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人在明治维新前不吃肉,是真的吗,为什么?

回答
明治维新前,日本确实存在不吃肉的习俗,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绝对的禁令,而是社会、宗教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详细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探究其深层原因。

历史的开端:佛教与动物崇拜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神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崇拜万物有灵。然而,随着佛教在公元6世纪传入日本,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也随之而来,其中一个核心教义便是“不杀生”。

佛教倡导慈悲为怀,认为所有生命都应当得到尊重,因此,食肉被视为一种杀戮行为,与佛教的戒律相悖。虽然佛教在日本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经历了与本土神道教的融合与冲突,但其“不杀生”的理念却逐渐深入人心,尤其是在皇室和贵族阶层。

圣武天皇的诏令:禁食肉令的出现

真正将“不吃肉”这一习俗制度化,并且对日本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的圣武天皇时期。当时,佛教在日本的地位日益巩固,圣武天皇为了彰显其对佛教的虔诚,于天平元年(公元729年)颁布了一系列诏令,其中就包括禁止食用兽肉的规定。

这些诏令的颁布,不仅仅是出于宗教信仰,也可能包含了对民众健康和国家稳定的考量。在古代,肉类的来源不稳定,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疾病,而当时日本的医疗水平相对落后。禁止食用兽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因食物传播的疾病,保障民众的健康。

“食肉”的定义与例外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食肉”主要指的是食用哺乳动物的肉,尤其是牛肉、猪肉和狗肉。鱼类和禽类的食用并没有受到严格的限制。事实上,日本作为一个岛国,鱼类是重要的食物来源,早在禁肉令出现之前就已广泛食用。

另外,即使是禁止食用兽肉的时期,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例如,在一些特殊的节日、祭祀仪式,或者为了治疗疾病,人们可能会食用肉类。一些地区或特定群体,可能因为地理环境或生活习惯,对禁肉令的遵守程度也有所不同。

社会层面的影响与演变

尽管有诏令的约束,但“不吃肉”的习俗并非一成不变,它在日本社会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贵族与僧侣的素食主义: 在平安时代(7941185年),随着佛教影响的加深,贵族和僧侣阶层普遍奉行素食主义,以显示其高雅和虔诚。饮食文化也因此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蔬菜、豆制品和海鲜料理。
武士阶层的转变: 武士阶层在早期也受到佛教的影响,但随着战争的频繁,他们对肉类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尤其是在行军作战时。因此,武士阶层在饮食上相对更加务实,对禁肉令的遵守可能不如贵族和僧侣严格。
民间社会的差异: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生活条件和宗教信仰的程度不同,对禁肉令的遵守情况也千差万别。在一些贫困地区,肉类可能是一种奢侈品,人们主要依靠谷物、蔬菜和鱼类维生。而在一些山区或游牧民族的后裔中,食用肉类的习俗可能更为普遍。

近代以前的“食肉”情况

到了江户时代(16031868年),尽管佛教的“不杀生”理念依然存在,但社会对于肉食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

“药食同源”的理念: 日本社会逐渐接受了“药食同源”的观念,认为某些肉类可以作为滋补品食用,尤其是在冬季或病后调养时。
野味的消费: 狩猎获得的野味(如鹿肉、野猪肉)在一些地区仍然被消费,虽然其规模不如现代社会。
“精进料理”的繁荣: 随着佛教寺庙的兴盛,以蔬菜、豆制品为主的“精进料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日本素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治维新后的巨大转变

真正打破“不吃肉”这一历史悠久的习俗的,正是明治维新。

西化浪潮与营养观念: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积极学习西方文明,其中也包括西方人的饮食习惯。西方人高大的体格和强大的体魄,被认为与他们的肉食文化有关。为了“强国强民”,日本政府大力提倡国民摄入肉类,以改善国民体质。
天皇带头“吃肉”: 1872年,明治天皇在宫中举行了“肉食会”,公开食用牛肉,这被视为打破禁忌的标志性事件。随后,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牛肉、猪肉的消费,甚至在公共场合和学校食堂提供肉类。
经济发展与肉类产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畜牧业的进步,肉类的生产和供应也逐渐稳定,为国民的肉食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总结

因此,说明治维新前日本人“不吃肉”,是一个相对准确的概括,但并非绝对。这种习俗是佛教传入、皇室诏令、社会观念以及历史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饮食文化,塑造了以鱼类、蔬菜和谷物为主的传统饮食结构。而明治维新的到来,则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日本的政治、经济,也彻底颠覆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将日本带入了肉食消费的新时代。

理解这段历史,我们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民族的饮食习惯,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产物,它既承载着历史的烙印,也反映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演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网上有个话题被炒的异常火热,那就是张静初等一众明星宣扬的“素食理念”,倡导人们多吃素,少吃肉。此言一出,招来了众多网友的不满。

(图:weibo.com)▼

诚然,素食主义作为当下一种比较“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够火起来不无道理。可是,肉蛋奶作为人类维持身体机能的能量之源,难道真的没有意义吗?

话说回来,吃肉不光于个人是件大事,与国运也密切相关。我们隔壁的日本,就凭借“吃肉”这件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肉蛋奶的意义,不止是满足口腹欲那么简单

它关乎每一代人的成长,足以影响历史走向

(抱个大腿!图:壹图网)▼

多因聚集,肉食难题

众所周知,现代日本是世界上生活水平很高的国家之一。可在江户时期的日本,却是亚洲地区国土贫瘠、资源短缺、生活水平低下的典型代表

最能反映那会儿日本贫困的标志是——肉食几乎绝缘于大部分日本人的生活。无论你是庶民还是天皇,在不吃肉这件事上,在某种意义上似乎做到了“众生平等”。

将军大名,朝野公卿,是有条件但少吃

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是想吃却没条件

(给领导做饭,图:《幕末美食 武士饭!》)▼

日本人不吃肉的原因有许多,但排在第一位的,应当是经济原因。日本列岛四面环海,在生产力与交通条件不发达的古代,跨区域的物种资源交流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在早期的日本列岛,土生物种只有经过初步驯化的野猪。这种猪肉的口感一般人难以接受,既然吃不动那索性就不吃。至于马和牛踏入日本列岛,是后来的事情了。

初步驯养的野猪尚未完全家化,味儿太重

而且此时骟猪技术还不够成熟,肉质不佳

(野猪撅人,图:ukiyo-e.org)▼

弥生时代,日本人也不太能吃上肉。在《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有记载:“其风俗不淫......其地无牛马虎豹羊鹊......食饮用笾[biān]豆”。这段记载的大意是:日本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家畜很少,人们靠食用蔬菜谷物为生。

当时,日本列岛上较大的政权是邪马台国

魏明帝曾册封该国女王卑弥呼为“亲魏倭王”

(刀耕火种的状态,图:giftly.com)▼

除了经济原因以外,日本人吃肉的第二大拦路虎,又在6世纪中叶出现。这时佛教传入日本,在大和朝廷的支持下许多佛寺拔地而起。同时,与寺院数量此消彼长的,是日本人的肉食比例。

日本佛教在圣德太子摄政时得到长足发展

他算是我们中学历史课本里的日本老熟人了

(大化改新主导者,图:Flickr)▼

自佛教传入的那一刻起,其就与日本文化的发展有着解不开的关系。佛教提倡不杀生,这条戒律在与日本本土文化结合后,衍生出了“秽”文化。

在日本人的观念里,“秽”这个词指的是“血污”。佛教宣扬的“洁净”的思想,势必加重了“秽”这一观念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甚至达到了近乎病态的程度。

比如说,吃肉会被流放,自卫杀狗也难逃死罪。换句话说,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只要不杀生,不见血,人的内心就是纯洁的,才会得到大家的包容。

在公卿政治统治下的日本,迷信禁忌繁多

不过,后来崛起的武家政权就没那么多事儿了

(刚健质朴,图:Flickr)▼

另一方面,统治者的提倡,也成了日本当时肉食文化十分罕见的原因。公元7世纪后期,笃信佛教的天武天皇下令全国禁止肉食。最典型的例证莫过于“诏诸国曰,自今以后,制诸渔猎者......且莫食牛马犬辕鸡之肉......若有违者罪之”的这道诏令。

因此,禁食肉类一时在日本中上层蔚然成风。后来即位的圣武天皇和孝谦天皇更是“变本加厉”的禁食肉食,导致了日本人长期的“茹素”传统。

相反,有些日本僧人却吃肉,娶妻生子,延续至今

如此,使得当下日本许多寺院都是僧人家族产业

(僧人结婚,图:storyofwedding.com)▼

明治维新,食肉救国

“黑船来航”事件后,日本人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以海军为例,当时日本约17%的适龄男青年因身高不足151.5cm而无法驾驭西式军舰。为了军舰叩开国门的耻辱不再重演,明治政府将“脱亚入欧”作为既定政策,饮食习惯也是改革的重点之一。

比如,旧日本海军以英为师,学英国海军吃咖喱

但不让他们放开了造,只有每周五才会供应一次

(现在也吃,图:oominato-kc.com)▼

1870年,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发表了题为《肉食之说》的文章,提出“应开牧牛羊之法,食其肉,饮其乳,以补日本人的营养之缺”的观点,并举用食肉治好了自己的痢疾的例子,帮助日本民众解开思想“枷锁”。

在福泽谕吉的号召下,先富起来的日本人逐步消除了对肉食的厌恶,走上了食肉饮乳的富国之路。

福泽谕吉,是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启蒙者

他所倡导的“强盛”,是建立在军国思想之上的

(挎着个脸,图:壹图网)▼

明治政府不仅通过殖产兴业的策略,为日本实现工业化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而且调拨了大量资金用于改善日本人的饮食结构。

在日军251万的日元的食品费支出中,80%是用来进口牛肉的。这些牛肉无疑缓解了当时急需营养的日军的“燃眉之急”。营养水平的提高,使得困扰明治时期军队的脚气病,不再成为“不治之症”。

当时,日军为吸引人入伍,供应金贵的白米饭

结果精米吃多了缺维生素B1,反而诱发脚气病

(造这么些啊?图:oldtokyo.com)▼

而逐步走上“神坛”明治天皇睦仁,更是利用自己的权威引导国民吃肉。尽管他本人不爱吃肉,却仍然是日本统治者中最先食用牛肉的一批人。在睦仁的带头下,食肉与否俨然成为了“文明”“野蛮”的分界线。

于是,食用牛肉在日本民间蔚然成风。牛肉料理店开始在日本出现。在日本的大城市里,围坐在店里就着葡萄酒吃牛肉的中高阶层,成为都市一景。

从饮食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西化

以至于一时适应不了,萌生“和洋折衷”的风尚

(图:blog.japanwondertravel)▼

日本通过明治时期的一系列饮食改革,让日本人体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体重方面,明治天皇睦仁就通过食肉使体重暴增,明治末年,睦仁甚至患上了“三高”糖尿病

晚年的睦仁基本深居宫内,很少召见臣僚了

据说是因为糖尿病恶化,五官浮肿得太厉害

(去世,图:壹图网)▼

最让日本人感到自豪的还是身高的变化。由于古代的“禁肉令”,日本人平均身高一度维持在140cm左右,这才给周边各国留下了“倭人”的印象。日本国民的平均身高,也在明治年间增加了9至11cm。到了1914年,日本男性平均身高达到了1.56米。

这一切,都与肉蛋奶摄入量这个“硬指标”密不可分。据明治末年的数据:1910年,日本全国共计消费牛肉38431吨,人均达到了600克左右。可以说,日本成功走上近代化道路,并成为当时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吃肉这件事“功不可没”。

嗯,吃哪一个呢?选择困难症犯了

(图:Flickr)▼

战后日本,营养午餐

二战后,美国加强了对日本的物资援助,包括食品、药品、衣物等。在1946年5月至10月的五个月时间里,东京的居民基本离不开美国的救济,其中仅8月份的粮食援助额就高达21万吨。

这些来自美国的援助,为日本二战后推行课间定食制度营养午餐制度打下了物质基础。

让日本人受穷挨饿的元凶,正是他们自己

如果不搞对外侵略,穷兵黩武,也不会沦落至此

(领救济,图:aboutjapan.japansociety.org)▼

1954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学校供食法》,明确了在全国建立营养午餐制度,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从日本学校营养午餐的食谱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日本人在战后十分重视对肉类和乳制品的供给。

1947年的日本营养午餐还只有炖番茄和牛奶,到了1952年,已经包含了面包、牛奶、炸鱼和沙拉,营养更加均衡,而且保有了肉类和乳制品的比例。

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人的生活并不好过

如果没有这项制度,小孩根本吃不上什么像样的

(图:uswheat.org)▼

到1977年,日本学校的营养午餐更增加了咖喱肉米饭这种同时包含谷物和肉类的食物,依旧保有牛奶。可见,肉类与乳制品强国的精神依旧被战后的日本人铭记于心。

在营养午餐制度的推动下,日本的青少年的营养得到基本保障。而且,日本人人均寿命的提高,也与包含了肉蛋奶的营养午餐制度不无关系。

吃饱吃好才有力气工作学习,这是硬道理

(旋饭时间,图:壹图网)▼

参考文献:

[1] 徐静波.福泽谕吉的“肉食说”及其在日本近代文明史上的意义[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04):10-15.

[2] 宋杰平.日本历史上的肉食禁忌[J].青春岁月,2017(17):209.

[3] 汤慧芹,徐静波.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日本历史上的肉食问题[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8(04):96-100.

[4] 周晓波.《三国志·魏志·倭人传》的史学价值[J].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4,12(00):78-88.

[5] 徐振伟.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粮食战略及其影响[J].日本学刊,2021(S1):161.

[6] 李雨昕. 国内外中小学生营养政策对比和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7.

[7] 唐元鹏.古人都吃什么肉?——三千年吃肉史[J].雪莲,2015(04):62-63.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治维新前,日本确实存在不吃肉的习俗,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绝对的禁令,而是社会、宗教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要详细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探究其深层原因。历史的开端:佛教与动物崇拜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神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崇拜万物有灵。然而,随着佛教在公元6世纪传入日本,.............
  • 回答
    关于中国和日本在鸦片战争前及明治维新前的识字率问题,历史学界存在不同观点和数据来源,需结合具体史料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读: 一、清朝(鸦片战争前)的识字率1. 总体情况 清朝(1644–1912年)的识字率普遍较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社会结构:中国社会以农业.............
  • 回答
    明治维新前,日本之所以长期只允许与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并通过荷兰人了解欧洲世界,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是日本锁国政策下形成的一种特殊例外。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方面:1. 基督教的传播与幕府的恐惧在16世纪末,欧洲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在日本进行传教活动。起初,基督教在日本.............
  • 回答
    明治维新后日本能够迅速崛起,直至在甲午战争中击溃曾经的东方巨龙清朝,这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和策略使然,绝非偶然。首先,明治维新本身就是一场彻底的、自上而下的革命。它并非简单地对旧制度进行修补,而是以“富国强兵”为核心,全面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天皇的权力得到重塑,成为国家改革的精神.............
  • 回答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之所以能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其人才的培养和涌现,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细致解读:一、旧幕府末期积蓄的社会能量与矛盾的催化作用: 士农工商的阶级固化下的不满情绪: 江户时代长期的和平以及德川.............
  • 回答
    明治维新,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不仅仅是政治制度的革新,更是对日本历史的重新梳理与定义。而在这次重塑中,一个长久以来悬而未决的争议——南北朝的正朔之争,终于在明治时期得到了明确的裁定,官方将南朝定位为日本皇室的正统。这似乎是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决定,因为明治天皇的皇统,实际上是源自北朝。那么,为何明.............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因为它触及到了语言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核心。日本人可能不会“时常”感到焦虑,但缺乏敬语确实会在某些情境下让他们感到不适、困惑,甚至影响到交流的顺畅和关系的建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日本人对“敬语”的看法。在日本社会,敬语不仅仅是礼貌的表达,它更是社会等级、人际关系、以及对对方尊重的.............
  • 回答
    德川幕府时代的日本人,他们的饮食习惯在不同阶层、不同地域都有不小的差异,但总的来说,构成他们一日三餐的基本要素,却有着相对稳定的脉络。我尽量用一种接近亲历者的口吻,为你还原那个时代人们的餐桌景象。朝食:唤醒一天的开始说起早饭,那绝对是最“朴素”也最“重要”的一顿。通常来说,这时候的食物以米饭为主,但.............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万历朝鲜战争中对明朝骑兵是否“很害怕”,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是”或“否”可能过于片面,因为当时的战场情况复杂,不同时期、不同战役以及不同层级的日本将领和士兵,对明朝骑兵的认知和感受自然会有差异。但从史料的记载和战役的实际发展来看,日本军队确实在面对明朝骑兵时感受到了前所未.............
  • 回答
    您提到的“日本人吃美国人”的情况,在历史上并没有普遍发生,也不是二战中日美关系的主流。二战期间,日美两国是残酷的敌对国家,在战场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虽然在极为罕见的个别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非常规的行为,但将“日本人吃美国人”视为普遍现象,并且由此推论“美国人一点不记仇”,这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
  • 回答
    在中国人旅居日本时,是否使用中文本名,以及日本人如何称呼,这是一个涉及文化习俗和实际操作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关于中文本名在日本的使用:普遍来说,中国人在日本是可以使用并通常会使用自己的中文本名的。这不仅仅是法律上的允许,更是国际社会中个人身份认同的常态。无论是在办理签证、银行账户、.............
  • 回答
    要探讨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残暴行为,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这并非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动因交织而成。首先,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日本侵华战争中极端残忍行为最核心的驱动力。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走上了一条“富国强兵”的道路,并将天皇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化身。国家至上、.............
  • 回答
    这个假设很有趣,也引人深思。如果日本在1935年,也就是“九一八事变”后的几年,发现了大庆油田并开始了大规模开采,那对二战的进程,尤其是对日本自身和整个亚太战局的影响,无疑会是颠覆性的。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想象一下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石油供应的极大缓解。在1935年这个时间点,.............
  • 回答
    关于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在印度种姓制度中的地位,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复杂,并且没有一个简单直接的答案能将他们完全套入现有的种姓框架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印度种姓制度的本质,然后再探讨外部群体如何被看待。首先,印度种姓制度(Varna)最初是基于古印度社会的功能划分,主要有四个大类: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在异国他乡如何被认知。简单来说,仅仅根据中文复姓在中国人名字里的存在,在日本单看名字,是很有可能被误认为是日本人的。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首先,日本的名字构成和姓氏系统。 日本人的名字,尤其是姓氏,确实有不少是双字构成的。比如我们熟知的“田中”(たなか).............
  • 回答
    19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经历了长期的经济低迷和房价下跌。在泡沫时期高位接盘的日本人,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压力。以下是他们可能面临的一些具体情况:1. 巨大的经济损失: 房产负资产: 很多人当时贷款购买了高价房产,随着房价暴跌,房产价值远低于贷款余额,沦为“负资产”。这意味着即使卖掉房子.............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文化融合和身份认同。要说“同化”这个词吧,可能有点重,毕竟人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不是轻易能抹去的。但如果一个日本人在中国生活三十年,跟中国人打交道居多,日语说得越来越少,那肯定会发生一些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国化”了。首先,我们得想想什么叫“同化”。一般理解是.............
  • 回答
    近年来,中国在加强国家安全和测绘管理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一些日本公民在中国从事非法测绘活动的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讨论。这类行为不仅违反了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对国家安全和利益构成了潜在威胁。为什么会有日本人在中国非法测绘?日本人之所以会在中国从事非法测绘,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 经济利益驱.............
  • 回答
    想当年,如果日本人在中国沦陷区推行“土改”,这画面,啧啧,简直太复杂了,绝不是简单的“分田到户”就能概括的。咱就一点点掰扯,把那些可能发生的事儿,描绘得细致点。首先,得明白日本人搞“土改”的目的。他们可不是抱着解放农民的理想来的。他们的核心诉求,一是确保占领区的稳定,二是最大限度地攫取中国的资源,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原神》在日本市场的成功,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文化影响的讨论,确实触及了“文化输出”与“文化掠夺”的界限。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来定义这两个概念在当下语境下的含义: 文化输出 (Cultural Export/Soft Pow.............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