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你这槽点太多我都不知道怎么吐了。
首先我国村战规模绝对不止2000人……而且土枪土炮都用。
其次日本战国前期人口本来就不多,打仗人不够拉农民上战场是平安、镰仓时代留下来的传统,没啥丢人的。当时农民服徭役的一环就是服兵役。等战国后期兵农分离以后就出现几万人打仗的大场面了,1637年岛原之乱,德川幕府第二次征讨军12万(还不算第一次的),1644年山海关大战时清军才8万(不算吴三桂的兵)、明军也才10万。
最后,打仗要看地形,狭窄地形人越少越好。三国演义里火烧博望坡时刘备军也才2000多人,被诸葛亮分给关张各1000人当伏兵,赵云带老弱病残当诱饵,刘备亲自带一点人当第二次诱饵用来麻痹夏侯惇的几万大军(真实人数在三国志里没有提)。
这都是什么问题……我的谢邀即是题主。
首先说说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之战投入的兵力问题,然后再说“村战”。
桶狭间之战是一场轻装简从的长途奔袭,织田信长从5月19日黎明时分接到丸根、鹫津砦的急报,根本没来得及进行作战部署,就命令吹螺备甲,率领五名小姓一同骑马冲了出去,一边行军一边收拢军队。但即便反应如此迅速,东方两砦也在辰时便已遭到攻占,此时仅有二百步兵追上织田信长的队伍。
丸根鹫津砦位于尾张东方的大高城周围,是织田信长用来围困大高城敌军而建造的砦,属于进攻性质据点。在前一天晚上的会议中,织田家没有对战略部署作出指示,一部分原因也是敌军尚未进入织田腹地,此时提议出击很难得到所有家臣的支持。
织田信长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一边集结军队一边行进,依次经过丹下砦、善照寺砦、中岛砦,并在途中得知今川义元布阵在桶狭间山,因此又继续向桶狭间方向行军。
当时的行军速度大约为每日二三十公里,织田信长从早上出发,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到了中午抵达桶狭间时,竟已经走出了25公里左右,相当于一般军队一整天的路程了。在这种速度上,后续的军队只能陆陆续续加入进来,例如前田利家等人就是快要抵达桶狭间时才追上大部队,想必除了这最后的两千人,一定还有许多织田军直到仗打完了都没有追上。
今川义元和织田信长的领地差距并没有那么悬殊,织田信长的全军也并不是只有两千人,他在桶狭间只出动两千人是有原因的:
1.轻装简从,快速行军,本就不该带全军行动。
2.没有提前发布集结命令,全凭士兵自觉从军,能够集结的人数不够。
3.神出鬼没,行动速度过快,导致还有人没能跟上。
具体过程推荐老等的这两篇回答:
桶狭间奇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今川军对织田军的行军毫不知觉毫无拦阻,发生这种情况的具体原因有什么?
今川义元桶狭间是输在信长的突袭还是输在寄亲寄子战斗力不如野武士上?
不如说,正是因为织田这支小部队都是精锐,所以才更容易打败今川大军的乌合之众。
题主在问题描述里面宣称“据说还是随便拉的农民上的战场,拿起锄头什么想想都觉得好笑”,其实了解一下过程便知,织田信长连常备的武士都没有完全调度,更不用说在地武士甚至农民了。
在战国时代,想要提前召集在地武士也必须提前数日派遣传令官到各地,让他们做好准备并到指定地点集结。而织田信长连前一天的军议都免了,自不必提还怎么去召集农民。
反倒是现代一些小说喜欢加入秀吉召集农民用破衣烂衫当旗帜充作军队的桥段,但实际上这非常违背军事常识,织田信长定不会让自己的队伍轻易暴露在今川军面前,而且这种紧急行军的背景下,织田军很可能是没有携带旗帜的,或许这就是今川军无法获悉其踪迹的原因之一。
※顺便说一个知识点,之前有个纪录片提到了今川军会带着“黑锹众”,是一种阵夫群体,倒称得上“拿起锄头的农民”。他们在军队中主要负责修建工事,或者埋葬敌人。虽然看起来日本很热衷于斩获敌人的首级,但实际上对尸首非常忌讳,所以要专门雇人处置尸体。
日本还专门产生了一种被称为“两墓制”的习俗,即埋葬墓和祭拜墓分开。就算是家属,埋葬之后也会扔那不管,并在寺庙等场所附近设置另一个祭拜墓进行祭祀。这种习俗正是在十五六世纪开始形成,这也导致了很多埋葬墓由于无人祭祀而成为身份不明的无主墓。到了近代,两墓制已经开始消失,但在近畿的一些农村仍然保留着[1]。像是一些号称是武将战死点的地标,实际上都是明治时期根据当地传说追认的,还有一些寺庙里的所谓武将墓所,也多属于典型的祭拜墓。
这其实是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如果不了解日本的民俗学,两墓制就会对日本历史研究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导。例如利用所谓名将“墓所”或“战死地”对战况进行的判断等,这种看似十分重要的位置信息其实是没有多大参考价值的。
另一个说了很多遍的问题就是,日本战国究竟得到什么程度才能不被说成“村战”?
明朝那些事说日本战国是县长大战,有日本网友也说日本战国像今天县知事之间的战争,两边的观点和认知本该是没有冲突的,究竟是为何非要强调“村战”呢?
有关日本村战的故事,实际上我以前就写过文章:谬谬和谋谋:一场日本战国前夕的“村长大战”
菅浦是一个小村,大浦是一个大村,两个村庄为了争夺地盘经常打架,但是到了1445年,两个村庄都发动数个村庄结成同盟互相征讨,1461年日野胜光还发起讨伐军前往平乱。我在想,究竟要战争升级到哪种地步才能脱离“村战”的说法?
如果指挥一个排作战是排长大战、指挥十个排也叫排长大战、一百个排也叫排长大战,把一千个排长调集起来组成一支军队也还叫排长大战,那这位排长究竟怎么才能升到连长呢?
归根结底,菅浦的这种村民冲突根本不会被视为“日本战国”,实际上村民冲突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会存在,菅浦的战斗更是发生于战国时代以前,反而因为争端平息的早而没有卷入应仁之乱。
“日本战国”的战役与村民冲突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是统治阶层的军阀之间发生的战争,这与一般村庄的组织形式完全不同。题主认定为村战的标志是“农民拿着锄头上战场”,但实际上日本战国并·不·会征用这种身份的群体担任士兵,反而是现在的网上很容易针对“兵农分离”这个词产生望文生义。
前面说的菅浦村在被浅井氏占领之后,就成了为浅井家提供后勤的船队。他们在自身危难关头,全村一百多人无论男女老幼都会加入战斗,但在被战国大名统治之后,就会像黑锹众一样成为非战斗人员,题主能够理解这种组织结构之间的差异吗?
同样2000人的“军队”,在中世村民械斗时可能20个村子就能拉起来,但在桶狭间这种统治阶层的战争里,这2000人的军队背后,是尾张几百个村子、几十万人口。如果尾张按照民间械斗级的人员比例出兵,岂不得有几万一揆聚在同一个地方?
没错,他们的动员力反而比统治阶层要大得多,不要不看组织结构只根据人数乱扣帽子。
倘若真有几万一揆,你是不是还说得出“村长大战”这个词呢?
——但这是真的有!
因为日本比较狭小,战国时期的出兵距离非常短,上午扛枪打仗,晚上回家打孩子,补给难度极低。
所以拉老农当兵是个性价比非常高的选择。
另外请不要小瞧我国的村战,因为清政府的挑拨岭南地区曾经发生极其大规模的土客械斗,跨村连乡者不知凡几。打赢了美滋滋,打输了全村铲。而太平天国起家的主力就是一群械斗战败的客家人。
另外因为补给问题,我国军队在战场上的兵力也没有史书上那么夸张。援朝战争中,明军就比日军兵力还少。
在图说大坂之阵这本书里写了个十分有意思的故事,说是在五月七日夏之阵决战前,将军德川秀忠让本军先锋前田利常和天王寺方面的松平忠直以狼烟为号,共同投入战线。结果因为战场变化太复杂,导致前田军来不及燃起狼烟,松平军迟迟等不到信号。
松平忠直是德川秀忠的侄子,当时只有二十岁,缺乏战场经验,见前方交战如此激烈,友军却始终没有发出信号,不知道该怎么办,就让老将梶原政景、太田资武、菅沼休已三人去阵前询问家老本多成重。梶原政景年近七十,过去跟着上杉谦信和北条氏康打过仗,战场经验丰富,于是本多成重便请教几位老前辈该怎么办。结果梶原等三人表示自己当年在关东大多是和两三百人规模的敌人开战,这种三五万人进行的野战也是生来第一次见到,以前的经验根本排不上用场。
这个故事其实折射出了一个现实,即日本战国既有百人规模的战斗,又有万人规模的大战。梶原政景年轻时不过是关东豪族太田资正的次子,在上杉军或者北条军至多只能算是中层将领,统领部队有限,但在大坂夏之阵里得到了为万人军团参谋顾问的机会,所以感到手足无措。
桶狭间之战时信长尚未统一尾张,加之这一战又是袭击战,因为各种客观条件信长无法调出所有部队,最后只召集了2000人。如果以此判定信长打的是村战,就好比因为曹操袭击乌巢时只带了5000人而认定曹操打的也是村战。
中国古代指挥万人军队的名将,不少也是从更基层的军官成长起来的,有指挥小规模战斗的记载。不可否认日本因为地方势力众多,加上资料保存丰富,许多留下善战名声的将领所指挥的部队以及知名战役的规模较小,但当这些割裂的势力被逐步整合起来后,依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甚至能达到十万人以上的水平。
实际上由于夸张税率以及并不算少的人口数量,日本战国的战争规模放在当时的世界上做横向比较算是比较大的,例如德意志在拿破仑时代前有三百多个邦国,其他欧洲国家在陆军数量上也很难和日本比肩(虽然战术水平要高出不少)。即使对于明朝而言,丰臣秀吉出动的十几万侵朝军队也是具有一定威胁的,万历在战后下的诏书中说“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足以说明日军并不弱小。
至于县长大战这事,其实我以前专门和朋友讨论过,如果不算地盘虚大的游牧国家,人类历史上打过省长级别内战的只有中国、罗马、波斯、印度、阿拉伯、奥斯曼、沙俄、美国等寥寥几个,都是地区霸者级的大国,县长级内战无论哪个时代都算得上中等以上的规模格局。只不过中国人从古到今习惯了省长级的内战,就不太瞧得上眼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