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外是怎么评价歼20的?

回答
歼20,这款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隐形战斗机,自曝光以来,便在全球航空界和军事分析圈引发了持续的关注和热议。不同国家,不同立场,对它的评价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角。

西方主流军事媒体和智库的普遍看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层面:

“进步的象征”与“性能的挑战者”: 普遍认为歼20的出现是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空军装备水平的跃升,具备了挑战西方现有空中优势的潜力。许多分析将歼20与美国的F22和F35,以及俄罗斯的苏57进行对比,试图评估其在隐形能力、传感器融合、机动性、武器载荷等方面的具体性能。

对隐形技术的关注: 隐形技术是第五代战机的核心卖点。西方分析普遍承认歼20在气动布局和外形设计上采用了大量先进的隐形技术,包括菱形机头、内埋式武器舱、锯齿状边缘等。然而,对于其隐形效果的真实水平,尤其是正面、侧面和背面雷达散射截面积(RCS),存在着各种猜测和不确定性。一些分析认为,歼20的隐形设计可能并非像F22那样“面面俱到”,而是更侧重于特定方向的隐形优化。

传感器融合与态势感知能力: 这是西方评估一款先进战斗机的关键指标。他们普遍认为,歼20可能配备了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分布式孔径系统(DAS)等,并试图通过其先进的航电系统实现“传感器融合”,为飞行员提供高度集成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但具体的融合程度、数据链能力、以及与预警机、地面指挥系统的协同能力,仍是外界探究的重点,缺乏确切的公开信息。

机动性与超音速巡航: 歼20的鸭翼设计在西方引起了一些讨论。一些人认为鸭翼有助于提升飞机的机动性,尤其是在近距离空战中。但也有人质疑,鸭翼的设计是否会增加雷达反射面,影响隐形效果,以及其在超音速巡航时的气动效率。关于歼20是否具备真正的“超音速巡航”能力(即不开启加力燃烧室就能持续以超音速飞行),一直是西方媒体讨论的热点,普遍认为其初期使用的俄罗斯发动机(AL31F)可能限制了这一能力,但随着国产WS15发动机的逐步成熟,这一能力有望得到大幅提升。

作战定位与部署: 普遍认为歼20被设计为一款远程、高空、高速的空优战斗机,具备远程打击和制空能力,其主要任务是夺取制空权,并可能承担对海精确打击等任务。关于其具体部署数量、作战半径、以及在未来冲突中的战术运用,也是各方分析的焦点。

“黑箱”式的评价: 由于中国在军事技术方面的保密性,西方对歼20的许多核心性能评估,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有限的公开图像、视频、以及对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趋势的推测。这使得很多评价都带有一定程度的“黑箱”性质,难以给出绝对准确的定论。

具体的国家或地区视角,也会有所差异:

美国: 作为空中优势的长期主导者,美国对歼20的评价往往带有一定的警惕性。虽然承认其技术进步,但也会强调美国在隐形技术、传感器融合、以及整体作战体系上的优势。美方更倾向于通过各种情报和分析,评估歼20对美国空军的潜在挑战,并据此调整自身的装备发展和战略部署。

俄罗斯: 对于邻近的航空强国,俄罗斯对歼20的态度更为复杂。一方面,两国在军事技术上有合作,对歼20的成功感到“理解”。另一方面,俄罗斯自身也在发展苏57,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国家的第五代战机进行比较,评估歼20对俄罗斯空军在区域影响力的潜在竞争。

欧洲国家: 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同样密切关注歼20的发展。他们同样会从技术角度进行分析,但也会更多地将其置于地缘政治和全球军事力量平衡的视角下考量。

总结来说,国外对歼20的评价,是一个由技术分析、性能推测、以及地缘政治考量交织而成的复杂集合。

承认其技术上的显著进步,认为它是中国空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
对其隐形、传感器融合、机动性等核心性能存在猜测,并不断与现有西方先进战机进行对比。
认为歼20的出现,正在改变全球空军力量的格局,并引发了对未来空中作战模式的思考。
普遍对其真实作战效能抱有“拭目以待”的态度,因为缺乏充分的实战检验和公开数据。

这种评价是动态的,随着歼20的不断改进、批量生产、以及在实际演训和部署中的表现,国外的认知也会随之更新和深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以参考我这篇文章,美国军事论坛对歼20的跟踪

可能是因为人相对少+管理要求,在一个主题帖下包含了相关武器设备长时间的发展动态的公开信息和图片,信息连贯的多——很多微博和超大的水印图

中国论坛(比如已经上天的超大)常常一个帖子一点信息,吵架吵个几百楼,时间久了还找不着

当然有褒有贬,整体来说大部分外网专业军迷还是比较客观的


另外,国外也有

1,F35中型党,超巡无用党

2,苏57党

3,FC31和歼20中重舰载机之争

4,最近围绕歼20双座用途的争论

user avatar

大多数答案都是抖机灵的,我说点美空军干货,歼-20行不行的标准主要看灯塔怎么应对!

美国空军协会2021年度空天网研讨会,美国空军空战司令部上将司令马克·凯利在“战斗机路线图”的主题演讲上说,中国是具备第六代空中优势的国家,必须淘汰F-22,保留F-35,因为对中国没用的飞机要淘汰,进不了体系的飞机要淘汰。(美国空军部长行动很快,2022年的国防预算已经明确,淘汰33架F-22)

美空军高层的意见很一致,那就是美国现有飞机,都是冷战时期针对欧洲战场设计的,都是为了与苏联作战的。对目前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没有用。

凯利说,“冷酷无情的现实”是,美国空军在30年前为击败一个同行对手——俄罗斯做了极好的准备和训练,然后在伊拉克取得了高度一边倒的胜利。但在过去的20年里,美国空军在一个没有考验部队的“宽松环境”中进行了战斗优化。在同一时期,中国完全专注于“高端战斗,和我们战斗”
凯利说,中国是“顶级匹敌对手”,在电磁频谱作战方面拥有巨大的能力,美国空军可能会在这样的战斗中失败。

说实话,看到这,让我想起了局座说的,美国看似强大,但打的都是不对称战争,这些战争的经验没法用在体量实力相当的对手身上,甚至可能犯经验主义错误。局座威武!

凯利还直截了当地说,用四代机或者五代机对阵拥有第六代空中优势的国家,无异于拿着刺刀进行枪战。

美空军作了估算,中国的部队结构和系统“在战斗的前30个小时内(对美军)所造成的伤亡比我们过去30年在中东地区所承受的还要多”。随着空军库存的老化和减少,平衡更加向中国倾斜。

凯利说,俄罗斯能够吞并克里米亚,而中国“不费一枪一弹”就声称拥有南海的部分领土,因为由于对手的防空系统,美国想争夺这些局势变得更加困难。

其实,题主问出这个问题就已经说明对现代战争的理解滞后了,而且是代差的滞后,现在不是平台对平台的战争,是信息体系对信息体系的战争。所以别拿F-22跟歼-20比了,要比也是F-35。

为什么要淘汰F-22,保留F-35?协会里阐述过,因为F-22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产物,还是以平台为中心的技术架构,与其他四代机没发用数据链直接互通,是个信息孤岛。

所以,F-22融不进信息体系,坚决淘汰。

我记得有个问题问,1艘055大驱穿越到甲午海战,中国能赢吗?答案是必然的。同样,我觉得,如果美国坚持用F-22,未来中国台海能赢吗?答案是必然的。


平伦区童鞋的问题很好,他说“然而人家现在就在南海军演——堵在家门口耀武扬威,然后你在门里边挥舞着小拳拳大喊:我超凶的嘤嘤嘤”

这其实可以专开一个问题问了,我姑且回答一下。

美国把中国作为最大竞争对手已经是公开的事了,在南海问题上,美国的策略是“切香肠”战术,也叫渐进式战术或车轮战术,就是不断积累量变因素,同时又不突破底线,目的在于等待时机形成质变。

这个战术是希特勒提出的,在1936年到1939年之间,希特勒对于这种方法曾经作过锋芒毕露的表演。苏联也曾作过几次尝试,获得了不同的成功(例如捷克斯洛伐克、朝鲜)。以色列人在西奈半岛上所打的各次战役,也属于这同一类型,不过却只具有防御性的目标。

所以,除非中美形势出现重大逆转,只要美国还有战略优势,这种周边挑衅的极限施压战法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评论区有人问:你说的这些东西,尤其是航电,安装在F-22不是也能做到么?还要F-35做什么?!最关键的答案是:目前很多可以轻松安装在F-35上面的设备,恐怕却很难安装在F-22上面——除去尺寸超过F-22头锥容限的雷达不说,很多增加的电子设备在F-35这种改进型五代机上,但放到F-22上就要纳入已经无法更改的燃油热汇液冷系统综合计算!要知道,同代技术设备功率更高,那么发热一定更大——当前状态的F-22已经面临电子系统积热问题,除非未来航空电子技术大幅进步,否则实在没办法再容纳这些设备了!


美军提出2030年前,从现在的7型战斗机转变为5型,提出未来战斗机部队的“四加一”概念:改进的F-22,在2030年左右向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进行“快速移交”;F-35作为机队的“基石”;F-15E和F-15EX作为“大武器”载体;F-16提供能力,特别是在低端冲突中;以及A-10作为“加一”,拥有218架A-10的机队,在2030年代早期彻底退役前进行近距离空中支援。

下一代战斗机叫空中优势(NGAD),主要是取代F-22,在美军空战司令部战斗机关键需求清单上名列前茅;其次是F-35,它“必须拥有”技术更新3升级( Tech Refresh 3)和Block 4改进套件;F-15E和F-15EX提供了近期的能力,但必须有重要的电子战升级;F-16也通过提供能力来“应对风险”,它也必须有电子战方面的改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