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新闻标题,抑制不住讥讽“见过大世面的上海人”。我只想问:Costco 为啥不把中国首店开到你老家去?亚马逊拿弓箭射飞机的部落,嘲笑美国航天飞机发射失败,虽有一时之块,却永远不会有进步。---- 如果我退休了,看到茅台这么便宜,闲着也是闲着,也会去赚点差价。下馆子吃一口扔一盘的所谓“大气”,在我们上海人看起来,跟愚蠢并不是近义词,而是同义词。
关于Costco引发的十条个人看法
一、有些财经号在那里一本正经地谈什么“商业模式”,还给“广大中小创业者总结爆款经验”——这还需要人总结吗?用肚脐眼都能总结啊。比其他店便宜比淘宝便宜甚至比拼多多便宜。多买几样,会员卡的差价就出来了。便宜就是硬道理。
二、有营销号说“哇上海人的消费力很强”“老百姓兜里还是有钱”,甚至追溯到“把高岛屋都硬生生救活了”,我对此坚决反对。大家为了折扣为了便宜,宁愿付出大量的时间去排队,冒着心脏病高血压脑溢血的风险去搏杀,恰恰证明上海人的消费能力在下降。要不是家门口的猪骨头一根都要八十多,谁还愿意遭这个罪?
三、有差价的地方一定就有黄牛。没啥好惊奇的。五公里范围内茅台能差三百块,连我都去想当二道贩子。如果不出意外,未来还是三条路:特惠品限量,不限量的产品非标,又不限量又不非标的就缩小价格差。跟青浦的奥特莱斯一样。
四、晚上慌里慌张地宣布“场内限流2000人”。不知道是哪个副总裁拍脑袋想出来的。要做有效限流,要么学故宫要预约,要么学上海科技馆显示实时客流。两个基础工作都不做,就靠场内点数拦线,很可能就是把拥堵从场内转移到场外。老头老太在外头晒太阳更不安全,交警更会找你拼命。
五、别觉得“就开业第一天热闹,后面就好了”,要知道昨天还是个工作日,暑假里老头老太还得在家带孙子。不信你等周末。
六、我坚决反对把此次Costco拥抢对比优衣库Kaws哄抢的做法。
优衣库联名服装这个东西,既不刚需,也没比价,纯属被带节奏的乱抢。你看Costco里头这些奋勇前行的,除了黄牛和少量年轻人,主要是操持柴米油盐的中老年人。肉便宜我塞冰柜,卫生纸便宜我塞厨房,28个可颂算下来每个一块五毛三,我大家分,买到就是省到啊对不对?
七、这座城市就是有那么多人不上班的。一位搞经济研究的朋友通过在自己小区的普查发现,身边这些人的工作人口大概只有40%。听起来挺扯是吧?我有时候中午出去吃碗面,发现这事儿挺像真的。怎么商场里晃晃悠悠那么多人。后来想想,老龄化城市,退休人口五百万,是本次抢购的主力;加上未成年人、大学生、以及没班上的成年人,在上班的能有四成不错了。所以千万别幼稚地以为“工作日没什么客流”。
八、嘲笑这些客流是不厚道的。正如我之前说的,他们和抢优衣库Kaws的压根是两拨人。正如我从不嘲笑排队领免费鸡蛋的老太一样。这种行为的核心,都是愿意付出时间,去获得降低生活成本的机会——这种行为如果不是太失态,就不应该被指责。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个时间已经没办法去换取收入了。时间没办法用于开源,只能用于节流。提醒他们注意安全、提示卖场妥善处理活动才是更厚道的做法。
九、线下店这种“看得见、摸得到”的销售模式依然无法完全被网店取代。捏着东西还是有踏实感的。之所以有“被取代”的错觉,其实还是价格问题。
十、真把这事儿看成“商业潜力巨大”,就是脑子进水了。你看看高岛屋,有多少人为了“情怀”买东西?看中的就是一个大甩卖嘛。不要谈什么购买力强,那么热闹还不是因为便宜的东西太少。不要扯什么消费升级,老百姓需要的是消,费,便,宜。
下一家Costco应该就在浦东了
到临港开一家,不错的。
——————————————
Costco不是说定位是一个月采购一次,批发式的,开车人群,家庭采购么,
临港真的很合适,许多人估计开车去一趟临港,就想:
既然去了这么一趟,总要买回“票价”吧!
“买买买!……”
至于停车、堵车,相信临港肯定有能力容纳、解决的。
请Costco考虑我这个建议,如果采纳了可以给我提供一个就业岗位。
(让我在临港店上班,我完全ok的,毕竟好不容易来上班一趟,我就住在店里吧,时间也不会很长,大概每住1个月回上海一趟……来,麻烦借我一个风中凌乱.gif)
其实前些年就蛮明显的,整体零售在下滑,但是体验好的中高端零售越来越好,山姆会员店的会费一年比一年高,人还一年比一年多。
市场在越来越成熟。看到这种中高端零售这么火爆,应该给很多零售品牌某种启示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