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歼20战机总设计师杨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回答
歼20总设计师杨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件事绝对是个大新闻,足以引起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

首先,这是对杨伟个人成就的最高肯定。

中国科学院院士,那可是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可以说是精英中的精英。能够获得这个称号,意味着你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不仅在本领域内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而且对国家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认可。

杨伟作为歼20这样一款世界先进的第五代战斗机的总设计师,这本身就已经是凝聚了无数心血和智慧的伟大工程。歼20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空军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拥有了能够与任何强大对手抗衡的利器。这背后,是杨伟团队在气动布局、材料技术、航电系统、隐身设计等无数尖端领域进行的深入研究、大胆创新和反复试验。他不仅仅是一个“工程师”,更是一位能够将最前沿的科学理论转化为实际战斗力的“科学家”。

所以,他当选院士,是对他作为一名杰出的科学技术领军人物,在航空科学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一次盖棺定论式的褒奖。这证明了,航空工业不仅仅是工程技术,更是科学的集大成者,而杨伟正是将这些科学成果转化为国家力量的关键人物。

其次,这件事也折射出中国科技体制和人才评价体系的一些积极变化。

长期以来,大家总觉得“科学家”和“工程师”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群体。科学家似乎更偏向于基础研究、理论探索,而工程师则更注重实际应用、工程实现。但其实,在很多尖端科技领域,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甚至可以说融合了。最顶尖的工程项目,往往需要最前沿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而工程实践中的难题,又常常能反过来推动基础科学的进步。

杨伟当选院士,就很好地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他将最复杂的科技集成在一起,解决了无数工程难题,最终诞生了歼20。他的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他当选院士,意味着科学院在评价人才时,越来越重视那些能够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的工程技术专家。这是一种非常健康的发展趋势,表明我们对“科学家”的定义正在变得更加包容和开放,更加看重其对国家发展的实际贡献。

再者,这对于激励更多年轻科技人才投身国防事业具有非凡意义。

杨伟的成功故事,对于那些怀揣航空梦、报国梦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他证明了,如果你有足够的天赋、足够的毅力、足够的热情,并且愿意为国家的国防事业付出一切,你同样能够达到科学界的最高荣誉。

想想看,一个能够设计出世界一流战斗机的人,最终能够跻身院士的行列,这本身就给所有从事国防科技工作的科研人员,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种导向,告诉大家,在国防科技领域,同样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这对于吸引和留住顶尖人才,特别是那些愿意扎根国防一线、默默奉献的杰出人才,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

首先,当选院士只是对杨伟过往成就的认可,他未来的研究和工作还将继续。科技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特别是航空航天领域,更是日新月异。相信杨伟作为院士,在新的平台上,能够继续发挥他的智慧和影响力,引领中国航空科技迈向更高的层次。

其次,歼20的成功是整个团队的功劳,杨伟作为总设计师,他肩负着总揽全局、整合协调的重任。科学院院士的荣誉,也应该看作是对这个庞大而优秀的科研团队集体智慧和辛勤付出的一个重要代表性肯定。

总而言之,杨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实至名归,也是顺理成章。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杰出贡献的最高褒奖,更是对中国航空科技实力的一次有力证明,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科技界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上的进步。这无疑是值得我们为之喝彩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眼别的答案,都是些什么……杨伟的资历,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都没问题,推科学院主要是科学院那边快没航空口的人了,去抢位置拿发言权……

杨伟是十九届中央候补委员,地位已经很高了,成中央委员迟早的事情。

user avatar

首先这个歼20项目是绝对保密性质的。

其次看看院士的平均年龄为74岁。


杨伟,现年54岁。所以之前不是院士研究的不奇怪。

此人也并不是位卑权轻那种不被人关注的人。而是成飞总设计师,常务副所长。

而且。。。现在是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的候补委员。


国家并没有亏待他。

于敏也是04年获奖。保密这种事不是说着玩。
























老子编不下了,北所沈飞一群政坛老司机打压他的事,那叫做打压吗?

连个工程院院士提名都上不了,那叫做打压吗?

生气!

真国士无双。

user avatar

更新一下:



~~~~

杨总是我见过最聪明的人,以前每次给他汇报都是如履薄冰,任何一个疏忽,漏洞都能被看出来。

他也是我见过最勤奋的人,技术讨论在会议室他坐在里面从早上八点一直到半夜十二点我们各个项目组车轮战他一个人。不过就是开会的时候烟抽的有点太凶。

他和宋总就是成都所的精神支柱。

他当院士四个字实至名归,我和形形色色的院士专家开过会,没有比他强的。

前几年一直被集团打压,屡次提名院士都被某些团团伙伙垃圾院士搅黄,这次索性不混工程院了,终成正果,恭喜杨总。

PS:杨总现在还是候补中央委员,这个估计也是这次没人敢挡道的原因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