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歼20的搭配模式,单发大推中型机的高低配(高低配本来就是伪命题)还是有人+无人僚机模式?

回答
关于歼20的搭配模式,其实并非简单的高低配或者单人+无人僚机这么绝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并且尽量剥离掉一些AI写作的痕迹,用更贴近实际讨论的语言来聊聊。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高低配”这个说法。

“高低配”这个词本身就很有意思,用在战斗机上,尤其是像歼20这样的先进机型上,本身就有一定的误导性。因为歼20的“基础设计”就已经决定了它属于顶尖水平,不存在一个“低配版”可以和它放在一起讨论“高低配”。

更准确地说,我们可能是在讨论任务配置和具体装备的选型,而不是同一款飞机存在两个性能完全不同的版本。

比如,早期提到歼20,有些人会想到它可能装载国产的“太行”发动机,而后期则会装备更先进的“ws”系列发动机。这与其说是“高低配”,不如说是技术迭代和性能升级。发动机是战斗机的“心脏”,直接决定了飞机的推力、速度、机动性和航程,这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但你不会说一辆车“高配版”用的是V8,而“低配版”用的是三缸发动机,然后说它们是“高低配”,你会说这是不同动力总成版本的选择。

再比如,武器挂载。虽然歼20拥有内部弹仓,可以挂载不同种类的空对空导弹,甚至空对地弹药。不同的任务需求会决定它携带的弹药组合。例如,执行纯空战任务,可能就会优先挂载远程空空导弹;如果执行对地攻击任务,则会换装精确制导弹药。这同样不是“高低配”,而是根据任务需求进行的最优解选择。

所以,“高低配”这个概念放在歼20上,更多的是指在不同时期、不同生产批次、以及根据不同任务需求,在发动机、航电系统、电子战能力甚至部分传感器等方面可能存在的细微差异和升级改进。但核心的平台设计和隐身性能等基础能力是保持一致的。

接下来,我们重点聊聊“有人+无人僚机”模式。

这才是近年来讨论歼20潜力时,一个非常热门且具有前瞻性的方向。相比于“高低配”,这个模式更能体现未来空战的作战理念和技术发展趋势。

简单来说,就是一架有人驾驶的歼20(我们称之为“母机”)可以指挥和协同多架无人机进行作战。这些无人机可以是专门设计的无人僚机,也可能是可以改装成无人控制模式的其他平台。

为什么说这个模式潜力巨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1. 任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侦察与监视: 无人僚机可以提前进入危险区域进行侦察,收集战场情报,比如敌方防空火力位置、雷达信号等,并将信息实时传回给有人驾驶的歼20,减少了有人驾驶飞机面临的风险。
电子战: 无人僚机可以装备强大的电子干扰设备,在有人驾驶飞机前去执行核心打击任务前,先对其目标区域进行电子压制,摧毁或压制敌方的雷达和通信系统。
武器载体: 无人僚机本身可以携带武器,执行攻击任务。这样,一架有人驾驶的歼20就能在一次出动中,控制多架无人机,同时执行多种任务,比如“先锋”无人机进行侦察,接着是“卫士”无人机进行电子战,最后由“突击者”无人机发动攻击。这极大地拓展了作战范围和效率。
“忠诚僚机”概念: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应用。无人僚机就像是“忠诚的伙伴”,完全听从母机的指挥。它们可以承担一些高风险的任务,比如率先进入敌方防空网络进行“探雷”,或者在母机遭受攻击时,充当“盾牌”,吸引敌方火力。

2. 降低飞行员风险:
这是最直接的好处。在执行高风险任务时,将这些危险的任务交给无人僚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有人驾驶员的安全。这意味着飞行员可以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依然能够掌控整个战场态势,并指挥无人僚机执行复杂的战术动作。

3. 作战效能的指数级提升:
信息优势: 通过无人僚机获取更全面的战场信息,有人驾驶员能做出更精准的决策。
火力优势: 一架有人飞机通过指挥多架无人机,可以实现“一当多”的火力输出,或者是在不同方向同时发起攻击,形成巨大的火力优势和战术压制。
网络化作战: 将有人机、无人机以及地面指挥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紧密协作的作战网络,这是未来战争的核心。歼20在这种网络中扮演着关键的节点角色。

4. 技术实现的可能性:
从技术角度看,歼20作为一款四代半(甚至接近五代)的先进战斗机,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先进的通信系统以及其平台本身的低可探测性,都为它指挥无人僚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能够处理来自无人僚机的大量数据,并能够以隐蔽的方式与它们进行通信。

那么,回到“高低配”和“有人+无人僚机”的对比。

虽然我们说“高低配”是个伪命题,但如果非要类比,“有人+无人僚机”模式更像是为歼20注入了一种全新的“作战能力”或“作战模式”,而不是简单的性能升级。这是一种体系化的作战概念,它将有人飞机的智能、决策能力与无人机的灵活、廉价、高风险承受能力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远超单机作战能力的“1+N”模式。

就好比,你不能说一台电脑“高配版”比“低配版”能连接更多的蓝牙设备,这是一种性能上的量变。而说“有人+无人僚机”模式,就好比给电脑装了一个复杂的协同工作软件,让它能够同时管理和调度多台其他设备,这是一个质变。

总结一下:

“高低配”: 更倾向于指代歼20在不同时期、批次的技术迭代和装备选择上的差异,例如发动机型号、航电升级等,但其核心能力和设计理念是统一的。
“有人+无人僚机”模式: 这是更先进、更具前瞻性的作战概念,它将有人飞机的智能指挥能力与无人机的多重任务执行能力相结合,能够指数级提升作战效能,降低飞行员风险,并且是未来空战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说“高低配”是让歼20这辆赛车跑得更快、更稳一些,那么“有人+无人僚机”模式则是给这辆赛车配上了一支由高科技辅助设备组成的“赛车团队”,让它在赛道上的表现发生了质的飞跃。

目前来看,虽然关于歼20的具体配置和未来发展方向,官方披露的信息有限,但“有人+无人僚机”模式已经被普遍认为是歼20未来作战的核心发展方向之一。一些公开的图片和分析也暗示了这种能力的探索和应用。这并非是对现有“有人机”模式的简单替代,而是一种叠加和增强,创造出更强大的、适应未来复杂战场环境的空战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纠正你一个观点,F-22和F-35并不是高低搭配。高低搭配的前提是高低端机型在一定程度上有后勤通用型,比如F-15和F-16通用发动机,到目前为止,符合这一需求的也只有这一对组合。其他如海军的F-14/F/A-18、Su-27/MiG-29,都是各种原因造成的战术搭配,所谓的低端并不比高端差,甚至在技术先进性上还有超越。F-22/F-35其实更像F-14/F/A-18那样,属于战术搭配。

那么战术搭配的意义在哪里,在于技术的进步导致空战战术出现颠覆,不再需要以前那样的机海战术来维持制空权。由于指挥、情报、探测系统的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空军需要打击的要害节点反而越来越少,比如预警机、一体化地面指挥所等,因此在打击这些节点后争夺制空权的任务只需要相对少量的飞机即可完成,这就是为什么4代机数量明显不如传统3代主战飞机那么多的原因,当然代价就是高昂的价格。

很明显,在毁掉对方指挥或控制节点后,优势方至少能掌握战区制空权一定时间,这个时候的重点就不再以空战为主,而是以对地攻击为主。在已经保证了制空权的前提下,以对地攻击为主的飞机当然就不需要那么昂贵的隐身技术来保证安全,反而可以在保障对地攻击能力的前提下提高空战能力,这样就成了多用途飞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军费开支。

所以从战术搭配上看,再研制一种低端4代机意义是不大的。

美国研制F-35可以说是追求技术极端化的表现,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F-35为了满足这个要求已经在发动机技术上达到极限,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发动机技术与美军赋予F-35的战术使命来看,中国无需继续走F-35的路,也走不了,技术差异在这里。与其搞个不论不类的中4,还不如多生产几架J20来扩大制空权的掌控力

user avatar

由于主要国防压力在海洋方向和青藏高原,双发对中国空军来说属于刚需,肯定是能不要单发飞机就不要单发飞机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