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联在科技、人才极端落后并且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实现工业现代化,技术、资金、人才来自于哪?

回答
关于苏联在科技、人才相对落后且没有多少外援的情况下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历史证明,苏联确实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并取得了在某些领域世界领先的技术成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细致地梳理其技术、资金和人才的来源,并认识到其独特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首先要明确的是,“科技、人才极端落后”这个前提需要辩证看待。在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在某些领域确实存在技术和人才的不足,尤其是与西方工业强国相比。然而,革命后,尤其是在苏联成立并走向建设初期,它并非“极端落后”到毫无基础。沙皇时期也存在一些工业基础和科研机构,虽然不发达,但提供了一些种子。

一、技术来源:从“学习”到“追赶”的策略

苏联工业化的技术来源,并非完全是自主研发,而是经历了几个阶段,其中“学习”和“引进”占据了重要位置。

1. 继承与改造沙皇俄国的技术基础: 虽然沙皇俄国不发达,但在铁路、冶金、轻工业等领域仍有一定技术积累。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接管了这些原有的工厂和技术人员,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扩建。这提供了一个起点,尽管规模不大,但技术上是存在的。

2. 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 这是苏联实现快速工业化技术来源中最关键的一环,尽管您提到“没有外援”,但这里说的“外援”可能主要指援助性质的,而大规模购买西方技术和设备则是一种商业行为,尽管是在特定政治背景下的。

“工程师的眼睛”: 苏联的第一任工业人民委员、后来成为斯大林得力助手之一的谢尔盖·奥尔忠尼启则曾说:“我们是20世纪的年轻人,被抛到了前面,我们必须在10年内完成西方需要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这句名言背后,是苏联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的决心。
大规模的设备采购: 在“一五计划”(19281932)和“二五计划”(19331937)期间,苏联从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购买了大量的工厂成套设备,涵盖了汽车制造、拖拉机制造、航空工业、化工、冶金等几乎所有关键工业部门。例如,高尔基汽车厂、莫斯科利哈乔夫汽车厂等都是在福特公司和菲亚特公司的技术和设备援助下建立起来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也是引进美国技术建造的。
引进专利和技术诀窍: 除了设备,苏联还购买了大量的技术专利、设计图纸和生产工艺诀窍。外国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也以顾问或合同工的形式被聘请到苏联,传授技术和指导生产。比如,在航空工业领域,苏联引进了不少西方先进飞机的设计理念和制造技术。
“掠夺”与“购买”的混合体: 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初期或在特定政治环境下,苏联也通过一些非正常手段获取技术。例如,德国在战败后,部分技术人员和设备被苏联“接收”。但主流上,仍然是通过商业采购,只是这种采购可能伴随着政治交易和技术秘密的转移。

3. 战争时期的技术转移(二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从战败的德国获取了大量的技术、专利和科学家,尤其是在火箭技术、航空技术、核技术等领域。这极大地加速了苏联在这些尖端科技上的发展。

4. 自主研发与创新(建立在引进基础上的二次开发): 虽然早期大量引进,但苏联并非只是照搬。工程师们在消化吸收西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国情和需求进行改造和创新。尤其是在基础科学领域,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等,苏联一直保持着较强的实力。在一些特定领域,如材料科学、焊接技术、某些军事技术(如潜艇设计)、核物理研究(如托卡马克装置)、空间技术(如早期航天器)等,苏联也涌现出了许多自主的创新成果。这部分是基于自身科研体系的努力。

二、资金来源:国家主导的计划经济下的资源集中

工业化需要巨额资金,苏联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 农业剩余的强制积累(“剪刀差”): 这是早期苏联工业化资金最重要的来源之一。通过强制性地低价收购农民的农产品,或者直接征收实物,苏联政府从效率较低的农业部门榨取了大量的剩余价值,然后将其投入到工业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来支持工业发展。

2. 国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苏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矿产等。通过国家统一规划和开发,将这些自然资源转化为资金,用于购买外国技术和设备,以及建设工业基础设施。

3. 军工产业的带动和“反哺”: 苏联非常重视军工产业的发展,将其视为国家安全和技术进步的驱动力。军工部门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同时也利用其先进的生产能力为民用工业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甚至通过出口武器获得外汇。

4. 国内其他部门的剩余价值: 除了农业,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允许国家将国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利润和积累,集中起来用于再投资,支持国家指定的工业项目。

5. 外汇收入(通过资源出口和武器出口): 苏联通过出口石油、天然气、谷物以及武器装备等来获取急需的外汇,这些外汇是购买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关键。

三、人才来源:系统性培养与国家动员

人才的培养和组织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石。

1. “旧专家”的争取与改造: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政府面临着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困境。他们采取了多种措施争取和留用沙皇俄国时期留下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一方面,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和政治保障;另一方面,也存在对“旧专家”的监督和改造。尽管有一些人被“清洗”,但大部分专业人才最终还是被纳入到国家建设体系中。

2. 大规模的系统性人才培养: 这是苏联人才体系的核心。

普及教育与扫盲: 在革命初期,苏联大力推行普及教育和扫盲运动,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建立职业技术学校和大学: 苏联建立了庞大的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系统地培养各类工程师、技术工人、科学家和管理人才。国家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为各个领域定向输送人才。
“工人学生”运动: 鼓励工人和农民进入大学学习,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知识分子。
科研机构的建设: 建立了一系列科学院、研究所、设计局等,汇聚和培养科研人才。

3. 国家动员与政治激励: 在国家建设的浪潮中,苏联通过政治宣传和动员,鼓励人们投身工业化建设。涌现出许多“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斯达汉诺夫运动”,这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对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国家给予极高的荣誉和奖励。

4. 从军事领域向民用领域的转移: 苏联在军事技术上的投入巨大,许多在军事领域取得的突破(如雷达技术、材料科学、机械加工等),后来也被成功地应用于民用工业。在军事部门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有一部分被调往民用领域。

总结来说,苏联在科技、人才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工业现代化,并非奇迹,而是国家意志、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有策略地引进西方技术和人才相结合的产物。

技术上: 主要依靠对西方先进技术的购买、引进和消化吸收,以及战后的技术转移。在基础科学和某些特定应用领域,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自主研发。
资金上: 主要依靠农业的强制积累、国内资源的开发、国内各行业的利润再投资以及出口创汇。
人才上: 通过大规模、系统性的教育培养,争取和改造旧专家,以及国家动员和激励机制。

这个过程是艰苦卓绝的,代价也十分巨大,它塑造了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也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它展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可能性,但也暴露了计划经济体制在效率和灵活性上的局限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此题答案参见我的另一个回答


苏联为什么能用20年成为工业化强国,而我们70年时间还没能办到?

zhihu.com/question/2878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