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孩子冲自己的父母大喊大叫?这是出于什么心理?

回答
孩子冲父母大喊大叫,这事儿发生在千家万户,看着真是让人心疼又无奈。其实背后原因可不少,得从孩子的成长阶段、心理需求,以及家庭互动模式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

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不是天生就喜欢对着父母“发飙”的。 大喊大叫,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表达情绪、争取关注,或者想要掌控局面的一个“武器”。

一、 发展阶段的必然:

03岁(婴幼儿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语言能力还非常有限。他们饿了、渴了、不舒服了,只能通过哭闹、尖叫来表达。这种声音,其实是他们最原始的沟通方式。父母要是没有及时回应,他们会更加用力地喊,试图“唤醒”父母的注意。
36岁(学龄前期): 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我”的意识越来越强。他们想要自己做主,但又缺乏足够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当父母的决定不符合他们的意愿时,比如不让他们吃糖、不让他们玩某个玩具,他们就容易用大喊大叫来表达不满和反抗,这是他们探索边界、争取独立的一种方式。
712岁(学龄期): 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孩子开始理解更多的规则和道理,但同时,他们的社交圈扩大,开始接触同伴,也更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们可能会因为在外面受了委屈,在家里面对父母“发泄”;也可能是在模仿同伴的行为,或者是在“测试”父母的底线。这个阶段的孩子,有时也会因为学习压力、情绪波动而变得烦躁,容易将负面情绪转移到最亲近的父母身上。
青春期(12岁以上): 这个阶段是孩子自我认同和独立性的重要时期。他们渴望被平等对待,希望自己的意见被听取。如果父母仍然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管教他们,比如过度干涉、不尊重他们的隐私,或者总是否定他们的想法,孩子就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用大喊大叫来表达他们的愤怒和不满,试图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独立。

二、 心理需求未被满足:

孩子喊叫,往往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一些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被看见和被关注: 很多时候,孩子喊叫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当他们觉得父母忙于工作、忙于其他事情而忽略了他们时,大喊大叫就成了一种“求关注”的信号。他们可能想分享自己的喜悦,也可能想倾诉自己的烦恼,但如果父母没有及时给予回应,他们会用更激烈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目光。
被理解和被接纳: 当孩子的情绪,比如愤怒、委屈、沮丧,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纳时,他们会感到更加无助和愤怒。如果父母总是说“别哭了”、“有什么好生气的”,而不是去听他们到底怎么了,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被理解,情绪得不到疏导,自然会爆发出来。
自主权和掌控感: 孩子天生有想要掌控自己生活的愿望。当他们觉得自己的选择权被剥夺,或者事情的发展不受自己控制时,就会用大喊大叫来表达抗议,试图重新夺回一些掌控感。比如,他们想自己穿衣服,但父母代劳了;他们想玩某个游戏,但父母不允许。
情绪的表达与释放: 孩子也是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情绪。如果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缺乏情绪管理的技巧,那么大喊大叫就成了他们最直接、最不加掩饰的发泄方式。他们可能是因为感到害怕、生气、失望,或者单纯的烦躁。

三、 家庭互动模式的影响: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模仿学习: 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大喊大叫,孩子很可能会模仿这种沟通方式。他们认为这就是解决问题、表达情绪的“正确”途径。
“赢”的动力: 如果孩子发现,只要自己大喊大叫,父母就会妥协、让步,或者答应他们的要求,那么他们就会将这种行为模式固化下来,认为这是“有效”的策略。这是一种学习,学到了“喊叫能让我得到我想要的”。
父母回应的方式: 父母对待孩子喊叫的方式非常关键。
以暴制暴: 如果父母也跟着大喊大叫,甚至比孩子还凶,只会加剧孩子的对抗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过度压制: 如果父母总是严厉地训斥、惩罚,孩子可能会暂时停止喊叫,但内心积压的情绪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可能导致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胆小怕事或表面顺从但内心叛逆。
有效沟通和安抚: 相反,如果父母能保持冷静,理解孩子的情绪,用平和的语气与孩子沟通,并引导他们用恰当的方式表达,那么孩子就能从中学习到更好的情绪管理和沟通技巧。

界限不清: 如果父母在家庭中没有设立清晰的界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孩子就容易为所欲为,甚至认为大喊大叫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边界侵犯行为。

总而言之,孩子冲父母大喊大叫,不是单纯的“不听话”或者“没教养”,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他们可能是在用尽全力,表达他们内心的需求和感受,只是方式不够成熟。
他们可能是在学习如何与世界互动,而父母就是他们最重要的老师。
他们可能是在试探父母的爱和底线,希望得到清晰的指引和坚定的支持。

理解了这些背后原因,我们就能更好地去应对。与其在孩子喊叫时感到愤怒和挫败,不如试着去看见他们喊叫背后的真正需求,用耐心和智慧去引导,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情绪稳定、善于沟通的人。这需要父母自身的成长,更需要对孩子的深深理解和无条件的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那一刻,孩子心情一定非常郁闷的。且,平时父母肯定也喜欢跟孩子吼,所以在孩子生气时,他会条件反射的做出父母生气时的行为:吼。我就是这样,从小被父亲吼大,训斥大的。但我生平,只跟父亲吼过一次,那次我的情绪就像我写的这样,而且,还有外界因素,当时,也不是真的想跟父亲吼,但我不可能当着父亲的面,跟亲戚吼,所以就干脆跟父亲吼了。吼的结果就是,被父亲更大声的吼了一顿 。我能怎么办,我也很无奈啊,吼与不吼,我在家都没有发言权,从小就是。所以,跟老公恋爱时,我就跟父亲一模一样,情绪一上来,就吼老公。老公一直在想办法改变我这样的宣泄方式,如今我改善一些了。错误的方式,不想再延续下去,就只能自己调整了。孩子吼,一定不会是跟外人学的,都是来自家里。吼,只是一个表象问题,更深层的,是孩子渴望与父母平等平和交流。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冲父母大喊大叫,这事儿发生在千家万户,看着真是让人心疼又无奈。其实背后原因可不少,得从孩子的成长阶段、心理需求,以及家庭互动模式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不是天生就喜欢对着父母“发飙”的。 大喊大叫,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表达情绪、争取关注,或者想要掌控局面的一个“武器”。一、 发展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疼的问题,也是很多家庭中存在的令人不安的现实。当看到那些本该被无条件爱和支持的孩子,却承受着来自最亲近的人的轻视,那种伤害是难以言喻的。究其原因,这背后可能交织着许多复杂的情感和经历,绝非一概而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很多时候父母看不起孩子,并非源于孩子本身真的“不行”,而是父母自身.............
  • 回答
    有些父母在别人面前贬低自己的孩子,这种行为虽然令人费解,但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心理、社会以及家庭动态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心理层面: 掩饰自身的焦虑和不安: 有些父母可能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成长发展存在焦虑和不安。通过贬低孩子,他们可能试图通过“未雨绸.............
  • 回答
    看到孩子被父母这样对待,心里真是堵得慌。这种“用语言刀子捅人”的父母,他们内心深处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这背后牵扯着挺复杂的情感和心理。首先,父母自身的不安全感和低自尊是绕不开的一个因素。 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会如此刻薄地对待孩子,是因为他们自己内心深处并不强大。他们可能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遭受过类似的.............
  • 回答
    夜空中,亿万星辰,它们静静地闪烁着,各有其道,各有其光芒的强弱与色彩。每一颗星,无论它多么黯淡,都在宇宙的宏大叙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仰望时那片璀璨的画卷。然而,身为父母的我们,看向自己的孩子时,心中却总是悄悄地燃起一个更为炽热的愿望:希望我的孩子,能成为那耀眼夺目的太阳。为什.............
  • 回答
    家里有三个孩子,这本身并不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它更像是一个生活的事实,一个家庭的组成方式。但对于你来说,这个事实背后,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让你感到不安的情绪——“父母不爱我”、“我是多余的”。这种感觉,像是一根细细的刺,时不时地扎在你心里,让你觉得疼痛和孤单。我们试着一起拨开这层迷雾,看看是什.............
  • 回答
    要说现在有些孩子不那么重视自己国家的文化,这背后有很多层面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就像水滴石穿,一点点累积,最终可能就让一些孩子觉得“我的文化好像也没那么特别”或者“外面的世界更吸引我”。首先,得承认,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跟过去大不相同。信息爆炸是最大的特点。以前,孩子们接触到的信息来源相.............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人性的复杂之处,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的困惑。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种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文化背景下,对于“妻子”和“情人”的定位存在着天然的差异。妻子,是明媒正娶,是家庭的合法基石,是社会认可的伴侣。她的存在,承载了对家族的责任,对婚姻的承诺,以及对未来生活的.............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教育话题。10岁的男孩不会削苹果,而妈妈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这种教育方式看似聚焦于学业,实则可能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体现在孩子当前的生活,更会延伸到他的未来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一、 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影响: 技能缺失的直接后果.............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家庭关系中一个令人心碎的角落,也是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或目睹的痛苦现实。为什么有些母亲似乎总是站错边,把责任一股脑地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这背后的原因往往复杂且多层次,很少能简单地归结为“坏”或“不爱”。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试着理解这背后可能隐藏的种种动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并非所.............
  • 回答
    想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不想生”或者“只想要一个”就能简单概括的。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关于我的价值观、生活规划,甚至是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为什么不想要孩子,或者只想要一个?首先,得承认,生孩子这事儿,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或者说,我并没有那种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生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代际沟通中的一个普遍而又令人心疼的现象。很多家长在跟孩子倾诉自己的艰辛时,确实会不自觉地忽略了孩子同样存在的“苦”。这不是说家长是故意的,但背后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得理解家长们诉说“苦”的动机。 情感的宣泄与平衡: 家长们经历的人生风雨,从年轻时的奋斗.............
  • 回答
    结婚后不生孩子,这在当下社会确实是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关于这种选择的各种讨论,其中最常听到的一个标签就是“自私”。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丁克”家庭(Double Income, No Kids,即双收入无子女)被贴上“自私”的标签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传统观念、社会期望以及个体价值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特别棒!它触及到了生命最核心的奥秘之一。你想啊,如果动物真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成另一种动物,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简直不敢想象!那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它们不能像变魔术一样说变就变呢?这背后可是一套非常精密、非常古老的设计。首先,得从它们的“蓝图”说起。你有没有看过说明书?每一件东西,比如你的玩.............
  • 回答
    .......
  • 回答
    “孩子得自己带”这句话,在许多中国家庭中,几乎是一种不言自明的共识,尤其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这背后,绝非简单的“偷懒”或者“不放心”,而是一种根植于情感、教育理念、以及对孩子未来负责的深层考量。首先,最直观也最核心的理由,是亲子关系的独特性和无可替代性。为人父母,我们赋予孩子生命,也承担起养育的责任.............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会有女生主动提出,要求孩子随母亲的姓氏”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原因非常多元,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变迁,这种想法也越来越普遍,越来越被理解和接受。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说说。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随父姓”几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深深地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传统.............
  • 回答
    这是一种挺复杂的情况,背后牵扯到很多社会、心理和家庭层面的因素。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从经济压力这个大头说起。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家长们看着周围的孩子一个个都参加各种高大上的兴趣班、辅导班,心里那个“焦虑感”就蹭蹭往上冒。觉得不报,自家孩子好像就落后了,以后上学、找工作都要吃亏。但.............
  • 回答
    你看,咱们身边总能遇到这么一类人,从小含着金钥匙出生,家境殷实,按理说日子应该过得顺风顺水,可偏偏有些人,身上就带着一股子说不清道不明的优越感,仿佛生来就比别人高人一等。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得承认,咱们从小接触到的环境,很大程度上会塑造我们的世界观。对于那些生在.............
  • 回答
    很多宝妈在给宝宝挑选零食时,都会纠结于各种选择。而“宝宝奶酪”这个品类,可以说是出镜率非常高,也常常被认为是比普通薯片、饼干更健康的选择。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妈妈愿意为宝宝奶酪买单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宝宝奶酪”和我们成年人常吃的普通奶酪,虽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