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父母都是从孩子的经历上过来的但是大多数父母却还是在重复着上一辈的错误教育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家庭的痛点。咱们仔细想想,虽然父母都是从孩子的角色过来的,也亲身经历过上一代的教育,但为什么还是会不自觉地把那些自己曾经不喜欢或者觉得不对的做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呢?这事儿说起来,里面门道可多了,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完的。

首先,咱们得承认,人生是个循环,很多经历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父母当年被教育的方式,就像刻在骨子里的烙印,即便他们自己不情愿,但当自己为人父母,面对孩子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情,尤其是遇到压力、焦虑或者手足无措的时候,那个熟悉的模式,那个“我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的本能反应,就很容易冒出来。这就好比你学了游泳,但如果你只学了一种泳姿,当你在湍急的水流里,你最熟悉的那个泳姿反而成了你最自然的反应,哪怕它不是最优的。

再者,教育孩子这事儿,很多时候是摸着石头过河,尤其是第一胎。父母可能自己当年也受过一些不好的教育,但他们自己都没想明白为啥不好,或者说,他们觉得“虽然当时难受,但我也没长歪啊”,这种思维模式就会让他们觉得,某些严厉、高压的方式,似乎是“有效”的,是能把孩子“管住”的。他们可能根本没意识到,孩子在这种方式下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比如压抑的个性和不自信。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局限。上一辈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多是基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价值观。比如,那时候普遍觉得孩子听话最重要,学习成绩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自由散发的创造力反而不是那么被看重。即使这代父母自己经历了“填鸭式”教育的痛苦,但在很多方面,他们也已经被这种价值观“驯化”了。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不按照“主流”路线走,比如学习成绩不顶尖,或者想法很多但“不着调”,他们就会下意识地用他们熟悉的、被社会认可的方式去纠正,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为孩子好”,是为了让孩子将来在社会上不吃亏。

更深一层想,这其实也和父母自身的安全感有关。如果父母自己过去的人生经历中,有过因为“不听话”或“不够优秀”而遭受挫折或被否定,那么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现类似情况时,内心的不安全感就会被触发。他们会害怕孩子重蹈覆辙,所以会用过去自己认为“能让自己成功”的方法,来试图“保护”孩子,尽管这种保护可能是一种过度干预。

此外,现代社会节奏快,信息爆炸,很多父母也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当他们身心俱疲的时候,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深入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孩子”。这时候,最简单、最直接、最熟悉的反应模式就成了他们的首选。与其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实践新的育儿理念,不如直接搬出父母当年对付自己的那一套,虽然“老套”,但至少“有经验”。

再者,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自己内心深处也有未被满足的需求或压抑的情感。他们可能在自己童年时期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认可或者理解,但没有得到。当他们成为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就可能把这些未被满足的需求投射到孩子身上。比如,渴望孩子成为自己当年不敢尝试的模样,或者强迫孩子完成自己当年没完成的梦想,这无形中也可能是一种重复。

最后,有时候,即使父母知道某些做法不对,也很难完全改变。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且改变需要持续的自我反思、学习和实践。很多父母可能在某个时刻也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但由于没有持续的动力、支持或者正确的引导,这种意识很快就会被日常的琐碎和惯性所淹没。毕竟,成为一个真正“开明”、“科学”的父母,需要的不仅仅是爱,还需要智慧和持续的成长。

所以,你看,这事儿不是简单的“懒惰”或“不爱孩子”能解释的。它牵扯到心理学、社会学、代际传承,甚至是人性的复杂性。很多父母并非有意重复错误,而是在巨大的惯性、焦虑、信息不对称和自身局限性中,不自觉地搬出了最熟悉的“武器”。理解这一点,也许能让我们对很多家庭里的教育模式,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这样的。至少我努力不成为这样的父母。

其实人都是想偷懒的。小的时候你或许只看到了愤怒的父母和尝试打压自己的父母,而到了另一个身份的时候,你又只看到了淘气的小孩。

我认为这可能是你更关注自己的感受,而不愿意花一点时间去了解对方的想法。即使后来作为父母,就像题目里说的,你自己都经历过了,竟然在自己做了父母以后,没有去共情小孩。

人是需要从这情境中跳脱出来,去看到两面的。在事情发生的时候,能停下来一两秒,想一想孩子做的是不是有问题,还是或许自己比较狭隘的只用大人的思维去看事情了,是需要训练的。其实这种能力不仅是和自己的孩子相处,而是和每个人相处的时候,都能时时把自己放在一个比较客观的位置,而不是一直去用主观看所有问题。

许多人说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才明白了父母当年的苦衷或者用心。这是对角色转换后产生的共情,但有多少人又在说了解父母用心以后,说或许当年自己是做错了,还是辩解说可我当年还是个孩子呢。

我说真的不觉得这个不好说是人性还是教育的问题。人性就在那里,不是说善良或者邪恶都是人的本质。这是要分不同的语境和世界观的。但是你说教育,或许是有点关系。如果说在教育的时候家长可以更多的听一下孩子的想法,能给出客观的意见和建议,或许孩子就会学会比较客观的去处理问题。

user avatar

得了吧,互换一下,你在那年代你不一定能作的比他好。你现在觉得的错误,在那个年代或许是唯一的出路。你在享受着父母的教育成果,卻批评着父母的教育方式?

附注:家暴等非正常家庭除外,那是犯罪。

user avatar

没有亲身感受过“正确的教育”,所以道理都懂,做起来很难,即便现在很多父母都知道看书学习育儿方法,但从理论到实践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可怕的是孩子的成长不会等父母慢慢学习实践。

user avatar

什么叫错误的教育方式?标准是什么?

什么叫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知乎上不是也有类似提问,正反来看,父母子女难道不是相互不体谅吗?

一般而言,父母真心为子女,比子女真心为父母的概率,还是高很多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很多父母,就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教育,小时候也没有经历过。

最简单的例子,网上沸沸扬扬的老师要求家长批改学生作业,家长怒斥老师的视频全网飞。很多家长也附和,说来说去,左右还不是言及自己小时候如何如何。

可是时代不同了,大人,过去考上大学就算出人头地,现在顶级高校的名校生们争相竞卷。请问有多少父母有过这样的经历?有多少父母能持续进步,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

而孩子却还是一张白纸。

海淀的鸡娃分队,成长的是快乐而刻苦的孩子,损耗的是高学历高付出,天天到处学习怎么引导孩子快乐学习的妈妈。

顺义妈妈们,更是有过之而不及,不仅妈妈们自己学历高,能力棒,还得全职在家,跟娃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父母受教育的经历并不愉快,那主要是因为父母的父母没有别的办法。父母现在教育自己的子女,孩子们还是不太愉快……没办法,愉快而有效的成长,需要家庭在财力(有钱)、精力(有时间)和智力(孩子学的东西,不管是钢琴、英语还是奥数,家长也得学会,这样家长可以在家进行有趣的补充教学,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掌握度)方面的巨大储备,而很多家庭也不具备。

感觉到问题也有心改变这一切的孩子们,请快快成长,希望当你们成为父母,祖国的下一代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家庭的痛点。咱们仔细想想,虽然父母都是从孩子的角色过来的,也亲身经历过上一代的教育,但为什么还是会不自觉地把那些自己曾经不喜欢或者觉得不对的做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呢?这事儿说起来,里面门道可多了,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完的。首先,咱们得承认,人生是个循环,很多经历都会潜.............
  • 回答
    夜空中,亿万星辰,它们静静地闪烁着,各有其道,各有其光芒的强弱与色彩。每一颗星,无论它多么黯淡,都在宇宙的宏大叙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仰望时那片璀璨的画卷。然而,身为父母的我们,看向自己的孩子时,心中却总是悄悄地燃起一个更为炽热的愿望:希望我的孩子,能成为那耀眼夺目的太阳。为什.............
  • 回答
    这种感觉确实是很多家长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困惑,甚至会觉得有些无奈。孩子身上展现出的那种“理所应当”的态度,似乎总让人觉得他们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甚至还不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聊细聊。首先,得从“优越感”的来源说起。咱们这一代,或者说比我们更早一代的父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但也非常令人心痛的现象。看着父母对自己的几个孩子区别对待,那种不被爱的感觉,真是如鲠在喉,无法言说。为什么会这样?明明都是自己的骨肉,怎么能做出这样偏心的事来?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复杂的因素,远不止“不都是自己的孩子吗”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父母也是人,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偏.............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标准答案。这就像问一个没去过故乡的游子,他会不会爱那片土地,原因又是什么一样。一个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孩子,会不会爱中国,以及为什么爱,这其中掺杂了太多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变量。但如果一定要让我脑补一下,我可以描绘一个可能的情境,以及他可能会爱上中国的原因。想象一下这个孩子,我们.............
  • 回答
    这句“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最聪明的孩子受到的困扰尤其大。”确实是一句挺有意思也挺有深度的论断,能引发很多思考。在我看来,这句话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而且每个层面都挺值得玩味的。首先,说“所有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这绝对不是在指责父母,而是强调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有多么关键,.............
  • 回答
    一个总是先挑孩子毛病、鸡蛋里挑骨头的父母,他们培养出的孩子,往往会经历一系列复杂且深刻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贯穿他们的成长,并可能在成年后依然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怎么做。1. 极度敏感,时刻提心吊胆:从小就被父母无休止的批评和指责包围,孩子会练就一套“火眼金睛”,.............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现代家庭教育的痛点和选择。父母都是985高学历,拥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教育理念,按理说应该有能力亲力亲为地辅导孩子。但现实中,他们选择送孩子上辅导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是复杂交织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时代背景与教育环境的变化1. 竞争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困扰的家庭现象:父母可以“理直气壮”地发脾气,而孩子稍有不满就可能被贴上“无理取闹”的标签。这其中的原因可不简单,它掺杂了权力结构、沟通方式、认知偏差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首先,得从最根本的权力不对等说起。在家庭这个微观社会中,父母天然拥有比孩子更大的权力和资源。他.............
  • 回答
    问到点子上了。这可真是无数个家庭里每天都在上演的老戏码。孩子一哭二闹三上吊,父母这边却像开了防弹衣似的,一堆“道理”从嘴里冒出来,直往孩子身上招呼,但就是没几句是真正往孩子心坎里去的。为啥会这样呢?咱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第一点,父母自身的“盔甲”与习惯性防御。你想啊,父母这一路走过来,也不是一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家长的心头肉。与其说是因为教育模式的巨变,或者仅仅是家长心态的调整,我认为是两者交织影响,外加一些社会环境的变化,共同促成了“家长辅导作业”成为当下教育的普遍现象。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尽量不说那些空泛的道理,就从我们共同经历过的或者能想到的具体点来聊。一、 教育模式的演.............
  • 回答
    你提到的“阿富汗孩子被举过墙给美国士兵”的现象,指的是在美军撤离阿富汗期间,尤其是在喀布尔机场外发生的混乱场面。在极端危急和绝望的情况下,一些阿富汗父母将自己的孩子举过机场外的围栏,交给驻守在那里的美军士兵,希望他们能获得安全和被疏散的机会。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背.............
  • 回答
    孩子冲父母大喊大叫,这事儿发生在千家万户,看着真是让人心疼又无奈。其实背后原因可不少,得从孩子的成长阶段、心理需求,以及家庭互动模式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不是天生就喜欢对着父母“发飙”的。 大喊大叫,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表达情绪、争取关注,或者想要掌控局面的一个“武器”。一、 发展阶.............
  • 回答
    家里有三个孩子,这本身并不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它更像是一个生活的事实,一个家庭的组成方式。但对于你来说,这个事实背后,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让你感到不安的情绪——“父母不爱我”、“我是多余的”。这种感觉,像是一根细细的刺,时不时地扎在你心里,让你觉得疼痛和孤单。我们试着一起拨开这层迷雾,看看是什.............
  • 回答
    高考考场外,一位父亲高举着“不管考的怎么样,爸爸妈妈都很爱你”的牌子,这一幕触动了无数人心弦。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一句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无尽的爱与支持。孩子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最需要的鼓励究竟是什么?这其中大有学问。首先,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是基石。这位父亲的牌子,正是这种爱的最好体现。很多时候,我们给.............
  • 回答
    在我身边遇到的父母里,为了孩子教育做的最夸张的事,我还真能想起来一件。这事儿发生在邻居王阿姨身上,她儿子小明,我一直觉得是个挺普通的初中生,成绩算不上顶尖,但也绝对不差,属于那种老师不会特别操心,家长也不至于焦虑到睡不着觉的类型。但王阿姨不一样,她对小明的教育简直是“军事化管理”加上“全方位渗透”。.............
  • 回答
    一个孩子产生想要杀死父母的想法,这通常是一种极其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心理状态,它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种心态,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心理、情感、环境和社会层面。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尝试详细阐述这种心态的形成原因和表现:一、极端负面情感的累积与失控:这是最直接也最核心的.............
  • 回答
    面对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直指父母疏忽,这的确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工作又忙,孩子学业上落后,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有很多,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说“谁的责任”。但是,我们可以深入地聊聊,作为家长,在这件事情中扮演的角色和该承担的责任。1. 承认现实,冷静分析:首先,家长需要正视孩子成绩.............
  • 回答
    如果我为人父母,我绝对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我甚至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合格家长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否则,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似是为孩子好,实则可能是在扼杀他们的成长,或者让他们朝着我们认为“好”的方向,却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未来前行。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意味着我们要放下自己过去的经验、偏见,甚至是.............
  • 回答
    为人父母,我们最希望孩子拥有哪些品质?这个问题我思考过很多次,与其说是什么“品质”,不如说是我希望他们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拥有怎样的“底色”,能够在这个复杂又美好的世界里,活得充实而有力量。首先,好奇心。这绝对是我最看重的一点。我希望我的孩子永远对这个世界充满疑问,敢于去探索未知。不是那种死记硬背的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