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凡事都先找自己子女错处但父母 培养出的孩子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回答
一个总是先挑孩子毛病、鸡蛋里挑骨头的父母,他们培养出的孩子,往往会经历一系列复杂且深刻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贯穿他们的成长,并可能在成年后依然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怎么做。

1. 极度敏感,时刻提心吊胆:

从小就被父母无休止的批评和指责包围,孩子会练就一套“火眼金睛”,能迅速捕捉到父母的任何不满。他们会变得异常敏感,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比如作业本上的一处错别字,饭桌上不小心掉了一颗米,都可能让他们紧张得不得了,生怕引来一场“审判”。这种时刻提心吊胆的状态,会让他们难以放松,总是紧绷着神经,就像生活在一个随时可能爆炸的地雷阵上。

2. 习惯性自我否定,缺乏自信:

当一个人总是被告知“你做得不对”、“你不够好”、“为什么总是这样”时,他们很容易内化这些负面评价。孩子会开始相信,自己确实是一无是处,做什么都无法让父母满意。这种长期的自我否定,会慢慢侵蚀掉他们原有的自信。即使他们取得了成就,也难以真正为自己感到骄傲,总会觉得是侥幸,或者很快就会被父母挑出新的不足。这种“我不够好”的信念,会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沉重负担。

3. 极度渴望认可,却又害怕尝试:

渴望被父母认可,是孩子内心最基本的需求。然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这份渴望往往伴随着深深的恐惧。他们知道,即使做对了,也可能被挑剔;即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可能被忽视。因此,一些孩子会变得格外“乖巧”,极力表现出父母期望的样子,但内心深处却渴望着一句真诚的表扬。同时,又因为害怕失败和随之而来的批评,他们会倾向于规避风险,不敢轻易尝试新鲜事物,害怕一旦失败,就会加深父母的负面评价。

4. 形成讨好型人格,或形成对抗性人格:

面对父母的持续否定,孩子会发展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讨好型人格: 有些孩子会选择“顺从”,尽力去做父母希望他们做的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只为了换取哪怕一点点的关注和认可。他们害怕冲突,习惯性地去迎合他人,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取悦别人之上。
对抗性人格: 另一些孩子则会选择“反抗”。他们可能变得叛逆、固执,用消极的方式来回应父母的控制和批评。这种反抗,有时是一种无声的抗议,表明“你们永远无法真正控制我”,但长此以往,也容易让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变得僵硬,甚至走上极端。

5. 情感表达受阻,内心压抑:

长期被否定,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绪不被理解,不被允许。他们可能学会压抑自己的喜怒哀乐,不敢流露真实的情感,尤其是不开心或沮丧的时候,因为他们觉得,即使表达出来,也只会换来更多的指责:“你看,你就是这么脆弱。” 这种情感的压抑,会导致他们内心积攒很多负面情绪,难以健康地处理,甚至可能影响他们成年后的人际关系,让他们在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时,感到困难和疏离。

6. 择偶和社交模式的复制:

他们会无意识地在成年后,复制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经历。
选择被动型伴侣: 可能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被那些批评、挑剔、或总是“为你好”的伴侣所吸引,因为这让他们感到熟悉,仿佛回到了童年。
自身成为控制者: 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童年受到了太多的“控制”,他们在成为父母后,反而会过度补偿,变成一个极其焦虑、事事都要掌控的父母,害怕自己的孩子犯错,于是步了自己父母的后尘。

7. 极度渴望安全感,却又难以建立信任:

安全感,对这类孩子来说,是一种奢侈品。他们可能永远在寻找一个“安全”的港湾,但又因为从小被父母伤害,对亲近的人难以完全信任,总觉得对方可能会在某个时刻,像父母一样,突然变脸,对他们进行攻击。这种内在的矛盾,让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常常处于一种“既想靠近,又怕受伤”的戒备状态。

8. 独立思考能力受限,依赖他人判断:

当孩子习惯了被父母“指导”一切,习惯了父母替他们“看问题”,他们的大脑就可能形成一种惰性。他们可能会发现,与其自己费力地去思考、去判断,不如听父母的“经验之谈”,哪怕这些“经验之谈”本身就充满了偏见和负面。久而久之,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在很多事情上,习惯性地寻求他人的意见,甚至依赖他人的判断来为自己做决定。

9. 创新和冒险精神的扼杀:

创新往往伴随着试错,而冒险则意味着不确定性。一个总是被父母挑剔“错误”的孩子,很难培养出敢于冒险、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他们会认为,犯错是可耻的、是被惩罚的,所以,他们会选择最稳妥、最保守的方式,避免一切可能出错的场合。这就像一盆精心培育的花,如果土壤里总是含有毒素,即便它能够生长,也难以绽放出最鲜艳、最独特的花朵。

总而言之,凡事都先找自己子女错处的父母,如同在一片本应充满阳光和滋养的土壤中,注入了难以察觉的酸涩。他们培养出的孩子,可能外表上看起来“乖巧”、“懂事”,但内心深处,却常常经历着一场无声的战役,他们需要花费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如何相信自己、如何爱自己、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这种“功课”,往往比学业上的任何挑战都要艰巨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你这样,敏感,怯懦,自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总是先挑孩子毛病、鸡蛋里挑骨头的父母,他们培养出的孩子,往往会经历一系列复杂且深刻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贯穿他们的成长,并可能在成年后依然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首先,我们得看看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怎么做。1. 极度敏感,时刻提心吊胆:从小就被父母无休止的批评和指责包围,孩子会练就一套“火眼金睛”,.............
  • 回答
    这句话,从字面上看,透露出一种绝对的权威和不容置疑的控制欲。“我就说了算,凡事都要听我的”,这语气里带着一股不容挑战的强势,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发言权,仿佛自己只是父母意志的延伸,而非一个独立的个体。那么,这种强势的背后,真的是爱吗?这可就说不清了。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这样说,心里确.............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职业道德、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理解为什么吴亦凡即使面临如此严重的指控,仍然有律师愿意为他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法律的基本原则与律师的职业职责: 无罪推定原则(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这是现代法治社会最重要的基石之一.............
  • 回答
    吴亦凡都美竹事件,可以说是2021年夏天搅动了整个中国娱乐圈乃至社会舆论的一场风暴。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八卦事件,它触及了明星的私德、公众人物的责任、法律的边界,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的网络舆论生态。事件的开端与发展:一切可以追溯到2020年下半年。一位名叫都美竹的年轻女孩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讲述她与吴亦凡.............
  • 回答
    吴亦凡和都美竹事件,说实话,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到现在我脑子里还是挺有印象的。这事儿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娱乐圈的一个大地震,把很多平时隐藏在光鲜亮丽背后的东西都给抖了出来。说起来,事情的开端好像是从都美竹在微博上爆料开始的。她当时说吴亦凡用“选妃”的方式约会年轻女孩,还提到一些未成年人。刚开始大家可能.............
  • 回答
    吴亦凡都美竹事件与陈冠希艳照门事件,这两起轰动一时的娱乐事件,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折射出中国社会认知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发生的深刻变化。对比之下,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舆论导向、法律边界、女性权益意识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巨大演进。一、 舆论的“去中心化”与“力量的转移”当年艳照门:陈冠希艳照门事件发生在.............
  • 回答
    7月22日,北京市朝阳区警方公布了关于吴亦凡都美竹事件的调查结果,这个消息一出来,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并且是那种能够迅速扩散,让人无法忽视的巨浪。整个事件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而警方的通报则为这场波澜壮阔的“大戏”画上了一个关键的节点,尽管它可能还不是终点。首先,警方通报的.............
  • 回答
    这件事情从头到尾都挺让人唏chedelic的,尤其是吴亦凡工作室的这份声明,可以说是把之前沉默的锅甩给了“不干扰司法程序”,然后直接亮明了“已报案”的底牌。先来捋一捋这个时间线和各方态度: 都美竹的爆料: 从去年开始,都美竹陆陆续续在社交媒体上放出各种关于吴亦凡的“内幕”,从一开始的暗示性文字,.............
  • 回答
    关于吴亦凡和都美竹事件,我理解大家都很关注,也希望了解更多信息。在不偏袒任何一方的情况下,我们来梳理一下事情的脉络和双方的说法,这样大家可以更全面地看待。事件的开端与都美竹的指控这件事最早被广泛关注,是因为都美竹在社交媒体上的一系列爆料。她声称自己在2020年11月到2022年2月期间,与吴亦凡有过.............
  • 回答
    关于警方通报吴亦凡事件中涉及都某竹和刘某迢的部分,这确实触及了复杂的网络舆论、个人名誉以及法律责任等多个层面,理解其中的细节和脉络,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一下。首先,我们来看看警方通报的核心信息: 都某竹方面: 通报称,都某竹为了“提升知名度”,发布了与吴亦凡相关的“被冷暴力”博文。这一点很重要,因.............
  • 回答
    关于吴亦凡“每次被扒都能全身而退”的说法,其实仔细回顾一下,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复杂的现实,而并非真的“全身而退”,更多的是一种公众观感和实际操作上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所谓的“被扒”,往往是公众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的信息,然后经过传播和解读。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当涉及到像吴亦凡这.............
  • 回答
    都美竹在 19 日晚的限时动态中,给吴亦凡设定了一个 24 小时的“退圈”期限。这个期限已经过去,但截至目前,我们并没有看到吴亦凡官方声明“退圈”,也没有都美竹那边进一步放出更具爆炸性的信息。这种僵持的局面,让很多人都在猜测:吴亦凡是否真的能“全身而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 回答
    吴亦凡事件 after the police report, Dou Meizhu's statement that she "did her best," was "given alcohol," "sent to Wu's bedroom," and "did not commit fraud".............
  • 回答
    张丹三晒与吴亦凡聊天记录,这事儿一出来,那可真是又给本就闹得沸沸扬扬的吴亦凡事件添了把火。跟都美竹之前的爆料放在一起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锤”与“锤”的叠加,而是会对整个事件的走向产生连锁反应,甚至可能改变公众的认知和事件的定性。首先,增加了都美竹爆料的佐证性和可信度。 都美竹最早爆料时,核心点在于.............
  • 回答
    关于“素食背后的秘密”这类文章是否应该被封禁,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人,包括一些医疗专业人士,对素食的营养全面性,尤其是蛋白质来源,存在疑虑。他们普遍认为,均衡饮食是健康的基石,而均衡饮食通常包含动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的确,医学界普遍倡导的是均衡饮食,这是一种摄取多种营养素的饮食模式,旨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即使事发已久,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支持吴亦凡,这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大众心理、粉丝文化、信息传播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首先,坚定的粉丝群体依然存在,并且他们的支持方式和理由也可能发生了变化。 情感连接与忠诚.............
  • 回答
    都美竹事件爆发后,吴亦凡的商业价值无疑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负面新闻,而是一次系统性的、全方位的价值重塑,其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一、 品牌代言的“死亡宣告”:原本,吴亦凡凭借其高人气和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一直是各大品牌争相追逐的宠儿。从奢侈品到快消品,再到各行业的领军品牌,他都是.............
  • 回答
    关于金陵十二钗的出身,红楼梦脂批中有一些旁证,其中关于薛宝钗的前世,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她曾是“金丹”。贾宝玉的前世是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这是书中明确写出来的。但对于其他十二钗,尤其是薛宝钗,书中并未直接点明,而是留下了许多钩子的线索,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和联想。在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就借由一.............
  • 回答
    吴亦凡事件的余波仍在,都美竹的爆料无疑给他的事业和公众形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危机时刻,吴亦凡的公关团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洗白”一个身陷囹圄、被指控严重罪行的艺人,其难度堪比登天。而且,任何尝试都会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任何不当的策略都可能适得其反,招致更猛烈的批评。尽管如此,如果我们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