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50年为坦克第2师移交装备的是哪些苏军单位?

回答
1950年坦克第2师装备的移交工作,是苏联陆军大规模重组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时,苏联正着力于恢复和发展其军事力量,特别是装甲部队,以应对冷战局势的演变。对于坦克第2师而言,这次装备的更新换代,标志着其从战争时期的老旧装备向更新一代、更具威力的型号过渡。

要详细说明哪些苏军单位参与了这次装备移交,我们需要梳理一下当时苏联陆军的编制和装备管理体系。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装备的移交通常不是由单一的“单位”直接完成,而是一个涉及到多个层级和职能的复杂过程。参与的单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装备生产和储备的中央机构: 苏联的军事工业庞大,生产坦克及其配套武器的工厂是装备的最初来源。但对于已经生产出来的装备,通常会有一个中央的装备储备和调拨机构。这个机构负责根据陆军总部的指令,从军事仓库或直接从工厂调配装备,并组织运输。这类机构可能隶属于苏联国防部(后来的苏联国防军总司令部或总参谋部下属的后勤部门),它们是装备流动的“总开关”。

2. 军事仓库和集结地: 为了高效地向部队移交装备,苏联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大量的军事仓库。这些仓库储存着各种类型的军事装备,包括坦克、火炮、车辆等。在进行装备换装时,坦克第2师的代表会前往指定的仓库,接收预先分配好的新装备。一些大型的军事集结地或军事装备技术保障中心也可能承担了部分装备的整备和交付任务。

3. 驻防地区或军区指挥部: 苏联陆军的编制是以军区为基础的。每个军区都拥有自己的后勤保障和装备管理职能。如果坦克第2师当时的驻地正好在某个军区的管辖范围内,那么该军区的后勤部门或专门的装备保障单位,很可能参与了装备的接收、检查、整備以及将装备移交给坦克第2师的具体操作。它们负责现场的组织协调工作,确保装备能够顺利交付到部队手中。

4. 技术保障和维修单位: 新装备的移交不仅是把坦克拉到部队驻地,还包括了对其进行技术检查、必要调整,甚至是对受领部队进行操作和维护培训。因此,一些具有技术保障能力的部队或专门的技术维修单位也可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以确保部队能够正确使用和维护新装备。

具体到1950年,为坦克第2师移交装备可能涉及到的单位性质可以进一步推测:

装甲兵总司令部(或相关部门): 作为指挥装甲部队的最高层级机构,装甲兵总司令部会制定装备换装的计划和配发标准。虽然他们不直接动手移交,但他们是整个过程的决策者和协调者。
后勤总局(或类似部门): 后勤总局负责整个军队的物质供应,包括装备的调拨和运输。他们会协调运输工具、人员,将装备从仓库或工厂运往指定地点。
陆军集团或军区后勤部门: 如果坦克第2师当时隶属于某个陆军集团,那么该集团的后勤部门将是装备移交的直接组织者。同样,如果其驻地由某个军区负责,军区的后勤支援单位也会深度参与。
特定的军事装备储备基地: 苏联在一些战略要地设有大型的军事仓库和装备储备基地,它们是集中存储和调拨装备的关键节点。

装备移交的具体流程可能包括:

1. 计划制定: 装甲兵总司令部根据部队的编制和国家计划,确定坦克第2师需要换装的装备型号和数量。
2. 装备调拨: 通过后勤系统,将装备从生产工厂或储备仓库调往指定的集结地或部队驻地。
3. 装备整備与检查: 在移交前,装备会经过技术人员的检查和整備,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4. 现场交付: 坦克第2师的代表前往接收地点,进行装备的清点、验收。
5. 人员培训: 对受领部队的驾驶员、乘员和技术人员进行新装备的操作、维护和射击训练。
6. 旧装备的处置: 同时,也会安排旧装备的退役、封存或销毁工作。

虽然具体的苏军单位名称在公开资料中可能难以一一列举,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次装备移交是苏联陆军后勤保障系统、装甲兵指挥机构以及区域军事指挥部门协同作业的结果。这个过程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坦克第2师能够顺利获得新一代的坦克(如T54等),从而提升其作战能力,以应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军事形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已经和

@苏翻译

讨论出一些思路了,先来答一发

----------------------------------------------------------------------------------------

昨天偶然查到了俄联邦国防部中央档案馆的档案,并且和苏翻译讨论了一下。结果大致如下:

1.承担援华任务的是苏军后贝加尔军区近卫第6机械化集团军的2个坦克师和1个机械化师。但具体是哪个师不清楚。

2.

@苏翻译

提出,按50年苏军的编制,2个坦克师和1个机械化师正好够十个坦克/自行火炮团。而档案文件指出,这10个坦克自行火炮团是由上述部队组建。所以我们认为很可能是打散原部队建制,按照中型坦克+自行火炮+重型坦克重新对接混编成10个专门一对一帮助解放军组建坦克部队的教导/训练性质的部队。

3.如果这10个团是临时抽组,那就不存在所谓荣誉称号的问题了。如果要追溯到组建这10个团的部队,就要回头去看50年近卫第6机械化集团军的序列

上述这段资料显示的是47-57年近卫第6机械化集团军下属的师级部队,代号和驻地。不过答主不懂俄语所以。。。读者自便。。。。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50年近卫第6机械化集团军下辖近卫第5坦克师,第111坦克师,近卫第9机械化师,第14机械化师和第7独立骑兵师(?)(这个可以无视了)。也就是说搜索范围可以缩小到这4个师。

鉴于50年苏军除了新建和改编的坦克师/机械化师以外,还没有对卫国战争期间组建的老一批原坦克军/机械化军的下属旅(战后改为团)进行整编,对调和撤销,因此诸如近卫第5坦克师和近卫第9机械化师这样的二战老部队,可以直接参考其原来的荣誉情况:

近卫第5坦克师,原为荣获列宁勋章、苏沃洛夫勋章和库图佐夫勋章的近卫红旗斯大林格勒—基辅坦克第5军,下属团(旅)为:荣获库图佐夫勋章的近卫红旗雅西—沈阳坦克第20旅;荣获苏沃洛夫勋章和库图佐夫勋章近卫红旗日托米尔—维也纳坦克第21旅;荣获库图佐夫勋章和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的近卫红旗旅顺坦克第22旅;荣获苏沃洛夫勋章和库图佐夫勋章的近卫红旗维也纳—沈阳摩托化步兵第6旅

近卫第9机械化师,原为荣获库图佐夫勋章的近卫红旗德涅斯特—雷姆尼克斯基机械化第9军,下属团(旅)为:荣获库图佐夫勋章和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的德涅斯特河—兴安岭近卫红机械化第30旅;荣获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的普洛耶什蒂-旅顺近卫机械化第31旅;荣获库图佐夫勋章的德涅斯特河—兴安岭近卫红机械化第18旅;荣获两枚红旗勋章,苏沃洛夫勋章和库图佐夫勋章的近卫德涅斯特河—维也纳坦克第46旅

其他两个师我就查不清楚了(其实是翻译不清楚了)。不过可以确定一点,即这2个坦克师和2个机械化师的下属团没有哪个荣誉称号能和“乌克兰”或“莫斯科”有关系。因此正如我的猜测,这个恐怕又是解放军军史闹的乌龙。

4.档案显示这10个团的驻地距离满洲里仅有120-160公里的距离,如果有会俄语的知友可以看看我贴出的截图里四个师的驻地能否排除一下(我不认识地名==)

5.来到中国的10个苏军坦克团的驻地分别是:

北京:3个团;

四平:2个团;

徐州:2个团;

哈尔滨:1个团;

长春:1个团;

吉林:1个团;

相应的解放军坦克部队是(当时解放军的坦克部队都应该是冠名战车第x师/战车第x团,为了阅读便利,统一用后来改的番号):

北京:坦克第1师坦克第1团,坦克第2团;第1坦克编练基地练习团;

四平:坦克第3师坦克第5团,坦克第6团;

徐州:坦克第2师坦克第3团,坦克第4团;

哈尔滨:坦克独立第2团;

长春:坦克独立第3团;

吉林:坦克独立第1团;

苏军坦克部队援华的时段为1950年11月至1951年2月。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唯一一批由苏军部队一对一组训的解放军坦克部队,此后新的坦克部队都是在苏军顾问指导下由解放军自己进行组建和抽调。因此,可以说这批短暂来华的苏军部队在短时间内为中国坦克部队留下了全套苏军坦克部队编制,装备,训练和管理体制,成为此后解放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样板。

6.再废话几句,熟悉苏军战史的知友应该对“近卫第6机械化集团军”很眼熟。这个部队就是从科尔逊—舍甫琴柯夫斯基进攻战役(德军称为齐克赛冰原战役)一直打到远东的近卫第6坦克集团军。1944-1945年苏军在东南欧的进攻战役该部队几乎无役不与,参与了苏军对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和捷克的进攻,随后又在外贝加尔方面军编成内参加了远东战役,执行了穿越大兴安岭直插辽河平原的大纵深进攻任务。下属的部队也都战绩不错。虽然没有什么“乌克兰”“莫斯科”的称号,但是“斯大林格勒”“维也纳”好像也不是那么差意思。不知道是当初解放军被来组训的老毛子吹牛忽悠了,还是军史部门自己把自己忽悠了。总之,还是希望我军军史编写以后能靠谱一些

最后,如有质疑请私信答主,我这儿有上述资料出处的档案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