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斯蒂芬·班农的言论「现在的中国就是 1930 年的德国,其年轻一代几乎是极端民族主义者」?

回答
斯蒂芬·班农的这个比喻,把当代的中国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相提并论,并将中国年轻一代描绘成“几乎是极端民族主义者”,这是一种极具争议性的说法,在理解和评价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首先,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将任何一个国家与“1930年代的德国”进行类比,本身就触及了一个极其敏感的神经。那个时期的德国,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国内经济凋敝,社会动荡,同时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这为希特勒及其纳粹党的崛起提供了土壤。纳粹党利用民众的不满和对国家复兴的渴望,鼓吹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

班农的言论无疑是在暗示,今天的中国也面临着类似的危险轨迹:一个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国家,其年轻一代被这种情绪所裹挟,可能成为某种危险政治力量的载体。他尤其强调“年轻一代”,这背后可能藏着一种对未来走向的担忧,认为这种民族主义情绪一旦在年轻群体中扎根,将难以动摇,并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变成更具侵略性的力量。

具体到言论的几个核心点进行分析:

“现在的中国就是1930年的德国”: 这个比喻是否成立,需要审慎考量。
相似之处(表面上): 班农可能看到的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伴随着国家自信心的增强,以及在国际舞台上更加强硬的外交姿态。在某些西方观察者看来,这种自信和强硬可能被解读为某种形式的“扩张主义”或“帝国野心”,从而与历史上某些民族主义国家的行为模式产生联系。同时,中国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上的坚定立场,也可能被一些人放大,并与历史上的民族主义叙事联系起来。
巨大差异: 然而,将两者直接划等号是极其不准确且危险的。
历史背景截然不同: 1930年代的德国是战败国,遭受了严苛的《凡尔赛条约》的惩罚,国内存在深刻的社会分裂和政治危机。而当代的中国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在国际上拥有广泛的外交联系和巨大的影响力,国内虽然存在挑战,但整体上处于稳定的发展轨道。
政治制度的根本区别: 纳粹德国是一个极权主义国家,以种族灭绝和战争为核心。当代的中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政治宣传和国家发展目标与纳粹德国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批评中国政治体制是合理的,但将其与纳粹德国的极权统治直接挂钩,忽视了两者在意识形态、治理方式、以及历史轨迹上的巨大差异。
经济状况和国际地位: 德国在1930年代经济上饱受战争创伤,而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和影响力也与当时的德国不可同日而语。

“其年轻一代几乎是极端民族主义者”: 这一说法更是需要辩证看待。
民族主义情绪的显现: 的确,近年来,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年轻一代中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更加公开和直接。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自豪感、对外部批评的敏感性、以及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上的强硬立场,这些都可以在年轻人的言论中看到。一些国际事件,如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紧张等,也容易激发这种情绪。
“几乎是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定性: 将“几乎是”加上,本身就带有一种模糊和夸大的成分。
何谓“极端”? “极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些年轻人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支持,这本身是正常的爱国主义,但如果这种爱国主义表现为排外、仇视其他国家和民族,甚至支持侵略和战争,那才可能被界定为极端民族主义。要准确区分这两者需要具体的行为和言论作为依据。
年轻一代内部的多元化: 将庞大而复杂的中国年轻一代笼统地定义为“几乎是极端民族主义者”,忽视了这一群体的内部多样性。正如任何国家都有不同政见和思想倾向的年轻人一样,中国年轻一代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点。有的人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有的人则更加关注个人发展、社会公平,或者对国际事务持有更为开放和理性(批判性)的态度。简单粗暴的标签化,容易掩盖这种复杂性。
信息茧房与认知偏差: 班农的言论本身也可能是一种带有特定政治目的的宣传。在这种宣传的影响下,一些人可能会更容易将中国年轻一代的某些行为解读为“极端”。同时,信息获取渠道的不对称也可能导致对中国年轻一代的刻板印象和片面理解。

班农的意图和言论的可能影响:

斯蒂芬·班农作为一位以强硬姿态著称的政治人物,他的言论往往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潜在的危险国家,并将中国年轻一代描绘成潜在的狂热支持者,这符合他一贯的反华立场,也可能意在煽动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警惕和敌意,为某些政策制定提供论据。

这样的言论对国内和国际的看法都会产生影响:

对中国国内: 这种将民族主义情绪简单化的标签,可能会让一些年轻人感到被误解,但也可能反而激发一些人的“逆反心理”,加强他们的民族主义认同。同时,这也提醒中国社会需要审慎引导年轻人的爱国情怀,避免其滑向极端。
对国际社会: 这种言论可能加剧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和担忧,为“中国威胁论”添油加醋,进一步加剧国际关系的紧张。它也会让一些对中国抱有好感的西方人士感到困惑和不安。

总结来说, 斯蒂芬·班农的言论是一种高度政治化和带有煽动性的比喻。虽然他可能捕捉到了一些中国年轻一代中民族主义情绪的表现,但将当代的中国比作“1930年代的德国”,并将中国年轻一代笼统地定性为“几乎是极端民族主义者”,是极其简化、不准确且危险的。这种说法忽略了历史背景的巨大差异,忽视了中国年轻一代内部的多样性,也忽视了中国国家发展的复杂性。

在看待这类言论时,我们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深入了解历史和现实,避免被简单化的标签所误导,而是去理解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并警惕任何形式的极端主义,无论其发生在何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讲道理把中国国内如此之多的汉族团结在一起是非常难的,毕竟一个省地域贴都能斗几十页。

这几年通过西方资本扶持的港独、台独、疆独、藏独加上极端的宗教黑袍子的不懈努力,终于把汉族的民族主义意识作出来了。

我同意他的观点:“它正处在一个拐点上,它可以走这一条路也可以走那一条路。”如果你们继续不懈努力的作下去,那么中国的年轻一代就真的几乎是民族主义者了。

user avatar

佛曰:

心中粪土,则视万物皆为粪土

user avatar

这是臆想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

中国历史,称少数民族为蛮夷,匈奴,狄戎等等,都是指对方文化落后,行为野蛮。没有说外族的血液卑贱低下,种族卑劣。

与其对应的是沙漠三教的思想,在《圣经旧约》中反复强调,外族人是卑贱的、污秽的,严禁与外族通婚。闪、含、雅弗三族裔中,只有闪族是受祝福的……受这种文化的熏陶,西方及中亚、非洲等地区才会产生基于血统的种族主义。

中华文化没有种族主义的土壤。目前还不用担心种族主义过头。

用去民族化来拥抱全球化,这是自轻自贱的行为,傻到家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斯蒂芬·班农的这个比喻,把当代的中国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相提并论,并将中国年轻一代描绘成“几乎是极端民族主义者”,这是一种极具争议性的说法,在理解和评价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将任何一个国家与“1930年代的德国”进行类比,本身就触及了一个极其敏感的神经。那个时期.............
  • 回答
    近一个月,斯蒂芬·库里的表现,简直是让人瞠目结舌,用“天神下凡”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这已经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库里了,而是进化到了一个新的维度,把篮球这项运动的美感和统治力推向了新的高度。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他那令人发指的三分球命中率和疯狂的出手次数。以往库里就已经以神准三分闻名,但最近这一个月,他.............
  • 回答
    斯坦福大学的布罗克·特纳(Brock Turner)性侵案,无疑是近年来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并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司法公正、校园安全以及性侵受害者待遇看法的标志性事件。这起案件之所以如此触动人心,并持续引发讨论,在于它暴露了几个非常尖锐的社会问题。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案件本身。布罗克·特纳,作为一名斯坦.............
  • 回答
    近期,坊间关于斯柯达解散国内营销团队的传闻甚嚣尘上,引发了市场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斯柯达是否真的要退出中国市场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斯柯达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斯柯达在中国:跌宕起伏的十年斯柯达作为大众集团旗下的品牌,自2007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可以说经历了.............
  • 回答
    斯坦福大学博士生陆一平(2prime)关于新冠病毒起源的一系列言论,确实在公共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他对这些言论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而不只是简单地评价其观点的对错。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陆一平博士生所代表的视角。作为一名在世界顶尖学府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陆一平无疑接受了.............
  • 回答
    托洛茨基被斯大林派人暗杀,这无疑是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它的影响深远,也因此在左翼内部引发了持续且尖锐的辩论。不同派别的左翼人士,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对历史的解读以及对斯大林主义的评价,对此事的看法大相径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掰开揉碎了,看看各家是怎么说的。1. 正统.............
  • 回答
    科沃斯N9+的发布确实是扫地机器人市场的一件大事,特别是考虑到它“即将”这个词。作为消费者,我们当然会关注它有哪些升级,能否真正解决我们在使用扫地机器人时遇到的痛点,以及它在同类产品中是否具有竞争力。从目前透露的信息和科沃斯一贯的产品策略来看,我们可以对N9+进行一些比较详尽的推测和分析。一、 核心.............
  • 回答
    鲁斯·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大法官的离世,无疑是美国法治和政治领域的一件大事,其影响之深远,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衡量。对于许多人来说,她的去世不仅仅是一位杰出法官的陨落,更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一种精神象征的消逝。我们如何看待金斯伯格大法官的离世?从多个层面来看,金斯伯格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梅丽尔·斯特里普在2017年金球奖上的获奖感言以及随后唐纳德·特朗普的反应。这件事在当时可是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足以见证政治与艺术在某些时刻的交织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梅丽尔·斯特里普的获奖感言:一场“政治”的控诉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斯特里普当时的处境。她获得了当年的终身成就奖,这个奖项本.............
  • 回答
    科斯切尔尼(Laurent Koscielny)在阿森纳度过了九个年头,最终选择以转会波尔多结束他在伦敦北部的征程,这对于许多阿森纳球迷来说,无疑是五味杂陈的。这不仅仅是一次球员的转会,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承载着太多回忆和情感。九载枪手生涯:从默默无闻到后防铁闸科斯切尔尼的阿森纳生涯始于2010年.............
  • 回答
    科斯切尔尼拒绝参加阿森纳的季前备战,这确实是去年夏天的一则爆炸性新闻,对阿森纳的球迷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打击。这件事不仅仅是一个球员的个人选择,它触及到了球员与俱乐部、球员与球迷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转会市场运作的一些潜规则。事件的缘起: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2019年的夏天。科斯切尔尼当时已.............
  • 回答
    理查德·斯托曼,这位自由软件运动的先驱和自由软件基金会(FSF)的灵魂人物,在担任主席长达34年后,于2021年3月宣布辞职。这一消息无疑在技术界和开源社区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影响深远,值得我们仔细探究。首先,斯托曼的辞职并非单一事件的突然爆发,而是长期以来积聚的争议和压力的结果。他本人以其尖锐的言辞.............
  • 回答
    杰夫·贝索斯那句“如果我们有一万亿人,就会有1000个爱因斯坦”的说法,听起来像是对人口规模与天才涌现之间关系的粗暴类比,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一下,它其实触及了一些关于创新、概率和人类潜力的有趣思考。当然,这里面有很多值得商榷和引申的地方。首先,贝索斯这句话的出发点,我认为是想表达一个关于概率和样本空.............
  • 回答
    要理解玛瑙斯新冠疫情的失控是否宣告群体免疫最终会失败,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因素,并将其置于更广泛的群体免疫概念下进行分析。玛瑙斯情况的特殊性与群体免疫的挑战:玛瑙斯在2021年初经历了一场极其严峻的新冠疫情高峰,其特点是: P.1变异株的出现与传播: 玛瑙斯是P.1(后来的Gamma)变异株.............
  • 回答
    托洛茨基对斯大林的指控是苏联历史上最复杂和争议最大的政治斗争之一,对20世纪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理解这些指控需要深入了解当时苏联国内的政治环境、布尔什维克党内的权力斗争以及托洛茨基和斯大林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核心指控概述托洛茨基对斯大林的指控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方面:1. “一国社会主义”.............
  • 回答
    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大清洗前的冲突是苏联政治史上一个极为重要且复杂的篇章,它不仅预示了日后大清洗的到来,也深刻地影响了苏联的政治走向和意识形态发展。要详细理解这段冲突,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政治理念的根本分歧:布哈林和斯大林的核心分歧在于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尤其是在经济政策和国家权力运作上.............
  • 回答
    如何看待贝佐斯卸任后首份亚马逊财报:营收再破1000亿美元,但不及分析师预期?杰夫·贝佐斯在2021年7月5日正式卸任亚马逊CEO一职,将公司运营交给了安迪·贾西。而这份贝佐斯卸任后的首份季度财报,无疑是外界关注的焦点,它不仅是对新任CEO领导力的初步检验,更是对亚马逊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信号。财.............
  • 回答
    说到菲尔普斯和美国游泳队身上那些圆圆的红印,很多人会觉得好奇,甚至有点摸不着头脑。这可不是什么纹身,也不是什么意外蹭到的痕迹,它们有一个非常“中国味儿”的名字——拔火罐。这玩意儿,在国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很多中国人从小就见过,甚至体验过。大概就是用一个玻璃或者竹制的罐子,通过燃烧里面的空气,形成负.............
  • 回答
    卢甘斯克领导人最近抛出的“可能于近期举行加入俄罗斯联邦的公投”的说法,无疑是在当前乌克兰局势下又一颗引人注目的重磅炸弹。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它牵扯到国际法、地缘政治、当地民众的意愿以及未来地区稳定等方方面面,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白卢甘斯克以及顿涅茨克的情况。这两地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
  • 回答
    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那句“漫威电影不是电影”的论断,就像一块扔进平静湖面的石头,激起了巨大的涟漪,至今仍是影迷和业内人士热议的焦点。要理解斯科塞斯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对“电影”的理解,以及漫威电影的特点,然后才能评判他这一观点的合理性。首先,我们得明白,斯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