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的父母在外人面前喜欢贬低自己的孩子?

回答
有些父母在别人面前贬低自己的孩子,这种行为虽然令人费解,但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心理、社会以及家庭动态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心理层面:

掩饰自身的焦虑和不安: 有些父母可能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成长发展存在焦虑和不安。通过贬低孩子,他们可能试图通过“未雨绸缪”的方式来减轻自己未来可能面临的失望或批评。比如,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事先就说孩子“不行”、“没天赋”,这样一旦孩子成绩不好,就成了“意料之中”,父母自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慰自己“我早就知道了”。
寻求认同和优越感: 通过贬低自己的孩子,父母可能希望在他人面前树立一种“我早就知道我孩子不足之处”的形象,从而凸显自己作为父母的“理性”和“洞察力”。有时,这种贬低也是一种反衬,希望通过贬低自己的孩子,来抬高自己,或者让别人觉得他们培养孩子“不容易”,以此获得他人的同情或赞扬。更极端的情况,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孩子显得“不那么突出”,避免招来他人的嫉妒或过度的关注,而这背后也可能是父母自身安全感的缺失。
转移注意力,避免自身被审视: 如果父母自身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或者他们在社交场合感到不自在,他们可能会选择将话题焦点转移到孩子身上,并通过贬低孩子来引发他人的同情或转移他人对自己本身的关注。比如,一个在事业上不如意的父母,可能会说“我的孩子也继承了我的不争气”。
自我价值感的投射: 有些父母的自我价值感与孩子的成就高度绑定。如果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他们可能会将这种挫败感投射到孩子身上,并通过贬低孩子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应对机制,未能将父母自身的价值与孩子的独立人格区分开。
长期的负面习惯或思维模式: 这种行为可能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父母长期以来与孩子互动的方式,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和表达模式。他们可能在无意识中就习惯了用批评的口吻与孩子交流,并将其带入与他人的对话中。
追求“谦虚”的误读: 在某些文化或家庭中,可能存在一种对“谦虚”的误读,认为过度赞扬孩子是“骄傲”或“炫耀”。父母为了显得“谦虚”,便会采取贬低孩子的方式,认为这样更能体现自己的“不高调”。

二、 社会及文化层面:

攀比心理: 在中国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深入人心,父母之间普遍存在孩子优秀的攀比。但如果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父母可能会感到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他们会选择在他人面前“主动”承认自己孩子的不足,以此来避免被他人认为自己“不重视”孩子,或者避免被直接的比较和评判。这是一种“先发制人”的策略。
防止“骄傲自满”的传统观念: 一些父母信奉“骄傲使人落后”,认为孩子在别人面前被夸奖太多容易骄傲自满,影响进步。因此,他们选择在别人面前“敲打”孩子,认为这是在“保护”孩子,防止他们被虚假的赞美冲昏头脑。然而,这种方式往往适得其反,扼杀了孩子的自信心。
塑造“懂事”的形象: 有时,父母认为在别人面前“批评”孩子,反而能让孩子显得“懂事”,能够承受父母的批评,甚至从批评中学习。他们可能认为,这是一种“磨炼”,能让孩子更快地成长。
“教育”他人的误区: 有些父母可能认为,在与他人交流孩子时,通过贬低自己的孩子,反而能引起他人的同情或提供“教育建议”,从而让他们感觉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获得了外界的“支持”和“认同”。

三、 家庭互动及关系层面:

释放家庭内部的压力: 有时,父母在家庭内部可能对孩子有诸多不满,但没有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当在外面与他人交流时,他们可能会将这些未处理的情绪“倾泻”出来,通过贬低孩子来宣泄内心的压抑。
一种“亲密”的表达方式: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模式可能比较粗糙,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打压式”幽默或批评。这种方式虽然不健康,但在他们自己看来,可能是一种“接地气”的沟通方式,或者是他们表达“爱”的独特方式。他们认为,孩子应该能理解他们的“言外之意”,并且不会真的把这些话放在心上。
企图控制或规训孩子: 贬低孩子是父母的一种控制和规训手段。通过在公开场合批评孩子,父母试图在心理上给孩子施压,让他们感到羞耻或自卑,从而达到让孩子“听话”、“改正”的目的。然而,这种方式往往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和心理健康。
缺乏界限感: 有些父母可能缺乏与孩子之间健康的界限感,未能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感受和尊严。他们将孩子视为自己“所有物”或“形象的延伸”,认为自己有权利在任何场合“评价”和“批评”孩子。

潜在的负面影响:

这种行为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对孩子都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包括:

损害自尊心和自信心: 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被父母认可,从而产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
破坏亲子关系: 孩子会感到不被尊重和爱护,对父母产生疏离感和抵触情绪。
影响社交和人际关系: 孩子可能会因为自卑而逃避社交,或者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讨好或攻击性。
内化父母的负面评价: 孩子可能会将父母的贬低视为事实,形成负面的自我认知。
心理创伤: 长期的贬低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总而言之,父母在别人面前贬低自己的孩子是一种复杂且常常具有伤害性的行为。它可能源于父母自身的不安全感、社会压力、不健康的教育观念,或是家庭互动模式的问题。理解这些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并呼吁父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自我价值感,采取更积极、尊重的亲子沟通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哈哈哈哈。

等大家当了父母就知道了。

当着外人面你不客气贬低一下,难道要夸奖:“哎呀,我娃聪明,我娃上进,我娃孝顺……”

???

那我就要问了,这个逼,你是要装给谁看?

user avatar

绝大多数父母只是习惯性跟风,在外人面前胡乱贬低自家孩子,一来假装谦虚,二来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都有这种行为,到底为了什么,根源是什么?其实这是一种保护孩子的做法,如果做得好的话。

孩子的自我,是个比吃喝拉撒都重要的事情,自我膨胀、自我贬低、自我迷失、……所有自我问题,是心理问题的终极根源,是所有行为障碍的祸根。

家长对孩子的自我要悉心保护,要鼓励成长,也要适度限制,过度膨胀的自我很容易伤人,因为现实不能验证的虚假自我,会使孩子反过来怀疑自我,反而造成自卑,屡屡不能验证的自我意识,会极大地打击孩子的自尊,与其如此,不如预先管理,所以,在外人面前适度贬低自家孩子,这是在对孩子做Expectation Management。

但是很多家长把握不好度,也不会抓小放大,一不小心用力贬低过度,却是真的伤了孩子。

最好的状态是帮助孩子养成适应得了评价体系的弹性好的自我,知其雄,守其雌,大获全胜不娇,头破血流不馁,自我有容,弹性十足,这种孩子就掌握了一生幸福的金钥匙。

user avatar

我也发现了,作为一个父亲,我已经开始在外人面前贬低我家娃兜兜了,虽然兜兜只有2岁。还好我自己觉察到了。

我们带着兜兜去朋友家做客,我说兜兜有脾气,而且有点拧。然后朋友说,这样的小孩有自己的想法啊,我就喜欢这样的。

其实我也觉得有自己的想法挺好,但我不直接说出来,我通过否定他,让别人来否定我,来表扬兜兜。 这也导致我的一些行为,在我家熊那里是不可理解的。比如,熊给我弟发了个红包,说的是「给你个大红包」,我赶紧说「什么大红包啊」,意思是不大,预期是我弟或者我妈说这个红包其实挺大的,但熊不在这个模式中,她就很生气,觉得她给了红包还要被我说。

这真是一种奇特的行为模式,概括起来就是:我贬低我自己或者亲近的人,但预期是他人会否定我的这个贬低,并加以表扬,最终达到自己被他人表扬的目的。 很不幸,我继承了这样的行为模式。

我跟朋友说了这个模式,他们都感同身受。

一个人说,在老家,别人问我买房没,我不能直接说买了,这会让人觉得不舒服,而是说买了个老破小、还款压力很大、还经常漏雨等,然后别人既没有不舒服,还会说已经不容易啦等等。

另外一个朋友说,我爸经常喜欢在亲人聚会,几十人的场景下,贬低我,从小到大都这样。要是没有别人,反而还不说。

还有一个最常见的场景,我家来客人我妈做了一桌子饭菜 。上桌吃饭时 都要来一句,「哎呀没菜啊」,然后大家都会接一句 「这么多菜,还说没菜」。于是皆大欢喜,开饭。

有人觉得是中国人「谦虚」的传统造成的。确实,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很少直接夸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而西方的人则非常自信,经常夸孩子。但其实这种传统变异了,从自谦变成了自贬或者贬低亲近的人。

自贬还好,为什么要贬低自己亲近的人?一个原因是,在中国文化中,亲近的人也属于「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寻找中国人的自我:一项fMRI研究》 中发现中国人的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共享统一脑区:

「研究结果表明,当和他人/语义比较时,自我参照激活了内侧前额叶和扣带回;但是,当和母亲比较时,自我参照并不激活内侧前额叶,这暗示了母亲可能和自我共同分享了这一区域.换句话说,在神经水平上,母亲也是中国人集体主义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国人的自我包含了自己和亲近的人,于是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就会贬低自己,或者贬低自己亲近的人。

作为父母,能做的就是多多自我觉察,发现自己在贬低孩子的时候,及时终止。当然,比较好的策略还是形成另一套行为模式:不管在哪里,多夸夸自己的孩子。


参考文献

张力, 周天罡, 张剑, 刘祖祥, 范津, & 朱滢. (2005). 寻找中国人的自我: 一项 fMRI 研究. 中国科学: C 辑, 35(5), 472-47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父母在别人面前贬低自己的孩子,这种行为虽然令人费解,但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心理、社会以及家庭动态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心理层面: 掩饰自身的焦虑和不安: 有些父母可能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的成长发展存在焦虑和不安。通过贬低孩子,他们可能试图通过“未雨绸.............
  • 回答
    那件事,我至今记得一清二楚。八年前,爸妈把我塞进了那个他们认为“绝对正确”的特长班,说是为了我好,是为了我的未来打下基础。他们口中的“好”,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是他们认为我应该走的“成功”之路。在他们面前,我永远是那个需要被他们规划的孩子,无论我内心有多么抗拒,他们总有一套说辞能堵住我的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家长育儿时的困惑。即使在没有体罚的环境下,孩子对父母“讲道理”的反应也是千差万别,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一、孩子自身的因素:发育阶段和个性差异首先,咱们得承认,孩子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天生就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个性特点。 认知发.............
  • 回答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孝道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是维系家庭伦理、社会稳定的基石。然而,在这样一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文化语境下,哪吒这个鲜明的“反父亲”形象,却如同暗夜中的一道闪电,划破了原本祥和的孝道天幕,引发了无数人长久以来的好奇与不解。要理解哪吒为何会出现,并且能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孝.............
  • 回答
    在《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里,老马哈维执意要吉塔参加55公斤级比赛,而不是51公斤级,这背后有着非常清晰且重要的原因,并且51公斤级和55公斤级的比赛在含金量上确实存在差异,尽管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在策略和现实考量上,而非简单直接的“谁更值钱”。为什么老马哈维执意要吉塔参加55公斤级?老马哈维的这个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那根弦,尤其是那些拼尽全力却始终感觉在原地踏步的人。每次看到身边有人,似乎毫不费力地就抵达了我们梦寐以求的境界,而自己却在泥泞中艰难跋涉,那种失落感和自我怀疑,简直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吞噬着我们付出的所有意义。你说的“活在了别人的终点”,这描述太贴切了。就像一场马拉松,有.............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有意思,也足够让人琢磨半天。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大地上,每个人确实都像是舞台上的演员,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而且这些角色往往还是相互交织,难以切割的。在家庭里,我们是父母的儿女,承载着他们的期望,分享着他们的生活;同时,我们可能又是自己孩子的父母,肩负着养育和教育的重任。在职场上,可能我们是.............
  • 回答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更是五花八门。我身边就遇到过这样一些父母,他们特别推崇“朴素”二字,对孩子打扮这件事是零容忍,宁愿孩子穿得灰头土脸也绝不肯让他们花花绿绿地出现在人前。初听起来,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深入了解,你会发现这背后藏着不少他们独特的考量和执念。首先,最常见也是最容易理解.............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会觉得他们不能被质疑,即使错了也要坚持,甚至沉迷于权力、权威和树立威信,这其实涉及到了多种心理、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交织。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权力与控制的心理需求: 对失控的恐惧: 很多父母,特别是成长过程中可能经历过不确定性或缺乏掌控感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疼的问题,也是很多家庭中存在的令人不安的现实。当看到那些本该被无条件爱和支持的孩子,却承受着来自最亲近的人的轻视,那种伤害是难以言喻的。究其原因,这背后可能交织着许多复杂的情感和经历,绝非一概而论。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很多时候父母看不起孩子,并非源于孩子本身真的“不行”,而是父母自身.............
  • 回答
    “00后将来会是最好的父母”,这个说法近些年确实听得挺多的,而且不仅仅是年轻人自己这么说,很多过来人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共识呢?我觉得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来看,不是一句两句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接的,就是信息获取的便利和知识的普及。咱们00后从小就是互联网的原住民,接触信息的方式跟我.............
  • 回答
    孩子冲父母大喊大叫,这事儿发生在千家万户,看着真是让人心疼又无奈。其实背后原因可不少,得从孩子的成长阶段、心理需求,以及家庭互动模式几个方面来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孩子不是天生就喜欢对着父母“发飙”的。 大喊大叫,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表达情绪、争取关注,或者想要掌控局面的一个“武器”。一、 发展阶.............
  • 回答
    在中国国内的父母与旅居海外的孩子之间,常常会出现“处不到一起”的情况,这并非简单的代沟,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剖析这些原因,希望能摆脱机器式的冰冷,更贴近真实的情感与生活:一、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根本差异: “集体”与“个体”的取向: 国内父母: 他们的成长.............
  • 回答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婚恋的“热心”甚至可以说是“执着”,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心理机制和文化根源。与其说他们是“逼迫”,不如说更多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对子女的爱以及自身生存焦虑的投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剖析这一现象,希望能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父母的这种心态。1. 传统文化观念的延续:传宗接代与.............
  • 回答
    很多父母对子女有操不完的心,这背后藏着一种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交织,以及一些实际的现实因素。这不是某个父母的特例,而是大多数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普遍状态。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首先,最根本的源头在于那份与生俱来的亲情羁绊和血脉责任。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身上流淌着父母的.............
  • 回答
    看到孩子被父母这样对待,心里真是堵得慌。这种“用语言刀子捅人”的父母,他们内心深处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这背后牵扯着挺复杂的情感和心理。首先,父母自身的不安全感和低自尊是绕不开的一个因素。 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会如此刻薄地对待孩子,是因为他们自己内心深处并不强大。他们可能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也遭受过类似的.............
  • 回答
    周震南“老赖”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但大众的谴责矛头主要指向周震南本人,而非其父母,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法律、道德、舆论传播以及公众心理等角度来分析,会发现其中的逻辑脉络。 1. 法律责任主体与公众认知: 债务主体是周震南: 最直接的原因是,从法律上讲,周震南是涉案债务的法律主体。无论是作为公司.............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关于林书豪的身高,大家确实有很多好奇。他父母的身高和他的身高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相当大的“代沟”,让人不禁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身高受很多因素影响,遗传只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但绝不是全部。 就像很多家庭里,父母都不算特别高,但孩子却长得鹤立鸡群一样,这并不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我身边也常常听到类似的感叹。要说为什么父母会“不约而同”地偏袒小儿子或小女儿,这事儿可不是一拍脑袋就能说清楚的,里头门道可多着呢。这背后,藏着几分人性本能,几分生活常态,也夹杂着一些我们可能都没太注意到的心理活动。首先,得从“最小”这个概念说起。最小的孩子,通常意味着最晚出生.............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娇气”或者“现在的父母就是不理解”。咱们一层层地扒开来看,你会发现很多时代背景、社会观念以及个体成长的变化在里面。首先,时代和环境的变迁是最大的背景板。 信息爆炸与视野开阔: 咱们这代年轻人,可以说是从小泡在网络里长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