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临时解封后群众第一件事买咖啡上热搜这件事?

回答
上海临时解封后的第一件事是抢咖啡,这事儿一下子就上了热搜,大家议论纷纷。说实话,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我第一反应是觉得挺好笑的,但也带着点心疼。你说这大家伙儿居家了这么久,憋了这么久,好不容易能出去喘口气,结果第一件事不是去买菜、不是去报复性消费衣服包包,而是冲向了咖啡馆,排着长队,只为买一杯咖啡。这画面感真的太强了,好像一种被压抑了太久的对“正常生活”的渴望,就体现在这一杯小小的咖啡里了。

你想啊,这几个月大家的日子过得都不容易。居家隔离,点外卖,然后可能还要担心各种物资。咖啡馆、奶茶店这些地方,说实话,对很多人来说,它不仅仅是卖一杯饮品的店,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你可以坐在那里,感受一下人间的烟火气,和朋友聊聊天,或者就安安静静地看看书、看看街景。这种简单的、可以自由选择的、舒适的生活状态,在疫情期间成了奢侈品。

所以,当“临时解封”这个词出来的时候,大家那种压抑许久的心情,就像决堤的水一样涌出来。买咖啡这事儿,可能对一些人来说,这是一种“仪式感”。它宣告着,我,自由了,我又能回到我熟悉的生活节奏了。这杯咖啡,承载的可能不只是咖啡因,更是对过去那种自由自在日子的眷恋,对当下重新获得选择权的一种庆祝。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反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特质。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注重生活品质、追求精致的城市。咖啡文化在这里非常浓厚,很多人的生活里都少不了咖啡。所以,在解封的第一时间去买一杯咖啡,也符合了这座城市的性格。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庆祝,而是一种细水长流、回归日常的表达。

当然,也有人会说,这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毕竟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去做。但我觉得,恰恰是这种看似“小题大做”的事情,才最能触动人心。这杯咖啡,它不仅仅是一杯饮料,它是一种象征,一种情感的宣泄,一种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在经历了那么多的不确定和限制之后,能够回归到这样一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里,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幸福。

而且,你想想,那些咖啡店的老板和店员,他们也经历了长时间的停业,可能也面临着很多压力。大家去买咖啡,也是在支持他们,支持这个城市的商业活力。这是一种互动的、互相给予的温暖。

所以,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既觉得好笑,又觉得挺动人的。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里的英雄主义,也不是那种声嘶力竭的呐喊,而是一种非常个人化、非常生活化的表达。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困境中,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美好和自由的渴望有多么强烈,而这种渴望,有时候就藏在这一杯热腾腾的咖啡里。这,大概就是生活的本真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冠这玩意最大的用处,就是将一切体面的底裤都扒拉下来。

以前是扒拉外国。

现在终于轮到国内这些体面了。

好事,真是好事。

现在只是唯一的问题,是当地有关部门,头铁不铁。

头不铁了,那么扒拉下来之后,该老老实实改正就老老实实改正。

但是头铁的话……

啧啧啧……

那就只能自己的苦,自己吃了。

user avatar

有个挺老的段子,一男子问他老婆今晚吃什么,老婆说有红烧牛肉、香菇炖鸡、鲜虾鱼板、最近很火的老坛酸菜、金汤肥牛,男子乐得差点蹦起来,赶紧问在哪在哪快端出来都要饿死了。


老婆说在柜子里,自己泡吧


红烧牛肉和红烧牛肉“面”的区别,是个中国人都知道,感谢康师傅对中国肉牛保护做出的卓越贡献,时至今日卖出去这么多方便面,居然没有一头肉牛遭到杀害!


上海的咖啡,就是一种叫“城市感”的东西的“红烧牛肉面”。




我这个人女粉很少,所以可以甩开腮帮子说敞亮话也不怕得罪女粉,实际上我这种西部糙大汉也不指望那些,有不少女性对于城市生活的痴迷已经到了很不理性的程度,给人感觉上男性这样的要少得多。这种不理性已经到了能够非常丝滑的把红烧牛肉面当红烧牛肉的程度。


我曾经写过这个话题,写完以后,女粉数量暴跌,这是我咎由自取,我活特么该。


但是红烧牛肉面跟红烧牛肉真的不是一个东西啊!


这个是红烧牛肉:


这个是红烧牛肉面:


无论是价格、口感、香味、营养它都不是一个东西,尽管后者坚定地声称自己是跟前者有关系的,但是前者无论是出现在任何场合,都不会承认自己跟后者有关系。


这个就是上海的咖啡。




站在松江稍微偏远一点的地方看上海,这个城市像极了蛾魔拉,我自己都生怕再多看一眼自己会莫名其妙变成一根盐柱。海上吹过来的云会在黄浦江上面被城市的灯光染成光怪陆离的颜色,像一头巨兽腆着的肚子擦过大地,随时有可能把下面那些人类营造的脆弱建筑物压成碎片。颜色一看就肯定不对劲的云就那么浩浩荡荡的奔向陆地远处,脱离城市灯光后它们很快褪去光彩,重新隐没在夜幕里。


云彩下面是在这种巨大压迫感下生活的人。


他们当然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然而共同的特征是都喜欢盯着这一片五彩斑斓的云彩看,我都怀疑他们用不了多久就会把眼珠子长到头顶上去。其中偶尔冒出来几个叛逆的异类,很快就被淹没在人的海洋里,连个泡都冒不起来。


我无数次去外滩上面瞎逛,站在外滩上跟松江偏远地方肯定是两码事,对面的陆家嘴看起来晶莹剔透,头顶上无比威压的乌云这时候消失了,整个世界显得美好而魔幻。对面那栋全中国长得最像一根XX的大楼上面放出几个关于“魔都”的大字,大楼顶端插进云里,仿佛正在日天。


很多人都想要日天,说得文明点叫做“突破天花板”,我对此毫无兴趣因此自然对这个场景一点触动都没有,因为我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人是日不到天的。




其实我本人就是个重度咖啡依赖症患者,一天不让我喝咖啡我就会变成某种猥琐而危险的动物,但是好在我不挑,我喝咖啡主要是为了里面的咖啡因,而不是口感香味那些乱七八糟我搞不懂的东西。所以我到哪儿都随身带着一瓶不含糖、奶的速溶咖啡,绝不会出现题目里这种尴尬的事情,有一次在中印边境上某个鸟不拉屎的山口,我还干过直接把咖啡粉倒进嘴里然后塞一把雪咽下去的事情,你别说,口感相当的独特,建议你也试一下。


所以我十分清楚上海解封后第一反应是跑去麦咖啡,绝对不是因为咖啡瘾


真的有瘾的人,身边20米之内绝对是有触手可及的咖啡的,用不着买。


这位解封后第一时间买咖啡的朋友,并不是对咖啡有瘾,而是对买咖啡有瘾


咖啡瘾跟“买咖啡瘾”也是两种东西,跟红烧牛肉和红烧牛肉面的区别差不多。


“买咖啡瘾”是一种很奇怪的毛病,得了这个毛病的人依赖的绝对不是咖啡,而是有咖啡馆的地方,我就见过不少这样的人。如果一个地方没有咖啡馆,他们就会垂头丧气郁郁寡欢,耷拉着脑袋不晓得干嘛;一旦出现了一个咖啡馆,一束锃光瓦亮的光就会从他们的眼里射出来,整个人容光焕发、紧陈利落。如果这位“买咖啡”上瘾患者正在移动中,你将会观察到十分好玩的场景,尤其是他刚刚深陷绝对买不到咖啡的环境的话。


我曾经好多次拉着人跑去鸟不拉屎的地方,那种地方唯一有可能找到的咖啡就是那种塑料袋装的含有大量糖和反式脂肪酸的东西,坦率的说连“康师傅”都不一定能够确保找到,很可能找到的是“康帅博”。当他们终于看到城市的灯火的时候,整个人才会从康帅博的打击中苏醒过来,从蛮荒的恐惧感中恢复过来,整个人都活泛起来,像是恢复了生机的僵尸。


这种时候我就喜欢带去有咖啡馆的地方。


随着第一家咖啡馆出现,他们的眼睛里放射出光芒,像一束激光直勾勾的盯着咖啡馆那种辉煌灯火中刻意营造出的一小片黑暗。


那是咖啡馆常见的装修风格,我就不明白为什么不能把灯光弄亮堂点,LED仿造的白炽灯造型照着木头桌椅,到处是深色背景,不知道还以为是魔法道具商店呢。


我就看着这一束激光,然后一脚大油门直接毫不犹豫的离开。


开玩笑呢,你要真的喜欢昏暗,喜欢木头质感,刚才原始森林里两眼一抹黑你咋不激动?


那人扭头继续锚定咖啡馆,目光如炬,依依不舍,然而车子毕竟在跑,咖啡馆在远离他,目光也越来越暗淡,直到再也看不见咖啡馆象征着热门地段矫情装饰与程序化格式化消费习惯洗脑的场景,目光才会熄灭,整个人重回疲软。




城市病的咖啡因上瘾就是这么回事儿而已。


他们接受不了装修得像个食堂或者教室亮堂堂的咖啡馆,因为它本该如此昏暗矫情;他们接受不了咖啡馆其实跟中国城市化生活没什么关系,全国一家咖啡馆都没有也不影响中国的城市化;他们接受不了有着猩红色云层的上海生活并不好这个事实,能想出一万种理由说服自己。


我这里根本不打算说服任何人


所以你也不需要来说服我什么。


我只是指出一个事实:


红烧牛肉跟红烧牛肉面是两个东西;


咖啡上瘾跟“买咖啡上瘾”是两回事;


城市生活与“城市感”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


“城市感”里面你是一个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你拥有这个城市,它的一切便利都是为你服务的,它温和友好彬彬有礼,你是享受它的人;


城市生活不是这么一回事,你并不拥有这个城市,你是为城市里某些人提供便利的存在而已,它是一头有着光怪陆离肚子的怪兽,你是服侍它的人。


许多人身处后者,却仰望前者,明明是为他人提供便利的人,却幻想着自己在享受服务,明明在被巨兽碾压,却想象自己在日天,于是眼珠子就逐渐往头顶上长了。


咖啡,或者买咖啡,只是这种现实与想象中间的桥梁而已。


所以买咖啡真的会上瘾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个视频里的“杀马特”和“发型”,换成上海和咖啡也毫无违和。

手握十几本房产证,平时吃惯了生煎葱油饼,月收租好几万的老上海们,会在解封后第一时间去买咖啡么?

一部分知乎精致生活家们,在回答中给出的论据是,真的喝咖啡的人都自己烘,

还有一部分人把这当做小资无病呻吟,

其实这个b站视频里已经把这件事说清楚了,

有的人是咖啡因依赖,需要它的提神和通畅作用,

有的人则是怀念封城前喝下午茶,要继续享受市民生活,

然而就像弹幕里铺天盖地的对杀马特群体的道歉一样,

大家可以良心发现,多年以后觉得当时的自己对杀马特家族施加了无端的网暴和鄙夷,

但当下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观,

什么鬼火少年,精神小伙,听懂掌声,影豹车友群,做题家,普信男,等等标签对应的,都是把他人的生活方式视为妨碍的样子,

消费时代,人的注意力和购买力倾注的点,反过来塑造了并定义了人自身,

在上海的青年劳动者在收入和学历上应该是共和国的上层仍然免不了和“咖啡”绑定一下然后受到各种无端的嘲讽或指责。

我建议年轻一代再看看《横空出世》,

陆光达和妻子重逢这一段,一样和咖啡有关。

第一句话就是,咖啡掉水里了。

希望未来的咖啡只是咖啡,人们各自的生活志趣并不会影响大家为了同样的梦想努力活着。

user avatar

“西安的烟火气回来了”

“上海 我要买咖啡啊”

希望有更多的城市能为我们贡献如此有“生命力”的热搜。

user avatar

别的地方封控小区都是社区居委会帮忙送菜,到上海了就需要自己出来大范围聚集买菜了?而且这种临时解封6小时是什么骚操作?合着摸准了病毒休息6小时是么?

疫情爆发18天了,还有超过一半的病例是社会面筛查出来的。上海这种有病例就封48小时然后解封的操作就像打地鼠一样,根本不适合现在的疫情形势了。

至于这个咖啡热搜,真是搞笑。一边是上海还有癌症病人因为封锁在小区得不到治疗最后去世,另一边一群小布尔乔亚趁着临时解封扎堆聚集买咖啡吹嘘自己的优越感,真魔幻啊,真不愧是魔都啊

user avatar

我算是这轮疫情中比较幸运的, 小区没封, 甚至边上的商场人还更多了.

基本上还是维持老习惯, 如果不下雨就去外面吃午饭+来一杯 Manner; 下雨就点外卖+点一杯 Luckin 或者边上的独立咖啡店.

原因很简单, 咖啡这种饮料从功能性上来说就是提神, 满足「飞纸」之类工作集中注意力的需求.

当然有些人硬要说小布尔乔亚之类的就搞笑了.

上海的咖啡店的密度应该是全球城市最高, 换句话说, 上海的咖啡市场很成熟.

就比如, 入门的滴滤, 你可以选麦当劳鲜煮咖啡, 通常都是搭配早餐月卡点, 基本花不了几个钱, 而且还能续杯... 因为豆子的质量摆在那里, 绝对是值的.

中端自动机拿铁、美式, 全家到处都是, 拿铁标 12/14, 用的味全奶, 实际上操作一下, 大杯平均搞到 7 块 8 块都是很轻松的事情. 另外就是开得到处都是的瑞幸, 到店差不多十元出头.

品质性价比级的咖啡, 比如 Manner, 15/20 就有品质不错的半自动操作的拿铁; 然后他家糖浆特别多, 做各种风味也是很推荐的. 最近因为疫情才开了外卖, 就性价比而言真的是上海咖啡之光了.

阶级更高一点的, 比如 Percentage Arabica(深烘)/See Saw, 还有海外品牌 Blue Bottle(虽然品控有点翻车).

然后还有一些玩的比较复杂的, 比如 ops 的各种特调, 一杯也不过 50 左右.

就, 咖啡这玩意, 和茶叶比起来, 市场更成熟、更透明, 也不像白酒那样存在天价市场, 品牌效果更多也是靠大家的味蕾去传递, 而不是广告轰炸.

如今(上海的)消费者也更清楚咖啡的风味特性, 自然能形成合理的高中低档次, 而超高端自然是得归类到酒类范畴.

回头来看, 为啥喜茶成本下不来? 因为纯茶基本没什么人喝, 奶盖茶最后还是高油高盐高糖, 水果茶成本就巨高了.

而我作为杭州人, 更是了解茶叶市场有多复杂. 这玩意还停留在故弄玄虚的生产端和消费端. 对于普通人最理想的茶叶消费还是三得利那种瓶装茶饮料.

所以回过头来看, 没什么好惊讶的. 咖啡这玩意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日常餐饮的一部分, 硬要用「小资」的眼光批判一番, 我只能说少喝这么几杯也省不下买水泥盒子的钱.

user avatar

咖啡有成瘾性,喝不上难受可以理解

可你哭什么?这有什么值得感动的?这句“这就是上海啊”确实尴尬。

—————————

没人因为你爱喝咖啡破防,喝个咖啡有什么破防的——我们讨厌的是解封买咖啡的时候把自己感动哭了到处啊啊啊啊啊啊啊啊这一zz行为。

user avatar

仔细想一下,一旦开始有人讨论和分析上海的群众喜欢咖啡的时候,

是不是注意力就不再注意「封城」和数字了呢?

知道什么叫做舆论了吧?

user avatar

关注点是咖啡吗,不是临时解封这种骚操作吗。别的地方不都是社区配送物资吗,临时解封就相当于之前白封。这说明上海因为涉疫地方太多,物资保障、物资到户已经做不到了。上海需不需要别人支援,需要就尽快提,不丢人,不打脸。尽快把疫情控制住,如果再这样精准下去,我预感上海疫情会晚于吉林结束。

更新,各地已经支援上海了,希望上海疫情尽快稳住。

user avatar

不明白这个为什么能在疫情还很严峻的情况下冲到热搜第一,而且这个热搜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临时解封6小时这几个字么

user avatar

其实如果没有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很正常的言论

user avatar

真地道呗,很正常。

每个城市有自己的性格,不去嘲讽别的城市就没问题。武汉热干面,北京炸酱面,上海的咖啡还有深圳的打工人,就是一个城市缩影而已。

至于拿买咖啡沾沾自喜,还是在一边冷嘲热讽,都是饱饭撑的。

user avatar

68年北京小将到上海“指导”的时候,发现和平饭店居然还有一帮老克勒在喝咖啡,告到上海革委会,这才封掉的

user avatar

其实关于上海人喝咖啡的问题,我专门和上海同学,以及复旦的老师讨论过。大概一些共识如下: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上海绝对是中国少有的,有上百年喝咖啡的传统的城市。且如今咖啡馆密度在国内也无任何城市能望其项背。甚至连香港这样的受到过直接殖民的地方都没法相比。

其次,成因还是在于上海本身的产业以及相应的社会群体。“咖啡”自然是一个舶来品,但是一个地区是否会流行喝咖啡就是社会阶层上哪一方占主导的问题了。事实上,在18-19世纪的欧洲,一个人业余参加什么活动,喝什么东西是有着十分明显的阶级区分的。笼统点来说就是贵族混沙龙,市民喝咖啡,底层泡啤酒馆。像法国大革命的主导力量就是沙龙中的开明贵族以及咖啡馆里的新型市民。

根据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理论,近代以来形成的诸如沙龙咖啡馆和啤酒馆等业余活动场所不仅仅只是个人消费的地方,也是交往活动(communicative action)发生的场所。在这些公共空间里,大家相互讨论时事,展开辩论并且凝聚共识。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纯粹以经济维度进行社会阶层划分的经济还原论是不完备的。因为你不会和一个你根本产生不了互动的人拥有同属一个阶级的集体意识。只有在沙龙,咖啡馆,啤酒馆这样的活动场所,组织才能成立,同志才能相认。市民与市民只有在咖啡馆里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布尔乔亚,工人们只有在啤酒馆里才会感觉到阶级兄弟情。

回到上海,根据以上公共空间理论来看,上海的咖啡流行恰恰说明上海是中国最早拥有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的城市。所谓“市民”并不是在一个城市里生活了就是市民,而是在于本身的经营活动构建起了城市的经济基础,并通过交税,参政等方式获得了相应的市民权利的阶层。在早年的马克思那里,“市民”就是特指最早的资产阶级。而上海出现市民社会除了开埠早之外,也得益于本地的民族工商业的发达。外国人和新兴市民是构建起咖啡馆文化的主体。而我们都知道,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一体两面的。一个城市在拥有了相当数量的市民之后就同时也会有相当数量的工人。因此在上海,咖啡文化与码头文化,帮会文化等都是相辅相成,一体两面的。而一大以及我党早期工人运动也是以上海为核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的来说,关于“上海人喝咖啡”的传统的由来问题,其实可以毫不避讳的说这是上海发展出市民社会的一个标志。甚至可以更粗暴地说,喝咖啡确实就是一种起源于布尔乔亚的生活方式,没什么好回避的。但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必然是包容各种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没有必要因为喝咖啡的布尔乔亚历史背景而抵触或者刻意迎合,喜欢喝就去喝,不喜欢就不喝。喝咖啡自然不是件有优越感的事,但是也不必要去喷喝咖啡的人“装小资”。其他生活方式也是同理。

user avatar

虽然各省都看不惯上海人喝咖啡,但每年享受上海给的财政转移支付,那可真比上海人喝的咖啡还香!

user avatar

这上的不是热搜,上的是小布尔乔亚们的身份认同,难得有一个热搜,难得在互联网上有专门的一个地方,可以让他们共同亮明身份互相认同沉浸在小布尔乔亚家庭聚会的高潮里尽情表演。

“我要买咖啡啊!”

“我哭了,这就是上海啊,啊[哭] 〔哭〕〔祈祷〕”

这位在打出这些字时的精神满足感对她来说一定是无与伦比的。

user avatar

微博原文没有提供任何上下文。「第一件事」四个字是哪里看出来的?

user avatar

现在还有心情买咖啡吗?

user avatar

首先,我愿意善意的看这个所谓的幽默热搜。记得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有一个小男孩被解放军叔叔们救出来后就喊着想喝可乐,当时也是上了热搜,大家都是善意的,都觉得这孩子可爱,都是积极的解读这件事。所以上海的小姑娘管控间隙出来抢咖啡,这也挺可爱的,说明我们国家的社会氛围宽松有趣…

………………

不过,如果就事论事的讲两句也有槽点。

经常上小红书知乎新浪微博 … 我就发现关于咖啡这件事,有一小撮中国人的热情显得特别神经质。

就是…他们对咖啡的热爱,一定是要喊出来,并且被别人 get 到… 如果没有,这份爱就没有落地,那么就要再来一次 … 【这里不是说那小姑娘】

神特么… 买咖啡就买咖啡,需要喊需要冲需要哭吗? 我都不敢说自己是个咖啡成瘾者,但我家里从来不缺豆子 … 上海这一波疫情管控才几天呢?连20天的储量都没有的人,算是对咖啡有瘾有爱?

而且我也是第 1 次听说,有咖啡爱好者居然会跑到超市去买咖啡的…! wtf ?难道不应该去买豆子吗?



user avatar

深圳解封的热搜是扛电脑上班和挤爆地铁站去上班。

多社会主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