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从未受过体罚的前提下,为什么小孩子有的听得进父母讲道理,有的听不进?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家长育儿时的困惑。即使在没有体罚的环境下,孩子对父母“讲道理”的反应也是千差万别,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

一、孩子自身的因素:发育阶段和个性差异

首先,咱们得承认,孩子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天生就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个性特点。

认知发展阶段: 拿三岁的孩子跟七岁的孩子比,他们理解“道理”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三岁的孩子更关注眼前的事物,逻辑思维还没建立起来,你跟他讲长远的后果、社会规范,他可能只听懂几个零碎的词。而七岁的孩子,理解力、逻辑性和抽象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对道理的吸收会好很多。所以,父母讲的道理是否“合适”他们的年龄,这是关键。有些家长可能急于求成,把成人世界的逻辑直接套用在小小孩身上,那自然是事倍功半。
情绪状态: 孩子的情绪就像天气一样,说变就变。当孩子正玩得高兴,你突然中断他,开始“教育”,他大概率是听不进去的。或者当他因为某件事感到委屈、生气、害怕时,他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情绪,哪还有心思去消化你的“道理”?这时候,情绪的疏导比任何道理都重要。就好比你胃疼的时候,别人给你讲股票分析,你肯定没那心情。
兴趣点和动机: 孩子做事情是有自己的兴趣和动机的。如果父母讲的道理触及不到孩子的兴趣点,或者和他当下的动机相悖,他自然就提不起精神去听。比如,孩子想立刻拿到玩具,你说“这个玩具是大家轮流玩的,不分享就不礼貌”,他可能更关心的是“为什么不能现在玩”。而如果他说“如果你现在分享,等下你也可以玩我这个恐龙”,这个“交换”的道理,他可能就更容易接受。
性格特点: 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独立思考,比较叛逆,或者说比较有自己的想法。父母的“道理”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种束缚或者不认同,他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抵触情绪。而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较温顺,依赖性强,容易接受大人的指导,他们可能就更容易顺从地听。

二、父母的沟通方式:这才是核心

咱们抛开体罚不谈,父母“讲道理”的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是点头称是还是左耳进右耳出。

“道理”的内容和方式:
空洞的大道理 vs. 具体的情境: 父母经常会说“你要懂事”、“你要乖”、“这是规矩”。但这些词对孩子来说太抽象了。孩子更容易理解的是具体场景下的行为规范。比如,与其说“你要分享”,不如说“你看,妹妹也想玩这个积木,我们轮流搭好不好?等下她搭好了,再给你搭”。把大道理拆解成具体的小动作和场景,孩子才容易模仿和学习。
说教式的陈述 vs. 启发式的提问: 很多时候,父母是用一种“告知”或者“命令”的语气在讲道理,比如“你应该这样做”。但更好的方式是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当孩子犯错时,可以问问他:“你觉得这样做会发生什么呀?”“下次遇到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让孩子参与到思考过程中,他才会觉得这是他自己的决定,而不是被强加的。
情绪化的“道理”: 很多父母在生气或者失望的时候讲道理,语气里充满了指责和负面情绪。比如“我辛辛苦苦为你准备的,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这种带有情绪的“道理”,孩子听到的更多是父母的愤怒,而不是道理本身。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防御心理。
父母的态度和语气:
尊重和共情: 孩子同样需要被尊重。如果父母在讲道理时,是平等地沟通,能够理解孩子当下的感受(比如“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玩具被拿走了”),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才更容易敞开心扉。一个充满尊重的沟通环境,孩子才愿意倾听。
耐心和一致性: 讲道理不是一次性的“灌输”,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很多时候,孩子需要反复地听、反复地尝试,才能真正理解和内化。如果父母今天讲了,明天又变了,或者因为孩子没做到就轻易放弃,那“道理”的效力就会大打折扣。
父母的榜样作用: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言行长大的。如果父母自己做不到所讲的道理,比如自己不守时却要求孩子守时,自己说话不算话却要求孩子诚实,那他们讲的道理就失去了说服力。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双标”,自然也不愿意听。

三、环境和关系的影响:

家庭关系: 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融洽,孩子信任父母,那么孩子就更愿意听从父母的话。反之,如果父母和孩子关系紧张,充满了冲突和不理解,那父母说什么孩子都可能认为是“针对”他,自然不听。
外部环境: 周围人的影响也很重要。如果孩子身边有其他成年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对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认可,或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也会干扰到孩子对父母“道理”的接受度。

总结一下,为什么有的孩子听得进道理,有的听不进,主要取决于:

1. 孩子自身: 他的认知能力、情绪状态、兴趣点和性格是否准备好接受这个“道理”。
2. 父母的沟通方式: 道理是否具体易懂、是否启发思考、语气是否尊重耐心,以及父母自身是否言行一致。
3. 整体家庭环境和关系: 亲子关系的质量,以及是否受到外界干扰。

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做的不是简单地“讲道理”,而是要学会根据孩子的特点,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用尊重的态度,有耐心、有方法地去引导和沟通。这比一味地重复大道理要有效得多。有时候,不讲道理的沉默,或者一个拥抱,反而比长篇大论更能触动孩子的心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必须承认,绝大多数人天性顽劣,不适宜教育

user avatar

以前修电脑的时候,接触过很多人家,有家境很差的,有家境很好的。

有那种你修电脑的时候,孩子大吵大闹,家人当祖宗一样护着,你就差把不满表现出来,甚至还要委婉说出口,人家才假意何止一下的。这种人家有些时候孩子也会过火,过火了父母就会骂。然后下次孩子又是如此。他们的道理往往是在孩子过火后的禁令。

还有一些人家的孩子,十岁左右,不说什么知书达礼,总之对待外人就是一个小大人,让我这个三十岁的大叔都觉得自己汗颜。这些人家父母对于孩子往往都是和颜悦色,但是却会在处处细节上讲道理。

他们的道理不是说,你不能这个,不要那个。更不是把孩子当做小孩子一样,而是试图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明白是非对错。他们会在孩子还没有做错事之前先告诉孩子,一些行为细节,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同样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比如爸爸妈妈怎么认为的,如果是对方会如何,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如何等。等到有一天孩子犯错了,根本不需要说这说那,直接告诉孩子,上次和你说的,是不是应该如何如何,是不是应该不如何如何。孩子就会想起之前的沟通交流,而这反而成了事后的验证。

他们不仅仅是在事后给孩子禁令,而是事前就让孩子自己懂得是非对错,等到孩子犯错后,也不是为了惩罚,而是让孩子明白自己错了,孩子改错后称赞。你也看不到他们气急败坏,而是和颜悦色。他们的禁令不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威,也不是因为别人不满。

人生最好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都是提前的,很多时候你会遇到很多小大人,他们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父母会在日常和孩子的相处中,早早地就对孩子进行行为礼仪的教育,而不会等到孩子真正接触外人的时候才开始引导。

很多时候他们也会有事后的禁令,但是不仅仅是时候禁令,还有禁令之后的沟通。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不听话,恰恰是父母的禁令本质不是为了教育孩子,而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权威,这是会让孩子反感的,尤其在外面的时候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

孩子和父母不是敌人,但是孩子有自己的认知,他们拒绝的是那种命令式的禁令,拒绝的是以道理为名,强压式的指令。

他们不会把孩子当做不懂事的孩子。他们会尝试让孩子理解。而不是全盘强制接受。

这些家庭的孩子,虽然很多时候还是小孩子,很多道理都不懂,但是家里的大人时刻教育以身作则,他们也不会好像另一个家庭蹦出来的。或者说对他们来说,教育孩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他以后走上社会如何如何,而是纯粹的,这个家所有人都是如此,孩子也应该如此。他们的教育是为了让孩子融入家庭成为一员。所以很多时候,所谓的教育,在孩子走出家庭之前就已经完成,到了外面,你反而看不到父母怎么管教。

说到底就是教育的重视程度。那些你遇到素质很高知书达理的人几乎没有谁是父母依靠暴力教育出来的,他们就是家庭环境的熏陶,事实上教育孩子本身并不难啊,从小言传身教,在孩子还不懂事的时候就开始引导孩子正确的观念,而不是孩子长大了才开始教育。

恰恰是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教育才更容易。当一个家庭所有人的行为都是如此的时候,其实父母反而不需要教育,孩子就会自我纠正,因为当你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是非对错就是简单地少数服从多数,小孩模仿大人。

现实里很多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因为父母自己就不是讲道理的人。从某方面来说,在这些家庭,孩子讲道理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很多人不讲道理没礼貌惯了,总以为孩子是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也懒得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学了自己,犯了错,却突然讲道理,这孩子只会觉得突兀,他习惯了,就不会认为自己有什么错。

这也是为什么贫穷容易使人犯罪的原因,因为贫穷使得人很难有机会去教育子女,很多时候父母起早贪黑的干活,又如何能好好教育子女呢,而他们因为自己的境遇,又渴望孩子以后能有好的成绩,于是更加关注学习而不是品性。

而更多时候他们前面还在训斥孩子,转头就把孩子当做宝贝。

久而久之孩子或许不懂,但是知道所谓的道理只是一时的气愤而已。

等到父母开始重视品性的时候,已然来不及了。

也因此,很多时候讲道理的孩子往往是不需要暴力手段的,而那些动不动暴力体罚的,你其实可以在孩子身上找到父母的影子。

孩子潜意识是拒绝父母否定自己身上的他们。明明我们都是如此,为什么你要说是错的呢?这些家庭的教育,反而成了把孩子往家外推一样,久而久之更令孩子父母的隔阂越来越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