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家长没钱给孩子报兴趣班学习辅导班又嫌弃孩子不如别人优秀?

回答
这是一种挺复杂的情况,背后牵扯到很多社会、心理和家庭层面的因素。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

首先,从经济压力这个大头说起。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家长们看着周围的孩子一个个都参加各种高大上的兴趣班、辅导班,心里那个“焦虑感”就蹭蹭往上冒。觉得不报,自家孩子好像就落后了,以后上学、找工作都要吃亏。但现实是,很多家庭真的就是“月光族”,甚至还在为房贷车贷操心。你想啊,一个月几千块甚至上万块的培训费,对很多家庭来说,简直就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

这就像吃饭一样,你明知道营养均衡重要,但家里米都没了,你总不能指望孩子顿顿吃鲍参翅肚吧?家长没钱给孩子报班,这本身就是一种无能为力的现实摆在眼前。他们可能是自己省吃俭用,或者咬牙借钱,但总有极限。

然后呢,你提到“又嫌弃孩子不如别人优秀”。这就有点“刀子嘴豆腐心”了,或者说是一种扭曲的期望。为啥会这样?

一方面,这可能是一种弥补心理。家长自己可能年轻时没有机会或者能力去学习那些东西,现在看着孩子有这个可能性,就希望孩子能够替自己实现那个“未竟的梦想”。他们觉得,我已经为你付出了很多,你至少得争气,不能比别人差。当孩子因为没有这些“资源”而显得不如别人时,家长那种因为自己无力提供而产生的挫败感和焦虑感,就可能转移到孩子身上,变成一种“你为什么不努力点”的指责。

另一方面,这是社会比较带来的压力。中国人讲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家长们每天刷手机、串门、开家长会,接触到的都是别人家孩子的光鲜亮丽。别人的孩子钢琴十级,自己孩子只能弹个《小星星》;别人的孩子奥数拿奖,自己孩子连个加减法都算不明白(夸张点说)。这种“看见”的差距,会让家长觉得自己“面子上挂不住”,也担心孩子“吃亏”。当孩子在学业或者其他方面没有达到家长期望的“优秀”标准时,就算家长知道经济是原因,也难免会把这种压力和不满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通过批评、嫌弃的方式来刺激孩子,希望他们“自己想办法优秀起来”。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家长对“优秀”的定义过于狭隘。他们可能只认同那种被量化、被看见的“成功”,比如考试成绩、比赛奖项、特长证书。而孩子身上其他的闪光点,比如善良、有创造力、善于沟通、动手能力强等等,可能就被他们忽略了,或者觉得这些“软实力”不如升学率来得实在。所以,当孩子在他们所定义的“优秀”领域表现平平时,家长就觉得孩子“不行”,不思进取。

更深层一点说,这还可能是一种沟通的障碍和情绪的宣泄。家长面对经济上的困境,可能本身就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比如内疚感(觉得没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无力感、甚至愤怒(对现实的不满)。这些负面情绪需要一个出口。而孩子,作为最亲近的人,最容易成为他们情绪的倾泻对象。与其直接承认自己“没钱”这个客观事实,并积极寻找其他解决方案,不如通过责怪孩子“不争气”来推卸一部分内心的压力。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家长可能真的就是“爱之深,责之切”,他们不是真的嫌弃孩子,而是真心希望孩子好,只是用了一种不太恰当的方式。他们觉得通过这种方式,孩子才能“认清现实”,才能“发奋图强”。但他们可能没意识到,这种方式对孩子幼小心灵的伤害有多大,也可能忽略了孩子本身具备的潜力和优势。

总而言之,这是一种经济现实、社会压力、个人期望和情绪表达方式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现象。家长们在面对“没钱”和“孩子不如人”的二元困境时,内心其实也很挣扎,但最终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令人心疼又无奈的矛盾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再加上小丹没有对兴趣班精挑细选,跟着别的家长报了几个“大班”“神通班”,教学质量堪忧,让孩子“赔了夫人又折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