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招聘网站将用户更新简历的行为告知雇主,是否属于隐私侵权?

回答
作为一名深度参与求职招聘流程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招聘网站将用户更新简历的行为告知雇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构成直接的隐私侵权,但其合法性与合理性,以及由此引发的用户体验和信任问题,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1. 隐私权是什么?

隐私权,顾名思义,是指个人对其个人信息(包括身份、经历、思想、情感等)的保密权,以及在不被非法干涉的情况下自由支配这些信息的权利。在求职场景下,个人信息的范畴就包括了你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技能、联系方式,以及你主动向招聘网站上传的简历。

2. 招聘网站的商业模式与用户协议

招聘网站存在的根本目的是撮合雇主和求职者。它们的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为雇主提供有价值的求职者信息,以及为求职者提供工作机会。这意味着,招聘网站与用户之间通常存在一份用户协议,这份协议是双方的“合同”。

用户协议的“告知”义务: 在你注册并使用招聘网站服务时,你通常会勾选同意其用户协议。这份协议里,网站会说明它们如何使用你的信息,包括可能与第三方(也就是雇主)共享你的信息。至于“更新简历”这件事,很多协议会笼统地表述为“我们可能会将您主动提供的或在平台上产生的最新信息推送给与您匹配的雇主”。
“公开”与“共享”的区别: 隐私侵权通常发生在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披露或滥用时。招聘网站将你“更新简历”的行为告知雇主,更像是“主动推送”或“信息共享”,而不是将你私密的生活细节暴露给所有人。这些信息是你已经主动上传到平台,并明确表示愿意用于求职目的的。

3. “更新简历”行为的性质

求职行为的延续: 更新简历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求职行为。你更新简历,意味着你对当前的工作机会或者职业发展有了新的想法和行动。招聘网站将这一动态告知雇主,本质上是更新了你的“求职状态”,并将其“传递”给可能感兴趣的雇主。
雇主的“知情权”: 站在雇主的角度,他们付费使用招聘平台,是为了找到合适的人才。他们希望看到的是最新、最真实、最匹配的候选人信息。当他们关注某个职位时,他们自然期望了解该职位下候选人的动态。如果一个雇主对某个职位非常感兴趣,并且你更新了你的简历,这可能意味着你对这个职位更加关注,或者有新的技能/经历可以匹配。让雇主知晓这一点,对他们而言是有价值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这是隐私侵权呢?这涉及到几个关键的“但是”:

1. 缺乏明确的“取消订阅”或“隐藏状态”的选项

用户缺乏控制权: 问题往往出在用户没有选择权。很多招聘网站在用户更新简历时,会自动将这一信息推送给所有关注该职位的雇主,或者你之前有过互动的雇主。但用户可能只是想更新一下联系方式,或者调整一下措辞,并不希望立刻被大量雇主“盯上”,打断正在进行的工作,或者引起不必要的关注。
“隐身”模式的缺失: 就像社交媒体有“隐身”模式一样,求职者也可能希望在更新简历时,有一个“暂时不希望被雇主打扰”的选项。如果平台强制性地将这一行为告知雇主,就剥夺了用户的这种自主性。

2. “告知”的范围与目的不匹配

告知的“精确度”: 仅仅“更新了简历”这个行为,本身并没有包含具体的隐私信息。但如果招聘网站通过这一行为,进一步推断出你的求职意愿,并将这些推断信息(例如“该用户最近对XX行业职位非常活跃”)传递给雇主,并且用户对此不知情或无法控制,这就可能触及隐私的边界。
“推送”的滥用: 有些平台可能会过度推送“更新”信息,导致雇主觉得求职者“急于求职”,从而影响薪资谈判或录用机会。这种基于“更新”行为衍生的“负面解读”,也让用户感到不安。

3. 用户信任的基石

信任的裂缝: 即使不构成法律上的隐私侵权,这种强制性的告知也会削弱用户对平台的信任。用户可能会觉得,“我只是在管理我的个人档案,为什么我的每一次操作都要被公开,或者被用来‘营销’我?”
期望的落差: 用户在使用招聘平台时,期望的是一个相对可控的环境,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进行求职。而“更新简历就被通知雇主”的模式,可能与这种期望产生落差,让人感到被“监视”或“被营销”。

总结来说,招聘网站将用户更新简历的行为告知雇主,并非直接的隐私侵权,因为:

用户在注册时已通过用户协议默许了信息的共享。
更新简历的行为本身属于求职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并非私密信息。
平台的行为更像是“信息推送”或“状态更新”,目的是为了提高招聘效率。

但是, 这种做法是否“合理”和“道德”,以及是否能赢得用户的长期信任,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关键在于:

用户是否有真正的选择权?
“告知”的范围是否过大?
平台是否滥用了这些动态信息?

理想的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

1. 提供精细化的隐私设置: 让用户可以选择是否通知特定雇主(比如曾主动联系过你的雇主)或者是否允许“公开”更新状态。
2. 明确的“隐身”模式: 允许用户在更新简历时,暂停简历可见性或暂停通知。
3. 透明的沟通: 在用户协议中更清晰地说明,更新简历可能导致何种程度的信息推送,并提供便捷的退出选项。

否则,即使在法律意义上没有侵权,用户也会因为信息的不确定性和缺乏控制感,而对招聘平台产生不信任,最终可能选择其他的求职渠道。这对于招聘网站自身来说,也是一种长期的损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章牧之 邀请,区分几种情况来简单说说。

如果是招聘网站将用户更新简历的行为告知雇主,则招聘网站实际构成侵权。

然而基本上招聘网站的现有盈利模式与题主所提出的模式是相悖的,很少会有招聘网站会这么搞自杀性服务。从现有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猎聘网等招聘平台的用户服务协议来看,伸出自己的脸主动被打的可能性不高,也就是说招聘网站将用户更新简历的行为告知雇主这样的可能性基本略等于无。

那么是谁将用户更新简历的行为告知了雇主呢?

恐怕是第三方公司的信息爬取(这在技术上很容易实现)。如果是第三方公司将用户更新简历的行为告知雇主,一方面属于侵犯招聘网站的权利,因为招聘网站一般会约定第三方公司或个人不允许爬虫对简历数据进行抓取(此处司法实践里,robots协议已经被认定构成互联网行业搜索领域内的商业道德,招聘网站如果想维权,建议打不正当竞争——无视网站设置的robots协议而随意抓取网站内容的行为将涉嫌构成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即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商业道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另一方面对于用户个人则属于侵犯用户的隐私权,因为更新简历、投递简历的行为属于用户隐私,未经其同意,第三方公司获取这些信息并发送给雇主,给用户的造成损害后果是构成隐私权侵权的。

那么应该怎么办?

多管齐下,保存好证据,一方面直接捅到工信部举报入口 申诉提交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用户申诉受理中心 - PoweredCMSECMS 和网信办举报入口 举报须知,另一方面委托律师准备维权搞个大新闻吧。

供参考。


附带法律法规:

《民法总则》第111条:任何组织和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
《网络安全法》第44条: 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