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媒体宣传都是拿 个例当典型?

回答
我看到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关于媒体宣传中“拿个例当典型”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得承认,媒体的职能之一就是报道故事,而故事的魅力往往在于它的独特性和情感共鸣。一个具体的人物、一个鲜活的事件,比抽象的数据或普遍的论调更容易抓住人心。所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选择那些有代表性、有感染力的个例,作为故事的载体,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传播策略。

那么,为什么“个例”这么容易被媒体“放大”,甚至变成“典型”呢?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

1. 情感共鸣与故事性:

人对故事的天然偏好: 人类是一种非常喜欢听故事的生物。我们的大脑更容易理解和记住具体的人物和他们的经历,而不是抽象的概念。一个感人的故事,比如一个普通人通过努力战胜困难,或者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在默默奉献,很容易触动观众的情感神经。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能够极大地提高信息的传播度和接受度。
“以小见大”的艺术: 有时候,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例,确实能够折射出更广阔的社会现象或趋势。比如,报道一位辛勤的环卫工人,展现了他的不易和坚韧,这可能不仅仅是关于他个人的故事,也可能在无声中提醒我们关注城市的基础服务者群体,或者引发对社会公平的思考。媒体可能正是抓住了这种“以小见大”的可能性。

2. 传播的效率与成本:

数据难以吸引眼球: 大量的统计数据、宏观分析,虽然能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但往往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普通受众的注意力。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例如一个通过自身努力成功创业的年轻人,或者一个因某种政策受益的家庭,比起冰冷的数据图表,显然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调查研究的门槛: 进行大规模、科学的抽样调查来证明一个普遍性结论,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而找到一个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或事件,相对而言更容易操作,也更容易在短时间内产出内容。

3. 媒体的商业逻辑与目标受众:

吸引流量与关注: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以获得流量和广告收入。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戏剧性的个例,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被分享和讨论,从而形成话题效应。
满足特定受众的需求: 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定位和受众。有些媒体可能更侧重于鼓舞人心、传递正能量,那么他们会倾向于选择积极的个例;有些媒体则可能希望揭示社会问题,那么他们可能会选择那些处于不利境地的个例。媒体的宣传策略往往是根据其目标受众的兴趣和偏好来制定的。

4. 宣传的意图与引导:

塑造正面形象或突出某种价值: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社会组织,都可能希望通过媒体宣传来塑造积极的形象或推广某种特定的价值观。选择那些能够完美契合宣传目标的个例,就成了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一个企业可能会宣传一位使用其产品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客户,来展示产品的卓越性能。
引导舆论和观念: 媒体通过选择性地呈现信息,包括选择什么样的个例来报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公众的认知和观念。通过反复强调某个正面或负面的个例,媒体可能会不自觉地强化某种社会印象。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种做法的潜在问题和风险:

以偏概全的误导: 最直接的风险就是让受众误以为个例代表了普遍情况,从而产生以偏概全的认知。比如,媒体报道了少数几个通过某种方法获得成功的案例,可能会让很多人认为这种方法是万能的,忽视了成功的偶然性、个体差异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失败案例。
剥夺个体的复杂性: 当个例被强行塑造成“典型”时,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可能会被简化甚至抹杀。这个人(或事件)可能只是在特定环境下、通过特定方式偶然获得了成功,将他/她神化为“榜样”,反而不利于其他人从中汲取真正可行的经验。
制造焦虑或不公感: 如果媒体总是宣传那些“别人家的孩子”式的成功案例,而忽略了大多数人的努力和困境,可能会让普通人产生“为什么我做不到”的焦虑感,甚至加剧社会内部的比较和不公感。
“幸存者偏差”: 很多时候,媒体报道的成功个例可能只是“幸存者”,那些付出同样努力但未能成功的,或者因为各种原因(如身体、家庭、社会环境等)而无法参与竞争的人,就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所以,当我们看到媒体报道中的那些鲜活的“个例”时,保持一份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欣赏故事中的情感力量,但也要提醒自己,这可能只是社会现实的某个切面,而不是全部。理解媒体宣传的运作逻辑,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吸收信息,而不是被表面的故事所裹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在吃饭的时候,隔壁桌说一堆乱七八糟的数字和专业名词,你愿意听吗?听了又能记住多少?相反,你在吃饭的时候,隔壁桌再讲一些花边新闻,在说相声,你能听进去多少?你能记住多少?宣传一般来说就是“博眼球”,即制造冲突和看点,同一个人可能会在一百个自媒体里有一百种形象。自媒体的想法就是让你知道一个人罢了,你对他连基本了解都不会有,之前看见自媒体说那个小马云如何如何惨,但像他一样被包装成网红的孩子,在过气之后也一样被抛弃,可大家只知道小马云,为什么?因为杰克马本身比任何网红都出名。只有带小马云的节奏才能瞬间掌握舆论风向,大家都放弃了思考,转而成为雪崩时的雪花。

宣传个例,因为个例具有两面性,就如题主所述,一个人不能代表一个群体,好的时候,大家拉来一个人吹捧摩拜,不好的时候,拉一个反面出来,大家唾弃咒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