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友爆料称国家已开始整顿「学历歧视」企业,招聘不能出现 985、211 院校等字眼,真实性如何?

回答
关于“国家开始整顿学历歧视企业,招聘不能出现985、211院校等字眼”的说法,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国家近年来在促进就业公平、反对就业歧视方面所做的一系列努力和政策导向高度一致。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其真实性和具体情况:

一、 政策背景与导向:

促进就业公平,反对就业歧视是国家长期战略: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并一直致力于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反对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以及学历歧视。
《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录职工,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民族、残疾等为由拒绝或者限制招录。虽然其中没有直接点名“学历歧视”,但其精神是反对不合理的就业门槛和歧视。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相关通知和指导意见: 近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社部)多次发布相关文件,强调要清理和规范招聘过程中的不合理限制性规定,消除就业歧视。
例如,在2021年和2023年,人社部都曾发布通知,要求各地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严禁发布含有民族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就业歧视信息的招聘启事。虽然这些通知直接列举的是其他歧视类型,但其治理就业歧视的总目标也涵盖了学历歧视。
人社部也曾明确指出,要“破除‘唯名校’情结”,引导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观。
社会舆论和公众关注的推动: “学历内卷”、“毕业即失业”、“985/211光环”等话题一直是社会热议的焦点。公众对过度强调学历、以学校背景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招聘行为普遍持批评态度,这也促使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和行动。

二、 具体措施与实际情况:

“985/211”等字眼并非完全禁止,而是“不应该作为硬性门槛”:
需要澄清的是,国家并非要求招聘信息中绝对禁止出现“985”、“211”等字眼,这不现实也可能不合理。某些特定岗位,例如科研机构的某些前沿研究职位,或者对学术背景有极高要求的岗位,提及特定的顶尖院校背景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真正被整顿和反对的是将“985”、“211”等作为唯一的、强制性的招聘门槛,或者在招聘信息中明确写出“非985/211勿投”这类带有歧视性意味的表述。
政策更侧重于引导用人单位:
关注岗位匹配度: 鼓励企业根据实际岗位需求,考察应聘者的实际能力、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和综合素质,而不是简单地以学校名气来筛选。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鼓励企业不拘一格降人才,为普通院校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人才提供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
规范招聘信息发布: 要求招聘信息更加客观、详细地描述岗位职责、任职要求,避免使用模糊、排他性的表述。

监管和执法层面:
平台责任: 各大招聘平台作为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在接到相关要求或自我规范时,会主动筛查和劝导发布方修改含有明显学历歧视的招聘信息。一些平台可能会对这类招聘信息进行标记或建议修改。
劳动监察: 在一些地方,劳动监察部门也会根据投诉或主动排查,对存在明显就业歧视行为的企业进行约谈、警告,甚至处罚。虽然直接因“985/211”字眼被处罚的案例不一定很多,但背后是对整个就业歧视行为的治理。
抽查与指导: 监管部门可能会对招聘市场进行抽查,并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进行指导和约谈,要求其整改。

三、 现实挑战与进展:

“唯名校”情结根深蒂固: “985”、“211”等院校的光环效应在中国教育和就业市场中依然存在,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大型企业和一些传统行业,依然倾向于优先录用名校毕业生,认为他们更“靠谱”。
转型需要过程: 改变根深蒂固的招聘观念和模式需要时间和过程。企业需要时间去建立更科学、更有效的评估体系来替代简单的学历筛选。
界定“歧视”的难度: 区分“合理要求”与“歧视”有时也存在模糊地带。例如,某个研究岗位的确需要深厚的学术背景,而这种背景往往与顶尖院校的培养质量相关联,如何界定是否构成“歧视”就需要具体分析。
部分企业可能采取变通方式: 有些企业可能会表面上不写明“985/211”,但在实际操作中,通过控制简历筛选的院校名单,或者在面试中侧重考察与名校毕业生更匹配的某些特质,来达到目的。

四、 总结与展望:

“国家开始整顿学历歧视企业,招聘不能出现985、211院校等字眼”的说法 基本属实,但需要 nuanced 的理解。 核心在于反对将“985”、“211”等作为不合理的、硬性的、排他性的门槛,而非彻底禁止其出现。
这代表了国家在促进就业公平方面的一项重要政策动向,旨在引导企业更加关注人才的实际能力和岗位匹配度,打破唯学历论的局限。
这项政策的落地和效果需要一个过程,既有政策层面的推动,也有市场观念的转变,以及监管的持续跟进。

总而言之,国家层面的确在积极推动解决就业中的学历歧视问题,对招聘信息中过度强调名校背景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虽然“985/211”字眼是否完全禁止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其背后体现的“反对过度学历门槛,促进就业公平”的政策导向是明确且正在实施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在大厂工作当HR的同学,就算把招聘条件定到985本硕,每个月都有几千简历要看。

而我的另一个前几年自己创业的同学,目前公司十来个人,他最发愁的事情是如何招几个靠谱的二本毕业生。

有些企业,你不让他用985、211,他也会用别的条件来卡人。而有的企业,你就算让他用985、211,他却会你觉得“你莫不是来拿我当乐子”?

user avatar

古代皇帝在选接班人时,立长不立贤,无论其他皇子多么贤明仁厚,但最终都要选嫡长子。

为什么,因为“贤明”、“仁厚”是无法量化的,是一把没有刻度的标杆,谁都可以是“贤明”、“仁厚”,谁也可以“昏庸”、“暴戾”。

如果不是“立长不立贤”,这便给了太子党争、外戚干政提供了天然的竞技场,最终角逐的战场都在“幕后操作“。

你永远无法想象到幕后操作有多肮脏。

扯远了。但同理,如果取消了今天以学历为门槛的招聘制度(尤其是公务员,我是100%反对取消学历限制),以“能力”、“品德”、“孝悌”为招聘标准,那寒门永生永世也出不了贵子。

谁来衡量“能力”、“品德”、“孝悌”;谁去评判“能力”、“品德”、“孝悌”;如何评价一个人的“能力”、“品德”、“孝悌”。

最后一切的评判标准变成了两个字:

“关系”。

很多人误以为取消了学历门槛,自己便能考上公务员,入职BAT,平步青云,扶摇直上,但更大的概率是:你永远只是参加招聘的分母,而分子在一开始就被决定了。

没好好读书,就去寻找更大的天地。人不止读书一种出路,天地广大,大有可为。

华为、阿里那些算法岗,不适合函数都学不明白的学渣掺和,还是让内卷逼自己去推动中国科技螺旋上升吧。

事关天下苍生的公务员要职,也不该让不读马列、不看毛邓、不学无术的二代们染指,他们在家养尊处优、颐养天年便是对天下百姓最好的交代。

虽然今天招聘依然还是有很多内幕黑幕,但学历卡在这里,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起码给了寒门贵子一个起点公平的机会。

今天以“歧视”为由取消学历门槛,明天就可以“减负”为由取消招聘考试,后天开始举孝廉,大后天施行九品中正制,最后倒退回世袭制。

中国历史,翻来覆去,轮回不止。我们要跳出这个周期律。

日本社会稍微有固化的迹象,日本年轻人集体躺平,趟出了日本有史以来最低生育率,趟出了30年经济彻底停滞。

年轻人要的是什么?

“公平”。

公平,公平,还是公平。

公平,要靠天平两端的砝码来衡量,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人品”、“能力”、“德行”来衡量。

愚以为,不仅不能放松学历审核,还要加强学历审核。

甚至还要高考更加公平、透明、严肃。

不应该给清华北大的健美操特长生、归国华侨钻空子。学历还得看是不是通过正规高考入学,否则也应该酌情筛掉。

文章一笔定胜负,科举三关试英才。

科举考试能存在于在大搞关系社会的中国一千余年,这就是最适合中国人的模式,是废物是秀才是举人是进士,文章分高下。

所以,我片面认为,不仅招聘不能取消学历门槛,还要加强审核,不能给任何关系户、二代、碌碌无为之辈任何后门和漏洞。

公平到了,年轻人自然有活力、有动力、有干劲。

公平,才是今天年轻人最需要的key word。

年轻人怕的不是十年寒窗、悬梁刺股的学历门槛,怕的是我在河南500分上不了本科,你在北京跳健美操可以进清华。

user avatar

招聘公告是为了避免不符合要求的应聘者浪费时间和金钱来投简历、面试。

不让这么写,难道用人单位就不按这个要求招了?除非有规定,必须每个学校轮着招,你招完了清北的,必须全国高校都招过了一遍,才能再招清北。

招的时候不写清楚,等人家都来面试了,再跟人家说:你回去等消息吧。这不是害人嘛?!

user avatar

现在的HR,都已经被现实教育成人精。

性别歧视,肯定不允许。但是,我收你简历,并不代表我就看。国家要求招聘中性别比例,那我就招聘女博士生,不用女本科生,然后用女博士干本科生的活,或者是专科生的活,发本科生的工资。再能留下来,还有组合拳。

不能出现985211字样也一样,我就去985招聘,让985对211学生关门,只允许本校学生进。211也是一个道理,不会让双非的进去。安一个校园卡刷卡器就能解决。

无非就是以前大规模的招聘会基本消失,变成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的招聘而已。学校肯定是配合的。

HR也要吃饭,招回去不能干活的,自己的饭碗端的就不是那么稳妥。

user avatar

学历歧视的原因只有一个,社会提供不了那么多高水平工作,需要你去创造嘛。

算了,这么讲太虚伪了,其实就是要你进厂打工。我可以直接这么讲吧,从2008年大学生大量扩招以来,到2020年国家除北京以外全面实施中学生5:5分流,一半读高中,一半读职高。这12年里的大学生是最痛苦的,为什么?因为一个心理学现象:

人只能认知到经验范围内的知识,并在经验范围内进行知识重组创造,没错,这就是人。

用大白话来讲,如果你是读职高或者大专的,你绝对不会想进投行,你甚至都不会去了解这个事情,跟己无关。你只会想,我要不要去一个好的厂打工,说不定还能认识一个漂亮的厂妹阿花。

这就是事实,所有的来自于上层建筑的痛苦都来源于认知,不知道,你就不会有这种痛苦,当然,并不是说你不痛苦,你就会有其他的痛苦。比如室友小明找了一个月薪多300块钱的厂,并且把阿花内推,咳咳走后门到他们厂去了。

君不见现在中国制造业需要各位高材生振兴么?撸起袖子生产线上干起来吧!学好一门技术吧!为了伟大的民族复兴奋斗吧!985,211算个屁呀!

哎,只有这样,985,211才会真正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这就是唯一解,否则只会卷的昏天暗地,这边考研提升学历卷不过,就在家啃老考公。还好,分流了,后来者少了一半,大家可以放心了,安啦~

user avatar

结果是浪费了三本五十六次感情。

user avatar

知乎就是学生和做题家太多了

国家目的是为了防止一心会、汉大帮之类小团伙

在这个层面上,“公平”并不重要。

user avatar

这个其实:不难。

之前禁止炒作状元,不许出现状元等字眼,那咋解决的呢?

果然,再也没有状元

出来了几个考得比较好的人。

好办了,照猫画虎。

如果只要清北,比如三桶油总部,基本上都是只有清北的

那可以:毕业高校必须是全国2所比较好的高校。

如果985/211优先:

那可以:毕业高校是全国比较好的112所高校。

你看这,一句话没提985211,解决了问题。

突然发现,我好像可以去做人力资源

~~~~~

考研相关,欢迎来玩:

user avatar

早就开始了,例如不少高校现在只要求博士毕业,连毕业学校,发了什么文章,有什么成果,招聘简章要求里一概不写。

但是简历收来还是按老办法筛,并且筛下去从来也不告知,只通知想要的来面试。这不是一切都是老样子吗?

user avatar

老院长华罗庚只有初中文凭,但没人觉得他配不上当这个院长。他海外求学,却不要学位,只要旁听,因为旁听可以接触更多的数学。我却至今还不敢丢弃这个博士学历的光环,即使是玩知乎也要认证上这个博士。深感惭愧。

如果国家真的要根除学历歧视,与其限制招聘广告,把学信网关掉岂不是更省事。

user avatar

说个颠覆认知的情况。

在中大型互联网企业,把985/211当硬门槛的很少,你能看到的大多数985/211条件,大多都出自国企/事业单位招聘条件,原因不明,也许是不懂胜任力,也许是有所限制。

985,211工程本质上是一个持续性的经费拨款工程,而 广深/浙江/江苏 有太多厉害的地方院校,虽是双非,但每年拿省里钱比部里多。广深为例,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南方科技大,都非211,但就业和教学质量却胜于寻常211,何况现在211,985经费也到期了。

如果以我所在游戏公司为例,在游戏美术设计方面,八大美院+吉林动画的优先级,远大于一般985/211,甚至川音成都美院、电子科大成都学院、锦城锦江这些二本三本,都能在动作、特效等专项职位上,被各厂HR登门挖掘,起薪多在12~15K区间。甚至无论什么高校,就说纯机构出来的,天空盒、云顶、曼奇立德,都很强,每年HR也会向这些专业机构抛出橄榄枝,别觉得机构就low,就像美术生艺考时,高校的招生办也会对你高中门口的画室开绿灯一样。

科技公司一般HR体系是科学化的,要定量定性分析人的,所以会伴随胜任力模型的设计、落地。分不同岗位,依据胜任力去筛人。

大多数科技/互联网公司,自研或采购的笔试系统也可靠,不会用学历筛简历,而会用笔试分数筛。互联网公司有自己的要求,这些胜任力大多数是学校学不到的,你读211或三本,其实没区别,所以我们也不会只认高考和考研成绩。

大多数HR,也不会跟自己的offer量过不去,随便毙掉自己的简历库。遇到某些业务部门非要985/211,HR会怼回业务不合理的需求。业务需求方今天只看985,明天只看男的,后天只看竞品跳出来的,你HR如果都无条件同意了,那下周要求又会加码,变成“只看毕业5年内有10年工作经验的人选”这种五彩斑斓的黑,到时候HR需求满足不了,原地爆炸。

所以我们一般会用各种理论、方法、工具、模型、画像、数据分析,规范胜任力,把优秀的双非同学捞起来,增加HR自己出offer的概率

甚至HR老手会有意识的安排一些学历不太好的面试官去面双非校招生,更容易控制有色眼镜。

互联网,谁按985/211筛简历,谁招聘工作没入门。即便挑院校,也是分岗位类搜集研究一套重点院校库。不可能光用一个20多年前的经费支持项目,去评判未来的毕业生。

如果你实在不信“双非很多能进顶尖公司”这个结论,觉得我在画饼,那么建议你自己下载一个脉脉APP或者领英APP,自己上牛客网看看也行,按企业名称搜人,看看去年20届,前年19届,有多少双非的同学进入了你梦想中的大厂,有名有姓,就在上面。别再怨天尤人,臆测HR只看学历,学历权重其实一向很低。

进了社会,考核维度就不再是学分绩、学生干部任职经历。就文娱行业大多数岗位的胜任力模型而言,“有趣”才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下图为我司近年在用的校招通用简历评分表(外化标准),用于衡量你的市场竞争力。而胜任力模型是内化标准,基于岗位的,一般有20多个模型,对应近千个题库。我把标准送给你们看,你看完再问问自己,985/211权重大么?

如果投递互联网内容企业(游戏/音乐/长短视频/直播/内容电商),希望大家要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投递内容企业时,请直接在简历中写明长尾细分的爱好,你看什么书,追什么剧,打什么游戏。

就像大数据标签匹配一样,招聘的本质就是甄选跟岗位匹配度更高的人。这些不是学校能教你的,让自己变得更有趣,冰山底层更深,在求职方面比985/211的标签重要太多。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抓着进了很好的互联网公司的学姐学长,刨根问底的咨询他们是如何准备的,在什么渠道获取信息,有没有报什么职前教育机构或线上培训,网申了多少家公司。然后复刻他们的道路

疫情对就业有影响,但根本原因是产学脱节。你没读211,混的不太顺时,就会怀疑是不是企业只要211。实际上企业根本无视你是不是211。企业的HR们正在拉着业务部门,代表工业界,积极跟学校谈产学研结合,希望更顺滑的解决学生的就业,我们在行动,同学们切勿因自己不是211就破罐破摔,实际上211的同学也难就业。

就业这件事情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目前的问题不是“985/211收割了就业机会”,而是“20%有个性、有专业性的个体,拿了80%的offer”。

请各自做好准备,执炬迎风。


——分——割——线——

这注定是个不讨喜的回答,名校人觉得“你们居然不看重名校”,双非人觉得“别搁这儿画饼”,无所谓,这样的题我就没指望赞很多,我要的是那些默默点了收藏的同学,能把话听进去,调整自己的选择和努力。

针对评论区的几个常见问题,我出个FAQ吧。

Q1:“你见过大厂去双非搞校招么?”

A1:又来反你认知了。大多数时候,不是大厂不看二三本,而是二三本不看大厂

985/211的学生知道求职难,所以在毕业前的那个9月秋天,就会具备实习经历,且已把简历准备好。但在二三本这种同学就少了,大厂如果去某个具体的二三本搞线下宣讲,后果就是没有人来,因为大家根本就没准备简历。大多数二三本的氛围习惯是毕业后再求职,在门店销售/地产中介/信用卡销售/保险销售/外包客服审核,并在0准备的情况下,觉得自己毕业前的那次考公能上岸。这些岗位并不需要提早毕业前一年把简历做出来。

所以反而是985/211整体求职态度更好,名校生的求职氛围,让他们分析、认知到一个行业的细分排名,简历能投出50家以上。不会出现“每年把腾讯阿里字节投了,没上岸,就抱怨互联网太卷”的情况。

也就是说,HR不去二三本,是因为二三本在宣讲会执行上,拉流拉不起来的问题,一是双非整体简历做的晚,二是双非院校一般在校生人数的体量就比综合型985要小。但企业不去二三本搞线下活动,不代表“拒绝二三本简历”,简历量在企业视角历来就是“被动收取”>“主动邀约”,二三本的学生完全可以把简历投到官网,然后对着上述简历评分表,公平参与竞争。

你没见过苹果把体验店开到县城,不代表苹果不做县城土豪的生意。县城的高净值人士也大概率比大城市普通白领更有消费力。

谁都知道985/211整体强于二三本,但二三本里的好苗子个体,我不希望你们因为妄自菲薄,丧失进入中大型科技公司的机会。


Q2:

“表中B以上的经历,非985/211碰不到”

“不是211/985你网申都过不去,到不了第二轮”

A2:我没法刨开肚子证明自己吃了几碗粉,没法把我自家的简历库账号送你看。

但外部求证方式已经告诉你了,打开牛客网,或者脉脉,看一下双非的同学,在大厂任职的情况。那是他们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我没法作假。双非进大厂且任职关键职位的,真的很多很多。

求证方法都给了,你不去搜,就活在自己的认知“空气墙”当中,我也没义务捞你出来,你圈地自困吧。


Q3:“有国家高考定出的标准不用,这帮HR非要自己搞个标准,呵呵”

A3:计划经济时代你的就业是包分配的,高中考上大学包分配就业,那个时候就是高考结果=就业标准。后来都发现这样搞行不通,你若能有本事把这个倒车开回去,我也算服你。


Q4:“首先要说利益相关,你企业HR肯定立场有问题”

A4:我从签名档、到职业经历,都写的一清二楚,评分表也标明了是搜狐畅游的标准,本来就没打算掩饰什么,实在没懂还要我怎么说利益相关。

user avatar

我看行,请问北京落户可以不对学历、毕业院校与年龄做差异化区分吗?

user avatar

治标不治本!

有阶层就有歧视,有不同就有争论。

虽说都在奉承能力至上,但学历就是敲门砖,

不管治不治理都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吧。

没有学历,根本都敲不开这个门;

敲不开门,就没办法证明能力的问题。

在互不认识的时候,学历还有过去的履历,就是首面礼。

现在的招聘简历,也是搜索关键词「982/211/**专业」,

符合关键词之后才能把简历投递出去。

之前看那个《令人心动的offer》,很真实的台词。

职场上现在都内卷,卷到卷也卷不动。

user avatar

招聘中不能出现985211院校等字眼?

某单位人力资源笑了,正愁X家孩子不好安排,这不机会就来了。父母有远见,专科毕业就花钱陆续给混了(划掉)争取到本科、硕士学历。

国企只要你能混到硕士学历,哪怕是专科出生,本硕学历都是那种刚合并的几个专科升的野鸡大学都行(当然,能进的一般都有关系。也有那种愿意牺牲自己的妹子,甚至还有那种为了儿子愿意牺牲自己的母亲)。

一般那些孩子不厉害的领导们的孩子扎堆毕业就会招一波人,顺便招些学历高的。

好多人以为不限制学历是好事,不限制学历,好多工作就直接被垄断了,哪怕985211又怎样?

不限制学历只对有关系或者有能力有关系的人是好事,普通学校的学生真的想多了,招聘只是陪着走一趟而已,面试的人除去有关系的,剩下985.211和其他学校的,为什么不招985211呢?为什么会觉得普通学校的比985211的优秀,他们考上大学之后都放生自己不好好读书了?是985211能力差的多还是非985211能力强的多?

还有一点,招名校生出了问题责任在出问题的人自身,招普通学校的学生,出了问题人力资源肯定挨骂,为了自己安全也不会冒险,除非你是领导家孩子,出事了有领导兜着,否则……

所以,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感谢卡学历,我辛苦考上去至少还能有份不错的工作。厉害的还是那种能把孩子培养进名校的领导or同事,笑呵呵地介绍孩子毕业于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

user avatar

禁止出现985.211院校字样对学历歧视有什么作用吗?没有,换个词就行了,或者录取信息后再过滤掉就行了。实施难度太大,除了增加治理成本外没好处。

真正要解决学历歧视,很简单,将教育资源公平解决就行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