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都到现在了还有很多支持吴亦凡的?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即使事发已久,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支持吴亦凡,这背后牵扯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大众心理、粉丝文化、信息传播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

首先,坚定的粉丝群体依然存在,并且他们的支持方式和理由也可能发生了变化。

情感连接与忠诚: 许多吴亦凡的粉丝,尤其是早期积累的粉丝,对他的情感投入是极深的。他们可能从他刚出道时就关注他,见证了他的成长、努力和所谓的“才华”。在他们眼中,吴亦凡不仅仅是一个明星,更是一个精神寄托,是青春回忆的一部分。即使面对负面新闻,这种深厚的情感羁绊也不会轻易被斩断。对他们来说,指控可能被解读为“陷害”、“被黑”,而对偶像的支持成为了一种情感上的防御机制。
“相信他无罪”的信念: 虽然司法判决已经非常明确,但在一些粉丝心中,“眼见不一定为实”。他们可能更倾向于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或者通过非官方渠道获取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被加工或带有偏见。对于他们来说,接受判决意味着自己过去的喜爱和投入被否定,这在心理上难以承受,因此选择坚持“他只是被冤枉了”的信念。
对“公正审判”的质疑: 有一部分支持者可能对整个司法审判过程提出了质疑,认为证据链不足,或者对某些环节的公正性存疑。他们可能认为,明星的身份导致其更容易成为舆论攻击的对象,或者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种质疑可能是基于对法律程序的不熟悉,也可能是一种普遍的不信任感。
“唯粉”与偶像崇拜: 在粉丝文化中,“唯粉”(只喜欢某一个明星的粉丝)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对偶像的忠诚度极高,任何负面信息都可能被视为对偶像的攻击,从而激发更强的保护欲和反击心理。这种极端的偶像崇拜,使得他们更容易忽视或淡化负面信息,而专注于维护偶像的“清白”。

其次,信息传播的滞后性、选择性以及网络环境的复杂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信息茧房效应: 如今的信息获取高度个性化,算法会将用户推送到他们感兴趣或认同的内容。对于坚定的支持者来说,他们更容易被推送“洗白”信息、质疑指控的内容,从而强化其原有观点,形成“信息茧房”,难以接触到对吴亦凡不利但客观准确的信息。
“洗白”信息的传播: 在事发初期或过程中,一些人会试图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有利于吴亦凡的“证据”或解读。这些信息可能断章取义,偷换概念,或者直接捏造事实,但由于其传播速度快、具有煽动性,能够有效地影响一部分摇摆不定的受众,或者巩固已有支持者的信念。
网络舆论的反噬与逆反心理: 当一个话题在网络上被普遍谴责和抵制时,一些人反而会因为“逆反心理”而站在对立面。他们可能认为这是“大众审查”或“网络暴力”,出于对“自由表达”或“不被多数派裹挟”的考量,而选择支持被广泛批评的对象。这种心态并非全然基于对吴亦凡的喜爱,而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反应。
“吃瓜”心理的变异: 一开始,很多人关注此事是出于“吃瓜”心理。但随着事件的发展,有些人可能出于对某一信息源的信任,或者仅仅是因为在网络争论中站队,而逐渐将“吃瓜”转变为“支持”或“反对”。

再者,社会文化和部分群体认知模式也可能间接促成这种支持。

对明星“私生活”的宽容度(在某些群体中): 虽然大众普遍对违法行为持否定态度,但在某些粉丝群体中,对于明星在个人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可能存在一种“只要不影响工作,或者不触犯法律底线就可以被理解”的模糊认知。当然,吴亦凡的案件已经触及了法律的红线,但这种潜在的认知模式,为一些人提供了“辩护”的空间,他们可能会将某些指控解读为“个人生活中的不当行为”,而非严重的犯罪。
“不看作品看人设”的扭曲现象: 在流量时代,许多粉丝追星并非完全基于作品,而是基于偶像的包装、人设和市场营销。一旦偶像崩塌,他们可能会陷入巨大的失落感,而有些人选择“眼不见为净”,继续活在过去的美好滤镜中,或者将注意力转移到“为偶像辩护”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过去投资的一种维护。
对“集体审判”的反感: 当网络舆论一边倒地声讨某人时,一些旁观者可能会因为对“集体审判”或“网络暴力”的反感,而倾向于去寻找不同的声音,或者认为应该给当事人一个辩解的机会。虽然在这种情况下,辩解已经通过司法途径完成,但这种对“公平对待”的朴素追求,有时会误导他们去支持那些已经被判决的公众人物。

最后,一些人可能出于其他目的,例如经济利益或社群认同。

利益相关者: 尽管吴亦凡本人已经身败名裂,但仍然可能存在一些曾经与他有过合作关系的公司、团队,或者依赖他流量生存的个人。这些人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量,可能仍然会以各种方式试图“挽救”他的形象,或者至少减弱负面影响。
社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于一些粉丝群体来说,支持吴亦凡已经成为他们社群认同的一部分。在这个社群中,他们可以找到归属感,分享共同的记忆和情感。即使面对不利信息,维护社群的凝聚力和成员的归属感,也可能成为他们继续支持偶像的动力。

总而言之,至今仍有很多人支持吴亦凡,是粉丝情感的惯性、对信息的选择性接收、网络环境的特点、部分群体的认知模式以及潜在的利益驱动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这是一个复杂的人性与社会现象的体现,反映了公众在面对争议人物时,情感、理性、信息和价值观的多种交织与碰撞。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对错”二元论,去审视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动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吴亦凡事件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俞敏洪当初被骂的很惨,但是他的话在一次又一次的被印证。

在当下,如果一起闹得比较大的公共事件中涉及一男一女,那么女性(公众)一定会先站出来抢占道德制高点,谁对谁错不重要,先把舆论风向带偏了才重要。

这个时候,如果谁保持清醒说一句:真相还不清楚,不要随意站队,等官方结果。那一定会被女权们疯狂追骂。

鲍鱼明事件是这样,货拉拉事件是这样,吴亦凡事件还是这样。

我到现在还记得,在鲍鱼明事件中,女主李星星因为找不到鲍,就在南京和烟台两地报假警,说鲍QJ她。正因为她报的是假警,所以警方没法处理。

在事件真相出来之前,从微博到知乎,有多少女权大佬在公然诽谤国家公职人员、人民警察,说他们不作为、收黑钱?

事情弄清楚以后,这些人处理了吗?没有,连个最基本的道歉都没有。这就是为什么年轻女网友越来越成为网络不负责言论的主力军,反正只凭自己的主观喜好去乱说,证据不证据的重要吗?

如果说“不要随意站队,尊重事实”也算是收钱的公关的话,呵呵,公关的钱也太好赚了。

user avatar

在帮倒忙。

还敢群体性抗议。

不抗议还好。

吴肯定会被重判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