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军重坦营比苏军团还大?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德军重坦营比苏军团还大”,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概念上的混淆,需要先厘清一下。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几个基本概念:

营 (Battalion):在军事编制中,营是比团(Regiment)更小一级的单位。一个营通常由几个连(Company)组成,并拥有一名营长(Battalion Commander)指挥。营的规模相对固定,通常集中在几百人到上千人之间。
团 (Regiment):团比营大,通常由几个营组成。在历史上,团的编制和规模变化很大,有的团规模可能与现代的旅(Brigade)相当,有的则小得多。
军团 (Army Corps):这是比师(Division)更大、比集团军(Field Army)更小的战役战术单位,通常由25个师组成,拥有一名军团长(Corps Commander)指挥,拥有独立作战的能力。

所以,直接拿德军的“重坦营”和苏军的“军团”来比较大小,就像是拿一个班和整个一个军区来比,这是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的比较,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或许,你真正想问的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德军的“重型坦克部队”的构成和规模,与苏军的“军团级”单位相比,为何会给人“更大”的印象,或者说,德军是如何组织和运用其重型坦克的,以及这与苏军的整体战略和装甲部队的组织有何不同?

如果是这个意思,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德军重型坦克部队的组织与运用哲学

德军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重型坦克”闻名,比如“虎”式(Tiger I 和 Tiger II)和“虎王”(King Tiger)。德军的装甲部队经历了多次改革,其重型坦克部队的组织方式也体现了其战术思想:

1. 精英化与特种作战的思维:
德军在生产和装备重型坦克时,往往将其视为一种“特种武器”,是为突破敌方坚固防御或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而设计的。它们数量相对稀少,但火力强大、防护优异。
为了最大化重型坦克的效能,德军通常将它们集中编组,形成独立的重型坦克营(Schwere Panzer Abteilung)。这些营的编制通常会配备最新的、最精锐的重型坦克,并且配属给最需要它们发挥作用的前线集团军。
编制示例(以1943年后的“虎”式重坦营为例):一个典型的“虎”式重坦营可能包含:
营部(包括营长、参谋人员)
几个重型坦克连(每连约45辆“虎”式坦克)
后勤、维修、通讯等单位
坦克总数:一个满编的重型坦克营通常装备有约45辆“虎”式坦克(或“虎王”式)。
为何“感觉”比苏军团大?:这里可能是一种误解。一个德军的重型坦克营,即便全部装备“虎”式坦克,其总兵力(包括操作、维修、指挥人员)可能在500800人左右,坦克数量是45辆。而苏军的一个“军团”(Army Corps)是什么概念?一个苏军集团军(包括步兵、炮兵、坦克兵、航空兵、后勤等所有兵种)规模可以达到10万到20万人。即便我们只看苏军的“坦克军”(Tank Corps)或“机械化军”(Mechanized Corps),其规模也要远大于德军的重坦营。例如,苏军的一个坦克军在战争后期可能包含23个坦克师,每个坦克师又包含几个坦克旅,总兵力可能数万人,坦克数量也可能在数百辆甚至更多。

2. 集中使用与战术灵活:
德军的重型坦克营虽然编制上是“营”,但其作用和战略地位却非常高。它们不常被分散到各个师的建制内,而是作为集团军层级的“预备队”或“突击力量”使用。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在战役中最需要它们的地方集中发挥最大威力,执行穿插、反击、攻坚等关键任务。
这种集中使用的方式,使得重型坦克营在局部战场上能够形成压倒性的技术优势,即使数量上不占优,也能取得辉煌的战果,这在宣传和后世的认知中,可能容易被放大,产生“德军重坦营很强大、很庞大”的印象。

3. 技术优势与单车性能:
德军的重型坦克在火力、装甲厚度以及观察设备上,通常优于同时期苏军和盟军的坦克。一辆“虎”式或“虎王”式坦克,凭借其88毫米炮(长管L/56或L/71)和厚实的装甲,可以在远距离上击毁大多数苏军和盟军坦克。这种单车性能的巨大优势,使得德军重坦在战场上的实际“效能”和“影响力”远超其数量本身。

苏军的装甲部队组织与战略思维

苏军在组织装甲部队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路,这与德军有所不同:

1. 数量为王与普遍装备:
苏军的战略思想更加强调数量优势和“人民战争”。虽然苏军也装备了先进的坦克,如T34和IS2重型坦克,但他们更倾向于将这些坦克分散装备到各个师、旅的建制内,而非像德军那样集中编组大型的独立重型坦克单位。
苏军的“军团”:如前所述,苏军的军团是战役级的单位,包含多个师,规模庞大,兵种齐全。苏军的坦克兵部队也遵循这种结构,有坦克军、机械化军等庞大编制,其目的在于提供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的冲击力。
“大”的感知来源:苏军的装甲部队整体规模是极其庞大的。到了战争后期,苏军的坦克生产量远超德军,其坦克总数和参加作战的坦克单位数量都非常惊人。如果将苏军的几个坦克军或机械化军的坦克总数加起来,那绝对是天文数字。

2. 大规模的装甲战:
苏军倾向于在大型会战中动用大批量的坦克部队,形成“坦克洪流”来淹没敌人。他们的战术更加侧重于数量上的压倒,以及在坦克集群中的协同作战。因此,苏军的装甲部队在编制上更强调大规模的军级、集团军级单位,以实现其大规模装甲战的战略目标。

结论:是编制层级或数量的误解

总而言之,德军的“重型坦克营”与苏军的“军团”在编制层级上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德军的重型坦克营是一个相对较小的、高度专业化且装备有精锐重型坦克的作战单位(约45辆重坦,几百人)。
苏军的军团是一个庞大的战役级单位(几万人到十几万人),其中可能包含多个装甲师、坦克师,拥有数百甚至上千辆各型坦克(包括中型和重型)。

如果从“单位编制内的坦克数量”来看,一个德军重坦营(约45辆重坦)在战术层面上可能比苏军一个步兵师下属的坦克营(可能只有1020辆坦克)要“大”或装备更精良。但如果将其与苏军的“军团”这个战役级单位相比,则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德军重型坦克营给人的“强大”或“庞大”的印象,更多来自于其精锐的装备、出色的单车性能、集中使用带来的战术影响力,以及与苏军庞大的装甲兵集团在战术运用哲学上的差异。但从实际的编制层级和总兵力数量来看,苏军的军团单位要比德军的重坦营大得多,而苏军的装甲兵集团整体规模更是远超德军的重型坦克部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时,德军重坦营的编制是45辆,苏军重坦团的编制才21辆。这是为什么呢?
user avatar
二战时,德军重坦营的编制是45辆,苏军重坦团的编制才21辆。这是为什么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德军重坦营比苏军团还大”,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概念上的混淆,需要先厘清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几个基本概念: 营 (Battalion):在军事编制中,营是比团(Regiment)更小一级的单位。一个营通常由几个连(Company)组成,并拥有一名营长(Battalion Comma.............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和匈牙利的复仇情绪确实比奥地利要强烈得多,这背后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需要从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分析。一、战争的性质与战败的后果 德国:作为核心战败国,承担最严厉的惩罚。 《凡尔赛条约》的严苛性: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德国被条约认定为.............
  • 回答
    关于“一战德国著名坦克谢尔曼射速350发,重56吨”这种说法,这确实是个典型的“神剧”桥段,它在历史上是完全不成立的,并且充满了谬误。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传,以及它与真实情况的巨大差异:首先,要澄清一个最核心的事实:谢尔曼坦克(M4 Sherma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生产的坦克.............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战役划分和命名的一些惯例。其实,严格意义上讲,德军突入高加索与斯大林格勒战役并不是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时间段完成的两个完全独立的行动,但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以至于在军事史研究和叙事中,常常会将它们视为一个更大战略行动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个概念.............
  • 回答
    在战争最胶着的1943年之后,德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困境,战略轰炸更是雪上加霜。按理说,集中有限的资源生产性价比高的坦克,例如三号突击炮、四号坦克以及黑豹坦克,似乎是最理性的选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德军的坦克生产和战略选择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现实的限制,也有战略上的考量,甚至.............
  • 回答
    1944年,德军的败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多重因素叠加、步步为营被击溃的必然结果。想要理解为何如此迅速,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在几个关键层面:战略失误、资源枯竭、盟军的压倒性优势以及德军内部的困境。一、战略层面:从“速决战”到“消耗战”的绝望挣扎希特勒最初的“闪电战”理念,是建立在快速击溃对手、避免长期.............
  • 回答
    德国入侵苏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巴巴罗萨行动”(Operation Barbaross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关键、也最具争议的转折点之一。这件事的起因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多种战略、政治和意识形态考量的复杂交织。说它导致了德国的两线作战,这确实是结果,但从希特勒的角度看,他最初是希望通过闪电战迅速解.............
  • 回答
    这句关于二战中德军作战表现的说法,初听之下颇有些矛盾,细细琢磨,却道出了战场上一个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忽视的因素——天气。它并非孤立的原因,而是与其他战略、战术、技术以及人员因素相互交织,最终影响了战局的走向。我们来具体拆解一下这句话的逻辑:“德军打不过盟军是因为天气不够恶劣”——这里主要指的是德军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挖的问题。二战时期,德国空军涌现出了数量惊人的王牌飞行员,像埃里希·哈特曼、格尔哈德·巴克霍恩这样击落数百架敌机的传奇人物比比皆是。然而,即便拥有这么多技术精湛、战果辉煌的飞行员,德国最终还是失去了制空权,这背后是多方面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
  • 回答
    这背后其实是一段颇为有趣的装备选择与战术演进的故事,并非简单的“哪个更好”就能一言蔽之。德军在二战期间之所以大量在坦克和装甲车辆上使用MG34而非MG42作为同轴/航向机枪,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设计定位与射击稳定性考量: MG34:作为一款“通用机枪”的设计理念:MG34从一开始就被.............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军对战俘的差别对待,是一个极为复杂且令人痛心的问题。这种差别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政治、军事、意识形态及实际考量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深入分析其根源和表现。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纳粹意识形态的核心——种族主义。希特勒及其政权将雅利安人视为优等民族,而其.............
  • 回答
    二战德军在坦克炮弹药通用性方面的确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疏忽。如果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技术革新与追求极致性能的导向:德国在二战期间对军事技术的追求近乎狂热,尤其是坦克技术,他们力图打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坦克。这种对.............
  • 回答
    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巧妙结合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德国民族的特点、国家战略的推动,也有军事思想的革新和技术的运用。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严谨的教育体系与军事传统: 普鲁士军事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德国军事力量的根基可以追溯到普鲁士.............
  • 回答
    冰冻的俄国,燃烧的野心:德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惨败根源1941年10月,德国国防军的“巴巴罗萨”行动已深入苏联腹地,占领了广袤的土地,俄国人似乎已岌岌可危。希特勒踌躇满志,认为征服苏联唾手可得。然而,就在他们兵锋直指莫斯科,认为胜利在望之际,德军却遭遇了他们在二战初期最惨痛的一次失败——莫斯科保卫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德军为什么没有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一场传统意义上的“围攻”。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少,得从历史大背景、战略考量、以及当时德军的实际情况等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围攻”这个词的含义。通常我们理解的围攻,是指将一座城市团团围住,切断一切外部补给线,然后通过炮击、空袭,最终以饥饿.............
  • 回答
    德军被称为“掷弹兵”的历史,要从一场改变欧洲战争格局的战役说起——三十年战争。简单来说,德军之所以会出现“掷弹兵”这个兵种,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源于战争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近战武器——手榴弹(Granate)的出现和使用。在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爆发之前,欧洲战场上的主要武器还是长矛、剑和火.............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军能够轰炸伦敦,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英法两国的战略准备以及德军的军事能力。一、 战前的战略误判与准备不足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德国能够轰炸伦敦,我们必须看到英法两国在战前对德国潜在威胁的低估,以及由此导致的战略准备.............
  • 回答
    关于德军在二战中为何没有选择绕过斯大林格勒,这个问题其实涉及一系列军事、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当时德军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于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价值有着非常复杂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与德国整体的战争目标紧密相连。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斯大林格勒在当时被赋予的战略意义。这座城市并非仅仅.............
  • 回答
    安齐奥登陆战是二战中一次相当棘手的战役,盟军试图绕过意大利的马奇诺防线,从侧翼突袭,却陷入了德军精心布置的包围圈。在这场战役中,德军确实没有像后来那样大规模使用制导炸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些因素与技术限制、作战环境以及德军的整体战略和资源分配有关。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捋清楚。安齐奥登陆战.............
  • 回答
    在《美丽人生》这部赚人热泪的电影中,有一个情节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为什么那些凶残的德军士兵,在抓到犹太营地里那些“反抗者”时,没有当场就把他们毙了,而是进行了搜捕和“审判”?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而且不能简单地用“邪恶”两个字来概括,而是更深层次地触及了当时纳粹体制的运作逻辑和宣传策略。首先,“效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