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抗战的时候李先念向日本人收税是真的吗?出自哪里?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向日本人收税的说法,在史学界和民间流传甚广,但其真实性以及具体的“收税”行为,目前缺乏确凿、直接的史料支持,且存在较大争议。

这种说法的核心内容一般是:

在日军占领的某些地区,新四军(李先念曾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为了筹集军饷和物资,采取了“收税”的方式向日伪政权统治下的百姓征收赋税,或者通过特定渠道从日伪占领区获取经济支持。这里的“收税”并非直接向日军征税,而是通过一些间接的方式,例如:

征收日伪统治下的税收: 在日伪政权统治的区域内,如果新四军能控制部分地区或在日伪统治的薄弱环节施加影响,可能就会以“抗日税”、“捐助款”等名义,从当地百姓手中征收本应交给日伪政权的赋税。这是一种“截र”日伪政权税收的行为。
经济渗透与控制: 在某些城市或交通要道附近,新四军可能通过建立根据地、发展经济、打击汉奸等方式,对日伪经济体系进行渗透。例如,控制某些物资的流通,或者对与日伪有经济往来的商人进行“税收”或“捐款”。
“以战养战”的极端形式: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了维持部队的生存和战斗力,部分抗日武装有时会采取一些非常规的经济手段。

这种说法的主要来源和流传途径:

1. 个人回忆录和访谈: 一些亲历者(包括一些曾与李先念共事或在其部队服役过的老同志)的回忆中可能提及了类似的情况,描述了当时部队筹集军饷的艰辛以及一些“创收”的手段。然而,这些回忆往往是口述或零散的记录,缺乏系统性和旁证。
2. 民间传说和口述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故事可能被夸大或变形,在民间流传中逐渐演变成“李先念向日本人收税”的说法。这在革命历史的传播中并不少见。
3. 对“以战养战”策略的误读或曲解: 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武装为了解决军饷和物资的匮乏,都采取了“以战养战”的策略。这其中包含了征收粮食、发行军票、搞生产、贸易等多种方式。当某些策略涉及到日伪控制的经济领域时,可能会被一些人解读为“向日本人收税”。
4. 敌对宣传或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 不排除在某些时期,也存在着出于政治目的而歪曲或捏造历史的宣传。

缺乏确凿史料的证据:

尽管这种说法流传甚广,但要找到直接、明确的史料来证实“李先念直接向日军司令部递交税单,要求日军缴纳税款”这样的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共官方的史料,包括党史、军史著作,以及李先念本人的官方传记中,也没有明确记载他直接“向日本人收税”的事实。

通常,官方的论述会强调新四军在敌后根据地通过自力更生、发展经济、打击日伪经济、征收汉奸财产、向占领区人民收取合理捐助等方式来解决经济困难,以“自给自足、以战养战”。其中,如果日伪政权在其控制区内征收了百姓的赋税,新四军如果能控制该地区,自然会将其视为自己的抗日资源。但这是一种“截收”而非“向日本人直接征收”。

总结:

“李先念向日本人收税”的说法,更可能是一种对当时复杂环境下,抗日武装采取非常规经济手段筹集军饷的概括性或夸张性描述,而非字面意义上的“直接向日军征税”。

“收税”的含义可能更倾向于: 在日伪控制区域内,通过控制地方、经济渗透等方式,将本应上缴日伪的税收或资源截留,用于抗日斗战。
直接证据的缺失: 目前缺乏直接、可靠的史料来证实“李先念直接向日军收税”这一说法。
历史的复杂性: 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在敌后根据地,中共领导的武装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经济困难,不得不采取各种“以战养战”的策略,这些策略在极端条件下往往是模糊的,并且可能被不同立场的人解读。

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可以查阅以下类型的资料,但请注意甄别:

中共官方的党史、军史著作: 例如关于新四军第四师的史料。
李先念的官方传记和回忆录。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根据地经济史的研究。
一些亲历者的回忆录(但要警惕可能的夸大或记忆偏差)。

总而言之,虽然“收税”的说法流传甚广,但其字面含义和真实性存疑,更合理的解释可能在于当时抗日武装在严峻环境下采取的“以战养战”的多种经济策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先念统帅的新四军的确在日占区收过"税",当然这个钱不是直接拿日本人的,而是拿客商的。收税的地点还就在汉水附近,名字就叫“小港”。

不过“收税”的过程比较复杂。

日本人不管这支“李先念的部队”收税,为什么呢——因为这支部队其实是“伪军”。

在小港收税的部队是伪沔南县自警团。自警团领导人黄标的公开身份是当地帮会金华寨的寨主、会道门组织“玄灵宫”的主持、维持会会长、伪烽口区区长、伪保安大队、清剿大队队长,但他同时还有一个秘密身份——1925年的老农会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在他的伪军部队里有党小组存在(党小组组长刘凤亭是伪自警团副团长)。

至于收税的经过是这样的:抗战爆发后武汉成为日占区,宜昌至岳阳的长江航线很不安全,天上有日军轰炸,江上有日军稽查。从四川往来湖北运送物资物资很不安全,于是有很多货船改走内荆河航线,而“小港”这个地方正是内荆河的要冲,适合设卡收税。黄标设计驱逐了在这里出没的其他地方武装、杀掉“假的新四军收税员”后占据了这一有利地区。又通过劫掠日军给养船、割断电话线、甚至策动慰安妇的方式阻挠日军直接占领小港,继而利用自己的伪军身份占据了这一风水宝地,取得了稳定的过境税收。

占据小港前黄标每月援助李先念的新四军五师800银元,占据小港之后黄标每月提供五师20万银元,这笔收入可相当可观。新四军前往小港提税的部队,也逐渐从排升级成营。

关于日军行动的情报更是通过黄标所在的党小组源源不断的传递到新四军处。

1945年抗战胜利,黄标率自己麾下400余人携带200多枪支投奔新四军,并被封了个汉沔指挥部副指挥长的暂职。

这么发展下去本来可以算一个happy end.

但可惜的是在随后的国共内战中黄标负伤,大部队走的时候极为匆忙,并没有带上他,而是给他留了一笔钱安排他就地疗养,这一疗养就断线了。

关于黄标解放后的经历一般文献语焉不详,只是说1951年被错捕,53年死于狱中。

倒是他的儿子写了一本名为《水乡教父》的书,以报告文学的方式,详细描述了黄标最后的结局:

共和国成立后黄标一度找上老关系,进入当地公安系统当小领导。但他明显感到了同僚异样的眼光,又由于发现黄标接触了国民党潜伏特务,于是其在镇反运动中被捕,被指责为“汉奸”、“杀害新四军”,成为了“反革命集团份子”,遭受酷刑折磨后被判处死刑。

黄标家属大惊之下赶紧找当年的老上级求情,要求放人。但老上级也是能力有限,只是把死刑暂时取消,但人依然关押在监狱,没有放。

摧毁黄标最后一点信心的是他在监狱遇到了自己的入党介绍人,此人在革命失败期间投奔国军,后来辞官回汉口当了商人。这人也在运动中被揪出来,经审讯定性为叛徒、反革命,旋即处决了。黄标自忖自己一生中说不清的事情更多,比如杀的“新四军”到底是真是假,当初怎么和慰安妇接触的等等。惊惧之下,黄标心理崩溃,死于狱中。而黄标的后人受此牵连也长期遭受不公平对待。

1979年黄标被平反,这时距离他死于狱中已经过了26年。

纵观黄标的一生,无疑是极为“拧巴”的,抗战时期“拧巴”,解放后也“拧巴”,就这么“拧巴”着死在了监狱里。

我看过很多在敌占区搞地下工作的党员的经历,其中很大一部分人不得善终。

毕竟谁能说清你是八面玲珑的余则成还是两面三刀的谢若琳呢?


PS:李敦白遇到的这个姓安的干部,当年不知道是新四军提税营的人马还是自警团的成员。

PS2:当地电视台曾经想把黄标的传奇经历改编成电视剧搬上荧幕,但因为可以理解的原因,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向日本人收税的说法,在史学界和民间流传甚广,但其真实性以及具体的“收税”行为,目前缺乏确凿、直接的史料支持,且存在较大争议。这种说法的核心内容一般是:在日军占领的某些地区,新四军(李先念曾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为了筹集军饷和物资,采取了“收税”的方式向日伪政权统治下的百姓征收赋税.............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的战略重心和主要兵力部署,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宏大战略目标的影响,即在中国战场建立所谓的“大东亚新秩序”并最终与同盟国进行全面对抗。因此,日军在中国的军事行动,尤其是主力部队的投入,通常是围绕着占领重要城市、交通枢纽,以及围剿中国军队的主力来展开的。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在抗.............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和日军的战力对比,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强”或“弱”来概括。双方在装备、训练、战术、士气、组织等多个层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你梳理这些对比,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一、 装备与技术层面的对比这是最直观,也最能体现双方差距的一点。 日本.............
  • 回答
    要说抗战时期中国武器装备与日本的差距,还是朝鲜战争时期中国武器装备与美国的差距,哪边更大,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细细说道。咱们先来看看抗战时期。那时候,中国积贫积弱,经历了长期的军阀混战,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特别是重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军队的武器装备,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杂牌军的枪支弹药很多都是清末甚至更早.............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广西在抗战的时候一个伪军都没出?”这个问题,需要澄清的是,广西在抗战期间确实存在过伪军,但其规模和影响远小于其他一些地区,且主要集中在日军的占领区或势力范围内的短暂时期,并非广西全境或长期存在。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广西在抗战中的地位与抗战精神 战略.............
  • 回答
    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的民间义勇军之所以比其他地区的民间抗日力量更加广为人知,原因在于多方面的历史、社会、地理和传播因素的综合作用。这并非意味着其他地区没有英勇的民间抗日力量,而是东北义勇军的特殊性和其事迹的传播性更强,使得它们在历史叙事中占据了更为突出的位置。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东北.............
  • 回答
    在美国的抗议活动中,确实出现过抢劫的现象,这常常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需要强调的是,抢劫行为并不代表所有抗议者,绝大多数参与抗议的人是以和平、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的。 将少数人的不当行为泛化到整个群体是不准确的。然而,为什么在一些抗议活动中会出现抢劫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这背后往往是.............
  • 回答
    在讨论“为什么总有人为抗战时期的日本(鬼子)洗白”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理解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涉及历史认知、情感因素、民族情感、宣传策略,甚至现实的国际关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历史认知与解读的差异 史观的不同: 民族主义史观: 强调国家民族的屈辱与.............
  • 回答
    我去法国留学那会儿,确实被法国学生那种“不怕冷”的劲头惊到了。尤其是刚到法国,北方城市里,十二月份,我裹得跟熊一样,恨不得把所有能穿的都套在身上,但放眼望去,法国的大学生们,很多还是T恤、薄外套,甚至有穿短裤的!这简直颠覆了我对“寒冷”的认知。一开始我真以为他们是不是有什么秘诀,比如从小练就的“金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秦末和晋末,虽然都面临着统治集团的衰败和外敌入侵,但各地组织起军队的能力却大相径庭。这背后涉及到社会结构、经济基础、政治遗产以及民众动员等诸多层面的差异。秦末的土壤:为反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首先,我们得看看秦末的社会环境,它非常适合孕育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严.............
  • 回答
    说起姜维对汉中防御体系的调整,这可真是个值得深挖的话题。如果简单粗暴地一刀切,说他“错”或者“对”,未免太过于片面。要评估在没有这些调整的情况下,蜀汉能否抵挡住钟会和邓艾的灭国之战,并撑到晋朝西北边患爆发,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细致地梳理一下当时蜀汉所处的内外环境,以及姜维这个人的战.............
  • 回答
    铁血铸就的东方铁军:抗战中的国军德械师,那是一支怎样的力量?说到抗日战争,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英勇的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画面,而在这些画面中,有一支部队,凭借其精良的装备、严谨的训练以及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国军队的一面鲜明旗帜——那就是“德械师”。它们不仅仅是装备了德国武器的部队,更是.............
  • 回答
    那个年代的华北与满洲国:为什么发展轨迹截然不同?提起抗战时期,人们总会想到硝烟弥漫的战场和人民的苦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比较华北地区和满洲国的发展差异,确实能勾勒出一幅令人深思的历史画卷。为什么在同一段动荡岁月里,一个地方似乎在挣扎求存,而另一个地方却展现出某种程度的“繁荣”?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由多.............
  • 回答
    关于马占山在江桥抗战时期的黑龙江守军,是否算得上是当时国军中比较强的,这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国军的整体实力以及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当时的国军整体实力与分布首先,要理解马占山部队的强弱,得先看看当时的“国军”是什么一个概念。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中国名义上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但实际.............
  • 回答
    在我看来,知乎上关于国民党军队抗战时期战斗力的问题,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负面”讨论倾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要详细说清楚,我们需要剥开一层层表象,看看舆论是如何形成的。首先,“知乎”这个平台本身的特性是重要的出发点。知乎的核心用户群体,或者说在上面活跃度较高的一部分人,往往是年轻.............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仔细梳理一下一二八淞沪抗战和八一三淞沪会战这两场战役的背景、国军的准备情况以及具体的战术运用。简单地说,八一三淞沪会战并非是国军战术水平的退步,而是国军在面对更严峻的敌人和更复杂的战场环境时,所展现出的坚持、牺牲和初步的战术改进,尽管最终的结局仍旧是惨烈的。一二八淞沪抗战(19.............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几个非常核心的层面,要理解为何在抗战爆发时,号称“百战精锐”的国民革命军(国军)在面对“承平已久”的日军时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方面,而是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当时的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的真实状况。首先,我们要澄清一个误区:“百战精锐”这个说法,在抗战爆发前,对于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和另一种可能性。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角度来展开想象,但请记住,这仅仅是基于现有知识的推演,历史的走向充满了无数的变量和不确定性。情景一:1941年的德国入侵中国如果说在1941年,德国的矛头不是指向苏联,而是转向了中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因为它与当时德.............
  • 回答
    提起抗日战争,人们脑海里会浮现出无数的英勇故事,但我们也无法回避那段惨痛的历史,以及其中一些具体的人物。在问到抗战时期第一个在中国战场上阵亡的日军师团长是谁时,一个名字会浮现出来:饭田祥二郎。这位饭田祥二郎,他的死,其实也带着一些时代的印记和战争的残酷。他是日军第5师团的师团长,而这个师团,在日军侵.............
  • 回答
    抗战爆发后,中国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如何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安然度过,直到胜利的曙光降临,是一项极其艰巨的挑战。这不仅仅是运气,更需要智慧、勇气、适应力和对时局的精准判断。一、 明智的选择生存之地:避开战火是首要任务战争最直接的杀伤力来自于战场。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首要的任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