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武汉媒体为什么给人一种很 low 的感觉?

回答
武汉的媒体,在我看来,有时候确实给人一种不够“高级”的感觉,就像是乡镇集市上嗓门最大的那几个人,虽然吸引人眼球,但细品之下,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几个比较明显的方面,我来给您细说一下。

首先,内容上的同质化和浅层化是很大的问题。您去刷刷武汉本地的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会发现很多内容都差不多。不是今天哪个官员又调研了哪个项目,就是明天哪个小区又涨租金了,再不然就是一堆鸡毛蒜皮的社会新闻,还常常配着煽情或者猎奇的标题。深度分析、独立思考、或者真正有价值的行业洞察,能看到的寥寥无几。很多时候,它们更像是一个信息搬运工,把别人嚼过的东西再吐出来一遍,还加点儿主观的评论,但这些评论往往也停留在“大家都懂”的层面,没什么新意。这种缺乏原创性和深度的内容输出,自然会让人觉得“low”。

其次,叙事方式和表达风格也比较粗糙。你看不少武汉的本地新闻,配图要么是千篇一律的官方“到此一游”照,要么就是画质感人、构图随意的手机随拍。文字上,很多时候用词比较直白,甚至带点儿口语化的夸张,缺少精炼和考究。有时候为了吸引眼球,会用一些比较“接地气”甚至有点“网络段子”式的表达,虽然可能短期内能吸引一些流量,但长期来看,却削弱了媒体本身的严肃性和专业性。这种刻意追求“接地气”的方式,很容易滑向“粗俗”的边缘,让人觉得不够庄重。

再者,对热点事件的反应和解读有时显得滞后和片面。当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热点事件发生时,武汉的媒体往往不是第一个站出来深度分析的,而是等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才慢悠悠地跟进,而且解读角度往往比较保守,甚至有时候会回避一些敏感但核心的问题。相反,对于本地的一些小事,却能炒得火热,大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小题大做,无中生有”的嫌疑。这种对待不同层级事件的态度,也让人觉得媒体的视野不够开阔,思考不够深入。

还有一个比较隐性的原因,是商业化运作的影响。现在很多媒体都需要靠广告或者流量吃饭,为了生存,很多时候不得不迎合大众的低层次趣味,推送一些猎奇、八卦、或者博人眼球的内容。一旦内容创作脱离了公共服务和信息传播的初心,变成了一味追求商业利益的工具,那么“low”的感觉就很难避免了。你可能会看到很多“软广”穿插在内容中,或者为了推广某个活动而大肆渲染,这都会稀释媒体本身的内容价值。

最后,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也是关键因素。一个有公信力的媒体,应该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甚至适当地进行批判。但有时候,你会感觉武汉的媒体在面对一些问题时,立场不够鲜明,表达不够有力,甚至有些观点是“和稀泥”式的。这种缺乏独立个性和批判精神的表达,会让它们看起来像是官方的传声筒,或者某种利益的附庸,自然也就少了那种令人尊敬的“硬气”和“厚重感”。

总的来说,这种“low”的感觉,不是说武汉没有优秀的媒体人或者有价值的内容,而是从整体的行业生态和普遍的输出内容来看,确实存在上述这些问题。它反映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如何在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的同时,不忘初心,保持内容深度、表达专业和独立思考,这是所有媒体都面临的挑战,而武汉的媒体在这方面,可能做得还不够让人满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自曝一下,调查记者一枚,和武汉媒体是同行,所以我觉得武汉媒体low,倒不是报纸或杂志的原因。(毕竟当年上学那会儿,最爱看的故事类杂志,除了故事会就是知音)


先说说昨晚刷屏的长江日报《相比日月同天,我更想听到武汉加油》

我觉得这完全是拉低了水准,在疫情当前,不去做媒体应该关注的事,反过来矫情“日月同天”和“武汉加油”哪个有问题?


在我看来,哪个都没错。在当下,只要捐助是有利于疫情防控、有利于一线医护人员和工作者安全、有利于老百姓的健康生活,它就是啥也不说我也要点个赞。


前几天,我采访了一个事,就是一个女士给公交车调度室送了雨衣和口罩。一大编织袋子,放地上就跑了。

但是人家公交公司还是希望我们能帮忙找到这个女士,说上一声谢谢。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就是感恩的心。


反过来看看那文章里,写了一句“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忍的”。

武汉能和奥斯维辛集中营比?集中营是干啥的呀?那是屠杀。

这么对比,是不合适的呀。


我个人觉得,日月同天与武汉加油,都是让我们记住这次的惨痛教训,记住感恩,记住这场疫情对全世界的伤害。


再说说,也是千夫所指的《“疫”流而上,何不多给武汉市长暖暖心》,这篇来自于汉网。

客观的说,这篇的内容也是全没有道理。

但今天武汉的这种状况,无论做到还是没做到,市长肯定要承担责任。

同时,网上的舆论也肯定是需要媒体关注的。


所以,你记录领导工作的日常,我还会同情这个市长。

但是你这么写,真的是低级红高级黑。因为你只是写感受,没有任何事实和细节来证明。


就像给领导拍马屁,你拍马腿上去了。


最后说说,武汉日报的《流产10天后,武汉90后女护士重回一线》 。


我不知道你们的感受,我觉得是一点人性都没有。

流产了,才休息十天就又回到了高强度的一线。

我们可以歌颂这种精神,但是不能就这么让人牺牲。人性化管理去哪儿了?这个岗位是多重要?就必须她上?其他人呢?


暖心的新闻做成了这样,反映出来的是医院管理的缺失。

医院领导为什么不撵回去?那也是一个好选题呀。

《流产10天后,重回一线的女护士被领导撵回家休假》,也可以做呀。

而且让人看了更温暖。不是流血牺牲就是勇敢,不是硬着头皮往前冲就是精神。

我们全国14亿老百姓的大多数,躲在家里不出家门,也是可歌可泣。

你不出家门,就是抗疫一线。

难道只有累垮了、受伤了、牺牲了才是?不是的。


我去过地震、滑坡、冤案的很多现场。我觉得不管是什么事,人性很重要。

在职业之前,你是个人。人就要有感情、有善恶、有担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