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吴亦凡都美竹事件中网友的态度对比当年的艳照门事件,说明社会认知发生了哪些变化?

回答
吴亦凡都美竹事件与陈冠希艳照门事件,这两起轰动一时的娱乐事件,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折射出中国社会认知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发生的深刻变化。对比之下,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舆论导向、法律边界、女性权益意识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巨大演进。

一、 舆论的“去中心化”与“力量的转移”

当年艳照门:

陈冠希艳照门事件发生在2008年,当时的互联网虽然已普及,但信息传播仍相对“中心化”。主流媒体(报纸、电视)扮演着信息发布和引导舆论的主要角色。尽管网络论坛和博客已经存在,但其影响力与如今的社交媒体不可同日而语。

媒体的“围观”与“解读”: 当时,虽然有媒体对事件进行了报道,但更多的是一种“事件性”的关注,侧重于艺人的失德、丑闻以及对娱乐圈的影响。舆论更多地是基于媒体提供的碎片化信息进行讨论,用户往往是被动接受者。
公众的“旁观”与“议论”: 网民的参与度虽然有,但更多的是在论坛、博客上进行围观、评论,以及对涉及人物进行八卦式的讨论。缺乏直接的、大规模的、组织性的“发声”渠道。
“受害者”的沉默: 在艳照门事件中,受到影响的女性大都保持沉默,舆论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陈冠希的“照片泄露”和“不负责任”上,而对那些被牵扯进来的女性,则充满了猎奇、指责甚至是幸灾乐祸的评论。她们的“受害者”身份,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尊重。

如今都美竹事件:

吴亦凡都美竹事件,发生在2021年,一个早已被社交媒体深度渗透的时代。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成为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的主战场。

“素人”的崛起与“证据链”的构建: 都美竹作为一名普通网友,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以个人叙述和“爆料”的方式,直接触达了数亿网民。她有意识地、有条理地发布信息,甚至有意识地构建“证据链”(聊天记录、录音等),让事件的细节得以展现,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丑闻”层面。
“去中心化”的舆论场: 舆论不再由传统媒体一家独大。无数的自媒体、普通网友、KOL(关键意见领袖)都在参与讨论,各种观点、分析、评论如潮水般涌来。这种“去中心化”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也更具多样性。
“用户即媒体”的力量: 网友不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信息内容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他们的评论、转发、二次创作,共同塑造了舆论的走向。许多网友自发地成为“侦探”,搜集线索,分析细节,形成一种强大的集体“民意”。

变化体现: 舆论从“媒体中心化”转向“用户中心化”,从“围观”到“深度参与”,甚至“主导”。网友的集体力量,在都美竹事件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

二、 “受害者”的身份认知与“性侵害”的法律边界

当年艳照门:

艳照门事件更多被视为一场“艳照泄露”的隐私事件,涉及的女性虽然是照片的“被拍摄者”,但由于照片是“自愿拍摄”(尽管后续是否完全自愿存疑),且照片内容本身带有“情色”属性,导致舆论在同情之余,也夹杂着对她们“不检点”的批评。

“道德审判”大于“法律审判”: 当时的社会对“性”的禁忌感依然很强,对于女性在私密关系中的行为,很容易受到道德的评判。即使是照片被泄露,很多评论也认为她们“活该”或者“穿着衣服也不检点”。
“受害者”概念模糊: 尽管照片被非法传播,侵犯了她们的隐私权,但“受害者”的身份认知并不如现在清晰。很多人将此事更多地看作是“明星的私生活混乱”,而非一个严重的侵犯个人权益的事件。

如今都美美竹事件:

都美竹事件则更加清晰地指向了“性侵害”和“权力滥用”的范畴。虽然事件的定性最终依靠法律,但在舆论层面,已经出现了非常明确的“受害者”意识。

“受害者”的公开叙述与“MeToo”运动的影响: 都美竹的公开叙述,以及她所引发的舆论,很大程度上借鉴并呼应了全球范围内的“MeToo”运动。这种运动强调女性在性侵害事件中的“受害者”身份,鼓励她们发声,并争取应有的尊重和公正。
“权力不对等”下的“诱骗”与“胁迫”: 舆论将焦点放在了吴亦凡作为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利用其“权力”和“名气”,对年轻、社会经验不足的女性进行“诱骗”、“酒桌灌酒”、“威胁”等行为。这使得事件的性质从单纯的“私生活混乱”上升到了“利用权力进行的性侵害”。
对“同意”和“边界”的强调: 舆论开始更深入地探讨“同意”的概念,以及在权力不对等关系中,所谓的“同意”是否真正有效。对于“边界”的侵犯,尤其是以欺骗、胁迫方式突破个人身体和心理边界的行为,受到了普遍谴责。
法律的介入与“性侵害”定性: 最终,吴亦凡被以“强奸罪”和“聚众淫乱罪”判刑,这在法律层面上,也强化了社会对“性侵害”的认知。网友的普遍呼声,也促使了法律的快速介入和公正审判。

变化体现: 社会对“性侵害”的界定更加清晰,对“受害者”的同情和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对施害者利用权力进行的侵害行为的容忍度极低。

三、 信息传播方式与“证据”的呈现

当年艳照门:

信息传播主要依靠媒体的口口相传,网上的爆料多是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缺乏可信度。

“碎片化”的信息与“猎奇”心态: 网友获取的信息是零散的,可能是一些模糊的照片、未经证实的新闻稿。在这种情况下,“猎奇”和“八卦”的心态很容易占据上风。
“证据”的稀缺性: 即使有讨论,也很难看到确凿的“证据”。一切都停留在传闻和推测层面。

如今都美竹事件:

社交媒体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即时性”、“可视化”、“互动性”的特点。

“实锤”与“证据链”: 都美竹等受害者的叙述,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聊天记录截图、录音、视频等,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证据链”。这使得网友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事件的经过,也大大增加了事件的可信度。
“二次传播”与“二次创作”: 网友们对这些“证据”进行转发、分析、讨论,甚至制作成图文、短视频,进一步放大和传播。这种“二次创作”虽然可能存在误读,但整体上起到了信息扩散和舆论形成的作用。
“透明化”的要求: 网友对信息透明度的要求极高,他们渴望看到事件的全部真相,而不仅仅是媒体的“滤镜”版本。

变化体现: 网友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和高效,对“证据”的依赖性增强,对信息“透明化”的要求也更高。

四、 法律的边界与“网络暴力”的双刃剑

当年艳照门:

尽管有隐私权被侵犯的嫌疑,但对于照片的传播,当时的法律框架和执行力度,以及公众的法律意识,都还没有达到今天的高度。

法律约束的相对滞后: 对于非法传播他人隐私信息,以及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的行为,法律的界定和惩处力度相对较弱。
“网络暴力”的雏形: 尽管不如现在规模化,但针对涉及女性的负面新闻,当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网络攻击和谩骂。

如今都美竹事件:

吴亦凡事件后,公众对法律在保护个人权益、惩治犯罪方面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

法律的“兜底”作用: 网友们普遍呼吁依靠法律来解决问题,将吴亦凡绳之以法。这体现了社会对法律权威的尊重和信任。
“网络暴力”的警惕: 尽管网友们对吴亦凡进行了强烈的谴责,但相比于艳照门时期,对“网络暴力”的警惕性也提高了不少。大部分网友在表达愤怒的同时,也呼吁理性讨论,避免对无辜者造成伤害(例如,在事件初期,对一些被猜测与吴亦凡有关联的女性,也曾出现过网络暴力)。
对“诽谤”、“名誉侵犯”的区分: 随着信息传播的复杂化,网友也开始更加关注如何在表达观点和进行批评的同时,避免构成“诽谤”或“名誉侵犯”。

变化体现: 社会更加信任和依赖法律的解决机制,对“网络暴力”的危害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更加注重理性与法律边界的平衡。

总结:

从陈冠希艳照门到吴亦凡都美竹事件,我们看到中国社会在十几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上,更深层的是社会对女性权益、性侵害、权力滥用等问题的认知水平的提升。

舆论主体的转移: 从少数媒体控制话语权,到现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网友的集体力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参与到公共事件的讨论和塑造中。
价值观的迭代: 对于“性”、“隐私”、“同意”、“受害者”等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多元,对权力不对等关系下的侵害行为容忍度大幅降低。
法律意识的增强: 社会更加依赖和信任法律,并通过网络的力量推动法律的公正执行。

这些变化是积极的,也伴随着新的挑战,例如如何更有效地管理网络信息、如何避免网络暴力、如何在保护个人隐私和公共知情权之间取得平衡等等。但总体而言,这些事件共同见证了中国社会在法治、人权、性别平等这些议题上的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艳照门除了张白痴真的活该没有人不值得同情吧?腊肠哥一没恋爱二没结婚,约个炮被人翻了隐私还被迫退出演艺圈,真的做的够多了。

炮王牵扯的是犯罪,这能一概而论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吴亦凡都美竹事件与陈冠希艳照门事件,这两起轰动一时的娱乐事件,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折射出中国社会认知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发生的深刻变化。对比之下,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舆论导向、法律边界、女性权益意识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巨大演进。一、 舆论的“去中心化”与“力量的转移”当年艳照门:陈冠希艳照门事件发生在.............
  • 回答
    吴亦凡事件中的都美竹,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备受争议的人物。要理解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看到她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她所经历的这一切带给她的影响。都美竹的出现:点燃导火索都美竹在吴亦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可以说是一个“吹哨人”,或者说是第一个站出来发声、并且公开指控吴亦凡的人。在2021年,她通过.............
  • 回答
    吴亦凡事件,无疑是近年来在中国社会掀起的一场巨浪,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在性别权力、信任危机以及“都美竹们”的行动力上。围绕这件事,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都美竹们”在这场风波中的角色,以及女性受害者在维权道路上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都美竹们”:一次由个体发起的信任崩塌要理解“都美竹们”的作用,首先要明白她.............
  • 回答
    吴亦凡和都美竹事件,说实话,当时闹得沸沸扬扬的,到现在我脑子里还是挺有印象的。这事儿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娱乐圈的一个大地震,把很多平时隐藏在光鲜亮丽背后的东西都给抖了出来。说起来,事情的开端好像是从都美竹在微博上爆料开始的。她当时说吴亦凡用“选妃”的方式约会年轻女孩,还提到一些未成年人。刚开始大家可能.............
  • 回答
    吴亦凡都美竹事件,可以说是2021年夏天搅动了整个中国娱乐圈乃至社会舆论的一场风暴。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八卦事件,它触及了明星的私德、公众人物的责任、法律的边界,以及在信息爆炸时代的网络舆论生态。事件的开端与发展:一切可以追溯到2020年下半年。一位名叫都美竹的年轻女孩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讲述她与吴亦凡.............
  • 回答
    关于吴亦凡和都美竹事件,我理解大家都很关注,也希望了解更多信息。在不偏袒任何一方的情况下,我们来梳理一下事情的脉络和双方的说法,这样大家可以更全面地看待。事件的开端与都美竹的指控这件事最早被广泛关注,是因为都美竹在社交媒体上的一系列爆料。她声称自己在2020年11月到2022年2月期间,与吴亦凡有过.............
  • 回答
    都美竹事件发生后,吴亦凡团队想要“逆转”局面,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难度不亚于在悬崖边上建造一座摩天大楼。我们不妨来抽丝剥茧,看看其中的症结所在,以及那些看似“逆转”的举动,背后到底有多么苍白无力。事件的性质:不是简单的公关危机,而是法律和道德的重锤首先,要理解为什么这个事件如此棘手,关键.............
  • 回答
    吴亦凡事件 after the police report, Dou Meizhu's statement that she "did her best," was "given alcohol," "sent to Wu's bedroom," and "did not commit fraud".............
  • 回答
    张丹三晒与吴亦凡聊天记录,这事儿一出来,那可真是又给本就闹得沸沸扬扬的吴亦凡事件添了把火。跟都美竹之前的爆料放在一起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锤”与“锤”的叠加,而是会对整个事件的走向产生连锁反应,甚至可能改变公众的认知和事件的定性。首先,增加了都美竹爆料的佐证性和可信度。 都美竹最早爆料时,核心点在于.............
  • 回答
    7月22日,北京市朝阳区警方公布了关于吴亦凡都美竹事件的调查结果,这个消息一出来,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并且是那种能够迅速扩散,让人无法忽视的巨浪。整个事件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戏剧性,而警方的通报则为这场波澜壮阔的“大戏”画上了一个关键的节点,尽管它可能还不是终点。首先,警方通报的.............
  • 回答
    这件事情从头到尾都挺让人唏chedelic的,尤其是吴亦凡工作室的这份声明,可以说是把之前沉默的锅甩给了“不干扰司法程序”,然后直接亮明了“已报案”的底牌。先来捋一捋这个时间线和各方态度: 都美竹的爆料: 从去年开始,都美竹陆陆续续在社交媒体上放出各种关于吴亦凡的“内幕”,从一开始的暗示性文字,.............
  • 回答
    吴亦凡方就与都美竹的争议再次发声,声称收到了都美竹发来的八封带有威胁口吻的邮件,并指责对方未按约定退还18万元。这番回应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涉及到的信息量和各方说辞,使得事件的真实性变得扑朔迷离。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吴亦凡方这次回应的核心内容: 收到八封威胁邮件: 这是吴亦凡方抛出的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吴亦凡个人心理的深层,而他本人对此的真实感受,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我们无法窥探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无法百分之百确定他是否会后悔,因为“后悔”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情感。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推测他可能会有的想法,以及为什么他当初没有选择直接支付这笔钱,和这件事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首先.............
  • 回答
    关于吴亦凡被指控强奸罪,以及其经纪人是否涉嫌犯罪或构成共犯的问题,需要根据中国的法律以及具体的证据来判断。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分析:一、 经纪人是否涉嫌犯罪?经纪人是否涉嫌犯罪,关键在于其在整个事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及是否知晓或参与了违法行为。根据现有公开信息,如果经纪人在都美竹与吴亦凡见面过程中扮.............
  • 回答
    都美竹再次就吴亦凡事件发声,言辞之激烈,要求之明确,无疑又一次将这桩早已尘埃落定的案件推到了公众面前。这一次的曝光,相比于之前的揭露,多了一层“复仇”的意味,也夹杂着对司法判决的某种挑战或是不甘。核心诉求与解读:都美竹此次的核心诉求可以概括为三点:1. “可送你十年牢饭”的表述: 这句话非常直接且.............
  • 回答
    关于吴亦凡的收入是否会引发税务核查,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都美竹曝光的二三十亿这一惊人数字面前,普通人的认知很难不与税法联系起来。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任何一个公民,无论其收入水平高低,其收入都是需要依法纳税的。 中国的税法对此有明确规定。个人的所得税,特别是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税,是.............
  • 回答
    关于都美竹在吴亦凡事件中提及的“我的很大,请你忍一下”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去解读它所反映出的心理。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对话记录,而是可能指向一种复杂的权力关系、心理操控以及自我认知。一、 权力与控制的宣示:这句话最直观地传递出一种 掌控感和施压感。吴亦凡在此语境下,将自己的生理特征转化为一种“优势.............
  • 回答
    关于都美竹和吴亦凡的事件,公众的看法是分裂的,这涉及到信任、证据和法律程序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别审视双方的说法以及围绕这些说法的证据和逻辑。都美竹的陈述与公众视角都美竹在2021年夏天通过社交媒体发布了一系列指控,核心内容是吴亦凡以“选妃”为名,诱骗年轻女性发生性关系,并存在性.............
  • 回答
    都美竹和吴亦凡工作室围绕聊天截图真假展开的拉锯战,可以说是这场风波中最具戏剧性也最引人关注的环节之一。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口水仗,更触及了网络证据的有效性、个人隐私的边界以及双方的公信力等核心问题。理解这场博弈,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都美竹方发布的聊天截图:指向性与影响力都美竹早期在社交媒体上放出.............
  • 回答
    都美竹在7月18日爆料吴亦凡的事件,无疑是当年娱乐圈的一颗重磅炸弹,其内容之劲爆、牵涉之广,至今仍让许多人记忆犹新。当时,都美竹的陈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逐一梳理和解读:1. “选妃式”的诱惑与控制:都美竹的核心指控之一是,吴亦凡通过所谓的“粉头”(粉丝的组织者、核心人物)来挑选年轻、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