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中地位最高的是法国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俄罗斯文学,拉美文学,还是其它?

回答
要论20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地位,这是一个颇具争议但又引人入胜的话题。不同文化语境、评价标准和历史视角,都会让答案有所倾斜。但若要概括性地谈论影响力、创新性、普世性以及对后世的塑造力,那么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和拉美文学无疑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各自贡献了独特的篇章。

法国文学:现代主义的孵化器与思想的深度挖掘者

法国文学在20世纪的开端,继承了19世纪末的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思潮,并在此基础上孕育了无数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从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那卷帙浩繁的《追忆逝水年华》,对时间、记忆、意识流的精妙探索,至今仍是理解现代人内心世界的绝佳指南。纪德(André Gide)对自由、道德与个人真实性的质疑,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萨特(JeanPaul Sartre)对自由意志与责任的深刻剖析,都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深刻影响了哲学、社会学乃至政治思潮的巨著。

法国文学的魅力还在于其对语言本身的极致追求。文字的精炼、句式的优雅、意境的营造,始终是法国作家引以为傲的资本。从加缪(Albert Camus)对荒诞的直面,到雷乃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的新小说对现实的解构,法国作家始终站在文学实验的前沿,挑战传统的叙事模式和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他们的作品,往往带着一种哲学思辨的光辉,探讨人类存在的根本困境,因此在知识界和评论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英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坚守与全球视野的拓展

英国文学在20世纪,虽然不像法国那样涌现出那么多激进的现代主义实验,但它在现实主义的根基上,对社会、人性和历史的观察依然深刻而持久。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继续了意识流的探索,但她的作品更注重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性别议题的细腻描绘。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虽然出生于爱尔兰,但他的《尤利西斯》对语言的极致颠覆和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全景式描绘,至今仍被视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一,对后来的作家影响深远。

更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文学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特的“帝国余晖”下的反思与批判。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1984》和《动物庄园》,以其对极权主义的预警和对权力运作的深刻洞察,成为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寓言。D.H.劳伦斯(D.H. Lawrence)对人性压抑与生命力的探求,E.M.福斯特(E.M. Forster)对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的洞察,都展现了英国文学在关注个体命运的同时,也始终不忘对社会肌理的描摹。从“失落的一代”的迷惘到后殖民文学的兴起,英国文学在记录时代变迁的同时,也不断反思自身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

美国文学:移民的熔炉与个人奋斗的史诗

20世纪以来,美国文学可以说是最为多元和最具活力的文学之一。作为移民国家的文学,它承载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基因,并在“美国梦”的背景下,描绘了个人奋斗、身份认同、社会变革以及内心世界的起伏。

“迷惘的一代”,如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和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以其简洁有力的语言和对战争创伤、爵士时代浮华与空虚的描绘,深刻影响了当时的西方世界。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则以其南方哥特式的风格,用复杂的叙事结构和充满南方气息的人物,深入挖掘了美国历史的罪恶与救赎。

到了20世纪中后期,美国文学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状。索尔·贝娄(Saul Bellow)的都市知识分子形象,托马斯·品钦(Thomas Pynchon)的后现代解构,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的黑色幽默与反战精神,唐·德里罗(Don DeLillo)对消费主义和技术时代的冷峻审视,都展现了美国文学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敏感捕捉和独特回应。

尤其是黑人文学的崛起,以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为代表,她用史诗般的叙事和对种族、历史、女性身份的深刻刻画,将非裔美国人的经历带入了世界文学的中心,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拉丁裔文学的兴盛,如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虽然他是哥伦比亚人,但其作品的全球性影响,尤其是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使得美国文学圈也对其推崇备至,并且他的一些作品如《百年孤独》对美国作家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哦,不好意思,这里我需要纠正一下,马尔克斯是拉美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影响力是跨越国界的,稍后我们再详谈拉美文学。但我想说的是,美国本土的拉丁裔作家,如桑德拉·西斯内罗斯(Sandra Cisneros),也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边缘群体的生活与文化。

美国文学之所以地位显赫,还在于其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其文学思想和叙事模式被广泛传播,对全球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俄罗斯文学:灵魂的拷问与人性的深度挖掘

俄罗斯文学在20世纪,经历了动荡的革命、战争与重塑。在十月革命之后,高尔基(Maxim Gorky)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一种主导,但同时也涌现出许多在政治压迫下坚持艺术独立性的作家。

索尔仁尼琴(Aleksandr Solzhenitsyn)以其对苏联劳改营的真实揭露,如《古拉格群岛》,不仅是文学巨著,更是历史的证词,为世界了解苏联真实面貌提供了重要依据。他的作品充满了道德勇气和对人类尊严的捍卫。

虽然我们不能忽略布尔加科夫(Mikhail Bulgakov)那部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大师与玛格丽特》,它以其对社会、政治和艺术的深刻讽刺,以及对爱情和善恶的探讨,成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尽管其出版历经坎坷。

再往前追溯,虽然20世纪初期,契诃夫(Anton Chekhov)等作家虽然是在19世纪末开始创作,但他们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20世纪,他们对普通人生活细微之处的描绘,以及对社会阴暗面的揭示,为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奠定了基础。

俄罗斯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俄国灵魂”的不断追问,对人性的复杂性、道德困境以及精神痛苦的描绘,总是带着一种深沉的忧郁和悲悯。即使在经历政治变迁后,这种对深层精神世界的探索依然是俄罗斯文学的核心。

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的诞生与后殖民的呐喊

拉美文学在20世纪下半叶,以“文学爆炸”为契机,以前所未有的声势崛起,并为世界文学贡献了魔幻现实主义(Magic Realism)这一独特的文学风格。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百年孤独》,将神话、历史、现实与幻想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马孔多世界,深刻地反映了拉丁美洲的殖民历史、社会现实以及民族记忆。

除了马尔克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虽然更偏向于哲学思辨和语言的精妙游戏,但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对后来的魔幻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胡里奥·科塔萨尔(Julio Cortázar)对时间、空间和现实的解构,卡洛斯·富恩特斯(Carlos Fuentes)对墨西哥历史与身份的探索,都展现了拉美文学的创造力和思想深度。

拉美文学的崛起,也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一种有力挑战,它以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展现了非西方世界的文化活力和复杂性,也深刻地反映了后殖民时代的社会动荡、政治压迫以及身份焦虑。

那么,哪一个“地位最高”?

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地位”的衡量标准是多维度的:

影响力与创新性: 法国和美国文学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实验方面,法国的哲学深度和美国的多样性都极具影响力。拉美文学则以魔幻现实主义贡献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叙事模式。
普世性与哲学深度: 法国文学的哲学探讨,俄罗斯文学对人性的拷问,都具有跨越文化和时代的普世价值。
社会现实的映照: 英国文学对社会问题的描绘,美国文学对个人奋斗和多元文化的展现,俄罗斯文学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反思,都以各自的方式映照了时代。
文化输出与接受度: 美国文学在20世纪凭借其强大的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极高的接受度和影响力。

其他文学:同样不容忽视的璀璨星辰

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20世纪的世界文学图景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文学传统,它们同样贡献了不朽的作品:

德国文学: 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史诗级小说,如《布登布鲁克一家》和《魔法山》,对欧洲文化和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描绘,影响深远。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对东方哲学和个人精神探索的追求,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而格拉斯(Günter Grass)等人的作品,则直面纳粹历史的罪与罚。
意大利文学: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实验性小说,如《看不见的城市》和《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结构,探索了叙事本身的边界。
中国文学: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在经历剧烈的社会变革后,涌现出如鲁迅(Lu Xun)对国民性的批判,巴金(Ba Jin)对家庭与爱情的描绘,以及后来的莫言(Mo Yan)、余华(Yu Hua)等作家,他们的作品开始走向世界,展现了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独特视角和叙事。
非洲文学、亚洲其他国家文学: 随着后殖民时代的到来,非洲大陆、印度、日本等地的文学也开始在全球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尼日利亚的阿契贝(Chinua Achebe),他的《瓦解》是后殖民文学的开山之作,深刻揭示了西方殖民对非洲社会和文化的冲击。印度的奈保尔(V.S. Naipaul)(虽然他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出生,但其创作与印度文化联系紧密)以其对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的描绘闻名。日本的川端康成(Yasunari Kawabata)和大江健三郎(Kenzaburo Oe),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和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描绘,也赢得了世界的认可。

总结来说, 20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和拉美文学无疑是其中最为浓墨重彩的几笔。它们各自以独特的风格、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塑造了我们对现代世界的认知,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说“地位最高”,或许更合适的说法是,它们共同构成了20世纪世界文学最为辉煌的基石,而其他文学传统也在不断地为这幅画卷增添新的色彩与层次。每一位伟大作家的贡献,都是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来看看这个时期各地区的顶尖文学家,以及他们所开创的流派,通过此方式来探寻他们的影响力。

嘿嘿,开搞!

先说结论:共同作用而非独领风骚

一、法国文学

20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文学主要由现代主义文学家领军:

1.意识流

比如马塞尔·普鲁斯特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鼻祖,这种小说形式随后扩展到英美,成为国际性的重要文学流派。其作品《追忆似水年华》的结构“相当复杂”,小说绝大部分篇幅以第一人称叙述,唯独《斯万之恋》以第三人称叙述。

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手法表现为回忆。《追忆似水年华》全部是由回忆组成的。但是,回忆或普鲁斯特所说的模糊回忆,是一个总的表现形式;这种回忆同以往文学中的倒叙手法已不可同日而语。

补充:意识流小说家写的是“复调心理”,细分起来,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序颠倒、细微的情绪感受等。——郑克鲁《法国文学史》

法国作家爱德华·杜雅丹(Édouard Dujardin)的小说《月桂树被砍倒了》(Les lauriers sont coupés)也给乔伊斯创作意识流小说以直接启示,可以看作一部准意识流小说。

在之后法国也有很多作家借用意识流形式来进行加工创作,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丁·杜伽尔便擅长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的思想发展和性格特点。

2.超现实主义

一战对人们思维的影响首先表现为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出现。

代表人物有安德烈·布勒东、路易·阿拉贡、保尔·艾吕雅、菲利普·苏波、邦雅曼·佩雷、罗贝尔·德斯诺斯、罗歇·维特拉克、雷蒙·格诺、雅克·普雷维尔、米歇尔·莱里斯、朱利安·格拉克等。

其中布勒东还是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家,他发表过三篇《超现实主义宣言》,此外还写过不少阐述超现实主义的文章,并提出了超现实主义的理论主张。

超现实主义建立在如下的基础之上:相信至今某些被忽视的思维联想形式的高度真实,相信梦幻万能和无利害关系的思想活动。它倾向于摧毁其他一切心理技巧,并取而代之,解决生活中的主要问题。

安德烈·布勒东为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之一,其作品《娜嘉》将梦幻、潜意识、自动写作法糅合在一起,成为典型的超现实主义小说。

保尔·艾吕雅运用意象的堆积来写诗,路易·阿拉贡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者中最好斗的、最富有挑战性的、最爱恶作剧的、最爱挑衅的”,但其诗歌作品不如其散文作品来的优秀。

3.存在主义

萨特把存在主义哲学理论化和通俗化,产生更大影响。

同样为存在主义大师,加缪萨特在哲学上虽有相同见解,但在文学上表现的思想却各有侧重点。

补充:存在主义文学将哲理与文学结合起来,对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进行了通俗化阐述。

存在主义强调关注人生境遇,往往将故事放在极端化的环境中,考验人物的意志,让他们做出选择。

  • 萨特的创作是对“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他人即地狱”等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形象的解说,以表现人物的荒诞感。
  • 加缪则较多地表现世界荒诞的观点,同时提倡反抗命运,与命运和恶势力做坚忍的斗争。他笔下的“荒诞人”与他人隔膜,和传统格格不入,具有不与现实同流合污的意识。
  • 波伏瓦也阐释了自由选择、责任、人与人的关系、生与死等存在主义所关注的问题。

存在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于法国,后传至国外。

4.荒诞派戏剧

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于1950年5月11日在巴黎的“梦游人”剧院上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于1953年1月5日在巴黎巴比伦剧院上演,引起轰动,这两部有代表性的剧本的上演,标志着荒诞派戏剧的诞生。

贝克特的剧作偏重于反映人们处境的紧迫感和精神危机。在他笔下,这个世界是空荡荡的,阴郁的,甚至置人于死地:维妮眼看沉没到地底之下;沙漠中的人木然不动,无法获得近在身旁的水。人们渴望得到的东西却无法得到,“结局就在开始之中,然而人们继续做下去”,或者只能回忆过去的美好日子,将眼前不多的时间当作好日子来过。

补充:荒诞派戏剧着重表现了世界的荒诞性、人与人关系的荒诞性

以上这些流派都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开创了大量新兴流派。

5.音乐小说

罗曼·罗兰对长篇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创造了“音乐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典型的音乐小说,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具有交响乐一样的宏伟气魄、结构和色彩。

我的思想表达到人物身上,他们的互相吸引和冲突组成了一曲交响乐。在心灵的天地中有着节奏和旋律,这就是我的思想致力于达到的图景。——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的艺术风格是朴素中隐含着绮丽,流畅中蕴含着精粹。《约翰·克利斯朵夫》就像作者所说的,是“篇幅浩大的散文诗”。

6.新小说

早在1939年,萨罗特已发表《向性》,同年贝克特用英文发表《穆尔菲》,已预示了“新小说”的出现。“新小说”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形成声势。

“新小说”作家一致认为,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的时代已经过去,甚至以普鲁斯特为代表的20世纪经典作家的时代也过去了。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新的情况,以往的描写方法已经过时。

新小说代表作家萨罗特从一开始创作,就刻意求新,她说:“我一直相信,小说就像福楼拜所说的那样,总是应该带来新形式和新内容。而且我一直相信,只有当你感受到别的作家还没有感受到或表达过的东西时,才能动笔。


二、拉美文学

1.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四十至五十年代在拉丁美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创作方法。它的特点是把现实放到一种魔幻的环境和气氛中客观地、详细地加以描写。

196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创作《危地马拉传说》(1930),这些传说直接或间接地采用了印第安人的著名神话故事《波波尔·乌》的题材和技巧,笼罩着浓重的魔幻色彩,同时也成为了拉美短篇小说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阿斯图里亚斯已经指出“印第安叙事文学包括两个方面:梦幻和现实。”阿斯图里亚斯的探索为之后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提供借鉴,逐渐采用古代印第安神话传说来影射现实。

  • 胡安·鲁尔福《佩德罗·巴拉莫》(1955)被誉为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有人甚至读出了《神曲》的味道。该书下的科马拉作为墨西哥革命后的农村代表,人性的暴力、社会的分裂在这当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鲁尔福用文字无奈地勾勒出了这座死寂之城。书中嵌入了太多墨西哥当地的、根植于古西班牙语的话语模式。

非常有趣的是这本书中讲述故事的都是鬼魂,通过对话、回忆等方式来展现这个过去的世界,所以有人称鲁尔福创造了一部”现代墨西哥的神话“。

  •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1967)》所展现的是一个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史,书中出现大量魔幻色彩:比如死人复活、鬼魂与活人的对话、会飞的地毯等等,类似于神话的描写手法,来反映出拉丁美洲贫穷、落后的现实。

小说最为人赞叹之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如何将这些宏大的、传奇的、寓言式的或神话般的故事与点滴流逝的时间、布恩迪亚一家琐碎细微的日常,以及马孔多日常的生活相融合。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叙事者的口吻,叙事者似乎就站在人群中,他与他们一样相信超自然神明的存在。

  • 卡洛斯·富恩特斯《我们的土地》中的胡安娜,被描绘成一个荒诞不经之人,残臂缺腿,总是坐在一辆小推车上,虽然是已经身为祖母,但年轻得仿佛像是母亲。当时费利佩二世——胡安娜便是她祖母,将胡安娜封闭在墙壁当中,但她居然一直活了下来。人、鬼之间的界限被打通了,这也是魔幻主义文学的特色。
  • 何塞·多诺索《淫秽的夜鸟》(1970)用怪诞的笔触描述了智利的资产阶级,其时多诺索的风格已初见端倪。

2.文学爆炸时期

拉美文学主要谈的是其“文学爆炸”时期:

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家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名为“文学爆炸”的风暴,改变了这一切:得益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的成熟运用,拉丁美洲的小说创作终于追赶上了诗歌创作。——《现代拉丁美洲文学史》

这一时期有非常多的领军人物,而他们的文学创作带领着拉美文学走向巅峰。

包括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阿根廷,1899—1986)、卡彭铁尔、胡安·卡洛斯·奥内蒂(乌拉圭,1909—1994)、奥古斯托·罗亚·巴斯托斯(巴拉圭,1917—2005)等人。

  • 奥内蒂的作品有一种宿命感和毁灭感。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多个不可靠的叙述者,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个故事。他还虚构了一座自给自足的圣玛丽亚小城,其作品容易让人联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
  • 罗亚·巴斯托斯的作品更具实验性。在《我,至高无上者》中,罗亚·巴斯托斯遵循阿斯图里亚斯的独裁小说和萨米恩托《法昆多》的写作范式,聚焦于巴拉圭独裁者何塞·加斯帕尔·罗德里格斯·德·弗朗西亚(1814—1840年在任)。
  • 博尔赫斯是极端主义的奠基人之一,而极端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的激进运动之一。其作品中的元素总是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图书馆、迷宫、镜子、百科全书、其他书籍。博尔赫斯的主题也可谓标新立异:无限、游戏、系统、书一般的宇宙、克制的自谦和具有个人辨识度的智慧或才思。

尤其是博尔赫斯,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丝毫不亚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史上将他的影响称为“博尔赫斯现象”。

当然当时同样活跃于世界文学界的还有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1928—2014)、卡洛斯·富恩特斯(墨西哥,1928—2012)、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秘鲁,1936—)、何塞·多诺索(智利,1924—1996)、何塞·莱萨马·利马(古巴,1910—1976)等人。

他们开创的文学流派不多,主要为极端主义以及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但他们产生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

3.“麦贡多”、“爆裂”

20世纪80年代,年轻一代的拉丁美洲作家决心摆脱魔幻现实主义,从“文学爆炸”小说家所倡导的现代主义美学中走出来。这一“爆炸后”的文学运动自称“麦贡多”。

  • (哥伦比亚)费尔南多·巴列霍(1942—):巴列霍对毒品、同性恋、暴力、语法和宗教都有兴趣,这在他的小说和电影中均有呈现。他本人是一名高调出柜的同性恋者,十分招摇,喜爱动物,尤其是狗。所有这些元素贯穿于他最杰出的小说《刺客们的圣母》(1994)之中,这部作品是他自我虚构的麦德林返乡之旅。小说在展现社会的堕落方面不遗余力,仿佛作者为尼采附体一般。
2003年,巴列霍在加拉加斯荣膺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富恩特斯和巴尔加斯·略萨等文豪并肩。巴列霍的态度和行动,很像一个颓废主义者或“被放逐的诗人”(如波德莱尔、魏尔伦和兰波),他本人也曾对这些作家公开表达过敬仰之情。
  • (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1953—2003):几乎是当今唯一一个可以与“文学爆炸”作家相提并论的拉丁美洲作家,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却于50岁英年早逝。《荒野侦探》(1998)就是以这群叛逆的年轻诗人为原型创作的,这部作品给他带来了声誉,并使他于1999年荣膺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波拉尼奥非常看不起加西亚·马尔克斯及任何与魔幻现实主义相关的创作)

三、美国文学

自20世纪开始,美国文学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学流派,比如意象派、立体派、漩涡派、达达主义等等。

其中有一批作家做了一些突破性的创新,使得美国文学得到了新的发展:

比如身居海外的格特鲁德·斯泰因最早将意识的流动性和柏格森的时间概念运用到创作中的作家之一。

1.迷惘的一代

除此之外,比较代表的还有“迷惘一代”作家,他们不能接受战后美国社会日益物质化、文化日趋浅薄的现实,故而前往欧洲并长久定居。

他们的代表有菲茨杰拉德、海明威、马尔科姆·考利、约翰·多斯·帕索斯等人。比如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便描绘了“美国梦”的空虚与迷惑性,表现出了一种绝望——“一切战争都打完了和一切对人的信念都动摇了。”

同样,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同样反应了战后美国青年绝望与幻灭的情绪;包括其代表作《永别了,武器》直接表现了战争对人们理想与生活目的的摧毁。

2.哈莱姆文艺复兴

20世纪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初,居住在哈莱姆贫民区的黑人作家以大量的作品来反映黑人的生活,从而形成了“哈莱姆文艺复兴”。

其中的休斯是最著名、只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同时代的赫斯顿也是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代表。

“哈莱姆文艺复兴”是新一代黑人文学正式登上美国文坛的标志。这批黑人摒弃了美国南方语言而用黑人语言进行创作。

3.自由体诗歌

此自由是针对原本的旧诗严格的艺术形式而言的。其中又分两派:

  • 其一以惠特曼为代表,他们的诗完全记录了诗人创作时澎湃的激情,并不涉及传统的音部,但读起来还是具有一定的音乐性。
  • 其二以艾略特、庞德为代表,他们特别注重由节奏产生的音乐性。虽然他们是受到了法国自由体诗人的影响,但在他们身上又有了许多新发展。尤其是艾略特,成为20世纪最为人熟知的诗人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门罗、桑德罗、林赛、克兰等人将美国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四、俄国文学

其实20世纪以来的俄国文学主要是苏联文学,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其文学作品也带有鲜明的阶级色彩。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绥拉菲莫维奇、别德内、勃洛克、勃留索夫及叶赛宁等,他们既是革命前就开始写作的老作家,又是苏联文学的第一批开拓者。

1.未来派文学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现代派文坛上曾经存在三个主要流派:象征派、阿克梅派和未来派,至革命后前两者已不复存在,仅未来派还在持续发展。

俄国未来派成立于1911-1913年 ,延续到苏维埃时代的只有以马雅可夫斯基为代表的立体未来派。它的成员主要有:赫列勃尼科夫、卡缅斯基、布尔柳克、克鲁乔内赫等。未来派的理论家是勃里克、蒲宁、库什涅尔、阿里特曼等。

未来派的美学主张主要有两点:一是与旧的传统文化决裂,二是追求文学艺术形式的革新。未来派对文学遗产曾经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公开宣称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 、托尔斯泰等全都从现代生活的轮船上扔出去。——《苏联文学史》

2.意象派文学

意象派是从未来派里分出来的一个小派别。他们反对文学的思想内容,反对文学反映时代,反对文学表现工农生活。意象派宣称崇奉形象,然而他们追求的“形象”,是一种抽象的形象,用他们的话说,“形象就是目的本身,形象就是题材和内容”,亦即形象仅仅是用词的形象性及比喻之类的东西,而与内容无关系。

代表有叶赛宁、马利恩戈弗、舍尔舍涅维奇、伊夫涅夫、库西科夫等几个人。

3.形式主义文学

形式主义学派内部在二十年代初开始分化,至二十年代中期解体,存在的时间大约十年左右。什克洛夫斯基的《词的复活》(1914)是形式主义学派最早的论著。形式主义学派主要对诗语进行研究,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对形式的分析上,视形式为艺术特殊性的基本载体 ,由此构成了形式主义学派的一个最早的文学研究的基本原理:“艺术即手法”,即文艺作品被看作是他们用来组成作品的形式手法的“总和”。

主要代表人物有什克洛夫斯基、艾亨包姆、伯恩施坦、狄尼亚诺夫等人。


总而言之,20世纪的俄国文学较19世纪的俄国文学的发展,是陷入一个迷宫当中,其创作方式受到国家意识形态影响过重而失去了部分的活力。虽不乏有高尔基、叶赛宁等杰出的文学家,但难以再出现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存在。



五、英语文学(英国、爱尔兰)

1.戏剧

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在英国出现了大量顶尖的剧作家,比如王尔德、皮尼罗、萧伯纳(爱尔兰)、巴里(苏格兰)、叶芝(爱尔兰)、辛格(爱尔兰)等人。

他们探索着新的戏剧方向并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赫赫大名,共同推动了英语文学的发展。这几位摆出来可以说戏剧界都要震几震。

2.劳伦斯的发展

有一位作家自诩为新的文学和新道德自由的传道者在此时脱颖而出——D.H.劳伦斯

劳伦斯认为小说家要高于圣人、科学家、哲学家、诗人,小说家需要面对整个生命,“活着的人”,感觉、体验、学习、综合,这种人成为人类的最高成就——小说——的关注中心。

他的作品《虹》和《恋爱中的女人》,反映并模仿了自然或心灵的律动和流向。

他最后一部大规模实验的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强调性地回到了被战争压碎和阉割了的英格兰。它猛烈抨击了实利主义、唯理主义和道貌岸然,描述了对男性生殖神的崇拜,而且还创作了伴随着交合的富有诗意的礼拜仪式。

劳伦斯的作品充满实验性,推动了英语文学的发展,在世界上也有独特的地位。

3.意识流的新发展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将意识流写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其代表作《尤利西斯》可谓是文学读者必然要挑战的文学巅峰之一,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一方面,它把小说方面的现实主义几乎发展到了一个荒谬的程度,例如,在"伊塔刻"一章中,把布卢姆、斯蒂芬和他们周围环境中的东西写成了就像法庭辩论列举的事项(乔伊斯自己称之为"数学的问答法");另一方面,它则试图比以往任何小说观察得更密切,更精确。——《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

如果《为芬尼根守灵》那种扭曲的百科全书似的想象决定性地扭转了现代文学实验,那么《尤利西斯》则继续不断地实现了叙述的生动性,这种实现就像在迪西先生的学校操场上如神一般的呼声“万岁!啊!”那样纵情,并像莫莉·布卢姆断言“是的”那样自信。


4.乌托邦文学

英国科幻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的同时,他也使得乌托邦小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获荣光。其长篇科幻小说《时间机器》中,作者通过主人公驾驶着一部时间机器进入时空隧道的冒险经历,展示了人类的未来。该作对于未来世界可怕场景的描绘和对人类命运的高度关怀使之具有了强烈的乌托邦色彩 。

从19世纪末开始 , 乌托邦文学还逐渐发展出各种分支 , 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术语 , 如“反乌托邦 ”“恶托邦 、“批判的乌托邦 ”、“讽刺的乌托邦 ”等等,相继出现了被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 ”的尤金·扎米亚京的《我们》、赫胥黎的《美妙的新世界》和乔治 ·奥威尔的《1984》。

随着赫胥黎和乔治·奥威尔的不断创作,反乌托邦文学逐渐繁荣,影响了世界文学的价值取向。

5.其他

至二战后,后现代主义文学随之发展,出现了如格雷厄姆·格林、塞缪尔·贝克特、约翰·奥斯本、约翰·戈尔丁、安格斯·威尔逊、艾丽丝·默多克、穆里尔·斯帕克等人引领英语文学走向更高的山峰,在世界文学史上拥有着重要地位。


看大家那么热情,我就补充下嘿嘿,以下为补充内容11.15:

六、意大利文学

1.隐秘派诗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意大利蕴育着法西斯主义。人们对生活的一切信念破灭了。诗人们弃绝了无法代表他们“自我”的现实社会,着力捕捉与抒发自我心灵深处细微、奥妙而又神秘的感受,寻觅和挖掘个人的内心世界,这就是隐秘派诗人

代表人物有翁加雷蒂(《被淹没的港口》、《沉舟的欢乐》等),我们可以看其中部分内容:

像秋天的树叶
屹立着

除翁加雷蒂外,还有位在欧洲有着非常高地位的诗人——蒙塔莱,并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诗歌创作跨越了2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以其超凡脱俗的艺术独创性地表现了半个世纪内处于“生活之恶”重压下的人们内心的感受,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表现力揭示了个人的感情世界,并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了整整一代人的思想历程。——沈萼梅《意大利文学》

我们来看其代表作《乌贼骨》中的一段描述:

我们如今可以告诉你的,
只是虚假的自我
以及我内心摒弃的一切

当然还有195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夸西莫多等人都将意大利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尤其是影响了世界诗歌界。

2.新现代主义的发展

波澜壮阔的反法西斯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震憾了意大利这块沉睡的土地,唤醒了灾难深重的意大利人民,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英雄人物,在文学界引发了持续10年(1943-1953)之久的新现实主义文学运动

其中的代表有为人们所熟知的伊尼亚齐奥•西洛内(《面包与葡萄酒》)、卡洛•莱维(《基督不到的地方》)、蕾娜塔•维加诺(《安妮丝之死》)、伊泰洛•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潮蛛小怪》等)、阿尔贝托•莫迪亚诺(《冷漠的人们》)。

尤其是卡尔维诺和莫迪亚诺,他们俩人可以说是意大利现实主义文学中的杰出代表,非常值得一读。


这里是热爱分享知识的小稀 @翼犀稀 ,如果可以我想成为你的宝藏!

全文参考了部分法国文学史、英国文学史、俄国文学史、拉丁美洲文学史、美国文学史、意大利文学史、日本文学史、德国文学史等等,并结合部分原著,希望能安利给大家这些优秀的作者。

并非每个都很详细,如果想要具体了解的话,大家可以留言、我有机会去读一读给大家分析下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