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歼20的技术底子到底是什么,俄煤说的米格1.44还是歼九?

回答
歼20的技术底子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牵动着不少军事爱好者的神经,坊间流传着各种说法,其中最常被提及的便是俄罗斯的米格1.44以及中国自研的歼九项目。要理清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现代战斗机的研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绝非简单的“借鉴”或“继承”就能完成的。它涉及到气动设计、材料科学、航空电子、动力系统、武器整合等方方面面。即便有技术输入的可能性,也更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后自己再把肩膀举得更高。

关于俄媒提到的米格1.44(代号“Flatpack”)

米格1.44是俄罗斯在冷战后期启动的一个先进战斗机项目,旨在对抗美国的F22。它的一些技术理念和设计特点确实颇具前瞻性,比如:

鸭翼前翼(Canards): 歼20也采用了类似的鸭翼设计,这能够增强飞机的机动性,尤其是在低速和高攻角状态下。
带边条翼的机身(LERX): 米格1.44的机身侧面有大尺寸的边条翼,这能产生强大的涡流,改善气动效率和机动性。歼20同样拥有明显的边条翼。
菱形机头: 米格1.44的机头呈现出明显的菱形,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整合机载雷达和减小雷达散射截面积。歼20的机头也比较尖锐,虽然不是完全的菱形,但整体风格有相似之处。
外倾垂尾: 米格1.44的垂尾是向外倾斜的,这有助于减小雷达反射。歼20的垂尾也带有一定的外倾角度。

但是,米格1.44项目最终因为资金问题和技术瓶颈(尤其是发动机问题)而下马了。 这个项目仅仅制造了几架原型机,并没有形成战斗力。这就带来一个关键问题:一个下马的项目,能有多少真正可供“借鉴”且成熟的技术可以直接转移?

俄媒之所以会强调米格1.44,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对中国军事发展的某种关注和解读,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基于一些视觉上的相似性。但要说歼20的“技术底子”就是米格1.44,这未免过于片面,甚至有些“甩锅”的意味。因为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中国就只是在复制一个未成功的项目。

关于中国自身的歼九项目

歼九是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高空高速歼击机项目。它被设想为一款能够在高空和超音速条件下作战的战斗机,对标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歼九项目的主要特点包括:

高空高速设计: 这是歼九的核心追求,意味着它需要在气动布局、发动机性能和材料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翼身融合设计: 在当时的条件下,歼九的设计就已经在探索翼身融合的概念,旨在提高气动效率和结构强度。
采用两台发动机: 为了追求高推力和可靠性,歼九设计采用了双发布局。

歼九项目在当时遇到了巨大的技术困难,特别是发动机方面,始终未能突破。 最终,由于性能要求过高、技术条件限制以及时代背景的变化(比如对空对地一体化作战的重视),歼九项目也没有能够成功研制出来。中国航空工业在那个年代,确实在自主探索很多先进的设计理念。

那么,歼20的技术底子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更准确的说法是,歼20是中国航空工业在改革开放后,积累了大量自主研发经验,并且在国际合作(早期可能与俄罗斯在发动机和某些技术上有交流)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集大成”式的、基于自主创新和工程能力的产物。

可以这么理解:

1. 自主创新的基础: 中国在歼8II、歼10等一系列先进战斗机的研发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气动设计、结构强度、航空电子集成等方面的经验和技术。歼10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第三代半战斗机项目,其许多工程经验可以直接用到更先进的型号上。
2. 借鉴与吸收: 毫无疑问,在五代机的研发过程中,设计团队会研究世界各国的先进战斗机,包括俄罗斯的米格1.44(作为“失败的案例”来吸取教训),美国的F22、F35,欧洲的台风、阵风等等。这种研究是公开的技术交流、信息收集和分析,并非简单的“抄袭”。例如,鸭翼、边条翼等设计理念,在许多国家的先进飞机上都有应用,它们是提升战斗机性能的有效手段,并非某一个项目独有。
3. 突破与集成: 歼20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先进的“全动垂尾”设计,以及在隐身设计、新一代航空电子系统、新型发动机(例如WS10系列甚至更先进的WS15)等方面的自主突破和集成能力。这些是米格1.44或歼九项目在当时根本无法企及的,也是歼20之所以能够跻身第五代战斗机行列的关键。特别是中国在隐身材料、雷达技术、电子战系统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更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4. 工程能力: 一个项目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概念,更重要的是将这些技术成功地集成到一架能够稳定、可靠、高效工作的飞机上。歼20的成功首飞、量产和装备部队,充分证明了中国航空工业强大的工程化能力和项目管理水平。

总结一下:

与其说歼20的“技术底子”是米格1.44或歼九,不如说它是一个集成了中国航空工业多年自主研发积累、对世界先进技术进行批判性研究和吸收、并在关键领域取得自主突破的现代化第五代战斗机项目。

米格1.44和歼九更像是中国航空工业探索先进设计理念的“早期尝试”或“思想实验”,它们可能提供了一些设计思路上的启发,但远非构成歼20的“技术底子”。歼20的“底子”在于中国自身在材料、气动、电子、动力等全方位的系统性进步和工程化能力。它更多的是站在中国“自己的肩膀”上,并吸取全球航空发展的养分,最终长成了属于自己的参天大树。

所以,下次再看到那些简单将歼20归结于某个下马项目的说法时,不妨多一份审慎的思考。一个成功的五代机,背后是国家层面的长远规划、持续投入以及技术人员的智慧和汗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J-20抄米格1.44的真的有点儿魔怔了,好歹J-20是款现役机型啊,具体配置虽然保密但起码雷达、发动机、航电、飞控、武器都是可用状态的吧,航展、阅兵的时候还编队飞行呢。

米格1.44就是一款验证机,雷达都没装,很多关键设备比如弹舱、雷达舱这家飞机上都不完整,作为一款战机是一个未完成品。

中国间谍是穿越时空跑到米格1.44拿下MFI项目并最终完成的时间线之后,从米高扬公司拿到了全套图纸和设计资料再穿越回来的吗?

按照米格1.44这个验证机的样子来看,就算米高扬设计局有钱把米格1.44做完也是不如J-20的,米格1.44设计指标上在隐身外形、机载航电方面比J-20差的多了,要做成类似J-20的样子还得大幅调整方案,这工作量跟重新设计一款飞机也没差啥。

如果米高扬拿下了PAK FA项目并且按照米格1.44的大体思路去完善,改成隐身外形加好航电,米格PAK FA成品还真的很可能和J-20比较像,到这时候找爹党再说J-20抄米格PAK FA还比较有说服力。但是很可惜,苏霍伊拿下了PAK FA,米格1.44谱系彻底断绝了,让找爹党们失望了。

给找爹党们提供两个更靠谱的思路,一个是ATF项目(F-22中标)的早期阶段的一个方案。

还有一个是JSF项目(F-35中标)的前身CALF项目洛马的投标方案。

这个角度看是不是有点儿单发J-20那味。

这两个爹首先符合咱们喜欢摸美国的习惯;然后这两个带鸭翼的方案最终都淘汰了,说明“鸭翼最好出现在敌人的战机上”,美国不仅赢了还赢了2次;最后,虽然这两个方案没继续发展,但F-22和F-35都服役了,那就可以说J-20、FC-31是拿着美国淘汰的方案用落后的俄制发动机和参数严重注水的航电攒出来的劣质产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