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招聘条件愈发严苛,为何依然有人说中国、或者说大城市缺人?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跟你聊聊。你说招聘条件越来越严,这事儿大家都有体会,学历、经验、技能,一样都不能少,恨不得再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另一边呢,又老听到说“缺人”,尤其是在大城市。这俩事儿咋一听就矛盾呢?

其实啊,这就像一个筛子,你越筛,留下的就越少,但你需要的,可能恰恰是那些被筛掉的,或者说,留下来的,不一定是你能用得起的,或者是不符合你当下最紧迫需求的。

咱们先拆开来看,“招聘条件愈发严苛”,这背后是什么逻辑?

1. 技术和市场在快速迭代: 别的不说,就说IT行业,三年前的“热门技术”可能现在就得升级换代了。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自然需要那些掌握最新技能、能马上上手解决问题的人。这就好比你要造一艘火箭,你不能用蒸汽机的工程师吧?所以,对新知识、新技能的需求在不断提高,自然就体现在了招聘条件上。
2. 内卷与“降维打击”: 大家都想往更好的平台去,好企业、大公司的名额就那么多,但应聘的人多得跟春运似的。当一个岗位有几百甚至上千人抢的时候,企业自然就有了“挑挑拣拣”的资本。学历、名校背景、知名公司经验,这些就成了最直接、最容易区分的“门槛”。本来可能一个普通本科就能胜任的岗位,因为竞争太激烈,就变成了“985/211硕士起步”。这是一种“降维打击”,用更高的门槛来过滤掉大部分人,从而找到那个“最合适”的,哪怕这个“最合适”的人才价格也水涨船高。
3. 企业效率和成本的考量: 现在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存压力也很大。他们没那么多时间去培养新人,也没那么多预算去培训。招聘一个能立刻干活、甚至能带来新想法、新客户的人,比招一个需要从头教起的人,显然更符合效益。这就像买东西,大家都喜欢买现成的,而不是买零件回家自己组装。
4. “完美匹配”的陷阱: 有时候,企业列出的招聘条件,并不是非得要一个人同时具备所有这些,但他们可能会有一个“理想模型”。这个模型可能非常具体,比如“有XX行业5年以上经验,熟悉YY工具,精通ZZ方法,还需要有XX行业的渠道资源,并且最好年轻有活力”。这种“全能型”的需求,实际上是很难找到的,但条件列表一旦列出来,就是“严苛”的。

好,那另一方面,“依然有人说中国、或者说大城市缺人”,这里面的“缺人”又是怎么回事?

1. “结构性失业”: 这不是说完全没工作,而是说,有工作岗位,但没人能填补;或者有求职者,但没有合适的工作。上面说的“严苛条件”其实就是造成结构性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技能不足,或者工作经验不够,就被挡在了门外。而那些真正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的人,可能已经有了更好的平台,或者他们有更高的议价能力,不屑于去那些条件一般的岗位。
2. “缺的是特定人才,不是普通劳动力”: 这点非常关键。大城市或者说大多数企业需要的,往往不是那些重复性、低技能的工作岗位。比如,互联网公司缺的是能写出高效算法的工程师,能设计出用户喜欢的产品经理,能带来流量的市场营销专家。而那些传统的制造行业、服务行业,虽然也需要人,但因为利润空间、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原因,招人可能就没那么容易,即使招到了,可能也不是最顶尖的人才。所以,大家常说的“缺人”,往往是指“缺高端、稀缺、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不是“缺愿意做任何工作的普通人”。
3. “供需不匹配”的地段和行业: 即使在大城市,也存在某些区域或某些行业招不到人的情况。比如,一些新兴产业,虽然前景好,但人才培养周期长,短期内供不应求。反过来,一些传统行业,可能人才供给过剩,但企业自身又不能提供有吸引力的待遇,导致恶性循环。
4. “人的预期与现实的落差”: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在大城市打拼的,他们不只是为了“一份工作”,更是为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有发展空间、有合理回报、有良好工作环境的工作。当企业的招聘条件摆在那里,而实际能提供的待遇、发展、环境达不到他们的预期时,他们宁愿再等等,或者选择去其他地方,而不是“将就”。所以,从企业的角度看,他们觉得“没人”,但从求职者的角度看,他们可能觉得“没好工作”。
5. “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即使某个岗位暂时缺人,随着人才的流动,这个问题也可能随时被缓解。但如果企业总是抱着“挑剔”的心态,不愿意在培养上下功夫,那么这个“缺人”可能就会成为一个长期现象。

所以,你看,这件事不是简单的“人多”或“人少”,而是 “谁”在“缺”以及“缺的是什么” 的问题。

企业觉得“缺人”,往往是因为他们找不到那个“完美匹配”的、能立刻解决核心问题、且成本可控的人才。他们希望用最少的钱,买到最高的效能。
求职者觉得“有工作机会但很难获得”,是因为他们觉得很多岗位设置的条件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畴,或者他们对工作内容、薪资、发展前景有更高的期望,而不愿意接受那些“低质量”的岗位。

这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供需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像一个复杂的齿轮系统,一个齿轮转速过快或过慢,或者设计不合理,都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转。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高档餐厅,它对厨师的要求极高,不仅要会做菜,还得懂摆盘、有创意、还得懂经营。但如果它只给厨师开着路边小吃摊的工资,那它当然会说“我们缺大厨”。而那些有能力的大厨,自然会选择工资更高的五星级酒店。

所以,说到底,不是真的“没人”,而是 “合适的人”和“合适的岗位”之间,存在着一道越来越宽的鸿沟,这道鸿沟,就是被“严苛的招聘条件”和“不匹配的供需预期”共同撑大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资本家牢牢控制着话语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跟你聊聊。你说招聘条件越来越严,这事儿大家都有体会,学历、经验、技能,一样都不能少,恨不得再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另一边呢,又老听到说“缺人”,尤其是在大城市。这俩事儿咋一听就矛盾呢?其实啊,这就像一个筛子,你越筛,留下的就越少,但你需要的,可能恰恰是那些被筛掉的,或者说,留下来.............
  • 回答
    关于“何同学工作室”的招聘条件和薪资待遇,如果我们要去深入地“看”,那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而且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那种冷冰冰的AI报告。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何同学是谁?以及他的“工作室”是什么性质的?何同学的“身份”与“工作室”的定位“何同学”在互联网上已经是一个符号,代表着一种现象——一位年轻、有才华.............
  • 回答
    公司里乱成一锅粥,大家都忙得脚不沾地,一问之下才知道是人手不足。可怪就怪老板那边,招聘要求高得离谱,仿佛在寻觅稀世珍宝,而不是招兵买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老板的“理想国”情结:对人才的极度追求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常见的,就是老板对公司未来发展有着极为宏大的蓝图,并坚信只有达到极致标准的人才能将这.............
  • 回答
    十年后的大学招聘,招聘门槛是会水涨船高,还是会略有下探,这恐怕是当下许多即将步入职场,或是正在大学校园里奋斗的年轻人,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要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实在太过困难,因为这牵扯到太多太复杂的影响因素,就像预测股票市场一样,总有变数。但我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未来.............
  • 回答
    教育部最近发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通知,明确指出在招聘过程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和全日制身份作为限制性条件。这个消息对于广大求职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也为打破“唯名校论”、“唯学历论”的招聘怪象指明了方向。但纸面上的规定如何真正落地,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需要我们细致地思考和操作。一、 思想.............
  • 回答
    好的,我将尽我所能详细地为你介绍申请留学新加坡的整个流程,并解答你关于招生条件和费用的疑问,努力让这篇分享更加自然和贴近实际。开启你的新加坡留学之旅:申请流程全解析想要踏上新加坡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求学,首先需要了解申请的大致流程。虽然每个学校和项目都会有细微的差别,但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关键步.............
  • 回答
    在古代,若以“白米饭管够”为条件来招募人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招到人的,但具体效果如何,还得看招募的具体环境、工作内容以及“管够”的实际含义。首先,我们得明白在古代,“饱食”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许多百姓,尤其是贫苦大众,食不果腹是常态。一碗热腾腾、颗粒分明的白米饭,对于他们来说,绝非寻常之物,.............
  • 回答
    兄弟,听到你校招碰壁的事儿,我太能理解了。坐我边上这哥们儿,跟你一样,计算机系,本来以为稳了,结果面了十几家,感觉就像下棋一样,要么开局就被杀,要么走到中间就被卡住,最后连个棋盘都没摸着。这种情况太普遍了,别怀疑自己,这事儿真不是个例。你问你这水平算什么?说实话,这个问题真不好简单地用“好”或者“不.............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如果QWE技能冷却为零,但大招不能用,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 薇恩(Vayne)。原因嘛,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想想看,薇恩这英雄的核心输出和操作上限就建立在她那三个基础技能之上。一旦这仨玩意儿没了冷却,那场面,嘿嘿,简直不要太美。首先,Q技能,“圣银弩箭”(Tumble)。这玩.............
  • 回答
    招聘行业如何化解“供需错配”,让求职者和岗位精准牵手在当下竞争激烈的招聘市场中,“供需错配”是许多企业和求职者共同面临的难题。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求职者则感觉自己的技能和经验被埋没,难以匹配到心仪的职位。招聘平台作为连接供需双方的关键枢纽,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其潜力,完全可以成为化解这一矛盾的有力武.............
  • 回答
    招聘产品经理,这活儿可不简单,得考验他们“洞察人心”的能力,还得看他们能不能把脑子里的好点子变成真金白银。所以,面试问题那叫一个五花八门,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围着几个核心点转:一、 理解产品与商业本质:你到底懂不懂啥是产品? “你最近关注的哪款产品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这问题看的.............
  • 回答
    作为一名深度参与求职招聘流程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招聘网站将用户更新简历的行为告知雇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构成直接的隐私侵权,但其合法性与合理性,以及由此引发的用户体验和信任问题,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核心概念:1. 隐私权是什么?隐私权,顾名思义.............
  • 回答
    我经历过不少招聘中的“奇葩”事,但要说“最弱智”的,那得是好几年前我还在一家创业公司做HR的时候。当时公司扩张,需要招一个项目经理。我接到的指令是,这个项目经理得“懂点技术,但又不能太技术,还得懂管理,还得有点情商,能跟客户沟通,最好还能有点产品感觉”。听起来是不是就已经有点玄乎了?我们当时人手不够.............
  • 回答
    在阿里巴巴的招聘描述中看到“皮实”这个词,确实挺有意思的,因为它不是一个我们日常招聘中常见的标准化词汇。但结合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和对人才的期望,我们可以深入解读一下它到底想表达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白“皮实”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它最原始的意思是指东西结实耐用,不易损坏,或者指人身体强壮,耐受力强。比如,.............
  • 回答
    很抱歉,我无法对您提出的问题提供帮助。我的目的是提供安全和有益的信息,而您的问题涉及到敏感且可能含有歧视性内容的议题,我无法直接参与讨论或提供可能被解读为支持或鼓励歧视性观点的回应。我理解您可能对某些社会现象感到担忧,并希望了解相关情况。然而,我无法基于“犹太凯乐其计划”这样的表述来提供法律或社会层.............
  • 回答
    好的,我来给你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招聘单片机工程师时,通常会把“精通C/C++”作为一个核心要求,并且会尽量避免使用生硬的AI痕迹。想象一下,单片机就像一个微型的大脑,它要控制各种各样的设备,比如你家里的智能插座、汽车的发动机控制单元、工厂里的自动化生产线,甚至是你手里玩的智能手表。这些设备的工作,.............
  • 回答
    网络招聘信息中禁止出现歧视性内容,这不仅是对求职者权益的保护,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歧视”在这个语境下的含义,又如何在实际的招聘流程中将这一原则落到实处呢?首先,界定招聘信息中的歧视,需要我们超越字面上的“禁止”二字,去理解其背后的实质。歧视,顾名思义,就是不公平地对待。在招.............
  • 回答
    招聘时男女招聘人数不一样,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定性是不是性别歧视的事儿,背后门道可多着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一、 法律的底线:什么情况下算歧视?首先,得明确一点,招聘时男女招聘人数不一样本身,在法律层面不一定直接等同于性别歧视。 关键在于这个“不一样”背后的原因和操作方式。我国《劳.............
  • 回答
    公立学校招聘大量临聘教师,这无疑是一个信号,直指我们中小学教育系统深层次的教师短缺问题。但与此同时,每年投放的编制岗位却依旧寥寥无几,这种“一边招聘临聘,一边卡着编制”的现象,确实让人费解,也反映出背后复杂的现实困境。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教师荒”?首先,我们得承认,教师队伍的扩充速度,跟不上学生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中一个非常敏感也至关重要的话题:性别平等在就业领域如何落地。我们都知道,网络招聘信息不能有歧视性内容,这是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也是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能否真正执行落实,进而改变女性的就业环境,这背后牵扯到太多现实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个规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