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巴西玛瑙斯的新冠疫情失控,是否宣告群体免疫最终会失败?

回答
要理解玛瑙斯新冠疫情的失控是否宣告群体免疫最终会失败,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因素,并将其置于更广泛的群体免疫概念下进行分析。

玛瑙斯情况的特殊性与群体免疫的挑战:

玛瑙斯在2021年初经历了一场极其严峻的新冠疫情高峰,其特点是:

P.1变异株的出现与传播: 玛瑙斯是P.1(后来的Gamma)变异株的早期爆发地之一。这种变异株被认为具有更高的传染性,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疾病,并且可能更有效地逃避先前感染或疫苗诱导的免疫。
医疗系统崩溃: 由于病例激增,玛瑙斯的医疗系统不堪重负,氧气供应短缺成为一个标志性的灾难场景,导致大量死亡。
疫苗接种进度缓慢: 在疫情爆发的初期,玛瑙斯的疫苗接种工作进展缓慢,未能及时形成有效的群体保护屏障。
先前感染的局限性: 在疫情早期,曾有研究表明玛瑙斯地区可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感染率,甚至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接近“群体免疫”。然而,P.1变异株的出现,以及其逃避先前免疫的能力,打破了这种假设。先前感染产生的抗体和细胞免疫在面对新变异株时效果大打折扣。

群体免疫的概念及其运作机制:

理解玛瑙斯的情况,首先要明确群体免疫是什么:

定义: 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是指当人群中足够比例的个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免疫力时,即使少数未免疫的个体暴露于病原体,也很难发生大规模的持续传播。这是因为感染链很可能在遇到免疫个体时被阻断。
实现方式: 群体免疫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自然感染: 大量人群通过感染病毒并康复获得免疫。
疫苗接种: 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使人群产生免疫力,而不必经历疾病的痛苦和潜在的死亡。
关键参数: 群体免疫所需的阈值(即人群中需要免疫的比例)取决于病毒的传染性(基本传染数 R0)。传染性越强的病毒,所需的免疫阈值越高。例如, measles(麻疹)的 R0 非常高,需要 95% 的人群免疫才能实现群体免疫。新冠病毒的 R0 值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比 measles 低,但高于流感。
“免疫”的内涵: 这里的“免疫”并不仅仅是抗体水平,还包括细胞免疫等多种免疫机制。理想情况下,免疫应该能够有效阻止感染、传播和重症。

玛瑙斯失控与群体免疫失败的联系分析:

玛瑙斯疫情的失控并非直接宣告群体免疫“最终会失败”,而是极大地挑战了我们对新冠病毒群体免疫的理解,特别是基于“自然感染”实现群体免疫的脆弱性。

1. “自然感染”群体免疫的局限性与危险性:
代价过高: 为了通过自然感染达到群体免疫,需要让大量人口感染,这意味着巨大的死亡人数和长期后遗症的风险。玛瑙斯的情况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点。医疗系统的崩溃导致本可挽救的生命逝去。
病毒变异的“追赶”: 玛瑙斯案例表明,在人群尚未形成足够免疫力之前,病毒可能会发生变异。这些变异株可能更具传染性,或者能逃避先前感染产生的免疫。这就像是在跑马拉松,但对手(病毒)在不断地加速和改变规则。
免疫的短暂性与衰减: 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免疫保护时间、以及对不同变异株的交叉保护能力尚不完全清楚。如果免疫力会衰减,或者对新变异株的保护力不足,那么即使通过自然感染形成了一定比例的免疫,也可能不足以完全阻断传播。

2. “疫苗接种”群体免疫的挑战:
疫苗的有效性与变异株: 疫苗的研发是实现群体免疫的关键。然而,病毒的变异可能降低疫苗的有效性,特别是对预防感染和传播的能力。虽然现有疫苗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依然有效,但如果对感染和传播的阻断作用减弱,群体免疫的实现将更加困难。
疫苗接种的进度与公平性: 疫苗接种的推广速度、覆盖率以及全球疫苗公平性都至关重要。如果全球范围内疫苗接种进度不均衡,病毒就有机会在未接种人群中传播和变异,进而影响已接种地区。
免疫的时长和加强针: 我们仍然需要了解疫苗诱导的免疫能持续多久,以及是否需要加强针来维持免疫力。

3. 玛瑙斯案例对群体免疫的启示:
重新定义“群体免疫”: 玛瑙斯事件促使科学界重新思考“群体免疫”在新冠疫情中的意义。在变异株不断出现、免疫可能衰减的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一个更动态、更灵活的视角来理解群体免疫,而不是一个固定的“临界点”。
疫苗作为首选路径: 玛瑙斯的情况强调了疫苗接种作为实现群体免疫最安全、最有效方式的优越性。虽然疫苗并非万能,但其风险远低于自然感染的代价。
持续的监测与适应: 病毒变异是新冠疫情的一大挑战。我们需要持续监测病毒的演变,评估疫苗的有效性,并根据情况调整公共卫生策略和疫苗方案。
“零疫情”可能难以实现: 鉴于病毒的传染性和变异能力,以及疫苗的局限性,完全消除新冠病毒(实现“零疫情”)可能是一个不现实的目标。更现实的目标可能是将病毒的传播控制在较低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重症和死亡。

结论:

玛瑙斯的新冠疫情失控,特别是P.1变异株的出现和传播,并非宣告群体免疫“最终会失败”,而是表明通过自然感染实现群体免疫的策略是极其危险且不可行的,并且对基于疫苗的群体免疫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它暴露了以下几点:

病毒变异是实现群体免疫的最大障碍之一。
依赖自然感染实现群体免疫的代价是无法接受的。
疫苗的有效性(包括对感染和传播的阻断能力)以及接种的进度和公平性,是决定群体免疫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与病毒的长期博弈中,我们需要保持警惕,持续监测,并不断调整策略。

因此,与其说玛瑙斯宣告了群体免疫的失败,不如说它强化了“疫苗接种是实现群体免疫最可行路径”的共识,同时提醒我们,这个过程充满挑战,需要持续的科学研究、公共卫生投入和国际合作来应对病毒的不断演变。 我们可能需要接受一个“与病毒共存”的现实,但通过疫苗接种,我们可以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保护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至暗时刻——医疗系统全线崩溃的巴西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最痛苦的事情之一是,你已经在临床一线精疲力尽支撑了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而患者却一天比一天多。



巴西的情况有多糟糕?

自从新冠大流行以来,巴西已经有超过28万人死于新冠肺炎,死亡人数仅次于美国。

3月19日,巴西单日新增病例90570例,创下了疫情以来的新高。根据路透社最新的统计,现在全球每6例新发病例,就有1例出现在巴西;每5例死于新冠的患者中,就有1例出现在巴西。



巴西目前的新冠病死率为2.4%,和一些发达国家比确实不算高,但是大家要知道一点,巴西的人口中位年龄是34岁,相对于一众欧洲国家来说低不少(比如美国38岁、英国41岁,德国47岁),巴西的病死率着实不算低。


而随着医疗系统崩溃,巴西在未来数周的新冠死亡人数、以及那些得不到及时救治的其他疾病患者人数,很可能还会快速攀升。



重压之下,巴西的ICU首先崩溃。


从去年年底开始,巴西ICU饱和度不断上升,目前巴西27个州中有25个的ICU饱和度在80%以上,其中19个超过90%,甚至像巴西最南部的南里奥格兰德州(Rio Grande do Sul)已经达到了100%,这意味着这个人口超过900万的州一张ICU床位都没有了。


根据巴西媒体报道,目前巴西有的医院的急诊科只有4张床位,但是有39名重症患者正在排队;有的医院上午新增10张ICU床位,黄昏时就全满了;有的医院门口停着10辆救护车,车里都是小城镇转上来的病人,但是医院没有ICU床位,这些患者只能躺在救护车里。


和以往死者多为老年人不同,现在20~30岁年轻患者死亡的比例大了很多。目前整个巴西的住院人数和死亡人数都在快速上升,现在巴西医疗资源耗竭到什么程度?气管插管所需要的麻醉剂用光了,已经开始使用兽用的药物。


这些在ICU门外苦苦等待的重症患者,什么时候才能住进去?只能等前面的患者脱离重症,


或者脱离尘世。




巴西的防控形式变得如此严峻,其中一个原因跟新冠病毒的巴西变异体(P.1)有关。


P.1是B.1.1.28谱系的一个分支,其传播速度是原始毒株的2.52倍,相比之下英国变异体(B.1.1.7)仅提高40~60%,并且P.1不仅传播速度快,它还携带和南非变异体相同的E484K突变。

相比于其他突变,E484突变对于新冠病毒S蛋白RBD的改变是比较大的。E484K将原本带负电荷的氨基酸转换为带正电荷的,就像磁铁反转一样,这可能会改变S蛋白与宿主细胞结合的形状。


这是一个具有免疫逃脱的突变,这意味两个坏消息,一是自然免疫方面,以前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可能会再次感染;二是人工免疫方面,疫苗有效率会显著下降。

先说第一点,玛瑙斯去年3月份发现首例新冠确诊患者,之后逐渐发展成了世界上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巴西的科研人员调查了亚马逊首府玛瑙斯(Manaus)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发现截止到去年10月,玛瑙斯有76%的居民被新冠病毒感染过。

然而,这么高的感染率有形成群体免疫吗?并没有。

时至今日,玛瑙斯仍然不断有新的感染者出现,玛瑙斯所在的亚马逊州,今年一月份平均每天都有超过2000例新增感染。


疫苗方面同样不乐观,与原始毒株相比,辉瑞疫苗和牛津疫苗针对P.1产生中和抗体水平降低了将近3倍。而在疫苗实战中,像P.1这样具有疫苗抵抗的变异体,确实加大了通过接种疫苗达到群体免疫的难度。

以强生疫苗为例,根据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接种疫苗28天后,有效率为66.1%。其中美国是72%,巴西是68.1%,南非是64.0%。强生疫苗在巴西的有效率低于美国。

而以科兴疫苗为例的话,数据差异更大。科兴疫苗在土耳其的III期临床有效率83.5%,但是在巴西只有50..66%,如果延长两针间隔时间,有效率上升至62.3%,但仍然显著低于土耳其的有效率。由于是两个不同的临床试验,背后有很多因素都会导致有效率出现差异,但巴西变异体P.1可能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然而,变异体只是导致巴西医疗系统崩溃的原因之一,单纯疫苗接种率不够高,也不足以让巴西的疫情变得如此严重。


举一个疫苗的例子,日本。日本至今为止接种的新冠疫苗仍然非常少,但日本通过社会防控措施,新增病例相对于高峰期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

再举一个变异体的例子,南非变异体,同样是带有免疫逃脱的突变,诸多疫苗在南非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在英国有效率将近90%的Novavax疫苗,到了南非直接将到48%,而牛津疫苗更是降到了近乎安慰剂的程度。然而,通过严格的社会防控措施,南非的每日新增病例已经相比于高峰期下降了95%。



然而,巴西在疫情这场大考中,不仅拿到了最难的那张试卷,而且连会的题目都不愿意答,直接交了白卷。

-中国虽然是最早面临疫情爆发的考验,彼时疫苗都没个影,但中国通过严格的社会防控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有效控制住了疫情蔓延;

-美国虽然在川普的带领下疫情防控做的非常糟糕,但作为一个超级大国医疗底子还是有的,并且正在全速推进两支有效率高达95%的疫苗接种;

-就连南非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有南非变异体,但是人家好歹有多年与HIV抗争的经验,对变异体的监控做的非常到位。


而巴西什么都没有。


P.1、落后的基础医疗条件(尤其是原始森林等地)、人员混杂的平民窟、2月份的狂欢节假期,当这些因素全部集中在一块时,再加上极其不科学的防疫政策,终究造成了巴西今日的医疗系统全面崩溃。


而说到政策,就不得不提到巴西的国家元首——总统博索纳罗。正是这个人,把一个金砖国家带向了深渊。


自从巴西疫情爆发以来,博索纳罗总统一直淡化新冠的危险,反对封锁,反对戴口罩,还在推特上说「不会购买中国疫苗」。而总统对新冠的态度,会显著影响其支持者的日常行为,现在巴西不戴口罩的人仍然随处可见。

就在3月17日,博索纳罗更换了第四位巴西卫生部部长马塞洛·奎洛加(Marcelo Queiroga),他将取代卫生部长爱德华多·帕祖洛(Eduardo Pazuello)。


我们看看奎洛加的三位前任是如何炒鱿鱼的。

去年4月16日,时任卫生部长路易斯·曼德塔(Luiz Mandetta)倡导保持社交距离,由于他的抗疫意见与博索纳罗相左,被博索纳罗解雇了;

5月15日,第二位卫生部长、上任仅29天的内尔松·泰希(Nelson Teich)因为不认为羟氯喹是有效的新冠治疗药物,也被博索纳罗炒鱿鱼了;

而第三位卫生部长爱德华多·帕祖洛,压根本学过医——他是陆军将军,最大的特点就是服从指挥。帕祖洛坚决执行博索纳罗的政策,一上台就大范围分发羟氯喹。

这位将军卫生部长下台的原因之一是,他由于巴西疫苗严重短缺受到民众的严厉批评;原因之二是,巴西最高法院正在调查玛瑙斯的氧气短缺事件——帕祖洛和总统博索纳罗在今年1月6日就已经知道玛瑙斯地区的医院由于疫情严重出现氧气告急,但直到1月12日,他们才开始向玛瑙斯输送氧气罐。


这一疏忽,直接导致了玛瑙斯的 医疗系统崩溃。

而博索纳罗钦点的第四位部长奎洛加上任之时就宣布,将会坚定执行博索纳罗的政策,继续使用羟氯喹,并且不会实行大规模封锁。

圣保罗新冠疫情应急机构负责人、卫生部前执行秘书若昂·加巴多(João Gabbardo)就强烈抗议卫生部长的这一举措。巴西国内,反对现行抗议政策的医学专家有很多,但是,他们并不是总统。



面对激增的死亡人数,博索纳罗对老百姓的表态是——停止抱怨!你们还要哭多久?(Chega de frescura, de mimimi. Vão ficar chorando até quando?)


就像巴西前卫生部长José Temporão说的,问题不在于卫生部长,目前最大问题在于总统自己。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今天巴西的医疗系统全线崩溃,既是天灾,更是人祸。


********

原文已发表于丁香园

user avatar

我就发现中国的古老哲学是那么的精准,真是所谓的三人言而成虎啊。

在本次新冠疫情爆发之前,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把无力隔离就治而只能让人暴露在病毒环境中的做法称之为“免疫”,也没有哪怕一个人会认为这种所谓的免疫方法能够有任何效果,这仿佛就是在嘲讽从巴斯德到今天的所有人类在微生物病原体研究上所做的努力。

它仿佛就是在告诉你,虽然人类研究了数百年的生物学医学,但是如今你们的政府能够想出的最好措施跟中世纪面对黑死病的封建国王大公和主教没有任何区别,左右都是个不管。

本来无人质疑板上钉钉的愚蠢行为,就因为一群既没有科学素养,也没有制度优势的国家,出于掩饰防疫不力的目的,一起大造声势,塑造出的所谓“群体免疫”的概念,结果就真的有人去信了,还居然相信它真的有成功的希望?

当然了,如果有些人认为这个所谓的群体免疫就是类似于适应流感这样的自然演化过程一样,那玛瑙斯的情况只能说明“群体免疫”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因为所谓的“演化”就是自然选择,现在没命的人就是被筛选下去的,等筛选工作结束了,剩下的有“耐病毒性”的人就实现了“群体免疫”。

哦对,如果你问我那如果恰好没有耐病毒性个体或者病毒不断变异呢?

嘿嘿,演化嘛,生物史上灭绝是个非常常见的字眼,你都把选择权交给天命自然了,那就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受着就是了。

真是越活越回去了……重金求一个没经历过2020年的大脑。

user avatar

人类在地球的自然界面前依然渺小,群体免疫、年轻人、疫苗接种等借助天然与外力最终都归于无效。

只有集体主义才能让人类有战胜自然考验的能力,自由滥用只能自取灭亡。

世界多数人类意识不到这一点,那疫情也许永不结束。当然也有可能被结束了,那就是健壮的美国警察会抓住每个自称感染新冠的人,用膝盖压着脖子,问他们得的是流感还是新冠。

user avatar

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是一个状态,注射疫苗最后依然达到的是群体免疫的效果。或许原问题想问的是「通过自然感染达到群体免疫状态的方法」完全失败。

玛瑙斯的第二波疫情,是有一些可能的解释的。

1. 所谓高达70%的人拥有免疫抗体的数据,来自于志愿献血的样本。而这些人和整体人的样本是不同的。在同一时间随机抽查,发现只有15%的人有抗体。那么真实人口的抗体比例到底有多少并不确定。

2. 群体免疫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是一个动态的均衡。给定一个R0,就对应一个群体免疫的比例。而事实上病毒会进化,各种医学和非医学的管制手段,也会给病毒带来进化的压力,让那些和细胞结合能力更强的病毒能够生存下来。前段时间发现的「英国」、「南非」和「巴西-亚马逊」毒株的结合能力,就比最初的欧洲毒株能力增加了数倍,这意味着R0发生了变化,那么群体免疫的基准线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意味着原来已经稳定下来的感染人数,会再次发生大量感染。

3. 现在确实已经发现某些毒株能够让一些中和抗体失效,也就是可能削弱疫苗的保护作用,但是尚未发现能够让疫苗失效的证据。并且有些情况下,疫苗的保护能力甚至可以高于感染过的患者。那么从巴西的情况看,大部分人都是靠的天然抗体,那么面对新毒株,确实有二次复发的可能。

不过第二波疫情依然是可以被控制的,原因有四:

1. 注射疫苗和感染康复之后,抗体在衰减是很正常的,衰减到什么时候才失去保护,这个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那个吓人的「半衰期」,并不代表衰减严格的按照指数来,仅仅只说明字面意义上的104天之后滴度减半,至于再过104天是不是再减半,不知道。

2. mRNA疫苗和真实感染都能够同时激发T细胞免疫和抗体免疫,即便是抗体消失了,T细胞的记忆更长久,依然存在保护能力。这也是二次感染的概率较低的原因。即便有二次感染,大部分情况下依然是症状更轻,好的更快。不少证实是二次感染并且严重的病例中,有些属于先天免疫缺陷,或者自身有慢性疾病比如肝炎,T细胞在得病之前已经疲于奔命和病毒长期斗争了。

3. 群体免疫的公式 的二阶导是小于0,也就意味着当R0线性增加的时候,需要增加的拥有抗体的人数的速度在下降。R0再怎么增加,终究有时尽,当R0从2升到3的时候,群体免疫标准从50%,升级到了66.6%,增加了15.6%,也就是需要额外感染15.6%的人才能重新均衡;但是当R0从9升级到10的时候,群体免疫标准仅仅从88.9%升级到了90%,只需要增加了1.1%。

但是对病毒来说,让R0每增加1,都是非常艰难的,毕竟结合能力再强,终究有个限度。所以随着R0的逐渐增加,人类需要为群体免疫而付出的新代价的增量也在减少。

4. 病毒会不断的发生变异,但是绝大部分变异往往不会产生病理上的区别,也不会产生免疫逃逸。只有某些关键变异,就像之前说的英国、巴西和南非的毒株,经过研究证实有一些显著区别。所以变种多是可以预料的。


指望「群体免疫」无效,会是非常恐怖的。那样的话意味着疫苗也是无效的——因为疫苗控制疫情的原理就在于形成群体免疫。那个时候唯一的退出策略就变成了「特效药」,还必须是那种方便服用,不需要住院的特效药。而满足这个条件的,目前还找不到什么头绪。

并且,特效药一样会造成进化压力,一样会产生抗药性。如果进化能够快到让疫苗都来不及形成群体免疫的话,我看不出特效药的开发速度就能生产的比疫苗快的理由。

user avatar

关键是会不会弄出来病毒比疫苗进化快。

只要疫苗还能挡住,全球控制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RNA病毒,很可能让变异比疫苗快。

如果,一个疫挡不住的病毒变种广泛传播,那么,以目前西方对付疫情的拉垮。很可能又是一轮。

又得等新疫苗。

问题是疫苗好了,新病毒又有了呢?

世界分成抗疫成功区和失败区?

user avatar

马瑙斯这个地名第一次看到还是在凡尔纳的《大木筏》里面,那时候就知道是亚马逊河中游的重要港口,橡胶集散地。

从地理上来说它位于亚马逊热带雨林中部,面对两条亚马逊河主要支流,地理上就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如果一开始就严格防疫,应该不至于达到感染率70%以上这种恐怖的程度。

可惜博索纳罗这种无为式防疫,最后真养出了这样一个病毒变异的最佳培养皿。为什么抗体存在的时间会不断缩短,有可能是因为病毒的变异程度不断增加。而且邻近雨林这样的自然条件,是否会使变异新冠病毒向野生动物传播而使得此后在巴西反复爆发,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user avatar

最可怕的前景是

高举群体免疫大旗的国家

病毒进化出人畜共患的特性

特别是老鼠

甚至可以通过昆虫传播

老鼠,蚊子,蟑螂这三种载体

对于病毒来说是完美的

如果这一天到来

人类还没有研究出特效药或者真正有效的疫苗

人类将面临诞生以来最严酷的一次生存考验

user avatar

群体免疫这种欺世盗名的谎话,有什么说头?

中国从开头就一直在说,这是胡说八道,这么搞是要荒冢千里,要上历史书,要万世唾骂的。

可惜,有几个人在听?

听进去的,暗地里捏着一把冷汗,还好听进去了。

不听的,就是这么个下场。

巴西的历史走到这一步,怎么回得来头?

溃兵四散,哀嚎震天,又有几人知?

我们站在这里看着那边,自然心高气傲,感觉良好。

但是问题一到自己身上,还不是马上变了思想,一样有很多人觉得这新冠病毒是不是哄人的?

哪有严重不严重的,我要回家看看,这绝对没有问题。

对于严格要求春运新冠检测隔离要求,一样的骂娘,心生不满。

巴西,那是别人家的牛,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我的春节计划,这可耽误不得。

怎么看,庆幸中国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杰,真的敢拿脑袋担保。

英国、美国、巴西捅这么大的娄子,死了这么多人,你看看有谁会为此负责?

user avatar

“小白鼠”这三个字是非常不人道主义的,但是媒体霸权和学术霸权却正在地球上实现这个效果。

英国人挖了个坑,多米尼克·卡明斯和一班混球叫兽拍拍肺跑了,权当没得过病,然而“盲信权威”的2.8流国家精英却信以为真的,主动用国民的生命来为“先进国家”提供“学术资料”、“研究对象”和完善方案的“数据”。

所谓人籍成色的不平等,大概这就是生活吧。

user avatar

去年个别欧洲国家和英国的群体免疫本身就是个笑话,甚至不是个错误,这玩意儿被严肃讨论了一年是现代科学之耻


英国不是今天宣布的群体免疫,是去年三月初,去年三月是个什么概念?病毒刚被发现两个多月,武汉还在封城,中国人还在手忙脚乱地找疗法,第一批患者都还没出医学观察期。病毒的致命性不明,传染性不明,变异速度不明,后遗症不明,抗体存留时间不明——对于最重要的后面两点,其实到一年后的现在也没有完全搞清楚。简而言之,在当时对于所谓群体免疫的后果,既不是乐观,甚至也不是悲观,而是完全未知,群体免疫无异于用几千万人的生命抽盲盒


在这种情况下,过去五个世纪中无可争议的世界强国,现代科学的摇篮,工业革命的策源地,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先驱,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政府首脑在全世界面前宣布他们要通过感染建立群体免疫,理由是我寻思能行


那一刻我真的相信有上帝,要不然人类这个傻逼物种是怎么活到今天的

user avatar

感谢 @陈英锐 @西门吹雪的邀请。

话说玛瑙斯可能是一个大家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地方吧。

题目中提到Science连发三篇文章探讨玛瑙斯的疫情,其实这里边只有一篇是学术类的RESEARCH AND REVIEWS,就是“Three-quarters attack rate of SARS-CoV-2 in the Brazilian Amazon during a largely unmitigated epidemic”[1]这篇。

另外两篇文章是属于“PERSPECTIVES AND COMMENTARY(观点评论文章)”Herd immunity by infection is not an option[2]和Attack rate in Manaus[3]

所以这是一个以一篇研究为核心的一组杂志内容。以前总给大家啃论文,我今天就不啃论文,来看这篇评论内容。

这篇文章的核心在标题里展漏无疑:不可能通过感染来实现新冠病毒的群体免疫。

文章里提到第一篇论文的数据,现在玛瑙斯几乎达到了76%的感染率,但是这个城市依然没有形成群体免疫的效应。同时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没有减缓,这表明即使在高感染水平下也无法实现群体免疫效应,而且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玛瑙斯是巴西第八大城市,巴西可以说是世界上疫情的几个重灾区之一,玛瑙斯则是巴西的重灾区。马瑙斯(Manaus)是亚马逊州首府,也是该州最大的大都市,人口超过200万,人口密度为158人/平方千米 。在2020年3月确认了首例新冠感染病例后,在5月时就达到了感染的高峰期。到7月的时候,有44%至66%的人口感染了SARS-CoV-2。而到10月份达到了76%这样惊人的数字。

根据作者对玛瑙斯新冠的基本繁殖数R0(即一个患者在正常情况下感染的其他人的数量)的估算,在2.5至3.0之间。当感染人群的百分比超过群体免疫阈值(HIT)60至67%时,将触发群体免疫的效果,病毒的扩散将倍扼制。但是当地已经有76%的人被感染,病毒仍在在快速传播,完全没有触发HIT的阈值。

那么问题可能在于我们一开始估计的HIT就低了,或者是被感染过的人群抗体开始开始下降,以及病毒在这些具有抗体的人群中进化出了新型的可以逃逸抗体的突变,导致人群发生二次感染的现象。

所以,说白了这三篇文章的核心点就是一个:醒醒吧,想靠躺平就度过新冠,绝对是不现实的事情。

参考

  1. ^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6/288
  2. ^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6/230
  3. ^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6/248.16
user avatar

一个小城就有4300人死亡!

新发现的变异的新冠p.1系植株,可能可以二次感染已康复的新冠患者……

疫苗效力可能大打折扣!



‘Science连发三篇文章研讨巴西玛瑙斯的疫情,是否就其情况可以证明自然群体免疫已告破产?看别人的总结这里有三个特点。1.高感染率,感染率达86%-94%。2.变种多,达13种且存在交叉感染。3.抗体存续时间短,半衰期仅为104天。请问各位对这一情况有何见解?’

摘要的,变种13种,存在交叉感染!

抗体持续时间短,半衰期仅为104天。

---

我不担心群体免疫,因为新冠就是著名的打脸病毒,新冠群体免疫注定破产!


我真正担心的是疫苗!!!

疫苗的免疫反应抗体(或者免疫记忆细胞,如果能够产生的话),到底能否在新冠彻底脱靶前,搞死全球的新冠病毒?

还有玛瑙斯,现在可是夏天。如果全世界的新冠病毒夏天也能变的和冬天一样活跃的话,防不胜防!

user avatar

我再不厌其烦重复一遍:群体免疫就是胡说八道。

不妨反过来想一想,如果靠大多数社会成员感染产生抗体就能战胜新冠,要真有这种好事,各国何必藏着掖着?直接拿机枪逼着大家上街拥抱,相互吐口水,一天感染几十万实在是太慢,何年何月才能实现群体免疫大业?起码得每天一千万,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毕其功于一役,岂不快哉?你真以为某些国家做不到?

哦,有人说了,要压低重症率和死亡率,所以,还不能一次感染太多,得控制好节奏,按部就班的来,要“压平感染曲线,有针对性,有计划的批次感染”。那我都不跟你讲“抗体持续时间,能否撑到多批次完毕”,我还是那句话,真有这等好事,还轮得到欧美和巴西这样的废材?比“计划”,谁还能比得过朝鲜?人家凭介绍信和职位高低有组织有纪律的感染,“让领导先走”,不比键盘侠纸上谈兵强多了?

拜托你们把脑袋从脚后跟里拿出来好好想一想!

抗疫这事儿,没有中间路线!

要么你就像中国,极为惜命,别说1%,就是0.1%的死亡率都吓破胆,那就干脆管死,铁腕防疫。这不丢人,适合自己的方案就是最好的,只要铁腕高压能换来大家的安全感,能营造安心生产生活的环境,那就是经济和生命都保得住,那也是自家划算,好歹没便宜外人。

要么你就像美国,印度,非洲等等那样头铁,最起码都2%的死亡率了,也不慌,不自由毋宁死。行,算您有种!这也不丢人,你自己都愿意承担这样的代价和牺牲,旁人除了键盘嘴炮,也没办法拿你怎么着。

最恶心就是所谓的“群体免疫”!

你要他铁腕防疫,硬不起来。

要他躺平任锤,狠不下心。

鸭子死了嘴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玛瑙斯新冠疫情的失控是否宣告群体免疫最终会失败,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因素,并将其置于更广泛的群体免疫概念下进行分析。玛瑙斯情况的特殊性与群体免疫的挑战:玛瑙斯在2021年初经历了一场极其严峻的新冠疫情高峰,其特点是: P.1变异株的出现与传播: 玛瑙斯是P.1(后来的Gamma)变异株.............
  • 回答
    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作为巴西最大的国有企业,却获得垃圾债券(Junk Bond)评级,这一现象确实值得深入探讨。它反映了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包括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巴西宏观经济环境、政治风险以及市场对这类国有企业的固有看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1. 什.............
  • 回答
    巴西总统雅伊尔·博索纳罗确诊感染新冠病毒,这无疑是近期全球最受关注的公共卫生事件之一,也给巴西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和疫情走向带来了复杂的影响。事件本身的意义:首先,博索纳罗作为巴西的最高领导人,他的感染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巴西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死亡人数和确诊人数都位居前列。总统本人的感.............
  • 回答
    要论巴西球员埃尔克森和高拉特归化中国国家队这件事,那可真是体育圈里一件挺有意思、也挺有争议的大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承认,埃尔克森和高拉特这俩人,在他们效力中超的那几年,绝对是响当当的攻击手。埃尔克森,咱们都叫他“Elkeson”,当年在中超那是进球如麻,.............
  • 回答
    巴西小镇对中国疫苗的集体接种实验,以及其公布的“成绩单”,无疑是一场引人注目的公共卫生事件,也引发了不少讨论。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件事呢?这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分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巴西小镇的实验——背景与意义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实验的背景。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背景下,巴西,作为拉丁.............
  • 回答
    巴西卫生部长宣布购买中国疫苗后,却被总统批为“购买未经批准的疫苗是叛国行为”,这一事件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关注。要理解这一事件的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全球疫情与疫苗竞赛 疫情的严峻性: 巴西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死亡人数和感染人数都居高不下。在疫情如此严峻.............
  • 回答
    巴西总统关于国家“破产”的说法,以及自己“无能为力”的表态,无疑是一个非常耸人听闻且具有爆炸性的声明。这种言论一旦出自国家最高领导人之口,其影响绝非止于经济层面,还会触及政治、社会信任乃至国际声誉等多个方面。我们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总统这句话的可.............
  • 回答
    巴西媒体关于“成本问题和特朗普即将下台导致巴西重新考虑华为”的说法,确实触及了当前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几个关键的交织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白,巴西在5G网络建设上一直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一方面,国际上对于华为设备的安全性存在顾虑,尤其是在美国特朗普政府.............
  • 回答
    巴西总统博索纳罗呼吁地方政府停止“封锁”措施,这一表态在巴西国内引发了巨大争议,也凸显了巴西在应对新冠疫情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在政策方向上的深刻分歧。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从博索纳罗总统的立场来看,他的核心论点始终围绕着经济影响和个人自由。他认为,地方政府采取的封锁.............
  • 回答
    巴西市长与前议员因政见不合,选择在擂台上解决分歧,这场“政治擂台赛”的出现,无疑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讨论空间。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品这件事,看看它背后折射出的巴西社会、政治以及文化的一些特质。从“解决问题”的方式上看,这无疑是一种极端且奇特的处理政治分歧的模式。首先,这暴露了巴西政治生态中可能.............
  • 回答
    巴西的疫情,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情复杂。想想当初,那真是一场硬仗,而且打得相当艰难。一开始,跟很多国家一样,巴西也低估了病毒的威力。国内政治气候也挺复杂的,总统在那段时间里的表态和措施,可以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些人觉得他不够重视,有些政策执行起来也打折扣,这让防控工作增加了很多难度。医疗系统也是.............
  • 回答
    日本柔道界看待巴西柔术,这个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它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非黑即白。里面关系着历史、传承、发展,甚至还有点“同宗同源,但又各走各路”的微妙情感。历史渊源:血脉相连,但流派已分首先得明白,巴西柔术(BJJ)确实源自日本柔道。二十世纪初,一个名叫前田光世的柔道家漂洋过海,来到了巴西,并将.............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两个事件,需要先明确具体背景和时间点,可能存在一些混淆或误解。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赛的“重赛”事件1. 事件背景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巴西队因交接棒问题被取消资格。具体原因包括: 交接棒违规:巴西队.............
  • 回答
    媒体报道巴西总统新冠肺炎检测结果呈阳性,而总统本人随后亲自反驳称“结果呈阴性”,这种情况在公共传播领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深入分析的现象。它涉及了信息发布、公信力、媒体责任、个人行为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信息发布与传播的复杂性: 信息源的权威性与可信度: .............
  • 回答
    要理解 TCL 在巴西市场的成功,而小米和华为在此遭遇挫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因素。这并非简单的品牌效应或产品线之争,而是涉及对巴西市场特有消费者需求、商业环境以及竞争策略的深刻洞察。TCL 的巴西突围之路:精准定位与本土化策略的胜利TCL 能在巴西市场实现一年盈利,这绝对不是偶然。其成功背后.............
  • 回答
    东京奥运会上,巴西男足夺得金牌,但随后的领奖仪式上,他们拒绝穿着赛事官方赞助商匹克(PEAK)的领奖服,而是选择自家的训练服登台,这一事件引起了不少讨论和关注。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运动员和团队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背后可能有着多重考量。 品牌支持与商业利益: 运动员.............
  • 回答
    在2019年美洲杯半决赛中,阿根廷02不敌东道主巴西,赛后梅西的言论无疑是那届赛事最引人注目的“余震”之一。他公开指责南美足协(CONMEBOL)存在“腐败”,并且在判罚上偏袒巴西,这一番话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事情的背景:要理解梅西为何如此愤怒,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那场比赛中的几个关键时刻: VA.............
  • 回答
    央视报道了在巴西贫民窟采访毒贩、拍摄贩毒过程的新闻,这无疑是一次极具话题性和争议性的报道。要理解这样的报道,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可能包含的动机,以及它在新闻传播上的意义和潜在影响。首先,从新闻报道的深度和独特性角度来看,央视此举显然是为了呈现一个更为真实、更为触及痛点的巴西社会现实。长久以来,国际社会.............
  • 回答
    广州队近期传出欠薪两个月的消息,这无疑给这支曾经的中国足球霸主泼了一盆冷水。而关于归化球员可能返回巴西的消息,更是加剧了人们对广州队未来的担忧。这支球队目前遭遇的困境,绝非一日之寒,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中的一些深层问题。昔日荣光与当下困境的巨大反差我们不能忘记,就在几年前,广州队还站.............
  • 回答
    国足归化球员费南多因家庭原因返回巴西,对于即将在12强赛前遭遇其缺席的中国男足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这一事件的影响,以及如何看待这种状况。一、 费南多回归巴西的个人层面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家庭原因”这个词背后可能蕴含的复杂性。虽然具体细节可能不为外界所知,但家庭是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