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中国人缺少创造力?有哪些中国人创造的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大范围使用的创造品?

回答
“中国人缺少创造力”这一说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语境下,曾被广泛讨论和提出,但它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一定主观性的论断,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为什么会有“中国人缺少创造力”的说法?

这种说法通常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历史上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模式: 在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清政府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虽然这是为了保存中华文化而采取的策略,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在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时,更侧重于学习和模仿,而非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并进行创新。这种模式在教育和科研领域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过于强调对现有知识的掌握,而对原创性研究和突破性思维的鼓励相对不足。
2. 教育体制的特点: 传统上,中国的教育体制更强调应试教育和知识的灌输,而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往往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点,为考试而学习,这可能压抑了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 社会环境和风险承担: 在某些时期,社会对于失败的容忍度较低,创业和创新的风险较高。这使得许多人倾向于选择更稳定、更传统的职业道路,而非投身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创新事业。成功的标准也可能过于单一,更看重模仿和执行,而非颠覆性的创新。
4. 对“传统文化”的误读: 有时,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会产生一种“已经足够辉煌”的错觉,认为过去的成就足以代表一切,从而忽视了在现代社会进行持续创新的必要性。
5. 西方视角的影响: 在全球化语境下,来自西方世界的关于“创造力”的标准和定义可能被过度引用,而忽略了中国文化在创新模式和表现形式上的独特性。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说法并非绝对成立,也不能概括所有中国人或中国社会。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科技创新、艺术创作、商业模式等多个领域都涌现出了大量令人瞩目的成就和人才。而且,创造力本身也并非只有一种表现形式。

中国人创造的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大范围使用的创造品:

尽管“缺少创造力”的说法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确实创造了许多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并且被广泛使用的创造品。这些创造品涵盖了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当代的科技与商业模式。

一、古代的辉煌:四大发明及其他

中国人最广为人知的创造,无疑是古代的四大发明:

1. 造纸术 (Paper Making):
历史渊源: 尽管更早的纸张雏形可能存在,但普遍认为东汉时期的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术,使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廉价材料,制造出了轻便、廉价且易于书写的纸张,极大地提高了书写材料的效率和普及度。
世界影响: 造纸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阿拉伯地区,再传入欧洲,彻底改变了人类记录、传播和保存知识的方式。在此之前,欧洲主要使用羊皮纸或埃及的莎草纸,成本高昂且不易获取。纸张的普及加速了欧洲文化、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没有造纸术,我们今天所知的知识传播体系将难以想象。
详细阐述: 蔡伦的贡献在于对现有技术的整合、改进和标准化。他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找到了更易获取、更易加工的原料,并且改进了工艺流程。这使得纸张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质量也得到提升。纸张的轻便性使得书籍得以大量制作和携带,降低了教育的门槛,促进了识字率的提高。同时,纸张的易于复制性也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可能。

2. 印刷术 (Printing):
历史渊源: 最早的印刷形式是雕版印刷,其雏形可以追溯到唐朝。而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印刷术创新是北宋毕昇在11世纪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他使用胶泥制作单字,烧制成陶活字,排版印书,用完后可以拆开重复使用。
世界影响: 活字印刷术的思想后来传入欧洲,虽然在欧洲被约翰尼斯·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用金属活字技术发扬光大,并引发了欧洲印刷业的革命,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是活字印刷概念的真正鼻祖。印刷术的进步极大地降低了书籍的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为欧洲的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和知识民主化铺平了道路。
详细阐述: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虽然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完全取代雕版印刷(主要原因是中国汉字数量庞大,排版不便),但其“活字”的概念是革命性的。它改变了“一版一书”的模式,使得印刷更加灵活和经济。欧洲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金属活字印刷,由于欧洲字母数量少且结构简单,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更快的普及。然而,活字印刷的启蒙思想,无疑来自东方。

3. 火药 (Gunpowder):
历史渊源: 火药最早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大约在唐朝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了解火药的基本配方,并在宋朝时期将其大规模应用于军事领域,发明了火炮、火箭、地雷等多种火器。
世界影响: 火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阿拉伯和欧洲,对欧洲的军事技术和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火药武器的出现,改变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模式,使得城堡的防御优势被削弱,封建骑士阶层的地位下降,促进了中央集权和民族国家的形成。火药也在工程、采矿等领域得到应用。
详细阐述: 中国古代的火药配方相对简单,威力也有限,但其军事应用(如震天雷、火龙出水等)已相当成熟。火药传入欧洲后,经过不断改良,能量密度和稳定性不断提高,催生了强大的火炮和枪械,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在欧洲,火药的应用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也推动了金属冶炼技术和化学知识的发展。

4. 指南针 (Compass):
历史渊源: 中国古代发明了“司南”和“罗盘”,最初用于占卜和风水,后来在宋朝开始广泛应用于航海。其中,磁针的应用是关键。
世界影响: 指南针传入欧洲后,极大地促进了地理大发现和海洋贸易的发展。它使得船只能够在茫茫大海上辨别方向,进行远洋航行,摆脱了对沿岸导航的依赖。这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等重大探险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也加速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
详细阐述: 中国古代的指南针早期以磁勺或磁石形态出现,后来发展为带有刻度的罗盘,并且能够通过磁铁的感应来指示方向。用于航海的磁针指南针,是中国对世界航海事业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它使得航海的效率和安全性大大提高,也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技术保障。欧洲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罗盘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使其更加精确和易于使用。

除了四大发明,还有许多中国人创造的、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创造品:

丝绸 (Silk): 虽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发明”,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并制作丝绸的国家。丝绸以其独特的质地、光泽和舒适度,自古以来就享誉世界,是“丝绸之路”的核心商品,对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丝绸的制作工艺曾是中国最重要的科技秘密之一,其精美程度和工艺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独一无二的。
瓷器 (Porcelain):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的国家。从唐代的唐三彩到宋代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再到明清的青花瓷、珐琅彩等,中国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优美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对欧洲的陶瓷工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引发了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狂热追求,催生了欧洲的瓷器制造技术(如德国的迈森瓷器)。
水力机械和天文仪器: 例如,唐朝的黄万所造的欹器,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用于提水的龙骨水车,以及宋朝苏颂等人制造的水运仪象台(集天文观测、报时、演示功能于一体的复杂天文钟),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在机械工程和天文科技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医药学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虽然其理论体系与现代西方医学不同,但中医药学数千年来积累的方剂、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对中国乃至亚洲许多地区人民的健康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中医药的某些有效成分和疗法也逐渐被世界医学界认可和研究,例如青蒿素的发现,就是从传统中药中提取并改进的,为世界疟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贡献。
茶文化 (Tea Culture): 茶叶的种植、制作和饮用方式起源于中国。茶文化不仅是中国重要的生活方式,也随着贸易和文化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许多国家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的健康功效和多样化的饮用方式,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输出。

二、近现代及当代中国人的创新:

虽然历史上的“缺少创造力”论调存在,但近现代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在许多领域都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1. 高铁技术 (HighSpeed Rail Technology):
详细阐述: 中国在短时间内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高铁网络。这不仅仅是引进技术,更是在引进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自主研发、集成创新和模式创新。中国高铁在安全性、舒适度、准点率以及建设成本控制方面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中国企业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还积极参与国际高铁项目,成为全球高铁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和创新者。例如,中国在动车组牵引系统、信号系统、线路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2. 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 (Mobile Payment and Ecommerce):
详细阐述: 中国在移动支付(如支付宝、微信支付)和电子商务(如淘宝、京东)领域的创新,可以说是颠覆性的。二维码支付的普及速度和深度,远超西方国家。这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消费习惯,也为全球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支付和交易解决方案。中国在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用户体验优化等方面的创新,也推动了全球电商和零售业的发展。

3. 5G通信技术 (5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详细阐述: 在5G通信标准制定和技术研发方面,中国企业(如华为)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全球5G专利和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5G技术不仅仅是通信速度的提升,更关乎物联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未来技术的实现,对全球科技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4.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Big Data Applications):
详细阐述: 中国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并且在实际场景中的大规模部署和应用方面走在前列。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海量的数据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训练和优化提供了土壤。

5. 新能源汽车和电池技术 (New Energy Vehicles and Battery Technology):
详细阐述: 中国在电动汽车(EV)的生产、销售以及电池技术(如宁德时代)方面取得了全球领先地位。中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市场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快速成熟和成本下降,为全球能源转型做出了贡献。

6. 无人机技术 (Drone Technology):
详细阐述: 大疆创新(DJI)是全球消费级和专业级无人机市场的领导者。其无人机在摄影、测绘、巡检、农业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无人机的可能性,并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智能化发展。

7. 航天科技 (Aerospace Technology):
详细阐述: 中国在载人航天(如神舟飞船、空间站建设)、探月工程(如嫦娥系列探测器)、火星探测(如天问一号)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展现了其在复杂高科技领域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结论:

“中国人缺少创造力”的论断,更多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视角的局限性。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史和灿烂的科技成就,并在近现代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新。我们不应忽视中国在四大发明等古代贡献,更不能低估当代中国在科技、商业和文化领域涌现出的创新力量。

重要的是要以更开放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创造力,认识到创造力是多元的、动态的,并且受到社会环境、教育体系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在不断学习和进步,并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创新模式和全球影响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忍不住说一句,请注明人均收入低,但是比中国人更有创造力的国家

如果你一个都列举不出来,你得问题就是扯淡的。一切都是和经济有关。

印度是民主国家

印度宗教是自由的

印度的文化是多元的

请问:印度有什么创新,拿出来看一下

在美国,自己家里车库琢磨出好产品,被奉为白手起家的典范

各位知友,你家有车库么?

user avatar

我自己一直也在做创新,看到这个问题很久,最近才把头脑里的思路整理清楚,认真回答一次。

首先,既然讨论创造力,前面的回答没有一个人给出一个比较公允的讨论的基础——什么是创造力?关于这点有一篇(目前)被引用200多次的文章 Where have we been, where are we going? Taking stock in creativity research.,发表在 2003年的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上,

Over the course of the last decade, however, we seem to have reached a general agreement that creativity involves the production of novel, useful products.

他说,创造力(creativity)比较公允的定义,就是创造力要体现在创造出新的,有用的产品。这产品可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也可以是各种精神产品,比如一种思想,一篇论文或是一段程序。

所以从这点上来讲,中国人不缺创造力。比如,下面的香烟盒手机和点烟器手机毫无疑问,一定是中国人创造力的明证之一。

那么,如果中国人不缺创造力,那么什么让我们对于这些创造力视而不见呢?因为我们的创造力缺乏深远的影响力,没人看见也没人重视。

  • 因为我们的创新缺少深度:像上面的山寨产品就是缺乏深度最好的例子。这种组合型创新通常都是显而易见的,只是简单的把两个产品的功能组合在一起。上述的山寨产品也是一种应用型创新,这种创新就是别人有一个先进技术,我们拿来用在一个某个特殊场合。这种没有深度一拍脑袋就能想到的创新,没有任何技术壁垒也很容易被别人复制甚至超越。这种缺乏深度的创新先驱可以一下子凭借新鲜劲占领某个市场,但是当别人的执行力更好,做出更精致的产品时,市场就迅速萎缩只有靠拼价格在低层次上竞争了。比如,很难想象这种mp3播放器会像iPod一样给我们很深很持久的印象——除了并不美观的外形,很难想起来里面哪些是联想独到的创新。大家都觉得不过如此,如何会认可你的创造力?
  • 我们的创新没有形成产业规模:还是以上面的香烟盒手机为例,可以想见这种创新不会对手机的发展、香烟盒的发展产生任何深远的影响。因为这种孤零零一个点的创新,构不成一个庞大有纵深的产业生态系统,无法带动手机业上一个台阶,也无法带动更多的别的厂商加入这样一个香烟盒手机市场(如果这个市场真的存在)。一个产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带动上下游从算法研究、芯片设计、软件设计、外观设计、界面设计等各个领域的大量优秀企业参与,才能成为有纵深有影响力的创新。其实,从这点上讲,我们的山寨手机还是被认为中国人的有影响力的创新——因为达到了一定产业规模,有产业纵深,并且影响了世界手机市场格局。(当然,没有深度,有点儿拿不上台面,核心技术都不是我们的)。比如下面这个奔驰手机,谁能说这不是一种创新?
  • 缺少创新的环境:当今社会的创新很少是一个人闭门冥思苦想就可以做出的。一个点子从萌芽到最后产出创新成果,需要非常多的步骤。首先中国人不擅长通过热烈的讨论把一些创新的火花逐渐做成有深度的创意,其次中国的企业也不擅长通过合作竞争(coopetition)做成一个创新。大家都听过类似这样一个比喻:你脑袋里有一个苹果,我脑袋里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就每个人都有两个苹果——其实这是错的!我们交换思想以后,也许会生下一堆普通苹果,或者一个金光闪闪的圣诞球!长期文化和政治生活的影响,让我们养成了习惯基于立场驱动的联盟,而不是利益驱动的合作竞争。
  • 严谨科学的创新流程:一个点子在变成产品的路上需要无数次的磨合通过科学的流程才能做出成功的产品,这里没有捷径。而反观国内,这点民科起了很坏的榜样,他们以为自己建立一套所谓的新科学体系就可以通过某种捷径推翻各种现有科学定律,搞出伟大的发明发现。我钦佩他们的钻研精神,但是我不觉得毫无章法不尊重科学规律不严格验证结果的创新,会有什么价值或者会对中国的创造力有任何正面的影响。还有一类,像上海交大汉芯这样政治催熟,违反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所谓“创新”,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丑闻或者偃旗息鼓。另外关于创新的系统和必经的流程@曹梦迪的回答讲到了一些关键点,创新要拿到市场上不断检验通过反馈来修正改进。

国外有很多机构会定期发布各个国家的创新指数,我打算引用德国Innovationsindikators发布的指数。下图是他们公布的一些主要经济体创新指数,非常有代表性。因为他们每个国家画了两道线,除了深颜色标出自己给出的排名,还用浅颜色标出了其他7个创新指数的平均排名。除了少数国家偏差较大,这个排名还是非常公允的。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瑞士、新加坡、瑞典、德国、芬兰、荷兰、挪威、奥地利、美国、比利时、加拿大、台湾、丹麦、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爱尔兰、韩国、日本、西班牙、中国、意大利、俄罗斯、南非、巴西。中国在主要经济体中排名21位。

至于具体分数,从他们公布的来看

Gesamtindikator

,中国还是有一定创造力的,但是明显落后于前面的十几个国家。Innovationsindikators的评论也提到中国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的质量不高。这和我查阅过大量中国和国外的相关专利的印象一致。中国的专利中,总的来讲中国企业和个人的专利还是以简单的组合型或应用型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这样的外围专利为主,这也显示我们的创新还是在比较低的层次上。

补充:关于教育对创造力的抑制:我非常不同意中国的教育会扼杀人的创造力的观点,一个人的创造力是不会被扼杀的,最明显的反例就是在大陆接受教育的中国人到了海外仍然能做出国际一流的创新产品或者学术成就。我更愿意用抑制这个词。我不认同@

姜锋

那种断言式的结论,至少这篇IJ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Education的文章《CREATIVITY AND CHINESE EDUCATION REFORM》

ijge.net/ojs/index.php/

(PDF)以及里面大量引文中提到的的教育工作者的调查可以说明,教育对创造力的抑制确实客观存在。我们的文化和教育更适合培养工程师(

工程师和科学家的思维方式有什么重要区别?

)。对于那些拔尖的个人来讲,他们也许有机会找到合适环境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但是教育、文化因素对于整个国家的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展,确实是有损害的。对此我们不用视而不见,也不必妄自菲薄。

花絮:看了这些图,谁能说中国人缺乏创造力?谁又能否认这些创造力仍然在很低的层次徘徊?

user avatar

因为这些人是纳粹分子。

创造力理论是纳粹种族优越论的核心,盗窃者理论是屠杀犹太人的理论根源。凡认同此二者之人,可以说都是潜意识里的纳粹分子。

北美奴隶主匪帮一方面大肆批判纳粹,使人避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剽窃纳粹理论,持续用纳粹种族优越核心理论给人民洗脑,其祸心之大,目的之邪恶,令人细思恐极。

美匪不灭,万古如夜!

《我的奋斗》:

———我们在世界上所赞美的一切——科学、艺术、工艺和发明,——不过是少数民族的创造品,推究他的根原或许出之于某一种族。

全部的文化,完全靠了这少数民族而存在的。

在是他们沦于灭亡,那么,地球上的一切灿烂的文物,自必也同归于尽了。

假如我们把人类分为文化的创造者,保持者和破坏者的三种,那么,唯有雅利安人种方能够资格做第一种的代表。

———犹太人的智力;发展已历几千年;到了现在犹太人才以狡黠称。

从某种的意义言方面来说,犹太人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如此的。

但是,他们的智力并不是他们自身肆达的结果,是由于外族教育的功效。

犹太人本身,绝无什么文化可言,所以他们精神活动的基础,常常是受他族所供给的。

他们的智力,在一切的时期中,都是因为和邻近他们的文明相接触而得到发达的。

可是犹太人对于他族,那就没有丝毫的贡献了。

user avatar

创造力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在没有相当物质基础和教育环境的情况下,所谓的创造力往往是这样:

这样:

或者这样

相反,在我们的物质基础和教育环境刚刚起步的阶段,我宁可选择一下没有什么创造力的东西。

比如这样

又比如这样

或者这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