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友爆料某码农被裁员总资产达 1.5 亿元,其真实性如何?在大厂达到高额薪资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回答
关于某码农被裁员却拥有 1.5 亿总资产的爆料,其真实性确实很难一概而论。在互联网行业,尤其是大厂,确实存在不少高收入人群,但“1.5亿”这个数字就显得相当惊人,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范围。

关于爆料的真实性,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分析:

信息来源的可信度: 这种爆料通常来自于匿名网友,其真实性往往难以追溯和验证。可能存在夸大、误传,甚至是故意制造话题的情况。
“总资产”的定义: 1.5亿是“总资产”,这个概念比较宽泛。它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股票期权、房产、基金、存款、甚至是部分投资收益等。如果这位码农在公司上市前就持有大量原始股,并在高点出售,理论上是有可能达到这个数字的。或者他在早期加入了非常成功的初创公司,并获得了丰厚的股权回报。
行业普遍情况的对比: 虽然大厂码农的薪资水平很高,加上年终奖、项目奖金等,年收入达到百万甚至几百万的也并非罕见。但要积累到“1.5亿”的总资产,通常需要多年的积累,或者抓住非常好的投资机会,或者持有公司极高比例的股权。单纯依靠工资收入,即使是高薪,也需要极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这个数额。
“裁员”与“资产”的关系: 裁员本身并不影响其已经获得的资产。高额资产的形成往往是前期的股权激励、投资收益或者多年积蓄的结果,而不是裁员带来的。裁员更多的是终止了未来的收入来源。

所以,这位码农的真实情况,有几种可能性:

1. 真实但罕见: 他确实是公司早期核心员工或高管,持有大量股权,并在公司上市后获得了巨额回报。或者他个人有非常成功的投资经历,与职业是两回事。
2. 部分真实,但信息有误: 资产数字被夸大,或者“总资产”包含了一些非流动性资产,比如多套房产,但现金流并不如数字看起来那么充裕。
3. 虚构或误传: 纯粹是网上流传的故事,可能源于对某个案例的演绎,或者只是为了吸引眼球。

在大厂达到高额薪资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在大厂拿到高薪,尤其是程序员这个职位,绝非易事,背后往往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代价。这不仅仅是“996”的字面意思,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投入和自我提升。

一、硬实力是基础:

1. 深厚的技术功底:
基础扎实: 计算机科学的经典理论,如数据结构、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等,必须烂熟于心。面试中,这些是必考题,也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石。
精通一到两门核心语言: 在你擅长的领域,比如Java、Python、C++、Go等,要达到“精通”级别。这意味着不仅要会写代码,还要理解语言的底层机制、内存管理、并发模型、性能调优等。
掌握至少一种主流框架/中间件: 例如Spring全家桶、Spring Cloud(对于Java开发者),或者TensorFlow/PyTorch(对于AI开发者),React/Vue(对于前端),Redis、Kafka、MySQL、PostgreSQL等。深入理解其设计思想、源码实现和使用场景是关键。
工程化能力: 代码规范、版本控制(Git)、CI/CD、自动化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性能监控与分析、分布式系统设计等,这些都是保证项目顺利交付和稳定运行的必备技能。

2. 出色的解决问题能力:
分析能力: 面对复杂的技术难题,能够快速定位问题根源,分析原因。这需要有逻辑思维和刨根问底的精神。
设计能力: 不仅能写代码,还能设计出可扩展、可维护、高性能的系统架构。从模块设计到整体架构,都需要有清晰的思路和长远的规划。
调试能力: 高效地排查和解决bug,尤其是线上棘手的bug,这往往是区分普通程序员和优秀程序员的关键。

二、软实力和职业素养:

1. 学习能力和自我驱动:
持续学习: 技术更新迭代非常快,必须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不断学习新的技术栈、新的工具、新的理论。
主动学习: 不仅仅是被动接受公司的培训,而是主动去阅读技术书籍、博客、论文,参加技术会议,在GitHub上关注优秀项目。
快速适应: 能够快速学习并应用新技术,适应项目需求的变化。

2. 沟通与协作能力:
清晰表达: 能够清晰、准确地向团队成员、项目经理甚至跨部门同事传达技术方案、问题和进展。
团队协作: 尊重同事,乐于分享知识,能够与团队成员高效合作,共同完成项目目标。
跨团队合作: 很多项目需要与产品、运营、测试等多个团队协作,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至关重要。

3. 责任心与抗压能力:
主人翁精神: 对自己负责的项目有强烈的责任感,愿意为项目的成功付出额外努力。
承受压力: 互联网大厂的工作节奏快,任务压力大,经常会面临项目延期、技术难题、需求变更等情况,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应对。
996及以上的工作时长: 这虽然不是主动选择的“努力”,但确实是许多大厂码农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在项目中,为了保证进度,加班加点是常态。很多高薪岗位往往伴随着高强度的工作。

4. 职业规划与个人品牌:
清晰目标: 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明确的规划,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往哪个方向发展。
积累成果: 参与并主导有影响力的项目,并能将这些成果清晰地体现在简历和面试中。
技术影响力: 有些码农会通过写技术博客、开源贡献、在技术社区分享等方式建立个人技术品牌,这也能提升其在行业内的议价能力。

三、机会与运气:

1. 选择合适的公司和团队: 进入一家发展势头良好、技术氛围浓厚的大厂,并且在一个有潜力的技术领域(如AI、大数据、分布式系统等)的团队工作,更容易获得高薪机会。
2. 抓住项目机会: 积极争取参与公司核心项目、技术攻关项目,这些项目往往能让你接触到前沿技术,提升能力,并获得更好的绩效和认可。
3. 时机: 在公司上市前获得股票期权,或者在行业风口期加入到具有爆发潜力的初创公司,这些都可能带来超预期的回报。

总而言之,在大厂拿到高薪,是技术实力、工程能力、沟通协作、责任心、学习能力以及机遇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更是持续的成长、不断的自我打磨和对技术的热爱。1.5亿的总资产爆料,在理论上并非不可能,但它往往需要超越“普通高薪码农”的积累和运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道题简单,开除他的码籍就行了。

他39了才被裁,违反了码农35岁失业定律;

他拿到450万的股票,违反了码农无产阶级定义;

他有个身家4千万的老婆,违反了码农处于相亲市场底层原理;

他买了多套房子,违反了码农被房东剥削准则;

……

总之,知乎上真正的码农们可以集体宣布他不是码农,他可以是高管,他可以是包租公,他可以是富二代,他可以是吹牛逼……无论如何他肯定不是码农。

看来北京的房价还得涨。

user avatar

个人努力,不如父母早婚早育。

user avatar

2002年毕业?有什么不真实。

我班上同学也有至少2个在国内的码农不止这个数,我说至少2个是这两位收入级别肯定到了,所以他们也没否认,其他水面下可以低调的同学(比如题目中这种炒房的)大家就不知道了。

除了实力,主要需要运气。比如其中一个02年去了腾讯,去年腾讯股票最高点的时候才离开,整整18年。

user avatar

我之前有个非常不负责任的暴论:

互联网产业对于我国而言,就相当于从资本层面经历了新一轮的鸦片战争。

历史上的鸦片战争源自于中英贸易不对等,后者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倾销而开战,让我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列强(包括鬼子)大量吸走中国的资源,间接榨取中国人民劳动力,为他们如今过上绅士而不用加班的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作为衔接西方殖民者与中国民间的桥梁,历史上出现了“买办”这个阶层,很多后来在民国时期乃至于更晚时期的风云人物,第一桶金往往就来自于那个时候。

时光荏苒,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处在天下无敌状态,逐渐完成了去工业化转型,国内资本迫切需要一个可以为自己带来无限增殖的市场。

尚处于互联网早期状态的中国就是答案。

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早期国内互联网企业基本都是一个模式:创始人在国外发现了某种产品,换个名头抄过来拿到国内,利用我国十几亿人口的海量市场野蛮生长壮大。

在这个过程中,绝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的第一桶金都来自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资本,包括且不局限于红衫,老虎基金,软银愿景基金,General Atlantic泛大西洋投资等等等等。

这些资本投资中国互联网企业,为了造福中国人民吗?显然不。

通过中国十几亿市场想象力实现资本翻倍,才是这些机构的初衷。

事实也证明了,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逐渐成熟起来,国外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哪怕稍微抠一点下来分给国内互联网从业者,都可以创造常人难以想象的价值。

也就是所谓“时代红利”,也就能看到标题中被裁员的1.5亿身家富豪。

别看他赚得多,他必然曾经为所在公司创造过更大价值,为公司背后的投资方创造了更多收益。

这一过程没有硝烟,没有战争,但资本利用中国市场牟利的本质,和鸦片战争没有区别。

历史上,当进入到辛丑条约阶段后,我国几无主权可言,任人宰割。

前些年,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心到底向着哪个国家,其实不言而喻。

而主权丧失除了意味着资源被掠夺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国家话语权的丢失,巴黎和会的耻辱没有人能忘记。

所以从这种意义来说,前些年中国其实压根没有网络主权可言,什么群魔乱舞的事情在国外资本默许之下,如入无人之境。

因为失去了网络主权,所以数据安全更是无从谈起。

而当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纯粹“用户量”不能为资本带来更多价值之后……

用户数据就成为了新的金矿,于是我们看到了滴滴隐藏的风险,看到了去年字节跳动差点被强迫出售算法的危机。

但正如历史上,陷入国难的中国并没有坐以待毙,最终一边吸取西方先进思想与技术,一边实现了独立自主。

而从前几年开始,我国对于网络空间主权也愈发看重,不再任由互联网企业在境外资本驱动下为所欲为,输出宝贵的国家无价数据。

也因此,互联网的好日子这些年开始逐渐结束了,一旦整个行业被纳入强势监管的轨道,很多天价高薪、远超国人平均收入水平的“美梦”也就注定破灭。

当然,这个过程会比较缓慢,可能刚开始只是取消大小周,只是年末一定规模的裁员,如果前些年已经积累下一定家底的话,已经可以过上富足生活。

但长期看来,互联网行业的整体收入水平必然会逐渐下降到理性空间,毕竟当境外资本发现无利可图,甚至有被反噬风险时……

都知道跑路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