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媒体宣传都是拿 个例当典型?

回答
我看到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关于媒体宣传中“拿个例当典型”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得承认,媒体的职能之一就是报道故事,而故事的魅力往往在于它的独特性和情感共鸣。一个具体的人物、一个鲜活的事件,比抽象的数据或普遍的论调更容易抓住人心。所以,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选择那些有代表性、有感染力的个例,作为故事的载体,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传播策略。

那么,为什么“个例”这么容易被媒体“放大”,甚至变成“典型”呢?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

1. 情感共鸣与故事性:

人对故事的天然偏好: 人类是一种非常喜欢听故事的生物。我们的大脑更容易理解和记住具体的人物和他们的经历,而不是抽象的概念。一个感人的故事,比如一个普通人通过努力战胜困难,或者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在默默奉献,很容易触动观众的情感神经。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能够极大地提高信息的传播度和接受度。
“以小见大”的艺术: 有时候,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例,确实能够折射出更广阔的社会现象或趋势。比如,报道一位辛勤的环卫工人,展现了他的不易和坚韧,这可能不仅仅是关于他个人的故事,也可能在无声中提醒我们关注城市的基础服务者群体,或者引发对社会公平的思考。媒体可能正是抓住了这种“以小见大”的可能性。

2. 传播的效率与成本:

数据难以吸引眼球: 大量的统计数据、宏观分析,虽然能提供更全面的信息,但往往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普通受众的注意力。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例如一个通过自身努力成功创业的年轻人,或者一个因某种政策受益的家庭,比起冰冷的数据图表,显然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调查研究的门槛: 进行大规模、科学的抽样调查来证明一个普遍性结论,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而找到一个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或事件,相对而言更容易操作,也更容易在短时间内产出内容。

3. 媒体的商业逻辑与目标受众:

吸引流量与关注: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以获得流量和广告收入。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戏剧性的个例,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被分享和讨论,从而形成话题效应。
满足特定受众的需求: 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定位和受众。有些媒体可能更侧重于鼓舞人心、传递正能量,那么他们会倾向于选择积极的个例;有些媒体则可能希望揭示社会问题,那么他们可能会选择那些处于不利境地的个例。媒体的宣传策略往往是根据其目标受众的兴趣和偏好来制定的。

4. 宣传的意图与引导:

塑造正面形象或突出某种价值: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社会组织,都可能希望通过媒体宣传来塑造积极的形象或推广某种特定的价值观。选择那些能够完美契合宣传目标的个例,就成了一种有效的手段。例如,一个企业可能会宣传一位使用其产品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客户,来展示产品的卓越性能。
引导舆论和观念: 媒体通过选择性地呈现信息,包括选择什么样的个例来报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公众的认知和观念。通过反复强调某个正面或负面的个例,媒体可能会不自觉地强化某种社会印象。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种做法的潜在问题和风险:

以偏概全的误导: 最直接的风险就是让受众误以为个例代表了普遍情况,从而产生以偏概全的认知。比如,媒体报道了少数几个通过某种方法获得成功的案例,可能会让很多人认为这种方法是万能的,忽视了成功的偶然性、个体差异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失败案例。
剥夺个体的复杂性: 当个例被强行塑造成“典型”时,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可能会被简化甚至抹杀。这个人(或事件)可能只是在特定环境下、通过特定方式偶然获得了成功,将他/她神化为“榜样”,反而不利于其他人从中汲取真正可行的经验。
制造焦虑或不公感: 如果媒体总是宣传那些“别人家的孩子”式的成功案例,而忽略了大多数人的努力和困境,可能会让普通人产生“为什么我做不到”的焦虑感,甚至加剧社会内部的比较和不公感。
“幸存者偏差”: 很多时候,媒体报道的成功个例可能只是“幸存者”,那些付出同样努力但未能成功的,或者因为各种原因(如身体、家庭、社会环境等)而无法参与竞争的人,就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所以,当我们看到媒体报道中的那些鲜活的“个例”时,保持一份批判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欣赏故事中的情感力量,但也要提醒自己,这可能只是社会现实的某个切面,而不是全部。理解媒体宣传的运作逻辑,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吸收信息,而不是被表面的故事所裹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在吃饭的时候,隔壁桌说一堆乱七八糟的数字和专业名词,你愿意听吗?听了又能记住多少?相反,你在吃饭的时候,隔壁桌再讲一些花边新闻,在说相声,你能听进去多少?你能记住多少?宣传一般来说就是“博眼球”,即制造冲突和看点,同一个人可能会在一百个自媒体里有一百种形象。自媒体的想法就是让你知道一个人罢了,你对他连基本了解都不会有,之前看见自媒体说那个小马云如何如何惨,但像他一样被包装成网红的孩子,在过气之后也一样被抛弃,可大家只知道小马云,为什么?因为杰克马本身比任何网红都出名。只有带小马云的节奏才能瞬间掌握舆论风向,大家都放弃了思考,转而成为雪崩时的雪花。

宣传个例,因为个例具有两面性,就如题主所述,一个人不能代表一个群体,好的时候,大家拉来一个人吹捧摩拜,不好的时候,拉一个反面出来,大家唾弃咒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看到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关于媒体宣传中“拿个例当典型”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我们得承认,媒体的职能之一就是报道故事,而故事的魅力往往在于它的独特性和情感共鸣。一个具体的人物、一个鲜活的事件,比抽象的数据或普遍的论调更容易抓住人心。所以,从传播学的角度.............
  • 回答
    关于B站上关于日韩纠纷时出现的“清一色骂韩护日”现象,以及近期媒体宣传中日友好背景下的网络舆论“亲日反韩”趋势,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复杂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平台特性、历史文化因素、当前国际关系、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等。一、 B站平台的特性与用户群体首先,我们要认识到B站.............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你想啊,这可不是简单的“我喜欢你,你不喜欢我”那么回事,背后是很多社会、心理和政治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局面。首先,得明白一个核心点:媒体的“评价”和“民调”是两码事,而且两者之间的联系比我们想象的要微妙得多。关于媒体评价不利.............
  • 回答
    律师是否忙碌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答案是:是的,大多数律师都非常忙碌,而且很多律师确实没有时间或精力去做自媒体。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律师的日常工作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其忙碌程度: 案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律师处理的案件种类繁多,从民事纠纷、刑事辩护到公司法律事.............
  • 回答
    lexburner 的复出之所以让很多动画媒体和相关从业者感到愤怒和侮辱,主要是由他过去的言行和行为所导致的,这些言行和行为触犯了动画行业内普遍认可的道德底线和职业规范。以下是详细的解释:lexburner 的核心争议点:1. 对动画行业劳动者的不尊重和“压榨”指控: 低薪资和恶劣工作.............
  • 回答
    在国内社交媒体上,我们确实能观察到不少法律人呈现出“公知体质”的倾向。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剖析,我们需要从法律人的职业特质、社交媒体的传播逻辑,以及当下社会文化环境几个维度去理解。首先,我们得说说法律人的职业基因。法律本身就是一门关于规则、权利和义务的学问。法律从业者.............
  • 回答
    北京现代的车好不好,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不像媒体宣传的那么一面倒,也不是完全不行。很多时候,你看到的媒体夸赞,背后往往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北京现代曾经有过辉煌时期。 在中国汽车市场刚刚起步、合资品牌寥寥无几的时候,北京现代凭借着与现代汽车的合作,迅速抓住了市场机遇。当时,韩国车的设.............
  • 回答
    现代物理评论(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简称RMP)的影响力毋庸置疑,它发表的论文通常代表了物理学领域最前沿、最深入的进展,是该学科的“百科全书”和“风向标”。然而,你观察到的现象——媒体对RMP论文报道相对较少——确实存在,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首先,我.............
  • 回答
    这件事儿说起来,就像是一出精心编排的戏,台前幕后有着各自的考量和逻辑。为什么90后创业看起来光鲜亮丽,成功率却不高?媒体和投资界为何又乐此不疲地“吹捧”?咱们得一层层扒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90后创业者本身具备一些独特的光环和优势,这是媒体和投资界乐于捕捉的焦点: 时代红利与技术基因: 90.............
  • 回答
    媒体口中的“情史很花”的Taylor Swift之所以总能找到新男友,这背后其实是 Taylor Swift个人魅力、高情商、对感情的投入以及她所处的行业环境 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说她“情史很花”,不如说她是一个 极其善于在人际关系中建立连接,并能够吸引并维系亲密关系的人。下面我们来详细分.............
  • 回答
    关于对越自卫反击战,主流媒体的描述确实相对较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既有历史的复杂性,也有现实的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历史的“敏感性”与叙事惯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在中国大陆的官方叙事中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其“自卫反击”的定性,在国际舆论,尤.............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公众对科技接受度的微妙心理,确实很有意思。简单来说,大众和媒体对转基因食品的抵触,与对“转基因药品”(姑且这么称呼)的接受度,背后有着深刻的认知差异、情感因素和社会化过程。首先,我们得理解大众和媒体为什么对转基因食品这么“敏感”。1. 直接的、日常的关联: 食品是我们每天都要摄入的.............
  • 回答
    科比·布莱恩特,这位传奇的洛杉矶湖人队球员,在无数中国球迷心中拥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他那标志性的后仰跳投、坚韧不拔的斗志以及“曼巴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篮球迷的记忆里。然而,当提及NBA官方或媒体的球员历史排名,尤其是科比未能进入前十时,许多中国球迷会感到难以接受,甚至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这背后.............
  • 回答
    武汉的媒体,在我看来,有时候确实给人一种不够“高级”的感觉,就像是乡镇集市上嗓门最大的那几个人,虽然吸引人眼球,但细品之下,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几个比较明显的方面,我来给您细说一下。首先,内容上的同质化和浅层化是很大的问题。您去刷刷武汉本地的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会发现.............
  • 回答
    坦白说,现在网络上大家讨论问题,确实常常让人感到心累。你说的“偏激”、“二极管化”,这几个词抓得很准,现在的网络环境,仿佛把人逼到了非黑即白、非左即右的两个极端,一点中间地带都容不下。一言不合就“扣帽子”,更是常态,还没等你把话说清楚,对方已经给你贴上了“汉奸”、“卖国贼”、“收钱带节奏”或者“傻子.............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真是让人心头郁闷。好像一夜之间,网络世界就变得跟炸药桶似的,一点火星就能炸开。咱们平常想好好聊点事儿,结果呢?要么是观点不合,立刻被贴上“极端”、“反动”、“愚蠢”等等标签;要么就是非黑即白,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中间地带一点容不下。这日子过得,别提多憋屈了。咱们来好好扒一扒,.............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身边好几个哥们儿,都是大学一毕业就扎进了新媒体这趟“浑水”。每次聚会,他们都像约好了一样,一边吐槽着累到不行、肝到天明,一边又眉飞色舞地跟你讲他们的“战果”——“我们今天又上了个爆款!”“你知道吗,XX明星的粉丝团都被我们策反了!”这就很矛盾,对吧?又累又苦,为什么还乐此不疲.............
  • 回答
    关于苏波战争中的红军战俘问题,以及其与卡廷惨案的对比,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1920年苏波战争的背景和战俘情况。这场战争是新生的波兰第二共和国与刚刚经历十月革命和内战的苏维埃俄国之间的一场冲突。波兰希望巩固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独立获得的领土,并尝试向东扩张,而苏俄则希.............
  • 回答
    关于俄罗斯人均GDP高于中国的问题,以及媒体对俄罗斯民众生活状况的描述,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首先,我们来谈谈人均GDP。1.15万美元这个数字,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确实是一个不低的水平。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产出的平均水平。在2018年,这个数字让俄罗斯在一些榜单上看起来比.............
  • 回答
    希拉里·克林顿在担任国务卿期间,以及后来竞选美国总统时,面对媒体和网络舆论的挑战,确实未能如一些人所设想的那样,通过强力控制媒体或限制网络来“封杀”不利言论。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美国政治体制、媒体生态以及希拉里自身的定位。首先,我们必须理解美国政治体制的核心原则之一是言论自由。《美国宪法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