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听人说日本战国很有意思,但是连著名的桶狭间合战织田信长也才2000人,这不就是村战么?

回答
朋友,你说得没错,听到日本战国时期动辄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的“大决战”时,再看到像桶狭间合战织田信长仅率两千人就能以少胜多,确实会让人感觉是不是规模太小了点,像是“村战”。但实际上,这正是日本战国时期战争的常态,也恰恰是它有趣的地方所在。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及这背后的逻辑。

1. “村战”背后的日本战国现实:领土、人口与军事组织

首先得明白,日本战国时期(大致是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社会背景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国家”和“军队”概念差得可大了。

分散的权力与狭小的领地: 当时的日本并非一个统一的强大国家。幕府的权力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各地拥有实权的“大名”。大名们就像一个个独立王国的小君主,他们争夺的往往是周边几个甚至几十个县大小的区域。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实力”是有限的,能召集的人马自然也不会像现代国家军队那样庞大。织田信长在桶狭间时,还只是尾张国(大致是现在的爱知县西部)的一个年轻大名,他要对抗的今川义元,虽然势大,但也主要是在骏河、远江(大致是现在的静冈县西部和中部)等几个邻近国活动。
人口基数与农业经济: 日本当时的人口总量远不如现在,而且经济模式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军队的来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民,农忙时节征兵就很困难,一旦开战,劳动力就会从田间抽离,影响生产,这是任何一个大名都要考虑的经济账。因此,大规模的动员和长期的战争对当时的经济是巨大的负担。
军事组织形式: 战国时期的军队构成非常复杂。最核心的是“武士”,也就是领主直接效忠和供养的职业军人。但更多的是临时征召的“足轻”(步兵),他们大多是农民,被武器武装起来。还有一些辅助部队,比如弓箭手、火枪手(早期)等等。不同大名的军队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领地的富庶程度、人口数量以及他对武士和足轻的控制力。

2. 桶狭间合战:为何两千人能打出如此名气?

桶狭间合战之所以名垂青史,恰恰是因为它是一场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展现了织田信长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胆识。

敌人兵力: 今川义元这次集结了大约25000人的大军,号称是“三万”,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庞大的部队了。他的目的是要征服东海道,一路向京都进发。
信长兵力: 织田信长在桶狭间时的兵力,确实只有约2000人。这几乎是他能临时动员和掌握的全部核心力量了。
战役关键: 战场并非大规模平原对决。织田信长利用了天气(暴雨)、地形(狭窄的山谷——桶狭间)以及对敌军行军路线的准确判断,发动了奇袭。他没有选择正面硬撼,而是出其不意地突袭了正在休息的今川本阵。
“村战”的战术智慧: 这种小规模的突袭战,正是当时战争的典型。它更强调的是战术、奇谋、情报以及将领的个人能力,而不是单纯依靠人海战术。信长精准抓住了今川军因天候和行军疲惫而松懈的时机,派出精锐部队进行斩首行动,成功击杀今川义元,打垮了敌军的士气和指挥体系。这就好比一个聪明的猎人,知道如何用最少的力气捕获最大的猎物,而不是靠蛮力去硬冲。

3. 日本战国战争的“常态”:规模与性质

所以,与其说是“村战”,不如说日本战国的战争规模是相对较小且以决定性突袭和合战为主。

局部冲突频繁: 除了少数大规模的出征之外,更多的是大名之间边界的争夺、村落的掠夺、要塞的攻防等局部冲突。这些冲突的兵力自然不会很多。
决定性战役的特殊性: 像桶狭间、长篠、关原之战这样被后世大书特书的战役,往往是决定一个时期政治格局的关键性会战,它们才会调动相对较多的兵力,但即便如此,与我们现代战争的规模相比,依然显得“袖珍”。
“大名”的军事实力: 一个“大名”能集结多少军队,取决于他控制的领地大小和人口。一个拥有几个国(比如武田信玄或上杉谦信鼎盛时期)的大名,才能勉强凑出几万人,而信长在统一日本之前,很多时候就是在几国之地周旋。
战术的精细化: 正是因为兵力有限,所以每一份战力都至关重要。战国时期的战术,尤其是在小规模战斗中,往往非常讲究:侦察、伏兵、诱敌、侧翼包抄、心理战术等,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就像围棋,每一步棋都要深思熟虑,因为没有“回旋余地”。

总结一下:

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其“有趣”之处恰恰在于它的非传统性。它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之间的大国博弈,而是诸多地方割据势力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土地而进行的残酷斗争。

“村战”不是贬义,而是特点: 织田信长以两千人打赢桶狭间,并非因为他是例外,而是因为他抓住了战争的本质:在有限的条件下,通过高超的战术和战略,达成决定性的胜利。他的成功,恰恰证明了在那个时代,质量和智慧往往比数量更重要。
历史的厚重感: 这种小规模但充满智慧的战斗,才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脆弱性和战争的残酷性。每一次小小的胜利,都可能改变一个大名的命运,甚至影响整个日本的走向。正是这种步步为营、充满变数的竞争,才让日本战国时期如此扣人心弦。

所以,下次再看到战国时期的战役,别只盯着人数,去感受一下那些将领们是如何在严酷的环境下,用最少的资源打出最精彩的战役,这才是它真正吸引人的地方。这可不是“村战”,这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是生存与灭亡的赌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呃,你这槽点太多我都不知道怎么吐了。

首先我国村战规模绝对不止2000人……而且土枪土炮都用。

其次日本战国前期人口本来就不多,打仗人不够拉农民上战场是平安、镰仓时代留下来的传统,没啥丢人的。当时农民服徭役的一环就是服兵役。等战国后期兵农分离以后就出现几万人打仗的大场面了,1637年岛原之乱,德川幕府第二次征讨军12万(还不算第一次的),1644年山海关大战时清军才8万(不算吴三桂的兵)、明军也才10万。

最后,打仗要看地形,狭窄地形人越少越好。三国演义里火烧博望坡时刘备军也才2000多人,被诸葛亮分给关张各1000人当伏兵,赵云带老弱病残当诱饵,刘备亲自带一点人当第二次诱饵用来麻痹夏侯惇的几万大军(真实人数在三国志里没有提)。

user avatar

这都是什么问题……我的谢邀即是题主。

首先说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之战投入的兵力问题,然后再说“村战”。


桶狭间之战是一场轻装简从的长途奔袭,织田信长从5月19日黎明时分接到丸根、鹫津砦的急报,根本没来得及进行作战部署,就命令吹螺备甲,率领五名小姓一同骑马冲了出去,一边行军一边收拢军队。但即便反应如此迅速,东方两砦也在辰时便已遭到攻占,此时仅有二百步兵追上织田信长的队伍。

丸根鹫津砦位于尾张东方的大高城周围,是织田信长用来围困大高城敌军而建造的砦,属于进攻性质据点。在前一天晚上的会议中,织田家没有对战略部署作出指示,一部分原因也是敌军尚未进入织田腹地,此时提议出击很难得到所有家臣的支持。

织田信长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一边集结军队一边行进,依次经过丹下砦、善照寺砦、中岛砦,并在途中得知今川义元布阵在桶狭间山,因此又继续向桶狭间方向行军。

当时的行军速度大约为每日二三十公里,织田信长从早上出发,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到了中午抵达桶狭间时,竟已经走出了25公里左右,相当于一般军队一整天的路程了。在这种速度上,后续的军队只能陆陆续续加入进来,例如前田利家等人就是快要抵达桶狭间时才追上大部队,想必除了这最后的两千人,一定还有许多织田军直到仗打完了都没有追上。

今川义元和织田信长的领地差距并没有那么悬殊,织田信长的全军也并不是只有两千人,他在桶狭间只出动两千人是有原因的:

1.轻装简从,快速行军,本就不该带全军行动。

2.没有提前发布集结命令,全凭士兵自觉从军,能够集结的人数不够。

3.神出鬼没,行动速度过快,导致还有人没能跟上。

具体过程推荐老等的这两篇回答:

桶狭间奇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今川军对织田军的行军毫不知觉毫无拦阻,发生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有什么?

今川义元桶狭间是输在信长的突袭还是输在寄亲寄子战斗力不如野武士上?

不如说,正是因为织田这支小部队都是精锐,所以才更容易打败今川大军的乌合之众。


题主在问题描述里面宣称“据说还是随便拉的农民上的战场,拿起锄头什么想想都觉得好笑”,其实了解一下过程便知,织田信长连常备的武士都没有完全调度,更不用说在地武士甚至农民了。

在战国时代,想要提前召集在地武士也必须提前数日派遣传令官到各地,让他们做好准备并到指定地点集结。而织田信长连前一天的军议都免了,自不必提还怎么去召集农民。

反倒是现代一些小说喜欢加入秀吉召集农民用破衣烂衫当旗帜充作军队的桥段,但实际上这非常违背军事常识,织田信长定不会让自己的队伍轻易暴露在今川军面前,而且这种紧急行军的背景下,织田军很可能是没有携带旗帜的,或许这就是今川军无法获悉其踪迹的原因之一。


※顺便说一个知识点,之前有个纪录片提到了今川军会带着“黑锹众”,是一种阵夫群体,倒称得上“拿起锄头的农民”。他们在军队中主要负责修建工事,或者埋葬敌人。虽然看起来日本很热衷于斩获敌人的首级,但实际上对尸首非常忌讳,所以要专门雇人处置尸体。

日本还专门产生了一种被称为“两墓制”的习俗,即埋葬墓和祭拜墓分开。就算是家属,埋葬之后也会扔那不管,并在寺庙等场所附近设置另一个祭拜墓进行祭祀。这种习俗正是在十五六世纪开始形成,这也导致了很多埋葬墓由于无人祭祀而成为身份不明的无主墓。到了近代,两墓制已经开始消失,但在近畿的一些农村仍然保留着[1]。像是一些号称是武将战死点的地标,实际上都是明治时期根据当地传说追认的,还有一些寺庙里的所谓武将墓所,也多属于典型的祭拜墓。

这其实是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如果不了解日本的民俗学,两墓制就会对日本历史研究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导。例如利用所谓名将“墓所”或“战死地”对战况进行的判断等,这种看似十分重要的位置信息其实是没有多大参考价值的。


另一个说了很多遍的问题就是,日本战国究竟得到什么程度才能不被说成“村战”?

明朝那些事说日本战国是县长大战,有日本网友也说日本战国像今天县知事之间的战争,两边的观点和认知本该是没有冲突的,究竟是为何非要强调“村战”呢?

有关日本村战的故事,实际上我以前就写过文章:谬谬和谋谋:一场日本战国前夕的“村长大战”

菅浦是一个小村,大浦是一个大村,两个村庄为了争夺地盘经常打架,但是到了1445年,两个村庄都发动数个村庄结成同盟互相征讨,1461年日野胜光还发起讨伐军前往平乱。我在想,究竟要战争升级到哪种地步才能脱离“村战”的说法?

如果指挥一个排作战是排长大战、指挥十个排也叫排长大战、一百个排也叫排长大战,把一千个排长调集起来组成一支军队也还叫排长大战,那这位排长究竟怎么才能升到连长呢?

归根结底,菅浦的这种村民冲突根本不会被视为“日本战国”,实际上村民冲突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存在,菅浦的战斗更是发生于战国时代以前,反而因为争端平息的早而没有卷入应仁之乱。

“日本战国”的战役与村民冲突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统治阶层的军阀之间发生的战争,这与一般村庄的组织形式完全不同。题主认定为村战的标志是“农民拿着锄头上战场”,但实际上日本战国并·不·会征用这种身份的群体担任士兵,反而是现在的网上很容易针对“兵农分离”这个词产生望文生义。

前面说的菅浦村在被浅井氏占领之后,就成了为浅井家提供后勤的船队。他们在自身危难关头,全村一百多人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加入战斗,但在被战国大名统治之后,就会像黑锹众一样成为非战斗人员,题主能够理解这种组织结构之间的差异吗?

同样2000人的“军队”,在中世村民械斗时可能20个村子就能拉起来,但在桶狭间这种统治阶层的战争里,这2000人的军队背后,是尾张几百个村子、几十万人口。如果尾张按照民间械斗级的人员比例出兵,岂不得有几万一揆聚在同一个地方?

没错,他们的动员力反而比统治阶层要大得多,不要不看组织结构只根据人数乱扣帽子。

倘若真有几万一揆,你是不是还说得出“村长大战”这个词呢?

——但这是真的有!

参考

  1. ^ 尾藤正英《日本文化的历史》p75、76
user avatar

因为日本比较狭小,战国时期的出兵距离非常短,上午扛枪打仗,晚上回家打孩子,补给难度极低。

所以拉老农当兵是个性价比非常高的选择。

另外请不要小瞧我国的村战,因为清政府的挑拨岭南地区曾经发生极其大规模的土客械斗,跨村连乡者不知凡几。打赢了美滋滋,打输了全村铲。而太平天国起家的主力就是一群械斗战败的客家人。

另外因为补给问题,我国军队在战场上的兵力也没有史书上那么夸张。援朝战争中,明军就比日军兵力还少。

user avatar

在图说大坂之阵这本书里写了个十分有意思的故事,说是在五月七日夏之阵决战前,将军德川秀忠让本军先锋前田利常和天王寺方面的松平忠直以狼烟为号,共同投入战线。结果因为战场变化太复杂,导致前田军来不及燃起狼烟,松平军迟迟等不到信号。

松平忠直是德川秀忠的侄子,当时只有二十岁,缺乏战场经验,见前方交战如此激烈,友军却始终没有发出信号,不知道该怎么办,就让老将梶原政景、太田资武、菅沼休已三人去阵前询问家老本多成重。梶原政景年近七十,过去跟着上杉谦信和北条氏康打过仗,战场经验丰富,于是本多成重便请教几位老前辈该怎么办。结果梶原等三人表示自己当年在关东大多是和两三百人规模的敌人开战,这种三五万人进行的野战也是生来第一次见到,以前的经验根本排不上用场。

这个故事其实折射出了一个现实,即日本战国既有百人规模的战斗,又有万人规模的大战。梶原政景年轻时不过是关东豪族太田资正的次子,在上杉军或者北条军至多只能算是中层将领,统领部队有限,但在大坂夏之阵里得到了为万人军团参谋顾问的机会,所以感到手足无措。

桶狭间之战时信长尚未统一尾张,加之这一战又是袭击战,因为各种客观条件信长无法调出所有部队,最后只召集了2000人。如果以此判定信长打的是村战,就好比因为曹操袭击乌巢时只带了5000人而认定曹操打的也是村战。

中国古代指挥万人军队的名将,不少也是从更基层的军官成长起来的,有指挥小规模战斗的记载。不可否认日本因为地方势力众多,加上资料保存丰富,许多留下善战名声的将领所指挥的部队以及知名战役的规模较小,但当这些割裂的势力被逐步整合起来后,依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甚至能达到十万人以上的水平。

实际上由于夸张税率以及并不算少的人口数量,日本战国的战争规模放在当时的世界上做横向比较算是比较大的,例如德意志在拿破仑时代前有三百多个邦国,其他欧洲国家在陆军数量上也很难和日本比肩(虽然战术水平要高出不少)。即使对于明朝而言,丰臣秀吉出动的十几万侵朝军队也是具有一定威胁的,万历在战后下的诏书中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足以说明日军并不弱小。

至于县长大战这事,其实我以前专门和朋友讨论过,如果不算地盘虚大的游牧国家,人类历史上打过省长级别内战的只有中国、罗马、波斯、印度、阿拉伯、奥斯曼、沙俄、美国等寥寥几个,都是地区霸者级的大国,县长级内战无论哪个时代都算得上中等以上的规模格局。只不过中国人从古到今习惯了省长级的内战,就不太瞧得上眼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