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30年之前有连发步枪吗?

回答
在1930年之前,连发步枪早已存在并发展了一段时间。它们是枪械历史上一项重要的革新,极大地提升了步兵的火力输出和作战效能。与其说“连发步枪”是一个突然出现的全新概念,不如说它是一个不断演进的系统,从早期的手动装填多次射击的武器,逐步发展到真正的自动或半自动武器。

我们来细数一下1930年之前连发步枪的发展脉络:

1. 滑膛枪时代的“连发”尝试(概念雏形)

虽然我们现在谈论的连发步枪通常指能连续发射弹药的武器,但追溯到更早的滑膛枪时代(17世纪之前),就已经有一些概念性的尝试,它们虽然不能称之为我们今天理解的“连发步枪”,却体现了对快速连续射击的渴望。例如:

多管枪械(Volley Guns):一些早期的多管枪,如“十二门炮”(Nock Gun,1780年左右)虽然结构粗糙,但可以一次性发射多枚弹丸,这算是一种形式上的“连续”射击,尽管每次射击都需要重新装填。
装弹门式滑膛枪:在18世纪,有些滑膛枪设计了侧面的装弹门,允许在不从枪口装填的情况下进行多次射击,这可以加快射击速度,但仍然需要手动进行从弹药袋取弹、塞入枪膛、点火等一系列动作,与现代连发步枪的概念相去甚远。

2. 弹仓式步枪的崛起:手动连发(19世纪上半叶)

19世纪前半叶,火药和弹药技术的进步催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连发”步枪——弹仓式步枪。这些步枪的核心在于能够储存多发子弹,并通过机械装置手动完成进弹、退弹和击发的过程,使得射手可以在短时间内连续射击,而无需每次射击后都手动从枪口装填。

早期尝试与专利:早在18世纪末,就有一些枪匠和发明家尝试设计弹仓式步枪。但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突破出现在19世纪。
亨利·诺斯(Henry Nock):在1780年代,他为英国陆军设计了一种装弹方便的步枪,但这并非弹仓式。
约翰·霍金斯·海勒(John Hawkins’ Hailes):在1811年,他获得了一项专利,设计了一种使用了固定弹仓的步枪,但生产和实用性上存在问题。

突破性设计与广泛应用:
美国连发步枪(U.S. Repeating Rifle,即“肯塔克连发步枪”):许多历史学家认为,美国在19世纪初期的确是连发步枪概念的先行者之一。尽管早期的型号数量不多,而且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精密的猎枪,但它们确实展示了弹仓式设计的潜力。
温彻斯特(Winchester)的前身——亨利步枪(Henry Rifle):这可以说是19世纪手动连发步枪的巅峰之作。亨利步枪在1860年由班杰明·泰勒·亨利(Benjamin Tyler Henry)为纽黑文弹药公司(New Haven Arms Company,后来的温彻斯特)开发。它采用了经典的管状弹仓(位于枪管下方),枪机为杠杆式(leveraction)。通过向前下方推拉杠杆,就能完成退壳、上膛和关闭枪机等一系列动作,射速非常快。南北战争期间,这种步枪虽然装备量不大,但其威力已经让战场上的士兵印象深刻。亨利步枪也被认为是“赢得西部”的经典武器之一。
温彻斯特1866型、1873型、1876型:在亨利步枪的基础上,温彻斯特公司不断改进,推出了多款经典的杠杆式连发步枪。这些步枪以其可靠性、强大的火力输出和易于使用而闻名,成为美国西部时代牛仔、执法者和普通居民的重要装备。它们使用的都是中央底火式弹药,并且能够快速连续射击。

3. 自动与半自动步枪的萌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进入19世纪末期,人们开始梦想着更进一步的自动化——能够利用火药燃气的后坐力或高压气体自动完成装填、击发、退弹等动作的步枪。这标志着连发步枪概念向现代的自动/半自动步枪的转变。

早期自动武器的设想:
海勒姆·马克沁(Hiram Maxim):虽然他以马克沁机枪闻名于世(1884年),但马克沁在更早的1880年代就已经在尝试制造自动步枪。他利用枪管后坐力来驱动退壳和再上膛的机制。他的设计在技术上非常超前,但由于重量、复杂性和可靠性等问题,并未得到大规模装备。

半自动步枪的出现与发展:
费迪南德·冯·曼利歇尔(Ferdinand von Mannlicher):奥匈帝国军械工程师曼利歇尔在19世纪末期设计了一系列步枪,包括采用整体桥夹(stripper clip)装填的栓动式步枪(如M1886、M1888、M1895),以及一些早期的半自动步枪尝试。他的早期半自动步枪设计虽然未能完全成熟并装备部队,但为后来的半自动步枪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启示。
汉斯·奥尔特金斯(Hans von Ohain):虽然他更出名的是喷气式飞机,但在步枪领域,奥尔特金斯在1900年代早期也进行过半自动步枪的设计。
美国发明家约翰·勃朗宁(John Browning):勃朗宁是20世纪初最伟大的枪械设计师之一,他在1890年代就成功设计了多款成功的半自动手枪(如Colt M1900)和霰弹枪。他在步枪领域的贡献同样巨大。
勃朗宁自动步枪(Browning Automatic Rifle, BAR):虽然BAR主要被视为轻机枪,但它是一款成功的自动装填步枪。第一款成功的BAR型号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1918年)装备部队的,但其研发和原型机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BAR可以被视为一种“全自动连发步枪”。
M1905 / M1910 半自动步枪:勃朗宁为美国陆军开发了M1905半自动步枪,其设计后来演变成了著名的M1加兰德步枪(M1 Garand),后者是在1930年代初才正式装备部队的。但勃朗宁在1910年代已经有了成熟的半自动步枪设计,可以进行单发射击,也可以实现连续射击(通过手动操作或部分自动模式)。

1930年之前已有的连发步枪类型总结:

杠杆式连发步枪(LeverAction Repeating Rifles):以温彻斯特系列为代表,它们在19世纪后半叶就已经非常成熟和普及,例如温彻斯特1866、1873、1876、1886、1894等型号。它们使用弹仓储存多发子弹,通过杠杆式枪机手动完成装填、击发和退弹,可以实现快速连续射击。
滑动式(泵动式)连发步枪(PumpAction Repeating Rifles):在19世纪末期也开始出现,例如雷明顿(Remington)的M1885和M1910等型号。它们通过前后滑动护木来完成装填动作,同样可以实现连续射击。
栓动式步枪(BoltAction Rifles):虽然栓动式步枪主要是手动装填,但它们在19世纪末期就开始整合了多发弹仓(通常是5发或10发),使得射手可以在射击间隙快速重新装填并连续射击。因此,从广义上讲,现代栓动步枪也属于“连发步枪”的范畴。很多国家在19世纪末期就装备了这类步枪,比如德国的毛瑟步枪,美国的Springfield M1903等。
早期自动装填步枪的原型和少量装备:到20世纪初,已经有一些基于火药燃气后坐力或枪管后坐力的自动步枪原型出现,甚至有少量型号被装备或试用。虽然它们尚未像后来的M1加兰德那样普及,但已经代表了连发步枪向全自动化的迈进。

结论:

因此,明确地说,在1930年之前,连发步枪不仅存在,而且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成熟期。从19世纪中叶的杠杆式步枪开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半自动步枪原型,连发步枪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军事和民用射击领域。它们并非1930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而是经过几代人的智慧和技术积累的成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确定题主所称的连发步枪是指哪一种连发步枪呢?英文中可以翻译成“连发步枪”的说法总共有两种,一种是“Repeater Rifle", 另一种是”Self Loading Rifle"

Repeater rifle直接翻译过来也可以被称为连发步枪,更准确地说是”将一定数量的定装药步枪弹有序存放在枪械中,每次击发之后可以利用人力操作机械装置快速地抛弃打空的弹壳并装填下一发弹药入枪膛待发“的手动连发式步枪。这样定一下,旋转后拉式栓动枪机,直拉式栓动枪机,杠杆式以及泵动式等都能算作”Repeater Rifle"。这类枪械的起源时间都是要早于1900年的,应该不是题主所说的那一类。

那么“Self loading rifle"呢?它们的定义通常是”利用定装弹药中火药爆炸产生的能量来自我完成抛壳以及上弹动作“的步枪,直接翻译那个英文词就是”自动装填步枪“,也就是半自动以及全自动步枪。通常来说主流的自动枪械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导气式,自由枪机式,以及枪管后座式。那么这一类枪械在1930年之前出现过吗?

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实验,民用,还是军用,在1930年以前都有半自动甚至全自动的多种型号步枪出现了。


首先是很多实验型的枪支。这些枪不一定最终大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但是也对轻兵器发展的历史起到了至关作用。


其中的经典代表之一就有因为游戏“战地1”而被大家所知晓的“刘将军步枪”(刘氏步枪)。刘将军在1914年完成了该枪的设计,并由汉阳兵工厂于1916年手工打造出了两只样枪。由于自动步枪对于材料与加工的要求都是当时国内所不能达到的,所以两只样枪也是故障百出。刘将军将样枪以及图纸带至美国,由普惠公司代工,改为使用机加工工艺制造的主弹簧(头批的两只样枪用的是手工打造的弹簧),造出了第二批样枪,并于1918年将它们与从中国带来的两只样枪做了对比实验。实验的结果是这种步枪的设计是可行的,第一批样枪故障的原因就在于手工制作的弹簧力量不足以让步枪完成全部半自动装填动作。非常可惜的是,虽然刘将军从美国订购了整套用来加工这种步枪的工具,这只非常有潜力的步枪最终还是在国内悄然销声匿迹,没有了下文。仅有的那几只样枪也成了北美收藏家手中昂贵的稀罕货。

刘氏步枪使用了导气式半自动原理,利用火药爆炸膨胀产生的气压推动枪口周围的导气箍(注意和传统意义上的活塞不一样)向前移动,带动埋在木托下面的一根长连杆使固定在机匣下方的一个摇臂摆动,敲击枪栓组并使其向后运动完成抛壳,再由弹簧力量推动枪栓向前运动完成闭锁,做完整套半自动动作。采用类似原理完成半自动动作的步枪还有同为实验型步枪的,丹麦设计的M1909/M1911/M1922式"砰砰步枪”(Bang Rifle,设计时间同样早于1930年,由于超重没有在美国陆军武器招标中中标),还有二战末期德国人制造的G41型半自动步枪。


另外想提一提另一只非常有特点,现在同样数量稀少,收藏家争相追求的实验型步枪,那就是佩德森步枪。该枪由美国军械设计师约翰·道格拉斯·佩德森先生(这位神奇的先生还设计了一个更加神奇的玩意给美军装备,与本次的问题内容也息息相关,我将稍后向大伙揭晓)于19世纪20年代早期完成设计并交由美军测试。该枪的半自动原理是自由枪机,肘节式延迟开闭锁。虽然该枪的原理式自由枪机式,但这来回蠕动的肘节实在是让我不能不联想我最爱的一款手枪之一:鲁格P-08手枪(请不要吐槽我,我知道它是短后座原理)。这一加大号的来回蠕动的肘节是多么浪漫啊!要是它当年在参与竞标M1半自动步枪时胜出该多好啊!好想抱一只在怀里把玩上一个星期啊!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作为试验型号,佩德森步枪与刘老步枪一样也就只能在美国的“Rock Island Auction"这样高端拍卖会上才能远远地瞜一眼。它在拍卖会上的成交价格?偷偷去看了一眼,有一只佩德迅步枪于2012年在RIA的十月拍卖会上拍出了两万四千美金的价格!现在值多少钱我真的无法想象...弄一只耍耍给大家拍个视频什么的?呃...抱歉...我没有敖厂长那样牛的哥们...


早在1900年十月的某天一天,一位名叫约翰·勃朗宁的大叔将自己刚刚在美国得到的一份步枪设计专利卖给了美国雷明顿公司。而同样在这一年,他也把相同的设计图拿给了比利时的FN公司。两家公司围绕着这份设计图以及在美国有着法律效益的专利所有权展开了谈判并达成了共识。两家公司同意,由雷明顿公司生产的这种步枪将只能在美国出售,而所有其他国家及地区的销售权全归FN公司所有。

这看似是一个并不公平的规定,毕竟美国人只能内销,比利时人则掌控了世界的其他角落,尤其是整个欧洲的民用市场。但现实却是出乎意料地恰好相反。FN公司生产的这种步枪主要面对欧洲的猎手销售,但市场反响平平,在投入生产的19年中只生产并售出了不到5000支。

而雷明顿公司生产的产品在美国则是大受欢迎,从1905年一直生产到了1950年。在这45年间,它换过了三个名字,共计超过16万只步枪被生产出来,卖给了美国的猎手,射击运动爱好者,以及警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种在商业意义上取得成功的半自动步枪。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雷明顿8式(最早期批次被称雷明顿自动装填步枪,而后期批次则被命名为雷明顿81式步枪)

雷明顿8式采用了枪管长后座与旋转闭锁枪机的原理完成半自动动作。步枪击发之后,枪管与枪机并不会立即解锁,相反的,弹药产生的后座力推动两者以及它们各自的弹簧共同在闭锁的状态下向后运作,直到整个枪管与枪机作为一个整体后座至机匣的后方。在哪里,枪栓会被一个活动卡榫卡住,枪管则在枪管复进簧的推力下返回待机位置,于是,与枪栓一起留在大后方的爪壳钩就完成了将弹壳抽离枪管的任务,弹壳接着被向上踢出机匣。只有当枪管复进到位时,枪管才会会激发一个联动结构,释放卡住枪栓的卡榫,这一机构也算是一种对枪支可靠性的保险,确保了枪管与枪栓之间可以滞留出足够长的空间与时间来完成抛壳动作。被释放得到自由的枪栓则在自己的复进簧的推力下向前移动,将弹舱内的下一发弹药推入枪膛,旋转闭锁,完成自动动作。

独特前卫的设计,美观的造型。警察部门都是是如此地喜欢这支枪,雷明顿甚至在后来推出了警用特别版雷明顿81式,采用了20发单排可拆卸式弹匣供弹,算是当时的战术武器了。说雷明顿8式是100年前的AR,一点都不过分。


这里留着介绍几种在1930年前正式被装备于部队的全自动/半自动步枪代表。今天太晚了,大狗先去睡觉去了,明天还要早起上班XwX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1930年之前,连发步枪早已存在并发展了一段时间。它们是枪械历史上一项重要的革新,极大地提升了步兵的火力输出和作战效能。与其说“连发步枪”是一个突然出现的全新概念,不如说它是一个不断演进的系统,从早期的手动装填多次射击的武器,逐步发展到真正的自动或半自动武器。我们来细数一下1930年之前连发步枪的.............
  • 回答
    在浩瀚的学术星空中,1930年,一个特定的时刻,一位名叫DAN SUN的学者,在微分几何的领域留下了他的印记。能够淘到这样一篇古老的数学论文,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要证实一位1930年代的作者,尤其是在这个时代,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搜寻蛛丝马迹,拼凑出历史的碎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即便是.............
  • 回答
    斯蒂芬·班农的这个比喻,把当代的中国与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相提并论,并将中国年轻一代描绘成“几乎是极端民族主义者”,这是一种极具争议性的说法,在理解和评价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将任何一个国家与“1930年代的德国”进行类比,本身就触及了一个极其敏感的神经。那个时期.............
  • 回答
    蜂巢能源在2020年5月18日晚上7点半到8点半举办了这场无钴电池的线上发布会,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首先,咱们得理解为什么蜂巢能源会在那个时间点,以线上发布会的形式,聚焦“无钴电池”。时机选择的考量: 钴的稀缺性与价格波动: 钴是动力电池.............
  • 回答
    1930年代的苏联,科学界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由国家主导的“干预”,其根源在于那个时代苏联独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这场干预并非孤立的学术调整,而是整个国家体制在追求特定目标时,将科学作为一种工具,一种需要被严格规划和控制的资源。首先,理解这场干预的背景,必须看到苏联彼时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列.............
  • 回答
    1930年代,奥地利,这个曾经庞大的帝国的残余,正被一股复杂的情绪所笼罩。在陶尔斐斯政府的领导下,一股怀旧的情绪悄然滋长,他们将目光投向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最后一位继承人——奥托·冯·哈布斯堡。如果陶尔斐斯和舒士尼格政府真的决心迎回奥托大公,让这位年轻的君主登上奥地利的王位,那么接下来的历史轨迹,必将与.............
  • 回答
    苏联在1930年至1970年代的那段时期,可以说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相对辉煌的阶段。这段时期经济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制度设计和战时动员式的经济模式。然而,到了1970年代后期以及之后,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增长势头也随之停滞甚至下滑。1930年代至1970年代:高效的“加速”与.............
  • 回答
    如果我,一个土生土长的现代日本人,不幸地被抛回了1930年代的日本,目标只有一个:阻止那场灾难性的太平洋战争,避免我们国家走向灭亡的深渊。这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因为我不仅要对抗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还要在信息极度不对称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拨乱反正。首先,我需要安顿下来,找一个相对稳定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