那个时候你就可以凭借声音来回忆画面,对白也是声音的一种。这样子反复的听,一集可以连续一星期,直到你已经完全听明白为止。大人没法一边做别的事一边听(我做不到,听中文我都要走神儿),那你可以给自己留出一点时间来静静的听。自己找出合适自己的办法,练习听力。这样追完一部剧,你再回头看,就会发现进步有多大!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就是你的词汇量已经很大了!否则你连基本的单词都听不出来,别提听力了。所以成人学英语,还是要先积累单词。单词怎积累,当然是重在坚持。现在手机上各种学英语都软件,百词斩,薄荷英语,这都是我从朋友圈看别人发的。使用起来具体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是有一点肯定:就是坚持去背,去读!我当年初中高中的词汇就是书本后面的那些,从来没有读过课外书。专业八级的词汇据查大纲要求是13000词,熟练掌握8000词。所以那几年我的词汇已经有一定积累。而普通成人只能靠自己。找一本词汇书,不用太大,4000词的就够,最好有例句解释的,拿来每天读10来个单词,把例句看懂,用循环的方式来记,很快就会有效果。积累到一定量,比如两个月后,再用网上那些学习软件,阅读一些小短文。不认识的单词不要偷懒,查,再增加到自己要背的单词库里去。如果每天能坚持这么做,这样啃下来半年进步就会很大!一年下来看《老友记》问题不大。
口语跟听力息息相关。看剧和听剧的结果是,你的脑子里有正确的英语发音,对英语韵律和节奏有比较好的掌握,再加上你脑子里还有足够的词汇,说起来自然不会太差。当然每个人的语言能力都不一样,那么多人普通话都不标准,所以没必要按照native speaker(英语母语)的要求来衡量自己。
成人学习英语最大的障碍是心态,其次是时间。如果始终下不了决心要学习,总会找到一万个借口来拖延。没时间是最好也是用得最多的一个。如果有了决心,再能够坚持,英语根本不是一个问题。
我对那些宣称想练好英语只要找人去说就可以的看法是持怀疑态度的!你脑子里什么单词都没有,你说什么?!你听不懂人家在说什么,你怎么说?除非你有打不死的小强那种韧劲,以及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很快你就会放弃的!那种挫折感,没试过的人很难想象。当然如果你必须跟说英语的人一起生活,那另说。因为你有先天的优势:时间和环境。这跟为了学英语去找人练习口语是完全不同的状态。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美国小护士写医学科普。三个娃儿的妈妈,前英语老师,美国在读注册护士。坚持原创医疗科普,美国生活杂记。有时也会发发英语学习窍门。
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就是非要让自己“说得好”。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的目的是看懂各自专业领域内的英文论文,用外国人可以接受的simple English写论文,根本不是“好好说英语”。就算你当到教授,出国交流也没几次,况且本专业的东西一般都能说出来点,根本用不着奔着日常生活去。
而中国人很容易“害臊”。国际上有很多名人因为说不好英语而被广泛嘲笑,譬如说纳达尔,国内也有,譬如说雷军。但他们并不怵。
中国的“害臊”源于不自信(自卑),这根一百年来我们饱受欺凌有关,也跟早些年经济水平不高有关。
然而,当今中国已经是世界领先国家,中国人完全没必要再抱有这种思想。
首先明确一点,人的智力是由多方面构成的,如果我们相信世界上具有优秀数理能力的总是少数人,那么我们一样应该相信世界上具有优秀二语习得能力的人也总是少数。不能说外语很正常,能说外语才不正常。
其次,中国人说英语的要求不是多地道,而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知识储备。
美国一个菜场卖菜的大妈,其英语水平就能秒杀中国英专学生,我们的优势是用英语承载自己的知识,不是英语本身。
树立正确的观念很重要。
看了很多回答,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认同。
其实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是不去张嘴,既不张嘴练习,也不张嘴交流。
很多人讲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是不自信,是因为同胞的嘲笑和打压。其实不自信的一个重要根源是你没有足够的练习,你知道自己的现有水平很难流畅地与人交流。如果你掌握了高效的英语口语学习方法,制定理性清晰的目标,你是可以在一年里练出一口非常不错的英语口语的(张嘴练习,不是必须要找个人陪你练,自己一个人也是可以去练习的)。当你有了说流畅英语地底气以后,相信你的自信心会大大提升,用英语和别人交流也就不是那么难的事情了,也就自然没有同胞的嘲笑了。
因此,说到底,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才是王道。
那么该如何练习口语,提高自身能力呢?
发音、词汇和语法是提升口语水平必不可少的三大模块,具体方法和步骤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所有的不敢张嘴,害羞,紧张,怕被“打压”,底层都是自信和自尊心的问题。
既然你已经看到这里了,那你一定看到前面的一个高赞答主的回答了,核心观点说是因为:同胞的打压和苛刻。大意是在答主基础较弱的学习初期,由于发音不标准的问题被很多人嘲笑过,导致她在后续的学习中,尽管已经可以跟老外顺畅的沟通,但是只要有口语很好的中国人在场,她的流畅度立马打折。
我一万个同意,挑剔和苛责是不得体的,尤其是嘲笑就更加说不过去,这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这些态度,不但是在英语学习中,就算放在其他任何事情上,都不是一个礼貌的态度。
所以,关于这一点,答主的回答(上图)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她这里所说的,好像是,如果是把一个音发成了另一个音就可以嘲笑和责备一样,)不管怎样,一样的不应该,这个取决于身份和场合。或者是因为,由于她自己当时的自卑把“指正”曲解成了“苛责”。
而我真正想说的是,答主因为发音问题而烙下的心结,是如此之深。尤其是在口语学习初期,这种负面反馈让她的自信心大打折扣,以至于在她能顺畅的跟老外沟通以后,还是会被这件事情所干扰。
我十分的同意,语言的目的是沟通,只要能顺利沟通,发音问题,不需要太吹毛求疵。但是,在口语学习初期,打好发音的基础,就会让你的开头变得更加自信。因为你会不断的获得正向反馈,而不是打压。而这一点非常有利于你后续的学习和提高。
答主一年后雅思考到7.5是因为她强大的自尊心。因为,生活中最了不起的成就,和最让人沮丧的挫折,都来自对自己高标准的预期。
而且她下文中提到的这种下意识的反应(立马变得不流畅),我猜测,恰恰是因为她对自己现在的发音,还是没有自信。或者说她潜意识中认为,对方(在场的那个中国人)英文水平,或者说是发音水平在她之上。
我曾经看过社会心理学有个心理学实验:在一个学生社团里,优秀的撞球选手(在隐蔽观察条件下击中71%的选手)在有四位观察者来观看他们的表现的情况下,他们的成就会更好(80%的击中率)。而差劲的选手(先前平均击中率为36%)再被密切观察的条件下表现更差(25%)。
这是一种,有他人在场唤起的增强优势反应。
扎伊翁茨把这个规律总结为:唤起能促进优势反应。由于他人在场能引发唤起状态,所以,观察者或共事者在场,会提高简单任务(其优势反应是正确的)的作业成绩,但会降低复杂困难任务(其优势反应是错误的)作业成绩。
而我们会因他人在场而被唤起的原因有三点:评价顾忌、分心、纯粹在场。
好了,理论就讲到这里。所以我要说的是,我不是要鼓吹大家为了攀比发音,而盲目的花费更多时间在没那么重要的事情身上。我在告诉你,对于一些人来说,什么事可能是更重要的。
另外,我们要正确区分什么时候是“苛责,挑剔”,什么时候是“指正,建议”。
我一直认为,凡是主动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的人,本身都是要承担巨大风险的。因为,接受“建议的人”的心胸,眼界,价值观本身,会决定他如何看待你的建议。所以我个人是十分珍惜那些,愿意真诚的给我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人。
当然这里要排除那些带有其他目的,或者习惯性,不分时宜的那些,打着“我是为你好”而借此满足自己口无遮拦的私欲的人。
当然,是苛责还是建议,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很多时候,你的自卑会放大甚至曲解很多东西。而这些曲解往往是你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投射。而这样的曲解,则是不公允的。
关于练习口语的方法论问题,相信大家都看了很多,我再来啰嗦几句:
送你的tips——练习发音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1、 一定要认识48个音标,并且会读,这个是基本功,就像你学习中文需要会汉语拼音一样的基本功
2、 不要用中文对英文进行注音。很多同学为了图方便就直接用中文给英文注音,这是十分错误,而且对于发音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3、 语音语调同样重要。英语语调主要表现在句子重音和声调上,读法不同,意思各异。比如:she is a baby doctor,如果仅重读baby,意思是“她是儿科医生”,如果同时还重读doctor,则表示“她是没有经验的医生”
4、 学习发音的时候,一定不要急躁,要有耐心
5、 学好口语的四个主要方法:
(1) 认真模仿。首先要纠正不正确的单词发音,模仿并跟随老师多读。要跟着老师的资料反复模仿,多多练习,越逼真越好。
(2) 练习英文绕口令。绕口令一般是同一个发音在一句话中反复出现,多练习绕口令是为了攻克并掌握这些困难音
(3) 大声朗读练习。读英语一定要大声读,别害羞,不用不好意思,大声的朗读可以刺激自己的听觉器官,能听出自己读的对不对。以便更正错误的发音和语音语调。而且可以帮助自己提高听力。
我曾在知乎上被邀请回答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题目:想学英语,但是怕被同学嘲笑,学校自己可以练习的地方,该怎么办。当然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未免有点可笑。
首先,你的学习动机的强弱,也就是你到底有多想学好口语,这个动力会帮你扫清很多困难。比如这种完全可以解决的,不是问题的问题。我当时在大学都到哪些地方朗读了呢:宿舍阳台(室外的,大冬天零下十几二十度,也依然会到室外),晚上没有自习课的教学楼楼道,图书馆顶层,以及任何能找到的建筑的废弃偏僻的楼道……起的早的话,可以到操场或者没人广场上朗读。
其次,心态问题。不要怕丢脸是学好口语很重要的一点,如果连朗读都怕丢脸的话,那么今后怎么敢面对面的跟老外交流。
最后,找到你的圈子。这一个英语学习的圈子,英语角,社团,社群,英语班。跟一群学习伙伴们共同进行英语交流的时候,会让你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突破刚开始的尴尬期之后,就会变得更自然。
(4) 一定要应用。学习最快的方法就是边学边用,尤其是外语学习,用一遍好过背十遍,要主动的用。找到任何你能找的渠道(上述提到的地方)去应用你的英语,因为学习口语的目的是为了沟通,不要本末倒置的去追求其他的东西。
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合理的看待他人的评价,合理的控制自己的预期,并且不断地通过有效的练习,来获得正向的反馈,以增加自信。从此进入一个良好的循环当中。
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小歪口语”,查看更多口语学习内容分享~
客官,不要只收藏,点个赞再走吧~
英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语言,但是中国人学英语却是全世界最难的。我们学英语为啥总是磕磕绊绊。这跟中英文本身巨大的差异有关。
英语学习对于国人来说,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首先了解英语语言的规律最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人学习英语是最难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汉语与英语的语言根基差异很大,汉语可以说是距离英语逻辑最远的语言,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学习英语难度系数本身就很高;另外,中国英语教学者长期的不符合英语学习逻辑的误导式教学,也让学习者在很多学习方法上不切实际、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英语与汉语的语言基础有哪些不同?对于中国人学习英语来说,这些不同又造成了哪些影响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英语是拼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
人类语言发展到现在,拼音文字仍然被证明是最有效率的,语音和文字是一体的:语音怎么说的,字就是怎么写的。比如cat,将每一个字母音——k、a、t——拼到一起就是它的发音。而 cat 在汉语中的对应词“猫”,如果没有人教过你它读作 māo,你是万万猜不出来它的发音的。
相比拼音文字,学习表意文字的汉语,其实是同时学习两种“体系”:语音一种,文字一种。直到汉语引入拉丁字母(即使用汉语拼音)之后,传播效率提升了80%。在此之前,中国文盲很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统一简便的注音体系,口语与书面文字脱节,学习难度大,普通人无法企及。
表意文字思维对中国人的思维影响深远,很多中国人在学英语时,通常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看到一个单词先想“这词什么意思”?
其实英语单词只代表它的发音,与语义无关。cat 只代表它读k-a-t,跟它是“猫”的意思无关。那英语的语义如何产生?由k-a-t这个音产生。用汉语拼音做类比。给你一个拼音 māo,难道你会先想“这个拼音什么意思?”你一定是先拼出来它的发音,进而再想这个发音是什么意思。英语的本质就是拼音,所以应该是同样的逻辑过程。英语的音、形、意是一个串联的关系:形——音——意。汉语则不同:音能产生意,形也能产生意,于是生成了并联的关系。
可以说,认知英语是拼音文字,望文不生义是学习英语的第一步。然而中国人恰恰不具备拼音文字的基本思维(音长、语调、协同发音等等),可是英语的音系又是所有拼音文字中最复杂的。
绝大多数文字都是字母名和字母音统一,且一个字母只对应一个音,唯独英语一个字母既有字母名又有字母音(这一点连母语是英语的人都承认,理解它是其童年最早的噩梦之一),同一个字母还对应很多音(字母a可以读ay、a、ah、o、or、i、uh)。讲其他拼音语言的人(法国人、沙特人、俄罗斯人等等)学英语尚且步履维艰,中国人就只能深陷泥沼了。
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曾创造ghoti一词,询问周围人此词的发音,大家皆言为g-oh-t-i,然萧伯纳说这个词读fish:laugh中的gh读f,women中的o读i,potion的ti读sh,那么ghoti读fish也是理所当然。萧氏用他自己的方式嘲讽了英语音系的“变态”。中国人的英语语音知识几乎是空白:不知道长音与短音的对比,不知道语调区间的应用,不知道“两元音不能相碰”的最基本规则……因此中国人的英语只能是学一个词模仿一个词,单个词发音准确性的到位率就存疑,遑论英语语音体系的建立与形成英语的语流了。
第二,英语是逻辑性语言,汉语是临摹性语言
逻辑性语言越到高的阶段越仰仗规律,越学越好学,而临摹性语言越高阶越重视约定俗成。比如“晒太阳”,是非常地道的汉语表达,但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谁在晒谁?如果翻译成英语,to bathe oneself in the sun,不仅要有反身代词,还要有介词的介入,逻辑关系非常清晰。中国人由于临摹性语言的思维,迷恋英语中的那些非通用表达的约定俗成——俚语,但这些对于理解英语的逻辑思维并没有太多帮助。
临摹性语言思维的另一个影响在于中国人对于词汇量的纠结。汉语由于没有完整的语法体系,说话像画画(古汉语尤其如此),因此辞藻的华丽成为判断汉语优劣的重要指标。于是,中国人会把这种思维方式带到英语的学习中,认为词汇的质和量是判断英语优劣的标准之一。这就十分本末倒置了。作为逻辑性语言,英语好坏的最重要标准在于语法是否精准、用词是否准确、句式是否规范——用“大词”还是“小词”几乎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列。
第三,高阶英语的语序和汉语语序其实有很大差异
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似乎从来没有纠结过语序问题,但是以高考为例,语法上的大难点很多都跟语序有关:修饰语后置(比如定语从句)、倒装句、复杂状语。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中国人从英语启蒙阶段就将“英语语序与汉语相同”作为默认概念。英语是“主—谓—宾”语序,汉语也是(I play basketball. 我打篮球。);英语是“主—系—表”语序,汉语也是(He is always like that. 他总是像那样。);英语是“主—谓—宾—宾补”语序,汉语也是(They got their clothes dirty. 他们把衣服弄脏。)。
中国人从来没有像日本人那样,将“主—谓—宾”的语序作为英语启蒙的重要一课,因为日语的语序是“主—宾—谓”。我们的确要承认,初阶的英语语序与汉语十分相近,但也正是因为此,随着更加深入地学习,语序问题会越来越无法收拾。以定语为例:英语启蒙时的定语都是非逻辑定语,比如red、pretty、interesting。英语中的非逻辑定语都位于中心语的左面,中国孩子在熟练了red flower、pretty girl、interesting story这些词组的同时,也将“英语定语位置与汉语一样”的观念深深植入大脑,而且由于3—9岁(中国孩子学习英语的最集中年龄)同样也是汉语学习的黄金年龄,因此这种错误观念会更加顽固,让很多孩子在潜意识中得出结论,所有语言的定语都是如此。可怕的是,英语实际上总的来说是定语后置的语言,前置的只有那些非逻辑定语,只要带上一丁点儿逻辑的定语,统统都会跑到中心语的后面——the boy in red、the girl looking pretty、the story that sounds interesting——等学到这种层级的时候,可以想象中国孩子会有多么地怀疑人生了,可是思维上能做出的改变已经极其有限了。
除了英语与汉语的语言差异外,中国长期以来的,不符合英语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也给英语学习者产生了很多误导。国内英语教学是以应试筛选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为学习和掌握语言,这给很多学习者带来障碍。
比如英语的16个时态,中国人很少有能全部捋清的。英语的16个时态难度分为3级——现在时和过去时位于最难的级别;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位于中等;其余10个最简单。
为什么现在时和过去时最难?
有格的区分,根据人称的不同,有am/is/are、do/does、was/were之分。
在否定式和疑问式中,需要将助动词从谓语动词中提炼出来(He doesn’t like you. What did they propose?)。4个中等难度时态只涉及格的区分(have/has done),不涉及助动词与谓语动词的剥离。剩下的10个时态二者皆无。
然而,英语启蒙却是从最难的几个时态开始的。这没有办法,因为最难的时态是最常用的时态。然则中国的英语教育者却鲜有对学生说“渡过这几个难关以后皆是一马平川”。
再以过去式和过去分词举例:所有的母语英语学习者启蒙阶段都有过将went说成goed,将swam说成swimmed的经历。这是因为其先掌握的是规律,再经过个别的微调记忆特殊变化。中国的学习经历恰恰相反,先从180个不规则动词开始记忆,比较谁的记忆更适应随机乱序。英语的不规则动词180个左右,规律动词几万个,应该由规律到特殊,还是由特殊到规律,不言自明。
因此,中国人学习英语,并不单单是学习英语那么简单,同时也需要对作为自己母语的汉语有一定的了解。在了解汉语的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再去认识英语的语言规律,毕竟英语对于国人来说是第一外语。有了这个认知基础,再结合由浅入深,由普遍到特殊,有规律到约定俗成的学习方法,才能使英语的整个学习过程步入正轨,学起来更加简便有效。
内化的种族歧视(Internalized racism),或者说逆向民族主义。
最近花千芳叫嚣英语无用论,再次让英语教育进入我们的讨论范围。其实真正无用的,只是那种强调口音,试图通过学习英语,主动接受同化,甚至只学英语、不学其他技能,想靠出卖肉体和灵魂获得绿卡的,那种英语。这种自我仇恨和民族自卑,试图通过学习“高等”语言将自己同化掉的心理,不仅不利于学习英语,反而成为了我们开口说英语的最大障碍。但是反过来,将英语视为一种工具去学习,也就是我国应试教育所教授的哑巴英语,是超级、超级、超级有用的!这甚至是我们对于美国的一大优势——我们懂他们的语言,但他们不懂我们的语言。
所以花千芳之流的反对,显然是反错目标了。他这是典型的民粹主义——底层对上层压迫的自发反抗。但是这种反抗,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却很容易被上层利用。放到这件事上,就是被英语补课机构利用,取消公立教育中的英语服务,让接受英语学习变成有钱人的特有权利。没听懂的请复习一下高中政治里“自发”和“自觉”的区别,“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的辨析。
最后,很多人说英语只是考试的时候有用。其实他们应该庆幸,英语在考试中有用。因为学习一项东西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大多数人根本扛不到有用的那一天,就放弃了。所以教育制度在学习中途,设置了各种考试,让更多的普通人,定期就能够得到反馈。很多人离开了考试,根本不懂得给自己设置定期的心理反馈,反而赖考试。如果真的没了考试,最该哭的就是那些没有天赋、不懂得自学的普通人。相关答案:
个人觉得,中国人说英语的最大障碍之一其实是主动词汇(Active vocabulary)比较缺乏。
网上经常看到很多学习和记忆单词的各种方法,有的声称能一天背诵上百甚至更多的英语单词,能在很短时间内将一个人的单词量扩充至上万或几万。这些单词在极大程度上而言基本都属于被动词汇(Passive vocabulary)的范畴,也就是说虽然看见后能认得并知道大概其的意思,但并不清楚如何在实际英语对话中正确熟练地使用。
对大量单词的一知半解经常会形成比较典型的中式英语,或者是很不准确的英语。明明想说的是某个意思,但搜肠刮肚表达出来可能是另一个意思,甚至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有没有表达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有时候哪怕听起来单词使用没有什么问题,语法也都正确,但单词可能并没有表达说话者本来真正希望表达的意思,这是对单词掌握质量不高导致的情况。
如果一个人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看懂英语原文,那么以被动词汇为主的学习就是主要目标。但如果希望自己能开口说英语,那词汇学习必须提高一个层次,努力扩大自己的主动词汇量。
这些主动词汇中通常又包括Listening vocabulary和Speaking vocabulary。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两部分词汇并不十分重合。比较典型的英语口语学习者往往是在最开始的时候能说一点儿简单的英语,但几乎什么都听不懂(也就是有一点儿Speaking vocabulary但几乎没什么Listening vocabulary)。然后通过一定的努力Listening vocabulary会大大超过Speaking vocabulary,也就是能听懂越来越多的英语,但讲起来还比较费劲,即使努力讲也讲不太好。如果不注意有意识地扩大主动词汇量,很多人说英语的能力可能就长期停滞在这个阶段。有的人甚至可能学了十几或几十年的英语,Passive vocabulary有一万多两万多,但Speaking vocabulary几百都不一定有,这在说英语时就是极大的障碍。
有意识地将自己的Passive vocabulary不断转化成Active vocabulary是克服说英语障碍的最重要渠道之一。为了提高说的能力,学习英语单词一定不能贪多贪快,需强调高质量地掌握英语单词。比如Get是英语口语中应用特别普遍的一个词,词义也非常多,在学习的时候可有意识地使用这个词来造句,50个不同意思的句子,100或200个不同意思的句子。如果能很快使用不同的意思造出上百句或更多,那么Get这个词才算是在一定程度上成了Active vocabulary的一份子。
另外如果希望说出质量比较好的英语,提高沟通能力,也需要注意哪些英语单词主要是口语中使用,哪些是书面语,哪些是学术用语,这些都是高质量掌握单词的重要方面。
最大的障碍其实是:英文的表达方式有时过于僵化,意思相近的事务在单词上体现不出关联。
我刚出去的那会,自以为英语感觉是很好的。雅思7.5,词汇量2万左右,看美剧、看CNN之类的都没什么障碍。
可是,一到实际说话,立刻蒙了的感觉。
举几个例子:
1、第一天去超市买东西,算完帐了,服务员问debit? 我是怎么想也没想到他是在问我要用银行卡还是信用卡付帐。原来debit就相当于咱们这的活期银行卡。脑海里完全没有出现debit这个音。直到店员慢慢地问你要用什么方式来付钱。
2、刚到时买了一辆二手车,买保险时形容车前面的大玻璃上有一个石击的小点,我表达这块玻璃时说了半天的front glass, big glass,big transparent panel之类的,对方一头雾水,最后才明白是wind shield。然后这个小点,我先后说了small crack, small spot, little point, small hole之类的,老外始终不明白我在说什么。后来我用网上搜图片给他看,他说dint。这个dint他娘的就特指车身上的一个小坑。(评论区有人说dent。我现在感觉dint是长条形的坑,也就是压痕;dent是较圆的坑,也就是压印。保险上两个词一起用:dint/dent)
3、有一次车在停车场大灯忘关了,没电打不着火了,自己掀开前盖在看。一个老外走过来说:Want some juice?来点果汁?WTF。原来他其实是问我需不需要他来帮我打一下火,用导线把两辆车连起打火的那种。juice就是“电”的意思。我当时听了也是一头雾水。后来从网上论坛里面才发现juice还有这么一种用法。
总之,这种很细节的表达方式老外是张口就来的。刚开始不熟悉的时候很难想到。
这其实也往往是老外开玩笑时我们完全掌握不到笑点的原因。
话说老外词汇量能达到2万的也不多。
有一次和人聊到“孵”小鸡,incubate,这个词我们实验室常用,但是普通的老外听不懂,他们的表达直接是:egg becomes chicken。
有一次我说路上很多行人,pedestrian。老外也是一头雾水,搞明白后直接说:walker。
大多数“学了一辈子英语”的人从来没看过除了教材和专业相关工具书之外的任何英语书籍,尤其是英文文学,更是一个单词都没读过。
至今已经在英国与澳洲生活十一年了。对中国人讲英语的各种障碍感受颇深。最大的体验是: 如果在国外生活工作,工作对英语要求又挺高 --- 那种学好英语的压力是国内的人很难体会到的。我记得国内前几年流行一句话叫"我要用多少年的努力,才能和你坐一起喝咖啡"。中国人学英语,也是类似的体会:
比如说 -- 以中文为母语的你,首先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你得更努力,才能达到和其他国家学生一样的水平。
比如说 -- 你要接受一个很多人不告诉你的现实,就是在国外你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受到不少委屈。你最终会克服这一切,但即使克服了文化差异,你未必会喜欢自己那种全新的状态。甚至,你最后可能会决定倒退,对于有些文化差异明知故犯,只因为你不想失去真实的自我。
比如说 -- 即使你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用好听的英文口音、精准的词汇表达出来,外国人们可能也无动于衷,仍然无法理解你。这并不是因为你表达能力差,而是因为对方和你没有共通的生活经历,他们不能感同身受。甚至,有时他们根本没兴趣来理解你,因为你对他们来说不重要。
比如说 -- 你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思维习惯肯定和老外们不一样。在一个会议上,你的意见可能永远是最奇葩的那一朵花。你能否在经常感觉自己的观点非常孤立的情况下,还坚持一次次表达自己的观点,坚持去说服他们? 所谓的文化交流,发出中国人在海外的声音,实际上都体现在你如何应付那一个个孤独的场合。不是谈论什么中西文化差异,不是什么带大家一起过春节包饺子,而是最基本的: 你能不能坚持用自己的声音去影响这里的决策?
比如说 -- 你从小生活在东亚文化圈,有可能是在苛责批评战战兢兢中长大的;一个东亚文化圈长大的人,很难不带有一些天生的焦虑。而老外们从小是在鼓励个性的氛围中成长,所以更加自我,有些人很强势;即使那些不那么强势的老外,你也会感觉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坦然与从容。那么当你出国后面对他们,你能否在语言弱势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学会与他们不卑不亢、坦然而又真诚地相处?当你在生活与职场中受到欺负时,你能否鼓励自己内心那个脆弱的小孩勇敢地走出来,大声地捍卫自己的权利?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海外工作生活的人们,都会比较了解个中的辛酸。然而和生活中所有事情一样,只要你能正视现实,不再粉饰太平,你就已经走上了正道。
让你正视现实,不是让你放弃梦想。而是让你对自己宽容一点,对异国文化宽容一点;同时,卸下多年以来自己身上的重担 -- 不要再因为各种和英语母语者之间的差距,就严厉苛责自己;不要再因为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就责怪自己;不要因为职场升迁困难,就拿玻璃天花板来吓唬自己;不要因为和同事社交时插不上话,就痛恨自己无能。
你既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也无法改变自己在母语环境中的经历,甚至连彻底改口音都是件很困难的事。然而你追欧美流行文化、模仿外国人说话,以能最大程度地模仿英语母语人士而沾沾自喜,恨不得把过去在国内生活的几十年全部推倒重来。
你们知道我在国外最惋惜的是什么吗?我感到最惋惜的,是那些在国内时青春逼人、插科打诨的有趣灵魂们,出国后,似乎全都变成了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板一眼。那么多鲜明有趣的个人特质,全都埋没在装腔作势的洋姿势里。
其实内心深处是恐惧。比如说,害怕腼腆而又“老土”的自己不被外国人接受,只有装成讲一口流利英语的样子时才有安全感 --- 然后本地同学们一玩个什么考验英语单词的游戏,你又马上被打回原形。
因为你一直在用虚幻包装自己,所以生活永远会有打击你的机会,而且会一直打击到你趴下的那一天“我们真的永远不可能达到英语母语的境界,大家都散了吧”。
于是过了很久很久,你突然放松了,你想起了自己小学时看闲书,书上好多字看不懂,于是连猜带蒙地,你读错了好几个字。那时候,你非但不鄙视自己,还到处骄傲地宣传那些被自己读错的字。【所以下次再读错什么单词,你为什么就不能哈哈大笑就放过自己呢?】
你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总是上窜下跳,胡言乱语,故意用奇怪的腔调,把一些字句念得怪怪的。【所以你为什么就不能用搞笑的音调来讲些奇怪的英语呢?】
你想起了自己每天去见同学二虎的时候,问候的也从来不是“你吃过了吗”?而是直接拉上来就一记头皮。【所以你为什么每次见外国人,都拘泥于how are you呢?即使不能像小时候一样拉上来就一记头皮,总还能弄点其他有趣点的、没头没脑的开场白吧?】
你想起来以前上学时也遇见过不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同学。但你从来不玻璃心,你来我往说不下去了,你直接心里骂一句“二货”,就找其他同学玩去了。【所以你为什么现在总是要联想到“种族歧视”呢?为什么就不能在内心对那些冷漠而又不礼貌的人竖个中指呢?】
你想起来自己上学时也挺害羞,不爱举手发言;看到喜欢的男生,也总是假装没看见,不小心看见了还羞红了脸。但你学习踏实刻苦,也还是有男生喜欢这样害羞的你。害羞腼腆的你,和朋友们在一起时却完全是疯丫头。【所以为什么看到自信洒脱的欧美同学就自卑呢?为什么就不能暂时做回那个害羞腼腆的自己呢?说不定时间长了,等你自在舒坦了,你就会慢慢放开来呢?】
那时候的你,不完美,浑身都是缺点,有时让人恨得牙痒痒,有时让人长吁短叹“这丫头真没出息”。但那时候你活得舒坦,浑身上下都是生命力,脸上写满了真实。
其实,把英语说得像母语一样、融入主流社会,这全都是伪命题。在你的飞机落地于某欧美国家,你下飞机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生活在了那个所谓的外国。你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周围的本地人,本地人的一举一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你融入他们,他们也在适应你。
你说着你那个版本的英语,就像你小时候说着你自创版本的中文一样。唯一的区别是:你小时候从不以自创版本的中文为耻,你嘲笑大人们说的一板一眼的中文;你现在紧盯自己英语上的每一点瑕疵,以学会那些一板一眼的英文为骄傲(特别是各种高端大词);在国内时,你吐槽各种被用烂了的网络语言网络梗,在国外时,你却诚惶诚恐地学习各种俚语,生怕自己不接地气。
当然,我也真的可以理解:欧美版本的隔壁同学二虎,和你在国内时的隔壁同学二虎,或许完全是两种画风。但小时候,面对隔壁同学二虎,你认为你俩之间的互动,充满无限可能;然而现在你面对欧美版本的二虎,还没开始说话,你的心里就已经开始设防了:他和我长得不一样,成长环境不一样,母语不一样,他可能还歧视我的亚洲面孔。所以呢?所以我只能把他当成外星人处理!外星人的话,只有两种处理方式:要么是敌人,要么是自己人,没有中间状态,没有无限可能。
其实说这么多,我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省得你提炼中心思想了):你说英语最大的障碍,全都在你自己的头脑里。让我们具体看看,你都给自己设了哪些局:
。。。。。
虽然以上这些,并非全部和“说英语”直接挂钩,但其实或许是很多人随身携带的潜意识中的“背景音乐”--- 或多或少地都在影响你说英语的表现。然而脑中杂念太多,心思不纯,你就很难非常自然地去表达自我。别说英文了,即使是说中文,你脑中带着这么多思想包袱,到最后也只能导致你成为一个非常无趣的人。
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对所有这些“标准”一笑了之,回归现实。你如果不想努力,坚持讲一口烂英文,以骚扰本地同学为荣,那也请继续;你如果想努力,发自内心想讲一口好英文,那也请继续;你如果突然又不想努力了,那么也请暂时逃离英文世界,直到你想念英文的那一天为止;你如果努力很久了,但还是感觉没结果,那请回头看看 -- 至少你已经比去年强了很多。
但关键是你不要忘记乐趣。无论是了解欧美国家文化的乐趣,还是排除万难学习一门外语的挑战所带来的乐趣,还是在生活中和欧美同学交流时闹不少笑话的乐趣。就像我平时做瑜伽时,老师常常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呼吸”;学英语时,不管你达到什么程度,对自己是否满意,都不要忘记“乐趣”这两个字。
还有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不要忘记自己。在异国他乡生活,有时为了适应本地文化,难免你会暂时出现一些性格上的变化。但不管你怎么变,永远记住 --- 只要你想找回原来的自己,你永远有机会找回那些失去的纯真。而你有趣的灵魂,那些凌驾于任何语言之上的个人特质,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才是你自信的真正来源 -- 不管你看起来是高冷、害羞、质朴、还是活泼。
( 非常感谢 @胡永浩 提供的优秀翻译!) 害羞。
在美国,只要你态度友好的,而且别人听懂你说什么,没有人会在意你的口音和语法。
所以尽可能的说英语,大声自豪的说出来。
- - - - - Shyness.
Nobody in America cares about your accent or grammar as long as you're friendly and they can understand you.
So speak English as much as you can. Speak it loud and proud.
中国人说英语的最大障碍是不敢说!不自信!不知道怎么说!
学了12年英语,竟然还不会简单的英语对话!
我,大一新生,所读的专业属于中外合作类。在开学之际,依旧是熟悉的分班考,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不仅有笔试,还有面试,并且统一由外教来监考。从小到大,在隔了十里远的街外遇到老外都会激动的我,更别说是近距离交流了。于是乎,作为一个正宗的英语“哑巴”的我来说,便在面试时闹出了笑话(内容如下)。
外教:”hello!”
我:”hello!!”
外教:”where are you from?"
我:“wenzhou."
外教:”Do you have any special products in Wenzhou?”(温州有什么特产吗?)
我内心ios:很多呀,灯盏糕啊,鱼丸啊,猪油渣啊,可好吃嘞!完蛋了,这些用英文咋说?
现实中我的回答:”emmm...emmm...jiaozi."
外教瞪大双眼,一脸惊讶地反问:"jiaozi?Are you sure?”
此刻恨不得挖个地洞钻下去的我,弱弱回复:“ye...ye...yes.”
正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我的大脑——好想说一口流利的英文。
我的嘴巴——不,你不想。
第二场的笔试,我们的监考官分别是爱笑的印度女外教和稳重的黑人男外教。考试结束后,隔壁蓝眼睛的白人女外教来打招呼,当她用纯正悦耳的英文溢满教室时,座位上的考生们满脑子紧张,仿佛回到了高考做听力环节,都竖起自己自认为灵敏的耳朵。
蓝眼睛的白人女外教露出灿烂的笑容,热情问候:"Hello,everybody!"
我们... ...保持安静
蓝眼睛的白人女外教,笑着用英文问问:“Did you have a good test?” (你们考试顺利吗?)
我们... ...不行,坚决不说话
蓝眼睛的白人女外教皱眉,问:”Why are the students frustrated?Is the exam difficult?(为什么大家都垂头丧气,是考试太难了吗?)Hey,guys!The game is over!You should keep happy!The game is over!"
我们... ...沉默是金
蓝眼睛的白人女外教无奈地摆摆手,缩了缩脖子,与我们告别。
事实上,我们坐在座位上,每一双灵动的眼睛里都充满着,想和老外用英文沟通的那种渴望的心,颤抖的手。可惜想说的话还没到嘴边呢,就被淹死在了喉咙里。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成为“哑巴”?
在真正体验了几天外教上课后,许多问题开始慢慢浮现出来。
比如:上课起立发言时,声音越来越小;外教组织与同伴讨论合作时,反应没有很热列等。
为什么呢?
课堂上与同伴合作不热情,因为缺少合作意识,不想说,不敢说,不知道怎么说。
发言声越来越小声,因为不敢说,不自信,不知道怎么说。
不可避免的是,大学让自己开口的机会越来越多,大学前不说,突然加深口语力度,可能会带来不适。
再者,我们平常太过于刻板读书,死板记忆。就算练习口语,大多也是规规矩矩,一字一句地进行朗读或者背诵,逐渐形成害怕犯错的心理。
现在,中小学生缺少对口语的拓展,唯一练习口语交流的地方就是上课回答问题。但是,在老师抛出问题之后,很少有人回答,更多人是害怕回答。如果有同学站起来发言支支吾吾,老师会因为拖延上课进度而减少回答人数,或者直接请班级里英语杠杠的学霸来回答。
最后,当然也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极其讨厌英语。
成为一个英语“哑巴”,并非我们所愿。
根据这些现象,我大胆提出几个意见给您:
1.多听。选择几部经典的美剧,可以进行语调以及说话方式的模仿。
2.多讲。如果害羞,可以自己一个人找一个地方,大声朗读,再用录音机录下来,自己去找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这点比较难,进步会比较缓慢)。
3.多沟通。找一个同伴或者和朋友组成一个小组,互相朗读,并且每天规定具体时间进行英语对答。
4.多参赛。有机会的话可以去参加有关英语方面的话剧演出或者演讲比赛。
5.心态很重要!行动更重要!人生没有不可能,只有你不敢。
拿破仑说过:“ 凡是决心取得胜利的人是从来不说“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永远不要低估你改变自我的能力。
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在看这篇文章的小伙伴们,喜欢就请点赞哦~蟹蟹!
前面的答案分析详尽。我举三个一时想到的小栗子。
我认为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就是所有人学外语最大的障碍:语言文化差异。
缺乏语言环境是一回事,母语习惯也会干扰二语习得。
英语是多文化交杂比较严重的语言,非常依赖文化习惯。很多用法都有特定文化背景,不是语法可以推测的。现在英语学习方法那么多,其实我觉得学英语最无捷径,就得跟英国人骨子里的经验主义一样,一点一点学。
我一个好朋友在伦敦工作,是公司唯一的东亚人,本科也不是学英语的,两三年下来,口语已接近母语水平,口音都是非常地道的伦敦中产阶级,问她,说没什么,天天跟那堆英国人瞎扯,扯久自然成。
中国人说英语啊,最大的障碍当然是不自信,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环境。
这是众所周知的硬伤。英语在绝大部分人生命里就是为应试教育而存在的,Jim、Lily和Lucy可能就是我们这辈子唯三的外国朋友。
有句话怎么说,高考可能是我们文化水平的巅峰。因为离开课堂,少有环境让你输出学到的知识,久而久之,自然生疏。
这个障碍我们无力改变,除非你有个好爹……
国人对英语有着始终如一的高潮态度,这事儿从名人明星说段英语就能上头条就能看出。但通常没人关注这些明星说了什么,一水在讨论和吐槽他们的发音。
因为学校教育,很多人喜欢追求极致的发音,以此规范自己和他人,并从他人的错误上获得自信,这间接导致了中国人「不健康」的英语环境。
语言只是交流工具,为了双方能够互相理解和沟通。发音不是不重要,但不是最重要。
国人跟外国人沟通时,除了纠结发音,还有单复数使用、时态好多东西要操心,想的越多越说不好。但多少人被安慰过「It's ok.I can understand.」这说明在不影响内容理解的情况下,对方不在意这些,或者说对非英语国家人是很包容的。就像你也不会过分苛求歪果仁的中文。
现在的环境不是外国人苛求我们的英语,苛求来自其他中国人和我们自己。
「不健康」的学习环境,间接导致了说英语时的不自信。
不敢说不想说,一方面害怕犯错,另一方面害怕被群嘲。
前段时间看《中餐厅》,觉得大家都应该跟黄晓明哥哥学习一个。他在跟外国人沟通时,有高级词汇吗?没有。发音很标准吗?也没有。语法都正确吗?更没有。影响到交流了吗?完全没有。他能自信从容地跟老外谈笑风生,你行吗?
另外举一个大家更熟悉的例子,马云马总。他的英语是众所周知的好。但从专业角度,真的有那么好吗?曾经有媒体找外国人评测过,外国人给出的结论是,马总语法并不那么准确,但不影响他所表达的意思,而且很自信,满分10分的话,可以给9分。大家看到自信表达的力量了。(评测来源:http://www.eet-china.com/news/article/201705081124)
Quora上有个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English accent of Asians?"(https://www.quora.com/What-do-you-think-of-the-English-accent-of-Asians)
我们来看一下native speaker都怎么看↓
网友@Robert Charles Lee,回答:
The Chinese tends to be light and reasonably understandable for most English words.
中国人的多数英文单词发音都是比较清楚易懂的。
网友@Alexander Kreisler,回答:
Any foreign accent can be perceived as endearing and cute, including, of course, a Chinese accent by US American English speakers.
只要带口音就很招人喜欢,包括说美式英语时带着一点中式口音。
网友@Rachel Bush,回答:
For any chinese reading this: don't lose your accent! I love to hear y'all speak and I'm a little disappointed when you try to cover it up with an American accent.
致任何一个可能看到这则消息的中国人:不要丢掉你们的口音!我很喜欢听你们说话。每次看到你们想变成美音时,我会有点失望。
其实中式英语相对印度、日本英语,确实比较清晰。一是因为国人字正腔圆的发音习惯,一是因为背单词文化导致在说话时更习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往外蹦。身边的外国朋友对中国人口语评价最多就是「 pronunciation is very clear.」回忆一下,是不是中国人说英语比外国人说英语更容易让你听懂?
所以中式口音这事儿,太可不必过分在意,语言作为桥梁达到沟通目的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下面是广告-
「腾讯翻译君」也是语言沟通的桥梁。
主打功能「实时语音对话翻译」就是为跨国面对面沟通而生。
当然如果有心从根儿上提高口语水平,还需要有意识的去说、去积累、去培养语感。
「腾讯翻译君」App最新上线「口语跟读」功能,提供了"听、读、说“闭环式学习场景,查询任一单词、长句或段落,除了听发音,还能顺便跟读,系统能帮助自动纠错和评分。
两个字:自信。
别担心自己的口音。讲英语的,哪个人没有一点口音?长着黄皮肤黑头发,说出一口纯正的女王式英语反而让人觉得很奇怪。
这方面我们需要向印度哥们学习。一口浓重的阿三英语,从来不会影响他们发言的积极性。要想把语言练好,一定要多讲多练。抓住任何机会讲。如果人家听不懂,是对方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其次,如果是为了练英语,一开始可以忽略一些语法错误。要想在流利的交谈中不犯语法错误是很难的,其难度超过大部分人的想象。我就简单说几点,单复数,时态,主谓宾。你能在日常会话中把这几个都搞正确,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你应该意识到,即使是很多英美人士,也很难在日常交谈中始终不犯语法错误,更别说不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士了。所以,要把自己说英语的标准降低,先把意思表明清楚了,然后再回过头慢慢提高说话的质量。有时候意识到自己犯了语法错误,说明自己的水平提高了,能够发现自己的错误了,这是一种进步,值得给自己夸一下。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大家忽略语法的重要性。到了一定水平以后,语法是一个人素质的分水岭。这就像出口成章和土话连篇的区别。但是我们不应该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先取得自信,然后慢慢提高语感和艺术修养。
如果是中国人之间,除非大家都想提高英语水平,否则还是别折腾了。跟一群中国人讲英语,可能会让别人觉得显摆和炫耀,不利于人际关系。
但是如果有外国友人的场合,不管是英美,还是越南泰国菲律宾,该用英语就应该毫不犹豫,抓紧机会多练练。这可以体现出你好客,乐于助人,而且不装逼。语言这个东西,贵在多练,用的多了,自信上来了,也会越说越好,越来越纯熟。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微信:woodsford/公众号:伍治坚证据主义
是情绪表达的背景语言。
很多南方人去北方,很长一段时间会难以融入进去,说白了,就是下意识的语言系统,是基于自己的方言来的,而非普通话。
打个比方,当你走在街上,一个路人贱贱地看了你一眼,然后一口浓痰吐你脸上。
A:对于普通话表达情绪体系的人:“我操你妈!老子干死你!”
B:但是对于湖南话表达体系的人:“嬲你妈妈别类!你怕有点宝哦,老子diang死你!”
对于A体系的人来说,即时你选会了B体系的完美发音,但是你很难在遇到上述案例的情况下,下意识地使用B体系来表达情绪。所以对于语言学习的基本盘后,有个基本的潜在体系,即情绪表达体系,语言体系可以兼容,但是情绪表达体系可以跑两套系统的,百不及一。如此一来,在学习新的语言时,就面临了一个核心问题:情绪表达语言的选择上,只能二选一。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在中国,在很多省份会出现一些普通话发音的方言,即“塑料普通话”,因为普通话的体系,无法支撑很多方言在一些微妙情感上的表达,很在本土方言上,就非常自洽,所以就出现了“塑料普通话”这种妥协未遂,或者说是包容性更强的一种演化结果。
那么回答主题,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问题上,很多人就会有体会,在一些官方的、正式的presentation时,可以挥洒自如,姿势多彩。但是到了谈笑风生的提问环节,就如同死鱼一般,只能扯着脸“嘿嘿”笑两下。就是因为正式常见有事说事,就那么两个姿势,自然游刃有余。而到了闲扯环节,则变化无穷,姿势上就玩弄不过来了。
前面有答主提到在泰国,很多英语词汇是没有本地语言对照的,所以英语在逐渐渗透原生语言体系中,这种情况很常见。
比如之前在阿尔及利亚的时候我就发现,本地的阿拉伯语,在面对很多现代化的词汇中,就被法语渗透得相当严重,但是至少在基本生活表达层面,还是保留了基本体系,这得益于阿拉伯语系的人口基数之大,文明渊源之深。
目前我在孟加拉,就发现英语对本地语言的侵蚀就相当恶劣了,像“工程师”、“医生”等词语,本地语言在日常口语中已经被淘汰,仅存留在书面表达中。甚至连“fresh bread”这种词语,都是音译过去的。目前母语基本上全靠屌丝群众在支持,中层青年英语溜得一逼,从个人角度来讲,这是件好事,但是从文明的基础构架来说,这就相当糟糕了。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的开放和语言的使用,在现实层面是牢牢绑定在一起的。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和工业架构,没有一定的深度,那么稍微受过教育的群众就会直接暴露在英语的攻击范围内。一旦学会了“英语”就可以明显收益,如孟加拉这种一旦会几句英语就能和外国人打交道赚钱,那么本地语言英语化就是迟早的事,就像割草一样,一两代人就扫平了。但是对于中国人这种经济结构相当复杂的国家,外加上本身的功底之强,估计能熬到英语在世界范围内退役。
就之前去过的一些国家,强国在学习英语上,普遍都困难,如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我们目前看来就是个洗脚的国家,本地人英语都是怪模怪样。另外如东欧一些佛系国家,保加利亚、斯洛伐克等这些国家,英语群众基础也是菜得一逼。土耳其这种在大部分中国人看来没什么操守的国家,伊斯坦布尔的英语基础确实不错,但是首都安卡拉你不会本地语言买个快餐都不会点菜,好不容易盼来一个能两句英语的大学生,说起英语来也是卡得不行。
所以说,从个人角度来讲,学好英语,需要适当地抽离我们原生的文化体系,才能真正感受另一种语言。但是从国家的层面来说,这种障碍,才是原生文明阻挡异国文明踩踏的坚固堡垒。见过太多的中国人,说不好外语,说白了,就是在“我想学习你,但我怕成为你”这种纠结中,来回地拉扯,在两套文明体系中间的模糊地带中,把握不了“保留自我,拥抱世界”的分寸。
不管是因为懒也好、因为畏惧也好、因为保守也好、因为自己是个大菜逼也好,说穿了,就是打心眼里还是认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明比外面那一套有意思多了。“我学习英语是为了赚钱”和“我学习英语是为了成为歪果仁”这两者之间的动力,何止青铜和王者之差。不信你看看那些在国外混迹的正儿八经的田园舔狗,但凡舔了好几年的,我就没见过英语有差到哪去的。
说点根源性的,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隐瞒学习过程,没有获得真实的学习反馈!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在学成任何东西之前都会千方百计去隐藏我们学习的过程,如果学成而归就把这个艰辛的学习过程描述的风轻云淡,似乎自己就是为学这样东西而生的;如果没学成,那也没人知道,最后也不了了之。
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那就是当前人如此描述自己的学习历程时不自觉就带给了后来者巨大的学习压力!
自古就有“班门弄斧”的说法,从小我们就被教育不要在人前展露自己不熟练的一面,所以做任何事我们的第一想法就是在做成之前一定要低调,万一失败了就是众矢之的,所以国人几乎每天都活在这种压力下。
所以要说国人说英语最大的着障碍是什么,那绝对是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心理压力,导致自己无法获得真实的学习反馈。
在评论区发现很多很有质量的回答,但是仔细想想背单词、羞于开口表达、对口音和语法过于苛求等等这些国人学英语存在已久的问题,归根结底可不就是在自我压力下产生的。
我们越是有等自己学成之后再公之于众的想法,就越是向周围隐瞒自己学习的过程;越是隐瞒自己的学习过程,就越是无法获得我们学习的真实反馈;无法获得反馈,自然也就不知道自己学的怎么样,不能对自己的学习及时进行调整;最后感觉自己学了好像没学一样,于是开始对学习自我放弃。
反馈式学习听起来或许很虚,但是我举个栗子大家就明白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一个体验:当你第一次去朋友家玩时,不熟路,即使路程也就一两公里,但是因为不知道具体位置,连着问了无数次路打了无数通电话,费了老大劲才找到。等到第二次去,你对路熟悉了,不费什么时间,三两下你就到达了。
而这个不断问路不断打电话的过程就是一个接收外界反馈信息的过程,有了正确的反馈你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等到下次做同一件事时你就轻车熟路了。
那学习没有反馈是怎么样的呢?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相信大家都等过人,跟朋友约好时间在某某地方碰头,结果自己到了朋友还没到,电话也打不通,信息也不回,即使只是在那里等了十多分钟,却焦急得仿佛过了一个世纪一样。
但是如果知道朋友的实时位置信息的话,别说十多分钟,等一个小时都没有前面等十分钟这么焦虑。
因为我们能接收到真实的反馈,知道自己还要付出多少才能实现目的;而没有反馈就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将是未知的甚至没有意义的,朋友有可能来也有可能不来,为了降低自己的损失,大多数人的做法都会是打道回府。
而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学了这么久不知道自己离目标有多远,这还如何坚持,久而久之必然是放弃学习,因为摸黑走路的过程真的是非常煎熬的!
对于如何获得真实的反馈呢?
首先,我们要先克服自己的心理压力,不要去过多跟别人的经验对照自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相信学习始终是一个细工慢火的积累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第二,不要害怕把自己的学习进度告诉周边的朋友,这样能更加坦然接受目前自己的状态,而且还能找到志同道合一起学习的人。或许会受到嘲笑,但是这更能让你看清自己在成长路上谁更愿意拉你一把。
第三,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去实践运用自己的英语,任何没有经过实际操作的理论学习都不足以成为你的经验,就如同前面举的例子,只知道怎么走是没什么乱用的,只有实际找过朋友家在哪,第二次去才能轻车熟路。
第四,任何人的经验只听一半,留下一半自我思考。每个人在诉说自己经历时或多或少会自我修饰,听取对自己有帮助的部分就行了,留一点自己思考的空间,这样才不至于听风是雨,盲目而为。
公众号内收集了很多英语学习以及书籍的资源,大家想找英文书可以到我的公众号【英语小金库】内回复【学习福利包】获取免费的资源~
这里随便截选一些资源给大家看~
最大障碍是把说英语看成是装逼。
我们拍的脱口秀视频,有时候有时候整集都是用英文。然后就各种喷子上来说“明明是中国人为什么用英语做节目” “听你们口音好尴尬” 等等。擦,我们中有个是澳洲华裔好么,人家虽然没澳洲口音,至少英语人家从小说到大啊,口音好的一批啊!喷子们这么厉害,七个不服八个不愤的,都懒得回复打他们脸...
这些人肯定是学不好英语的,当你把英语当成高不可攀的存在来看的时候,要么会学会一嘴让美国人也听不懂的“高端英语”,每个词都是低频词汇;要么是学到一半就放弃,心想还是去学喊麦吧...
英语嘛,不过是聊天儿工具,要沉浸其中,有时候会发现一些非常简单的表达方式却非常有趣,因为它很可能在中文里面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然后慢慢发现,讲英语的同时好像自己的思维方式也会有很微妙的变化。
难道这不就是学英语最原始的目的吗。
每次有人问为什么说英语这么难,就让我想起Mike隋讲的那个段子:
韩梅梅(对,就是那个HanMeimei)去美国留学。一次开车的时候出了意外,车子从悬崖上冲了下去。身受重伤的韩梅梅正急得不知道怎么办,恰好一个老美开车经过,一看,哗不得了出车祸了。热心的老美朝悬崖下的韩梅梅大喊“Heeeeeeeeeey~~~~HOW-ARE-YOUUUUUUUUU?”梅梅条件反射回了一句“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老美一听人家都说fine了,摇摇头就走了。走了。。。
不要纠结韩梅梅英语这么差是怎么拿到驾照的,或者为什么不用手机叫李雷来救命之类的细节。讲这个段子只是想说明:
说不好英语,真的是教育模式的锅。教的人和学的人都把英语太当回事了,当成了一门学问,一本正经地背单词记语法做阅读理解;相比之下,“用英语”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可是,语言作为一种沟通工具,本来就是要拿来用的。
你可以想一想,被英语学习折磨了这么多年,真正用到英语的时候有几次?
学校里面就不说了,什么样子大家都清楚。绝大部分人上的应该都不是全英文授课的国际学校吧?你的英语老师讲语法结构的时候是用中文讲的吧?你在课堂上学了“May I borrow your pencil?”放学以后跟小伙伴说句“May I borrow your money?“试试?
就算是那些号称非传统教育模式的英语培训机构,什么“在我这学一年,可以和老外轻松聊天半小时”啦,什么沉浸式美国课堂啦,走的还是重输入轻输出重知识轻技能的老路。仅凭一周两次课一次45分钟,你真以为可以熟练运用英语么?
再说绝大部分英语培训机构的师资水平真不怎么样。
这年头没个外教都不好意思开英语培训。但对教育有热情、有教学技巧和课堂管理经验、接受过系统的教学训练的外教真的是凤毛麟角。别拿一张TELF证书来忽悠人!不知道TELF的含金量约等于夜市小摊上卖的“最佳女友证”吗?
我自己做过几年外教招聘和培训。反正我见过的英语机构里面的外教,至少有一半都是在本国混不下去的loser、顶着学生签证打黑工的、来中国体验生活的、亚洲之旅在中国短暂停留赚快钱的背包客、完全不适合当老师但也没能力找到其他工作的、还有英语非母语仗着一张外国人脸和机构合伙骗钱的。
外教不靠谱,那中教可以不?
说实话也不太行。
首先这些中教是传统教育模式里出来的英语学得好的人。什么意思?基本功扎实,应试技巧丰富,英语读写能力比听说强、听又比说强。他们自己就是把英语作为一门知识来学的,而不是作为一项技能来练习的,又如何传授给你说好英语的经验?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大部分培训机构里的中教是要背业绩的!“英语说得好”这玩意没法量化,短期也很难见效,远不如“词汇量又增加了500”、“阅读理解正确率提升了2个点“有说服力。
学过的东西用不上,要用的东西老师没教过。这才是说英语最大的障碍。
谢邀。
上个月自己写了一个公众号——“十点十分读书”,分享一些备考方法、背单词方法、以及学习策略,期待与你相遇~欢迎大家点赞收藏评论~
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呢?为什么从小就开始学的英语,仍然无法和外国人交流呢?
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永远都不开口,永远把它当成一门学科。
曾经我也深受其害,高中之前,我的英语就烂的一塌糊涂。
天天被老师留下来,上课一上到语法,我就困....为什么?听不懂阿(=_=)
一直到高中之前吧,我都完全不知道语法是什么东西,直到我转变了学习的思维。而根据我多年学习英语的经验来看,中国人说英语主要有以下几点障碍:
一、把它当成一门学科,而不是交流的工具。
我们学了快十几年的英语了,为什么还是学不好?交流不了?
为什么考了四六级连和外国人交流的能力都没有呢?
很多人可能,并没有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我在高中开始的时候,我就在深刻的反省这个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学生都被应试教育深受其害了!
应试教育太注重单词语法,而完全忽视听力和口语。
而真正要将英语掌握,最有用的方法就是使用它!
可能很多人就说了,可是我没有交流的对象,我怎么去用呢?
我想说的是,也许现在你没有机会去使用它。但是在未来的某一刻,你一定会使用它,除非你永远都不出国,除非你永远不接触国外的东西,那么你可以不学英语,因为它对你毫无用处。
而未来我们使用的英语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科技变得越来越发达,世界变得越来越国际化,而英语便是连接世界的一个主要工具。
也许你现在没有机会用英语,说英语,但是你以后一定会有机会会使用到它。而现在如何去用它呢?那便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主动创造机会。
我在高中时期,是在一个小县城里读书,然而那个小县城里,是根本没有机会去和外国人进行交流的。然而,我做到了。
对,就是互联网的力量。
我去百度搜索能和外国人交流的国际网站。于是在我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发现了不错的社交软件。于是我开始大量找外国人聊天,开始用语音,请求他们给我纠正错误,不断的模仿他们的发音。
这种感觉简直太奇妙了!同时引起了我对英语的极大兴趣。我的高中老师听到我初中的经历后夸我:看来你有学习语言的天赋阿!
我想并不是,而是我正确的掌握了学好英语的思维。
后来我就跟玩一样,和他们大量的聊天。
而我的完形填空的正确率一下子提升到了只错3-4个, amazing!
你要问我具体的方法,我可能答不上来,我还是像平常一样的方法去做题。我觉得一定是和他们聊天,从而建立起了我的英语思维。提高了我英语真正的内力!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如今和外国人聊天的方式已经是越来越多了,无论是付费的还是免费的,都有大量软件和网站给我们提供。
所以不要再说我没有办法用这样的鬼话啦!(好气喔)
大多多语言能力者说的最快的方法就是最快速度开口说,而不是努力的背单词和做题。任何语言都一样。
曾看了过一个HSK考试让中国人来做的视频,他们都完美的错过了正确答案,直击重点的一句话就是:考的这些平常根本都用不到阿!就像四六级一样,很多人即使过了四六级,也不一定能够交流。
而生活用不到的东西,自然而然就好忘掉,就像我们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却有太多无法交流的现象。
二、不敢说,怕说错。
很多朋友问我怎么去和外国人交流呀?我最简单的回答就是:你说啊!
然后大部分人都是统一的回答:
“我不敢阿,怕说错了,也不知道语法说的对不对....”
其实这就像是下水游泳一样,如果你永远只是停留在岸上练习,而不下水去,你永远都学不会游泳。你不呛那几口水,你是根本学不会游泳的。
而学英语也也是这样子呀,你只有去说了,你才知道你哪里有问题,你才懂得去改正。
不要在一开始就去追求完美,英语本来就不是我们的母语,犯点错误很正常的事情。
如果一个外国人跟你说中文,然而他的发音不对,你会去嘲笑他吗?大部分人可能会觉得:“哇,这个人居然还会说中文?”你心中一定会肃然起敬。而不会去说:“啊!你这个人的发音怎么这么不地道?你的语法怎么说错了?”
其实别人没有这么苛刻,这么严格。
最严格的人,其实是你自己。
之前参加一个国际徒步活动的时候,因为不会不知道徽章怎么说,然后查了一下在继续告诉那个女生,后来玩游戏的时候又提及到了徽章(badge),这个单词就记在脑海里了。
还有一次我在和一个美国人聊天时,把喝汤(soup)说成喝肥皂(soap),现在也记住了。
犯过的错误永远记得最牢,而不去说永远没有犯错误的机会。
在高中那会,我想也正是因为如此,英语也才突然升到了另一个层次。现在回过头想想,自己不就是用上了现在所认为的最高效的方法吗?
万物都是一样,学会举一反三。
成为优秀的人最快的方法就是去接触厉害的人,想成为学霸就去看学神怎么学习的,想学语言就是要尽快和母语者沟通。
你会在交流中发现,原来很多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比较死板应试。
就像英语书的
“How are you”
“I'm fine,thank you.”
当真正用于实际了,
你才发现人们几乎不会用这句话回答。
以上就是我自己个人经验的一些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啦~
----------------------------------------
[如果觉得本文对孩子英语启蒙有帮助,可以关注我本人_可大可小!初来乍到,将在2019年继续分享语言学习和英语干货,不断熬制干货送给大家]
想读到更多英语学习秘籍,见我的公众号“十点十分读书”即可
英语母语者的发声位置和中式英语的发音位置是完全不同的,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英语发音已经矫正的近乎完美了,但听起来就是不够地道,或者说“虽然已经把英语说得很好,但一听就是中国人在讲英语” 的原因。 英语发声位置的具体训练方法请继续往下看~
英国人说话,听起来有一种嘴里含了个包子的感觉。美国人则好一些,但同样明显比中式英语要厚重得多。这种区别就是“发声位置”的不同导致的。
下图为伦敦音 Cockney 与标准美音共鸣部位的比较,A 位置为标准美音,C位置为 Cockney: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Cockney 伦敦音的发音位置是相对靠后的,它的主要着力点在舌根至软腭部位。发音时可注意降低舌面位置,将精力集中于舌根部,并尽量打开口腔后部空间。
下面的图片是美国前播音员、歌剧演员 Rachel 给出的发声位置的示范,正确的发声位置应该在这里:
但大多数英语学习者使用的发音位置是这里:
甚至是更为大错特错的鼻腔位置:
想要改变自己错误的 placement 也不难,反复练习发 “uh" (类似“饿”)的音就好。
注意,发"uh"音时要求脸部肌肉和口腔完全放松。先单独练习发"uh"音,熟练之后可以将一句话中的所有词汇都替换成"uh"但保留句子原本的语调。
rachel 的具体示范视频暂时没传上来,改天再重传试试,大家先看下我的公众号原文里面有视频:如何说出英语的浑厚质感?这篇文章给你解惑
=====乖巧中等待点赞=====
我是答主: 学英语那点事,还有超过100个高赞回答,已获超40万次收藏,解决你关于英语学习的所有困惑。
最后悄悄告诉你,我的公众号「学英语那点事」更值得关注~
我在回答中推荐过的所有英语学习资源、笔记、独家英语学习方法等都可以在那里找到。随手翻一翻,英语学习少走十年弯路^ ^
谢邀
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以英语为外语的学习者而言,中国的许多学习者对口音(accent)的执着算是数一数二的。很多学习者在发音(pronunciation)都还未学好前,就把大量的心思花在口音上去了,并且把口音作为评测自己与他人英语能力的核心指标,导致了大量的学习者因为口音问题而不敢开口。然而在交流时,就“音”这点而言,绝大多数母语者并不关心对方的口音如何,只要能听懂对方的发音就好了。
此外,在单词的积累方面,有许多学习者深陷于“死记硬背”与“短期学习”的死循环里。可是从上世纪中期开始,就有多个应用语言学的实证研究发现并证明了“通过阅读及其他有语境的练习来积累单词”要比“机械性记忆”的长期效果高出许多。在一个语言的习得过程中,绝大多数通过死记硬背而得到的单词并不能在实际应用时灵活并准确的被使用。语言的核心为理解与表达,而非背诵。
另外,语法的习得过程也是一大障碍。很多学习者会在没有应有的输入量前就开始大量地学习语法,他们无法理解语法内在的逻辑关系,所以不能正确地使用该语法。另外一个极端则是完全不学习语法,而一味地想着如何通过“语感”来理解与表达。语法的学习应与理解和表达能力相辅相成,且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语法与单词一样,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并不是几个月就能掌握的知识。在英美,母语者也是需要从小到大通过长时间的学习、练习以及专业指导来习得英语语法的规则的。
最后,很多学习者把“考试分数”放在“实际能力的提升”之上。语言习得是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很多学习者却只在需要考试时才想着如何临时抱佛脚,并且十分急于求成,反而忘记就算是作为母语的中文也是经过多年的学习才达到了现有的水平。很多时候,学习者们会抱着“我只求分数过线”的心态,并且在考完后完全不继续巩固现有的水平,更不要说是进步了。
综上所述,问题的核心是对“语言习得与应用的本质”有重大的认知错误。任何语言都是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思考与应用才能习得,并非培训或自学三个月就能掌握,更非靠“记忆力”就能学好的技能。
中国人对语言文学的态度和对很多其他学科的态度相似,非常注重fundamentals,这种高精准要求连课外兴趣都不放过(如体操,乐器等,全都抠得很细,音阶没弹完美都不许你弹曲子)(写过一篇关于这个话题的英文博客)。此外,中国人对语言本身的的态度是除了应用性外还有很多鉴赏性 - 对中文就喜欢咬文嚼字(比如诗词里常对单个字都有讲究),这种缜密带到英语学习上不仅有心理影响也是一定程度的文化映射。
这本身是一件中性的事情,但连带着我们的谦虚意识,确实造成当我们与其他文化竞争英语表达能力时会吃亏。
为什么缺乏实用性?
如果我们的社会:
就自然会带动应用意识的提高。而在国内,英语表达往往并不是“必需品”而是“奢侈品”。被殖民过的国家(印度,东南亚等)正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中有这样强制的语言浸透,并且双语教学更普遍,所以实用意识更强。这么说吧,外企,留学等,能够创造这些条件。如果没有此类环境,让自己在生活的一部分时间完全不依赖中文也是一种方法。当然,这都是如果你想的话。
这又伴随着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什么中国人习惯性纠错?因为我们学生时代做题经常差一个字,错一点细节就不给分了,无法不小心翼翼……而且老师还会挑出别人的答案,句子让大家一起品评谁谁谁写的东西对在哪错在哪。 分数带来的压力使我们总担心“我可别哪道题答错了”,“我这样写是不是要被扣分”而不是洋洋洒洒地爱说什么说什么。如果长时间对自己的要求是这样,看别人也会有这种惯性与投射。How we judge others is how we judge ourselves.
语言作为一个传达思想的载体,本该在细节上被宽容,尤其在学习阶段,因为多犯错才能多提高。我们从高考的环境中走出来挺不容易的,走入社会后又发现很多学生时代被教导的思维习惯要改变才能顺应职场环境,尤其在国外更需要礼貌地抢答。我们真的挺难的。
但是没关系,如果我们正视这些心理压力的存在,也完全可以与它共存,负重前行。焦虑是心理现状,却不是不行动的理由。行动可以带动精神,自信会随后跟上,实现良性循环。
我自己就是一个容易“想太多”的人,我在美国的工作要求我们很多事情在没有条件准备得很完美时就要提出来讨论。有时明明认为自己掌握着最优解却怕说不过别人而不去抢答争辩,脑中的声音会说“你还没想全面你敢说吗?”, “你面前的听众比你年长,专业话题上比你有经验,你哪来的自信?”。但往往越是在容不得我多想,必须硬着头皮上的时候,越能发现其实这事还好,没有那么恐怖。如今我倒认为我已经能和这种感觉共处。如果你跟我一样容易想很多,希望我下面的话能帮到你。
我在磕磕绊绊的过程中学到的可能最宝贵的一个道理就是:nobody cares. 没人在乎。
每个人都有点心理学上所谓的“焦点效应”,常使人们高估了周围人对自己的关注度。其实要这样想-评论你的人无论言辞好坏,都也在对ta自己说话,实际上,没有人能真正管到你。因为大部分时间大部分人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你摔了跟头,发错了邮件,在公众讲了一句磕磕巴巴,错句满篇的话,你不懂装懂后悔了,你装逼装大了后悔了,别人或对或错地说你两句。The world moves on. 在你看来天大的丢脸的事,或者天大值得骄傲的事,在他人脑中划过不到一秒钟。
这是件好事!正因为你无论做什么,不做什么,犯什么错,都不能怎样,没人过多关注。这种渺小感其实是力量 - 我们正是因为怎么都不容易留下痕迹,所以实际上无比自由。你真的再没有理由不去做你想做的事情。
我知道自己比别人更neurotic,也明白作为中国人在美国生存会有比常人更复杂的心理体验。和从小在鼓励型教学下长大的孩子相比一定会有更多要克服的地方。但是我如今更多地把这种跨度看成是财富吧,而不是包袱 - 也许正是这种所谓的“障碍”让我对语言有更多的认识,对事物感知更加细微。毛姆曾因口吃被人嘲笑,但他的表达与写作却极有张力,很多人们读他的作品时会被他语言那种迸发出的细腻和洞察力感染到,我总有种感觉他为了挣脱曾经语言上的束缚反而做到了更强大地去驾驭它。
如果你能够吧英语摆正到它该有的(载体)位置,同时能够自如运用,那么你的思想,认知,对事物的分析等在任何语言下都是相通的,这些会通过语言透射出来而不是被语言所阻碍。
所以,请大胆地实践吧。
哥花了几天时间,看了看这个问题下排前的一些回答。
大家的回答可以说都十分在理,抖的机灵也充满了幽默风趣。
那哥今天换个方式,也不抖机灵了,在和Chris小姐姐深入的聊了聊后。
哥将试着从语言本身去分析,看看中国人说英语究竟有哪些障碍?
先大致说一下背景哈,Chris本科国内英语专业,硕士在英国就读,bilingual education 方向,是哥的一位朋友,也是各位的老熟人了。
很多人(国内外都有)吐槽中国人口语糟糕,甚至形成了刻板映象。
比如在英国办业务的时候,工作人员一看我是个中国人,会不自觉地微微侧头,这表示他会“非常认真”地倾听我的表达,言下之意就是:中国佬说的英语不大听得懂,而我们只能是:一脸委屈.jpg。
说起来口语差啊,咱们中国人还真不委屈。因为在同等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情况下,中国人的口语表现真的“很一般”。
研究已经表明第一语言不同的种族熟练掌握口语所用的时间有明显区别。而中国在这个排行中位置比较靠后(就是倒数的意思),这和我们第一语言是中文有很大关系。
先介绍一个二语学习研究领域非常著名的理论:语言学家Cummins认为在第一语言中建立起来的认知和语言能力会转移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就像两座有着共同底座的冰山一样。
阴影部分越大,意味着两种语言的共同性越强,学起来掌握也自然更轻松。
一般来说,同一个语族的语言相似度很高,更容易一通百通。
比如英语和德语、荷兰语、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主要语言都属于日耳曼语族;而法语和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同属拉丁语(也称罗曼)语族。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欧洲人会说三四种语言,其实不是看上去那么有光环的。
但遗憾的是,中文不仅不属于以上任何一个语族,甚至都不是一个体系。中文是象形文字,英语是音表文字。他们的打开方式不同,一起玩耍出现更多问题,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过,虽然先天客观的原因不小(除非找到仓颉协商一下重新造字),但说不好英语也不单是这一个因素造成的。
本来,让中文母语者学习说英文就够费劲了,可我们的教育体系居然还“变本加厉”。
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育传统使得我们的英语教育更看重读写,而忽视听说。
但是语言诞生的最初用途就是听说,而后文明发展才有了读写。所以听说能力明显要比读写更实际一些,因为它会直接影响你与他人的沟通能力和效率。
大家回想一下,从小学学英语开始,有没有上过口语课,有没有实际的英语对话操练。其实不用猜,大部分人应该都会回答没有。即便有,数量也决不会很多。
而这就是症结所在,让一个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口语的人突然说英语,其难度就好比让一个精通芭蕾教学理论的人来一段小天鹅一样。道理你都懂,可如何说出来呢?
说实话,哥真的无比认可高赞 @ABThaku 的回答。
最大的障碍是同胞的苛刻和打压。
好不容易翻过前面两座大山,能够张嘴表达一些自己的观点,却受到了同胞们的打压。
中华民族本就带有一种内敛,谨慎/怕出错的民族性格,而同胞的打压,就会让大家更羞于张嘴,难以启齿。
Chris讲,她到英国读书后,上了几次课的直观感受就是“哇,咖喱口音这么重还敢抢着发言?“”这家伙说的和讨论的根本没啥关系,还说这么起劲?“”这哥们儿是不是都不知道自己在说啥?“
而哥猜这群欧洲人和其他国际学生估计也在吐槽“这两个中国人咋像个木头一样,都不说话?中国人就是闷骚“。
事实就是这样,亚洲人明显更怕犯错误,而中国人这一点表现的更加明显,只有当有较大把握时才会开口。
反观欧洲人印度人则是非常乐于表达自己,哪怕说的是错的,问的问题很愚蠢,哪怕口音浓重,他们也无所畏惧,这为他们带来了更多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越敢说,说的越多,就越会说,而越会说自然越敢说。
中国这边情况就截然不同,因为害怕发音不准被嘲笑被批评(尤其是来自同胞的嘲笑!),根本不敢开口。放弃表达机会不仅失去了锻炼机会,也会加重这种不自信的心理,这个循环周而复始,最终进入了自怨自艾的死胡同。
Chris也坦白,刚去的时候,真的不敢说,压力大,心里别扭,再加上是个女孩子,每天上课别提有多压抑了。不过在当了半个学期木头人之后,她觉得不能再这样装死了,于是在课上也开始抢话头,往往越说越起劲,肢体语言也会更加丰富。
大家一定一定一定不要有一个误区,觉得非要说一口伦敦腔才是口语好,且不说那些嘲讽你的同胞表现如何,英国大部分人都达不到那样的高标准!
哥认为真的好口语就一个标准: 你,说出来,他,听得懂。而那些所谓的不以交流为第一检验标准的评价,都是耍流氓。完全无需理会!
总的来说,作为中国人,想要说好英语,障碍确实不少。
但这并不妨碍你为了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去努力。
中文也不简单,对于老外来说,该学的还在努力学。
加油吧,各位。
缺乏乱棍打死老师傅的勇气。
刚出国和老外打交道,满脑子时态,语法,单词选择,不敢开口。
结果发现初级阶段手指头加this,that可以解决一半生活问题。
胆子大点进入第二阶段,蹦单词短句就更好了,可以解决8成问题,营业员的套路,人家没开口,你就知道下一句了。
第三阶段还不是被逼的?上台讲你的设计思路。准备8小时,演练3小时 讲十分钟还是阔以的。
小组讨论难免有争执,我果断怼回去,吵架时候语言能力仿佛增强了!第四阶段完成。
然后就不知不觉不怕了。
我以前在美国时,每次听到印度人用浓重的印度口音英语滔滔不绝地跟我讲话,都觉得听起来挺费劲,但其实美国人跟印度人交流起来却很顺畅。
而且我后来发现印度人不觉得自己讲一口印度口音的英语有什么不好,美国本地人也不觉得有口音妨碍沟通。
所以,我同意很多高票答案说的,首先要敢说,不用太在意自己的中国式口音,你的口音代表你生活轨迹的一部分,只要能表达清楚就可以。
另外,还有一个Tip是,要带着自己的感情、或者可以带着一些手势去讲英语,这样很有助于他人去理解,东亚人讲英语容易显得有一些生硬(看一些美剧也能感觉到)。
最后,如果跟对方英语沟通因某些原因实在比较吃力的话,那就保持微笑吧,毕竟微笑是全球通用的语言。
自卑。
因为自卑怕说错不敢张嘴的问题很多答主聊过了。这里我得补一个,就是自卑不仅会导致不敢说,还会导致不肯听。自卑的人,他讲得再烂,你也不能指出来,否则瞬间恼羞成怒。就像小动物在遭遇大型动物威胁的时候,第一反应是逃,逃不掉的话反而会呲牙咧嘴全身炸毛虚张声势。
楼上那帮嚷嚷着「总有其它傻逼中国人挑你口音语法毛病」的答主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语言就是用来沟通的」「口音不可能消除」这些理论原则上都对,也有助于削弱入门时的心理障碍,但它不是万能的避风港。这些话用来鼓励鼓励四六级程度的一辈子不出国用不上英语的小孩还好;对于真想把英语作为一门硬技能培养的人,这个掩耳盗铃的心态是要不得的。「是人就会犯错误」叫你自信一点,是让你勇于表达,想说什么就努力讲出来,不要怕说错就不说。但是别忘了后面还藏着半句「重要的是如何面对错误、处理错误」。沟通也有效率高低,口音也有轻重浓淡之分,这都是明摆着的事实。
印度人新加坡人口音重但美国人能听懂,所以大家都这样就够了?你听得懂各国口音英语吗?不想想你一个普通中国人听不懂印度口音,普通印度人就能轻松听懂你中国口音了?你自己讲了一堆稀里糊涂,然后对方再哔哩卟噜讲一大堆问你是不是这个意思,你不尴尬?
凑合能沟通就好,反正一对一连比划带忽悠实在不行靠手机翻译也能蒙个大概齐。所以你跟几个老外或许还有英语比你好的中国人搞饭局,人家互相谈笑风生,你在旁边杵着狗逼都听不懂,很开心?怪别人不把对话降到你的水平没素质咯?
朋友,技多不压身。能学干嘛不学呢?语言是一种偏重交流互动的技能。没有学习心态、连反馈都不肯接收、故步自封闭门造车的人,恐怕把他扔到纯英语环境生活个十年二十年也不会有太大进步吧。
我的态度很简单:别人挑我毛病,要么其实我是对的、他杠精不懂;要么他说的对、我真有毛病。前者当屁放了就行了;后者对我来说是学习新知识的机会,谢谢人家还来不及,为何要对人家发火?即使对方是以嘲讽语气攻击我的错误,只要我错了是事实,就该虚心接受——他有没有礼貌是他的修养问题,我自己知错改不改是我的修养问题。
几个陌生人嘲笑你口音,你就不肯学英语了?只能说明你的问题不止是笨。
是中国人。
刚来美国,有个小女孩跟我说她在学习中文,会一点。
她说,你好。
我说,你好,你什么时候开始学中文?
就这样,她只学了句你好。听不懂我说什么。
学了句你好就说会中文,我们多少国人过了4级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会英语。英语不错的人还老觉得poor
只会你好,说会中文当然有点夸张。但是4级都过了,都上了几年课了还觉得自己不会英语,也不对了。
过了4级,已经是不错的水平了,但就是不好意思说。
因为身边的朋友会笑你。
你说,Two years ago, I am a student.
这句就错了一个时态,你朋友会笑你,让你别说了。
如果你在国外,大家懂你意思,这不就得了,语言就是用来沟通的。
当然了,后来发现错了,就慢慢改,就慢慢进步了。
而且你会发现,让你别说了 的人,是那些也不会英语的。真会英语的,要么不在意,要么会帮你纠正一下。
既然答应了要怼一下 @豆子彩虹爸 ,还是要搞一下的。
他认为“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是,词汇量太低。”
我认为“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是,学到的词汇库和运用范畴脱节。”
这和中国的实际英语教育有直接关系。 实际上提到中国英语教育,经常被诟病的是过了四六八级的人在英语国家的运用能力极为低下。 然而,中国最初的英语的教育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能让人在英语国家生活,而是掌握阅读英语学术文章的能力啊。。。
因为如果真的要以TOEFL为主,最简单的方式是大量浸润式互动教学。 但这个又和系统知识型教育在整体教育资源分配上冲突(根本是不同的两个方向)。在需求(中国绝大多数人在可见的有生之年不会出国,但学术圈要有一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以保持对国际接轨)的硬导向下,中国公立教育是做出了“以阅读能力,文法分析能力为主,日常听说为辅”的选择的。
因此中国教育注重语法和句式结构。 考试重点侧重于和教育而不是生活有关。 正如“我对于你无语”网友提到的。 cet6的6000词汇虽然深度远远不及母语人士,但广度实际上已与英美中学生相当。 这就造成了留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很明显的一点。
来美国时阅读专业课能力极强(相对)但生活词汇运用远远不如。 而且越老式的留学生这个特点越明显。
而且很多词汇量和运用方式基本是在生活扩展中习得。 例如我自己和登山,微积分,射击相关的知识结构一开始就是纯英文,我就很自然的接受了英文的思路和知识结构,如果要问我还要去查中文对应翻译。 同时与身边的朋友同事沟通,我也能知道很多俚语用法(即使自己习惯不一定会用)。 例如我小秘基本不说 yes, I got it. 而是用 10-4 (ten four)指代 (美国原来的CB 通讯代码) 。 这种俚语课堂上没必要教,因为仅限于小众能听懂但不会常用方式。 但非区域母语情况下的人是不会了解意义的。
这就造成了有些人词汇量大到能背牛津字典(我同学他爹),但是英语运用尤其是词汇准确度惨不忍睹。 对常见的俚语用法(地区范围内)完全不熟。
例如便秘,很多中国留学生都知道 constipation. 但是美国人一般用 hard poop/stool, 教育水平低一点的就不知道constipation是啥了。(很多留学生在专业词汇库词汇量上完虐普通美国人)
回到问题,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我个人认为是“追求完美”
中国人绝大多数好面子,怕说错被人嘲笑。 怕暴露自己的英语水平低。 往往想追求“完美口音,被人夸奖英语说得好,像本土人”。结果落入了越追求完美越不敢说,越不敢说水平越次的情况。 其实完全没必要。
我已经在美国生活近20年,中英文都是专业水准以上(中文硕士,日常工作是用中英双语给各种老板普及劳工法要求/开罚单,并和律师各种沟通)。 但我知道我说话仍有口音,而且容易说快(说快后会口音会导致歧义)。有时候需要对面提醒。 但我从不认为是个问题。
毕竟语言是运用和沟通的工具,只要能够让对面理解你的意思,干嘛过于纠结口音(当然可以逐步订正,但肯定不是语言的第一目的)。不要因为纠结于工具是否光洁好看,而忽略了它真正的作用。
词汇的准确运用远比发音“完美有用”
这点上我觉得quora (英语知乎上)经常有类似的好问题,例如有中文学习者问
“平常,经常和通常用法的异同“
这比一心纠结于如何发音完美强多了。
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在于身边的中国人。
大概也就是最近这十来年,但凡听到有一个中国在说英语,我们的第一评价必然是他的口音是否纯正。
甚至在一些人的听力还远远没能达到区别口音与发音的程度,仅仅参考几部看过的英文电影,就可以根据口音对一个人的英语能力评头论足,
随意贬低并且毫不在意的让你听见,认为对你的批评既是对你的鼓励。
这使得大量自觉口音不够纯正的学习者们羞于在人前开口。
这也致使大量年轻的英语学习者们花费巨额的时间精力去刻意模仿英美口音,以期获得周围人更高的评价。
而刻意模范的代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已有贴切的形容----邯郸学步,贻笑大方。
要时刻记住,
你的英语是和歪果仁说话用的。评价你口音是否标准的人只有中国人,对于中国人你只需要和他们说中文。
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是说的时候想太多。反而你英语讲得怎么样,我一点儿都不在乎——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我是一个ABC,同时也是位高管和老板。对我而言,我只关心我能不能听懂你的话,以及你能不能听懂我的话。要想和我这样外国人交谈,英语该达到哪种程度?达到我刚刚说的这种程度就够了。
我的母语是英语,虽然普通话是我的第一外语,但我的普通话说得很差!而我已经在中国生活、工作了20多年了!因此,对于没出国生活过,却能学好外语的人,我是极为崇拜的。国内成千上百万的白领的英语说得都比我的普通话好多了。这简直不可思议!
可是,我碰到过国内许多人,他们在用英语和外国人对话时,往往缺乏自信,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觉得自己的英语不够好。但在和他们对话时,我完全不会这么想。事实上,我的想法恰恰相反。几乎每次,我对他们英语水平的要求和标准都远远低于他们自己的标准。也就是说,你对自身英语水平的要求远高于我这种外国人的期待。
我希望以下观点会帮助你在职场中更自信地用英语与外国人交流。
我们对英语的挑剔程度没你想象的那么高!我发现中国人比我们外国人还苛求英语水平。但事实上,我们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例如,在我们公司招人时,我手下人会向我介绍候选人:“我们喜欢这个候选人,但他的英语不太好。”但当我面试他们时,我觉得他们英语说得挺好,没啥问题。这种情形经常发生。我一点儿也没受到困扰,因为他们说的我都能懂。
所以,在与外国人,尤其是外国经理或高管沟通时,关键并不在于流利度。只要你能表达想法,有重点,口音重、语法差、讲话慢,这些根本不重要。只要我能听懂你的话,就够了。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许多人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往往会担心太多,太紧张。他们爱想太多,觉得自己的词汇量不够大,会犯许多语法错误,口音太重,说得太慢。但我很清楚,对你们而言,英语是门外语。我不会批评你的语言技巧,我只想听懂你想说的话。
我参加过许多次有中国人向外国高管进行展示的会议,在散会后,没有一次听到有人说“我不喜欢这个提案,因为他的口音太重了”,“我不会考虑他的建议,因为他的语法太差了”。我们压根儿就没有这种想法。
重要的是,我们能明白你的话,你也能明白我们的话。我们真正关心的事只有两件:
1)你能表达内心想法,并清楚地告诉我们
2)你能理解我们的要求和所说的内容。
商务沟通注重实用性,重点在于人们能理解你说的话。你的英语用不着多优雅、多正式、听上去多有文化,用不着用大词和复杂的句型。相反,想让对方轻松理解你的话,你得用简单、直接的方式进行沟通,也就是说,要用简单的单词和句子。
身为在中国打拼的外国人,我也会使尽全力弄懂你的要点和想法。商务情形往往有个清晰的目的或目标,如了解情形,解决问题,获得批准等等。这不是语言竞赛。
因此,我会尽我所能认真倾听你说的话。中国的每个外国人在与非英语母语人士交流时,都会这么做。老实说,我们大多数人对语言并不在行。我们会的中文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所以,无论你英语说的怎么样,只要能帮助我们在中国做好工作,我们都会感到非常高兴。
注重观点和想法的质量——此外,我们关注的是你的说话内容。只要你说的内容有趣、有益,我就会让你说个够。在与老板、高层或客户交流时,我们看中的是你观点和想法的质量。
在撰写《Develop Yourself As A Future Executive》这一职业发展书目时,我曾专为这一点采访过一位候选人。他的工作常常需要和外国高管打交道。在很长一段时间,一想到要和他们说话,他就会很紧张。
后来,他意识到,这些高官不介意他英语的流利程度,而在意他的说话内容。如果他有优秀的想法和思想过程,那么无论他英语说得怎样,听上去都很悦耳。
慢慢地,他开始提供更多事实、参考和背景信息,人们变得更容易听懂他的话。他开始注重自内容的质量,确保他们是有益的,有分量的。随后,在用英语与别人交流时,她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不紧张。正如他所说:“假如你的想法很好,那么你说出来的内容很会很好”。
因此,在判断一个人的英语够不够在我公司工作时,我只会考虑三件事(再次申明,这三件事与你英语的流利程度几乎毫无关系)。我会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1) 你能不能合理表达思想和观点?许多时候,我需要了解你对某事的想法。例如,你对某一情形有什么看法,你计划该如何处理某件事。因此,你得能清晰、简洁地告知我你的想法,用你的逻辑分析能力告诉我,为什么你的想法是个好想法,以及你要如何实现这一想法。
我不希望再一连问你好几个问题,也不希望要费老大劲,试图弄明白你在想什么。你要能告诉我目前工作进展如何,以及你有什么想法。英语不流畅?没关系,只要我能明白你的要点,就可以了。
小贴士:保持简洁!
在用英语交流时,不要过分考虑该用什么词,什么句型,也别想着怎么说才能让人眼前发亮。商务场合,尤其是高管,往往偏爱简单、直接的表达。再次重申,能让人眼前发亮的是你想法的质量。
2) 你能不能准确理解我的话?比起表达自己,也许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准确理解我的话。我的语速正常,美国人,也没什么口音。但我的客户有印度人、英国人、澳大利亚人,他们的口音很重。所以,如果你连我的话都听不懂,那我就会担心你能不能理解客户的话,处理好他们的业务了。
对我来说,我需要你对我的话理解程度达到至少80%,不然就会产生太多误会。你会丢掉许多我想让你知道的要点和细节,不能给出高质量、精确的工作表现。
小贴士:录下他们说的话。
在会谈甚至一对一交流时,我公司的员工会把我的话录音。我一点儿也不介意,反而很欣赏这种做法。这体现出他们的职业性,愿意抓住我的关键点,以防不能立马明白我说的所有内容。会后听我的录音还能帮他们提高英语水平。虽然会多花一些时间,但这有助于你的工作。
3) 你能不能清楚地进行书面交流?即便你无需常常说英语,但大部分外企的书面语言都是英语。即便你是技术人员和工程师,也常常需要与国外同事进行邮件交流。
我们公司在面试时,会让候选人用书面英语回答开放性问题,借以评估他们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幸好大多数人的书面英语要比口语好。书面交流也不像口语那样需要实时反应。在打字时,你有时间思考该如何把你要说的话形成文字。
小贴士:利用现成的工具。
现在有很多拼写检查、语法检查的工具。虽然有些人还没有养成用这些工具的习惯。但只要运行这些小工具,就能马上发现、改正文字中的基本错误。多花两三分钟,你的文字就能更体面。
你对自己的英语能力不自信,但你的英语比你想的要好很多。你的英语已经可以高效地与外国人交流了。想想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你便能更清楚自己的英语水平在什么程度,需要再做哪些提高。
当然,提高英语技能是一项很好的未来投资。在外企走得越高,越需要与外国人打交道。但最终,在用英语与他人交流时,重点其实不在流利度,而在于你说话内容的质量和方式。
-----------------------------------------------------------------------------
点击链接访问 职商网:http://www.zhishangwang.com
更多职业发展的精彩内容和专业知识,远见和建议,请关注:
三场单次知乎Live:
知乎系列Live:职场英文沟通,这样最有效: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
----------------------------------------------------------------------------
The biggest barrier is that you’re thinking too much. Because I don’t care how your English sounds. If there’s one thing you take away from this article, this would be it. As an ABC, senior executive, and boss, all I care about is whether I can understand you and you can understand me. Regarding how good your English needs to be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people like me, that’s all that really matters.
Before going on, I’ll mention that I’m a native English speaker. However, my 2nd language, Mandarin, sucks! It’s terrible. And this is after living and working in China for over 20 years! So I have huge respect for anyone who can learn a 2nd language without even having lived in another country before. Not only is this incredibly impressive to me, it describes millions of Chinese professionals who speak English far better than I speak Mandarin.
Yet, I meet so many people here who lack confidence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foreigners in English. Their biggest problem is they don’t feel their English is good enough. But whenever they speak to me, I’m not thinking this at all. In fact, it’s the opposite. In almost every instance, my requirements and standards for their level of English are much lower than what they’re thinking. Or put another way, the English standards in your mind are much higher than what foreigners like me actually need and expect from you.
I hope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 will help raise your confidence and approach when speaking English with the foreigners in your job and work.
We’re not nearly as critical of your English as you think! – Actually, I find that Chinese people are much more critical of each other’s English than we are. For instance, before my staff introduces someone for me that we’re considering to hire, they’ll often say, “We like this candidate, but his English isn’t that good.” But when I interview them, their English is fine. No problem. This is almost always the case. It’s fine to me because I can understand everything they say.
So here’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ll say about communicating with a foreigner, especially a foreign manager or executive. Greater fluency isn’t the key. As long as you can express your thoughts and main point(s) of what you want to say, your accent, grammar, or how slowly you talk doesn’t matter. to me. If you can make yourself understood, that’s good enough.
I emphasize this point because many people worry too much and get too nervous when speaking to a foreigner. They overthink everything. They think their vocabulary isn’t big enough, they make too many grammar mistakes, their accent is too heavy, or they speak too slowly. But I’m fully aware that English is your 2nd language. I’m not interested in criticizing your language skills. I just want to understand what you want to tell me.
I’ve been in many meetings where a Chinese person is presenting something to foreign managers or executives. Not once have I ever heard one say afterwards, “I don’t like his proposal, his accent is too heavy.” Or, “His grammar isn’t good enough for me to consider his recommendation.” That’s not even close to what we think or care about.
What matters to us are that we can understand you, and be understood by you – What we care about are really just two things: 1) You can express your thoughts and what you want to say to us, and 2) You can understand what we’re asking and telling you.
Listen, business communication is very practical. It’s about being understood. What you say doesn’t need to sound beautiful, formal, or highly educated. You don’t need to use big words or fancy sentences. To be understood easily, you actually want to speak in just a simple, straightforward way. This means using simple, straightforward words and sentences.
As a foreigner working here, I can also tell you that I make every effort to understand your key points and ideas. In business situations, there’s usually a clear purpose or objective. It’s to understand a situation, solve a problem, get something approved, etc. It’s not a language contest.
So I’m always going to do my very best to listen carefully to what you want to say to me. This is the same for every foreigner in China who needs to communicate with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Frankly, most of us are terrible at languages. We speak little or no Chinese. So we’re happy about whatever English you can speak to help us do our jobs here well.
It’s about the quality of your thoughts and ideas – In addition, what we pay attention to most is what you have to say. As long as it’s something interesting or beneficial, I’m going to give you every chance to say it. When speaking with your boss, your senior management, or a client, it’s the quality of your thoughts and ideas that matter to us.
One candidate that I interviewed for my career development book, Develop Yourself As A Future Executive, Today, understood this well. In his job, he often had to communicate with senior managers who were foreigners. For a long time, he would always get very nervous speaking with them.
Finally, he realized that these senior managers weren’t judging what he said by how fluent his English was. They were assessing what he had to say. So if his ideas and thought process were good, then whatever he said would sound good.
He began providing more facts, references, an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which, low and behold, helped make him more easily understood by others. As he focused more on making sure what he said had merit and weight, he became more confident and much less nervous when speaking to others in English. As he put it, “If your thoughts are solid then what you say will be solid too.”
So when determining if a person’s English level is good enough to work for me and our company, I just consider three things. Again, they have little to do with how good you sound. I ask myself these three questions.
1)Can you reasonably express your thoughts and ideas to me? – There will be many instances where I need to know what you think about something. For instance, your assessment about a situation, or how you plan to handle something. To let me know, you need to be able to communicate your thoughts to me clearly and simply. You need to be able to share your logic sense and the reasons why what you’re telling me is a good idea, and how you plan to make it happen.
What I don’t want to do is to play 21 questions with you. I don’t want to have to spend a lot of effort figuring out what’s going through your mind. You need to be able to tell me what’s happening and what you’re thinking. I’m okay if what you say doesn’t sound so smooth, as long as I can understand your key points.
A Good Tip: Keep things simple! When expressing yourself in English, don’t overthink your words and sentences, or try to sound impressive. In business, keeping things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 is always preferred, especially when you’re talking to managers and executives. Again, it’s the quality of your thoughts that impresses others.
2)Can you accurately understand what I’m saying? – Perhaps even more critical than how well you can express yourself to me is how well you can understand what I say. I speak at a normal speed. And as an American, I don’t have a heavy accent. However, some of our clients have heavy Indian, British, or Australian accents. So if you can’t understand me very well, I have big concerns about your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d handle business with some of our clients.
For me, I need you to understand at least 80% of what I’m saying. Otherwise, there’s going to be too much miscommunication. You’re going to miss important points that I need you to know and details of what I need you to do. This will greatly impact your ability to deliver high quality, accurate work for me and our company.
A Good Tip: Record what they say. In a meeting or even one-on-one, people in our company will record what I say. I don’t mind this at all. In fact, I like it. It shows their professionalism and desire to catch all my key points, in case they can’t immediately understand everything I say. Listening to what I’ve said later also helps improve their English. It takes more time, but will help you do your job better.
3)Can you communicate clearly enough in writing? – Even if you don’t need to speak English often, in a foreign company it’s likely that most, if not all, of your written communication will be in English. Even for technical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you’ll often need to correspond by email with overseas colleagues.
In our interview process, we have candidates write responses to several open questions to help us assess their ability to express their thoughts in writing.
Fortunately, most people write better than they speak in English. Writing is also not a rea-time situation like speaking. When writing, you have the time to think about exactly how you want to say something.
A Good Tip: Use available tools. These days, there are tools like spell check and grammar check to help you. For some reason, however, many people here don’t use them. But to eliminate and correct many basic mistakes, you just need to run what you write through these tools. The extra 2-3 minutes that this takes will make your written communication look and sound much better.
So if you’re someone who lacks confidence in your English abilities, they may actually be much better than you think? They may already be good enough to communicate effectively with the foreigners you interact with. Your responses to these three questions can give you a better sense of this, and how much your current level of English really needs to improve.
Of course, improving your English skills is a great investment for your future. The higher you go in a foreign company, the more you need to interact with foreigners. Ultimately, however, fluency is not the key to communicating well with others in English. What matters much more is the quality of what you say than how you say it.
------------------------------------------------------------------------------
For more great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areer success-related expertise, insights, and advice, follow Larry Wang's personal account on Wechat, at Larry聊职商<LarryWangABC>
To get to get to know Larry Wang better personally and access his latest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areer success-related articles, follow him on Weibo, @ <LarryWang王承伦>.
---------------------------------------------
大家好,我开通了值乎。扫一扫我的二维码就能上我的值乎啦。上面有我回答过的问题,以及大家有任何关于职场和职业发展的困惑都可以在值乎上提问。希望大家多多捧场!
值乎 - 说点儿有用的 (二维码自动识别)
中国人说英语,障碍有三,语音为大。
重点说道说道太纠结于语音的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史诗级别的现象。
先 来看看二战时期的张璐孙宁
中国人说英语,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这是当年掷地有声的官方宣言,如果能按照当年的节奏,这样一直发展下来,那么现在亚洲的英语口音,不仅仅会有大家广为嘲笑的印度口音,菲律宾口音,日本口音等,还会有一门强悍的——中国口音。
恰巧前两天看到的论文里,关于中国口音的部分,应该占到更多的篇幅。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英语培训行业在中国的崛起。
老外也惊奇,英语培训,竟然能在中国,占到这么大的份额。
但是不要忘记,英语培训我们最开始能想到的两个人:李阳和俞敏洪。
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曾经的那两大巨头:疯狂英语和新东方。
001 李阳
仅从专业角度来说,李阳老师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为苛刻的人,因此他能发出那么漂亮的美音。
同时他对别人的要求也很严格。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给他做主持人的经历。
他来到学校之前,我们就已经在教室负责调动气氛,当车到了门口,我对着对大家一起喊:“我们期待已久的,敬爱的可爱的亲爱的李阳老师马上就要到现场,让我们一起倒数!!”
“五、四、三、二、一!”
话音刚落,他就刚刚踏进教室,第一步。
然后全场掌声雷动。
一切是那么完美。
我之前没有见过的李阳老师,所以我们不至于第一次就配合这么默契。
但是头天晚上那个倒计时,好像晚上八点练到凌晨两点。
那就是对自己要求这么严格的人,精力还那么旺盛。几乎跑遍了全国所有的大学和中学。
从专业角度来看,我很尊敬李阳老师本人。因为根据他的方法,我的语音变得相对好听。
但是从宣传角度来看,他说过:“中国人的语音是没有自信的”。我觉得中国人说英语没自信,就这样埋下了种子。
但是其实是他对自己的语音没有自信, 但是他的内心又是一个狂人,于是他发动了这场中国的口语新运动,也就是他的疯狂英语。
这足以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因此,我们的潜意识里都希望有他那样的发音。似乎声音不像他发的那么好,我们说的就不是英语。
所以我们完全弄反了。
本应是:因为不说,所以不好。
却成了:因为不好,所以不说。
002 俞敏洪
对老俞的理解,没有那么深,因为没有面对面的接触。
但是我是听老俞的段子长大的。
这段演讲我从高一一直听到大三。
一个字:太他娘的燃了。
但是老俞真正在做宣传的时候,真正在演讲的时候,能让人记住的,是他的另一面:
他的段子和他的自嘲。
其中必谈长得丑和发音烂。
于是他的段子让一代甚至几代中国人牢牢的记在了心里。
那个年代,网络还没这么发达,墙也没有这么好翻,于是大家把他当做神一样,说什么就是什么。
后来听过他段子的,去新东方当了老师,又把这个段子传给了下一代。
子子孙孙无穷尽焉。。。
有人说,可能这两个人,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吧,
但是,我们上面说过,这不是李阳和俞敏洪如何如何,而是疯狂英语和新东方如何如何。
再或者,可以看看模仿他们创办的,或者其分离出来的那些机构:
新航道,新动态,有道考神,考虫等等等等。
怎么样,是不是四六级临考前抱佛脚经常出现的那些字眼?
所以,发音要漂亮,这个烙印,已经深深刻到了我们的心里。
所以,中国口音的英语,影响力远远排在了印度口音英语后面。
所以,在美的中国人,技术再强,也会因为表达不行,把升职机会留给阿三。
003 那些误区
这些年我走过很多误区,也看别人走过那么多误区。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
一个是不听听力。
这个要了命了。来来来,我会和你们说,你们的中文,不是你小时候在学前班一年级学出来的,是在你听了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叔叔婶婶伯伯阿姨N多年唠叨后入门的。
另外一个,很搞笑,方面自己也犯过,想想就觉得Naive。。。
有些人突击过十天二十天的音标,只把单词读准了,就觉得口语没有问题了!!
真的,真的就觉得口语没有问题了。
但是口语包括语音,语句和逻辑,头三分之一都没练好,然后就不练了。
这个是有原因的。因为培训班通常会给人一个假象,就是口语真的是在这十天提升了。
他们测试的东西,是手把手带我们练过的东西,所以会让人觉得自信心满满。
但是随便去翻开新概念三的一课,去读,去录音,去听!
很容易就会发现,哎哟哦,一下又回到解放前了。
哈哈哈,真相被揭露了:
语音不是口语里面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句子,是把东西说出来,但是这点,我们没练~~
而且我们练的,反而是最不重要的。
而且最不重要的,我们都没练够。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所以还是先别那么重视语音了吧,只管先把英语说的溜一些,发音不好,没啥的。
不行再去看看二战时期的张璐孙宁。
英语很简单又直白,"过度复杂的学习方法是最大障碍", 其实"简单学就容易" (Learn it easy, it will be).
今天被人问了一个如何提高口语听力和对话的能力,仔细一看,才知根本不是英语口语提升的障碍,真正的原因是没有准备之下接到老外讲英语的电话,无法接招。
其实简单的三句话就能解决:
1. This is XYZ speaking , my name is XYZ.
2. Please send me an email about your call, my email address is xyz@qq.com.
3. Let us talk about that later.
有了这三句英语,沟通交流平稳一步步进行,本质上无关语言,重点在逻辑思维
无奈前人为了评比和考试,弄出这么多xx.
这不只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障碍,全世界都一样!
中国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