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临高启明》20.05.28更新章节首次正式提出“南下派”这一概念?

回答
《临高启明》最近的一次更新(20.05.28)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南下派”这个概念,这无疑是小说叙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意义深远,值得我们仔细解读。

在此之前,读者对临高集团内部关于发展方向的争论有所察觉,但这种争论更多地是体现在具体的政策制定和资源分配上,例如对大陆的攻略、对殖民地建设的侧重等等。然而,“南下派”这个概念的出现,标志着这种内部的分歧被明确地提炼出来,成为一种公开承认的、具有特定主张的政治派别。

“南下派”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1. 内部矛盾的正式浮现与组织化: 过去,临高集团内部的决策过程虽然存在不同意见,但更像是一种智识的碰撞和策略的博弈。而“南下派”的出现,意味着这种不同的声音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观点,开始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组织性和共同目标的主张群体。这表明临高集团内部的政治生态正在变得更加复杂,权力结构的微妙变化也可能随之而来。

2. 对未来战略方向的明确界定: “南下派”的提出,很可能意味着临高集团内部在“向何处发展”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两条清晰的路线。“南下”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地理指向性,暗示着该派别将未来的战略重心放在了东南亚或更南方的地区,例如吕宋、爪哇、甚至印度洋沿岸。这与过去可能更侧重于巩固海南岛、攻略大陆腹地的策略形成了对比。

3. 对现有秩序的潜在挑战: 任何新派别的出现,尤其是在一个相对集权的组织中,都可能对现有的权力格局和既得利益者构成挑战。如果“南下派”的主张需要大量资源倾斜,或者其发展路径与现有主流思潮相悖,那么由此引发的内部权力斗争和政策辩论将不可避免。

4. 叙事深度的拓展: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一个明确的“派别”概念的出现,为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叙事张力和人物塑造空间。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派别之间的理念冲突、策略博弈,以及人物在这些派别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受的影响。这使得临高集团内部的政治描写更加细致和生动,也为后续的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

5. 与历史背景的互动: 临高集团所处的时代是17世纪,这是一个大航海时代,西方殖民势力正在全球扩张,海洋贸易日益繁荣。在这种背景下,“南下”的概念,与当时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等国家在东南亚的殖民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作者提出“南下派”,可能是为了让临高集团的战略决策更加贴合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同时也为小说未来的殖民扩张和与西方势力的互动做铺垫。

“南下派”的潜在主张和影响:

从“南下”这个词本身,我们可以推测“南下派”的核心主张可能包括:

海洋战略优先: 更加重视海军建设、海上贸易和海外殖民地的开拓。
地理优势的利用: 认为东南亚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和战略性的地理位置,能够为临高集团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
规避大陆风险: 相较于直接与明朝或后金争夺大陆的控制权,南下可能被视为一种更稳妥、更低风险的扩张方式,可以避免与强大的内陆政权进行直接的大规模军事对抗。
多元化发展: 通过在不同区域建立殖民地,可以分散风险,形成多元化的经济和政治格局,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南下派”的正式提出,预示着临高集团内部的决策将不再是“一家独大”式的推进,而是进入了一个更加开放、也更加复杂的博弈阶段。这对于小说整体的剧情走向,以及临高集团最终的命运,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读者可以期待看到更多关于战略选择、资源分配、内部权力斗争的精彩描写。

总而言之,20.05.28更新章节首次提出“南下派”这一概念,标志着《临高启明》在描绘临高集团内部政治生态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它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术语,更是对小说发展方向、内部矛盾以及人物命运走向的明确指示,为后续更宏大、更复杂的叙事奠定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攻占两广、福建之后,南洋攻略问题不大。

只有一点,临高的的医疗能力,特别是防治热带病的能力,支不支持派部队南下呢?

user avatar

「南下派」的许多主张都是正确的,对于工业发展需要的战略资源,镍、铬、锡等稀有金属和粮食、石油类大宗消耗品,直接制约了元老院扩张的脚步。

选择南下,面对的主要敌人是东南亚的封建国家、部族和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前者的组织性落后,后者力量不足。理论上确实没有太多军事上的困难。

但那是在两广攻略之前的情况

两广攻略几乎是倾尽国力,直接投入进攻的有6个步兵营,除此之外还在济州岛、台湾岛、鸿基堡各有1个营。在当前伏波军只有10个营的情况下,能被用来投入其他方向的只有1个步兵营

而且90%以上的兵力都在用于「北上」,包括华南军下辖的3个混成旅、国民军的300个中队、海兵队、珠江特遣舰队,总计至少有将近4万人(考虑国民军许多不满员)。仅仅是占住岭南的主要交通要道,就会让主力部队长期被拖住。

没多少资源可以分配给「南下」的



如果是搞殖民模式,那个效率就很成问题了,不论是矿山还是农田都不会自己变出来,需要大量的劳力。而劳力又需要在初期投入资源(比如几万人半年的粮食)。除了沿海的据点,但凡是稍微深入内陆的地方,控制力都极低。

即便使用奴隶,但不可能指望奴隶自愿劳作吧?所以还是要投入镇压力量,矿山、种植园不可能全在海边,如何搞定运输反而是更大的问题。东南亚有些地方直到今天都是没有可靠道路的。

要达到他们所说的“掠夺资源”那种程度是需要建立直接统治的,需要成规模的军队和合格管理团队。而不是「委任统治」,靠治安队和当地叛徒,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为了解决一个泥潭,陷入新的泥潭,那么南下的用处是什么?

「北上」与「南下」一样,都是在画大饼忽悠自己,嘴上吹的天花乱坠,算起来全都是无底洞,要投入海量的资源人力。

只不过两广已经拿下,包袱必须要背,这个目前无法选择了。而攻略中南半岛和东印度群岛还未开始,还能选择。

二者唯一的区别就是北上已经看到了损失,而南下还停留在画饼阶段。所以看起来似乎充满了吸引力,仅此而已。

user avatar

攻取两广,当然是个脑瘫决定。

两广的资源,在蒸汽时代和17世纪,非常之尴尬,粮食自给率低,五百狒狒急需的矿产不多,既不产棉也不适合种棉花,在当时的话,作为工业原料供应地,也就陶瓷工业可以搞搞,人口又过多,难以消化。

事实上,狒狒们的主基地选择,就有很大的问题,海南岛并不是个适合建设工业的地区,越南那边的鸿基煤矿全是无烟煤,高质量无烟煤粘结性和成焦性极差,支撑不起现代高炉炼铁,勉强能用的褐煤炼焦,也只支撑得起50立方以下高炉。就原料供应地而言,甚至不如海参崴,那里起码有褐煤,不远的纳霍德卡东方港也有铁矿,稍微往里开发一点,沿着水路就可以取得黑龙江地区的优质焦煤。

不过,狒狒们先攻取两广是脑瘫决定,也不代表大陆攻略是错的,因为南下派是群彻头彻尾的智障。

制约五百狒狒快速工业化的,最大的障碍,并不是扯淡的矿产,而是商品粮保有量。

南下开发荒地,简直是比两广攻略更脑瘫的决定。南洋的土地,高死亡率不说,肥沃的爪哇岛上有全盛时期的马打蓝苏丹国这类并不好惹的存在,其他大部分地区都贫瘠得很,一年三熟,粮食自给率也不会高,这些地区能支撑几个非农人口?放弃大陆南下,是准备花多少年才能供养足够的非农人口去完成工业化呢?

彻底快速将大陆封建势力铲除,本来就是拍脑袋的想法。一国两制,历史上都有,五百狒狒楞是没能想到。

攻取辽东,才是最优选项。

辽东矿产资源丰富,林木资源丰富,最适合重工业发展,扫平了鞑子之后,封建势力就被清除干净了,东北才是蒸汽工业时代天然的主基地好不。

攻取当时人口并不多的辽东,就不存在两广那样的消化难问题,以辽东为主基地发展重工业和近现代农业,待崇祯大旱平息后,入关扫平天下,维持关内的封建统治扶起一个近代满清式的傀儡政权,作为市场倾销地,在沿海沿长江地区设立租界式的轻工业城市,逐步培养人才,并利用掌控傀儡封建政权的便利,大幅度向东北和海外输出人口。

这样的战略下,五百狒狒没老死光,近代知识分子队伍数量就跟上来了,一旦铁路建设和海船建造跟上,快速输出人口,疏解农业内卷,大陆农业自主走向近现代化也不会很困难。

逐步将华北平原人口外迁,以当时的技术,河北平原这类冬小麦种植区,搞畜力机械化大农业并不困难,扫平天下后三十年时间,足够把东北人口堆到千万以上,河北平原农业完成蓄力机械化大农场化改造。

经过五百狒狒整合后的封建傀儡政权,在改漕为海和彻底解决北方边患之后,再修点干线铁路,可供养的非农人口比原本至少能多出一千万来。有一整个中国作为商品倾销地,再去殖民了印度,工业发展需要的市场根本没有问题。

统一 中国 三十年后,有东北和河北甚至更多的近现代工农业基地,上海等大型轻工业城市,资产阶级对封建地主已经有了压倒性的优势,反封建的社会改造基本在五百狒狒手里就能完成。

而南下发展的话,五百狒狒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在政治体制上都完成大一统和近现代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