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父母会觉得一双匡威贵?

回答
说到匡威,在我家老一辈人的眼里,那玩意儿,嘿,简直是“奢侈品”。

以前,我们家还是住在那个老小区里,墙皮都有些剥落了。那时候,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我跟爸妈说,我想买一双匡威,就是那种经典的帆布鞋。我当时脑子里想的是,嗯,穿着帅气,搭配衣服也方便。结果,我爸一听,眉头就皱起来了,我妈也跟着附和:“匡威?那玩意儿多少钱一双啊?够我们家吃好几天的菜了!”

他们觉得贵,不是没有道理的。首先,性价比这块,在他们看来,就站不住脚。 我爸妈那一代人,他们小时候物质条件不好,一块钱都能买不少东西。所以,他们的消费观里,一件东西的价格,往往是跟它的“实打实”的用处挂钩的。一件衣服,一件鞋子,它得耐穿,得保暖,得结实。你花几十块钱买一双粗布鞋,穿个一年半载不成问题。可匡威呢?就是帆布的,有时候下雨淋了,说不定就坏了。而且,他们觉得,它就是一双鞋,不就是走路穿的吗?为什么能卖到几百块,甚至上千块?这价钱,都可以买好几双他们认为“够用了”的鞋了。

其次,品牌溢价这块,他们是真不懂,也真看不上。 他们那时候,哪里有什么品牌意识?穿衣吃饭,能填饱肚子,能御寒就好。牌子不牌子的,有什么区别?他们看的是做工,看的是用料。在我爸妈眼里,匡威之所以贵,估计就是因为上面有个大大的“回力”或者“飞跃”那种标志不一样吧。这种“无形的东西”,他们觉得是虚的,是不实在的,凭什么就让价格往上涨那么多?他们可能更愿意花钱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比如鞋底有没有多加一层橡胶,鞋面是不是纯皮的。

还有就是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决定的消费习惯。 我爸妈这辈子都是朴实过来的,平时花钱都精打细算。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鞋子也是磨破了钉钉子接着穿。他们觉得,你花这么多钱买一双鞋,就为了那个牌子,或者为了那个款式,而不是因为它真的“值”那么多钱,这是一种“浪费”。他们习惯了用最少的钱达到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对我们年轻人追求的“潮流”、“个性”、“品牌”这些概念,他们很难理解,也觉得不必要。

他们可能会说:“我们那时候,谁能穿上这牌子的鞋,那就是家里有钱人了。”这种对比,让他们觉得,现在我们随随便便就买这么贵的鞋,是一种“娇惯”,是一种“不珍惜”。他们自己都没怎么舍得为自己买过像样的东西,所以看着我们花钱大手大脚,心里自然不舒服。

当然,他们也有一些朴素的逻辑,比如:“这鞋子看起来就跟普通帆布鞋一样,为什么卖这么贵?是不是质量不好,颜色洗几次就褪了?”他们对产品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看得到摸得着的品质”上,而匡威这种依靠设计、品牌文化和潮流属性来定价的商品,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玄学”。

总而言之,在我父母眼里,匡威贵,就是贵在他们理解不了的那些看不见的“溢价”上,贵在他们认为不符合“实际价值”的那些潮流和品牌上。在他们那代人的消费观念里,舒适、耐穿、实用,才是衡量一双鞋好坏的标准,而那些关于“态度”、“文化”、“潮流”之类的附加值,在他们看来,就如同空中楼阁,不切实际,自然也就觉得不值当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是问反了……

高中之后我就没和父母亲一起住了。我是真的羡慕他们的高消费。我父母出去玩都是住一千多一晚的酒店,连住一个星期那种,什么好吃吃什么,完全不担心花钱……然而我买一个300块的电子游戏/桌游都要犹豫再三……

所以每次是我在劝说他俩:“买那么贵的家具/订那么贵的酒店还不就是睡一觉,在哪儿睡不是睡……”

父母辈的收入水平普遍会比我们高一些吧,所以他们的消费水平相应也会更高。我看着看着也就习惯了。

user avatar

如果看完题主的话,还跟我说这和消费主义无关,那我只能为您的语文老师感到悲哀

原答案部分:

因为你已经陷入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仔细分析题主的话:

1、“那双高帮匡威那么经典,简直就是学生党的必入款啊”。

经典,谁定义的?如何定义的?

是不是厂商与大众传媒的共谋,才导致了这种流行文化中的经典款的诞生?

是不是一层一层地从媒体广告和商场广告,到街拍达人,再到你的同学中的比较时尚的那几位,慢慢塑造了你的这种认知?

必入款,为什么会是必入?

是不是认为你拥有这双鞋,就能区别于一些人,并融入另一些人,而且能表现出自己?

毕竟只是为了穿,那什么不是穿啊。

当这句话连起来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一个问题。

这双鞋的使用价值,对你而言,已经并不是购买这双鞋的理由。而符号价值,区别与表征,才是真正的原因。

换句话说,符号价值,成为了新的使用价值。

想想,这种符号价值,是怎么建立的?是消费符号的生产者、传播者联合运作,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的。

至于你,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受害者而已,别以为自己多么与众不同,你这样的人,各个意义上都还有很多。

2、“你知道我看见它打折降价的时候下单的欣喜感吗?”

“欣喜感”来自于下单,而这个时候,你甚至没有收到这双鞋。

如果把拉康拿出来说事儿的话,大概就是,你对这双鞋的欲望,是漂浮状态下的能指,其对应的,是一个滑动中的所指,因为这个时候你也没有鞋啊,等于说,“打折降价”,已经替代了“鞋”,成为欲望的,是“打折降价”,而不是这个商品本身。

再往下推,“打折降价”,仿佛是占了便宜没错。可是你还是花了钱啊,又不是说你免费拿到了这双鞋。所以,“购买”代替了“打折降价”,成为欲望的新的表征。

当所指滑动到这里的时候,对这一系列所指进行分析,就很有意思。

是什么,让“购买”,代替了“物”,成为你的欲望的?

我要是说这和当代消费社会没有关系,大概也没人信吧……

3、“为什么别人家的父母收入也很一般但对孩子从来不省?一毕业就买了果7/7s,笔记本也买了,还各种带着旅游”

老实讲,别人家的孩子有啥,和你有关系吗?

可能还真的有。

马克思的话讲,叫“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拉康、阿尔都塞、福柯等等大思想家,也一致认为,个人的“主体性”这个东西,很大程度上不是自身生发的。拉康讲“主体间性”(虽然后来也不太讲了),阿尔都塞讲意识形态,福柯讲规训和自我技术,等等,都认为主体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被塑造出来的。简而言之,因为别人,你才成了你。

那么,你接触到的别人家的父母都是这样,那你也跑不了。

而且你的父母,按照你的描述,“因为我以前的匡威都是我妈带着去专柜买的,都比这双贵很多啊也没见他们这么过分”,可以说,也是尽力满足你的需求的。

等于说,你生活在一个“孩子要啥父母就给啥”的关系场里,形成这种观点,一点都不奇怪。

那么,这种“孩子要啥父母给啥”的消费观,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算了直接开花哦不对开炮!万恶的消费社会!万恶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好吧我有点激动了。

不过讲真,我真的觉得,你的高中政治算是白学了,至少马政经部分,算是白学了。

白学应该打死,所以你自裁吧(大雾)。

4、总结

不能支配符号的人,就会被符号支配。

所以,多读读书吧,马克思、葛兰西、阿尔都塞、居伊·德波、鲍德里亚、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虽然现在书也挺贵的,但是比起以后花更多的冤枉钱来说,可能还是比较值得的一笔投资吧。

毕竟,《资本论》全三卷,还没这双鞋贵呢。

------分割线-----

集中回应一些问题:

Q:答主是学什么专业的

A:本科广播电视编导,硕士中国现当代文学

Q:苹果哪里有7s

A:题主原话,与我无关

Q:拉康的表述到底是啥

A:漂浮的能指和滑动的所指

Q:消费主义有没有积极意义

A:消费有,消费主义……而且多少还是要有点共产主义理想的嘛

Q:答主本人怎么对待消费主义

A:消极反抗,意思就是,逛来逛去,啥都不买,武康路我逛了十次不止,买过最贵的东西是脉动,上一双自己买的鞋还是李宁毒牙,购于2017年,快30的人了,现在还在穿高中买的衣服……

Q:是不是上纲上线了

A:我全程只分析题主的消费心理,都是根据题主原话,其他人是不是对号入座,那我可就管不着了

Q:答主对经典款的理解是不是有问题

A:这个真有可能,我也不太懂匡威经典款是啥,不过经典款可不一定经典,经典款的经典化过程,或者说在题主脑子里的经典化过程,还是值得讨论的

Q:不同社会都有这种现象,并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答主夹带私货

A:所谓“野人也觉得成年男子该有块兽皮才像样”、“社会主义一旦有什么紧俏品新潮品一样会产生巨大的价值”,你们的证据呢?我分析问题有题主的阐述做根据,你们空口白话,恐怕不太好吧

Q:白学?

A:是个梗

Q:带着俯视的心理看人,答主哪儿来的优越感

A:如果你认为我有优越感,那你就这么认为吧

无耻引流

同样是理论向的回答,和这个答案思路是一样的,希望开辟不同的视角


user avatar

不知道答主家境到底怎么样。

我上大一的时候,同学们的物质条件都非常好,用的都是苹果,假期都出国,考ACCA六万块钱掏出来都不眨眼那种,我心里很酸,整个人都很怪,很物质,和我妈闹了很多次矛盾。

我一直以为我妈一年能赚二十万的。

我和朋友们一直抱怨我妈小气。

我妈被逼得没办法,把家里的账本拿出来一页一页地翻,我才发现她一年只赚了八万。刨除家里的吃穿用度,我爸游手好闲大手大脚的消费,老人的治病钱,我的学费生活费,不剩多少了。

因为我妈从来没给我表现出家里拮据,所以我一直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家家境挺小康的。

现在我买鞋子从来没超过150块,碰到80块钱的设计又好看的最开心了。

建议题主和父母好好聊一次,才能知道他们真的赚钱不易,很辛苦的。

我妈妈为了一米布几块钱的加工费,每天都踩缝纫机踩到11点。我不在家他们基本上半个月都不买菜。我妈妈三年没买过新衣服了。

我妈很小气。

可是我去年得了抑郁症,因为压力太大,和周围的同学又格格不入,自残了很多次。

我妈妈一听到我电话就飙车两百公里来学校。把我带到当地精神卫生中心,前前后后花了几大千,包括诊断、心理咨询、吃药,眼睛都不眨。

我外婆得了癌症住了院,家里都是穷亲戚,掏不出什么钱,我妈妈立马去银行取了10万全部砸进去了,可惜还是没留住外婆。

我妈妈觉得中国房价太高了,她希望我以后可以不用那么辛苦,所以研究了很久,问银行借了几十万,在我们那儿买了一个地段挺好的房子,留着以后我买房时卖了。这个贷款她要还20年。

当然,我上大学的时候,我妈妈把我拉去当地最好的商场,给我挑了很多我看来挺贵的衣服,她说:“咱们是小地方的,但是去大城市上学要穿好点,不能被人瞧不起了。”电脑也给我买了7000的,手机也买的华为旗舰款,我拿着新的手机电脑,她还小心翼翼地说:“你不要怪妈妈,咱不买苹果好吗?苹果真的太贵了,妈真的负担不起。你看咱们这个也挺好的。”

不说了,要落泪了。

所以建议答主好好和父母推心置腹聊一次吧,或许他们也就像我妈妈一样呢。大人们真的活得很辛苦,很辛苦。

user avatar

很多道理,只靠讲,是讲不通的。


我工作后,有一次过年回家,给我爹买了两瓶酒。每瓶900多。

给他的时候,我说每瓶300多。

我爹瞪着眼睛吼我:什么酒这么贵?喝了能长生不老?真糟践钱,有那钱,买成散装的,够我喝半年的了!

确实,他每天喝的是村里小卖铺的散装酒,不到3块钱一斤,喝了半辈子了。

后来有一年,我娘生病了。

我带她到市里医院看病,进院之前,我娘给我立了个标准:不管啥病,包括以后也是,如果花费超过1万,就不治了。

两个没有工作没有退休金的人,1万块钱,比他们命都贵。

这两个事发生时,我不是特别理解。我嘲笑我爹消费观念老土,不懂得享受,3块钱的酒和300块钱的能一样?我批评我娘咋就把钱看的那么重?

而且,我在上初中和高中时,产生过和题主一样一样的质问。

有一年过年,家里没给我买过年穿的新衣服,结果,我整个年都是耷拉脸过的,心里反复埋怨:“买个新衣服能花多少钱?这让我怎么出去见人?”

初中毕业时,同学们都互赠笔记本、照片之类的,我没钱买,跟我爹要。我爹说:“别整那没用的,好好学习才是本事”。我为此责备了他很久,心里想:“买点礼物能花多少钱?这让我在同学面前多没面子?”

而真正让我在思想上转变的,不是给我爹买酒时,不是给我娘看病时,而是我有孩子时。孩子三岁时,有一次我带她出去玩。在一个摊点上,孩子看上了一个小喇叭。五块钱。她非要要。

这种喇叭,家里至少有两个。我就跟孩子讲道理,说家里有,买多了浪费,而且买了之后你也不玩,吹一下就扔了,不当吃不当喝,浪费钱……

孩子哪懂得这个,打滚哭。怎么也哄不好。

我到底没给她买。

结果,孩子生气了一整天,小嘴里各种嘟囔我,各种不爱我了,各种找妈妈和姥姥告状。

过了几天,爱人要给孩子买保险,就是每年交的寻常保险,等孩子长大后,会一次性返还。她拿过来两个方案让我看。内容一大沓子,看不太懂,最直观的区别是,一个是一年交四千,一个是一年交一万多。

我说:就买一万的吧。

爱人说:不考虑考虑了?

我说:给孩子多留点钱吧。等到我们老了,她自己生活也能轻松些。

那次,我突然想起来,前几年,我装修房子,那时孩子刚出生,手头紧。

我爹不知从哪整出来一张卡。跟我说:这有五万块钱,你拿去装修房子吧,孩子小,买些好的家具,用些好的材料,没味儿。

这是老两口攒了半辈子的棺材本。

…………

所以说,看了很多答案,给题主讲了那么多道理,他不见得明白。

我不是煽情,也不是说教。

很多道理,不经历,只靠讲,是讲不通的。

user avatar

我觉得评论很多人都搞错重点了,我回答这个问题不是说题主家庭不好,更不是说专柜买的就高于其他渠道,我只是表达,年轻人不要“一边抱怨自己父母不好一边又当吸血鬼,自食其力远比什么都好”我甚至很诧异,我答案里压根就没提到这些也没表达类似的含义,怎么会解读出这种理解的?语文都太好了吧?

--------------------------------------------------------------------------

从你的对话里面可以察觉出很多问题:

你父母说的:

       “还有两双匡威又没坏怎么又买” “其他的运动鞋也是好几百一双的都没坏” “暑假买了很多东西”     

你的反应:

       “搁我同学家买双经典款匡威也再正常不过” “人都直接上专柜买,哪像我这样为了节约还上网各种比对找差价” “我暑假也就买了两件T恤一双凉鞋,而且价格都是平价的那种,况且我已经高中毕业了!” “人高中毕业都开始学特长旅游化妆健身……这些都需要更多的资金,而我一项也没干成。” ”为什么别人家的父母收入也很一般但对孩子从来不省?一毕业就买了果7/7s,笔记本也买了,还各种带着旅游”     

发现了么?其实你家的条件可能非常一般甚至不好,而你却只是索取并没有付出,即使你觉得自己做得好的网上比价,还是索取,无论贫穷富贵只索取不付出的行为是完全错误的

我姑且托大叫你孩子,你觉得几百块钱的东西不贵那是你接触到的周围人都用给你带来的错觉,如果你接触到的同龄人都穿AJ都用LV你又会怎么想?是不是觉得LV已经不是奢侈品了?马路上这么多超过30-50W的车,你是不是觉得大家都已经能够买得起30-50W的车了?然而30-50W的车,在汽车保有量里面只占据5%,这就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你有没有想过对你父母来说你这以为不贵的几百块钱,对他们而言也许就已经是很贵了呢?你是否又有想过,你的家庭也许已经变的很拮据了呢?你要明白,对你而言几百块钱可能只是一双鞋子,但是对你父母而言这几百元却是家里好几天的饭钱,父母考虑的是生活甚至生存,而不像你考虑的只是自己有风度有派头。


自己想要的东西想做的事情,就应该靠自己去奋斗,而你却全部归结于父母没有钱给你所以你一事无成,你这样子的心态和思想真的非常有问题。哪怕你说帮忙做家务1个月,然后换来买这双鞋子,也远比你现在的状态好太多太多。


这个世界上,不是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的,也不是每个家庭都是出生富贵,你不是王思聪你只是普通人,甚至可能连普通人都不如,如果家里条件不好,就不要为难父母了。

不是要对你说什么大道理,只希望你多多了解父母的生活吧,不一定要懂,毕竟很多事情不亲身经历不会懂更何况你没到这个年纪多多体谅父母吧,父母给你创造了读书和上网的条件,也许已经非常难了,要感恩。

user avatar

我每次出去逛街,二三十块钱一杯的奶茶,很随意的就买了。可是和妈妈出门,我妈舍不得买一瓶两块钱的矿泉水,都是自备水杯。

其实我家家庭条件不算差,我妈也根本不是在乎那两块钱,就是上一辈的人想省着点钱,能省多少是多少,积少成多呗。

有一句话怎么说呢,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user avatar

我爸,确切点说,我的继父,是一个把抠门扣出了一整套理论的人。

厨房的洗洁精一次只许按两滴,三滴太费,一滴洗不干净。吃完饭用纸巾擦嘴也是一样的规矩,一张擦不干净可以理解,用三张就是浪费。

我一直怀疑,如果我是个男生,他肯定会进去追问我每次上厕所用多少纸。

他总说自己勤俭持家,一双皮鞋穿它个五年只能认识皮鞋,穿上十年才能认识自己。

我不知道为什么想要认识自己,就非得把一双皮鞋穿上十年八年。

反正老家的鞋柜里,每一双黑皮鞋拿出来,继父顺嘴讲的故事,至少够就一瓶白酒。

穿这双跑赢过抢包的混蛋,穿那双请邻村阿公帮人平了事儿,赚了两盒烟,都是些耳朵听出老茧的故事。


我打小就没见过亲爸,好在我妈和继父坦率,也没打算瞒我。

小时候有人嘲笑我没亲爸,我从没发怵过,每次挺直了腰杆和对方理论,就说你爸有什么是我爸没有的,咱们比比?

他们可能也发觉了,男人和男人比没什么两样。

后来一次放学下暴雨,继父第一个进来接我,就再也没人说爸爸的事儿了。

那天回家路上我问他,为什么家里不能多买几把伞,他说买那么多伞做什么,把钱存银行还能生利呢,买了伞一年也用不了几天,不是浪费么?

我觉得继父说的很有道理,继父也认为自己用“勤俭”理论成功教育了我。不过代价有点惨烈,一把伞只够遮我一个人,他坚持淋了一路的雨,当晚就发烧了。

我开始有点想嘲笑他的固执,后来又有点心疼他的固执。毕竟不是他冒雨前来,发烧的人应该就变成我了,秋天的雨打在身上还是挺冷的。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我呢,初中时看上了一条裙子,价格贵的怕人,当时我的内心是很矛盾的。

我知道得到它的希望渺茫,可如果不试一试,可能在接下来的一整个夏天我都开心不起来。

心爱的裙子是小女孩儿的半条命,这一点儿都不夸张。

小心翼翼和我妈说了裙子的价格,我只拿到了四个字,找你爸去。

继父有一个习惯,想事儿的时候点一根烟,也不抽,烟灰能撑好久不断,像粘了胶水,直直的挂在手上。不过那次,他的烟灰断了好几回。他说你在家里等等,我马上回来。

那个夏天我得到了想要的裙子,在家里开心的团团转。我妈说,你爸都好几年没买过鞋了,你就作孽吧。

我知道将来继父的鞋柜里又要多一个故事,不过这个故事肯定不会讲给我听。


好吧好吧,这些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十几年时间过来,继父的抠门大法也在与时俱进。

前几年我经常抱怨他们俩,功能机跟不上时代啦,不能语音不能视频,每次打电话都要吼的老大声才听得见,不累得慌嘛?

两个人早就知天命的老人,看向我的眼神活脱脱像看到了傻子。直到我说,智能手机语音通话不要钱的哦,视频通话也是不要钱的哦,饭桌上还是没有人理我。

继父怕我尴尬才说了句,好好吃饭吧,有空再说。

然后没过几天,继父火速买了两部二手苹果,和我妈一人一部。继父天天去菜市场买菜都要视频通话,家里的那位现场指导,这家的菜不新鲜,那家的肉看起来不错。

去年继父生日前几天,我说爸,今年给您买双皮鞋呗,女儿花钱,您随便看,价格不重要,喜欢就行。

你猜他怎么说,哎呀别再买鞋啦,年年买鞋柜都装不下啦,你给我买个二手爱抛子吧,你们年轻人用的那个,方便。

我说啥?什么爱抛子?

两人指手画脚交流了半天,我才弄明白他想要的原来是无线耳机,airpods,好配他的二手老苹果。

后来我给他买了个新的,他不要。我偷偷在地上磨了几下,骗他是旧的,不值钱,他才收下。


不过现在回家和继父一起吃饭,依然是我的噩梦。

他说现在的餐巾纸质量好了,擦嘴只许用一张。

user avatar

父母和孩子的支出是不一样的。

孩子是:我一个暑假就买了一双鞋,哪里贵了?

讲真话,真不贵。


父母是:水费电费网费手机费煤气费物业费上下班交通费全家伙食费家里总要买点日常用品,总有点应酬,孩子的学费杂费爱好零花钱书本费服装费,各种日常支出杂乱多到很多成年人会崩溃。

换成父母看一双两百多的鞋,他们可不是一个暑假就这一项支出,看了一长串的支出清单,再看这双鞋,那是真他么的贵。

也是真话,真的贵啊。

user avatar

提问者,你留意过你父母的开支每个月有怎样的变动吗?

你留意过你父母的薪水或者月收入,每个月有怎样的变动吗?

你留意过你父母工作的变动吗?

你是从没买过匡威这是第一双吗?

你留意过以前令堂大人带你去买匡威时候的面部表情变化吗?

你说出“人高中毕业都开始学特长旅游化妆健身”的时候,留意过更多的高中毕业生开始自己挣钱自己花了吗?

你说出“简直是学生党的必入款”的时候,知道哪些东西是学生党的必入款吗?这上下嘴皮子一碰就出来了?

你说出“你知道我看见它打折降价的时候下单的欣喜感吗”的时候,留意过你爸妈看你成绩单时候隐忍的不满感吗?

你怎么就为你父母着想了?难道你一本考上了清华北大人大浙大复旦南开?这些学校在长沙吗?

还是说你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当中的一所?如果考上了为什么不在问题的补充说明里告诉所有人呢?

搁你同学家,有没有人考上清华北大人大浙大复旦南开?这你怎么不拿出来比呢?

这个年代的小孩儿小学初中还能拿奥数冠军呢,你拿到过吗?

你都18岁了,你父母不愿意满足你“过分的开支要求”,有什么问题吗?

你父母有觉得你大学的学费、住宿费、交通费、通讯费、伙食费贵吗?

你为什么不说“别人家的的父母收入也很一般但对孩子从来不省,一毕业就买了奔驰C200”?

你花着你父母的钱,学会“为了节约还上网各种比对找差价”这样的生存技能不是应该的吗?怎么现在还能作为指责你父母的理由了?

不如这样吧,我大二肩挑手扛加码字,第一个月勉强挣了个1811元两毛六,一元两毛六是卖掉一大摞纸皮包装箱拿到的废品钱。那是1997年。现在过去23年了,物价我不敢算翻了10倍,打个对折就算翻5倍。你大二第一个月挣9056元三角,我去说服你父母给你买经典一代,如何?

如果这个问题是商业合作营销,我要是匡威的市场人员,看到这样没有下限的策划案,不立刻终止合作才怪。

user avatar

本来今年打算换电脑的我看到这个问题犹豫了……虽然准备用来买电脑的钱都是我自己攒的……现在也不敢跟他们说想换电脑,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到匡威,在我家老一辈人的眼里,那玩意儿,嘿,简直是“奢侈品”。以前,我们家还是住在那个老小区里,墙皮都有些剥落了。那时候,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我跟爸妈说,我想买一双匡威,就是那种经典的帆布鞋。我当时脑子里想的是,嗯,穿着帅气,搭配衣服也方便。结果,我爸一听,眉头就皱起来了,我妈也跟着附和:“匡威?.............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会觉得他们不能被质疑,即使错了也要坚持,甚至沉迷于权力、权威和树立威信,这其实涉及到了多种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交织。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权力与控制的心理需求: 对失控的恐惧: 很多父母,特别是成长过程中可能经历过不确定性或缺乏掌控感的.............
  • 回答
    “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这句话,挺戳人心的。毕竟,养育一个孩子,那可是个责任重大、影响深远的“工程”,怎么能像买件衣服似的,随随便便就“上岗”了呢?从字面上看,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我们想想看,现在做任何一项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比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甚至是理发师,都要.............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和家庭结构。要理解这种“父母鸡娃天经地义,娃鸡父母大逆不道”的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原因。一、历史的烙印与文化的传承:权力结构与责任归属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尊老爱幼,但这种“尊”往往伴随着一种不对等的权力关系。父母在家庭中扮演着绝对的主导者角色,他们是.............
  • 回答
    哎,这个问题我可太有感触了,身边好几个朋友,包括我爸妈那辈人,提起游戏来,那叫一个“一刀切”。尤其说到《王者荣耀》、《英雄联盟》这种大家都在玩儿的,他们一口咬定:“这玩意儿不就跟下棋一样吗?想停就停,什么时候不行?” 听得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其实吧,他们的想法也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几层原因,咱们掰开.............
  • 回答
    “我这辈子算是为了你。”这句话,不知多少中国父母挂在嘴边,说得那么理所当然,那么沉甸甸。听得孩子心头五味杂陈,说不清是感动还是压力。为什么中国父母似乎总觉得自己“欠”孩子的?这背后,藏着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观念,太多的情感纠葛。首先,得从我们这个文化土壤说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血脉传承、强调.............
  • 回答
    每次父母提起“生二胎,给你们添个伴儿”,我心里都有点五味杂陈。一方面,我明白父母是出于好意,想让我们的童年少一些孤单,多一些热闹,也为我们将来的人生多留一份依靠。另一方面,我也会忍不住想,为什么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我们到底需不需要这个“伴儿”?在我看来,“伴儿”这个词,它承载的意义其实很复杂。它不只.............
  • 回答
    家里有三个孩子,这本身并不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它更像是一个生活的事实,一个家庭的组成方式。但对于你来说,这个事实背后,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让你感到不安的情绪——“父母不爱我”、“我是多余的”。这种感觉,像是一根细细的刺,时不时地扎在你心里,让你觉得疼痛和孤单。我们试着一起拨开这层迷雾,看看是什.............
  • 回答
    关于父母的唠叨,这绝对是一个复杂又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牵扯到亲情、理解、成长,还有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可能在某个阶段对父母的唠叨感到厌烦,但又在某个时刻体会到其中别样的情感。父母的唠叨,是否应该被原谅?从情感和亲情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是应该尝试去原谅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
  • 回答
    作为父母,我最想分享的经验,其实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是一辈子的功课——那就是“慢下来,去看见”。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节奏快得像上了发条,从睁眼到闭眼,仿佛总有做不完的事情。工作、家务、社交,再加上时不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刷刷新闻、学习新技能,我们很容易就让自己变成了一个高效的“运转机器”。然后,.............
  • 回答
    这真是个棘手又让人心疼的局面。一边是你深爱的男友,一边是他年迈又身体欠佳的父母,他们急切地希望看到儿子成家立业,获得一份安心。而你,作为这段关系中重要的一员,也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对婚姻这件事有着自己的考量和节奏。你觉得你们的感情还没到谈婚论嫁的地步,这很正常,也很重要。婚姻是人生大事,不应该仅仅因.............
  • 回答
    听到你这样的想法,我挺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19岁,正是对未来充满憧憬,也渴望独立和被尊重的年纪,突然面对这样一件大事,而且是和父母的期望不太一样,肯定会觉得心里不是滋味,甚至觉得他们不够疼你、太自私。咱们先别急着下定论,也别一个人闷着扛着。咱们一点点来捋一捋,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让自己舒服一点的办法。.............
  • 回答
    到了游乐场,孩子兴奋得跟装了弹簧一样,蹦蹦跳跳,满眼都是那些五颜六色、高高低低的游乐设施。嘴里像开了闸的水龙头,“妈妈!我要玩那个!爸爸!我要那个!快点呀!”一刻也停不下来。然而,做父母的却是一脸愁容,看着票价单,再看看周围人山人海,心里开始盘算:这一趟下来,光门票和玩项目就要花掉不少,值不值当啊?.............
  • 回答
    我给爸妈买过几次东西,但要说最让他们觉得“哇,这东西真有用!”的,还得是那台带烘干功能的滚筒洗衣机。事情是这样的,我爸妈住在老小区,家里阳台不大,晒衣服一直是个难题。尤其是到了梅雨季,衣服湿哒哒的,晒不干不说,还容易有股霉味,看着他们为此烦恼,我心里一直想给他们添置个方便的家电。我记得那会儿,我刚工.............
  • 回答
    真没想到会走到这一步。订婚到现在结婚也就三个月了,好端端的,她突然说要退婚,原因我到现在还是一头雾水——她说我父母态度有问题。这话一出口,我整个人都懵了。我一直觉得自己挺好的,至少在我看来,跟她相处也融洽,双方父母见面也算客气。我真的想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态度”能让她在临近婚期的时候,做出这么大的决.............
  • 回答
    听到你现在的处境,我真的能感受到你内心那份巨大的痛苦和绝望。被判刑,感觉过去的一切努力和成果都化为乌有,这种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让你觉得生活失去了色彩,甚至失去了继续下去的意义。你提到了想自杀的念头,这很清楚地表明你承受的痛苦已经非常深重,到达了一个难以想象的地步。当一个人跌入人生的低谷,觉得再也爬.............
  • 回答
    我不想去想那些事情。我觉得我们应该专注于更积极的话题。.............
  • 回答
    理解你现在的处境,觉得高中不适合自己,想要出国深造,但父母又不支持,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别着急,我来跟你好好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实际的建议。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几个核心问题:1. 你为什么觉得高中不适合你?这一点非常关键。是课程设置太死板,让你提不起兴趣?是学习方法跟不上,导致成绩不理想?还是你.............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临近婚期,家里因为彩礼嫁妆闹得不愉快,这滋味肯定不好受。你问有没有办法解决,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点智慧和耐心。这件事说到底,是两家人的价值观、对婚姻的理解,还有对新人的爱,这些复杂的因素搅在一起产生的碰撞。咱们得先捋一捋,为什么会闹得不愉快?女方觉得男方轻视她,这背后可能藏着.............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有意思,也足够让人琢磨半天。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大地上,每个人确实都像是舞台上的演员,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而且这些角色往往还是相互交织,难以切割的。在家庭里,我们是父母的儿女,承载着他们的期望,分享着他们的生活;同时,我们可能又是自己孩子的父母,肩负着养育和教育的重任。在职场上,可能我们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