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联在科技、人才极端落后并且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实现工业现代化,技术、资金、人才来自于哪?

回答
关于苏联在科技、人才相对落后且没有多少外援的情况下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历史证明,苏联确实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并取得了在某些领域世界领先的技术成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其技术、资金和人才的来源,并认识到其独特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首先要明确的是,“科技、人才极端落后”这个前提需要辩证看待。在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在某些领域确实存在技术和人才的不足,尤其是与西方工业强国相比。然而,革命后,尤其是在苏联成立并走向建设初期,它并非“极端落后”到毫无基础。沙皇时期也存在一些工业基础和科研机构,虽然不发达,但提供了一些种子。

一、技术来源:从“学习”到“追赶”的策略

苏联工业化的技术来源,并非完全是自主研发,而是经历了几个阶段,其中“学习”和“引进”占据了重要位置。

1. 继承与改造沙皇俄国的技术基础: 虽然沙皇俄国不发达,但在铁路、冶金、轻工业等领域仍有一定技术积累。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接管了这些原有的工厂和技术人员,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扩建。这提供了一个起点,尽管规模不大,但技术上是存在的。

2. 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 这是苏联实现快速工业化技术来源中最关键的一环,尽管您提到“没有外援”,但这里说的“外援”可能主要指援助性质的,而大规模购买西方技术和设备则是一种商业行为,尽管是在特定政治背景下的。

“工程师的眼睛”: 苏联的第一任工业人民委员、后来成为斯大林得力助手之一的谢尔盖·奥尔忠尼启则曾说:“我们是20世纪的年轻人,被抛到了前面,我们必须在10年内完成西方需要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这句名言背后,是苏联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的决心。
大规模的设备采购: 在“一五计划”(19281932)和“二五计划”(19331937)期间,苏联从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购买了大量的工厂成套设备,涵盖了汽车制造、拖拉机制造、航空工业、化工、冶金等几乎所有关键工业部门。例如,高尔基汽车厂、莫斯科利哈乔夫汽车厂等都是在福特公司和菲亚特公司的技术和设备援助下建立起来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也是引进美国技术建造的。
引进专利和技术诀窍: 除了设备,苏联还购买了大量的技术专利、设计图纸和生产工艺诀窍。外国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也以顾问或合同工的形式被聘请到苏联,传授技术和指导生产。比如,在航空工业领域,苏联引进了不少西方先进飞机的设计理念和制造技术。
“掠夺”与“购买”的混合体: 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初期或在特定政治环境下,苏联也通过一些非正常手段获取技术。例如,德国在战败后,部分技术人员和设备被苏联“接收”。但主流上,仍然是通过商业采购,只是这种采购可能伴随着政治交易和技术秘密的转移。

3. 战争时期的技术转移(二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从战败的德国获取了大量的技术、专利和科学家,尤其是在火箭技术、航空技术、核技术等领域。这极大地加速了苏联在这些尖端科技上的发展。

4. 自主研发与创新(建立在引进基础上的二次开发): 虽然早期大量引进,但苏联并非只是照搬。工程师们在消化吸收西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国情和需求进行改造和创新。尤其是在基础科学领域,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苏联一直保持着较强的实力。在一些特定领域,如材料科学、焊接技术、某些军事技术(如潜艇设计)、核物理研究(如托卡马克装置)、空间技术(如早期航天器)等,苏联也涌现出了许多自主的创新成果。这部分是基于自身科研体系的努力。

二、资金来源:国家主导的计划经济下的资源集中

工业化需要巨额资金,苏联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 农业剩余的强制积累(“剪刀差”): 这是早期苏联工业化资金最重要的来源之一。通过强制性地低价收购农民的农产品,或者直接征收实物,苏联政府从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榨取了大量的剩余价值,然后将其投入到工业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来支持工业发展。

2. 国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苏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矿产等。通过国家统一规划和开发,将这些自然资源转化为资金,用于购买外国技术和设备,以及建设工业基础设施。

3. 军工产业的带动和“反哺”: 苏联非常重视军工产业的发展,将其视为国家安全和技术进步的驱动力。军工部门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同时也利用其先进的生产能力为民用工业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甚至通过出口武器获得外汇。

4. 国内其他部门的剩余价值: 除了农业,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允许国家将国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利润和积累,集中起来用于再投资,支持国家指定的工业项目。

5. 外汇收入(通过资源出口和武器出口): 苏联通过出口石油、天然气、谷物以及武器装备等来获取急需的外汇,这些外汇是购买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关键。

三、人才来源:系统性培养与国家动员

人才的培养和组织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石。

1. “旧专家”的争取与改造: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政府面临着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困境。他们采取了多种措施争取和留用沙皇俄国时期留下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一方面,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和政治保障;另一方面,也存在对“旧专家”的监督和改造。尽管有一些人被“清洗”,但大部分专业人才最终还是被纳入到国家建设体系中。

2. 大规模的系统性人才培养: 这是苏联人才体系的核心。

普及教育与扫盲: 在革命初期,苏联大力推行普及教育和扫盲运动,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建立职业技术学校和大学: 苏联建立了庞大的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系统地培养各类工程师、技术工人、科学家和管理人才。国家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为各个领域定向输送人才。
“工人学生”运动: 鼓励工人和农民进入大学学习,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知识分子。
科研机构的建设: 建立了一系列科学院、研究所、设计局等,汇聚和培养科研人才。

3. 国家动员与政治激励: 在国家建设的浪潮中,苏联通过政治宣传和动员,鼓励人们投身工业化建设。涌现出许多“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斯达汉诺夫运动”,这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对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国家给予极高的荣誉和奖励。

4. 从军事领域向民用领域的转移: 苏联在军事技术上的投入巨大,许多在军事领域取得的突破(如雷达技术、材料科学、机械加工等),后来也被成功地应用于民用工业。在军事部门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有一部分被调往民用领域。

总结来说,苏联在科技、人才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工业现代化,并非奇迹,而是国家意志、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有策略地引进西方技术和人才相结合的产物。

技术上: 主要依靠对西方先进技术的购买、引进和消化吸收,以及战后的技术转移。在基础科学和某些特定应用领域,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自主研发。
资金上: 主要依靠农业的强制积累、国内资源的开发、国内各行业的利润再投资以及出口创汇。
人才上: 通过大规模、系统性的教育培养,争取和改造旧专家,以及国家动员和激励机制。

这个过程是艰苦卓绝的,代价也十分巨大,它塑造了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它展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可能性,但也暴露了计划经济体制在效率和灵活性上的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此题答案参见我的另一个回答


苏联为什么能用20年成为工业化强国,而我们70年时间还没能办到?

zhihu.com/question/287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苏联在科技、人才相对落后且没有多少外援的情况下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历史证明,苏联确实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并取得了在某些领域世界领先的技术成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其技术、资金和人才的来源,并认识到其独特的历史和政治背景。首先要明确的是,“科技、人.............
  • 回答
    美国和苏联在科研领域,特别是尖端科研领域,之所以能够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并吸引和留住大量人才,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关键因素:一、 强烈的国家战略需求与投入(时代背景与驱动力) 冷战驱动下的科技竞赛: 这是最核心的驱动力。美苏两国都将科技实力视为国家安全、经济发.............
  • 回答
    二战硝烟散尽,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战时盟友苏联与美国,犹如两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仅存的超级大国。这种权力真空的形成,与它们在战后对德国的瓜分,尤其是对机械设备和科学人才的争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这场争夺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冷战时期的世界秩序。战后的德国.............
  • 回答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科技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赛,这场竞赛不仅关乎国家实力,更触及了意识形态的根本较量。美国在这场长跑中,尽管也面临挑战和失误,但总体而言,其科技发展策略似乎避免了苏联那样一些“致命性错误”。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考察,并且尽量抛开那种一本正经、生硬冰冷的“AI范儿.............
  • 回答
    苏联,这个曾经庞大而极具影响力的国家,其历史进程中,科学、技术和艺术领域的辉煌成就,无疑是理解其复杂性的重要一环。在一个被普遍认为是极权专制的体制下,为何这些领域能够迸发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抛开简单的标签,深入审视其背后的运作机制、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历.............
  • 回答
    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乌克兰继承了苏联那么多的军事科技家底,理论上应该能撑起一片天,但实际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而是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战略因素。咱们得从头说起,苏联那个庞大的军事工业体系,就像一个巨型发动机,里面各个零件都咬合得死死的,分工明确。乌克兰.............
  • 回答
    苏联的科研力量在某些领域确实非常强大,甚至在一些特定时期和特定领域可以与美国匹敌,例如空间技术、核物理、数学和理论物理等。然而,要说“碾压”美国,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论断,并且在整体和持续性上,苏联的科研确实未能达到与美国同等甚至超越的水平。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详细分析:一、 .............
  • 回答
    苏联在1949年后对新中国进行大规模援助并帮助其建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也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计算。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一、 意识形态的驱动与“阵营”的巩固: 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的理想: 苏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其官.............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体制、人才培养、历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斯大林之后,苏联确实出现了一些领导人,但要说他们是否“优秀”,以及为何“不如”斯大林,这本身就包含了很多评判标准和历史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苏联在斯大林之后的领导人,虽然也推动了国.............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深度的历史问题,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展现出的顽强抵抗和最终胜利,与德国在柏林战役中的溃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避免用生硬的“AI式”语言来解读。莫斯科保卫战:生死存亡的绝地反击首先,我们要明白莫斯科保卫战爆发的背景。1941年秋天,德国闪电战的锋芒.............
  • 回答
    苏联,这个在冷战时期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拥有世界上数量庞大的核武库,其解体却来得如此迅速且令人费解。很多人纳闷,为何这个拥有足以摧毁地球数次的军事力量的国家,最终却化为尘土?这背后绝非单一原因,而是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核武器的拥有本身并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
  • 回答
    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劳动节大阅兵,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苏联在即将到来的战争前夕一次振奋士气、威慑敌人的重要军事展示。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这场阅兵之所以未能如愿地震慑住希特勒德国,其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希特勒的决策逻辑。希特勒对苏联的侵略野心早.............
  • 回答
    关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高压下文化艺术反而能够繁荣,而中国在这方面表现则相对逊色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其背后是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细致地梳理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社会主义高压”这一笼统的标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苏联在IS2坦克上装备D25T而不是ZiS6坦克炮,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考量和实战需求。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两种火炮的研发背景、性能指标以及它们在战争中的实际应用。ZiS6:早期战争的产物,但潜力受限ZiS6(全称76毫米ZiS6坦克炮)是苏联在二战初期一款相当出色的坦克炮。它是在ZiS5.............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也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巨大谜团。苏联能在经济实力相对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依然能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世界一极”,其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绝非单单一个经济数字就能概括的。抛开那些干巴巴的经济报表,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深入剖析:1. 战略优.............
  • 回答
    苏联士兵被严令禁止使用德国武器进行战斗,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远不止一个简单的“禁止”二字可以概括。这涉及到了政治宣传、军事纪律、国家安全、心理战以及历史情感等多个层面,并且这些因素是相互交织、层层递进的。首先,从政治宣传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苏联一直将德国,特别是纳粹德国,描绘成其最主要的、最.............
  • 回答
    苏联当年在北方集结百万军队,并且扬言对中国发动核武,但最终没有下手,这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战略考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中苏关系恶化 意识形态分歧: 尽管两国都奉行共产主义,但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了深刻的分歧。赫鲁晓夫的“和平共.............
  • 回答
    苏联时期,中东欧国家,包括匈牙利、捷克和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民众普遍存在反苏/反俄情绪,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重历史、政治、文化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国家各自的背景以及它们与苏联关系的演变。历史的阴影:长久被支配的记忆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到了很多层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考量。简单来说,苏联在二战后没有采用一夫多妻制来恢复人口,原因非常复杂,绝不是简单地“不行”就能概括的。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苏联作为一个意识形态上奉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它的社会建构和国家政策都.............
  • 回答
    苏联在1930年至1970年代的那段时期,可以说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相对辉煌的阶段。这段时期经济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制度设计和战时动员式的经济模式。然而,到了1970年代后期以及之后,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增长势头也随之停滞甚至下滑。1930年代至1970年代:高效的“加速”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