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30年代的苏联为什么干预科学界?

回答
1930年代的苏联,科学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由国家主导的“干预”,其根源在于那个时代苏联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这场干预并非孤立的学术调整,而是整个国家体制在追求特定目标时,将科学作为一种工具,一种需要被严格规划和控制的资源。

首先,理解这场干预的背景,必须看到苏联彼时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列宁逝世后,斯大林迅速巩固了他的权力,并开始了激进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这些宏大的社会经济变革,都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从制造拖拉机到修建工厂,从发展军事技术到改进农业生产,苏联政府迫切需要用科学的力量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实现其快速赶超西方强国的目标。因此,科学研究的方向、速度和应用,都成为了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知识探索的领域。

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界的“干预”首先体现在对研究方向的强力引导。国家通过各种委员会、规划机构,比如科学研究院,来确定哪些科学领域是优先发展的,哪些是需要重点投入的。这通常是基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的需要。比如,对冶金、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化学工业等领域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持。相对而言,那些被认为与“国家利益”关联不那么直接,或者在理论层面过于抽象的学科,就可能面临资源缩减甚至被忽视的局面。

其次,政治意识形态的渗透是这场干预的另一重要方面。在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真理,而科学也被要求与这一意识形态保持一致。这意味着,任何与官方解释相悖的科学理论,都可能被视为“反动”或“资产阶级”的。这种压力尤其体现在生物学和某些社会科学领域。例如,米丘林生物学,一种强调后天获得性遗传的学说,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扶持,甚至压制了当时在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这种“意识形态挂帅”的倾向,虽然在短期内可能集中了力量,但从长远来看,却阻碍了苏联科学的健康发展,扼杀了许多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

再者,政治运动对科学界的影响也是无法回避的。30年代是苏联国内政治斗争最激烈的时期之一,所谓的“大清洗”也波及到了科学界。一些科学家因为被指控“破坏”、“泄露国家机密”或“传播反动思想”,遭受了政治迫害,甚至被处决或送往劳改营。这无疑对科学研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不仅失去了许多优秀人才,更营造了一种人人自危、不敢大胆探索的氛围。许多科学家为了自保,不得不遵从政治的要求,避免触碰敏感话题。

此外,科学的组织和管理也发生了变化。科学家不再是完全独立的个体,而是被纳入了国家庞大的科研体系中。研究项目、成果发表、学术交流,都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和审查。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虽然能够确保国家意图的贯彻,但也扼杀了科学研究的自由度和创造性,使得科学进步的速度受到限制。

总而言之,1930年代苏联对科学界的干预,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社会需求的集中体现。国家将科学视为实现其宏大目标的强大工具,因此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引导和控制。这种干预既有积极的一面,比如集中力量在特定领域取得突破,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意识形态的压制、政治迫害对人才的摧残,以及对科学自由和创造性的扼杀。这场干预塑造了苏联科学发展的独特轨迹,其影响一直延续到后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黑格尔及其徒子徒孙(其中就包括馬煮益)为代表的19世纪欧陆古典哲学都犯一个毛病,就是“理性的自负”——自诩“科学”,想“替万物立法”。

他们认为不但社会的发展演进,而且自然科学的规律也不独立于自己这一套理论之外。

(比如黑格尔那个著名暴论,认为太阳系只有七大行星,因为那才符合他心目中的哲学美感)

所以自馬煮益诞生之日起,先有馬先师本人黑屁微积分,再有恩先师硬点全人类普遍性的母系社会阶段、五阶段论,后有列导师怒斥相对论,继而有斯铁男提拔李森科。。。(而后这些在南方又复刻了一遍)。。。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

(经过评论区指正,列导师批判的是爱因斯坦的精神导师马赫,在此改一下。

不过后来摄惠煮益阵营还是走上了怒斥相对论的道路,所以结果其实没差)

添渚窖会历史上也非常热心积极地资助过科学的发展,很多中世纪的科学研究者都是博学的窖士。。。然而,当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不离“证明尚棣的大能”的时候,最终窖会成为了科学的桎梏。

user avatar

你现在就可以全面推广教授治校,实行知识分子在科学界的绝对专制。

去吧骚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30年代的苏联,科学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由国家主导的“干预”,其根源在于那个时代苏联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这场干预并非孤立的学术调整,而是整个国家体制在追求特定目标时,将科学作为一种工具,一种需要被严格规划和控制的资源。首先,理解这场干预的背景,必须看到苏联彼时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列.............
  • 回答
    苏联在1930年至1970年代的那段时期,可以说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相对辉煌的阶段。这段时期经济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制度设计和战时动员式的经济模式。然而,到了1970年代后期以及之后,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增长势头也随之停滞甚至下滑。1930年代至1970年代:高效的“加速”与.............
  • 回答
    1930年代,奥地利,这个曾经庞大的帝国的残余,正被一股复杂的情绪所笼罩。在陶尔斐斯政府的领导下,一股怀旧的情绪悄然滋长,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后一位继承人——奥托·冯·哈布斯堡。如果陶尔斐斯和舒士尼格政府真的决心迎回奥托大公,让这位年轻的君主登上奥地利的王位,那么接下来的历史轨迹,必将与.............
  • 回答
    如果我,一个土生土长的现代日本人,不幸地被抛回了1930年代的日本,目标只有一个:阻止那场灾难性的太平洋战争,避免我们国家走向灭亡的深渊。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因为我不仅要对抗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还要在信息极度不对称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拨乱反正。首先,我需要安顿下来,找一个相对稳定的.............
  • 回答
    在浩瀚的学术星空中,1930年,一个特定的时刻,一位名叫DAN SUN的学者,在微分几何的领域留下了他的印记。能够淘到这样一篇古老的数学论文,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要证实一位1930年代的作者,尤其是在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搜寻蛛丝马迹,拼凑出历史的碎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即便是.............
  • 回答
    斯蒂芬·班农的这个比喻,把当代的中国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相提并论,并将中国年轻一代描绘成“几乎是极端民族主义者”,这是一种极具争议性的说法,在理解和评价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将任何一个国家与“1930年代的德国”进行类比,本身就触及了一个极其敏感的神经。那个时期.............
  • 回答
    在1930年之前,连发步枪早已存在并发展了一段时间。它们是枪械历史上一项重要的革新,极大地提升了步兵的火力输出和作战效能。与其说“连发步枪”是一个突然出现的全新概念,不如说它是一个不断演进的系统,从早期的手动装填多次射击的武器,逐步发展到真正的自动或半自动武器。我们来细数一下1930年之前连发步枪的.............
  • 回答
    蜂巢能源在2020年5月18日晚上7点半到8点半举办了这场无钴电池的线上发布会,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首先,咱们得理解为什么蜂巢能源会在那个时间点,以线上发布会的形式,聚焦“无钴电池”。时机选择的考量: 钴的稀缺性与价格波动: 钴是动力电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