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父母无恩论」会受到欢迎?

回答
“父母无恩论”之所以会受到部分人的欢迎,并非其本身具有普遍的社会认同或逻辑上的绝对正确性,而是因为它触及了当下社会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和个人感受。这种观点的流行,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

一、 对传统“孝道”观念的审视与反思:

“孝道”的僵化与异化: 传统儒家文化强调“父慈子孝”,但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常常被简化、僵化甚至异化。在一些观念中,“孝”被等同于绝对服从,子女的个人意愿、情感需求被忽视。父母的权威被无限放大,不容置疑。当这种“孝道”变成一种沉重的道德枷锁,子女就会产生抵触心理。
“养育之恩”的单向度理解: 传统上,“父母养育之恩”被视为子女必须回报的、单方面的恩情。这种恩情往往被用来合理化父母对子女的控制、牺牲子女的个人发展,甚至不计代价地索取。当这种“恩”变成一种“债务”,子女自然会质疑其合理性。
反思权力结构: “父母无恩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家庭内部权力结构的一种挑战。它质疑了父母作为绝对权威的地位,提出子女并非天生就对父母负有无条件的义务。这种挑战源于对个体自主性和平等权利的追求。

二、 个体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强化:

强调个体价值与自主选择: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个体价值、独立性和自主选择权。人们不再甘愿被家庭、社会传统所束缚,更倾向于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追求个人的幸福和实现。在这种背景下,“父母无恩论”更容易被接受,因为它符合了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对“牺牲”的反思: 许多父母为了子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当这种牺牲被父母用来作为“恩情”的证明,并要求子女以某种特定方式(例如,牺牲自己的婚姻、事业,满足父母的期望)来回报时,子女会感到不公平和压抑。他们可能认为,父母的牺牲是基于自己的选择,而非对子女的纯粹赠予,并且这种“牺牲”并不意味着子女要放弃自己的生活。
情感的边界感: 现代社会更加重视个体的情感边界。当父母的关爱带有强烈的控制欲、干涉欲,或者以“为你好”的名义侵犯子女的隐私和自由时,子女会感到不适。他们可能认为,这种行为并非纯粹的“恩”,而是对个人空间的侵犯。

三、 部分父母行为不当的现实案例:

原生家庭的伤害: 不幸的原生家庭经历,如父母的忽视、虐待(身体、精神、情感上的)、遗弃、过度控制、情感勒索等,都会导致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遭受巨大的创伤。在这种情况下,谈论“父母的恩情”显得荒谬且具有伤害性。子女可能会认为,自己受到的是伤害而非恩惠。
期望值不对等: 一些父母在养育子女时,可能抱有过高的期望,并将子女视为实现自己未竟事业的工具,或者认为子女的成功是父母的荣耀。当子女无法满足这些期望时,父母可能会表现出失望、指责甚至怨恨。这种将养育行为与功利性目标挂钩,会让子女感到自己只是“投资品”,而非被无条件爱着的个体。
“付出”中的附加条件: 有些父母的“付出”并非无条件,而是附带了许多要求和控制。他们可能将子女的学业、婚姻、工作等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并以此作为“恩情”的资本。当子女想要摆脱这种控制时,父母可能会搬出“养育之恩”来施压,这反而会激起子女的反感。

四、 舆论环境与网络传播的影响:

情绪的宣泄出口: “父母无恩论”在网络上成为一种情绪宣泄的出口。许多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表达的委屈、不满和愤怒,可以在网络上得到共鸣和放大。
“反常识”的吸引力: 相较于被广泛接受的“父母有恩”的传统观念,“父母无恩论”显得更为“颠覆”和“反常识”,因此更容易吸引眼球,引发讨论。
群体认同感: 当一个人表达出某种被压抑的情绪或观点,并发现有许多人与自己有类似的感受时,会产生强烈的群体认同感,进一步巩固其观点。

五、 对“恩情”的重新定义:

“义务”而非“恩情”: 部分支持“父母无恩论”的人认为,父母养育子女是他们的法律和道德义务,就像子女需要赡养父母一样,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的相互履行,而非单方面的施予和受恩。他们认为,将义务视为恩情,会模糊责任与情感的界限。
平等关系的要求: 他们更希望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平等、尊重的关系,而非一种居高临下的施恩者与感恩者之间的关系。在平等关系中,父母的养育行为是出于爱和责任,而不是为了在子女那里换取绝对的顺从或回报。

总结来说,“父母无恩论”之所以受到欢迎,是由于:

1. 对传统“孝道”及其潜在压迫性的反思。
2. 个体主义思潮下对个人自主权和情感边界的强调。
3. 现实中确实存在的原生家庭伤害和不健康的亲子关系案例。
4. 网络时代情绪的宣泄与群体认同的形成。
5. 对“恩情”概念本身的重新理解,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义务和责任。

需要强调的是,“父母无恩论”的流行,并不意味着普遍否定父母的养育之功和付出。它更多的是一种对不平等亲子关系、不健康原生家庭以及被异化的“孝道”观念的批评和反思,呼唤更健康、更平等的亲子关系模式。它提醒我们,在谈论“恩”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个体的情感需求、权利和自由,以及亲子关系中的责任与义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鉴于评论区有一大批人明显没有接受系统的语文与逻辑学教育,我不得不打补丁般地在文首加一下本文的核心思想和主要目标。本文没有攻击赡养制度,更不敢攻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赡养法》,仅仅就中国传统意识形态中,父母仅通过生存资料的供给就能获得来自子女无限的顺从进行了讨论。由于时代的发展,这种意识形态是不合时宜且不可接受的,因此必须被解构掉。特别的,本人意识到在教育,背景,人生观养成方面这种解构无法在几千字内完成所以对这些东西避而不谈,仅在生存资料方面进行瓦解。

————————————————————————————————————

这个观点,我很久之前就写过,但是被我爸看到了;我爸对我那篇文章非常不满意,而彼时我又恰好是一个没成就没地位没银子的三无大学生,于是我很识相地删掉了那篇文章。现在我三有了,便能重新整理整理,把我的这种思考发出来跟大家讨论讨论。

中国许多人根本没意识到一件事,即他们能健康顺利地长大,获得知足常乐水平的幸福人生,更多地是因为他们生在了一个好时代而非有一对好父母。父母恩重大于天这种观念成型于上古物质匮乏的时代,而近70年中国发展过于迅速,所以就算经过文革和改开两拨巨大的思潮洗礼,父母恩重大于天这个流传2000年的思想还是流传至今。尽管中宣部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高效率的意识形态传播机器,你也不能指望用70年就能洗掉2000年的思想成果。

父母恩重大于天,这句话放在古代语境下是能非常直接地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的。49年建国以前,那真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洪水猛兽,苛捐杂税,土匪流贼——无数刻薄的存在冲击着每个基于小农经济的家庭那脆弱不堪的壁垒。那个时代的父母们一日不劳作一日不得食,辛辛苦苦小心经营,就算从自己牙缝里挤,也要挤出一点点东西分给自己的孩子吃,盼望着他/她能健康长大。这个时代的父母是伟大的,而父母恩情从这样的时代中诞生无可厚非;毕竟,父母的辛苦是被自己亲眼看到的了。

然而,根据2016年的统计结果,中国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了30%[1],而且这个数还有很大的忽悠成分,因为烟酒还包括在里面,许多外国统计机构认为中国恩格尔系数早已降到了25%以下。所以绝大多数90年代后长大的孩子会发现:自己的父母并不像历史上那些呕心沥血的模范父母一样,但是自己父母却要求自己像古代的大孝子一样无脑孝顺他们。这就很过分了,我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

我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发小,有一次我们两家一起去杨柳青旅游。杨柳青是天津传统文化聚集地,因此街边有商家卖二十四孝图册,我们俩爹妈一看就来了劲,立刻买了两本塞到我俩手里,嘴里还说着什么这俩白眼狼能做到里面一个就算有心。虽然当时还没有这句话,但是我的内心os还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我一打开书,什么卧冰求鲤,什么郭巨埋儿,都是古代大贤,实践哲学家们对于孝这个核心理念最顶级的实践形式了好嘛!神TM往冰上一躺自己蹦上来两条大傻鱼,神TM一个故事犯了两个罪名(故意杀人,侵占国家财产)。再一回头,他们已经有说有笑地去看别的东西了,留下我和我的好基友对脸懵逼。

(我是图里那个欧洲人)

而且最关键的是什么: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爸妈去旅游把他一个人扔在家里三天,只给他留了一箱盼盼法式小面包。我去找他玩时,他已经吃了三天小面包了,脸都吃的跟面包一个色了,那时他才初一。

于是一个想法第一次在我脑海中觉醒,可能养活我们的主要因素,不是父母的恩情和施舍,而是法式小面包:是那个发明了面包的厨师,是发明和改进了化肥的化工学家,是那个发明了流水线食物生产技术的工程师,是那些发明和改进了干燥剂和防腐剂的化学家,是建立了石油工业把原油变成塑料袋的石油工作者,是设计了超市物流系统的物流学大牛,是设计了现行食品质量监管体系的法律学家,以及保证了社会稳定的中央人民政府和设计社会体制那些哲学家社会学家。

这个世界上,总是有那么几个想不开的家伙,他们可能是一位君主,一位贵族,一位官员,当然也有可能是一位农民,一位工人,一位军人。这些人放着大好的人生不去享受,有妹不啪,有钱不花,有权不耍,一心一意且日复一日地从事着他们所热爱的科学研究。他们设计了哲学与数学,发现了物理化学生物学,创造了社会政治经济学,顶着别人的失望与误解,小心谨慎而又步步为营地推动着人类科学的发展和前进,这才有了我们的现在的“好日子”。而中国绝大多数父母根本没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觉得我能把孩子喂饱,我能养家糊口是因为自己牛逼,浑然不知自己只是一只风口上的猪,跟着中国这条巨龙一飞冲天;他们踩在这些艰难前行的先人大贤身上,自大地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觉得自己达成了古代语境下养活了孩子这个“伟大”成就,自然能享用古代语境下对于孩子绝对的支配权;丝毫没有意识到,没有前人的奉献,没有现在的盛世,他们就跟过去鬻儿卖女的无能父母没有任何区别。

由此,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父母的能力,和父母在我以及其他同龄人的人生中的具体影响和价值,这个解构过程在我变成三有之后变得极为迅速。我国能有舞蹈协会副主席陈爱莲这样出身是孤儿的存在,就更能说明问题了。(你要说你非得进中央委员会那当我什么都没说...毕竟绝大多数人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为什么父母无恩论现在在知乎上这么受欢迎,因为越来越多的子女意识到,与其感恩自己的父母,并因此被父母控制,不如打开九年义务教育的教科书把里面所有照片上的人都谢一遍,哪怕谢谢XXX都舒服得多。

以上

—————————————————————————————————————————

【1】统计局:2016年中国恩格尔系数为30.1% 接近富足标准

XXX是党中央...知乎不让做硬广所以写在最后(笑

user avatar

别望文生义,自己强行给别人扣个帽子激怒自己。


先搞清楚知乎上“父母无恩论”的对立面是什么?

是赡养么?是亲情么?

no!是服从。

支持“父母无恩论”的诸多回答里,没有一个是要遗弃父母的,他们反对的几乎全是因恩而生的服从。

可以说一切强行冠以〖恩〗所建立的关系,背后都是服从。

“你对我有恩”,意味着我宣誓对你服从。

“我对你有恩”,意味着我要求你服从。

与这个异曲同工的,还有皇恩,党恩,老板恩,大哥恩……


〖情〗是,你对我好一分,我还你一分,互相想念,互相关心,互相保护,礼尚往来,情真意切。但无论情多么浓烈,都是互惠的,互相尊重的情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而这种〖情〗一旦升级到〖恩〗,对话双方在道德上就天然不平等。一方站在道德高地成为圣人,一方变成受人恩惠需要跪下。

因为有了〖父母恩〗,子女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父母人生的附属品,就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父母的一切意愿。他们拥有不可反驳的权利来干涉你的工作、你的梦想、你的爱情、你的婚姻、你的家庭的一切。子女必须摆出让他们满意的生活姿势,否则就是不“孝顺”。


恩是因,服从是果。要拒绝服从,无恩是前提。

无恩不代表无情。


=====

关于智商优越的那几个,能不能好好读题目再来放炮啊?

题目是:为什么“父母无恩论”在知乎很受欢迎?

问的是“为什么受欢迎”,不是“是否正确”。

我回答“父母无恩论”背后的内核是反对服从。破坏了恩的因,才能破坏服从的果。这是这套理论受欢迎原因。

我这么回答有问题么?


还有道德优越的那几个,

你想报恩,你想唯命是从,又没人说你们。

人家选择互相对等的亲子关系,跟你的报恩路线不一样就丧心病狂了?

跪着的人跑来骂站着的人,你们是不是奴性太强了?

user avatar

恩,惠也。从心因。——《说文解字》

心里觉得得到了实惠,就叫恩。

有很多答案都在说一个人成长要摆脱家庭的牵绊,但实际情况远比一厢情愿的“小鸟离巢才能自由飞翔”之类的复杂。因为终其一生,可能绝大多数人如同过去几千年一样,无法脱离家庭与家族的影响。

但家庭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层面的养育之恩以及其所对应的赡养义务,已经发生改变。

社会保障制度与法律早已代替了敏感不定的情感、道德乃至本能,成为儿童成长、老人赡养最后一道保障。退休制度、义务教育等等都在分担传统的家庭责任。还有遗产税的征收,提高了财富代际转移的成本,同时以税收支持社会赡养。

这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家庭的作用下全方位下降。对于社会、个人而言,不婚、晚婚、离婚的代价越来越低。“父母无恩论”就是家庭功能弱化的结果。

而且这个家庭不仅仅指父母,也包括亲属在内的家族血缘网络。如果你血缘因素决定你的教育以及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你跟其他成员的思维方式就没多少差别了,反之代沟就更可能会产生。家庭、家族在社会的影响力都衰退了,子女才有机会获取与你父母更为不同的思维方式。

这是现代社会尽最大可能配置劳动力的需要,是作为个人最大程度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但到了微观层面,无论这些制度落实的怎么样,大环境下不知不觉中,我们自己对于家庭的观念就毕竟已经发生了变化。

父母无恩论、离婚率上升、丁克家庭、家庭代沟,这些问题都是联结在一起的,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子女成长问题。

积极点想,法律强制力下的“父母无恩论”何尝不是一个传统功利化家庭观念的蜕变呢?但这中间的代价无疑就是众多家庭的瓦解、异化。

所以问题就是,没有这种利益牵绊,家庭的定位将何去何从。这考验的是利益之外,我们作为家庭成员对于彼此间感情的认知以及处理方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