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歼20一分钟内战斗巡航52公里?

回答
关于歼20一分钟内战斗巡航52公里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才能理解其背后的含义以及可能的推测。

首先,让我们分解一下这个数字。“一分钟内战斗巡航52公里”意味着该飞机的巡航速度能够达到每分钟52公里,换算成年常速的话,就是52公里/分钟 60分钟/小时 = 3120公里/小时。这个速度已经远超音速,甚至逼近了某些高超音速武器的初始速度范围。

要达到这样的飞行速度,歼20需要具备极其强大的动力系统。作为一款第五代战斗机,歼20配备的是推力矢量发动机,这不仅能提供强大的推力,还能增强飞机的机动性。但即便如此,以战斗巡航状态达到如此高的速度,也对发动机的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发动机在长时间内保持高推力输出。

其次,我们得考虑“战斗巡航”这个概念。在军事语境下,“战斗巡航”通常指的是飞机在执行任务时,以相对较高的速度和高度进行机动,准备随时进入战斗状态。这不像平时的经济巡航,那种速度会比较慢,以节省燃油。战斗巡航的速度,确实会比经济巡航快很多,但以战斗巡航速度达到3120公里/小时,这已经是非常快的速度了。要知道,音速大约是1225公里/小时,这意味着歼20在这种状态下是以超过两倍音速的速度飞行。

那么,这种速度的意义在哪里呢?

快速抵达战场,占据战术优势: 极高的速度意味着歼20能够以惊人的速度抵达目标区域,比常规战斗机更快地进入战场。这能让它在敌人尚未反应过来之际,就占据有利的态势,例如抢先进行侦察、电子干扰,甚至发动攻击。在争夺制空权或执行突袭任务时,这种速度优势是决定性的。
规避威胁,增强生存能力: 在现代战争中,防空导弹的拦截能力非常强。极高的速度可以大幅缩短飞机在敌方防空火力范围内的停留时间,同时也能让它更有效地规避雷达锁定和导弹追踪。飞得越快,敌方计算拦截弹道的时间就越短,留给己方的规避机动空间就越大。
执行远程打击任务: 高速巡航能力使得歼20在执行远程打击任务时,能够更快地往返,压缩作战周期,提高作战效率。例如,在跨海作战时,能够更快速地触及远距离目标并安全返航。

然而,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这个数字。

首先,这个“一分钟内战斗巡航52公里”的说法,很可能是一个战术概念上的描述或宣传,而不是一个持续性的、日常性的飞行性能参数。现代战斗机的飞行性能是多维度的,并且会根据不同的飞行任务和环境进行调整。

“战斗巡航”的定义和实际飞行状态: 真实战场上的“战斗巡航”并非一定是恒定在某个最高速度下。它更可能是在不同速度区间内的平稳飞行,并随时准备进入高机动状态。如果真的以3120公里/小时的速度持续战斗巡航,那么燃油消耗会非常巨大,作战半径会受到很大限制。更可能的情况是,飞机可以在短时间内加速到这个速度,或者在特定航段维持这个速度,以实现快速突进或脱离。
飞机性能的极限与实际使用: 即使飞机理论上能够达到这样的速度,实际使用中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例如空况(气流)、飞行员的生理承受能力、航电系统的负荷、武器系统的兼容性等等。任何飞机在实际作战中都不会仅仅追求绝对速度,而是追求整体的作战效能。
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对于这类军事性能的披露,我们需要辨别其信息来源。很多时候,这可能来自于非官方的分析、技术推测,甚至是带有一定宣传性质的表述。在没有官方详细数据支持的情况下,简单地将一个速度值视为飞机常态化的性能,可能不够全面。

总的来说,歼20能够实现惊人的飞行速度,这是其作为第五代战斗机的核心优势之一。每分钟52公里的“战斗巡航”速度(约3120公里/小时)如果属实,无疑将赋予它在战场上的巨大优势,包括快速部署、规避威胁和提升作战效率。但这更可能是一种能够达到的飞行能力,而不是一种持续性的常态飞行模式。在理解这个数字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其背后的技术支撑,以及实际作战中更为复杂的性能权衡和使用策略。它代表了现代航空技术在高速度、高隐身、高信息化等方面的最新成就,但具体如何应用,仍然是军事战略和战术层面的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纯粹是挂下评论区的某人,笑爆了



自个回答下

1分钟52公里也就是3120km/h,在高空音速下是2.9马赫左右,已经进入热障

而现在能穿过热障的两款飞机,黑鸟是93%的钛合金,米格25是80%的不锈钢,都是耐热材料为主,尤其是蒙皮。

至于巡航的梗,有点知识的都该知道这速度应该是开加力的极速而不是超巡

有新闻说是人民日报小编失误,但不知是真是假,毕竟下面有个潜艇1分钟走30米...

有如下几个猜测:

1,无失误,也就是歼20黑科技或者某型专用高空高速验证机,有专用的耐高温/隔热涂层和耐高温蒙皮以飞进热障。可能性不高

2,小编把军方提供的2.55马赫直接代入了低空音速340m/s得到了3120km/h,一分钟52公里。实际应该是300m/s左右音速,时速2754km/h,1分钟飞45.9km。

这是最有可能的一种失误,毕竟F15极速已经达到了2.5马赫,并且日全食那次三架F15E彪2.5马赫在日食里待了三分钟。

虽然歼20现在还用的三代发动机,但凭借优秀的超音速升阻比和细长外形达到2.5马赫的极速还是有可能的

3,小编把1分钟25km超巡笔误写成了52km,实际上是1.38马赫超巡状态(取高空音速300m/s)


编辑下

针对评论中歼20用三姨夫或者ws10飞2.5马赫的质疑,我觉得质疑超巡能力或许还可以,但至于最大速度就没啥必要了

因为虽然发动机/推重比/整机推重比很重要,但气动外形/超音速升阻比其实更关键。

举例来说上面就提到了F15飞2.5马赫几十年了,怎么到F22换了更好的发动机极速反而降到2.25?

因为F22设计时极速并不是关键指标,反而是超巡能力和超音速机动性的平衡占据主要性能指标。由于采用传统布局,为了在超音速时获得足够的翼面控制能力就只能增大翼面以获得足够的气动控制面,比如F22那两片硕大的垂尾。而增大翼面势必会增大阻力,导致F22极速性能并不突出(但请注意,这只是数字上的不突出,三代机(俄四)的极速都是无外挂的情况下飞出来的,正常空战挂载极速都会降到1.8M以下,而四代机(俄五代)由于内置弹仓,他们的极速基本都接近实战极速,实战上还是产生了差距)

其他的例子包括一众截击机米格25/米格31等,这两空重都是接近20吨或者干脆超过20吨的大家伙,发动机绝对没有F119好,推重比更是差远了。甚至协和客机都能飞2.0,我记得推重比只有0.6。

而超音速升阻比差的典型例子就是肥电,请不要把锅全甩到发动机上,毕竟涵道比起码和三代发动机相当,坐拥世界第一发动机最大速度标1.6m+,肥硕外形功不可没。但请注意不要把平飞升阻比和气动外形带来的机动性完全等价,毕竟肥电瞬盘,大迎角,加速性能一点都不差,只是那满身包真的愣是把X35的美男子改成了接近X32的癞蛤蟆

X35和F35对比

满身包且影响隐身设计的肥电,F22歼20FC31等可都是标准的倒梯形


同样再批判下说歼20高速优化,低速或者说机动性不行就是飞行烧火棍的。

时下高机动战斗机都以涡流带来的涡升力增加瞬盘能力改善大迎角性能,五代机更是多涡耦合以增强机动性



三(俄四代)代机拉涡,基本都是单涡流



四代机(俄五代)都是双涡起,并且有耦合作用,基本上都是进气道边缘涡流发生器+机翼涡


歼20验证机的涡流达到了丧心病狂的4个,进气道边缘涡流发生器+鸭翼涡+边条涡+机翼涡,但考虑到涡流需要相互作用以形成耦合增升效果,所以最终取消了进气道边缘的涡流发生器,但效果最强的鸭翼涡和边条涡的相互作用得以保留,再加上机翼涡,涡流数是3个


最终,用宋文骢宋老的论文原话来说

小展弦比中等后掠角机翼,升力体边条鸭式布局

实现了低速最大升力特性,亚跨音速升阻比,超音速阻力特性的统一

机体细长翼展不大利于高速,再用升力体边条鸭式布局带来的多涡耦合来保证低速性能和大迎角机动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