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为什么在1930到1970年代实现经济增长,在那之后就不行呢?

回答
苏联在1930年至1970年代的那段时期,可以说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相对辉煌的阶段。这段时期经济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制度设计和战时动员式的经济模式。然而,到了1970年代后期以及之后,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增长势头也随之停滞甚至下滑。

1930年代至1970年代:高效的“加速”与“重建”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苏联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在1930年代初期,苏联刚刚经历了十月革命、内战以及新经济政策的调整,国内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化水平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斯大林上台后,他推行了雄心勃勃的“一五计划”到“七五计划”(当然,这个划分是事后总结,当时是按年限规划的),核心就是 快速实现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强制性的工业化和重工业优先: 苏联的经济增长,尤其是初期,是“按需”而非“按市场”驱动的。政府通过计划经济,将全国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起来优先发展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基础性工业。这种模式在初期非常有效,因为它能够迅速集中力量办大事。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国家想要迅速变成一个工业强国时,它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建立自己的重工业体系。苏联就这么做了,通过五年计划,强制分配资源,短时间内就建立起了一整套工业体系。

农业的“贡献”: 为了支撑工业化,苏联对农业进行了激烈的集体化。虽然这在很多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社会代价和生产力的破坏,但在初期,集体化将农民的劳动和一部分农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强制性地转移出来,为工业化积累了原始资本。这就像一个家庭,把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拿去投资主业。

技术引进与模仿: 在工业化初期,苏联大量引进了西方的技术、设备和专家,并对之进行模仿和消化。这使得苏联能够快速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跳过了一些自行摸索的阶段。

战时经济模式的借鉴(尤其在二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也促使其发展出了一种高效的战时经济动员能力。战后,这种高度集中、统一指挥的模式被延续下来,并成功用于战后重建。对国家而言,战争动员和经济发展动员在很多管理和组织逻辑上是相似的:目标明确、资源集中、指令清晰。这种模式在面对明确的、宏大的目标时,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人力资源红利: 苏联在这一时期拥有庞大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国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合格劳动力。

意识形态的驱动和“国家热情”: 强大的意识形态宣传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鼓励了牺牲和奉献。虽然这背后也有强制的成分,但在特定时期,确实形成了一种集体主义的奋斗精神。

1970年代后期及其之后:“增长的极限”显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推动苏联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变成了阻碍。到了19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进入了“停滞期”,增长率明显下降,原因多方面且相互关联:

计划经济的内在僵化与低效率:
缺乏市场信号: 计划经济取消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意味着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什么价格出售,都不是根据消费者需求来决定的,而是由中央计划部门拍脑袋。这导致了严重的 信息不对称 和 资源错配。企业生产出消费者不需要的产品,而市场上又普遍缺乏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东西。
创新动力不足: 在一个指令性的经济体系中,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计划指标。企业没有动力去创新,去改进产品质量,因为这可能意味着要改变生产流程,承担风险,而完成计划指标本身就足够有挑战了。即使企业想创新,也缺乏市场反馈和灵活的资源调配机制来支持。
低下的资源利用率: 价格体系扭曲,企业不需要担心成本,因为政府会提供所需的资金。这导致了极大的浪费,低效的生产方式盛行。你可以想象,如果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没人要,但政府仍然会提供资金让它继续生产,那么这家工厂就没有动力去改进。
“总产量”陷阱: 计划经济往往以数量指标作为核心,而不是质量或效率。这鼓励了企业“粗制滥造”以完成数量,但产品却缺乏竞争力。

重工业模式的边际效益递减:
当初支撑苏联崛起的重工业优先政策,在工业化早期效果显著。但当苏联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后,这种模式的边际效益就大大降低了。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需要从要素投入(增加资本、增加劳动力)转向 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而苏联的计划经济恰恰无法有效提供后者。

农业的持续落后:
尽管政府持续投入,苏联的集体农庄模式在激励农民生产和提高效率方面始终存在问题。相比于西方国家的市场化、小型化、专业化的农业,苏联的农业生产力低下,甚至需要大量进口粮食。农业成为拖累整体经济的重要因素。

技术进步的停滞与脱节:
虽然苏联在某些尖端科技领域(如军事、航天)依然保持竞争力,但在民用工业和消费品领域,技术进步缓慢,产品质量低下,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信息技术革命在西方兴起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几乎无法跟上。

军事开支的巨大负担:
冷战期间,苏联将国民经济的很大一部分投入到军事工业和国防建设中。这使得民用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源受到挤压,也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当一个国家把大部分精力花在“造坦克”上时,就很难同时“造好汽车”和“提供优质消费品”。

改革的滞后与无效:
面对经济的停滞,苏联也进行过一些改革尝试,如“柯西金改革”,但这些改革往往触及不到计划经济的根本,而且在推行过程中遭遇阻力,最终效果甚微。改革力度不足,也未能解决制度性弊端。

腐败和寻租行为的滋生:
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权力与资源高度集中,为腐败和寻租提供了温床。一些官员和企业管理者利用计划分配的漏洞,谋取私利,进一步损害了经济效率。

总而言之,苏联在19301970年代的经济增长,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实现的。这种模式在初期具有强大的动员和建设能力,能够快速实现工业化和国家力量的提升。然而,这种模式的内在缺陷,如缺乏市场机制、创新动力不足、资源错配以及随之而来的低效率,最终在经济发展进入追求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新阶段时,暴露无遗,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衰退。就好比一辆早期依靠蛮力就能跑很快的车,但当需要更精密的操控和更高效的引擎时,它就显出了疲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

苏联社会不是一个为生产而生产的社会。官僚集团虽然掌控着经济活动,决定着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但是这种官僚统治毕竟是与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联系在一起的,私有财产在其中受到限制,不能积累财富。因此,他们扩大生产的动力主要是自身直接的物质需求。

  • 只要在苏联还存在着消费品的绝对短缺,那么在满足官僚自身直接需要的要求的驱使下,他们就会强迫工人以两三倍的强度劳动,也热衷于对生产技术加以改进。
  • 只要居于统治地位的官僚集团特权仅仅限于私人消费的范围,那么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就不能成为这个集团的客观的长期要求。长此以往,经济增速放缓是必然的。

直接原因

曼德尔认为,在任何一个能够大体上维持扩大再生产的社会,社会产品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部类:

  1. 生产性消费基金(A),用以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2. 积累基金(B),为满足以使用价值表现的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为新追加的生产者提供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3. 非生产性消费基金(C),包括军火生产,对于在使用价值意义上的扩大再生产没有贡献。

苏联官方的经济理论认为,只有压低生产性消费基金,才能实现高水平的积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长期地实现消费的“最优增长"。他们确实也这么做了,苏联经济的积累率很高,平均每年占国民收入的25%。

这样的理论和实践导致以下两大问题:

  1. 没有考虑到直接生产者的消费基金其实也是间接的生产资料基金。任何在满足直接生产者的基本消费预期方面的缺陷,都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相对甚至绝对下降。通过相对或绝对降低生产者的消费而获得的额外投资能够带来的最终产出的增加率趋于递减。忽视部类A导致在积累率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增速放缓了。苏联的官方经济学称这个现象“固定资金周转速度下降”。
  2. 没有考虑到如果生产者消费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如他们预期的那样,如果生产者不满意他们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那么生产者就会对劳动漠不关心,并蓄意怠工。如果生产者对生产不负责任,那么就只有强迫劳动。为了增强强迫力量,就只能使官僚机器和镇压机关不断膨胀,从而非生产性消费(部类C)极大膨胀。因而部类B的下降较部类A在以合理速度上升时要严重得多。非生产性开支的增长减少了或者抵消了原以为通过压低生产者的消费可以得到的好处。从下表可以看出,伴随着部类C的巨大膨胀,对部类B的增长的关注日益减少。

这些问题是导致苏联1970s以后经济增长停滞的主观因素和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user avatar
在充满敌意的森林里,猎人必须首先追求生存,而不是舒适。

——1928年斯大林驳斥布哈林新经济政策


不管一个大国曾经的经济初衷目标有多么浪漫,但是,一旦进入一个充满敌意、仇恨和恐惧的地缘丛林之中,她就必须保证自己的安全,这里面尤为重要的是经济安全。在敌人围绕的时代,他需要面临严峻的经济安全问题:

曾经被认为是安全的供应链必将被不断证明不再安全,尤其是最关键的经济命脉很可能会掌握在敌人手中,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为了避免在不可避免的残酷斗争中受制于敌人,这个大国就必须使自己的根本经济要素实现自给自足,方能摆脱被敌人压垮的命运,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不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率,而是为了保证经济的基本安全。

冷战经济学出现于一战德国。鲁登道夫一方面不断通过宝贵的黄金储备高价从瑞士、荷兰、丹麦等中立国手中购买有限却宝贵的粮食和资源,以维系国内社会的最稀薄需求;另一方面则组织德国工业和科技部门,通过在空气中提取氮素,在谱图黏土中提取铝,通过发明人工橡胶,从木材中提取纺线等办法,解决了相当多贸易资源的国产替代问题。这在短期避免了德国经济的迅速崩溃。

冷战经济学集大成于斯大林体制。苏联虽然不像德国一战时那么凶险,无论是西方的英法德帝国主义,还是东面的日本帝国主义,包括土耳其、波兰和中国等国,他们都对苏联怀有赤裸裸的敌意,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当时作为落后农业国的苏联,苏联虽然有庞大资源和丰富的粮食产能,但其最大的问题,乃是缺乏先进的制造业设备,受制于人,只有获得这种先进设备,才能实现至少暂时的自给自足,避免为外敌挟持压迫。

布哈林认为,苏联应该通过市场经济原则,向土地拥有者和粮食生产者的农民收购粮食,一方面满足城市的需要,另一方面实现向西方出口换汇购买工业设备,布哈林的政策其实是所谓的基于工农联盟原则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思维,他看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资源配置。

但斯大林认为,尖端工业实力脆弱的苏联外部环境极端恶劣,列强威逼极甚,随时可能颠覆苏联,在这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快速筹集大批粮食出口大量换汇,从而加速推进工业化,尤其是尖端工业的发展,否则苏联在危险面前无法自立。

这种争论在1927年的苏联粮食收购危机和斯大林在1928年初采取的西伯利亚方式发生之后大大激化了:

在1927年到1928年初,苏联政府的粮食收购遇到了严重的问题——1926年年底苏联收购粮食4.28亿普特,1927年底才收购了3亿普特,缺额达1.28亿普特,使得苏联不仅仅面临城市缺粮的问题,而且还无法换取足够的外汇推进工业化进程。当时很多富户囤粮,试图借机迫使苏联政府高价购买粮食;

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手段,1928年初,斯大林秘密视察西伯利亚,发出强化粮食收购工作的公告,要求严厉打击不良富户和富农,必要时施行强迫收购,这实际上就是集体农庄制度的开端,最终粮食收购工作快速完成——在北高加索过去每五天只能收购50万普特粮食,但在斯大林政策施行之后,这个数字变成了100万普特,在俄罗斯中部四省,过去是每五天60万普特,之后是150万普特。

斯大林是成功的,在全球大萧条中,唯有隔绝在世界贸易之外的苏联风景独好;在卫国战争中,苏联才可以源源不断制造飞机坦克大炮来保卫自己的生存,甚至在冷战早期,面对铜墙铁壁的斯大林体制,西方根本没有有效进行对苏联经济打击的手段。

但是后人为了政绩,为了经济,使得苏联经济深度融入了英美掌控的全球贸易体系。这主动把脑袋放上断头台的举动给了里根充足的武器弹药。美国对苏联天然气技术的封锁和破坏以及联合沙特疯狂的打压原油价格,如同狙击枪打出的精准子弹,穿透了苏联心脏。苏联庞大的政治经济体系,在抢救无效,再也无法全面给全身供血的情况,走到了末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在1930年至1970年代的那段时期,可以说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相对辉煌的阶段。这段时期经济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制度设计和战时动员式的经济模式。然而,到了1970年代后期以及之后,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增长势头也随之停滞甚至下滑。1930年代至1970年代:高效的“加速”与.............
  • 回答
    1930年代的苏联,科学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由国家主导的“干预”,其根源在于那个时代苏联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这场干预并非孤立的学术调整,而是整个国家体制在追求特定目标时,将科学作为一种工具,一种需要被严格规划和控制的资源。首先,理解这场干预的背景,必须看到苏联彼时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列.............
  • 回答
    苏联在1949年后对新中国进行大规模援助并帮助其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也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计算。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与“阵营”的巩固: 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理想: 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其官.............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体制、人才培养、历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斯大林之后,苏联确实出现了一些领导人,但要说他们是否“优秀”,以及为何“不如”斯大林,这本身就包含了很多评判标准和历史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苏联在斯大林之后的领导人,虽然也推动了国.............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深度的历史问题,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展现出的顽强抵抗和最终胜利,与德国在柏林战役中的溃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避免用生硬的“AI式”语言来解读。莫斯科保卫战:生死存亡的绝地反击首先,我们要明白莫斯科保卫战爆发的背景。1941年秋天,德国闪电战的锋芒.............
  • 回答
    苏联,这个在冷战时期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拥有世界上数量庞大的核武库,其解体却来得如此迅速且令人费解。很多人纳闷,为何这个拥有足以摧毁地球数次的军事力量的国家,最终却化为尘土?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而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核武器的拥有本身并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
  • 回答
    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劳动节大阅兵,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苏联在即将到来的战争前夕一次振奋士气、威慑敌人的重要军事展示。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这场阅兵之所以未能如愿地震慑住希特勒德国,其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希特勒的决策逻辑。希特勒对苏联的侵略野心早.............
  • 回答
    关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高压下文化艺术反而能够繁荣,而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则相对逊色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其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细致地梳理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社会主义高压”这一笼统的标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关于苏联在科技、人才相对落后且没有多少外援的情况下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历史证明,苏联确实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并取得了在某些领域世界领先的技术成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其技术、资金和人才的来源,并认识到其独特的历史和政治背景。首先要明确的是,“科技、人.............
  • 回答
    苏联在IS2坦克上装备D25T而不是ZiS6坦克炮,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考量和实战需求。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两种火炮的研发背景、性能指标以及它们在战争中的实际应用。ZiS6:早期战争的产物,但潜力受限ZiS6(全称76毫米ZiS6坦克炮)是苏联在二战初期一款相当出色的坦克炮。它是在ZiS5.............
  • 回答
    苏联军队在很短时间内击败在东北经营多年的关东军,这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便是战略优势、兵力及装备优势、日军的准备不足以及战场环境等。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战略上的绝对优势与周密准备 战略时机选择的精准性: 苏联进攻满洲的时机选择得极为精准。此时,德国在欧洲战场已接近崩.............
  • 回答
    苏联时期,中东欧国家,包括匈牙利、捷克和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民众普遍存在反苏/反俄情绪,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重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国家各自的背景以及它们与苏联关系的演变。历史的阴影:长久被支配的记忆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巨大谜团。苏联能在经济实力相对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能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一极”,其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绝非单单一个经济数字就能概括的。抛开那些干巴巴的经济报表,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剖析:1. 战略优.............
  • 回答
    苏联士兵被严令禁止使用德国武器进行战斗,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远不止一个简单的“禁止”二字可以概括。这涉及到了政治宣传、军事纪律、国家安全、心理战以及历史情感等多个层面,并且这些因素是相互交织、层层递进的。首先,从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苏联一直将德国,特别是纳粹德国,描绘成其最主要的、最.............
  • 回答
    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苏联确实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利用其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来阻止联合国出兵朝鲜。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回溯到当时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和苏联内部的考量。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联合国安理会表决的规则。作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法国、英国、苏联、美.............
  • 回答
    在哔哩哔哩(B站)等网站上,对苏联的喜爱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一个复杂社会现象的体现,其中夹杂着历史记忆、集体情感、亚文化传播、意识形态解读以及一些现实的投射。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年轻群体对“强大与秩序”的向往和现实的反差 “逆全球化”和“中国自信”的背景下的怀旧与对比: 当.............
  • 回答
    苏联在建国初期,之所以采取大规模撤走专家(特指那些服务于苏维埃政权,但又非布尔什维克党员的专家,例如沙皇时期的官员、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等)的政策,其背后是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和意识形态驱动。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撤走”动作,而是一个涉及社会改造、权力巩固和意识形态斗争的系统性过程。一、 建国初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到了很多层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考量。简单来说,苏联在二战后没有采用一夫多妻制来恢复人口,原因非常复杂,绝不是简单地“不行”就能概括的。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苏联作为一个意识形态上奉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它的社会建构和国家政策都.............
  • 回答
    苏联当年在北方集结百万军队,并且扬言对中国发动核武,但最终没有下手,这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中苏关系恶化 意识形态分歧: 尽管两国都奉行共产主义,但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分歧。赫鲁晓夫的“和平共.............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阻止苏联进入亚洲战场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当时美国的首要目标是迅速结束战争,并且在与纳粹德国的斗争中,苏联的参战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美国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最快、最有效地打败轴心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