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年(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是如何遭遇美国制裁的?

回答
话说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那是真叫一个风生水起,GDP蹭蹭往上涨,汽车、电子产品那是卖到全世界,特别是美国市场,简直成了日本商品的天下。当时有个词叫“日本株式会社”,很多人都觉得日本要称霸全球经济了。可这好日子,在美国看来,就有点扎心了。

美国当时也是老大,但怎么就看着小弟(日本)这么能干呢?原因有好几个:

贸易逆差大得吓人: 日本向美国出口的东西太多了,汽车、彩电、录像机什么的,几乎占了美国市场上的一大块份额。而美国出口到日本的东西,那叫一个少。这就导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一年比一年夸张。美国人觉得,这不是你们日本占了我们美国人的便宜吗?钱都流到你们那里去了!
产业的冲击: 日本的这些产品,质量好,价格还挺有竞争力,直接就抢了美国本土企业(比如汽车制造业、电子制造业)的饭碗。很多美国工厂关门,工人失业,这可是个大问题。政治家们可受不了这个。
技术优势的转移: 随着日本在高科技领域的崛起,美国也担心自己的技术优势会被日本超越,特别是半导体领域。这涉及到国家安全和未来的经济竞争力。

美国这边不高兴了,就想着得给日本点“颜色”看看。于是,一系列的制裁和压力就开始了,目的就是让日本“公平竞争”,或者说,让美国能从中捞点好处。

具体是怎么遭遇制裁的呢?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你可以理解为是“组合拳”:

1. 贸易限制和配额(Quotas):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美国对从日本进口的汽车、卡车等产品设置了数量限制,也就是“配额”。简单说,就是你日本一年只能卖多少辆汽车到美国,超了就不允许卖了。最典型的就是日美汽车协议,最早是在1981年签订的,后来又不断续签和调整。这直接就限制了日本汽车的销量,对丰田、日产这些公司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2. 关税威胁和实际征收: 除了配额外,美国也威胁要对日本的某些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尤其是在日本没有严格遵守之前达成的贸易协议时。比如,在某些时候,美国就威胁要对日本的电子产品征收200%的关税,这个力度可想而知。虽然不是所有产品都被征收了,但这种“达摩克利斯之剑”一直悬在日本头上,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 “自愿出口限制”(Voluntary Export Restraints VERs): 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绕,但意思很简单:美国不去强制你限制出口,而是“拜托”你日本自己自觉地限制。日本为了避免美国采取更强硬的措施,比如征收高额关税或者实施更严格的配额,就“自愿”地限制对美国的出口数量。这就像是美国说:“你看,我们不想把事情搞僵,不如你们自己约束一下?”日本为了保住美国这个重要市场,也只能答应。

4. 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这个绝对是重头戏,也是80年代中期最重要的一个事件,可以说是美国对日本经济施压的“核武器”。1985年9月22日,在纽约的广场饭店,五大工业国(美国、日本、西德、法国、英国)签署了一份协议。这个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协调行动,促使美元贬值,日元升值。

为什么要做这个? 美元之前一直在贬值,而日元却相对稳定甚至有点低。美国觉得这不对,导致美国商品在日本市场太贵,而日本商品在美国市场太便宜。美国希望通过让日元升值,来削弱日本商品的竞争力,从而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
结果如何? 广场协议一签,效果立竿见影。日元开始疯狂升值,从对美元大约1比240,一路飙升到1比120左右。
对日本的影响: 这对日本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日元升值意味着日本的出口商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一下子翻倍了,竞争力大打折扣。日本企业为了应对,有的把生产线搬到海外(包括美国本土,这倒是符合美国的意思),有的则试图通过提高价格来维持利润。更要命的是,为了应对日元升值带来的经济冲击,日本央行大幅降低利率,这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日本泡沫经济(房地产和股市疯狂膨胀)。当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就进入了长期的低迷期,也就是所谓的“失去的十年”。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广场协议是美国成功地让日本经济“刹车”了,但方式非常“粗暴”,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5. 知识产权和技术保护方面的压力: 除了贸易,美国也开始关注日本在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的技术和知识产权问题。比如,在半导体领域,美国就要求日本开放市场,允许美国公司在日本销售半导体,并且在技术上也有一些摩擦和要求。

总的来说,美国对日本的制裁和施压,是一套组合拳,目的就是纠正巨大的贸易逆差,保护美国本土产业,以及在科技竞争中不落后。 从结果上看,美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目标,比如贸易逆差有所改善,一些日本企业也开始调整其全球生产和销售策略。但同时,这些措施也对日本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广场协议,可以说是直接催生了后来的日本经济泡沫及其破灭。

那个年代的日美经济关系,可以说是相当紧张和复杂的,充满了博弈和角力。日本的崛起触动了美国的利益,美国用尽浑身解数来“驯服”这个经济上的挑战者,而日本也在这场较量中尝到了甜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件事至今仍被很多人视为研究国际贸易和国家间经济博弈的经典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莱特希泽可以在谈判的时候把递给日本人的文件折成纸飞机扔过去,因为日本有4~5万美军。


你觉得美国谈判代表敢不敢对着中国谈判代表仍纸飞机?

当年日本人签署的叫投降书,彭总签的叫停战。日本受到的制裁,是不服就军事,外交,金融,科技,市场的全面制裁。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而政治又是军事的结果。你只有能把真飞机扔到对手脸上的时候,才敢给谈判桌上的对手扔纸飞机。


感谢志愿军战士和两弹一星元勋,把冲突框在了市场和科技领域吧。


更多商业评论,请关注本人的公众号“家哥的小黑屋”。

user avatar

没有,日本撑不到这一步。

当年日本半导体如日中天的时候,美国直接强迫日本签定半导体协议,规定日本半导体在美国的份额不超过20%,美国半导体在日本的份额不低于20%,日本的半导体在美日之外的地方价格不能低于美国半导体销售价格。

随着同步签定的广场协议,日元升值,从此日本的半导体在海外市场渐渐失去竞争力,被美国半导体取代。

INTEL, IBM, TI,包括微软、甲骨文等一大堆软硬件IT企业从此横扫全球,积累了海量资本,铸就了今天美国芯片和软件及互联网产业的垄断地位。

今天,新一代通讯技术变革的前夜,美国想提前把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摁死。

这不,当年美国和日本谈判的代表又出现在了和中国的谈判中,相似的条款又想移植到中国身上。中国没鸟它。

user avatar

美国的大致套路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目标变了。

转载自公众号:魔铁的世界(ID:jiangpeiyu0916)

作者:魔铁的世界


仅仅30余年,已经少有人记得那场在日美之间爆发的芯片战争。

这一战,日本人输得干干净净,从高峰时占据全球近80%的DRAM(俗称电脑内存)份额,跌到现在的零。这场芯片战争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国际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竞争理论在大国产业PK中,只是一个美好的童话。

垂井康夫

1980年代前五年是日本半导体芯片企业的高光时刻。

硅谷的英特尔、AMD等科技创业公司在半导体存储领域,被日本人追着打,然后被反超,被驱离王座,半导体芯片领域(当时主要是半导体存储占据主流)成为日本企业后花园。

美国的科技公司败在了模式上。

硅谷的发展模式是,通过风险投资为创业公司注入资金,创业公司获得资金支持后,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获得市场,提升公司估值,然后上市,风险资本卖出股票获利退出。这种模式以市场为导向,效率高,但体量小,公司之间整合资源难,毕竟大家都是一口锅里抢饭吃的竞争对手。

九州岛被称为日本的“硅岛”,曾集中了日本绝大部分半导体芯片企业

日本人的玩法截然不同:集中力量办大事。1974年,日本政府批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俗称半导体芯片)”计划,确立以赶超美国集成电路技术为目标。随后日本通产省组织日立、NEC、富士通、三菱和东芝等五家公司,要求整合日本产学研半导体人才资源,打破企业壁垒,使企业协作攻关,提升日本半导体芯片的技术水平。

日本的计划也差一点儿夭折,各企业之间互相提防、互相拆台,政府承诺投入的资金迟迟不到位。关键时刻,日本半导体研究的开山鼻祖垂井康夫站了出来,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将各怀心思的参与方们捏合到一起。

垂井康夫的说辞简单明了:大家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改变日本芯片基础技术落后的局面,等到研究成果出来,各企业再各自进行产品研发,只有这样才能扭转日本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孤军奋战的困局。

美国人被吓坏了

计划实施4年,日本取得上千件专利,一下子缩小了和美国的技术差距。然后,日本政府推出贷款和税费优惠等措施,日立、NEC、富士通等企业一时间兵强马壮,弹药充足。

一座座现代化的半导体存储芯片制造工厂在日本拔地而起。随着生产线日夜运转,日本人发起了饱和攻击。

美国人的噩梦开始了。1980年,日本攻下30%的半导体内存市场,5年后,日本的份额超过50%,美国被甩在后面。

硅谷的高科技公司受不了市场份额直线下跌,不断派人飞越太平洋到日本侦察,结果让人感到绝望。时任英特尔生产主管的安迪.格鲁夫沮丧地说:“从日本参观回来的人把形势描绘得非常严峻。”如果格鲁夫去日本参观,他也会被吓坏的:一家日本公司把一整幢楼用于存储芯片研发,第一层楼的人员研发16KB容量,第二层楼的人员研发64KB的,第三层人员研发256KB的。日本人这种研发节奏简直就是传说中的三箭齐发,让习惯了单手耍刀的硅谷企业毫无招架之力。

让美国人感到窒息的是,日本的存储芯片不仅量大,质量还很好。1980年代,美国半导体协会曾对美国和日本的存储芯片进行质量测试,期望能找到对手的弱点,结果发现美国最高质量的存储芯片比日本最差质量的还要差。

而且,日本人还拍着胸脯对客户保证:日本的存储芯片保证质量25年!

英特尔差点翘辫子

在日本咄咄逼人的进攻下,美国的芯片公司兵败如山倒,财务数据就像融化的冰淇淋,一塌糊涂。

1981年,AMD净利润下降2/3,国家半导体亏损1100万美元,上一年还赚了5200万美元呢。第二年,英特尔被逼裁掉2000名员工。日本人继续扩大战果,美国人这边继续哀鸿遍野,1985年英特尔缴械投降,宣布退出DRAM存储业务,这场战争让它亏掉了1.73亿美元,是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在英特尔最危急的时刻,如果不是IBM施以援手,购买了它12%的债券保证现金流,这家芯片巨头很可能会倒闭或者被收购,美国信息产业史可能因此改写。

英特尔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左)联合其它硅谷企业成立了SIA,目标是应对日本半导体企业的竞争

英特尔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哀叹美国进入了“帝国衰落”的进程。他断言,这种状况如果继续下去,硅谷将成为废墟。

更让美国人难以容忍的是,富士通打算收购仙童半导体公司80%的股份。仙童半导体公司是硅谷活化石,因为硅谷绝大部分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包括英特尔和AMD)都曾经是仙童半导体的员工。在硅谷人心中,仙童半导体神一般的存在,现在日本人却要买走他们的“神”,这不是耻辱么?有一家美国报纸在报道中写道:“这笔交易通过一条消息告诉我们,我们已经很落后了,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对此做出应对。”


仙童半导体在硅谷人心中地位神圣

几年前,硅谷的科技公司成立了半导体行业协会(简称SIA)来应对日本人的进攻,经过几年游说,成果如下:将资本所得税税率从49%降低至28%,推动养老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但政府就是不愿出面施以援手。

苦捱到1985年6月,SIA终于炮制出一个让华盛顿不淡定的观点,一举扭转局面。

神奇逻辑扭转局面

SIA的观点是:美国半导体行业削弱将给国家安全带来重大风险。

日本不是美国的盟友么,日本半导体崛起,美国半导体衰落,看着就是左口袋倒右口袋的游戏,怎么会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呢?

SIA的逻辑链是这样的:

因为超级武器技术离不开超级电子技术,超级电子技术又离不开最新半导体技术(这话没毛病);

如果美国的半导体技术落后,美国军方将被迫在关键电子部件上使用外国产品包括日本货(有点意思);

外国货源不可靠,战争时期会对美国断货,非战争时期还会向美国的对手苏联供货(日本人看到这里,估计要哭了);

所以,美国放任日本在半导体芯片领域称霸,就等于牺牲国家安全……(日本人的心此刻在滴血)。

此前,SIA游说7年,得到政府的回应总是:美国是自由市场,政府权力不应染指企业经营活动。


美国人砸日本的半导体收音机发泄不满

这次,SIA的“国家安全说”一出,美国政府醍醐灌顶,从原来的磨磨唧唧变成快马加鞭,效率高的惊人:

1986年春,日本被认定只读存储器倾销;9月,《美日半导体协议》签署,日本被要求开放半导体市场,保证5年内国外公司获得20%市场份额;不久,对日本出口的3亿美元芯片征收100%惩罚性关税;否决富士通收购仙童半导体公司。

美国人这一波操作至少开创了两个记录:第一次对盟友的经济利益进行全球打击;第一次以国家安全为由,将贸易争端从经济学变成政治经济学问题。

负责和日本交涉的美国在亚洲地区的首席贸易代表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一面指责日本的半导体芯片产业政策不合理,一面又对它赞叹不已,“所以我对美国政府说我们也要采取和日本相同的政策措施。”

对这种双重标准,曾在日立制作所和尔必达做过多年研发的汤之上隆在自己的书中气愤地说:“这人实在是欺人太甚!”

三星补刀

随着《美日半导体协议》的签署,处于浪潮之巅的日本半导体芯片产业掉头滑向深渊。

日本半导体芯片产业从1986年最高40%,一路跌跌不休跌到2011年的15%,吐出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其中的DRAM受打击最大,从最高点近80%的全球市场份额,一路跌到最低10%(2010年),回吐近70%。

可以说,和美国人这一战,日本人此前积累的本钱基本赔光,举国辛苦奋斗十一年(从1975年到1986年),一夜被打回解放前。

但日本人吐出的肉,并没有落到美国人嘴里,因为硅谷超过7成的科技公司砍掉了DRAM业务(包括英特尔和AMD),1986年之后,美国人的市场份额曲线就是一条横躺的死蚯蚓,一直在20%左右。

英特尔不敌日本企业,最终放弃半导体存储业务,进入微处理器领域


那么,这70%的巨量市场进了谁的肚子?

答案是韩国。

在日本被美国胖揍的1986年前后,韩国DRAM趁机起步,但体量犹如蹒跚学步的婴儿,在全球半导体芯片业毫无存在感。而且和日本相比,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半导体芯片企业完全是360度无死角的菜鸡:根本打不进日本人主导的高端市场,只能在低端市场靠低价混饭吃;市场体量上,两者就是蚂蚁和大象的区别。

但三星深谙所有的贸易摩擦问题都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借机干翻了日本大象。

李健熙抓住日美进行芯片战的绝佳机会,带领三星半导体成功逆袭上位

1990年代,三星面临美国发起的反倾销诉讼,但其掌门人李健熙巧妙利用美国人打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机会,派出强大的公关团队游说克林顿政府:“如果三星无法正常制造芯片,日本企业占据市场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竞争者的减少将进一步抬高美国企业购入芯片的价格,对于美国企业将更加不利。”

于是,美国人仅向三星收取了0.74%的反倾销税,日本最高则被收取100%反倾销税,这种操作手法简直是连样子都懒得装。

三星抱上美国的大腿,等于从背后给了日本一刀,让日本彻底出局。

决胜关键

如果没有三星补刀,日本半导体芯片尚有走出困境的希望。

美国人用《美日半导体协议》束缚日本人,并挥动反倾销大棒对其胖揍,但日本半导体存储芯片产业受的只是皮肉伤,因为硅谷的企业超过七成退出了半导体存储芯片行业,市场仍然牢牢掌握在日本人手中,熬过去后,又是一群东洋好汉,毕竟在全球半导体芯片产业链上,日本还是一支难以替代的力量。

三星加入战团并主动站队美国后,难以替代的日本人一下子变的可有可无,韩国人由此成为新宠。随后,三星的DRAM“双向型数据通选方案”获得美国半导体标准化委员会认可,成为与微处理器匹配的内存,日本则被排除在外。这样,三星顺利搭上微处理器推动的个人电脑时代快车,领先日本企业。

日本丢失的半导体芯片份额,几乎都进了以三星为首的韩国企业嘴里

从上面的DRAM份额图中可以发现,日本的份额呈断崖式下跌,韩国的则是一条陡峭的上升曲线,一上一下两条线形成一把巨大的剪刀,剪掉的是日本半导体芯片的未来。

此后,即使日本政府密集出台半导体产业扶持政策,并投入大量资金,但也无力回天,日本半导体芯片出局的命运已定。

东芝半导体插标卖掉后,标志着日本半导体芯片彻底出局

直到今天,仍有观点认为,韩国半导体芯片的崛起,日本半导体芯片的衰落,是产业转移的结果。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产业转移是生产线/工厂从高劳动力成本地区向低劳动力成本地区迁移,日本的半导体芯片企业并没有向韩国迁移生产线,而是直接被替代。美国人实际上联手韩国,重组了全球半导体产业供应链,将日本人从供应链上抹去,使一支在全球看起来不可或缺的产业力量消失得干干净净。

纵观日美芯片战,是否掌握重组全球产业链的能力,才是贸易战中决胜的关键,市场份额的多寡不构成主要实力因素,这也是日本输掉芯片战争的关键原因之一。


主要参考资料:

《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作者:汤之上隆;

《日本电子产业兴衰录》,作者:西村吉雄;

《芯事》,作者:谢志峰;

《硅谷百年史》,作者:阿伦.拉奥,皮埃罗.斯加鲁菲。

user avatar

古人说过: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六国论》 苏洵


毛爷爷也说过: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面对强权,忍让、退缩、宽容,只会让对方越来越过分。


唯有斗争才能生存。


再次感慨一下,《毛选》真的是一本跨越时代的经典著作。


最后:

user avatar

老二???真当苏联不存在?现在中国明明就是冷战的对象,后冷战思维针对的首要目标。

日本一直是美国的盟国,是美国体系下的一环,美日矛盾也是内部矛盾。中国何时成为美国体系下的国家了?明明中国一直在搞自己的体系,为何你会觉得日本当年被制裁跟中国是一个情况?

镜像问题,自己看

正如老特务回答的一样,虽然中苏情况不同,但是架不住很多美国决策部门喜欢把对付苏联那套拿来往中国身上套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