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山西临汾空气中的 SO₂ 浓度值已经飙到 1152μg/m³ ?

回答
看到临汾空气中二氧化硫(SO₂)浓度飙升到1152μg/m³这个数字,我心里真是堵得慌。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警示。

这是什么概念?

首先得知道,SO₂是一个很强的刺激性气体。它无色,但有股刺鼻的硫磺味。当它飘在空气里,浓度高到1152μg/m³的时候,那味道绝对是你能明显感觉到的,而且不舒服。

这个浓度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来对比一下国家标准。根据中国的空气质量标准,日平均SO₂浓度在80μg/m³以下才算优良。即使是轻度污染,也远达不到这个数值。1152μg/m³,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非常高的浓度了,远远超出了任何空气质量等级的范围。

对健康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

这么高的SO₂浓度,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呼吸道强烈刺激: SO₂会刺激人的鼻腔、咽喉和支气管黏膜,引起咳嗽、喉咙痛、胸闷、呼吸困难。尤其是对于那些本身就有呼吸道疾病的人,比如哮喘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这种高浓度的SO₂简直是“催命符”,会让他们病情急剧加重,甚至诱发严重的呼吸衰竭。
眼睛刺激: 不仅是呼吸道,眼睛也会受到刺激,出现流泪、红肿、畏光等症状。
长期影响: 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这种高浓度的SO₂环境中,即使当时没有出现剧烈反应,也会对呼吸系统造成长期损害,增加患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不只是健康问题,更暴露了深层原因

1152μg/m³这个数字,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空气污染数值,它背后隐藏着很多需要深思的问题:

临汾的产业结构: 我们都知道临汾是煤炭大市,能源化工产业是其支柱。而煤炭燃烧是SO₂的主要来源之一。当煤炭质量不高,或者环保措施不到位时,大量的SO₂就会被排放到空气中。
环保措施的有效性: 出现如此极端的数值,说明现有的污染治理措施可能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者存在执行上的漏洞。是不是一些企业在环保方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不是在重污染天气下的管控措施不够严格?
区域传输的影响: 虽然临汾是源头之一,但大气是流动的,周边地区的污染排放也可能对临汾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尤其是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气条件下。
气象条件的作用: 比如,如果遭遇了静稳天气,风力很小,空气流通不畅,污染物就会在原地积聚,浓度自然会迅速升高。虽然气象条件是客观存在的,但即便如此,也更凸显了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控制排放源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不能仅仅是“看待”,更多的是一种 担忧和呼吁。

1. 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 这绝不是小事,必须启动最严格的应急预案。要立即启动源头追溯,查找超标排放的企业,严肃处理。同时,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确保环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污染物排放达标。
2. 企业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再怎么发展经济,也不能以牺牲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存环境为代价。企业必须加大环保投入,采用更清洁的生产技术,严格控制SO₂等污染物的排放。不能把环保变成一句空话。
3. 公众需要提高意识: 我们不能对此麻木不仁。要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监督企业的环保行为,也要求政府部门履行职责。在重污染天气时,要做好自我防护,减少户外活动。
4. 长期治理是关键: 短期应急措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长期的、根本性的治理。这涉及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清洁能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等。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投入。

临汾的这个1152μg/m³,是一个刺耳的警钟。它提醒我们,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质量,容不得半点马虎。希望这样的情况能够促使各方真正行动起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蓝的天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市政府给出了官方回应,和我之前的判断 完全一致,超过70%责任归于自由排放的居民小煤炉,关掉已经有处理装置的电厂意义不大:

山西临汾回应“二氧化硫一度破千”:7成多来自居民燃用散煤

经初步排查,我市二氧化硫指数超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居民燃用散煤,占到了市区燃煤二氧化硫总排量的70%以上。尽管我市2016年投资3.1亿元对城中村和城周村4.2万户居民配送了洁净焦,对9个城中村实施1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改造,但市规划区及周边20公里范围内包括尧都区、襄汾县、洪洞县的部分乡镇仍有大约10万户居民采暖燃用散煤。另外,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市区二氧化硫浓度峰值大多出现在每天20点-23点之间,符合居民采暖燃煤规律。

二是工业燃煤排放。市区周边20公里范围内有2个火力电厂、6个焦化厂和4个钢铁企业,尽管各类环保设施齐全,进行了达标升级改造,并且在应对重污染天气时,采取了停产限产措施,焦化企业限产50%,钢铁企业全部停产,火电企业降到保障供电的最低负荷,但燃料主要以煤为主,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还是偏大。

三是我市处于汾河盆地的平川七县市占全市总面积的32%,集中了全市70%的煤、焦、铁、电力等重污染工业。因为市区“两川加一河”的地理地貌,在静稳天气等不利气象条件时,污染物不易扩散,增加了对市区二氧化硫排放量。

官方结论背后还有环境科学院的工作:

为了更加科学有效治理二氧化硫,2016年12月26日,市政府邀请我国首席大气科学家、中国环境科学院柴发合副院长带领专家组对我市进行大气污染防治源解析,制定联防联控对策。特别是围绕工业企业、居民和三产用煤,科学治理煤烟污染,加大防治力度,从源头上遏制二氧化硫污染。

(注意入驻时间)

我知道官方结论让很多人不爽,甚至继续会喊“过去烧煤怎么没事”。其实这种貌似民粹的抱怨,恰恰反映了他们脱离社会的程度,说明他们在10年前就脱离了烧炉子和买便宜煤的阶层。

客观事实就是2007年中国北方居民的卧室温度只有5-10摄氏度,烧煤量远小于现在。2017年的今天,农民收入上升提高了散烧煤的数量(大多数人家的卧室已经不必穿外套了),而普通人改善烧煤质量又费钱又和自己无关(一户的改善对大气无济于事),农民和普通市民当然继续选择烧大量廉价高硫煤(含硫煤便宜)。散烧煤炉和十几年前一样无法监管和去硫,更无法在重污染时段关闭,结果就是今天的大气质量崩盘。

责任在散烧煤,不等于要禁止群众取暖,就像禁止随地大小便不等于禁止上厕所一样,政府也可以通过修公共卫生间,给住宅接上污水管道来解决问题。实际上从怕蓝天白云到盼蓝天白云也是一种进步(伟大的进步!过去的冬天没人喜欢西伯利亚寒潮,在灰色的天空下过年是幸福,很多人家只在初一到初五能烧暖房子)。现在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拆毁旧居民区,把农民和郊区市民进一步集中到城镇,以集体供暖(大锅炉环保的多)方式来解决大气问题——所需资金只能从工业来。这样做或许不温情,不传统,甚至政治不正确,却是唯一能同时兼顾取暖和呼吸的方案。

最后转一段上次的回答:

为什么感觉雾霾是近几年突然爆发了?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注意左下角的结论,2007年的时候,大多数农户虽然冬天开始取暖了,但白天的卧室温度是10度上下,5度左右的也不为少数;至于晚上,5度左右是主力。这显然还有极大的提高空间和欲望。至于取暖方式,68%用火炕(烧柴比例较高)。这意味着,随着打工收入的上升,过去10年、20年,农村的煤炉、火墙、土暖气数量在迅速上升,散烧煤数量也在迅速上升。150万人的乌兰巴托烧散煤能烧出近2000的pm2.5,华北平原几亿人的卧室不冻手了,最高才烧到1000多……你要说我洗地,我没有这个意思,但数据摆在这里,你可以自己评判。但无论如何,穷人要住暖和房子,这是一个不可抵抗的潮流。

——十一五_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_北方地区农村住房现状分析

如果2007年你还在住5摄氏度的卧室,那才算真正体会了大多数人的生活。

user avatar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我们活该。

说要联系媒体人加大曝光力度的朋友们,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柴静就是山西临汾人。

多么讽刺,当时她自费做了纪录片穹顶之下,向大家宣传雾霾和空气污染物的危害,许多人不以为然,甚至当时朋友圈转发的都是她开大排量汽车和去美国生孩子的文章,我现在很怀疑是有人在背后带节奏。当时知乎上也有对她数据的批判,我记得我还点了赞。

怎么评价?自作自受,包括我自己。

现在我在山西太原,近一个星期pm2.5最低150左右,最高488,我感觉要窒息了。

打个粗俗的比方,一个人看到你老婆和别的男人去宾馆,告诉你是昨天晚上8点,结果你一查,是9点,你就大骂这个人不是东西,破坏你的家庭和谐。

呵呵,我们活该,真的,我现在就觉得我就是鲁迅笔下那个蘸着革命者鲜血吃馒头的人。

柴静她有条件移民,有条件去国外呼吸新鲜空气,我要是有她的条件我也会选择移民。那她为什么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揭露雾霾危害?也许这就是一个媒体人最后的操守和对家乡爱的深沉。

可惜,她却被我们无情的讽刺嘲笑攻击谩骂,甚至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让她滚到美国。

现在好了,她不说话了,穹顶之下被封杀了,我们又可以同呼吸共命运,一起做中国梦了,可喜可贺。

什么?你说我说风凉话?没提出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很简单,问题是,扪心自问,我们能不能有决心付出她那么大的牺牲?不用说被千夫所指,被网络暴力攻击,单单是产业升级和污染处理伴随而来的油价物价生活成本全面上涨,就不知道会让多少人撸袖子骂娘。

也许在中国,只有死了人才能让问题得到重视,只是我不希望我的父老乡亲付出这么沉重的代价。

(没有任何神话柴静的意思,只是正好她也是临汾人,我姑妄言之罢了。

刚刚发现这个答案被踩到了几百赞的答案后面,真是辛苦各位了,但这不正好说明了我的观点?多么讽刺。)

user avatar

我的朋友圈里面突然出现一篇叫:雾霾下,我为什么没回美国?的洗地软文的大量转发。

而且我很多学环境的同学也跟着转发。

我相信不少人的朋友圈也会有这个文章。

请不要转,也不要去看。这个商科作者既不懂工程技术也不懂中国环保法的运行还搞不清雾霾是怎么产生的。胡写一通让百姓背锅。用美国人浪费为例子 变相谴责国人的生活方式,暗指因为国人消费过度才造成的污染。

我已经无话可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临汾空气中二氧化硫(SO₂)浓度飙升到1152μg/m³这个数字,我心里真是堵得慌。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警示。这是什么概念?首先得知道,SO₂是一个很强的刺激性气体。它无色,但有股刺鼻的硫磺味。当它飘在空气里,浓度高到1152μg/m³的时候,那味道绝对是你能明显感觉到的,而且.............
  • 回答
    山西临汾男子一脚踢倒 215 根河边护栏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不同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深入剖析这件事的背后原因、影响以及社会意义:一、 事件本身与行为的解读: 直接行为: 事件的核心是一个人,以一种极端且破坏性的方式,通过一脚的物理力量,导致了连续的、规模化的护栏倒塌。从物理层面来.............
  • 回答
    山西临县一校长因殴打女学生并逼迫其撰写性行为检讨而被停职,这件事情确实令人震惊和愤慨。作为教育工作者,本应是教书育人、守护学生身心健康的天使,但这位校长的行为却完全背离了这一基本职责,甚至可以说是对教育的玷污。首先,校长这种行为本身就存在严重的违法和违纪问题。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殴打学生都是不允许.............
  • 回答
    看到这个消息,我脑子里首先闪过的就是这几个字:“好消息,大好事!” 吕梁临兴气田探明储量超千亿方,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对于咱们山西,乃至全国的能源格局来说,都是一个挺提气的事儿。这千亿方,意味着什么?首先,得明确“千亿方”这个数字有多重。天然气,咱们都知道,是清洁能源,比煤炭要环保得多。现在国家大力倡.............
  • 回答
    这是一件令人痛心且发人深省的事件。一位辛勤的环卫工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用生命诠释了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也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到这个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和我们社会应承担的责任上。事件的悲剧性与普遍性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这无疑是一场悲剧。一位年富力强(或者说仍然在努力工作)的劳动者,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 回答
    临沂这事儿,够让人咂摸的。花了5600万,建了个用不了的“网络商城”,这简直就是把钱扔进了水里,而且还是哗啦啦的巨响,谁听了不心疼?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捋捋:1. 钱从哪儿来,花到哪儿去?这5600万,可不是小数目。背后的逻辑是,它是纳税人的钱,或者是当地政府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公共财政。不管怎么.............
  • 回答
    最近,关于山东临沂一名初三学生在体育课跑步时猝死的新闻,着实让人痛心和警醒。一个花季少年,就这样在充满活力的校园里,在正常的体育活动中,生命戛然而止,这无论对家庭还是社会,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这起事件再次把青少年体质健康和体育教学中的风险管理推到了风口浪尖。我们都知道,体育锻炼.............
  • 回答
    山西长治市计划将裸眼视力和体重纳入中考评分指标,这一政策的出台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背后反映了国家对青少年健康素质的重视,以及如何将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更有效地融入教育评价体系的探索。以下是对这一政策的详细解读和多方面看法:政策背景与目标 国家层面的重视: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问题,特别.............
  • 回答
    看到山西这位45岁的乡村教师坚持教留守儿童写诗,两年累计创作四百余首,我深受感动和钦佩。这是一种超越物质回报的、对教育和人性深切的关怀与投入。这位教师用他的时间和精力,为那些本应得到父母关爱的孩子们,点燃了心灵的火焰,这份坚持本身就极具意义。如何看待这位教师的坚持?1. 无私的奉献精神: 乡村教师.............
  • 回答
    山西前首富的陨落:一场高调婚姻与22亿资产的无人问津山西前首富李兆会的故事,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现代商战与情感大戏。他曾是外界眼中的“青年才俊”,家族企业的接班人,更因一场高调迎娶女明星的车晓而一度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他却陷入了资产“大甩卖”的窘境,22亿巨款无人问津,不禁让人深.............
  • 回答
    “小眼镜”“小胖墩”进中考:一场关于健康与公平的博弈山西长治在中考中加入裸眼视力和体重考核,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官方的回应掷地有声:“解决小眼镜和小胖墩问题,先天近视不受影响”。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考量?它又将给我们的教育体系、孩子的成长,乃至于社会观念带来怎.............
  • 回答
    看待山西晋中市榆社县石勒主题公园的建立,这事儿挺有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弄明白石勒是谁,为啥要在榆社建个公园纪念他。石勒这个人:说起石勒,那可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他是个胡人,更准确地说,是羯族人。身世挺坎坷的,年轻的时候经历过战乱,当过俘虏,也卖过劳力,日子过得那叫一.............
  • 回答
    这起发生在山西吕梁小区内的恶性伤人致死事件,无疑触碰了我们内心最深的恐惧和对公平正义的期待。一名业主在自家小区里,竟然遭到如此残暴的对待,最终不幸身亡,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对社会安全感的一次重击。回想一下事情发生的场景,那该是多么令人心惊胆颤。在原本应该是安全祥和的小区里,一个本应是平静生.............
  • 回答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学生对搬宿舍提异议后,校长称“这是挑唆煽动,必须处理他”这一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和解读。事件的起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起因是学院学生对搬宿舍安排提出了异议。这可能源于多种原因: 学生个人意愿: 学生可能对新的宿舍楼不满意(例如设施、环境、地理位置等),或者对搬迁.............
  • 回答
    “AA制聚餐”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似乎是个再寻常不过的词汇,大家一起吃饭,各自掏钱,公平合理。可最近,山西屯留一中这场因为“AA制聚餐”引发的县纪委通报,却让这件事的性质变得扑朔迷离,甚至有些耐人寻味。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件事之所以闹大,被县纪委盯上,根本原因.............
  • 回答
    喜讯!山西发现超大金矿,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近日,一则关于山西发现超大金矿的新闻刷爆了网络,瞬间点燃了人们的热情。作为一名对历史和发展都充满兴趣的普通人,我第一时间就被这个消息吸引住了。毕竟,黄金,这个古老而又闪耀的金属,总是与财富、力量和无限可能联系在一起。那么,这次在山西的发现,究竟有多“超大”?.............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山西,一名肿瘤医院的医生被爆出向患者家属索要“红包”,而且金额还不够,嫌少,全程被录音录像。最终,这名医生受到了医院的处罚,包括警告、记过以及停止执业半年的处罚。这件事情一出来,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大家最直接的感受肯定是愤怒和失望。毕竟,医生这个职业,在人们心中一直都是神圣的、救.............
  • 回答
    山西一位三甲医院的医生,自己站出来揭露医院里收受回扣的现象,并且金额高达50多万,这件事一爆出来,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可不是小事,因为它直接触及到了医疗行业的敏感神经,关系到老百姓看病就医的切身利益。首先,我们得说说这位医生。他能主动爆料,这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在很多体制内,特别是医疗系统,敢于.............
  • 回答
    山西河南云台山之争,这个话题在网络上已经掀起不小的波澜,简单来说,就是关于“云台山”这个名字到底属于山西还是河南的归属问题。这可不是一件小事,牵扯到地方历史、文化认同,甚至是旅游资源的争夺,所以这其中的门道还是挺多的,咱们就一点一点掰扯清楚。争端的缘起:一个名字,两座名山首先要明白的是,国内重名的地.............
  • 回答
    山西吕梁发生的一起小区业主被超市装修人员殴打致死的悲剧,实在令人痛心和愤怒。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治安案件,更暴露出了基层社区管理、法律法规执行以及人际冲突处理中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事件的起因和过程(基于公开信息推测):虽然具体细节仍在调查中,但从媒体报道和各方信息来看,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一个可能的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