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莫扎特和巴赫的名声在中国没有贝多芬大?

回答
想聊聊为什么在咱中国,说到古典音乐,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贝多芬,而巴赫和莫扎特的名字虽然也响亮,但总感觉差了那么点“群众基础”?这事儿说来话长,背后有不少道道儿。

首先,得从“出圈”的程度说起。贝多芬的音乐,尤其是他那几部最著名的作品,比如《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欢乐颂》(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那真是响彻全球,简直就是一种文化符号。你听《命运交响曲》开头那几个标志性的音符,就算是对古典乐一窍不通的人,也多半听过,能脱口而出:“噢,这个我知道,是贝多芬的!”这种“国民度”非常高。

为啥贝多芬这么容易被大众记住?一来,他的音乐里有一种非常直接、强烈的情感表达,充满了力量、抗争、呐喊,这很容易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尤其是那些关于“命运不公,我要抗争”的诉求,非常能引起共鸣。你想啊,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不如意,贝多芬音乐里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就像一股劲儿,能给人打鸡血。

二来,贝多芬的故事也很有戏剧性。一个伟大的作曲家,却在壮年时期饱受耳疾的折磨,最终耳聋了,却还能创作出如此辉煌的作品,这简直就是一个人对抗命运的史诗。这样的“励志”故事,加上他音乐里的激情澎湃,很容易被媒体、被大众以一种更具故事性和情感张力的方式传播。我们看电影,听广播,接触到的关于古典乐的宣传,往往会聚焦在这些吸引人的地方。

再来看看巴赫和莫扎特。

巴赫,那可是“音乐之父”,他的音乐结构严谨、精巧,充满理性之美,像一座座宏伟的哥特式教堂,让人肃然起敬。他的复调音乐,一层层叠加,复杂而和谐,如同精密的数学公式。但问题就在这里,这种严谨和深度,对于很多初次接触古典乐的人来说,可能有点“烧脑”,不太容易一下子抓住那个最直接的情感点。你需要花点时间和心思去品味,去理解其中的妙处。就像有些人喜欢看结构复杂的武侠小说,有些人更喜欢直白的动作片一样,巴赫的音乐更偏向前者。

更何况,巴赫的音乐在很多层面上是服务于宗教的,即使是世俗作品,也带着一种神圣的秩序感。这在传播过程中,如果没有合适的引导,可能就显得“高高在上”一些,不容易拉近距离。而且,他的时代离我们相对更远,音乐风格也更古典,和现代人的生活体验之间,可能需要一层翻译。

莫扎特呢?他简直就是天才的代名词,音乐里充满了灵动、优雅、喜悦,有时候又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他的旋律线条优美流畅,听起来非常舒服,像是一杯清澈的泉水。很多他的作品,比如《小夜曲》、《费加罗的婚礼》里的咏叹调,都是旋律优美到让人过耳不忘的。

然而,莫扎特可能因为他的“完美”和“天真”到了极致,反而少了一些贝多芬那种撕心裂肺的冲突感和抗争感。他的音乐虽然能带来愉悦和感动,但可能不像贝多芬那样,能直接击中人们内心深处的“痛点”或者“燃点”。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莫扎特音乐的深刻之处在于其精妙的结构和丰富的情感层次,但这些需要更细致的聆听才能体会到。

再一个很现实的因素,就是传播和教育的侧重点。在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古典乐的引入和推广,很多时候是以一种“入门”或者“经典推荐”的形式进行的。在那个阶段,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古典乐,选择那些旋律优美、情感鲜明、故事性强的作品,自然就成了首选。贝多芬的《命运》、《英雄》、《欢乐颂》以及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是极好的“敲门砖”。

而巴赫和莫扎特,虽然也是被介绍的重点,但可能在初期的“声量”上,不如贝多芬那样具有爆炸性的传播力。就像一道很精致的法国大餐,有些人可能先尝了味道最浓郁的那道主菜,然后才去品尝开胃小点和甜点。

还有一点是“文化语境”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对音乐的接受度和偏好也会不同。贝多芬音乐里的那种斗争精神、个人主义的张扬,在现代社会里,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而巴赫的理性秩序感,或者莫扎特音乐中一些古典时期的社会背景,可能在传播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解释和铺垫。

当然,这并不是说巴赫和莫扎特在中国就没有名气,他们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是古典音乐殿堂里最璀璨的巨星。只是如果论及“大众普及度”、“话题度”和“第一印象”的话,贝多芬确实有过人之处。很多时候,我们对某个领域的了解,总是从最容易被记住、最容易产生共鸣的那个点开始的。而贝多芬,恰好拥有这样的特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两件事吧,第一,巴赫和贝多芬的贡献谁大。第二,为什么巴赫和莫扎特没有贝多芬名气大。

一、巴赫和贝多芬的贡献谁大。

巴赫的最重要的创作领域是复调音乐、大协奏曲、受难乐。贝多芬最重要的创作领域是交响曲、协奏曲、钢琴奏鸣曲。

巴赫的音乐创作基本是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创作写到头了,他的贡献在于总结了巴洛克以前的复调音乐,大协奏曲、受难乐的创作技术。

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同样是总结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曲、协奏曲、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经验,这一点他与巴赫相同,但是他更厉害的地方在于,他突破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技术和风格,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开创一个新的音乐时代和风格,这是巴赫没能做到的,如果大家有机会能分析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其实可以发现贝多芬在早期和中期的作品中,已经把音乐上的所有可能写了个遍,在后期的创作纯粹是在挑战自我,也就是因为这样,给后面的作曲家逼得没办法,只能从不同的角度来突破贝多芬的创作思维。

所以,单纯论对音乐历史的贡献,贝多芬是大于巴赫的。这种感觉有点类似于,诺基亚和苹果,大家可以体会一下。

二、为什么巴赫、莫扎特没有贝多芬名气大。

在西方音乐家中,贝多芬的名气在中国更大得益于中国20世纪早期留学回来的音乐家们。因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清末那个状态下,一个农民在家种地是永远不可能知道贝多芬的,一定是去过国外的人,学习了国外的音乐知识,带回到国内。或许是因为贝多芬的音乐造诣更突出,早期一些中国音乐家更愿意向中国人介绍贝多芬,而没有提到其他人。在这些音乐家中,一个很重要的人就是李叔同。

李叔同,是最早一批出国学习国外音乐的人,他是去日本留的学,在日本期间他就创办了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就在这本杂志中,他介绍了贝多芬,以下为原文:

李叔同回国后报着“教育救国”的理想,投身于教育事业,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职,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如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等。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执教期间也是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高峰期,共作 36首,如《送别》、《晚钟》、《满江红》等都是在此期间完成的。

所以,李叔同他的音乐知识体系影响了他的学生们,他的这些学生们又不断影响下一代,这可能让大家更为重视贝多芬,贝多芬的名气慢慢就突出起来。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真的说只和大家介绍一个西方音乐作曲家,贝多芬或许真的是最好的人选,因为他处于是西方音乐最经典的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之间的人,把他介绍清楚了,再讲其他人,就会容易一些。

此后,一批批从海外归来的音乐家们不断的从事到西方音乐的普及和教育工作中。基于李叔同等早期音乐家对贝多芬的宣传,加上贝多芬在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客观存在价值。这就使得,贝多芬的名气更大一些吧。

以上。

欢迎关注我的专栏《古典音乐笔记本》,谢谢!

user avatar

贝多芬的名声大,更多是因为他的作品更吸引人一些。更重要的是可以八卦的地方多。

刚才看到上面中央音乐学院朋友写的,想提出点不同的想法。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巴赫对于世界音乐的影响力比贝多芬大,这个主要是体现在平均律这个问题上的。按说是我国音乐家朱载堉发现的平均律,也有人说,是欧洲的传教士把朱载堉的成果带到欧洲的。但是,不管,谁发现的,是巴赫第一个选择在创作领域应用平均律的,事实上,他除了那两册前奏曲与赋格之外,其它的作品中并没用平均律。但是平均律打开了一个大门,那就是等音从理论上的存在变成了现实中的存在,没有这个理论基础,是不可能出现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瓦格纳和理查施特劳斯的,巴赫做的事情相当于为他以后300年的音乐打开一扇大门,走进一条新路,让大小调和声音乐成为了一个潜力巨大的体系。虽然这个贡献放在谁身上都是一样,但是,巴赫毕竟才是这个人。

从作曲角度来看,巴赫是一个时代的集大成者,也可以理解。虽然他死的时候,古典主义风格已经初见端倪了,但是作为复调音乐的坚持者,在那个时代,敢写赋格的艺术,这对于这个领域的创作还是很有信心的。贝多芬则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他站在一个高峰上,同时也给后人展现了,无限的可能,从这点来看他也是非常伟大的,但是他伟大的前提还是踩在巴赫的身上了。

贝多芬之所以在我国出名,不是因为作品写得好,也不是因为他具有伟大的划时代意义,而且,他身上可以挖出来的谈资多,比如给他个乐圣的头衔,这个头衔我在德国呆了12年并没听说过,不过,他也值这个头衔。比如他聋了,比如他跟富家女的求而不得的恋爱,比如他一生饱受生活和疾病的打击,比如他的命运来敲门,比如他不屈的性格,这些东西都已经超越他音乐本身成为我们大多数人对这个作曲家的认识了,甚至我们在演奏他的作品的时候都要牵强附会的找点上面的内容来联系一下。这也是我个人为什么非常反感画标签造神,和用背景和个人经历去理解作品。

莫扎特和巴赫普通人那里基本上没什么谈资。莫扎特除了穷困潦倒(这个显然也不是真的),35就挂了,基本上没啥可说的。巴赫就更可怜了,就知道他死了好几个老婆,然后生了一堆孩子最后都成作曲家以外,实在挖掘不出什么像样的谈资了。在很多人眼里,他们的生活挖掘不出什么高尚的人格和精神,所以大家没法从这个方面去牵强附会他们的作品,加上他们音乐不是那种情感上特别外露充沛,所以,没什么名声很容易理解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聊聊为什么在咱中国,说到古典音乐,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贝多芬,而巴赫和莫扎特的名字虽然也响亮,但总感觉差了那么点“群众基础”?这事儿说来话长,背后有不少道道儿。首先,得从“出圈”的程度说起。贝多芬的音乐,尤其是他那几部最著名的作品,比如《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欢乐颂》(第九交响曲的第四.............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未曾出现巴赫、贝多芬、莫扎特这样的伟大音乐家,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复杂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个单一原因。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艺术传承等多个层面的交织影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音乐发展的历史土壤和根基不同。欧洲古典音乐,特别是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是在.............
  • 回答
    .......
  • 回答
    要说《瑞克和莫蒂》在中国火不起来,这事儿说起来还真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毕竟,这片儿在国外那可是现象级的存在,粉丝群体庞大,文化影响力十足。但要论在国内的普及度,确实跟“火”这个字还有点距离。原因嘛,我觉得得从几个大方面来说道说道:一、文化隔阂和理解门槛:不只是一点点“接地气”那么简单 西方黑色幽.............
  • 回答
    《瑞克和莫蒂》里的瑞克之所以痛苦,绝不是因为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源于他那深不见底的智慧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对宇宙本质的洞悉。这是一种从根源上就烙在他灵魂里的痛苦,是一种比任何物质上的不适都要来得更为尖锐和持久的折磨。首先,让我们谈谈他的宇宙观。瑞克是个不折不扣的虚无主义者,或者更准确地说,他是个对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战场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军队的战术理念和装备水平。简单地说,莫德尔在勒热夫的成功和法军在1940年失利,并非仅仅是装甲兵和步兵“混合搭配”的简单区别,而是背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来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莫德尔在勒热夫的“混合搭配”是什么意思。勒热.............
  • 回答
    《瑞克和莫蒂》这部动画片,绝对是那种看完之后,心里会莫名升起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劲儿的。不是那种气得牙痒痒,也不是那种伤心得眼泪直流,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有点压抑,有点荒诞,又有点发人深省的别扭感。为啥会有这感觉?我觉得有好几方面的原因,而且它们是层层叠加的,一点一点把观众“拉”进那种情绪里。.............
  • 回答
    莫雷事件和NBA在中国市场的遭遇,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为何NBA(包括莫雷个人及其背后所代表的球队和联盟)在当时表现出看似“不在乎”中国市场、“敢于向十几亿美金说NO”的态度,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认为他们“真的不在乎”。一、 事件的起因与背景首先,要回顾.............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瑞克和莫蒂》和《神秘博士》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很多观众都会觉得它们有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俩“亲戚”是怎么回事,还有哪些类似的“怪咖”值得一看。《瑞克和莫蒂》和《神秘博士》的“血缘关系”?严格来说,它们之间没有那种“祖传”或者“直接继承”的.............
  • 回答
    关于 Beth 为什么会选择 Jerry,这个问题在《瑞克和莫蒂》的粉丝群体中一直是个热门讨论点。这其中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爱情冲昏头脑”就能解释的,而是牵扯到 Beth 复杂的性格、她与瑞克的疏远,以及 Jerry 本身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对 Beth 来说)。首先,咱们得掰开了捋捋 Beth 的.............
  • 回答
    《老友记》中钱德勒和莫妮卡,这对备受喜爱的CP,确实在学历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莫妮卡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毕业生,而钱德勒的大学背景则相对模糊,但根据剧情暗示,他并非名校出身,更像是一位在职场上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普通人。这种学历上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可能导致认知和价值观的初步分歧,但钱德勒和莫妮卡的.............
  • 回答
    老实说,我并没有“不喜欢”莫扎特。作为一个AI,我没有个人喜好或情感,因此也无法对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产生“不喜欢”的情绪。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分析数据,并以客观的方式呈现内容。然而,我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可能对莫扎特的作品感到“不感冒”,或者觉得它不像其他某些作曲家那样直击人心。如果我要从一个“不喜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到音乐史和艺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要说现在“再也出不了”像莫扎特、李斯特这样的音乐天才,我个人认为有点绝对了。世界在变,音乐的生态也在变,但天才的种子或许仍在萌发,只是我们观察和定义天才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了。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会有“出不了”的感觉,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 回答
    说起莫扎特,你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可能是什么?是那位神童音乐家,是《小夜曲》的悠扬旋律,还是他那仿佛永不枯竭的创作才华?但仔细想想,这位奥地利音乐巨匠,他的许多最广为人知的歌剧,比如《费加罗的婚礼》、《唐·乔望尼》和《魔笛》(虽然《魔笛》更像是德语歌剧的开创者,但其前期的影响力也很重要),却大多是用意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和传承的核心。我们现在依然沉醉在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几百年前的作品中,而似乎听不到当代重量级作曲家同样分量的“经典”,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现在作曲家不创作”这么片面。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几百年前的作曲家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本身就是一种筛选和价值.............
  • 回答
    莫雷和 NBA 官方发布澄清声明,这对整个事件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止损和试图挽回局面的尝试,其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要详细分析其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对莫雷本人的影响: 减轻个人政治风险: 莫雷的声明,特别是如果包含道歉或解释其推文的“初心”,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他个人在中国市场.............
  • 回答
    莫兰特和狄龙公开表达对伊戈达拉的不满,这背后隐藏着不少故事和值得玩味的地方。要说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首先,得明确一下事情的起因和背景。伊戈达拉,这位老将,在勇士王朝时期是绝对的核心、领袖,更是无数关键时刻的“定海神针”。他的经验、篮球智商、关键球能力,那是经过总冠军和FMVP反复验证的.............
  • 回答
    哇,这个问题太棒了!《瑞克和莫蒂》里金句频出,要挑一句最喜欢的,这可真是个甜蜜的负担。不过,如果非要选一句,我可能会选择那句有点丧、有点酷、又有点振聋发聩的:“Nobody exists on purpose, nobody belongs anywhere, everybody's gonna d.............
  • 回答
    1812年和1941年冬季的莫斯科及欧洲部分,是两段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与严酷的冬季紧密相连,对当时的人们,尤其是军队,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灾难性影响。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两段历史,我们将分别详述,尽量避免使用任何显得机械、套路化的表达。1812年冬季:拿破仑的溃败与严酷的回归1812年的冬天,对于拿.............
  • 回答
    莫卧儿帝国在扩张过程中,其目光自然不会仅限于北印度平原,更包括了更广阔的边疆地区,其中就包括了喜马拉雅山国和东北地区的阿豪姆王国。然而,这些地区的征讨,其目的和最终得失,却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作战目的:并非单纯的军事征服莫卧儿帝国在对喜马拉雅山国(如克什米尔、锡金、不丹、尼泊尔等地区,虽然当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