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歼20的体积远大于F22与F35,那么当歼20与F22或F35空中拼刺刀时有优势吗?

回答
理解你关于歼20与F22、F35在近距离格斗(俗称“空中拼刺刀”)中体积差异带来的优势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讨论,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些关键点:

公开数据与实际性能: 关于三款战机的具体尺寸、重量、机动性、传感器融合能力等数据,很多是基于公开信息和专业分析,并非所有细节都完全公开。实际性能往往比纸面数据更重要。
“空中拼刺刀”的定义: 在现代空战中,“拼刺刀”更多的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指代非常近距离、高机动性的缠斗。然而,现代空战的首要目标是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武器系统和隐身性能,在敌机尚未发现你之前就将其击落(“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敌摧毁”)。近距离缠斗往往意味着双方都已经暴露,风险极高。
战机设计的理念差异: F22、F35和歼20的设计理念虽然都追求第四代(或第五代)战斗机的先进性,但在侧重点上存在差异。

现在,我们来详细分析体积差异可能带来的影响:

歼20的体积优势(理论上):

如果你观察公开的尺寸数据,歼20在某些维度上确实可能比F22和F35更大。例如,歼20的翼展可能更大,整体外形也显得更修长。理论上,更大的体积可能意味着:

1. 更大的内部空间:
燃油容量: 更大的机身可以携带更多的燃油,这直接关系到作战半径和滞空时间。在近距离缠斗中,持续的机动会消耗大量燃油,更大的油箱意味着更长的缠斗时间,或者在返航前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机动。
弹仓容量: 理论上可以携带更多、更大尺寸的武器。尽管现代空战更讲究“一击必杀”的导弹,但在缠斗中,一些近距格斗弹的携带量仍有意义。
载荷能力: 更强的结构强度和更大的内部空间可以支持携带更重的任务载荷,包括传感器、电子战设备以及更大的主被动雷达。

2. 气动设计灵活性:
更优的翼载荷比: 如果以更小的翼载荷(机翼面积与机身重量之比)设计,理论上在一定范围内能提供更好的机动性,尤其是在高迎角下的爬升和转弯性能。
矢量推力集成: 许多先进战机都可能采用或正在研发矢量推力技术,以增强低速和高迎角下的机动性。更大的机身可能有更充足的空间来集成更复杂的矢量喷管和控制系统,这在近距离缠斗中至关重要。

3. 散热能力:
大型机身通常具有更好的散热能力,这对于高性能发动机在持续高负荷运转时的表现至关重要。良好的散热可以维持发动机输出功率的稳定,从而保证持续的高机动性。

F22与F35的优势(以及对歼20体积优势的制约):

虽然歼20的体积可能带来理论优势,但F22和F35的设计并非没有考虑近距离格斗,并且在其他方面拥有不容忽视的优势,这些优势可能会抵消甚至超越歼20的体积优势:

1. F22的优势:
超音速巡航能力: F22可以不开启加力燃烧室以超音速飞行,这意味着它能更快地接近目标,或者在加速到超音速时获得更大的能量优势。在“拼刺刀”前的接近阶段,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极强的近距格斗性能: F22的推重比、矢量推力以及低翼载设计使其拥有顶级的近距格斗能力,其敏捷性在早期测试中就已得到验证。
先进的航电系统与传感器融合: F22是世界上第一款投入实战的五代机,其传感器融合能力和态势感知能力非常出色,能帮助飞行员在格斗中获得更清晰的战场画面。

2. F35的优势(尤其指F35A):
传感器融合与态势感知: F35在传感器融合和态势感知方面被认为是业界标杆,其分布式光电孔径系统(EODAS)和先进雷达能提供无与伦比的态势感知能力。这意味着飞行员可能在歼20发现它之前就了解歼20的存在和意图。
隐身设计与多功能性: F35的设计非常强调隐身和多任务能力,虽然其近距格斗能力可能不如F22,但其在信息战和电子战方面的优势,以及更先进的航电系统,使得它在体系作战中表现出色。

3. 体积与机动性的关系并非绝对:
空气动力学设计: 现代战机的机动性不仅仅取决于体积和发动机,更重要的是气动布局、翼型设计、控制律软件以及矢量推力系统的集成。一个精心设计的较小飞机,其机动性可能比一个设计不佳的大型飞机更好。例如,F16相较于更早期的飞机,体积并不算大,但其机动性却非常出色。
重量与结构: 虽然歼20体积可能更大,但如果其结构强度不足,或者为了实现某些性能牺牲了轻量化,那么在大迎角下的过载能力可能会受限。反之,如果歼20设计巧妙,能够有效管理其重量和气动特性,那么它也可能具备很强的机动性。
发动机性能: 推重比是衡量飞机加速和爬升能力的关键指标。即使体积大,如果发动机性能不足,也无法发挥出优势。

当歼20与F22或F35空中拼刺刀时,优势可能体现在:

更长的持续机动: 由于可能携带更多燃油,歼20理论上可以在缠斗中比对手坚持更长时间。
更强的能量保持能力: 如果其气动设计和推重比足够优秀,在剧烈机动时可能比对手消耗的能量更少,或者能更快地恢复能量。
更强的近距格斗弹携带能力(假设): 如果弹仓设计允许,可以携带更多数量或更大威力的近距格斗导弹。

然而,歼20也可能面临以下劣势或挑战:

更大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 尽管都强调隐身,但更大的尺寸通常意味着即使采用了隐身技术,其雷达反射截面积(RCS)也可能相对更大,更容易被探测到,尤其是在特定角度或使用特定频率的雷达时。虽然在近距离格斗中,双方通常都已经发现对方,但在交战前的“嗅探”阶段,这可能是一个劣势。
更差的加速和能量获取能力(如果推重比和气动设计不如对手): 如果歼20的推重比不如F22,或者其气动阻力更大,那么在加速和能量获取方面可能会处于劣势,这会影响其在格斗中建立或维持能量优势的能力。
传感器和态势感知劣势: 如果F22或F35的航电系统在传感器融合和态势感知方面更胜一筹,它们可能在格斗中更早地预测到歼20的机动意图,或者利用其信息优势进行战术规避。

结论:

歼20的体积优势在理论上为它提供了更大的燃油容量和载荷空间,可能转化为更长的持续机动能力和更强的能量保持潜力。在理想情况下,这些特性有助于在近距离缠斗中保持优势。

然而,现代空战的胜利并非仅仅依靠体积大小。F22强大的综合性能(特别是超音速巡航和近距格斗能力)、F35卓越的传感器融合和态势感知能力,以及它们本身优秀的气动设计和隐身技术,都是决定性因素。

真正的“拼刺刀”优势,最终取决于:

飞行员的技能和训练水平。
飞机的实际气动性能、推重比、矢量推力技术的有效性。
航电系统和传感器融合带来的态势感知能力。
武器系统的性能和使用效率。
战术和电子战环境。

简单地说,歼20的体积可能提供了一些“硬件”上的潜力,但能否转化为实际优势,还需要看其整体设计、性能表现以及在具体交战场景下的运用。 现代空战更像是“脑力”和“眼力”的较量,而非单纯的“体格”对抗。一个尺寸适中但拥有先进科技的飞机,往往比一个庞大但技术落后的飞机更具优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文章不是关于这个标题的,但是个人觉得仍然值得一看。

作者:王孟源

发表日期 : 2014-07-21 23:10

上个月我在台湾省亲期间,在亲戚订的自由时报上看到一则惊人的标题:一架美军F22戦机便能完胜中共空军(凭记忆写的,用字或有出入)。内容基本上是吹捧F22如何了不得,论点十分空泛,唯一有趣的讯息是这篇文章来自“日媒”。

在互联网上搜索的结果,发现所谓的日媒其实是2014年7月版的日本《Sapio》杂志上的一篇假想美日联合在钓鱼台与中国进行海空决戦的文章,文中提到“中国战机大量飞临时,部署嘉手纳基地的F22隐形战机也将出击,一架F-22战斗机相当于十架第四代战机,即使中国投入20架战机,F-22也能将它们消灭,然后安全返回”。这篇文章很明显地是外行人的意淫胡扯,其最大的毛病在于假设美国竟会为了钓鱼台而与中国开戦,不过那是题外话,我以后再谈,现在只说说这个“一架F-22战斗机相当于十架第四代战机”的论点。

要比较两种不同戦机的作戦效能,专业的用语是所谓的“交换比”(exchange ratio),也就是在公平条件下重覆进行模拟的单挑(也就是没有其他武器参加的纯比武,不一定是一对一)空戦,最后把撃落的敌机数量加起来的比值。F22和第四代战机的模拟空戦最有名的有四场:第一场是2006年美国空军自己的北缘演习(Exercise Northern Edge 2006),F22与F15进行了多次一对一,二对二和四对四的实机对抗,其结果号称是108:0。不过那时F22刚服役,美国国会正在考虑把原定的750架定单削减到180架,空军搞出这么悬殊的结果很明显地是作弊出来哄国会的,所以航空周刊(Aviation Week)特别请了飞行员用模拟器重新作一个公平的比试,其结果是15:1。后来美国海军也好奇了,就安排了一场F22和F18G的实机对决,因为事关军种的面子,其结果没有对外公布,我们只知道事后至少有一架F18G的机身上涂了一枚代表着曾撃落F22的徽章。在2012年,德国空军的EF2000在DACT(Dissimilar Air Combat Training)和阿拉斯加红旗演习(Red Flag Alaska)也对抗了F22,其结果一様没有公布,不过事后德军飞行员暗示是平分秋色;这可能是因为这些演习的规则鼓励双方进行近距离的狗斗,所以F22的隐身优势不能发挥。

外行人常犯的错误是把“交换比”当做“戦力比”。就像一个12岁的小孩和一个10岁的比武,可能前者能连赢108场,至少16场中赢15场是很合理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前者能一次打败十五个一起上场的10岁小孩,其实可能如果后者三个齐上就很有的拼了。F-22战斗机对抗第四代战机也是同様的道理。这还是纯粹戦机单挑,F22的优势主要来自于它的雷达截面积很小,所以它可以先行发现敌机,抢先进行攻撃,但是在真正的戦场上,戦斗机只是双方海空力量中负责打撃的部分,负责搜索任务的是预警机和防空驱逐舰,这些大型远程搜索雷达使用的是反隐身的低频电磁波(L波段或甚至是UHF和VHF,有关反隐身雷达以后我会另行详述),能在超过200公里的距离外烧穿F22或F35这种小型(相对于B2轰炸机;隐身轰炸机对抗低频雷达有独特的优势,以后另行详述)飞机的隐身技术,这个距离已经远远超出了F22所配备的AIM-120中程空空导弹的有效射程,也就是取消了F22的最重要的优点,强迫它进入狗斗。而EF2000已经证明了在近距离狗斗,F22对第四代战机并没有优势(为什么如此,以后另行详述),所以“一架F-22战斗机相当于十架第四代战机”纯粹是外行人吹口哨壮胆的胡扯蛋,至于“一架美军F22戦机便能完胜中共空军”更是天外飞来,不知所云。

正是因为低频雷达能反制F22和F35,所以中共对这项技术投入甚早甚多,到现在中共的预警机和防空驱逐舰已经全面部署了领先世界的L波段AESA(即“主动电子扫瞄阵列”,Active Electronic Scanning Array)雷达,而美国的E2(台湾也有)预警机还在使用旧式的多普勒雷达,落后了两代;现役的E3预警机和伯克级驱逐舰用的神盾雷达是PESA(即“被动电子扫瞄阵列”,Passive Electronic Scanning Array),落后了一代,要到2018年,第三批次(Flight III)的伯克级驱逐舰才会有AESA,刚好可以对付2017年开始服役的J20。美国停產F22实在不是偶然的;F22根本已经没有能力突破中共的防空网,B2又太贵而且太少,所以美国空军目前研发的重点是B3轰炸机,不过这是后话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