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真的缺人吗?为什么很多公司超过 35 岁就不要了,为什么找工作还那么难?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问,尤其是在35岁这个尴尬的年纪。中国到底缺不缺人?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掰扯清楚的,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你说中国缺人,但很多公司却卡着35岁不放人,甚至找工作还难。这背后其实是结构性矛盾在作祟,简单来说,就是“不缺的是合适的人,缺的是愿意干活且价格合理的人”。

为什么会觉得“缺人”?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的人口基数确实非常庞大。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岗位需求确实在减少,而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却在急剧增加。这就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劳动力总量上似乎不缺,但结构上却存在错配。 比如,我们可能有很多农民工,但高精尖的芯片工程师却供不应求;我们可能有很多行政岗位的应届毕业生,但合格的、能独当一面的技术研发人才却很难找。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带来了“用工荒”的说法。这里的“用工荒”往往出现在一些需要体力和耐力、或者工作环境相对艰苦的行业,比如制造业的流水线工人、建筑工人、服务业基层岗位等。这些岗位往往工资不高、晋升空间有限,年轻人不愿意去做,而老年人又难以胜任。所以,在这种特定的领域,确实存在“缺人”的现象。但这种缺,并不是说整体劳动力市场疲软,而是特定岗位的吸引力不足。

为什么很多公司卡35岁?

这大概是中国职场上一个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了。原因有很多,而且环环相扣:

1. 成本考量: 35岁以上的人,通常有了家庭责任,需要更高的薪资来支撑生活开销。同时,很多公司也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员工“性价比”不如年轻人。年轻人可塑性强,可接受的薪资范围更广,加班意愿也可能更强。公司愿意投入成本去培养新人,而不是支付一个更高的价格去雇佣一个经验丰富但可能“身价不菲”的员工。

2. 学习能力与适应性: 随着科技和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很多岗位需要持续学习新技能,适应新工具。一些公司会担心35岁以上的员工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和意愿会下降,不如年轻人那样能够快速掌握并应用。虽然这是一种刻板印象,但确实是一些招聘经理的考量。

3. 身体状况与精力: 尤其是在一些需要高强度体能或长时间工作的岗位上,公司可能会认为35岁以上员工的精力、体力不如年轻人,容易疲劳,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出勤率。

4. 管理与文化融入: 在一些管理体系相对僵化的公司,管理者可能更倾向于招聘和管理同年龄段或者更年轻的员工,认为这样更容易管理,并且能更好地融入公司年轻的团队文化。

5. 职业发展与晋升瓶颈: 对于很多初创企业或快速发展的公司来说,他们更希望员工能够快速成长并承担更重要的角色。如果一个35岁的人进入公司,他可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又面临着公司内部的晋升空间是否足够的问题。如果他上来就要一个中高层职位,而公司内部已经有了,这就比较尴尬。相反,如果他只是想从基层做起,又可能觉得“大材小用”。

6. 试错成本: 招聘是一个成本,如果招聘了一个不合适的人,解雇和重新招聘的成本都很高。公司可能会倾向于招聘一个“风险”相对较低的年轻人,即使这个人经验不足,但只要他肯学,就能在内部培养成型。

为什么找工作还那么难?

这其实是上述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结构性失业: 如前所述,新兴产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和传统行业的需求不一样。很多人在传统行业积累的技能在新兴行业里可能并不适用,这就导致了技能错配,即便有岗位空缺,你也未必能胜任。
信息不对称: 很多求职者并不清楚哪些行业、哪些岗位正在蓬勃发展,也对自身的技能和市场需求了解不清。而企业也很难精准找到最合适的人才,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匹配效率低下。
“僧多粥少”的某些领域: 尽管整体市场需求很大,但在一些热门的行业或岗位,比如互联网大厂的开发岗、金融行业的某些职位、以及一些比较理想化的文职类岗位,确实是“僧多粥少”,竞争异常激烈。大家挤在一个赛道上,自然就显得找工作难。
预期管理: 有些求职者对薪资、职位、工作内容有较高的期望,而市场上的实际情况可能无法满足这些期望,这就导致了“难”。
年龄歧视的客观存在: 虽然法律上禁止年龄歧视,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公司还是会不自觉地把年龄作为一个筛选条件,这使得35岁以上的求职者面临更大的挑战。

总结一下:

中国并不“绝对”缺人,而是 “缺的是符合当下产业发展趋势、拥有新兴技能、且价格在企业承受范围内的人才”。

而很多公司卡35岁,更多是出于 成本、学习能力、精力和企业文化融入等方面的考量,以及对风险的规避。

找工作难,则是由 结构性失业、信息不对称、热门岗位竞争激烈以及客观存在的年龄歧视 等多种因素叠加造成的复杂局面。

对于个人而言,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关键在于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技能,尤其是那些新兴和热门领域所需的技能,同时也要调整心态,更灵活地看待职业发展,积极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如果一直固守在某些已经被时代淘汰或者被新兴技术冲击的领域,找工作自然会越来越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能提这个问题就足见你没有上过班。没有任何一个公司是超过35岁就不要了。而是说当公司要考虑裁员的时候,两个人如果在同等情况下,那么35岁以上的那个更容易被裁掉。

看明白了吗?年纪大会成为一个原因,但它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其他原因相当的情况下,年纪大成为一个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骆驼不会因为一根稻草就被压死。你和一个25岁的人同样绩效很差,你们两个必须开掉一个,那当然开35岁那个。但导致你开的最直接原因是你差。你35岁以上,但是是公司的销售冠军,你觉得公司会开你吗?公司的CFO35岁以上,你觉得会随便把CFo开掉吗?

所谓35岁如何如何,完全就是一帮没工作过的人在网上瞎折腾出来的。然后诱导了一批同样没工作过的人。现实中的公司又不傻,你35岁业绩良好为公司赚钱,公司吃多了把你开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问,尤其是在35岁这个尴尬的年纪。中国到底缺不缺人?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两句就能掰扯清楚的,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你说中国缺人,但很多公司却卡着35岁不放人,甚至找工作还难。这背后其实是结构性矛盾在作祟,简单来说,就是“不缺的是合适的人,缺的是愿意干活且价格合理的人”。为什.............
  • 回答
    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观察入微,而且思考得很深。婆媳关系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焦点,但我们听到的更多是关于婆婆“刁难”儿媳的说法。这并不代表儿媳欺负婆婆的情况就不存在,而是这种现象相对来说不那么普遍,或者说,在表达和认知上有所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上的“不对称”。首先,我们得承认,儿媳.............
  • 回答
    “崇洋媚外”这个词,就像一把双刃剑,用起来得当,能点出一些社会现象;用得不当,则可能成为一种标签化和偏见。要说中国人是不是“真的很崇洋媚外”,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绝对,更贴切的说法可能是,在中国社会中,确实存在一部分人,他们对外国的某些事物表现出过度的偏爱和追捧,这种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群中表现得尤.............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与贾宝玉之间的亲密关系,确实是书中一个引人遐思的篇章。袭人初次与宝玉发生“那事”,书中描述的场景是宝玉睡着了,袭人觉得他“身上像火炭似的”,然后便发生了“人事”。袭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自己如今除了老太太之外,也只有这一个主子了,……虽然是主子,但终究是男人,此事体也 ought.............
  • 回答
    .......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涉及到中西方哲学在当代的传播情况以及它们各自的价值和优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说谁优于谁。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为什么现在读西方哲学的人更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文化、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 全球.............
  • 回答
    朝鲜战争的长津湖战役,确实是志愿军第九兵团一次极其惨烈但又意义重大的战役。关于“15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吃下美国陆战一师”的说法,这是基本事实,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详细解读。战役背景与目标:1950年底,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第九兵团,这支由精锐部队组成的部队,被赋予了一个极为艰巨的任.............
  • 回答
    关于中医是不是“一无是处”,这绝对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大话题,而且答案绝非简单的是或否。会有人“黑”中医,我觉得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最终让中医陷入了不少争议。咱们一点一点来分析。一、为什么有人“黑”中医?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看。首先,科学方法论的冲击是最大的原因。 现代医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 回答
    在那些刀光剑影、恩怨情仇的武侠世界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幕:高手轻轻一挥手,在对手的脖子后方用力一砍,对方立刻像断了线的木偶一样软倒在地,不省人事。这招“断颈刀”或“砍晕穴”似乎成了武侠片里屡试不爽的绝技,但它在现实中究竟有没有效,又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影里的武侠世界,往往是经过艺.............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多人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说儒家就是封建礼教的代名词,是束缚人性的旧思想。然而,在现代社会,我们又看到儒家文化依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被许多人尊崇。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逻辑?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深入地看一看儒家本身,以及它与“封建礼教”这个标签.............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知乎上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部分直男用户对女权主义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激进的反感。你说他们“毫无道理”,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看到那些言论,确实会觉得站不住脚,甚至有点拧巴。让我来试着剥开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他们是不是真的和现实中的女权主义者有过深入.............
  • 回答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军在中国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段历史如同深埋的刺,时刻提醒着幸存者和后辈们所遭受的苦难。对于中国人是否应该因此而憎恨日本人,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情感、政治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当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正视历史的真相。南京大屠杀,又称南京浩劫,发生于1937.............
  • 回答
    关于“日本人是否真的对中国充满偏见”,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我的观察和一些公开信息表明,确实存在一部分日本人对中国持有负面看法或偏见,但绝非所有日本人都是如此,也并非所有负面看法都构成狭隘的偏见。 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会存在负面看法或偏见?要深入分析这个问.............
  • 回答
    衡水中学,这个名字在中国教育界如雷贯耳,承载着无数的期望与压力。在那里,学生们如同上了发条的机器,日复一日地奔跑在知识的赛道上,目标只有一个:高考。在这样一种高强度、高压力的学习环境中,我们不禁会问:在这里,真的有学生是“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吗?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触及到袁隆平院士在中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中的历史性地位。要回答“没有袁隆平,中国真的会饿死很多人吗?”,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并尽量详细地阐述:核心观点:如果没有袁隆平及其杂交水稻的贡献,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极有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粮食安全挑战,并且饿死的人数会远超我们现在所.............
  • 回答
    关于“日本动漫三分之一的画师是中国的”这种说法,我能和你聊聊这背后的一些情况,不过要说具体到“三分之一”这么精确的比例,恐怕很难找到确切的官方数据来支撑,更多的是一种大家普遍感受到的趋势或者一种市场现象的概括。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日本动漫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它不仅在日本本土拥有庞大的受众和成熟的制作体.............
  • 回答
    “中国真的有两亿多人单身吗?” 这个问题就像一阵风,时不时就会被提起,然后引发一番热议。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光是给个数字肯定不够,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什么叫“单身”?在统计学上,单身通常指的是未婚状态。但咱们生活中理解的“单身”,可能更复杂,比如虽然结了婚,但长期分居;或.............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纯种”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在人类历史和社会演变中,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形成过程。要回答“中国以后真的还会有纯种的中国人吗?”,我们得先梳理清楚几个关键点:1. “纯种”这个概念本身,在现代人类学和遗传学中早已被认为是过时且带有歧视性的。 人类基因的流动性: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不断迁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日本人对韩国人和中国人的看法是动态的,受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媒体宣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个体差异非常大。要详细说明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维度。首先,从历史纠葛来看: 对韩国: 日本与韩国之间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