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950年苏联能否从东柏林直接平推到里斯本(记得看详情)?

回答
关于1950年苏联能否“直接平推”到里斯本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才能得出更靠谱的结论。毕竟,“平推”这个词虽然形象,但实际战争远比这复杂得多。

首先,我们得明确“平推”的含义。如果指的是军事上能够一路突破并占领,理论上,在苏联强大的地面部队面前,一些西欧国家的防御确实会显得捉襟见肘。但战争不是游戏,更不是简单的地图推演。

一、军事上的考量:

苏联的地面优势: 1950年,苏联陆军规模庞大,装备精良,尤其是在坦克和炮兵方面拥有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如果只是单纯的地面推进,理论上,他们可以快速突破西欧国家的边境。当时的西欧国家,虽然有重建的军队,但规模和装备水平与苏联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法国的军队虽然在二战中有过战斗经历,但在整体实力上难以与苏联的百万大军抗衡。
后勤的巨大挑战: 这是“平推”最致命的软肋。一支庞大的军队推进到如此远的距离,需要海量的补给——弹药、燃油、食物、维修零件等等。苏联的后勤体系虽然在战争时期展现了强大的能力,但要支持一支军队横跨数千公里,穿越多个国家,其难度是指数级增长的。尤其是在当时交通和通信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前线部队的持续补给,将是一个巨大的噩梦。一旦后勤出现问题,再强大的军队也会寸步难行。
空中力量和海军的制约: 苏联空军虽然在数量上不落下风,但在技术水平和作战经验上,与美军及其盟友的空军相比,差距可能更为明显。在争夺制空权方面,苏联会面临严峻的挑战。另外,从东柏林到里斯本,需要跨越广阔的欧洲大陆,苏联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在当时并不突出,难以提供有效的海上支援或进行封锁作战,也无法有效阻止盟军的海上补给线。
来自盟友的抵抗: 即使抛开美国,西欧国家也不是完全没有抵抗能力。北约在1949年已经成立,虽然1950年其军事一体化和实力尚未达到顶峰,但成员国(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挪威、丹麦、意大利、葡萄牙、冰岛)已经形成了一个防御联盟。一旦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盟国之间可能会迅速协调并投入兵力。例如,英军在欧洲大陆有驻军,美军虽然主力在亚洲,但欧洲仍有其军事存在。此外,一些国家如英国拥有独立的海空军力量,足以对苏军的推进构成牵制。
战略核武器的阴影: 尽管当时核武器的规模和数量与后来不可同日而语,但美国在1950年已经拥有核武器,并且在欧洲有军事存在和潜在的核部署。苏联在1949年也成功试爆了原子弹。一旦苏联的进攻被视为对西欧的全面入侵,甚至可能威胁到美国的利益,不排除美国会考虑使用核武器作为威慑或反击手段。这种潜在的核升级风险,是任何国家在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前必须考虑的因素,也是对“直接平推”最强有力的制约。

二、政治和国际关系上的考量:

冷战的背景: 1950年正值冷战初期,欧洲大陆已经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对峙格局。苏联的任何大规模军事行动,都会被视为对现有国际秩序的颠覆,并可能引发全球性的冲突。
北约的性质: 北约是一个防御性军事联盟。一旦苏联从东柏林发动进攻,根据《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这将被视为对所有成员国的攻击,将会触发集体防御机制。这意味着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军队将会被卷入战争,战火将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甚至可能升级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苏联国内的考量: 即使苏联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一场与整个西方世界的全面战争,其消耗是巨大的。苏联在二战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经济和民生尚未完全恢复。发动一场新的、规模空前的战争,很可能会对其国内的稳定和发展造成致命打击。斯大林虽然铁腕统治,但也需要考虑国内的承受能力。
“利益链条”的复杂性: 即便苏联能够军事上推进,但如何管理和控制占领区也是一个巨大的政治难题。占领一个拥有不同文化、语言和政治体制的国家,需要庞大的行政管理和维稳力量。苏军的“平推”更多的是军事占领,而非文化和政治上的整合,这使得长期控制变得极其困难。

三、具体的“从东柏林到里斯本”的地理和政治障碍:

漫长的战线和多国边界: 东柏林到里斯本,直线距离就超过3000公里。沿途需要穿越德国(当时分裂为东西德,但1950年是苏联占领区)、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最后到达葡萄牙。这意味着需要突破多个国家的主权和边界线,以及在不同地理环境中作战(平原、山区等)。
地理障碍: 穿越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脉等地形,会极大地增加苏军推进的难度,也为防御方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战略纵深的缺乏: 尽管苏联在东欧有盟友,但西欧国家之间相对紧凑的地理分布,使得苏联的战略纵深有限。一旦遭到有效的抵抗或反击,苏军的侧翼和补给线都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结论:

从1950年的历史背景来看,苏联不可能实现对欧洲从东柏林到里斯本的“直接平推”。尽管苏联陆军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优势,但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压倒性的:

1. 后勤无法支撑如此大规模和长距离的推进。
2. 北约集体防御机制的启动,将意味着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强大盟国的全面战争。
3. 潜在的核战争风险,是任何理性的决策者都不敢轻易冒的。
4. 政治和经济上的巨大消耗,将是苏联难以承受之重。

换句话说,即使苏联的坦克能够开到法国边境,但后面没有跟上源源不断的弹药和燃油,部队就会停滞。更关键的是,一旦战火蔓延到美国本土的盟友,美国极有可能动用其掌握的核武器来阻止苏联的进攻,那将是另一场截然不同的灾难。所以,虽然表面上苏联在地面上有军事优势,但从战争的整体性和战略层面来看,“直接平推”到里斯本,是一个不切实际、并且风险极高的幻想。苏联更现实的战略是在其势力范围内巩固和扩张影响,而不是发动一次足以引发全球毁灭性战争的全面进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绝无可能

苏联1949年才试制成功第一枚核弹

1950年,苏联还没有拥有可以威慑美国的核力量,完全处在美国的核威慑下

而1948-1949年的第一次柏林危机中,美国空军的惊人表现(仅凭空运就能向被封锁的柏林运输足够食物和民用物资)也让斯大林彻底明白,一旦和美国开战,苏联领空约等于不设防

事实上,苏联拥有能够威胁欧洲的力量大概是在T-62/T-64列装后的事情

真正拥有让欧洲颤抖的钢铁洪流是T-72列装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苏联不但有了强大的地面部队,苏联还能做到拿到头顶的制空权)

user avatar

1950年是个很有意思的时间点,现实条件包括几个方面:

  1. 美苏(严格的说是北约vs苏联及其卫星国)的陆上常规军力完全不对等。苏联压倒性优势。
  2. 美苏核武力完全不对等。美国压倒性优势。
  3. 美国军队(常规武力)的动员速度极慢。
  4. 苏联远未从二战对国民经济和人口的创伤中恢复。
  5. 红海军完全无法挑战北约制海权。

这几个因素的共同存在,让欧陆战争拥有空前的不确定性

在具体讲述这个问题之前,先谈论一下题目的设定。题目认为:

北约那边参战的有瑞典、挪威、丹麦、西德、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还有美国。

然而现实中,其中一些国家显然是不可能加入到北约一方参战的,这比如:

  1. 瑞典是永久中立国。而且瑞典不在中欧战场的主要轴线上,没有必要遭到波及。
  2. 西德没有武装力量(1955年联邦国防军组建),而且不是北约成员国(1955年加入)。
  3. 西班牙当时是佛朗哥法西斯政权,和北约的关系并不好,和美国甚至还处于断交状态(1951年恢复国交),当然也没加入北约(1982年加入)。当然,美国出于反共的大目标,此时正忙着和佛朗哥贴贴。

加入到北约阵营的国家,在欧陆方面预计将包括:

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

而加入到苏联阵营(华约1955年才组建)方面的国家,在欧陆方面预计将包括:

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因战争遭到波及的国家,在欧陆方面可能包括:

德国(此时仍由美苏分区占领,会变成战场)、奥地利(此时仍由美苏分区占领,会变成战场)、南斯拉夫(苏南关系极端敌对,可能遭到苏联攻击)、希腊(刚刚结束内战建立反共政权,可能遭到苏联攻击)、土耳其(准北约盟国,和英美关系密切,可能遭到苏联攻击)。

前言介绍完毕,下面来逐条讨论一下具体状况:

一、美苏的陆上常规军力完全不对等

A. 二战结束后,美军拥有(并短暂地垄断了)核武器,再加上美军对下一场战争的判断是“类似二战式的”(美军将依托不被敌方攻击的本土进行充足的动员),导致美国首先将常规武力马放南山。到1950年初,美国在整个欧陆的地面战斗力量仅有:

  1. 第1步兵师(驻西德维尔茨堡,到1950年时有10000人左右,105和155毫米火炮54门,坦克138辆;步兵师的战时编制应该在24000人左右)
  2. 第350步兵团(驻奥地利特鲁斯考特营地,欠编3营,全团只有不到1500人;作为参考,一个美军步兵团战时应有4000人)
  3. 美国治安部队(分驻西德和奥地利,共下辖10个治安团,最重的武器是点50重机枪;理论上编38000人,其实大部分时间段内实编不超过20000人)

其他北约盟国的情况一点不好。二战中大部分欧陆国家的政权和军队都被彻底摧毁,而随着二战后殖民体系的大崩解,重建的欧陆军队的主要兵力都被牵制在千里之外的殖民地,无暇顾及欧陆本土。

B. 法国在战后维持着相对庞大的地面力量,但大部分力量被牵制在北非和中南半岛。法国在欧陆的境外驻军包括:

  1. 第5装甲师(驻西德兰道)
  2. 驻奥地利的一个旅(不到两千人)

此外法军在本土还有4-5个师。

C. 英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虽然地面力量庞大,但都分散在全世界各个殖民地内,无暇顾及欧陆。英国在欧陆的地面驻军包括:

  1. 第2步兵师
  2. 第7装甲师
  3. 第138步兵旅(驻奥地利,空有5个营番号,总实力不到两千人)

此外英军在本土还有2-3个常备师。

D. 荷兰的大部分兵力被牵制在荷属东印度(印度尼西亚)。其在欧陆驻军的兵力包括:

  1. 第1师(正在从荷属东印度撤回欧洲)。

E. 比利时在欧陆的兵力共有1个师。(第1步兵师)

F. 丹麦实力相当于1个师。

G. 此时欧陆最强战力担当是意大利,有足足10个师(步兵师8、保安师2)又1个山地旅,不过装备就比较糟糕了(未实现摩托化)。

这样数了一圈,北约在欧陆(含英国本岛)的常备兵力在24个师左右,这听起来不少,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师(英、法、意)都是小师,机械化程度也很低,意大利还不参加一线防御(防阿尔巴尼亚吗?),实际上能投入中欧战场的,也就不足13个师。

这还只是单纯数师的数量,没有考虑人员充实度、训练、物资储备、工事建设、战备状况等因素。事实上,这些因素也烂的惊人。其中最糟糕的就数美国陆军。美国陆军、特别是其驻外部队,在1945-48年间基本就没怎么组织过训练,军纪败坏程度也令人发指,人员充实度严重不足,装备妥善度堪比当代印军。冷战时期的两位著名美军将领小克赖顿·W·艾布拉姆斯和乔治·S·巴顿四世(小乔治·S·巴顿的儿子,战后美国主战坦克在这里凑齐了)都在这一时期(1949年左右)在第1步兵师的第63重型坦克营(驻欧陆军唯一的一个坦克营)服役(一个当营长,一个当连长),结果都被这个营糟糕的状况所震惊:士兵和士官溜出营地寻欢作乐,坦克的火炮根本无法击发,很多装备干脆就是坏的,坦克车载电台被调到收听娱乐电台而不是军用频道!至于第350步兵团可怜的1500人也并非个例,同一时期驻日美军的步兵团也就两千人多点。

至于对面的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的陆上常规力量,就要强悍的多了。

苏军在德国东部(当时尚无东德)的苏军驻德占领军集群当时有4个集团军又2个“动员师”(集团军基干,师级番号,1950年2月又扩编为2个集团军),在波兰的北方集群有2个集团军,在罗马尼亚1个集团军,在奥地利的苏军中央集群相当于1个集团军,光是这些不需动员即可投入战斗的部队就有三十多个师,超过北约组织在整个欧陆的总兵力。更不要说其中一多半是机械化师和坦克师,步兵师也全面完成摩托化,技术装备的数量远高于北约对手(别忘了北约的“战力中坚”是那10个半摩托化的意大利师……)。苏军还在国内维持着两百多个简编师、基干师的番号,经过较短时间的动员(几个月)就可以迅速投入战斗。

苏联的卫星国还有以下力量:波兰人民军约14个师;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约11个师;罗马尼亚人民军约8个师;保加利亚人民军约6个师;匈牙利人民军约5个师;阿尔巴尼亚人民军约6个师。这些师的编制多少都是参考苏军编成的。这让苏联卫星国的常备军总兵力达到50个师。这些卫星国另有在6个月间再动员约120-150个师的能力。当然了,卫星国军队的实力是参差不齐的,一些卫星国军队经历了二战的残酷洗礼,其战斗力相对可靠(如波兰人民军),一些军队参加了二战,但战斗力可疑(如罗马尼亚军),一些军队则几乎是战后重建(如匈牙利人民军),实力难以估计。

不过也不应忘记,北约方面也存在三类这样的军队,一类几乎是战后重建(荷兰、比利时),一类参加了二战但战力可疑(法国、意大利),一类接受了二战的残酷洗礼,然而现在已经……(美国)

我们将苏军和卫星国军队相加,将发现战争初期苏联阵营和北约阵营的常备军实力对比为约80个师vs约24个师(3.33:1);其中一线兵力(围绕德国奥地利)的对比为约50个师vs约5个师(10:1)(!!!);战争开始半年后的兵力对比对北约也很不乐观(考虑到苏联阵营能在半年内扩充到400个师)。这完全符合实施一次进攻的兵力比(攻方在守方兵力3倍以上)。可以认为,苏联及其卫星国地面常规力量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在一次地面战争中可以轻松取得很大的优势。

二、美苏核武力完全不对等

二战后美国之所以对常规武力采取自暴自弃的态度,就是因为美国人相信未来的战争将由核武器而非常规武力致胜。美国在二战中拥有并首先使用了核武器,并在冷战的最初几年中成为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携带核武器在天空24小时不间断巡航的轰炸机和层出不穷的各类火箭核武器表明,美国完全相信核武器能够对常规武力起到替代作用。苏军,与其相反,此时只认为核武器是一种“破坏力较大的兵器”,是常规战争的延续和补充。这种观点直到1962年索科洛夫斯基主编的《军事战略》出版后才得到改变。

到1950年为止,美国共拥有约300件核武器,苏联拥有约5件。双方都缺乏投送核武器的运输工具(洲际轰炸机、远程巡航导弹、弹道导弹),但是在这方面的竞赛中,美国在三个方面占上风:

  1. 美国拥有当时条件下最好的核武器投送平台(战略轰炸机和舰载轰炸机);
  2. 美国正在围绕苏联本土的周边国家和地区大举建设空军基地,用于对苏联腹地的打击任务,而苏联甚至没有一架能飞到美国本土的飞机;
  3. 美军在核武器研制、生产和武器投送平台的研制和生产上都显著领先于苏联。

这种不对等就意味着,在战时美国可以对苏联及其卫星国(包括远东的中国和朝鲜)进行大规模的核战略轰炸,而苏联的核武器完全无法对美国本土形成威胁。况且,美苏之间的核武器数量对比是60:1。美国占据压倒性优势。

但是非常重要但是往往未经讨论的一点是,在1950年,核武器能够对战争的发展起到多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战役、战术层面?事实上没人知道。这一点不止我们无法预计,当时的军人也无法预计。在核条件下运用常规部队的实验,到此时为止还没有展开。虽然已经发明了有限的核防护、洗消和救护手段,但哪怕是美国军队,对核武器的威力以及其在多大程度上能代替常规武力也是有疑问的。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就是由于相关经验的不完整,1950年时核武器在战术和战役上的意义很可能并不强。(换句话说,核武器恐怕不能将北约常规武力从地面战的灾难中解救出来。)

三、美国军队的动员速度极慢

既然欧陆军队和美国驻欧部队都费拉不堪,那么欧洲的命运就只能指望美国本土来的援军了。毕竟美国本土在战时不会遭到任何打击(除非苏联人也玩起风船爆弹),而美国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工业国,还有雄厚的、未经折损的人口(1.52亿),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队伍(上千万人,五年前刚打完世界大战)。理论上,美军经过动员之后可以向海外派出高达千万的武装力量。

不过问题来了,美军动员要多久呢?

很遗憾,这需要很久。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二战之后,美国陆军将部队分为常备役(Regular)、陆军国民警卫队(ARNG)、有组织预备役(Organized Reserve)部队三类。常备役就是上面说过的这些用坦克电台听娱乐广播的大兵,到1950年共有10个师(德国:1个、日本:4个、本土:5个),其中只有第82空降师接近齐装满员,其余9个师充实度在50-80%之间,“稍微有一点点”训练。常备役还另包括4个训练师,单纯用来进行新训,无法投入战斗。陆军常备役理论编制63万人,但缺编4万。

国民警卫队总兵员32.5万人,共编29个师,平时归各州管理和运营,理论上编入100%的军官和80%的士兵,实际满员程度各有高下,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没有战斗力。装备奇缺,未进行全训,乃至在登船开赴日本时仍不满员。更搞笑的是,美国陆军要求士兵年龄不低于17岁,可国民警卫队却允许征召16岁少年入伍,结果仅在俄克拉荷马州国民警卫队第45步兵师的征召联邦现役过程中,就发现有23%的士兵年龄或教育水平不达标(不满17岁,或不满18岁且未高中毕业),不得不剔除出去。除此之外,这些师还要剔除占总兵员数6%的体能不达标者……

25个有组织预备役师(空降师4、装甲师3、步兵师18)共编18.5万人,含9个满员师、9个基干师、7个只有军官的架子师。理论上它们都“编入了大量经验丰富的预备役军官和士兵”,以及“完全的装备储备”,然而事实上预备役师甚至根本没有地方容纳装备——不少预备役师的武器库甚至是19世纪兴建的!当然这并不重要,因为那些装备也根本不存在。到1951年,美国陆军干脆把所有的预备役空降师和装甲师都改成了步兵师,理由:有组织预备役师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装甲和空降兵训练。

美国陆军还有14万一般预备役(General Reserve)人员,用于补充战时部队缺员。当然了,不论是有组织预备役还是一般预备役人员,都包含大量的体能不达标者。

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迅速开始了一场不亚于世界大战级别的动员,其常备兵员从1950年的145万人迅速暴涨到1952年的将近400万。但是这场动员是花了两年多才完成的,而在战争的最初几个月,人力不足问题是萦绕美军不去的噩梦。

  1. 驻日美军的4个师全都存在人员和装备的严重短缺,远东司令部决定优先补充“就绪度最高”的第24步兵师,结果缺乏训练的第24步兵师在韩国作战半个月就被击溃,一口气损失了46%的列编兵员。
  2. 理论上1946年就已经列装的“超级巴祖卡”火箭筒根本没有列装;番号中的“重型坦克营”装备的清一色轻型坦克;编制表里的步兵团坦克连只存在于编制表里。
  3. 四个驻日美军师按照“后走补充先走”的原则投入战场,结果最后一个部署的第7步兵师在部署前只剩下9000美国人,不得不补充了多达8600名附编韩军(KATUSA)、大量预备役人员,并加强一个哥伦比亚营,才算充实到满员。第7步兵师的每个连队要补充100名韩国人。这些韩国人完全没有经过任何训练,是韩国当局从街上抓壮丁后直接“交付”美军的,语言当然也不通。
  4. 战争爆发不到一个月,十四万一般预备役人员就用掉了五万,剩下的一般预备役人员很多不适宜服役,可这时候所有的师(甚至包括第82空降师)都在缺员。
  5. 由于抽出兵员补充前线部队,本土的第3步兵师在部署时只剩下不足8000美国人,不得不“同类相食”——将第30步兵团干脆撤销,补充另外两个团(第7、15),从波多黎各调来一个第65步兵团(也只有2000人,欠编3营、坦克连)编入该师。就这样,第7、15步兵团也分别只有1500美军,不得不分别补入1700名KATUSA才勉强形成战斗力(估计步兵连里2/3都是韩国壮丁);为了充实第65步兵团,则从巴拿马运河区调来以波多黎各人为主的第33步兵团3营,又重新组建一个中型坦克连,又拉来一批波多黎各籍二战老兵全都塞到一起,才把该团补充到3900人。(就这样,波多黎各团竟然成了朝鲜战场上美陆军人员充实度仅次于187空降团的“第二强步兵团”。)
  6. 第1海军陆战师在6月开始动员,结果发现海军陆战队已经被削减到2个团的规模——第1、2陆战师分别只有一个陆战团(第5、6)现役!第1陆战师显然无法立刻凑齐,陆战队不得不以第5陆战团为基础编组第1临时海军陆战旅,于7月末先行投入作战;然后海军陆战队完全拆散了第2海军陆战师,并从全球的陆战队驻地、随舰陆战队、院校、后备役甚至保卫驻外大使馆的陆战队分遣队中抽调兵员,这才在9月中旬拼凑成了第1海军陆战师,此时战争已经爆发三个多月。
  7. 战争爆发5个月后,“状态最好”的原国民警卫队第40、45步兵师被发往日本。虽然装备严重缺乏、士兵素质低下、基本未经训练,但是只用“短短”五个月就能坐上船开拔,可能确实是国民警卫队中的翘楚了。这两个师不得不在日本就地训练了6个月,直到51年4月(战争爆发10个月后)才准备就绪,而在联合国军局面最差的50年11、12月份未能给战场提供半点支援。

看着美国军队在1950年下半年的窘态,就完全可以想象美国军队在一场1950年的欧陆战争中将面临的可怕前景:拥兵10个师的朝鲜人民军就把美军打的一年无兵可用,那在拥兵90个师、装备大量坦克和机械化装备的的苏联/东欧军队面前,美国人又该如何是好?如果美军的动员体制直到战争爆发的第11个月才能提供第一个新的师到战区,那在此之前的欧陆常备部队(面对3.33倍于己的敌军)难道能坚持住?难道也要让西德当局在巴伐利亚抓德国壮丁补充美军吗?

以西欧地区双方(其实主要是苏军方面)的机械化程度,在战略进攻的时间尺度下,美国军队怕是没机会组建更多的援军投入战场,能维持常备军编制保持作战就属于万幸。对国民警卫队和有组织预备役的结构调整要等到十年后的麦克纳马拉年代才会实施。

四、苏联远未从二战的创伤中恢复

苏联是在二战中遭到破坏最严重的国家。战争对苏联的经济和人口都造成了结构性的破坏。1946-47年间苏联发生饥荒。经过第四个五年计划,到1950年为止苏联在绝大多数国民经济项目的数据都恢复到战前(1940)或高于战前的水平,达到世界第二,但是农业和轻工业的问题仍然显著。苏联的人口损失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有统计说共损失了2780万人,1914到1928年出生的男性人口损失尤其惨重,在一些年龄段上男女比例可达到6:10。

如果一场新的战争在1950年爆发,苏军所需要首先动员的是1925-32年出身的男性青年,这一区间段的总人口约为1420万人,按20%的动员比例,可动员283万人(其中不少已经在当时员额为250万人的苏军中服役了)。这约能勉强帮苏军度过战争前半年。接下来苏军就将面临动员受过卫国战争摧残的更高龄人口——当时的苏军已经接近人力耗竭——的挑战。这还没有考虑美国对苏联城市发动的大规模核空袭造成的人口损失。

相比之下,美国的人口基数虽然略少于苏联,但其在二战中的人口损失远少于苏联。苏联人口虽然比1939年普查时增加了4000万,但男性壮年损失甚大,对又一次战争动员显著不利。苏联可能到60年代中期(实行一年半兵役制)的时候才基本走出了缺乏人力的状况。

五、红海军完全无法挑战北约制海权

这是个显而易见的事情。不过这就导致了以下后果:

  1. 美国向欧陆(包括英国)的增援将不受阻拦。
  2. 北约可以利用舰载机在任何海上地区发起对苏联集团地面目标的袭击。
  3. 北约可以利用海上力量掩护沿海防御地域的作战。
  4. 北约可以利用制海权发起战役或者战略登陆。

1944年之前纳粹德军征服了整个欧陆,然而结果证明,其根本无法阻挡英美联军以英国为前进基地发起的战略登陆。战后初期的红海军可能还不如二战期间的德三海军,对限制能力更为薄弱,苏军将遭到北约海上力量的更大的威胁。

六、1950年战争的实际设想是怎么样的?

可以看到,在设定在1950年的欧战情境中,北约在短期战争中有显著劣势,而苏联不适合进行一次长期战争。那么很显然,苏军的策略将是实施速决战,而北约则会期望将苏军拖住越久越好。

那么北约的计划是怎样的?

在1950年间,北约的防御纲领是所谓“后撤”(Fallback)纲领——北约经过分析,发现在德国西部阻挡苏军是完全没有可能的。为此北约军队将放弃西德和荷兰,以西德和荷兰领土作为诱饵尽量迟滞苏军前进的步伐,退到莱茵河构成防线,努力把苏军挡在法国边境上,等待美、英、法完成动员和力量集结,再实施反击。

那么,这个方案在1950年做得到吗?很遗憾,做不到。因为1950年时,北约军甚至尚没有“后撤”的实力!为了这一防御计划的实现,北约将在50年代初期在西德一线大举增兵到16个师(美国5、英国4、法国3、荷兰2、比利时2),并在1955年选择重新武装西德。至于1950年……北约在一线只有5个师,守住莱茵河?开什么国际玩笑?

更“现实”的推测写在美国陆军自1947年起为其演习假想敌“入侵者”编写的想定里。在1951年3月发布的FM 30-102《入侵者军事力量手册》里,“入侵者国家”的国土被设计为:西德全境、低地国家全境、法国全境、西班牙全境、意大利北部、西属摩洛哥。入侵者国家采用一种类似于《南十字星共和国》的三驾马车极权体制,官方语言是世界语,军队体制则理所当然地和苏军看齐。这显然是美国军方对“最坏情况”的某种估计。

七、1950年的欧陆战争会是怎么样的?

从1950年1月的现实来看,北约组织是无力在欧陆上阻挡苏军及其卫星国军的进攻的。如果换到1950年7月、8月,那么北约方面的劣势会更为明显,因为大量的美军部队(基本是全部美军现役部队)都被牵制在朝鲜战场了。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苏军经较短动员连同其卫星国猝然发起进攻,北约陆上力量将完全无法阻挡苏军的前进。苏军将推进到后勤所允许的最大限度为止。德国西部和低地国家将必然被苏军占领,苏军大概率将占领法国全境和丹麦,并有相当概率入侵西班牙和葡萄牙(以防北约将葡萄牙建设成反攻欧陆的跳板,或者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向地中海输送兵力),如果进攻,将会有较大的可能性得手。

  1. 对西德和低地国家的进攻战役将持续20天到一个月。
  2. 对法国的战役可能也要持续一个月。
  3. 西班牙情况比较复杂,补给线也太长,可能需要50-60天。

总体而言,在战争爆发一个季度之后,苏军及其卫星国军队有很大概率将完成题主所说的目标——平推到里斯本。苏军还有很大可能夺取希腊,并试图入侵土耳其。北约军队将退往英国和意大利,两军沿大西洋沿岸和阿尔卑斯山两条战线形成对峙。

听起来是个对苏联很有吸引力的结局?并不是。

因为1950年的苏军不能做到以下目标:

  1. 它无法以任何形式威胁英国本岛或美英之间的跨大西洋航线。
  2. 它无法掐断苏伊士运河,以阻止北约海上力量从东地中海增援南欧地区。
  3. 它无法阻止也无法反制北约空中和海上力量对其领土和占领区的(核)战略轰炸。
  4. 它无法阻止美英筹划并在任意区域实施战略登陆。
  5. 它的经济和人力状况不适于长期战争。

放弃欧陆对1950年的北约而言只是战争的开始。长期化的战争只对英美有利,那么英美有什么理由不去这么做?战争随后将以对峙的形式持续几年:北约联军在意大利北部围绕几个难以逾越的山口和苏军僵持,或许苏军会完成突破夺取半个或全部意大利,但由塞浦路斯、克里特岛、马耳他、西西里、撒丁岛和科西嘉岛构成的岛链是苏军难以突破的。这将稳固北约在地中海和北非的军事存在。美军将花上2-3年的时间,大概在1952-53年间完成总动员,将军事力量恢复到1945年的水平。在此期间,美英会大量利用核武器对苏联、苏联卫星国及苏联占领区实施战略轰炸,并将装备和物资输送到北非和英国。在整个阶段中,苏联和强大的苏联地面武力能采取的反制措施都将非常有限。或许苏军会尝试核轰炸英国,然而核武库的巨大差距意味着美军必然会在核对射(这是一种早期的、原始的核对射)中获胜。

之后的事情就很难预料了:北约必然会实施两栖登陆,企图夺回西欧和中欧。这样的战略登陆当然有风险,可能失败,但北约联军的家当可以实施多次战略登陆,并伴随着核攻击进行这样的登陆。苏军将需要持续不断地挫败北约的这种行动,直到彻底瓦解美国的决心,将美国逼回孤立主义为止。如果北约在欧陆的战略登陆得以成功,那么拉锯战可能会返回到中欧进行(法国西班牙会遭到来自地中海和大西洋两个方向的夹击,不利于防御)。但这样的拉锯战争对核武库和长期动员力占下风的苏联阵营显著不利。

user avatar

苏联统一了欧洲,然后周末大家一起开飞机去莫斯科排队领黑面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