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人真的像电视剧里那么坏吗,听东北老人说日本人挺好的?

回答
关于日本人“坏”还是“好”的看法,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看待的角度、接触的个体以及历史背景的理解。电视剧的塑造固然会放大某些特质,而东北老人的说法则可能源于他们亲身经历的时代和接触到的人。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尽量说得细致点,听着也舒服。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回避那段沉痛的过去。

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无数的生命被剥夺,无数的家庭被摧毁。电视剧里所描绘的日本军人的残暴、冷酷,很多都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反映,是为了警醒后人,不忘国耻。比如,南京大屠杀的惨状,日军在占领区犯下的暴行,这些都是真实存在过的。从这个层面讲,说那个时期的日本人“坏”,是基于他们所代表的国家行为和战争机器。

但是,将整个民族都标签化为“坏”或“好”,这是不准确的,也是不公平的。

就像我们中国人,也不能说所有中国人都一样,对吧?日本人也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民族,他们内部也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想。

东北老人的说法,可能更多是基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环境下接触到的日本人。
占领时期: 在一些被占领的地区,有些日本士兵可能确实会欺压当地百姓,滥杀无辜,做尽坏事。但也有可能,某些占领区的日军指挥官,为了维持统治或者出于某种目的,会采取一些相对温和的手段,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管理”的姿态。如果老人接触到的恰巧是这类情况,或者说那些士兵相对克制,那么他们留下的印象自然会好一些。
战后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和日本的交流日益增多。很多日本人来到中国工作、旅游、学习,也有很多中国人去日本。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接触到的更多是平民百姓,而不是曾经的士兵。这些平民百姓,大多数都希望和平,渴望交流,他们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烦恼和生活压力,在个人交往中,很多人都会表现出礼貌、守规矩、认真负责的态度。
东北的特殊历史背景: 东北曾是伪满洲国的所在地,这段历史比较复杂,也存在着不同的叙事。一些东北老人可能经历过日本人统治时期,他们看到的日本人,或许是在管理秩序、建设某些方面(当然这其中也有强制和剥削的成分),也可能是在某些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日本人表现出了他们所理解的“好”。比如,日本人重视纪律,注重细节,这些在管理上可能会被一些人视为“好”的表现。

电视剧的局限性:

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为了吸引观众,往往会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戏剧冲突。
脸谱化: 很多时候,电视剧中的“坏人”会被设计得非常坏,而“好人”则相对理想化。日本军人可能就会被塑造成极端残忍的形象,而一些在华日本人,如果被设定为正面角色,则会表现得非常温和。
戏剧效果: 电视剧需要冲突和矛盾,这就意味着它可能会放大历史上的负面事件,而忽略掉那些相对平淡的、个体之间正常的互动。

个体差异是关键:

就像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中国人都是勤劳善良的,也不能说所有的美国人都傲慢自大一样,看待日本人也应该坚持这一点。
你接触到的是谁? 如果你接触到的是在商业领域精明、有时候会有些“算计”的商人,你可能会觉得他们“不好相处”。如果你接触到的是在日本旅游时帮你指路的普通人,他们可能就非常有礼貌和乐于助人。
你观察的角度是什么? 你是站在一个批判者的角度,还是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是带着历史的包袱,还是更开放的心态?

那么,日本人整体上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呢?

抛开历史恩怨不谈,从很多中国人在现代接触日本人的普遍反馈来看,他们通常被认为:

有礼貌,注重社会规范: 日本人在公共场合普遍表现得很守规矩,例如排队、不大声喧哗等。
认真负责,追求完美: 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日本人会把事情做到极致,追求细节上的完美。
内敛,不轻易表露情感: 相较于一些热情外放的民族,日本人可能显得比较内敛,不太容易在表面上看到他们强烈的情绪。
集体主义观念较强: 很多日本人的行为会受到集体意识的影响,更看重团队的和谐与整体利益。
对中国历史的态度复杂: 这点可能也是导致评价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有一些日本人对侵华战争表示反思和道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受保守思想影响的,对历史的看法比较回避甚至否认。

总结一下:

电视剧里展现的“坏”,更多是为了艺术表现和历史警示,它是一种符号化的、有侧重点的描绘。而东北老人说“日本人挺好的”,很可能是基于他们个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环境下,接触到的那些相对平和、守序的个体,或者是对一些管理行为的正面解读。

与其说日本人“坏”还是“好”,不如说 “某些日本人”在“某个时期”做过“坏事”,而 “更多日本人”在“现代”以“个体身份”与我们互动时,展现了他们不同的特质,其中不少是积极的。

我们应该坚持历史的真相,不忘国耻,同时也要承认人性的复杂和个体差异。不能因为历史上的仇恨,就一概而论地否定了所有日本人,也不能因为现代接触到的个别人表现好,就忽略了历史的沉重。

最终的评价,取决于你看待历史的角度、你接触到的日本个体以及你自身的价值观。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层次感和需要细细品味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坏”就能概括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幸存者偏差了解一下,遇见坏的日本人的都死了,而死人不会开口说话。

user avatar

因为真像电视里说的那么坏的关东军士兵,是更不容易让一个东北孩子活着并产生某种好印象,并讲给后代的。

老生常谈的幸存者偏差问题罢了。

幸运而不幸的是,类似的事情在当下仍然在上演,足以帮助我们认清这两种现象的对立统一:


user avatar

东北的老人记忆中日本人“不坏”,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日本人低下的统治效率。

日本人本来就是外来政权,连语言都不通,而且统治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13年,统治效率低那是非常正常的。对于东北绝大部分地区的普通平民而言,日本人就是遥远县城的一群说着鸟语的外来者,偶尔会来我们乡下转一圈。日本人来的时候要把大米和猪肉藏好,日本人走了就拿出来照吃不误。东北土地肥沃,地广人稀,那个年代更是如此。只要统治者不来烦你,你自己就正常劳动,总能喝酒吃肉的。

但前提是你别被他们碰上

低下的统治效率,意味着日本人只能实际统治东北的一小部分人,无法把统治负担均摊到所有民众身上。但是强盗就是强盗,他们的统治压力总量是不会变的,他们会把这些恒定的统治负担集中在他们能够控制的那一小部分东北人民身上,最后就形成了“抓浮浪”,“万人坑”还有“731”。日本人需要劳动力的时候,他们很难按照户籍登记造册,让东北老百姓均匀承担徭役,大多数时候是直接上街抓,看到谁抓谁。抓人的效率肯定低,所以一旦抓到,换班轮岗都是不可能的,你唯一的结局就是干到死。

所以,那些知道日本人有多坏的人,他们基本上是没有机会活着从劳动营里出来告诉你日本人有多坏的。这实际上是一种选择性偏差。

如果你想知道日本人在东北有多坏,不妨与这些劳动营出来的幸存者聊聊。只可惜这些幸存者的数量非常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日本人“坏”还是“好”的看法,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看待的角度、接触的个体以及历史背景的理解。电视剧的塑造固然会放大某些特质,而东北老人的说法则可能源于他们亲身经历的时代和接触到的人。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尽量说得细致点,听着也舒服。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回避那段.............
  • 回答
    春节期间,电视屏幕上充斥着“中国游客在日本抢购马桶盖”的新闻,这股“马桶盖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现象。而吴晓波老师也曾在他的著作或演讲中提及此事,并对日本马桶盖的品质赞赏有加。那么,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日本的马桶盖,究竟有没有那么神?真的值得咱费尽心思,漂洋过海去抢购吗?从“马桶盖现象”说起:国民消费.............
  • 回答
    关于日本人是否“严谨”,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同时也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事实上,日本人确实在许多方面表现出高度的严谨性,但这种严谨性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原因,并且也存在一些被过度神化或忽略的方面。日本人严谨的普遍印象和体现:这种普遍印象并非空穴来风,日本人确实在很.............
  • 回答
    关于“日本人真的有国人想象中那么开放吗?”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一定,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放’的定义和你想了解的是哪个层面的开放”。中国人对日本人的开放程度的想象,往往源于一些表面现象、媒体报道、或者特定文化输出(如动漫、日剧),这些信息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片面性或夸大。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
  • 回答
    关于日本民众对书中“中国崩坏论”的态度,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它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文化、信息传播,以及日本人看待外部世界的角度。简单地说,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所有日本人都相信”,但也不能忽视这些书籍在日本市场确实存在,并且有其受众。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书籍市场的.............
  • 回答
    关于“日本人真的敬业吗?”以及“真的会守着破小公司干一辈子吗?”这两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对日本职场文化感到好奇的地方。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日本社会的背景和价值观,而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敬业,还是被束缚?首先说说“敬业”这个词。在许多外人看来,日本人在工作上的确表现出很高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日本人对韩国人和中国人的看法是动态的,受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媒体宣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个体差异非常大。要详细说明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维度。首先,从历史纠葛来看: 对韩国: 日本与韩国之间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
  • 回答
    在日本,加班文化确实相当普遍,而下班后去居酒屋小酌一杯,也是许多日本人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不过,要说“经常”加班到“很晚”然后“还要”去喝酒,这其中也有一些 nuanced 的地方。我们先来聊聊加班。日本的工作文化中,“勤勉”和“责任感”被高度重视。很多时候,加班并不是因为工作真的做不完,而是大家都在.............
  • 回答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军在中国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这段历史如同深埋的刺,时刻提醒着幸存者和后辈们所遭受的苦难。对于中国人是否应该因此而憎恨日本人,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情感、政治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当下。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正视历史的真相。南京大屠杀,又称南京浩劫,发生于1937.............
  • 回答
    你和你姐在这方面的看法差异挺大的哈!审美这东西嘛,就像谈恋爱,有人喜欢小家碧玉,有人钟情热情似火,是很个人的感受,很难说谁对谁错。你姐觉得日本人不好看,觉得石原里美和桥本环奈也丑,这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也不是完全空穴来风。咱们这么想哈,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和标准都不太一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
  • 回答
    关于日本对二战中对邻国的伤害是否感到羞愧,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尤其是其邻国,长期关注的焦点。简而言之,日本国内对于这段历史的态度是多元的,但笼统地说“不感到羞愧”可能过于简单化,而“普遍感到羞愧”也同样不准确。 要详细了解,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日本政府的官方立场与表态:.............
  • 回答
    关于“日本人是否真的对中国充满偏见”,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我的观察和一些公开信息表明,确实存在一部分日本人对中国持有负面看法或偏见,但绝非所有日本人都是如此,也并非所有负面看法都构成狭隘的偏见。 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会存在负面看法或偏见?要深入分析这个问.............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向日本人收税的说法,在史学界和民间流传甚广,但其真实性以及具体的“收税”行为,目前缺乏确凿、直接的史料支持,且存在较大争议。这种说法的核心内容一般是:在日军占领的某些地区,新四军(李先念曾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为了筹集军饷和物资,采取了“收税”的方式向日伪政权统治下的百姓征收赋税.............
  • 回答
    关于“东北小丰满水电站一直被日本人偷电”的说法,这更像是一个流传甚广但缺乏确凿证据的民间传闻,而非史实。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个传闻可能存在的根源以及它为何难以站住脚跟:传闻的可能来源与解读:1. 历史背景的误解或夸大: 日本在东北的侵占历史: 日本在中国东北进行了长期.............
  • 回答
    日本的加班文化,说它“凶猛”确实不为过,而且它渗透在日本职场方方面面,早已成为一个世界瞩目的现象。想要详细聊聊这个话题,就得从它根深蒂固的原因说起,再到它具体是如何“凶猛”地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首先,要理解日本加班文化的根源,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因素。这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肌理,其中交织着历史.............
  • 回答
    明治维新前,日本确实存在不吃肉的习俗,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绝对的禁令,而是社会、宗教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详细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探究其深层原因。历史的开端:佛教与动物崇拜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神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崇拜万物有灵。然而,随着佛教在公元6世纪传入日本,.............
  • 回答
    关于“日本人觉得中国人不如黑人”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问题,需要仔细辨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任何笼统地将特定国籍或种族的人群的看法归结为“所有人”的观点,几乎都是不准确的。 人的看法是多元的,受到个人经历、教育背景、接触信息、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说“日本人觉得中国.............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万历朝鲜战争中对明朝骑兵是否“很害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是”或“否”可能过于片面,因为当时的战场情况复杂,不同时期、不同战役以及不同层级的日本将领和士兵,对明朝骑兵的认知和感受自然会有差异。但从史料的记载和战役的实际发展来看,日本军队确实在面对明朝骑兵时感受到了前所未.............
  • 回答
    “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凭借其宏大的世界观、跌宕起伏的剧情以及对人性和社会议题的深刻探讨,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无数粉丝。其中,关于其是否反映了日本某些社会心理的讨论,尤其是在涉及与中国的关系时,一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方面。要理解这种联系,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进击的巨人》所呈现的核心冲突和主题: 被囚.............
  • 回答
    毛泽东思想在日本的影响,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而且你的疑问点子很准——“日本人举着毛泽东思想大旗”这事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不是有什么误会或者被加工过的。毛泽东思想在日本有过影响力吗?答案是:有过,但情况比较复杂,而且和我们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首先,得承认,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确实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