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将主宰多久》中说西方在15个千年里,有14个都领先于东方?有证据可以反驳否?

回答
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在他的著作《西方将主宰多久?》(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中,确实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在过去1500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东方文明在发展水平上总体上领先于西方文明,但这种领先在近几个世纪被西方逆转并超越,并且这种西方主导的格局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

你提出的问题中“西方在15个千年里,有14个都领先于东方”的表述,与莫里斯的核心论点正好相反。 莫里斯的核心论点恰恰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方(主要指中国)在很多方面长期领先于西方,直到近代才被西方超越。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莫里斯的观点以及可能的反驳,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莫里斯是如何论证他的“东方长期领先,近代被西方超越”的观点的。

伊恩·莫里斯的核心论点:“东方长期领先,近代被西方超越”

莫里斯并非基于简单的历史事件或政治权力来衡量“领先”,而是建立了一个基于一系列社会发展指标的“社会发展指数”(Social Development Index, SDI)。他通过对这些指标的量化和比较,来评估不同地区文明的发展水平。他认为,社会发展水平是决定一个文明在长期历史中是否“领先”的关键。

他衡量社会发展的关键指标包括:

1. 能源捕捉能力 (Energy Capture): 指一个社会能够获取和利用的能量总量。这与技术水平、农业生产力、人口规模等密切相关。
2. 组织能力 (Organization): 指社会能够组织和协调大规模人口的能力。这包括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城市化水平、交通通信网络等。
3. 信息能力 (Information): 指社会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与书写系统、教育普及程度、印刷术、以及后来的通信技术相关。
4. 军事能力 (Military): 指一个社会进行战争和保护自己的能力,这与技术、组织和经济实力相辅相成。

莫里斯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得出了以下几个关键的结论:

史前时期和早期文明(大约公元前10000年 公元前500年): 在这个阶段,东方(尤其是中国)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更早的成熟和更高的发展水平。 例如,中国的农业革命发生得更早,城市化进程也相对较快。社会组织和政治统一的尝试也更早出现。
古典时期(大约公元前500年 公元500年): 这个时期东西方文明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莫里斯认为,中国在人口、经济和一些技术上仍然保持着相对领先的优势。 例如,中国的国家组织能力在秦汉时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拥有庞大的人口和统一的帝国。
中世纪时期(大约公元500年 公元1400年):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内,东方(中国)继续保持其相对领先的地位。 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如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的早期发展和应用),在经济规模和贸易网络(如海上丝绸之路),在城市化和人口规模上,都常常优于当时的西方(欧洲)。莫里斯将这段时期视为东方文明的“黄金时代”或持续繁荣期。
近代转型期(大约公元1400年 公元1750年): 这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莫里斯认为,尽管东方在很多方面仍然领先,但欧洲开始出现一些能够促进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例如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财富积累、文艺复兴对思想的解放、宗教改革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些因素开始为西方的快速崛起奠定基础。
工业革命至今(大约公元1750年至今): 这是西方文明开始全面超越东方文明的时期。工业革命的爆发,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革新,彻底改变了能源利用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 随之而来的科学革命、技术进步、政治制度的演进(如民族国家的兴起和民主化进程的初步发展),以及全球殖民体系的建立,使得西方在经济、军事、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莫里斯认为,这是西方文明历史上首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在社会发展指数上全面超越东方文明的时期,并且这种超越非常显著。

总结莫里斯的观点:

莫里斯的核心论点是: 在1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东方(主要是中国)在绝大多数时间里(大约14000年中的13500年左右)都比西方文明更发达,东方拥有更早、更有效率的农业、更大的城市、更集中的国家、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庞大的人口。西方在近几个世纪才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对东方的超越,并开启了西方主导的时代。

关于“西方在15个千年里,有14个都领先于东方”的反驳

你提出的这个说法,正如我上面解释的,与莫里斯的论点是相反的。如果这个说法是你的理解,那么它是对莫里斯观点的误读或歪曲。 莫里斯的论证恰恰是为了说明“东方长期领先,西方近代才超越”的模式。

然而,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你提出的问题:是否存在证据可以反驳“东方长期领先”这个莫里斯的核心论点本身?

是的,存在一些可以用来挑战或细化莫里斯关于“东方长期领先”观点的证据和论点。 这些反驳并非全盘否定莫里斯的研究方法或大部分结论,而是提出质疑或提供不同的解释。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反驳方向和相关证据:

1. 指标的选择和量化问题:
定义模糊或主观性: 莫里斯的“社会发展指数”是一个复杂的模型,其中某些指标的定义和量化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例如,“组织能力”如何精确量化?不同历史时期对“信息能力”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侧重点的偏颇: 批评者可能会认为,莫里斯过度强调了某些指标(如能源捕捉和组织能力)的长期重要性,而可能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方面,例如思想的自由度、艺术的繁荣、或者某些特定领域的早期创新(即使这些创新在短期内没有带来巨大的“社会发展指数”提升)。
数据可获得性: 对于古代文明,尤其是史前和早期文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存在很大的挑战。莫里斯的指数依赖于考古学、历史学等研究的成果,但这些成果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修正。

2. “领先”的定义和比较的复杂性:
“东方”和“西方”的定义: 将如此广阔和多样化的“东方”和“西方”笼统地进行比较,可能过于简化了历史现实。例如,古希腊文明在某些方面(如哲学、民主思想)的贡献,在莫里斯的指数中可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但这些对西方文明的形成至关重要。
局部领先 vs. 整体领先: 在莫里斯的框架下,他试图衡量一个文明的“整体发展水平”。但即使东方在大部分指标上领先,西方在某些特定时期或特定领域可能也曾展现出独特的优势或创新,这些优势可能为后来的逆转埋下了伏笔。例如,欧洲在中世纪晚期开始出现的大学制度、对航海技术的探索等。
不同发展模式: 东方和西方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中国的集中式官僚体系和“治乱循环”模式,与欧洲分散的政治格局和竞争性体系,可能导致了不同的发展结果和稳定性。将它们简单地放在同一尺子上衡量,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其内在的差异。

3. 对西方逆转原因的解释:
“地理大发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莫里斯将地理大发现视为西方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一些学者可能更强调其偶然性,或者认为中国未能有效利用其早期在航海上的优势(如郑和下西洋)是因为其国内政策和优先事项的改变,而非缺乏能力。
“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 的问题: 莫里斯虽然分析了欧洲的有利条件,但一些学者认为他对中国未能早期进行类似的科技突破(如工业革命)的解释仍然不够充分,或者对中国内部的某些制度性因素(如儒家思想对实用科技的限制,或者官僚体系对创新的抑制)的分析不够深入。
微观创新与宏观结构: 有观点认为,西方文明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宏观指标的提升,也得益于其社会结构中对个体创新和商业竞争的鼓励,以及对思想自由的相对保护,这与中国传统社会高度集权和等级化的结构有所不同。

4. 反驳莫里斯对未来的预测:
莫里斯在书的后半部分也对未来的走向进行了预测,认为西方主导的格局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并非永恒。一些人可能会反驳他关于未来走向的预测,认为地缘政治的变化、科技的颠覆性创新(如人工智能)等因素,可能导致新的权力格局出现,东方(尤其是中国)有可能再次崛起并挑战西方的霸权。

如何理解“西方在15个千年里,有14个都领先于东方”的说法(如果存在)?

如果有人说“西方在15个千年里,有14个都领先于东方”,那么这大概率是:

对莫里斯著作的根本性误解或歪曲: 如前所述,这与莫里斯的核心论点完全相反。
基于一种完全不同的历史衡量标准: 例如,如果他们只关注近代史(比如过去500年),并且将“领先”定义为在特定技术领域(如工业技术、军事科技)的掌握程度,那么他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忽略了莫里斯所强调的15000年的宏观历史视角。
一种刻意制造的对立观点: 有些人可能会出于民族主义或其他目的,有意提出与主流观点相反的论断,即使缺乏充分的历史证据支持。

总结:

伊恩·莫里斯在其《西方将主宰多久?》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基于“社会发展指数”的宏大历史叙事。他的核心论点是,在过去的15000年里,东方文明(主要是中国)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比西方文明更发达,直到近几个世纪(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才被西方超越,并进入了西方主导的时代。

因此,“西方在15个千年里,有14个都领先于东方”的说法,与莫里斯的观点正好相反,它可能是对莫里斯著作的误读。

然而,确实存在一些证据和论点可以用来反驳莫里斯关于“东方长期领先”的某些细节、某些指标的量化方式,或者其对不同文明发展模式的解读。 这些反驳通常集中在指标选择的主观性、对“领先”定义的争议、以及东西方文明发展模式的差异等方面。但整体而言,莫里斯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以量化数据为基础的宏观历史视角,来理解东西方文明的长时段演变及其相对关系。

如果你遇到了有人提出“西方在15个千年里,有14个都领先于东方”的说法,请务必先确认他们的依据是什么,因为这与伊恩·莫里斯的著作内容是直接冲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题主自己看书,所有看过书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莫里斯把西方的地理概念定义为西欧至中亚的地区,所以莫里斯所指的西方包含了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欧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近现代西方文明。在这种定义下,东方居然还能有所领先已经很不容易了,请大家给北宋一些掌声。这个结论本身没有太大的反驳必要,毕竟莫里斯在书中给出的测量文明发达水平的标准和比较方法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还是挺有道理的,这部分还是值得一读。再说了,就算西方还是东方领先都是无所谓的事,关注于高低之分本身是极其幼稚的。

需要质疑的是莫里斯的定义。两河文明、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欧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近现代西方文明的范围实在太广了,很多文明之间并没有内在联系。除了地理上确实如此之外,并没有什么其他理由。事实上,大多数人更倾向于认为近东和中东是“东方”而不是“西方”。莫斯利的定义是比较反常的,而且他并没有充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个定义,以及这个定义对他的研究到底有什么帮助。把近东和中东划入“西方”还有一个我觉得更加致命的缺陷,即这种归类法掩盖了近东和中东没有实现现代化,并且被西欧远远甩开的问题。

user avatar

这本书,以及《文明的度量》一书,问题的关键不是莫里斯对“西方”的定义。争议定义对评价一套理论来说,往往没有多大意义。读者当然可以质疑埃及划入西方,因为传统上埃及学属于东方学;另一方面,莫里斯当然也可以主张埃及西方,因为从文明传承的角度,西方国家相对而言汲取了更多埃及文明营养。

争论定义是小儿科思维方式,这其实是修改别人理论假设。大家各说各话,你说别人是错的,有意义么?读读姚洋的《如何发高质量论文》吧,实际上修改别人理论假设,已质疑别人的理论其实是大忌(下有截图)。

莫里斯书问题的核心,其实是书里关于西方的考古资料非常翔实,而东方就单薄了太多。无论是从城市、军事,还是能源的焦度,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东方世界考古资料太少了,莫里斯关于东方的结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猜想。猜想修改几个系数,就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因此可以看到经济史界在东西方人均收入对比时,有很多不同的结论。

按黄仁宇的想法,这实际上说明西方长久以来比东方有更浓的数字观。当然,这也说明中国的考古资料还是太稀缺了。对莫里斯来说,埃及属不属于东方根本不会影响他的学术地位,只要他的学术研究方法得到学术界的认同就够了,键盘侠说说你有什么方法对比中西方?本事不会就是把人类史延长、缩短,或者古埃及、巴比伦划入东方,这类考究定义的吧?哈哈~

user avatar

日耳曼野蛮人把伟大的罗马伟大的埃及伟大的两河文明和自己归为所谓“西方文明”,药店碧莲。

稍微看了一下内容,貌似曾经伟大的阿拉伯帝国和突厥系的奥斯曼帝国也”被西方“了,现在要是还有宗教裁判所的话作者该被文火烘烤九个小时了。

user avatar

其实这就好像说,白种人,黄种人智商高,黑人智商低。听起来很有道理。其实稍有思辨能力,就会问。为什么要这么分呢?这么分有什么道理呢?如果要论智商,直接用智商分类不好吗?

然后对这种西方如何如何的言论。你首先就要问谁是西方?

西方这个词,就是编出来统战用的。因为英法荷兰在历史上杀个没完,可是到了德国崛起的时候。英国要和法国荷兰说,咱们是一伙,德国不是东西。所以西方这个词,最早是指的英法,用来排斥德国的,因为英法在德国的西边。那时候北美还是一群没文化的农民呢,其中美国人还是刁民。伟大的西方可不要刁民。至于被奉为西方的发源地的希腊,那时候还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后来几度春秋,德国打败了,美国崛起了。然后新的敌人是苏联,又正好在东边,所以英法德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算西方,中俄印伊斯兰世界和非洲不算。要不是毛子性格特殊,其实苏联解体之后俄国都有可能是西方。所以谁是西方,谁不是,根本不是什么十几个世纪的概念。往回倒五个世纪,你随便找个英国人问问,问他们和威尼斯人还有奥斯曼境内几个小岛上的希腊人并称西方,你问他们承认不?

这本书里定义的西方可比统战的说法更大,基本上整个地中海地区,中亚两河流域,以及后来这些人殖民的全部地区全是西方。叙利亚难民真是冤枉,斯坦福教授说自己是西方的起源,结果西方都不接纳自己。

其实中国人以后强大了,也可以抢夺话语权。我们可以鼓吹亚欧大陆自古就有交流,美国那是孤悬海外没文化的国家。至于别人会不会买你的账,其实全看买你的账有没有好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