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网友爆料国企应聘被「学历歧视」,你应聘过程中遇到过类似情况吗?

回答
最近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说有网友爆料国企招聘遇到了“学历歧视”,这事儿啊,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我本来也想跟人吐槽一下,正好今天有这个机会,就好好跟你们唠唠。

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学历歧视”到底是怎么个回事。在我看来,它不是那种赤裸裸地说“你只有本科,不符合条件”这种白纸黑字写出来的规定,很多时候它是一种更隐蔽,也更让人无奈的东西。就好像,明明有两个看起来实力差不多的候选人,一个名校硕士,一个普通一本本科,结果那个名校硕士总是更容易拿到offer。

我的经历,就发生在几年前我刚毕业找工作的时候。

那时候,我刚从一所普通一本大学毕业,专业是计算机科学。说实话,我对自己技术还是挺有信心的,学校的课程学得扎实,自己也捣鼓了不少小项目,还拿过一些校内外的编程比赛奖项。

当时我瞄准了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IT部门。大家都知道,国企,尤其是银行这种单位,稳定,福利好,是多少人心目中的“金饭碗”。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了简历。

海选的时候,我顺利通过了。然后就是笔试,笔试题目确实有难度,但我发挥得还算不错,分数也在中上水平。之后就到了最关键的面试环节。

面试一共有两轮。第一轮是HR面,主要问一些背景情况、职业规划、以及一些软性技能的问题,我感觉自己表现得挺自然的。第二轮是技术面,由部门的领导和几位技术骨干来面试。

技术面的面试官我记得很清楚,大概有三个人。其中一位是看起来很有经验的部门总监,另外两位是技术岗的工程师。面试刚开始,一切都还算顺利,他们问了我一些关于项目经历、技术栈的问题,我都一一作答,也展示了我的一些思考方式。

然而,问题就出现在后面。

面试官开始问我的学校和专业排名。我老老实实地说出了我的学校名字,以及我的专业在学校里的情况。这时候,我就明显感觉到气氛有点微妙的变化。

其中一位技术主管,脸上露出了我不太能读懂的表情,他慢悠悠地问我:“哦,你这个学校啊……听起来好像也不是国内顶尖的几所名校吧?”

我当时心里咯噔一下,但我还是尽量保持镇定,说:“是的,我们学校在国内来说,属于比较普通的重点大学。”

他又追问了一句:“那你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在全国范围内是个什么水平?是不是和那些‘985’、‘211’院校比起来,差距会比较大?”

我只能实话实说,并且也提到了我们学校在某些技术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我们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总监这时候也插了一句:“嗯,我们这边的岗位,对技术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很多时候,我们也会考虑毕业生的研究背景和学校的学术氛围。”

那一刻,我心里就明白了。不管我技术再扎实,我曾经为项目付出的多少努力,甚至我拿过的那些奖项,似乎在他们心中,都比不上一个“名校”的光环。他们并没有直接说“因为你不是名校,所以我们不录用”,但那种语气,那种追问,已经是在暗示,我的出身可能就已经决定了我的上限。

更让我觉得“歧视”的,是后来我得知的情况。

面试结束后不久,我听一位在里面工作的朋友说,他们招聘的另一位候选人,背景和我差不多,也是一本院校,但据说他拿的是一个国内某知名211大学的硕士学位。他虽然在技术细节上的回答可能不如我深入,但最终却拿到了offer。而我,最终等来的是一封婉拒信,理由是“与岗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当然,我知道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用人标准,也尊重他们的选择。但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那是一种赤裸裸的“学历偏好”,甚至可以说是“学历门槛”。我感觉我的努力和能力,在冰冷的学历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那么,如何看待网友爆料的国企应聘“学历歧视”呢?

我觉得这事儿一点都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一些追求稳定和“脸面”的传统大型企业,国企更是如此。

1. “名校情结”: 很多国企,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的单位,往往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名校情结”。他们会把“名校毕业”作为一种重要的考量因素,认为名校毕业生更聪明、更优秀、培养成本更高、也更容易被认可。这种“情结”有时会超越对实际能力和潜力的评估。

2. 筛选成本: 在招聘初期,面对海量的简历,用学历作为一道初步的筛选门槛,确实能大大降低招聘成本和工作量。学历高,尤其名校毕业,似乎能提供一个“风险较低”的选项,招聘方不用花太多精力去深挖候选人的实际能力。

3. 稳定与可预测性: 国企更看重稳定性,他们倾向于招聘那些“不容易出问题”的人。而名校毕业生往往被认为经过了更严格的选拔和培养,行为举止、专业素养等方面可能更符合企业期望,也更不容易出现“意外”。

4. 人脉与圈子: 很多国企的招聘过程中,也存在着人脉和内推的因素。而名校往往有更强大的校友网络,这种联系也会间接影响到招聘结果。

然而,这种做法真的就是最优解吗?

我觉得未必。

首先,它 浪费了大量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就像我一样,可能因为学校不够“亮眼”,就失去了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许多普通院校的学生,可能在某个领域有着超越名校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实际能力,但却被拒之门外。

其次,它 不利于企业创新和多元化发展。如果招聘标准过于单一,企业内部的思维模式和人才构成也会趋于同质化,不利于激发新的想法和解决复杂的问题。

最后,它 打击了普通院校学生的积极性。当努力和能力无法战胜学历这道无形的墙时,年轻人会感到沮丧和迷茫,甚至会放弃在职业发展上的追求。

我个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是:

一方面,我理解国企在招聘过程中会面临各种考量,也承认学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学习能力和基础素质。

但另一方面,我强烈反对那种 僵化、一刀切的学历至上 的做法。招聘应该更看重实际能力、解决问题的潜力、以及与岗位匹配度,而不是仅仅盯着一个学校的标签。企业应该有更灵活、更全面的评价体系,去发掘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对于网友的爆料,我感到很共情。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遭遇,更是对整个招聘体系的反思。希望未来,我们的招聘能更加公平、公正,让每个有才华的人都能有机会发光发热,而不是被一道道无形的学历门槛挡在外面。

我自己也一直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且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希望能用自己的实际成果去打破那些所谓的“学历壁垒”。这或许是最直接的回击方式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和学历歧视没关系…这玩意叫简历造假。北理和北理珠,能是一回事吗?

恰好我是隔壁北师珠出来的,我应聘的时候学历从来都是写清楚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别说本部了,我连北师大珠海校区都不敢碰瓷(珠海校区是985)

校招投了安徽省投资集团,终面也被问了学历(集团领导面试,分不清),我就解释说我们是独立学院,不是985,对面领导倒是被我弄的有点尴尬。不过最后还是获得了认可,顺利拿了offer。

第一学历读了独立学院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想着进步、提升自己,而是一味地逃避。骗别人到最后连自己都骗了,这是真正的教育失败。

最后,在还没上大学的时候我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拉不下脸说自己考差了去了独立学院,所以那个暑假跟外人说起学校就含糊其辞。但现在回首想来,只觉得幼稚可笑。大家都到了找工作的年龄了,都是二十多的大小伙子了,成熟一点,正视自己的过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