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世纪后半叶之后(1950~今)涌现的新音乐思潮与流派有哪些?相比20世纪初期有什么新特征?

回答
自20世纪中期以来,音乐的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无数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潮与流派。与20世纪初那场由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引发的“革命”相比,后半叶的音乐发展更加多元、更加融合,也更加关注技术的革新和音乐的社会功能。

20世纪后半叶(1950年至今)涌现的新音乐思潮与流派:

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潮可以用“后现代主义的喧嚣与科技的低语”来概括,其核心特征在于对既有边界的模糊化、对传统的解构与重塑,以及对技术和新媒介的积极拥抱。

电子音乐的全面爆发与深化:
早期电子音乐(Musique concrète 与 Elektronische Musik): 虽然起源于更早,但20世纪50年代是它们真正发展的黄金时期。法国的“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ète)以录音为基础,将现实世界的各种声音(如火车轰鸣、人声、自然界的声音)进行剪辑、拼贴、变形,创造出全新的声音景观。代表人物如皮埃尔·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德国的“电子音乐”(Elektronische Musik)则专注于使用电子发生器(如振荡器)产生的纯粹电子声音进行创作,强调对声音本身的精细控制。代表人物如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
合成器音乐的普及: 随着 Moog、ARP 等合成器的出现和发展,音乐家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合成和操纵声音。从早期的实验性作品到后来的流行音乐,合成器彻底改变了音色和配器的可能性。摇滚、流行、舞曲等各类音乐风格都受到了深远影响。
计算机音乐与算法作曲: 计算机的出现为音乐创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工具。音乐家可以利用计算机算法来生成旋律、节奏、和声,甚至整个作品。从早期的计算机音乐研究到如今的生成式音乐,计算机音乐的领域不断拓展。

极简主义(Minimalism):
核心特征: 极简主义音乐以重复的旋律、节奏或音型为基础,通过缓慢的渐变、叠加或变化来构建作品。它追求音乐的纯粹性、静态感和一种“沉浸式”的聆听体验。
代表人物: 拉蒙特·扬(La Monte Young)、特里·赖利(Terry Riley)、史蒂夫·赖希(Steve Reich)、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是极简主义的奠基人。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催眠般的效果,对观众的感知提出了新的挑战。例如,赖希的《音乐 for 18 Musicians》和格拉斯的歌剧《爱因斯坦在海滩上》都是标志性的作品。

序列音乐(Serialism)的扩展与演变:
整体序列主义(Total Serialism): 在20世纪50年代,以施托克豪森为代表的音乐家将序列主义的原则从音高扩展到节奏、力度、音色等所有音乐元素,形成了“整体序列主义”。这是一种高度理性的、结构严谨的创作方法。
后序列主义的多元化: 随着整体序列主义的严苛挑战,后来的作曲家们开始对序列主义进行反思和调整,出现了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序列手法,例如过程音乐(Process Music)中对生成过程的强调,或者与其他风格的融合。

偶然音乐(Aleatoric Music)与机会音乐:
核心特征: 音乐家在创作或演奏过程中引入随机性或不确定性元素。这可能体现在乐谱的开放性(音乐家可以自由选择演奏顺序、音符等),或者在演奏现场即兴创作。
代表人物: 约翰·凯奇(John Cage)是偶然音乐的旗帜性人物。他提出的“沉默”概念以及对日常声音的关注,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音乐的定义。他的作品《4分33秒》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观众聆听的是环境的声音。

新浪漫主义(NeoRomanticism)与新调性(NeoTonality):
背景: 在20世纪前半叶,对传统调性体系的颠覆是主流,但到了后半叶,一些作曲家开始重新审视和运用调性、旋律和情感表达,但方式与过去已有所不同。
新浪漫主义: 更加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旋律更加悦耳动听,和声更加丰富。代表人物如乔治·洛克(George Rochberg)、大卫·德洛·特里(David Del Tredici)。
新调性: 尝试在新的框架下重建调性关系,或者采用其他方式赋予音乐“调性”的感觉,但通常不遵循传统的调性规则。

音景(Soundscape)与环境音乐(Ambient Music):
音景: 由加拿大音乐家雷蒙德·默里·谢弗(R. Murray Schafer)提出,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环境中的声音及其构成。音乐家开始将录制的现实世界声音作为创作素材,或者创作与特定环境相关的音乐。
环境音乐: 通常以舒缓、平静、非侵入性为特点,旨在营造某种氛围。布莱恩·伊诺(Brian Eno)是环境音乐的重要推广者,他的作品如《Music for Airports》开创了这一流派。

爵士乐的实验与融合:
自由爵士(Free Jazz): 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兴起,打破了传统爵士乐的曲式、和声和节奏约束,强调即兴的自由度和音乐家的个人表达。代表人物如奥内特·科尔曼(Ornette Coleman)、约翰·科尔特兰(John Coltrane)。
融合爵士(Fusion Jazz): 将爵士乐与摇滚乐、放克(Funk)、拉丁音乐等其他音乐风格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和有活力的音乐。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的后期作品是重要的里程碑。

摇滚乐及其亚流派的爆炸式发展:
迷幻摇滚(Psychedelic Rock)、硬摇滚(Hard Rock)、前卫摇滚(Progressive Rock)、朋克摇滚(Punk Rock)、重金属(Heavy Metal)、新浪潮(New Wave)、另类摇滚(Alternative Rock)、电子舞曲(EDM) 等等,这些流派层出不穷,各自发展出独特的音乐语言、表演方式和社会影响力。它们对音乐的创作、传播和接受方式都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相比20世纪初期的新特征:

如果说20世纪初的音乐革命是一场“结构性的重塑”,那么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音乐发展则更像是一场“边界的消融与意义的拓展”。

1. 技术成为核心驱动力(而非工具):
20世纪初期: 技术,如录音技术、改良的乐器,更多地是被用作实现作曲家现有想法的“工具”。虽然新的乐器和技术(如自动演奏钢琴、留声机)对创作有一定影响,但核心依然是作曲家对音乐结构的思考。
20世纪后半叶至今: 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合成与处理技术本身成为了创作的核心要素和灵感来源。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的出现,意味着声音的生产和操纵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音色、节奏的数字化生成,不再局限于传统乐器的表现力。

2. 对“音乐”定义的极大拓展:
20世纪初期: 音乐的范畴虽然已经受到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但仍然主要围绕着“有组织的音响”和“结构性的乐音”展开。
20世纪后半叶至今: 音乐的边界被极度模糊和拓展。凯奇的偶然音乐将“非音乐性的声音”(如环境声、沉默)纳入音乐范畴;音景的概念将音乐与生存环境的声音生态联系起来;极简主义通过极度的重复和静态,挑战了人们对音乐“发展”和“变化”的传统认知。音乐不再仅仅是“作者创作”的产物,也可能包含“过程”和“事件”。

3. 融合与跨界成为常态:
20世纪初期: 各流派之间虽然有互动,但界限相对清晰。例如,印象主义与表现主义有明显区别,新古典主义是对浪漫主义的反拨。
20世纪后半叶至今: 各个流派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融合成为普遍现象。电子音乐与摇滚乐融合,爵士乐与流行乐融合,古典音乐的作曲家也可能借鉴流行音乐的元素。跨界合作、风格杂糅成为常态,音乐的“纯粹性”和“正统性”受到挑战。

4. 从“结构主义”转向“过程主义”与“情境主义”:
20世纪初期: 很多音乐思潮(如序列主义、十二音技法)强调音乐结构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是一种高度的“结构主义”。
20世纪后半叶至今: 极简主义的“过程音乐”强调的是音乐的“生成过程”而非最终结构。偶然音乐则关注音乐发生的“情境”和“随机性”。音乐的意义不再仅仅由作曲家预设的结构决定,也可能来自于音乐发生的具体情境和聆听者的互动体验。

5. 个体表达的复杂化与多元化:
20世纪初期: 强调作曲家作为独立思考者的角色,通过新的音乐语言来表达内在的精神世界或哲学观念。
20世纪后半叶至今: 在技术赋能和多元文化影响下,音乐家的个体表达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一方面,有极度个人化的情感抒发(如新浪漫主义);另一方面,音乐家也可能扮演“声音工程师”、“概念艺术家”的角色,通过对技术和声音本身的探索来表达观点。流行音乐中,歌手、词曲作者、制作人之间的合作也更加紧密,共同塑造音乐的风格。

6. 音乐的社会与文化功能被重新审视:
20世纪初期: 音乐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哲学、宗教或情感的意义。
20世纪后半叶至今: 音乐与社会、文化、政治的联系更加紧密。摇滚乐成为青年反叛的象征,电子舞曲成为都市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环境音乐则与日常生活空间的氛围营造息息相关。音乐不再只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融入了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语境。

总而言之,20世纪后半叶至今的音乐思潮,是一场在技术革新、哲学反思和文化变迁共同作用下的深刻变革。它打破了许多旧有的藩篱,拥抱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使得音乐的世界变得更加广阔、更加复杂,也更加贴近我们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场变革至今仍在继续,塑造着我们对声音和音乐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下内容来自我的专栏《古典音乐笔记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音乐迎来了音乐发展的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的音乐更加具有“先锋风格”,作曲家们的创作普遍更加大胆,一些极端性、探索性、实验性的音乐频繁出现,西方音乐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在20世纪50、60年代,陆续出现了整体序列音乐偶然音乐电子音乐等。这些不同的音乐流派是基于西方作曲家们对作曲技术的追求而产生的,为当代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一、整体序列音乐

在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中,“序列”一般只应用于音高,而将十二音的作曲手法不只用于音高,同时还应用于时值、音色、织体、和力度等方面的音乐,就叫做“整体序列音乐”。

美国作曲家巴比特(Milton Babbitt,1916—2011)首次在《三首钢琴作品》(1947)中在音高和时值中运用序列。整体序列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作曲家奥利弗·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22)。

梅西安生于法国,11岁进入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23岁年毕业。1939年,梅西安入伍,不久被俘,被俘期间他创作了《世界末日四重奏》(1941)。

QQ音乐-专辑 ——梅西安:《世界末日四重奏》(1941)

1942年,被释放的梅西安成为巴黎音乐学院教授。从1948年开始,梅西安开始探索序列音乐技术。于1949年 ,他采用整理序列手法创作了钢琴曲《时值与力度的模式》(1949),并指导学生在布列兹(Pierre Boulez,1925—2016)完成了整体序列音乐《结构》。

v.qq.com/x/page/w0145oh ——梅西安:钢琴曲《时值与力度的模式》(1949)

在1953年开始,梅西安开始将创作中心转为带鸟叫的音乐,他采集了各种鸟的叫声,并依此进行创作,代表作品有:大型钢琴套曲《鸟鸣集》(1956—1958)、钢琴和乐队曲《百鸟苏醒》(1953)、《异国鸟》(1955—1956),大型乐队曲《时值色彩》(Chronochronie,1960)等。

QQ音乐-专辑 ——梅西安:大型钢琴套曲《鸟鸣集》(1956—1958)

QQ音乐 ——梅西安:钢琴和乐队曲《百鸟苏醒》(1953)

QQ音乐 ——梅西安:钢琴和乐队曲《异国鸟》(1955—1956)

QQ音乐-专辑 ——梅西安:大型乐队曲《时值色彩》(Chronochronie,1960)

二、偶然音乐

如果说整体序列音乐代表了极度克制的音乐创作风格,那偶然音乐就代表了极度自由的创作风格。偶然音乐是指对作品的创作和表演不加控制,凭借偶然、随机、不确定因素进行创作的音乐。

偶然音乐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1912—1992)。

凯奇在1935年与勋伯格学习过作曲技术,在40年年代末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东方哲学与佛教禅学。从此,他开始了偶然音乐的创作。他根据《易经》创作了第一部偶然音乐作品《变化的音乐》(1951)、凯奇在作品中靠扔硬币和查八卦来决定音乐的音高、时值等因素,所以缺乏“可听性”。50年代起,凯奇开始用偶然方法与“混合媒体”(mixedmedia)结合起来,形成“即兴混合媒体”(happening),他用这种创作方式创作了《水的音乐》(1952),这部作品为钢琴而作,但是钢琴家也在台上做些动作,如从罐子里倒水、在水里吹口哨、摆弄收音机和扑克牌等,企图使观众除了在听觉上、也在视觉上得到乐趣。

凯奇在偶然音乐作品中,最极端的例子是《4'33"》(1952)。它是一首“无声作品”(silence piece),钢琴家上台以后并不弹奏,只是在三个乐章(分别为1'40"、2'23"和0'30")开始时做出关上和打开琴盖的动作。10年以后的《0'00"》(1962),也称《4'33"第二号》沿续这一创作模式,凯奇在表演时在台上切菜,把菜放在搅拌器里,喝菜汁等。各种动作的声响都通过扩音器在大厅里播放。

v.qq.com/x/page/r0143s7 ——凯奇:《4'33"》(1952)

凯奇的音乐其实折射出他的一种个人思想,即:“生活就是音乐,音乐就是生活。

三、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是指一切用电子手段产生的音响制作而成的音乐。电子音乐在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国作曲家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2007)。

施托克豪森早期在法国和梅西安学习作曲,后来回到德国进行音乐创作。他最具代表性的电子音乐作品是《少年之歌》(1956),这部作品既运用了电子音响,也运用了“具体音乐”(指用磁带操作技术制成的电子音乐作品。)

QQ音乐 ——《少年之歌》(1956)

在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音乐也随之发展。60年代,电子合成器的出现简化了电子音乐的过程,扩大了音色的可能性。80年代,MIDI键盘和计算机的发展,让电子音乐的创作更加方便。

四、新音色

在这一时期,很多作曲家不再受到传统乐器音色的限制,开始追求“新音色”,在20世纪初瓦雷兹的《电离》(为13位打击乐演奏者、铁钻和报警器而作,1933)和《电子音诗》(为磁带而作,1958)已经体现了对新音色的追求。

其他对“新音色”进行探索的代表性作曲家有:

波兰作曲家彭德雷茨基(K.Penderecki,1933—2020)的《广岛殉难者的悼歌》(1960)

奥籍匈牙利作曲家利盖蒂(Gyorgy Ligeti,1923—2006)的《大气》(1960)

QQ音乐 ——利盖蒂:《大气》(1960)

克拉姆(George Crumb,1929—)的《远古童声》(1970)

v.qq.com/x/page/e030127 ——克拉姆《远古童声》(1970)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西方音乐的发展更加多元,一些老的音乐流派继续发展,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流派,这一时期新出现的重要流派有:简约派新浪漫主义第三潮流、后现代音乐拼贴

五、简约派

20世纪60年代,在纽约的一些视觉艺术家设计出了由简单因素组成循环和重复的作品结构,被称为“简约派艺术”,这可能对音乐造成了影响。简约派音乐是指不断重复简单音乐材料的音乐,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和配器等方面会发生细微的变化。代表性作品有斯蒂夫·赖克(Steve Reich,1936—)的《钢琴相位》(1967)

QQ音乐 ——斯蒂夫·赖克:《钢琴相位》(1967)

QQ音乐-专辑 ——斯蒂夫·赖克作品集合

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1937)的《沙滩上的爱因斯坦》(1976)

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1947—)的《尼克松在中国》(1987)等。

六、新浪漫主义(后现代风格)

后现代风格是在建筑中的一种风格,指可以在一个建筑中可以运用所有时期的风格。这种观念逐渐被应用于音乐。在音乐上,一些作曲家将不同时期的音乐素材融入到作品之中,同时加入个人的音乐风格,这一类作品通常被成为“后现代风格”音乐。因为由于这些作曲家十分青睐于吸收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所以他们的创作风格也被成为“新浪漫主义”

具体来讲,新浪漫主义(neo romanticism)是诞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音乐流派。一般来说,它要求音乐要以传统和声为基础,注重情感的抒发,同时经常饮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音乐材料,但它又经常在音乐中出现一些现代音乐元素。整体来说,新浪漫主义可以说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代表性作品有:卢西亚诺·贝里奥(Luciano Berio,1925—2003)的《交响曲》(引用了马勒的《第二交响曲》的材料,1968);

v.youku.com/v_show/id_X ——卢西亚诺·贝里奥:《交响曲》

七、第三潮流

“第三潮流”是指欧洲专业音乐创作中将艺术音乐与爵士乐相结合的音乐,由美国作曲家冈瑟·舒勒(Gunther Schuller,1925—)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其实在之前的斯特拉文斯基、米约、奥涅格、格什温等作曲家的创作中已经将专业音乐与爵士乐结合,而舒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这种创作模式进行推进和发展。第三潮流的代表性作品有:冈瑟·舒勒《变形》(1956)等。

QQ音乐——冈瑟·舒勒:《变形》(1956)

八、拼贴

“拼贴”(collage)的概念最早用于视觉艺术,指把各种不一样的材料拼贴在一起。这种观念逐渐进入到音乐领域。“拼贴”音乐通常指把几种出乎意料的、不协调的音乐素材结合在一起,这些素材通常来自西方音乐其他作品。这种创作手法并不是20世纪才出现,其实早在中世纪法国的经文歌里就已经有类似的创作手法了,只不过在20世纪这种手法作为一种音乐流派被提出。“拼贴”音乐的代表性作品有:彼得·戴维斯(Peter Maxwell Davies,1934—)的《疯王之歌8首》(1969)等。

QQ音乐-专辑 ——彼得·戴维斯:《疯王之歌8首》(1969)。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