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媒体宣传解放战争中的英雄时,常有人说“内战无英雄”,你怎么看?

回答


关于“内战无英雄”这一说法,其真实性与历史事实存在明显矛盾,需要从历史、文学、社会语境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几个方面详细探讨这一观点:



一、历史事实:解放战争中英雄辈出
1. 革命军队的英雄主义
解放战争(19461950)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其核心目标是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这场战争中,无数革命军人和普通民众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例如:
林彪(19071971):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在辽沈战役中指挥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关键的军事指挥官。
粟裕(19071984):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参与了莱芜、孟良崮、淮海等关键战役,被誉为“战神”。
黄继光(19311实在1952年牺牲):志愿军特等功臣,用身体堵住枪眼的英雄事迹被广泛传颂。
刘胡兰(19371947):牺牲时年仅15岁,是中共历史上著名的革命烈士,其事迹被后世铭记。

2. 群众的英雄主义
解放战争不仅是军队的较量,更是人民与反动势力的斗争。无数普通农民、工人、学生等在战争中主动参军、支前,甚至牺牲生命。例如:
“支前民工”:在淮海战役中,数百万群众用小车运送粮食和弹药,被誉为“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人民战争”:群众通过破坏敌军交通线、情报传递、后勤支援等方式,直接参与了战争的胜利。

3. 国际视角下的英雄主义
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政权之间的较量,但其本质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从国际视角看,这一战争被视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义战争,其英雄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解放色彩。



二、“内战无英雄”的可能来源与误解
1. 文学或艺术创作的虚构表达
“内战无英雄”这一说法可能源于某些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对战争的描写。例如:
反战文学:一些作品可能通过“无英雄”来强调战争的残酷性,或批判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历史虚无主义:部分人可能通过否定英雄主义来淡化战争的正义性,或对历史进行片面解读。

2. 对“英雄”的狭义理解
“英雄”通常指在战争中表现出卓越军事才能或牺牲精神的个体。但解放战争中,英雄的定义更广泛,不仅包括军事将领,还包括普通士兵、群众、妇女、儿童等。因此,将“英雄”局限于少数军事将领,容易导致误解。

3. 历史评价的争议
在特定历史时期,部分人可能对内战的正义性提出质疑,从而否定英雄主义。例如:
国民党政权的宣传:国民党在战争中强调“反共救国”,其宣传中可能贬低共产党军队的英雄主义。
战后社会的反思:战争结束后,部分人可能因战争的惨烈性而对“英雄主义”产生怀疑,认为战争中的牺牲缺乏意义。



三、历史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1. 战争中的英雄主义与牺牲
解放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民战争之一,其英雄主义体现在:
军事指挥的艺术:如粟裕在淮海战役中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
群众的自觉性:如“人民战争”的组织能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
牺牲精神:无数烈士的牺牲,为解放事业奠定了基础。

2. “内战”与“英雄主义”的关系
内战(尤其是正义战争)中,英雄主义往往与民族解放、社会革命紧密结合。解放战争的英雄主义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与西方“个人英雄主义”有本质区别。因此,将“内战无英雄”视为一种否定,实则是对历史的误解。

3.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解放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其历史评价受政治、意识形态、国际环境等多重因素影响。将“内战无英雄”作为普遍观点,可能忽视了战争中真实存在的英雄主义,也容易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



四、结论:历史与文学的区分
“内战无英雄”这一说法在历史事实中并不成立,其背后可能源于文学创作、历史反思或意识形态的片面性。解放战争中的英雄主义是真实存在的,其意义不仅在于个人的英勇行为,更在于人民群众的集体奋斗和革命理想。在传播历史时,应避免将文学化的表达与历史事实混淆,客观评价战争中的英雄主义与牺牲精神。

因此,对于“内战无英雄”的说法,应理性看待其来源,区分历史事实与文学虚构,同时尊重历史中那些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人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内战的性质有很多,且各种性质之间并不必然互斥,可以同时具有多个性质。

1有些内战,纯粹是同质统治集团间的内斗。

2有些内战,是有关国家统一和分裂的。

3有些内战,本质上是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战争。

4有些内战,本质上是改变统治逻辑和意识形态的革命战争。


我国古代的战争,大多数是1和2的杂糅。

美国独立战争,可以认为是3和4的杂糅。

美国南北战争,以2为主,略带一些1的成分。

发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解放战争第一阶段,也属于3和4的杂糅。

而未来可能会发生的解放战争第二阶段,则主要是2,略带一些3和4的成分。


至于英雄与否,就全看战争胜利后,一个人对战争性质对应的目的,是否认同。若认同,自然是英雄。若不认同,那自然就不是英雄,甚至是罪人。

好比说旨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内战,若一个人并不认同国家统一为 “好”,甚至认定国家统一会导致一个他个人更认同的统治逻辑的消亡,于是会认定其为 “劣”,那自然就不会进行英雄的认定,甚至会给你罗列出一堆罪人出来。


但不论如何,你们都只需要明白一点,即类似 “内战无英雄” 这种话,绝对不是理性中立客观的表达,也几乎不可能是普适的表达(即表达者是几乎无可能真的认为 “人类一切内战都是无英雄的”),而是强烈且明显的个人意志表达。这种表达背后,一定肯定确定存在一套对特定内战的性质认定,以及 他个人对 “优” 和 “劣” 的价值认定。

于是,理性友善对话的核心逻辑和方法论在于,引导表达者,用他自己认定的定义和逻辑,尽快将他个人的 “性质认定” 和 “价值倾向” 直白地说出口,即话术粉饰尽快归零,也就达到意志展现和交换的目的了。

即,不要允许表达者将表达停留在 “内战无英雄” 这种模糊的话术层面,而是引导他尽快展现出真实的意志,类似 “某党当年就该被剿灭” 或 “今日某岛就该独立” 之类的元意志,这样对谁都好。

而这也正是今日大多数所谓 “思辨” 的核心效果之一:剥离话术,展示真实意志。

之后是求同存异也好,物理消灭也罢,起码不存在愚弄和欺诈。

user avatar

谁和你是“内”?

user avatar

内战无英雄,故不必为各为其主的忠诚给予过多的敬意,而应该更多地考虑其参与者对天下百姓是不是更仁义的。

大白话: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user avatar

千万不要以为鼓吹“内战无英雄”的人很少。

这个问题下面你们会看到一边倒的反对,但如果“媒体”换一种表述方式:“如果金是中国,那岳飞是不是破坏统一的历史罪人?如果元清是中国,那日本鬼子打进来也别抵抗了”,那包管在知乎会收获大批点赞。

——这就是典型的“内战无英雄”论。

现在你们知道说这些话的人,真实用意是什么了吧?表面上说的是古人,实则借古讽今,妄图否定解放战争的合法性罢了。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想给台匪翻案,就这么简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